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国金融广告监管机制研究

英国金融广告监管机制研究

英国金融广告监管机制研究

金融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不言而喻,它可以引导消费者做出金融决策,但同时也有可

能误导消费者,导致他们做出错误的选择。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

金融广告监管机制。英国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其金融广告监管机制备受关注。本文将

对英国的金融广告监管机制进行研究,探讨其主要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

一、英国金融广告监管机制的主要特点

1. 多层次监管体系

英国的金融广告监管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主要由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和行业自

律机构共同构成。政府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对金融广告进行监管,确保其合法合规;金融监

管机构例如金融行为监管局(FCA)负责对金融机构及其广告行为进行监管;行业自律机构如广告标准局(ASA)则负责制定广告行业的自律规范。

2. 严格的监管标准

英国对金融广告的监管标准非常严格,特别是在金融产品的宣传和推销方面。金融广

告必须真实、清晰、公正,不得误导消费者。广告的内容和声称必须有充分的依据,并且

不得含有虚假的陈述或误导性的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还有相应的广告宣传规范,例如对于投资类产品的广告,必须包含风险警示,并且不得含有夸大收益或淡化风险

的内容。

3. 快速有效的投诉处理机制

英国的金融广告监管机制还包括了快速有效的投诉处理机制。一旦消费者对某个金融

广告表示异议,他可以向广告标准局(ASA)投诉,通过ASA进行调查和处理。ASA会在收到投诉后尽快对广告进行评估,如发现违规行为,ASA有权要求广告主撤回广告并做出相

应处理,同时对违规广告进行公开谴责,以达到惩罚和警示的作用。

1. 治理体系复杂

尽管英国的金融广告监管机制多层次,但也因为此而导致了治理体系的复杂性。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和行业自律机构各自有不同的职责和权限,对金融广告的监管存在一定的分

散化,不同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容易导致监管盲区和漏洞。

2. 对新媒体广告监管不足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成为金融广告的主要渠道之一。

传统的监管机制在新媒体广告监管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很难对新媒体广告进行有效监管,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媒体平台散布虚假、误导的金融广告,危害消费者权益。

虽然英国金融广告监管机制建立了投诉处理机制,但消费者投诉的处理效率并不高。

一些消费者投诉后,往往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处理结果,这给不法广告创造了可乘

之机,也降低了消费者对金融广告监管的信任度。

三、改进建议

1. 加强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建立更加高效的监管体系。政府、金融监

管机构和行业自律机构应该加强沟通和协调,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形成合力,共同推

动金融广告的合法合规。

2. 加强对新媒体广告的监管。针对新媒体广告的特点,建立相应的监管规范和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可以借鉴一些先进国家的做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对新媒

体广告的监测和筛查,及时发现和处理不法广告。

3. 提高投诉处理的效率。建立更加快捷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缩短投诉处理的时效,增强广告监管的执行力度。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大对违规广告的罚款力度,从经济上惩戒违

规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减少不法广告的传播。

英国的金融广告监管机制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完善监管机制,进一步提升监管

效能,为消费者营造一个清朗的金融广告环境。

英国金融监管体系和市场透明度

英国金融监管体系和市场透明度金融监管是保障金融市场稳定和公平的重要保障机制,而市场透明度则是金融市场良好运行的基础。英国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其金融监管体系和市场透明度备受瞩目。本文将从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主要特点、监管机构的职责与作用以及市场透明度的保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主要特点 英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 高度专业化:英国金融监管体系建立了一套高效的机构体系,以确保各级监管机构具备专业、独立的监管能力。这些机构包括金融行为监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FCA)、银行监管局(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 PRA)等。 2. 法律法规的完备性:英国金融监管体系依靠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金融市场的运作。监管机构通过制定和完善法规,为金融市场提供有效的监管框架,确保各类金融机构遵循合规要求。 3. 独立性与透明度:英国金融监管机构享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不受政府干预。这种独立性保障了金融监管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同时,英国监管机构也注重信息透明度,及时向市场公布各类监管信息和裁决结果。 二、监管机构的职责与作用

