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分析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资产负债观是从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出发,对企业的本期收益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方法,资产负债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期末净资产和期初净资产比较的结果,即本期净资产增加额(不含投资者投入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这种计量方法又称为资产负债表法。资产负债观注重经济交易的实质,即交易影响哪些相关资产和负债以及如何影响相关资产和负债,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增减变动来确认和计量企业收益。资产负债观主张收益的实质是企业当期净资产的增加,应当尽可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非历史成本计量。
收入费用观是从企业的收入和费用出发,对企业的本期收益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方法,收入费用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当期收入和费用相配比的结果,即本期收入和费用的差额,这种计量方法又称为利润表法。收入费用观主张以交易本身为核心,强调确认收益时要符合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稳健性原则,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尽可能使用历史成本计量而非公允价值计量。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指企业标志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财务报告目标主要有两种观点,即财务报告目标的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的核心是财务报告目标应当恰当有效反应受托者受托管理委托者财产责任的履行情况,主要揭示了过去的财产经营业绩。决策有用观的核心是财务报告主要向外部投资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如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从而有利于信息使用者评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不确定性。受托责任观下财务报告既揭示了过去的经营业绩,还有利于提供未来决策的相关信息。
资产负债观认为财务报告主要倾向于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的决策信息,所有者关注的重点是的是整个资本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报酬以及被投资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报酬。这种观点恰好和决策有用观相符,因此,资产负债观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服务于外部信息使用者,侧重于决策有用观。
收入费用观认为财务报告主要倾向于为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所有者关注的重点是资本的保值增值、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这种观点恰好和受托责任观相符,因此,资产负债观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服务于内部信息使用者,侧重于受托责任观。
在资产负债观理论下,企业的收益是企业期末净资产与期初净资产的增加额,即通过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衡量企业的收益,当资产的价值增加或负债的价值减少 时,企业产生收益,当资产的价值减少或负债的价值增加时,企业发生亏损。因此

,收益的计算公式为:收益=(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在收益的确认时不需要考虑收益是否实现问题,更加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性。根据照资产负债观的观点,会计计量的重点是对资产的计价,收益的确认和计量要服从资产负债表中对资产和负债的要求,资产和负债变化产生收益,即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产生收入,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产生费用。因此,资产负债观认为资产和负债占主体地位,收入和费用是资产和负债的附属结果,财务报告强调资产负债表的主体地位,利润表是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和补充说明。
在收入费用观下,企业的收益是某一会计期间内交易和事项取得的收入和与之相配比的费用的差额,需要先确认收入和费用,根据收入和费用才能计算损益。因此,损益的计算公式为:损益=收入-支出。根据收入费用观的观点,会计计量的重点是收入费用要素的定义,收益的确认和计量首先要符合收入费用的要求,收入和费用的差额产生收益,即收入增加或费用减少,则收益增加;收入减少或费用增加,则收益减少。因此,收入费用观认为收入和费用占主体地位,资产和负债是收入和费用的附属结果,强调利润表的主体地位,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附属产物和补充说明。
2.3对财务报告业绩的影响
资产负债观既考虑到交易因素,又考虑到非交易因素,在资产负债观下,收益是本期净资产的增加额,因此,在确认收益时包含未实现收益,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债务重组收益、资产减值、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等。这种计算收益的方式和全面收益观的观点相符,即收益是企业期末净资产较期初净资产的净增加额,应包括企业的所有收益(净资产)。资产负债观着重强调企业当前的真实价值,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在使用历史成本的同时使用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重置成本等多种计量属性,期末计价是将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在选择相关的会计政策、处理方法、计量属性时,资产负债观着重考虑更加真实准确的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现实价值,使其能够更加真实的代表企业资产的现行价值。因此,在期末进行会计报告时,资产负债观能够真实、准确、全面反映企业资产状况、经营成果、财务业绩。
收入费用观着重强调收益实现制原则,在确认会计收益时严格遵守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在收入费用观下,确认收益时不包含未确认收益,因此,在期末进行会计报告时,只报告企业净

损益。收入费用观强调各期收益的均衡化,在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处理方法、计量属性时,收入费用观着重考虑采用一些对企业当期损益影响不大的会计处理方法,以收益的平衡及利润的均衡。
2.4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根据资产负债观的观点,财务报告对外披露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相关信息,资产负债表在整套财务报表中处于核心地位。资产负债表中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项目都严格按照资产和负债的再确认与再计量原则进行确认披露,因此,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的信息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基于未来视角的财务状况。另外,在资产负债观下收益确认时,主要依赖对期初和期末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因此财务报告只能概括反应企业的收益情况,无法提供具体、详细的明细信息,削弱了财务报表对信息使用者的有用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资产负债观下,企业应该增加财务报告中关于收益的会计信息,丰富利润表的会计信息,十七成为对资产负债表收益总括信息的详细补充与说明。
根据收入费用观的观点,财务报告对外披露的核心内容是某一会计期间内收益信息,利润表在整套财务报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收入费用观的假设前提是会计分期,企业根据某一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的收入与之匹配的费用变动来计量利润,不仅操作性强,而且披露的收益明细信息详细、具体。但是收入费用观强调配比原则和实现原则,对于那些不符合配比原则和实现原则但影响企业收入或费用的项目,则通过采用递延、应计、摊销和分配等方法,作为跨期项目暂时计入到资产负债表,在以后会计期间逐一转入到利润表中。由此使那些实际上应该列为费用、收益或损失的项目却被当作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加以列示。从而,使资产负债表成为利润表的过渡性报表,其相关性和有用性大打折扣。
3结论
在科学技术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无形资产、商誉等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衍生金融工具、股份支付等新事物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各企业的日常交易事项中,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资产的质量及其的实际价值,仅仅使用历史成本这一单一计量属性已经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信息有效性的需求。与收入费用观相比,资产负债观更能反映会计的本质,更适应现代经济环境。正因为如此,我国会计准则逐渐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逐渐向国际准则趋同,以适应世界范围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减少贸易障碍,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