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近代文明 课程论文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世界近代文明 课程论文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和反映。这一制度建立主要在于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当时的官吏制度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它不仅极不完善,而且存在着—些根本性的弊病。

第一,恩赐官职制:17世纪中叶以前,英国封建群主专制实行恩赐官职制。国家官吏由国王任命,官吏的选用和升迁,不是靠个人的真才实学和政绩,而是凭门第出生和对国王的忠诚。光荣革命后。国王为了恢复失去的封建专制统治,进—步利用手中权利大肆封官许愿,联络人心。执政的大地主贵族和大资产阶级也享有恩赐权,这些人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向求职者索取佣金。文官任期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恩赐者满意,可以连续任职,文官晋升是靠后台。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之徒充斥官场宦海。因此官僚主义盛行,工作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18世纪国会对文官制度作了一些改革,把任命文官的权力从国王贵族手中转到各部门手中,规定由他们和高级文官推荐录用。但仍然存在舞弊行贿、唯利是图及赏罚不明的情形。其原因就在于恩赐制是一种垄断性的封建特权。怀特指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政府的腐败与低效也就成为必然。

第二,政党分肥制:19世纪英国两党制日益成熟,内阁开始由竞选中获胜的政党组成。于是那—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执政就把各种官职作为胜和课实进行公开分赃,分给他们的支持者。所以每次执政党的更替和内阁的变迁都要引起政府人员的大换班,使政府工作混乱。政党分肥制—方面造成大批官员失业,政纪废弛,削弱了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极不利于政策的贯彻,妨碍官员熟练掌握业务:另—方面每次换班都会引起周期性震动和社会动乱,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

第三,自18世纪6 0~7 0年代英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以棉纺织工具发明为突破口,以蒸汽机动力代替人力、畜力为标志,到19世纪上半叶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这一时期英国的工业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对外贸易、商品数量和质量都居世界首位,号称“世界工厂”。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其资本主义经济进入狂飙突进时期。17 70年至18 40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提高了2 0倍。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除了维护社会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还要担负起经济、文化、科技等新的社会事务的管理,以发挥政权的杠杆作用。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要求上层建筑作出调整。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他们要求参与行政管理,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社会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从政治上促进英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了。

第四,旧制度的种种弊端,工业革命的现实需要,促使人们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边沁的功利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边沁的功利主义认为:人们的一切行为的准则取决于是增进幸福抑或减少幸福的倾向。政府的一切措施要据此行事。他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认为拿这个标准来衡量一切,凡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就符合功利主义的主旨,凡不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就违背了功利主义的主旨。政府必须为最大多数的利益恪尽职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算是最好的政府。为此,边沁为一个合格的政府设计了如下的职责( 1 )它必须有助于创

造社会财富;( 2 )它必须减少不平等。

边沁不仅在理论上论述了政府应为最大多数人谋幸福创造平等机会,而且在实践上对文官制度的改革提出具体的措施。1830年边沁发表题为《用最小的费用发挥官吏的最大能力》的论文集,在抨击政府管理低效腐败的基础上,提出考试录用职员。在《最高限度的行政效率,最低限度的开支》提出既要提高行政效率又要节约开支,将资金用来发展经济。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就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崇尚理性,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费边主义也认为:社会应该为所有人创造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这些主张和要求正好反映了人们要求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愿望,因而成为文官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

当舆论对文官状况批评谴责不绝于耳之时,1 9世纪前期印度殖民政府和牛津、剑桥大学先后进行改革,它们施行公开竞争考试、奖勤罚懒等为建立文官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18 48年,议会任命专门委员会调查政府经费使用状况。在深入调查和研究基础上,1 85 3年财政部授权诺斯科特和屈维廉拟定并提出了《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统称为《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第一,《报告》对文官的选任、使用和晋升等提出一整套改革方案。

主要内容如下:

(1)文官的选拔: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报告建议:考试工作由枢密院教育委员会负责。高级文官和低级文官的考试分别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有: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考试人还要证明自己的品格和健康合格;

(2 )文官的分类:划分为高低两类。高级文官录用年龄:19- 25岁之间。要求受过高等教育,具备多方面的才能,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致力于政策制定和实施。高级文官候选人应从牛津、剑桥等一流大学中招生,也可秉公选用其他部门中的佼佼者。低级文官录用年龄限制在17 - 21岁之间。主要处理部内例行公事和带有机械性的工作,录用时以一般中等教育为标准;