英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主要包括金融行为监管局和银行监管局。这两个机构分别负责金融市场的行为监管和金融机构的稳定监管,共同构建了英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行为监管局(FCA)是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机构之一。FCA 的主要职责是监管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包括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FCA负责制定并执行金融市场的行为规则,确保金融市场的公平、透明和高效运行。此外,FCA还负责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督金融公司的合规运营。 银行监管局(PRA)是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机构。PRA的主要职责是监管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和风险防控。PRA负责制定并执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规则,确保金融机构安全运营并保护存款人利益。PRA还负责进行金融机构的监管评估和资本充足性审查,以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三、市场透明度的保障 市场透明度是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前提,英国通过多种手段来保障市场的透明度。 1. 报告和披露要求:英国监管机构要求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按照一定规则报告和披露财务信息、风险信息和治理信息,确保市场参与者可以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英国的实践与评价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英国的实践与评价 一、英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实践 1.创立金融行为监管局(FCA):英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核心是2024年 金融危机后于2024年成立的金融行为监管局(FCA)。FCA的设立旨在加 强金融市场的监管,提高金融行业的透明度和合规性。FCA的职责主要包 括制定金融行业的规章制度、监管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宣传和销售行为,以及提供投资者保护和消费者教育。 2.重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英国金融监管体制还包括重塑金融市场监 管体系。在金融危机后,英国政府将金融市场监管从金融服务权威(FSA)分离出来,并设立了两个独立的监管机构,分别是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和英国公共机构监管局(PRA)。这种分离监管体制的措施旨在解决以往 金融监管体系中的利益冲突和监管缺失问题。 3.引入更加严格的监管政策:英国金融监管体制还包括引入更严格的 监管政策。例如,FCA推出了更为严格的风险管理要求,要求金融机构建 立更加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此外,FCA还加强了 对金融机构内控和合规性的监管力度,提高了对金融机构违规行为的处罚 力度。 二、英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评价 1.优化监管架构:英国金融监管体制通过分离监管机构,优化监管架构,减少了监管冲突和监管缺失的问题。新的监管机构职责清晰,协调性 更强,能够更好地应对金融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2.提高金融稳定性:通过引入更加严格的监管政策,英国金融监管体 制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了金 融风险对经济的冲击。 3.加强投资者保护: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注重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通 过规范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销售行为,增强了投资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减 少了投资者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4.领导力和国际影响力: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提高了英国金融监管机构 的领导力和国际影响力。FCA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监管的典范,为其他国家 和地区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然而,英国金融监管体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监管机构间 的协调和合作仍然存在一定难度,例如PRA和FCA之间的协作问题。其次,监管政策的执行和监管力度相对不足。最后,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快速, 对监管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压力。 综上所述,英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金融 体系的稳定性和投资者的保护,增强了英国金融监管机构的领导力和国际 影响力。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机构间的协调和合作,加大监管 力度,适应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

英国金融监管法律规制演进

英国金融监管法律规制演进 英国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其金融市场的监管法律规制一直受到国际关注。英国的金融监管法律规制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从最初的零散法规到现在的完善体系,不断地适应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本文将从不同的阶段和角度来探讨英国金融监管法律规制的演进,以及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1844年银行法》的颁布 英国金融监管法律规制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英国在1844年颁布《银行法》,这是英国金融监管的第一步。该法案规定了银行的储备金比例和发行银行券的条件,为银行业的监管奠定了基础。这一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金融市场开始进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二、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金融市场经历了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尤其是1907年和1929年的两次严重金融危机。这些危机的爆发促使英国政府对金融监管进行了积极调整和完善。1929年,英国设立了金融监管机构——金融行为监管局(FSA),该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金融市场的运作。这标志着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为后来金融监管法律规制的演进奠定了基础。 1986年,英国通过了《金融服务法》,这是英国金融监管法律规制的一次重大变革。该法案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进行了全面的重新调整,包括对证券、保险、银行和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该法案的颁布使英国金融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好的监管和规范,为英国的金融业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金融服务市场法》的实施 五、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法律规制的影响 七、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英国金融监管法律规制的演进不仅对英国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英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为全球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加稳定的法律环境,也为全球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支持和保障。

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众筹平台监管规则及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519322964.html, 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众筹平台监管规则及启示 作者:徐文德 来源:《时代金融》2017年第27期 【摘要】当前众筹、移动支付、在线理财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新的金融生态在金融创新、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小的金融风险,受到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重视。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以下简称FCA)的众筹平台监管规则以消费者保护为核心,从审慎要 求、客户资产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对众筹平台进行了规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关键词】金融行为监管局众筹平台监管 一、FCA众筹平台监管规则介绍 (一)众筹平台分类 FCA将众筹活动定义为:个人、组织或企业通过有关平台筹集资金,以对他们开展的活 动或企业进行融资或再融资的方式。FCA从其监管角度上,将众筹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1.捐赠型众筹。用户通过平台向他们支持的企业或组织捐赠资金。 2.预支付或奖励型众筹。用户通过平台向企业或组织提供资金,使企业或组织能够生产某些产品或提供某些服务,用户因此得到奖励或相应的产品、服务。 3.借贷型众筹(P2P借贷平台)。用户通过平台将资金出借给个人或者企业,以获取利息收入。 4.投资型众筹。用户通过平台以购买企业股票或债券的方式进行直接或间接投资。 5.其他类型众筹。法律特许不需要FCA授权和监管的集体融资活动。 FCA目前对借贷型和投资型两种众筹方式进行监管。 (二)对借贷型众筹平台的监管要求 1.审慎财务要求。FCA要求借贷型众筹平台持有一定的财务资源以抵御风险。审慎财务资源种类和计算方法为:审慎财务资源总额=股本+储备+净利润+合格次级债-库存股-无形资产- 对附属公司投资-净亏损。

