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原料学课程论文

食品原料学课程论文

食品原料学课程论文
食品原料学课程论文

食品原料学课程论文

乳的物理性质和对判断乳的质量和确定题目合适加工工艺的作用

学院食品科学学院

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

年级2012级

学号222012324042065

姓名罗沈斌

成绩

2014年 6 月7日

乳的物理性质和对判断乳的质量和确定合适加工工艺的作用

罗沈斌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近来年研究发现,消费者对于乳制品的亲睐度有了显著性的提高,尤其是对发酵乳制品的使用,更显突出。比如酸乳、开菲尔、发酵乳酪、酸性乳油等等。原料乳一般可用于液体乳制品、发酵乳、浓缩乳制品和干酪等产品的研发。浓缩乳制品包括淡炼乳、甜炼乳等;发酵乳制品主要以酸奶为主;乳粉更多应用于婴幼儿的饮品当中。对于乳制品的质量要求和更加多样的加工工艺的要求就显得特别重要。本研究主要从乳制品的物理特性方面来研究对乳制品的质量判断的影响以及在合适的加工工艺方面的作用。尤其在乳的相对密度、依数性、表面张力、酸碱平衡、流变性质、热学性质等物理因素来探索对乳制品尤其是对发酵乳制品的质量控制的影响。

关键词:乳制品;物理性质;加工工艺;流变性质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ilk and the role of judging the quality of milk and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processing technology

Luo Shen Bin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research found that consumers of dairy products for the pro-gaze degrees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especially for the use of fermented dairy products, more prominent. Such as yogurt, kefir, fermented cheese, cream, etc. acidic. Raw milk can generally be used for liquid dairy products, fermented milk, cheese and other dairy products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ncentrated products. Concentrated dairy products include evaporated milk, sweetened condensed milk, etc.; fermented dairy products based mainly on yogurt; milk used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drink more of them. For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more diverse dairy processing requirement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is study,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dairy products from areas to study the effects on the quality of dairy products and the role of judgment in terms of the appropriate process. In particular, the relative density of the milk, by number, surface tension, pH balanc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thermal properties and other physical factor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dairy products, especially fermented dairy control.

Key words:Dairy products; physical properties; processing technology; rheological properties.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近来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高质量、高水平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当今食品领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三鹿奶粉”、“红心鸭蛋”、“瘦肉精”、“地沟油”......尤其在乳制品行业,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最严重。中国乳品消费市场以超过预期的速度快速增长,已成为市场消费热点。但是中国奶类的人均消费与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目前,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为100 kg左右,而发达国家高达250 kg。发达国家肉、蛋、奶的比例是0.4: 0.06:1,乳制品消费比例高,而中国的比例是6.7: 2.8:1,乳制品消费比例最低[1]。纵观以往喧嚣的中国乳制品行业,其焦点一直围绕在价格战、奶源战、资本战、圈地战、广告战、口水战等方面,但2007年竞争的话题显然已转移到以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为代表的研发大战。各个乳制品企业推出的新品无一不注重科技含量,也更加侧重功能性。中国乳业已进入了新的竞争阶段。针对国内消费观念逐渐成熟、从“有奶喝”转为“喝好奶”的需求日益强烈,竞争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从低端的价格大战走向高端的技术、产品比拼;从原始的广告战、价格战变为对行业健康、长远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差异化竞争。随着近来年国家对于乳制品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对于乳制品质量控制的力度的加大有着正面的影响。对于乳制品合适的加工工艺,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更多不同的乳制品和相关的副产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物理的方法研究乳制品的物理性质,了解其物理特性对乳制品的质量的判断以及在加工工艺中的作用。通过了解物理特性的改变,可以给乳制品在加工,保藏,运输等质量方面带来的影响,再通过良好操作规范(GMP)以及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的相关条例[2],从而确定合适的加工方法,生产出高质量的乳制品。

从我国奶业生产的大形势来看比较良好,奶牛存栏数和奶类产量保持较快发展,但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牛奶市场在恶性竞争中利润在直线下滑,部分奶农出现“不堪重负”的情况,这对我国乳品市场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据全国畜牧总站监测点的监测和各企业的报表来看,全国奶牛存栏数、奶类产量在保持着增长,但是从几个奶业大省黑龙江省、内蒙古、陕西、青海的奶类产量和牛奶产量增幅均在回落了,部分地区出现了下降[3]。因此,关于乳制品的质量的提高方面的影响,显得十分的迫切。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密度和相对密度

乳的密度是指乳在20℃时的质量与同体积水在4℃时的质量之比。乳的相对密度是指乳在15℃时的质量与同体积水在15℃时的质量之比。

正常牛乳的相对密度在1.028~1.032,牛乳的相对密度与其脂肪含量、总乳固体含量有关,脱脂乳相对密度升高,掺水乳相对密度降低。GB6914-19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规定:密度(20℃/4℃)≥1.0280。一般使用乳稠计测定鲜乳的相对密度。