(3)文官的晋升:政绩晋升制。对被录用文官的工作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并根据其成绩予以提升。他们的晋升和未来的前途,完全取决于他们屡行职务的勤奋程度和能力。靠一般的才能和适当的努力,他们可以有信心地期待他们的生活能得到一定的保证:有卓越的才能,他们就要理由希望得到职务中的最高奖赏:但如果他们表现得明显的不称职,或是不可救药的懒散,那么他们就必须离开他们的岗位。

第二,克里木战争成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催化剂。战争使政府问题暴露无遗,官员玩忽职守,后勤供应混乱不堪,前线士兵因缺衣少药而大量死亡。战争花去了巨额钱财,但是没有人知道钱花到什么地方去了。社会各界进一步对文官状况强烈不满,文官制度改革已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1855年帕麦斯顿以枢密院名义颁布了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法令规定:成立文官制度委员会,审查候选人的资格,组织考试,对考试合格者岗前培训,经过6个月的试用期后,正式录取等。1855年的改革在英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这次改革较温和也不彻底,仅限于有限的竞争考试。1855—1866年录用9826人,仍有7033人未经任何竞争性选拔而得到任命。经过有限竞争考试2765人,完全经过公开考试仅28人。社会对文官竞争考试的关注继续升温,1870年格莱斯顿又颁布了第二个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枢密院命令。法令规定:文官录用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制度委员会在财政部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的基本条件。为了避开保守势力的压力,

又规定外交部和内政部可以例外,某些高级官员的职位仍可不经考试而由内阁直接任命。期间,政府对文官的录用、分级、薪酬、晋升和管理等方面不断修改和补充。但由于英国文官制度重要原则是这两次枢密院命令确立的,所以人们把1870年枢密院命令看作文官制度最终确立的标志。

三、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评价

尽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初期存在:文官晋升、管理不统一的问题;牛津、剑桥两所大学毕业生垄断高级文官职务、门派限制和重文轻理的现象;性别歧视严重,广大妇女不能进入重要岗位,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缺憾。但总的来看:近代文官制度,既是政府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也是资产阶级创造的制度文明,对资本主义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文官制度中的一些重大措施,为欧美国家建立文官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是对世界政治文明的又一重要贡献,是形成一个伟大时代的最大的公务革新之一。

第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是工业资产阶级在上层建筑领域反对封建残余势力和资产阶级保守势力的一次巨大胜利,剥夺了封建保守势力的对行政机构的控制。是对封建专制、独裁官员管理制度的否定。巩固和扩展了19世纪中期两次议会改革的成果,加强了资产阶级在政府行政机构的地位。有助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其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避免了“恩赐官职制”和“政党分肥制”造成的腐败、低效、混乱状况,排除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任人唯亲对国家政策的干扰,保证了政局稳定性、政策连续性和社会常态运行。

第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确立了一些基本原则。

(1)通才原则:高级文官的考试内容以基础理论、人文科学为主。要求有较高文化修养、渊博知识和应变能力的通才。此举杜绝了不学无术之徒混入官场,使文官队伍素质大为提高。

(2)公平竞争原则:1870年枢密院命令规定:凡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利从事任何官职。此后所有选拔官吏必须经竞争考试,从中择优录取。择优录用、用人唯贤、机会均等是公平竞争原则的体现。有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首相帕麦斯顿荐举一个亲信参加文官考试,结果落选。帕麦斯顿派人到文官委员会去索取该生的考卷,以便了解是怎么落选的,遭到了拒绝。

(3)常任中立原则:文官职责是执行政府的政策。他们是“非政治分子”,不参加党派斗争,不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无过错不被免职。还经常受大臣们的咨询,向其提供情报、知识、经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文官的常任,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

第三,英国建立的这一套制度使文官的任用、选拔、晋升、管理等进入民主化、制度化,政府机构充满生机活力,官僚主义作风减少,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舆论界称赞改革消除了所有笨伯,总的说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能力,很有声誉的班子,同时,一个全新的节约和勤奋精神得到了贯彻。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领先于世界,文官制度改革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也正如此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成为西方各国纷纷效仿的对象。邓小平曾经给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文官制度很高的评价。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我们可以像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借鉴我国的科举制一样,从他们制度中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改变我们人事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

英国文官制度

浅析英国文官制度英国的文职官员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官员队伍之一,廉洁与高效为其赢得了巨大声誉,也成为世界各国文官制度建设的样板与楷模。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在历史上经历了“恩赐官职制”“政党分肥制”和“现代文官制度”三个阶段。文官制度的推行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但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积极影响更为明显。 现代公务员制度诞生于资本主义的发祥地英国,后来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因而英国的公务员制度,在世界各国的公务员发展制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他各国的公务员制度基本上是在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在英国,文官并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而仅指“事务官”,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他们不但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和命令,而且对于这些方针、政策和命令的制定还有一定的,正是这后一项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国家机器重要的一部分,成为了“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前台是两党轮流秉政,后台则永不更换,这是英国文官制度的重要特征。 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由于两党轮流执政,使官员也经常的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着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即无效率,又不经济。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当政的帕累斯顿内阁被迫允诺改革。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Stanfford Northcote)和杜维廉(Charles Trevelan)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即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提出了以下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试;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一个相对独立于各