英国金融监管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英国金融监管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金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活跃。在这一过程中,英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许多国家对英国的监管模式进行了借鉴和参考。本文将介绍英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并探讨其在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借鉴上的启示。 一、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概述 英国的金融监管主要由两个机构组成:金融行为监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FCA)和银行业监管局(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PRA)。其中,FCA主要承担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职责,其目标是保护投资者和维护金融稳定;PRA则负责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宏观监管和微观监管,其目标是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安全和稳健经营。 英国的金融监管体系采用了“双重监管”模式,即PRA对银行进行宏观监管和微观监管,负责对银行的安全性和稳健性进行监管,而FCA则对市场行为和金融机构的运作进行监管。这种监管模式确保了金融机构的安全和运作的合法性,同时保障了投资者和市场的利益。此外,英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还加强了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加强了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监管力度,并制定了监管规则和标准,确保了监管的公正和透明。 二、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优势 英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 监管机构职责明确、分工合理 英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在监管职责的分工上比较合理,PRA和FCA分别负责不同的监管领域,彼此互相配合,相互协调,以确保监管职责的无缝衔接。这种分工不仅能够提高监管效率,也能够更好地保障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利益。

英国与澳大利亚双峰监管模式比较研究

英国与澳大利亚双峰监管模式比较研究 英国和澳大利亚都是拥有双峰监管模式的国家,这种模式将传统的金融监管机构分为 两个部分,一个部分监管金融稳定,另一个部分监管金融市场。本文将对英国和澳大利亚 的双峰监管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从监管机构设置来看,英国的双峰监管模式包括金融稳定监管局(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简称FCA)和金融市场监管局(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简称PRA)。FCA负责监管金融市场的行为,包括金融产品的销售和市场操纵等行为。PRA负责监管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包括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和合规等方面。而澳大利亚的双峰 监管模式包括澳大利亚证券投资委员会(Australian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s Commission,简称ASIC)和澳大利亚钱库(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简称APRA)。ASIC负责监管金融市场的行为,APRA负责监管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可以看出,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双峰监管模式设置相似,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监管金融市场和金融机 构。 从监管内容来看,英国和澳大利亚都关注金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在金融稳 定方面,双峰监管模式赋予监管机构更强的权力和职责,以确保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和金 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在金融市场方面,双峰监管模式强调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防范金融市 场的操纵和欺诈行为,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双峰监管模式在 监管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为了实现金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监管效果来看,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双峰监管模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英国在金融 危机后推出了双峰监管模式,有效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并加强了对金融市场 的监管措施,预防了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澳大利亚的双峰监管模式也在金融机构的风险 管理和合规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透明度和市场竞争力。 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双峰监管模式在设置、监管内容和监管效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这种模式,两国都能够有效地维护金融稳定,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促进金融市场 的健康发展。双峰监管模式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改进空间,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来不 断完善。

金融市场监管国际对比分析

金融市场监管国际对比分析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交往日益频繁,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 监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将对金融市场监管在不同国家之间 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其对金融市场稳定和发展的影响。 1. 美国的金融市场监管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之一,其金融市场监管制度较为完善。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主要包括美联储、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以及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等。这些机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依法行使监管职责。 在美国,金融市场监管更加注重市场的自律性和公平竞争。监管机 构通过设立监管规则和制定法律法规,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美国的金融市场也有相关的自律组织,如金融业监管机构自律委 员会(FINRA),其成员主要为证券经纪商。 2. 英国的金融市场监管 英国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其金融市场监管也备受瞩目。英国金 融市场监管机构主要由银行和金融服务监管局(FCA)以及英格兰银 行组成。FCA负责监管金融机构、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而英格兰银行则负责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 英国的金融市场监管强调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FCA制定了一系列 金融规则,保护金融市场免受不当行为的侵害,并通过监管手段确保

金融机构的合规运作。此外,英国还设立了金融稳定委员会(FPC),定期评估和监测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3. 中国的金融市场监管 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监管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中国人民银行(PBOC)以及中国银保监会等机构组成。这些机构共同监管中国金融市场,保障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的金融市场监管注重前瞻性监管和风险防控。监管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的审慎性和合规性,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以及加强对风险投资、资产管理等领域的监管。 4. 国际对比分析 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监管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监管框架、监管力度、监管目标和监管手段等方面。美国以市场自律为核心,强调公平竞争和保护投资者权益;英国注重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强调金融稳定;中国则重视前瞻性监管和风险防控,注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国际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背景下,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监管应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跨境金融风险。通过加强信息共享、加强监管合作和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可以提升金融市场监管的有效性,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总结:

国外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经验借鉴与治理建议

国外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经验借鉴与治理建议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科学监管,以英国和美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机制进行了不断的优化与完善,其中,英国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防范主要依靠行业自律;美国践行政府立法与自律监管相互补充的原则;日本采用较为宽松的监管政策。建议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应加快建设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提升风险处置能力、加强宣传教育。 一、部分发达经济体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举措 (一)英国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防范主要依靠行业自律。英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核心是:重视行业自律,增强监管力度,确保行业自律以及政府监管能够实现有效结合。2005年,英国诞生了世界第一家P2P网络小额贷款公司(Zopa)。2014年4月1日,英国正式发布《涉及网络众筹以及通过不同渠道发行不易变现证券的监管依据》,该文件是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第一部较为规范的监管法规。2018年7月,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针对 P2P网络借贷监管政策进行修改,并下发相应的意见书,其主要基于英国网贷行业的发展概况对具体的监管政策进行重新修订。 (二)美国一直践行政府立法与自律监管相互补充的原则。美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互联网金融业态——众筹融资、第三方支付、信用卡服务、网上交易所、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发展成熟度较高,所以更加重视政府监管,关注立法规范实施。主要表现在注重消费者权益保护、及时布局

互联网监管和完备的征信体系三方面。涉及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美国法律主要有:《统一货币服务法》《电子资金转账法》。 (三)日本采用较为宽松的监管政策。受金融自由化模式以及金融混业监管的共同影响,日本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日本政府于2013年12月25日正式下发相关文件,其中针对股权众筹解禁做出详细的规定。2014年3月,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又相继颁布一系列的修正法案,对之前的金融市场准入门槛进行了适当调整,对行业协会自身规制力度进行强化,希望能够推动股权众筹的快速发展,搭建多元的融资平台。 二、对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治理建议 (一)建设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加大信息收集、资源共享和渠道整合力度,健全完善非法金融活动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重点企业的风险预警,不断完善和提升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功能,提升风险早期发现和预判预警能力。发挥金融机构监测预警作用,压实监测预警职责,提高非法金融活动分析识别能力,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线索移送机制。金融机构加强对各类账户涉嫌非法金融活动异常交易的监测。 (二)排查重点行业风险隐患。紧盯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开展全覆盖、有重点的风险排查,力争实现辖内非法集资风险隐患清仓见底。密切关注投资理财、私募基金、健康养老、影视文化等重点领域。健全常态化风险排查机制,定期组织开展非法集资风险线索和广告资讯信息排查整治活动,对重大风险隐患实施台账式管理,组织力量落地核查,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研究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研究 随着数字经济与金融体系的日趋紧密,互联网金融模式层出不穷,这使得金融监管举步维艰,要求我们从传统的监管思维中走出来,寻求更加灵活的金融监管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被提出,其意义已经不言而喻。 一、什么是金融监管沙盒制度?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源于英国,指的是针对金融科技创新企业,监管部门为其提供独立的测试环境,以便其开展业务的同时,监管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其产品的优缺点和影响,并帮助企业进行合规性测试。因此,沙盒制度通常包括多部门联合监管的政策实验室,提供给金融新创公司一个不受影响的实验环境,帮助监管部门和新企业协同合作,以便于后者能够制定出更创新的产品和服务,而不会受到监管的限制。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具有以下优点: 1) 降低监管成本:监管部门可以将要求企业满足的合规要求的标准降到最低限度,以降低并简化最终监管流程的执行和成本。 2) 支持创新:监管沙盒制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监管限制和限定所带来的创新停滞和封闭的生产制累积,同时提高并支持金融科技创新。 3) 消除不确定性:监管沙盒制度可以通过提高竞争和合规性的水平,消除一定范围内的不确定性和配置问题。 二、当前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发展现状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正在蓬勃发展。据统计,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在亚洲,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国家。2016年,香港特区政府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计划和文件来支持金

融科技的发展,包括引进沙盒制度,为政府内部准备引入新技术提供了一个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平台。 在中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自2018年3月,中国保险 监管委员会开展金融监管沙盒工作以来,我国已经有多个保险领域的沙盒项目启动。在沙盒监管中,保险机构、科技公司和消费者联手参与监管实验,尝试新业务,探讨新领域,促进参与方高效沟通,减少监督成本。 三、实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不足 尽管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具有诸多优势,但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中 最大的潜在隐患是新兴金融本身面临的风险问题。在沙盒制度下,监管部门必须认真考虑如何控制和规避这些风险,以免触发整个金融系统的连锁反应而致使金融风险进一步蔓延。此外,对于金融科技管理的规范化也待进一步完善,不同的监管部门和地区,对科技企业的性质、监管政策、合规标准等也存在差异,未来如何协商和协调还需要不断探讨。 四、如何完善金融监管沙盒制度? 针对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问题和不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建立起监管前置与联合监管的机制。前置监管可以加强对创新金融产品的 预防性监测和评估,以避免金融风险出现。联合监管机制可以避免监管因为任务分工繁琐而出现之间程度交叉和监管责任缺失的问题。 2)加强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之间的信息协作。监管部门应该多方协作,提高 互信,并建立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之间更加透明和信息化的交流机制。这样可以让实验中的监管、用人方等各参与方之间密切协作,让监管结果更加透明和规范。 3)建立有利于金融科技支持的政策环境。政策制定方应该具有更加开放的思维,着力打造优良的金融环境,建立科技公司与互联网银行等在线金融机构之间更加自由和独立的交流规则,使得创新成果能更好地受到市场和消费群体的认可。