世界近代文明 课程论文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和反映。这一制度建立主要在于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当时的官吏制度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它不仅极不完善,而且存在着—些根本性的弊病。 第一,恩赐官职制:17世纪中叶以前,英国封建群主专制实行恩赐官职制。国家官吏由国王任命,官吏的选用和升迁,不是靠个人的真才实学和政绩,而是凭门第出生和对国王的忠诚。光荣革命后。国王为了恢复失去的封建专制统治,进—步利用手中权利大肆封官许愿,联络人心。执政的大地主贵族和大资产阶级也享有恩赐权,这些人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向求职者索取佣金。文官任期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恩赐者满意,可以连续任职,文官晋升是靠后台。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之徒充斥官场宦海。因此官僚主义盛行,工作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18世纪国会对文官制度作了一些改革,把任命文官的权力从国王贵族手中转到各部门手中,规定由他们和高级文官推荐录用。但仍然存在舞弊行贿、唯利是图及赏罚不明的情形。其原因就在于恩赐制是一种垄断性的封建特权。怀特指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政府的腐败与低效也就成为必然。 第二,政党分肥制:19世纪英国两党制日益成熟,内阁开始由竞选中获胜的政党组成。于是那—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执政就把各种官职作为胜和课实进行公开分赃,分给他们的支持者。所以每次执政党的更替和内阁的变迁都要引起政府人员的大换班,使政府工作混乱。政党分肥制—方面造成大批官员失业,政纪废弛,削弱了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极不利于政策的贯彻,妨碍官员熟练掌握业务:另—方面每次换班都会引起周期性震动和社会动乱,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 第三,自18世纪6 0~7 0年代英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以棉纺织工具发明为突破口,以蒸汽机动力代替人力、畜力为标志,到19世纪上半叶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这一时期英国的工业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对外贸易、商品数量和质量都居世界首位,号称“世界工厂”。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其资本主义经济进入狂飙突进时期。17 70年至18 40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提高了2 0倍。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除了维护社会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还要担负起经济、文化、科技等新的社会事务的管理,以发挥政权的杠杆作用。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要求上层建筑作出调整。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他们要求参与行政管理,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社会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从政治上促进英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了。 第四,旧制度的种种弊端,工业革命的现实需要,促使人们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边沁的功利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边沁的功利主义认为:人们的一切行为的准则取决于是增进幸福抑或减少幸福的倾向。政府的一切措施要据此行事。他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认为拿这个标准来衡量一切,凡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就符合功利主义的主旨,凡不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就违背了功利主义的主旨。政府必须为最大多数的利益恪尽职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算是最好的政府。为此,边沁为一个合格的政府设计了如下的职责( 1 )它必须有助于创

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摘要 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继承与发展了中世纪的“恩赐官爵制”与立宪初期的“政党分肥制”,历经多次的改革,日趋走向完善。虽然至今已有近百年,但是英国文官制度所建立的原则、方式仍然不会过时,对于我国以及世界很多国度文官体制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本文主要研究英国文官制度的建议,分析英国文官制度的发展,探讨中国科举制度对英国文官制度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英国文官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措施以及未来改革方向。 关键词: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ritish civil service system Abstract The modern civil service system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ddle Ages "gift was constitutional system" and the initial "spoils system", after several reforms, increasingly toward perfection. Though nearly 100 years ago,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established by the British civil service system will not be out of date. It will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ervice system in many countries and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British civil service system,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ritish civil service system,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f the British civil service system,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British civil service system, and put forward the British civil service system reform measures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reform. Key words:Britain;the civil service system;reform

浅谈英国文官制度

浅谈英国文官制度 文官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的关于政府文职人员的考试用、考核监督、升降奖惩、退休罢免等管理制度的总称。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它以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良好的工作效率影响着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制度提供了一种模式。 一、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一)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 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英国王宫内就出现了文职官员。他们由国王任用,是国王的私人奴仆,这种制度史称“君王恩赐制”。 17世纪,经过光荣革命,英国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国王成了“统而不治”的虚为君主,被剥夺了任免官吏权力,国王只能在名义上享有官吏任免权,实际权力则由内阁控制。 18世纪末期,政府中开始出现职业行政官员,主要负责各部内务,这就是英国近代最初意义上的文官。这时英国两党制基本形成,辉格党、托利党轮流执政。由于官吏的任用以党派为基础,讲关系、重门第,致使不少庸碌之辈和腐败分子混入了政府系统,而有真才实学的人则受到排挤。这样就会造成大批官员失业,使现政府效率低下,贪污腐化,甚至引起政治震荡和社会动乱。 19世纪,由于政务不断增加,在一些大的部里,在大臣下面设置政务次官和常务次官。其中政务次官是仅次于大臣的政治官员,而常务次官及其下属的职业官吏则属于文官之列。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不随内阁变更而进退,终身任职,从事日常行政管理工作。1833年,有些较大的部门开始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方式招录官员,走出了考试任官的第一步。 1855年,英国根据《诺斯科特一屈维廉报告》进行文官制度的重大改革,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第一个枢密院命令,并成立了文官事务委员会主管文官考试录取工作,至此,英国文官制度初步形成。1870年,英国又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的第二个枢密院命令,以法律的形式最终确认了《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的构想,这是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关键步,以后经过英国历届政府的完善和补允,终于最终确立了整套文官制度,所以1870年的枢密院令被认为是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标志。

英国文官制度

试论英国文官制度的演进、特点及影响摘要: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它在1870年就确立了文官 制度,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长期、曲折和复杂的过程。文官制度的建立过程与英国的政治体制变化密切相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它的文官制度表现为“恩赐官职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两党制日益成熟,它的文官制度表现为“政党分赃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五六十年代,欧美等国发生了新技术革命,使政府的专业化程度日益加强,它的文官制度表现为“考试择优录用制”。现在英国的文官制度是1968年改革后的产物。本文仅对英国文官制度产生的过程、特点及影响进行论述,使我们从中有所借鉴。 关键词:英国;议会制度;恩赐官职制;政党分赃制;考试择优录取制Abstract:Britain is the world's earliest national Civil Service, and in 1870 it established a Civil Service, so far has been 140 years of history. The form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British Civil Service has experienced a long, tortuous and complicated process.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of the Civil Service system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ritish political system change. The bourgeois revolution before in the Motivation of England in the 17th century, the United Kingdom is the country of a feudal monarchy, the Civil Service system performance “conferring a title by the king”; the 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 the two-party system has become more sophisticated, its Civil Service performance as “political parties sharing the spoils”. after World War II,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pecially in the '50s and '60s,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of the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e increasing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ivil Service system performance" selecting the best by the examination ”.The present British Civil Service is the production of the revolution in 1968.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only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of the British Civil Service system, so what we have a reference for. Key words:Britain; Civil Service; conferring a title by the king; political parties sharing the spoils; selecting the best by the examination 所谓文官制度,是指西方国家的政府,以法律为依据,以公开竞争考试为手段,以选拔国家部门常任官员或雇员为中心内容,并对各级文官分门别类进行管理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它在1870年就确立了文官制度,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长期、曲折和复杂的过程。它大致经历了“恩赐官职制”、“政党分赃制”和“考试择优录用制”等三个历史阶段。现在英国的文官制度是1968年改革后的产物。英国文官制度在形成和确立的一百多年中,不仅对英国,而且对西方各国的人事制度变革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探索英国文官

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背景与过程

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与过程 社会学院 092班段燕超 09161216 摘要:19世纪中期,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国会制度改革的巨大推动力,以及英国官僚制度的腐败根源和东印度公司职员任命矛盾的产生,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探索,最终确立了由法律规定的,以对文官的公开考试、录用、考核、监督、升降、奖惩、免职等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文官制度,对英国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给我们今天的改革也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和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背景;过程;启示 正文: 文官制度,亦即人事制度,是由法律或法令规定的关于文官的考试、任用、考核、监督、升降、奖惩、退休、免职等管理制度。19世纪中期英国进行文官制度改革,从而确立了现代英国文官制度,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确立资产阶级文官制度的国家。 19世纪中期英国实行文官制度改革,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为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社会、经济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开拓创新精神的形成,极大地冲击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呼唤着英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其次,国会制度改革为文官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1832年、1867年,英国先后对国会进行改革,改革的结果是使得城市选民的人数超过了农村地区,并使城市的熟练工人基本上获得了选举权,在工业革命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在国会中取得主宰地位,结束了土地贵族对下院的控制。他们受功利主义观点影响,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从政治上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 再次,英国官僚制度的腐败引发了社会各阶层对文官制度改革的强烈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自古以来,文官制度一直是官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为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形式。因此,文官制度的建立成为自古迄今官僚体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英国也不例外,其在近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文官制度的建立。 从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英国政府强调统一和统一领导,以确保文官制度的建立。英国政府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推行“室制”,即以室为基础的政府机构,每个室有一个首领,分管特定的政务和职责,并且具有一定的权利。这个模式的实施有助于让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更加统一,从而构建起文官制度。 在推行室制的基础上,英国政府很快引入了官方形式,以确保文官制度的建立。官方形式的实施让政府官员有更多自主权,办公室之间也更加相互合作和协作,使文官制度更加完善。此外,英国政府还创建了官员考试制度,来保证官员的能力。该制度确保只有最优秀的年轻官员才能在政府机构中得到应有的地位和荣誉。 在十九世纪初,英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改善文官制度。其中包括让政府官员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权威,以及改善文书法系统,使官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流畅。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文官制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文官系统更加健全。 总的来说,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由于英国政府的推行“室