金融科技监管政策研究报告

金融科技监管政策研究报告 一、背景介绍 近年来,金融科技(Fintech)快速崛起,成为推动金融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监管政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报告旨在研究金融科技监管政策,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金融科技的发展 1. 创新型金融科技公司的涌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创新型金融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公 司通过技术手段革新传统金融业务,为消费者带来更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 2. 金融科技的影响 金融科技的兴起影响了传统金融业的运营模式、服务方式以及金融体系。在支付、借贷、投资等领域,金融科技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打破了传统金融壁垒。 三、金融科技监管现状 1. 监管政策的适应性 当前金融科技领域的监管政策相对滞后,无法有效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监管 机构需加强对金融科技发展的了解,为监管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 金融科技监管的挑战 金融科技领域的监管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更新迅速、跨境金融科技的监管等。监管部门需增强跨界合作,加强监管力度,确保金融科技的有序发展。 四、金融科技监管政策的现行框架

1. 跨部门监管合作机制 金融科技监管应形成跨部门合作机制,确保监管政策的协同性和一致性。 2. 技术监管能力建设 为有效监管金融科技领域,监管部门需加强内部技术能力建设,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 五、金融科技监管政策的创新思路 1. 推动监管科技应用 监管部门应积极推动监管科技的应用,例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提高监管效能。 2. 引入监管沙盒机制 为了适应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特点,监管部门可以引入监管沙盒机制,提供一定的灵活性和容错空间。 六、国际经验借鉴 1. 英国金融科技监管政策 英国金融科技监管政策注重监管科技的应用,推动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业的协同发展。 2. 新加坡金融科技监管政策 新加坡金融科技监管政策注重监管创新,并通过监管沙盒机制提供创新测试场地。 七、金融科技监管政策的制定建议 1. 完善法律法规

国际金融市场监管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国际金融市场监管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监管机制的完善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 此背景下,针对国际金融市场监管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也成为了国际金融界的热点话题。 一、监管机制的背景和意义 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国际贸易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的 土壤。但同时,金融市场的风险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中,风险暴露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为大力推进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稳定,必须加强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机制。 二、监管机制的发展历程 1. 金融市场自由化阶段 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80年代是金融自由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各国政府 对金融市场的监管相对松散,甚至允许自己的国家有条件地发行货币和调整利率。 2. 金融危机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金融市场的各种金融产品逐渐复杂化,金融创新不断推进,但是也带来了金融领域的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政府开始重视金 融市场的监管问题。 3. 国际监管机制的出现 为了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各国政府开始积极合作,建立国际合作机制。1998年,东盟地区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干预,进一步推动了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G20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论坛,并开始探索全球性金融机构的建立。

三、监管机制的重要性 1. 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 金融市场的稳定是国际经济的基本保障,如果金融市场的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不仅会对国际经济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还会对金融市场本身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在金融市场中建立和完善监管机制,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2.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监管机制的出现,可以保护投资者免受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例如,监管机制 可以要求公司公开财务信息,使投资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投资的情况,有效地保障了投资者的权益。 四、监管机制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监管机制的出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但是监管机制也面临一些问题 和挑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包括监管机制本身的不足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问题。 1. 监管机制本身的不足 尽管监管机制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监管机制本身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在监 管的实践中,监管机构往往存在着监管不力、监管准则不清晰等问题。因此,需要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为监管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支持。 2. 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问题 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问题也是监管机制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不同监管机构之 间的监管标准不一致,也存在着不同的法律问题,这会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未来的监管实践中,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加强沟通,建立合作框架,共同推动全球金融监管机制的完善。 五、未来的展望

国外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也日益壮大,成为全球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将重点探讨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经验,并分析其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意义。 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定明确的政策和法规: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明确的政策和法规,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和《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等,以便更好地监管和引导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 2. 加强监管部门的协调合作: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采用跨部门合作的方式,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例如,英国设立了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统一监管互联网金融业务,确保监管的一致性和高效性。 3. 引入风险评估机制: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引入了风险评估机制,对各类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类监管。这可以帮助监管部门更好地了解和管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不同风险,从而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建立健全的投诉处理机制: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建立了健全的投诉处理机制,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权益。例如,美国成立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局,负责处理互联网金融行业相关的投诉和纠纷,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以上是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一些经验,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我国应制定明确的政策和法规,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不同领域和业务进行细化的监管,确保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其次,我国各监管部门应加强协调合作,建立机制化的沟通与协作平台,优化监管资源的配置,保证监管的一致性和高效性。 第三,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及时了解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状况,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防范和应对各类风险。 最后,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应建立健全的投诉处理机制,积极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权益,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共同维护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总之,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经验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要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监管政策和法规,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监管环境 综上所述,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我国应制定明确的政策和法规,细化监管措施,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并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及时应对各类风险。同时,建立健全的投诉处理机制,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权益,维护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应根据本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的科学有效的监管政策和法规,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监管环境