制”、实施官方形式、创立官员考试制度以及改善文书法系统等措施的实施,得以建立。它不仅有利于英国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而且为官员之间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也就是说,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对英国政府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英国文官制度

英国文官制度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订了一整套行使至今的制度。 概述 英国的文职官员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官员队伍之一,廉洁与高效为其赢得了巨大声誉,也成为世界各国文官制度建设的样板与楷模。然而这一切的都源自于其构架良好而又合理的文官制度。在英国,文官(Civil Servance[复数],Civil Servant[单数])并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即与内阁共进退的“政务官”,而仅指“事务官”,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 在内阁发生经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的存在保证了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高级文官还时时准备为大臣提供咨询,向其提供必要的情报、知识以及实践的经验。显然,服务的年限越长,他们的影响也就越大。这样,他们不但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和命令,而且对于这些方针、政策和命令的制定还有一定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发言权。正是这后一项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国家机器重要的一部分,成为了“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前台是两党轮流秉政,后台则永不更换,这是英国文官制度的重要特征。 背景资料 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由于两党轮流执政,使官员也经常的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着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即无效率,又不经济。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当政的帕累斯顿内阁被迫允诺改革。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Stanfford Northcote)和杜维廉(Charles Trevelan)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即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提出了以下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了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 战后,由于文官队伍的急剧膨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福利待遇畸高等问题凸现出来,甚至出现有些文官不听从大臣的命令的情形,遂令政府萌发改革之心。受政府的委托,1960年以富尔顿(Lord Fulton)教授为首的“富尔顿委员会”在经过大范围的调查之后,提出了旨在建立新型文官制度的改革方案-“富尔顿报告”,其要点有:①建立文官部,统一文官管理;②各部建立统一的职级结构并向所有人员“开放”,打破原有的部门垄断;③成立文官学院;④限制高级文官的权力;⑤建立对外开放交流的机制。可以说,报告提出的改革方向的确切中了英国文官制度中的种种弊端,但由于文官队伍业经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所以改革面临着既得利益者,特别是权势深厚的高级文官的强烈反对,使得报告的实施遇到了巨大阻力。后来历经多方面的调和、让步,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得到了贯彻执行,从而使英国的文官制度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 完整的体系 英国文官制度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复杂而又庞大。下面仅就几个相对重要的部分做一简明的介绍:

英国的文官制度

英国的文官制度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文官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不过当时主要是国王选择官员,一般视为国王的仆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旧的官僚机构解体,当时事务较多,出现了专门的管理人员,文官由此萌芽。君主立宪政体建立后,渐渐地,政府官员大致分为两部分:高级文官和低级文官。十八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管系统比较紊乱,亟待需要改革。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建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同时也开始了文官制度的改革运动。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文官制度继续改革,尤其重要的是《富尔顿报告》,使得英国文官制度相对完善,但是仍然存在官僚主义等许多问题。到了1970年建立了文官学校,官员素质得到提高,但是效果不明显。铁娘子执政时期对于庞大的官员队伍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官员的行政效率提高,也减少了政府开支。英国文官制度的完善,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尽管其中存在不少问题,还是有很多我们学习的地方。高效的行政效率,廉洁的工作作风,公平的竞争考核,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本文拟就英国文官制度及其改革问题作探讨和研究。 一,英国早期文官的起源与发展 “文官”(civil servants)一词最早出现于中世纪时期,但是当时没有文官制。当时英国政府的官员一般是王室成员或者是王室指定之人。他们由国王任用或升迁,不过是国王的私人奴仆。这种制度史称“君王恩赐制”。在共和国和克伦威尔时期,文官薪俸比较固定,但是与政府的关系不确定。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一些部门增加,文官数量增加。光荣革命后,政府部门增加,文官数量进一步增加。当时的文官一般是由国王和地方权贵安排的亲信,主要是为他们服务。英国文官慢慢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级文官,可以担任议员和政府要员,部分文官甚至参与政府决策;另一类是低级文官,主要是贯彻实施一些具体工作。据统计,到十八世纪末,文官数量达到16000多人。 早期文官的录用与考核比较紊乱。主要表现为:其一,当时没有固定的考核方式,私人关系和个人情感是被录用的关键因素。有些官职被买卖也是常有之事,甚至成了合法的行为。任职时间也是长短不一,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十年,没有标准的考核方式。其二,行政效率低下,管理混乱。有时候一个岗位多人供职,造成浪费。有些人混日子,整天碌碌无为,照样领取薪俸。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辈也是不计其数。其三,文官薪俸参差不齐,来源也是五花八门。一些重要部门,例如财政部收入较高,另一些部门收入惨淡。收入的来源一部分来源于工资,有的来源于灰色收入。比较可笑的是,有的人不用工作,却有高工资,是典型的寄生虫。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世界近代化的帷幕。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政体,国会得到了立法权和司法权,但议会中的大多数是土地贵族,资产阶级仅占少数。正如恩格斯所说:“在英国资产阶级从来没有掌握过全权,甚至1832年的胜利,也是土地贵族几乎独占了政府的所有高级职位”。英国资产阶级迫使议会通过法案,对文官进行改革。 文官的腐败与效率低下,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不满,曾经要求改革。但是,由于既得利益者的阻难,早期改革很快夭折。到了1782年,伯克成为文官改革的代表人,他以倡导廉洁作风和提高行政效率为改革目标。改革之初,进展比较顺利,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随着反法战争的进行,改革中断了,后来随着战争的结束,继续改革,后的改革进展缓慢。

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和影响

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和影响 一、背景 19世纪是英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工业革命的兴起改变了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一时期,政府管理机构的建立和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得以建立并逐渐成熟,为英国政府的高效运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 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传统的封建主义体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政府管理机构亟需改革。 2. 对于高效管理的迫切需求 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社会发展迅速,对政府管理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政府管理机构亟需改革,提高管理效率,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 3. 民主化进程的推动 19世纪英国社会逐渐走向民主化,政府管理机构也需要相应地改革以适应这一趋势。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民主政治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二、影响 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对英国政府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提高了政府的运转效率,也为其他国家的政府管理提供了借鉴。 1. 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文官制度的建立使政府管理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提高了政府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这一改变为政府的公共服务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也为国家的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2. 促进了社会公平 文官制度的建立,减少了政治干预,使得选拔官员更加公正和公平。这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人才都有机会进入政府系统,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3. 为其他国家政府管理提供了借鉴 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成为了其他国家政府管理改革的榜样和借鉴。很多国家都以英国文官制度为基础,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文官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 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求的产物,它为政府的高效管理提供了良好基础,也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而对我

西方文官制度

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西方文官制度的含义 文官,也称公务员,译自英文Civil Servant(单称)或Civil Service(群体总称),在美国还被成为“政府雇员”,即英文Government Employee,一般是指经过公开考试被政府择优录用,在中央及地方行政机构中长期固定地担任文职工作并具有一定等级的工作人员。 在不同国家里,文官的概念各有其特定的范围。通观各国文官制度,其范围大体可归纳为以下3种类型: 第一是小范围的,仅指中央政府系统中非选举产生的和非政府任命的事务官或常任文官,英国及许多英联邦国家如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属于这种类型。其中尤以英国最为典型。按照英国有关法律规定,文官就是指在中央政府中除“政务官”以外的所有工作人员,即上自常务次官,下指清洁工。由选举或政治任命产生的议员、首相、部长、国务大臣、政务次官、政治秘书和专门委员会等政务官以及法官、军人等不包括在文官范围之内。 第二是中范围的,指中央政府机关中的所有公职人员,包括政务官和事务官。美国、加拿大等国属于这种类型。美国文官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划分。广义的划分是指与军人相区别的所有政府雇员。包括总统、州长、部长、副部长、助理部长、独立机构的长官等政务官和行政部门的所有文职人员,而立法部门的议员及国会雇佣的职员和司法部门的法官及法院其它工作人员、军队的军官及文职人员等不包括在文官范围之内。狭义的划分仅指除选举和政治任命产生的高级官员以外的政府行政部门的文职人员,即职业文官。但其范围比英国的常任文官所包括的人员更广泛,还包括公共事业单位的人员和政府经营的企业单位的管理人员。 第三是大范围的,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机关的公职人员、国会除议员以外的工作人员、法官、检察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等。法国和日本等国基本属于这种类型。在法国,文官指国家机关的全体人员。在日本,把公务员(日本称“公务员”)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公务员”,指在中央政府机关、国会、法院、国立学校和医院以及国有企事业等单位供职的所有人员;一种是“地方公务员”,指在地方政府机关、立法机关、法院、地方政府经营的企事业等单位供职的所有人员。 尽管西方各国对文官称谓不同,范围各异,但基本上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录用担任政府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文官都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一定程序而任用的人员,他们与国家的关系不是契约关系; 第二,文官都是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其服务对象是国家,与其它社会职业是根本不同的;第三,文官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在执行国家公务时代表国家,因而必须依法行政。 所谓文官制度就是指由法律或法令规定的有关文官的考试、录用、考核、任用、奖惩、培训、工资、福利和退休等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总称。