英国金融广告监管机制研究

英国金融广告监管机制研究 金融广告监管是保障投资者利益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环节。在英国,金融广告监管分为两个层面,分别是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FCA)和广告标准管理局(Advertising Standards Authority, ASA)。本文将从法律、制度、监管方式、机构职责等多个方面,探讨英国金融广告监管机制。 法律依据 金融服务法规则是负责控制金融广告中的误导性宣传,保障消费者权益。根据该法规,在金融广告中,宣传者必须准确描述其产品,并说明与其他相关产品的区别。此外,金融广告宣传还应信息全面,透明真实,不得夸大其实际效益。 监管机构 1.广告标准管理局(ASA) 广告标准管理局是英国广告业自律机构。该机构为有关机构、消费者和广告界提供一个公正、开放、透明的机制,用以解决广告行业中出现的任何问题。ASA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自律监管,维护广告业和广告受众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2.金融行为监管局(FCA) 金融行为监管局的职责是监督监管金融产品和服务行业。其重点是确保金融产品和服务市场正常运行、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金融系统稳定。作为监管机构,FCA 的重点职责之一是监管金融广告活动的内容和推广方式。FCA通过监管行动,如制定宣传规定、对违法行为实施处罚等,保障了金融广告的合法合规性。 监管方式 英国金融广告监管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律、监管、制度等多方手段。自律是指广告业内部依靠行业标准、风险评估以及内部规章制度等,实现自我补正和自我约束,以减少自身违规行为;监管是指有关监管机构通过监管措施,促进广告宣传的合规、规范行为;而制度是指国家法规为了规范广告行为而制定的相关法律和法规。 机构职责 广告标准管理局的职责是不断完善广告标准,对行业中的不当广告进行投诉处理,并对违规者实施处罚。同时,该机构承担着通过教育、咨询等方式,提高广告宣传人员的行业标准和商业道德素养的职责。 总结

2016年英国金融服务监管的新变化

2016年英国金融服务监管的新变化 张萌 【摘要】2016年5月4日,英国议会颁布了《2016年英格兰银行与金融服务法案》,这标志着由货币政策委员会、金融政策委员会和审慎监管委员会共同组成的英格兰银行组织架构正式形成,也预示着英国因金融危机到来而形成的审慎监管局和金融行为管理局的双峰监管在2016年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英格兰银行监管职责的不断加重,使英国议会加强了对英格兰银行的监督与问责,并通过对《1998年英格兰银行法案》《2000年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的相关内容进行的修改,明确了英格兰银行作为英国的中央银行在英国的经济与市场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英国金融服务监管此轮的改革重点主要体现在加强银行的治理与问责、国家审计署对央行的治理与问责、追究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破产中的监管责任等方面,并力求通过此次英国金融服务监管的改革实现英格兰银行的三大政策委员会在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进一步加强对英格兰银行的治理、提升英格兰银行透明度,确保英格兰银行作为一个整体维护货币和金融稳定,从而促进英国政府与人民的福利的实现。【期刊名称】《知与行》 【年(卷),期】2016(000)011 【总页数】4页(P145-148) 【关键词】金融监管;英格兰银行;审慎监管 【作者】张萌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院,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0 《2016年英格兰银行与金融服务法案》修改了英格兰银行管理与问责的相关规定,制定了关于审慎监管局(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 ,PRA) 和金融行为管 理局( 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FCA)的条款,扩大了高级管理人员认证体制的适用范围并对此部分内容做出了改变,并对关于信贷协定的强制执行、设立基金反对非法借贷、预防利用金融系统实现洗钱与恐怖主义融资等内容的相关条款做出了适当的变动。 法案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关于英格兰银行的管理。它使银行的副总裁成了银行董事会、货币政策委员会(the 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 ,MPC)、金融政策委 员会(Financial Policy Committee ,FPC )和新的审慎监管委员会(Prudential Regulation Committee ,PRC)的成员,并且赋予了政府通过二级立法对银行董 事会成员做进一步改变的权力。法案同时授权银行董事会行使审慎监管的职能,使金融政策委员会成了银行的独立的委员会,而不再是银行董事会的附属委员会。法案的第一部分也给予了审计官与审计署审查银行的权利,审计官与审计署有权对银行、银行控股公司和银行附属企业利用其资源的效率与影响进行审查,并由财政部对此进行复审。法案的第一部分停止了审慎监管局作为银行的附属机构的地位,新设了一个被命名为审慎监管委员会的新的银行委员会,行使原审慎监管局的职能。法案的第二部分主要对《2010年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FSMA)进行了修改。赋 予了财政部对金融行为管理局的建议权,修改了适用于金融行为管理局和审慎监管局的规范性原则。除此之外,法案还扩大了高级管理人员认证制度的适用范围,所有FSMA规定的有权提供金融服务的人员都应受此限制,并且对高级管理人员的 不当行为的定义进行了重新认定。法案的第二部分对FSMA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改