浅析英国文官制度发展及对世界的影响

浅析英国文官制度发展及对世界的影响 作者:张海婷 来源:《商》2016年第15期 摘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英国的文官制度为世界文明增加了浓墨的颜色。英国于19世纪70年代就建立了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度经历了艰难的演进过程,历经多次的改革,日趋走向完善,虽然至今已有近百年,但是英国文官制度所建立的原则、方式仍然不会过时,对于我国以及世界很多国度文官体制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文官制度;英国;发展;影响 一、英国文官制度的发展 就世界来讲,最先创建文官体制的国度是英国。改革之前文官制度以“恩赐官职制”为主,也就是全体职务均由英国国王任命,因此国王就利用许多特权大肆的买卖官职,使他的势力不断扩大,也导致了卖官鬻爵、腐败滋生、机构臃肿、文官素质差,工作效率低等一系列现象。《权利法案》于1689年议定,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王的权利,国家的政事中心也逐步由议会代替。同时,新兴资产阶级为庇护既得利益,通过议定法案在1964年,该法律规定税务职员不允许充任下议院议员。十九世纪初,两党政制逐渐稳固,执政党是竞争取胜的党派构成,那么取胜的党派执政后就将官职进行公开分赃。这就导致文官队伍的重塑,以致行政体系的混乱。为了转变这类不稳定的情况,1805年,在英国财政部首次设置永久秘书,不与执政党的变化相关联。在这之后,每一个部门都效该部门设立常任官职,为文官常任制度打下了基础。 从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进行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基本完成。它使英国的经济迅猛发展,造就了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从功利原则的工业资产阶级,请求创建清廉高效的当局,节约开支,把更多的资本投入到经济中来。同时,工业资产阶级依附雄厚的经济实力,努力促进英国行政体系改革,先后在1832和1867年对国会变革,改革的成果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国会中的重要位置,同时,这次改革也为文官制度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考试任用制起源在东印度公司出现,同年英国议会派马考来等人对该公司的行政的体制进行调研,并提出了《马考来报告》,第二年,财政部两位官员诺斯科特和屈维廉,对文官队伍的现状研究,制定出《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这份报告揭示了公用人体制的弊病,提出文官系统改革的一整套建议。 帕麦斯顿于1855发布了《对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建立文官制度委员会,承担审查考核。格莱斯顿在1870年六月发布的第二文官改革法案,是现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

西方的文官制度

西方的文官制度 1.简述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提示:(1)政治:17—18世纪,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后,官员的选拔体制仍存在许多问题。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政党分肥制”不但造成腐败泛滥,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 (2)经济: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复杂,亟须建立有能力、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 (3)文化:随着“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思想深入人心,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 2.简述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过程。 提示:(1)18世纪初,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 (2)19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政务官和事务官。 (3)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 (4)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了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的基本条件,对录用文官的制度进行完善,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 3.简述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提示: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政治中立和工作隐名;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 4.简要评价西方的文官制度。 提示:(1)积极作用:文官制度的建立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的事务官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区分,既维持了代议制下政党轮流执政的特点,又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还能够吸收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进入政府管理队伍,有利于官员管理的法制化和专业化,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2)局限性:文官制度并没能触碰资本主义基本制度,而且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5.英国建立文官制度的背景 (1) 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为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实力猛增,他们要求参与行政管理,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政府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均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工业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 (2)国会制度改革为文官制度改革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1832年、 1867年,英国先后对国会进行改革,使得工业资产阶级在国会中取得了主宰地位,结束了土地贵族对下院的控制。国会改革推进了整个英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为文官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3)英国官僚制度的腐败引发了工业资产阶级对文官制度改革的强烈要求。英国官僚制度腐败现象十分突出:其一,买官鬻职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其二,机构臃肿,人员不断膨胀。其三,文官素质差,工作效率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民主制度进程的加速,人们反对官僚制度腐败的呼声日益强烈;政府的工作需要公开化,官吏需要由有真才实学的专门人才充