英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

英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 伦敦作为世界第二大市场,它近年来进行的金融监管改革引起了全球广泛的注意。200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金融法,2001年11月,又通过了新金融法的细则,并从12月1日起执行。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统一金融监管的国家,这场金融监管改革被西方舆论称为“金融大爆炸”,并被一些全球性的投资机构称为“革命性”的改革。 一、英国金融监管的传统框架及改革建议的提出 伦敦金融市场有世界金融市场上一应俱全的金融交易产品,金融直接从业人员有60-80万人,加上各种师及审计师,伦敦从事金融业的人员达百万之众。在伦敦开业的外国银行约有500至600家,金融交易量以万亿美元计。在金融全球化迅速的今天,发达的金融业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使英国保持了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英国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曾是非常复杂的体系,由7、8个构成,有7、8家审批与监管机构。保险业曾由贸工部与财政部双重监管,商业银行由英格兰银行(中央银行)监管,证券业由一个行业自律组织监管,住房基金由政府下设的住房基金委员会监管,养老基金管理由行业监管,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由贸工部监管,等等。 这些监管机构相互交错,职能复杂,在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情况下虽起到了监管机构应有的作用,但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经营方式的改变,银行开始经营证券、保险;住房基金扩大业务,变成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发展理财业,抢了银行的传统生意;这些经营业务范围的变化使传统的监管框架显得越来越不适应了。 英国金融机构经营业务的变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双重,英国金融业开始“混业经营”。80年代,外国的金融机构开始大举进军英国金融市场,英国的金融也走出国门,向海外开拓业务,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经营构成的障碍越来越突出。外国企业认为审批程序头绪太多,影响了它们开业;英国企业认为审批与监管政出多头,影响了它们与外国企业竞争的效率。但是,修改金融监管框架涉及到多方监管机构的利益,传统的习惯很难改变,金融监管改革一直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直到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才改变了政府的态度。 1988年,英国的国际贸易与信贷银行几乎破产,英格兰银行进行干预才使银行体系没有陷入混乱。1995年英国的老字号银行巴林银行因为新加坡分行在亚洲投资失手,又陷入了破产边缘。事件发生后,英国舆论哗然,认为金融监管不力,监管机构应该检讨。从此,英国开始英国金融监管体系,认为在银行越来越深地介入多种金融活动,由央行监管银行的金融活动有一些固有的弊病,必须进行改

金融科技监管政策研究报告

金融科技监管政策研究报告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的融合发展,金融科技(FinTech)正在快速崛起,并对传统金融体系和监管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不仅为金融行业带来了创新和效率提升,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风险和监管难题。本报告旨在对金融科技监管政策进行研究,以便了解当前监管现状及其对金融科技行业的影响。 二、金融科技的发展与挑战 金融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和商业模式。通过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金融科技提供了更快速、便捷、智能的金融服务,使得用户更容易获得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然而,该行业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隐私保护、数据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监管政策来解决。 三、国内金融科技监管政策概览 1. 中国金融科技监管体系的建立 为了适应金融科技的新特点和发展需求,中国建立了一个专门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该体系包括金融监管机构、科技监管机构和合作机构三个层级,各层级之间形成了相互配合的监管关系。 2. 金融科技监管政策的主要内容

- 创新管理与包容监管 -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 风险评估和防控机制 - 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公平竞争 四、国际金融科技监管政策比较 1. 美国 美国金融科技监管政策主要由美联储、证监会、国家经济委员会等机构负责,并依托于现有金融监管体系进行监管和管理。 2. 英国 英国着重强调监管科技和监管体制的创新,成立了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主要负责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与审查。 3. 新加坡 新加坡将金融科技纳入其金融监管范畴,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管理金融科技公司。其政策的特点是强调监管与监测,鼓励合作与创新。 五、金融科技监管政策的评价与展望 当前金融科技监管政策在适应与创新、风险防控、公平竞争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技术更新速度快、监

西方三种典型的银行监管模式研究

西方三种典型的银行监管模式研究 近年来国际上的普遍趋势是将原本属于央行的监管职能逐步分离出来,成立一个负责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金融领域的合并式监管机构。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机构分立”趋势也是人们目前倾向于央行、银监会两极模式的重要理由,并且被视为符合中国金融混业的前瞻性理由。表1是当前全球金融监管制度结构安排的一项统计资料。 那么西方的实践给了中国必须成立银监会的启示了吗?我们以中国学者习惯的美国、德国、英国为典型模式,对机构分立趋势和有效监管进行一番重新分析。 一、二元多头模式:美国银行业的监管模式 美国采用的是二元多头式的银行业监管模式。此种监管模式的特点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都有监管商业银行的权力(即二元),同时每一级又有若干监管机构共同对商业银行实施监管(即多头)。这种模式可以确保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的监管机构能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及时发现银行在经营中的问题和漏洞,各监管机构间的相互制衡,也有助于防止权力的滥用,提高监管的效果,但也易造成职权重复,浪费资源等弊端。 在1999年之前,美国对银行体系的监管是支离破碎的,其中对存款性金融机构承担主要监管职责的竟有五家联邦级机构和一家州级机构,美国存款性机构往往处于联邦和帅I两级金融监管机构的双重监管之下。这种不统一的情况已经持续了60年之久。直到1999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1999年金融现代化法案》后,赋予美联储对金

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权力。由于美国的金融业已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使得银行、保险、证券三块业务高度混业,这实际上是使得美联储成了能同时监管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的唯一一家联邦机构。因此美国金融监管的现实是正试图将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均集中到美联储去,而不是另设机构。 除美联储外,负责对银行业的监管还包括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帅I政府管理机构,它们各自负责某种或几种业务类型的金融机构的监管。美联储(目口联邦储备体系)是根据1913年《联邦储备条例》设立的,由联邦储备理事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联邦储备银行、会员银行、四个顾问委员会组成。联邦储备理事会是联邦储备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下设12个联邦储备银行、25个分行。联储的金融监管职能通过联邦储备银行对会员银行的监督管理来履行。 货币监理署于1863年依据《国民银行法》设立,隶属于财政部,但对财政部保持相当大的独立性,直接对国会负责。总部在华盛顿特区,在全国设立了6个办事处,分别负责本地区金融监管事宜。货币监理署是美国国民银行的主要管理机构。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根据1933年《银行法》设立,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金融管理机构,主要责任是为商业银行的存款提供保险。 美国各帅州还设有各自的金融管理机构,通常称为州银行委员会或银行局,负责监督管理帅州立银行和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各州都有各自的管理法规。美国的金融监管结构如图1:

英国征信业监管体系研究

英国征信业监管体系研究 一、引言 2016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商务部对外发布公告称,对外商投资设立企业征信机构实行国民待遇。2017至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北京营管部先后批准了华夏邓白氏、益博睿征信(北京)有限公司的备案申请,我国企业征信市场逐步打开国门。与此同时,征信机构的监管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建立健全我国征信业监督管理体系成为亟待解读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美国征信市场的研究比较多,而英国征信市场的研究较少,但是英国作为单一私营征信模式[1]的代表国家,在征信监管方面,尤其是对私营征信机构监管方面,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通过英国的监管体系和具体的监管要求,借鉴英国经验,结合我国征信业监管现状,提出加强征信业监管的政策建议。 二、英国监管体系 英国征信业发展仅依靠私营征信机构的推动,未设立公共征信机构,属于典型的单一私营征信模式。英国征信机构按照市场化运行模式发展,其服务对象包括金融机构、个人、法人公司、零售商、医疗机构、信用卡公司、水电公司等机构。征信机构监管模式属于混业监管,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征信管理部门,主要由金融行为监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简称FCA)和信息专员办公室(Information Commissioner’s Office,简称ICO)履行监管职责,相关法律法规主要 1]按照世界银行《全球商业环境报告》的征信环境量化指标体系,征信业可以分为单一公共征信模式、单一私[ 营征信模式以及兼容模式。 1

包括《消费者信用》《数据保护法》和《消费者信用监管规定》等。 2013年4月1日前,按照《消费信用法》(Consumer Credit Act)规定,英国的金融服务管理由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 Authority,简称FSA)下设的公平贸易办公室监管。2008年经济危机后,英国政府重新调整金融监管体系,分为金融行为监管局和审慎监管局(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简称PRA)。金融行为监管局接管公平贸易办公室对征信机构的监管工作,行使消费者信用机构许可证的发放、续期、变更、中止和吊销以及其他事项行使裁决职能。 信息专员办公室作为个人数据保护的执法部门,是非政府部门公共机构,隶属于英国议会,且数据保护专员由女皇以颁布专利特许证的方式予以任命。依照《数据保护法》,信息专员办公室负责监督《数据保护法》(Data Protection Act)、隐私和电子通信法规的执行实施。对征信机构的监管主要包括:审核征信机构收集、使用、保存个人信息的行为是否合法;对征信活动中的违法行为采取刑事起诉、非刑事执法、审计以及下达罚款通知等处罚。 三、英国征信业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征信机构准入 按照《消费者信用法》(1974年)第三部分,有两类商业活动必须经过许可:一是消费者信用经营活动,二是前述信用交易的附属性经营活动。按照《消费者信用法》第十部分,辅助信贷业务包括,信贷经纪、债务调整、债务咨询、信贷收款以及信用信息经办机构等。其中,信用信息经办机构仅指从事收集并提供有关消费者信贷资产状况信息等营业性经营活动的机构,但如果某信息机构所提供的信息不是自己收集的,并且其业务范围不限于此的,则不属于该类机构。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