近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

近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 近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 一、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文官是西方国家权力系统的要素。 文官是指近代西方国家改革旧官吏制度以后的政府文职官员,它首先与武官和法官相 区别,其次与政务官员相区别。 在近代时期,西方国家把政府行政部门的官员分成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大类。二者的 主要区别在于: 政务官: 采用“选任制”,即由选举产生或从政治角度考虑任命; 他们实行“任期制”,随政党和内阁进退; 其职责是制定政策及承当行政,进行政治和国务活动。 事务官:即文官又称公务员。 他们采取“考任制”。亦即必须经过公开竞争考试合格后择优录用;他们不受政党 和内阁更迭的影响,实行“常任制”所以又称“常任文官”。其职责是执行政策,从事 行政和业务管理工作,他们是政府职能的实际执行者。 文官制度实质上是西方国家的一种较为完善和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而且也是资产阶 级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14世纪末叶,由于城市手工业、商业、金融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西欧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府结构也随之开始发生变化: (1)西欧各国先后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专制政府; (2)王权的加强促使政府管辖范围的相应扩大,继而出现了对君主负责的文职官员,这是西方最早的文官阶层。 从中世纪晚期文官阶层的出现到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经过了三个时期:“恩赐官职制”、“个人徇私制”、“政党分肥制”。 19世纪前,前两个时期“恩赐官职制”和“个人徇私制”这二个时期的基本特点相同。具体说,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期和资产阶级掌权初期,政府文职官员的官职的获得,大 多是由国家当权者,根据个人印象而恩赐或凭借私人关系的亲疏相授予的。

英国文官制度初探

英国文官制度初探 摘要文官制度最早在英国建立,对英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英国文官制度经历了两次改革,其说法和效率的价值取向,对于完善我国的 公务员制度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文官制度改革价值取向现实意义 在人类历史上,英国这个古老的王国为世界文明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其中文官 制度在世界政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是其政治文明的哲 学基础,也是文官制度逐步走上成熟理性的哲学基础。英国文官体制的起源可以追 溯到盎格鲁-萨克森时代,光荣革命之后文官和文官体制逐步走向现代化之路。近 代文官制度是建立在对旧的文官制度逐步改革基础上的,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渐 进的方式来推进文官制度走向完善的。英国文官制度建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但 是所确立的原则依然没有过时,为其他国家文官制度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 一、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 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官制度不是一朝一夕确立起来的, 从19世纪初个别部门开始设立文官到1870年最后确立文官制度,前后持续了几十年的时间。 十九世纪初,由于政务不断增加,更多的工作击破要一些专门官员去做,于 是在英国出现了这样一种官制,即在一些大的部里,在大臣之下先后设立了政务 院次官和常务次官,辅佐大臣在内阁中的政务和部内的事务。于是,英国官员逐 渐分成了政务官和文官两类。内阁大臣、各部门的大臣、副大臣、政务次官等少 数官员是政务官,由选举产生。他们参加议会的活动,参与制定政策。常务次官 负责执行政策,去留不受政潮影响,进退不与内阁同步。此时的英国文官已有了 文官的体制,但还没有确立真正意义上的文官制度。 文官制度是通过对文官体制的逐步改革而确立起来的。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先后经历了两次较大的文官制度改革。第一次是1855年—1868年,第二次是1868年—1870年。1855年—1868年的文官制度改革基本上革除了旧时文官制度腐败、混乱、低效的弊端,但是这次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改 变文官体制的状况。1868年,格拉斯就任内阁首相,继续推进文官体制的改革。1870年6月4日,他颁布了关于文官体制改革的枢密院命令。这个枢密院令确定了文官制度的最重要原则,即: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文官。因此它成为英国近代文 官制度最后确立的标志。 英国文官制度自1855年成立文官事务委员会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作为它的特征的基本原则,诸如竞争考试的原则、常任的原则、服务的原则、中 立的原则等等,早已牢固地建立起来了,而且至今也看不出有什么变革会使这些 原则动摇。正是这些原则,使得这支近百万人的队伍促进和实现了国家权力顺利 的在两党之间有秩序的易手,巩固和不断加强着国家民主政治的建设。 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之所以持续几十年之久,作者认为原因有两点:第一, 人们认识对政务官和事务官分别管理的必要性需要一个过程;第二,官吏体制改 革必将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因此,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经历了这样长期而曲折 的过程。 二、英国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英国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 文官是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成为统治阶级“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是英国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