乳的密度岁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相对密度则随温度的升高而略有下降(可近似为常数)。乳在冷却过程中,部分脂肪凝固而使密度升高。

2.2 依数性

对于乳制品的依数性,将从乳制品的冰点、沸点与渗透压几个方面来研究。

2.3 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层由于分子引力不均衡而产生的沿表面作用于任一界线上的张力。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很多,如毛细管上升法、吊片法、气泡最大压力法、滴重或滴体积法等。

2.4 酸碱平衡

乳的酸度是反映乳的新鲜度和热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酸度高的乳制品,新鲜度低,热稳定性差。乳制品的酸度可用PH、滴定酸度、乳酸度来表示。

2.5 流变性质、热学性质

乳的流变性质主要表现为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凝胶等。表示这些特性的物理参数常用为黏度、硬度、弹性等。而热学性质主要为比热容和导热系数,与温度密切相关。

2.6 对加工工艺的作用

乳制品的加工工艺一般有热处理、液体乳、发酵等基本操作,乳制品的物理特性的改变主要在加工流程中影响乳制品的质量和风味感官等特性。

3 乳制品的密度与相对密度对乳制品质量的影响

3.1 测定方法

密度与相对密度是检验乳制品的一项重要指标。乳制品的密度和相对密度的测定通常用乳汁密度计(也称乳稠计)测定,是一种相对法。标准乳汁密度计由3支不同测量范围的乳汁密度计组成,即1010—1020kg/cm3、1020-1030kg/cm3和1030-1040kg/cm3。密度测定是在以4℃时纯水的密度(此时纯水密度值最大)为标准,而相对密度测定则是以15℃时纯水的密度为标准的。

在测定密度时,乳样温度在10-25℃范围内均可测定。温度对密度测定值影响较大,每升高1℃,乳稠计的刻度值则下降0.2刻度,每下降1℃则乳稠计的刻度值升高0.2刻度。常见乳制品的密度值于表1中。

表1 常见乳制品的密度

Table 1 Common dairy density

乳与乳制品密度/(g/ml) 乳与乳制品密度/(g/ml) 生鲜乳 1.026-1.034 炼乳(脂肪7.5%) 1.055-1.065

脱脂乳 1.032-1.038 奶油0.855-0.960

纯饮用乳 1.027-1.033 鲜干酪 1.056-1.060 酪乳 1.025-1.029 乳粉 1.270-1.460

乳清 1.020-1.026 脱脂乳粉 1.440-1.460

稀奶油(脂肪30%)0.995-0.985 全脂乳粉 1.270-1.320

稀奶油(脂肪50%)0.975-0.985

3.2 对乳制品质量判断的作用及影响

15℃时,正常乳的平均比重为1.032,脱脂乳为1.037,乳的相对密度在挤乳后1h 内最低,后逐渐上升。由于气体的逸散、蛋白质的水合作用及脂肪的凝固使容积发生变化的结果[4],不宜在挤乳后立即测试比重

检验用语:比重32度(即1.032)

4 乳的依数性及其对质量的影响

4.1 乳制品的冰点

乳制品冰点的平均值为-0.53~-0.55℃,平均为-0.542℃。作为溶质的乳糖与盐类

是冰点下降的主要因素。由于它们的含量较稳定,所以正常新鲜乳的冰点是物理性质中较稳定的一项。如果在牛乳中掺水,可导致冰点回升。掺水10%,冰点约上升0.054℃。可根据冰点的变动用下列公式来推算掺水量:

W=

t t

t'

(100-Ws)

式中 w ------ 以质量计的加水量(%)

t ------ 正常乳的冰点(℃)

t’----- 被检乳的冰点(℃)

ws ------- 被检乳的乳固体含量(%)

以上计算对新鲜乳制品是有效的,但酸则乳冰点会降低。另外贮藏与杀菌条件对乳的冰点也有影响,所以测定冰点必须是对酸度在200以内的新鲜乳。冷却(或加热)乳可引起离子态向胶体态盐的转化(或胶体态向离子态转变)而使冰点稍有上升或下降。

牛乳的真空脱气以及闪蒸操作,因气体的脱除而增加了乳的冰点;但如果导致明显脱水而使浓度增加,则冰点将降低;当两者相抵消时则可维持乳的冰点基本稳定。

4.2 沸点与渗透压

乳的沸点在101KPA(1个大气压)下约为100.5℃。乳在浓缩过程中沸点继续上升;浓缩到原容积的一半时,沸点约上升到101.05℃。

乳的渗透压受血液调控,因此,乳的渗透压与血液的渗透压基本相等,即687kPa。如果乳中乳糖含量发生变化,为了平衡渗透压,乳腺会通过Na+、Cl-浓度的改变来补偿。所以,乳中的乳糖含量和氯离子浓度呈强的负相关。

5 表面张力及其作用

通常,处于液体表面层的分子较为稀薄,其分子间距较大,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大于斥力,合力表现为平行于液体界面的引力。表面张力是物质的特性,其大小与温度和界面两相物质的性质有关。

在20℃时,乳制品的表面张力为40-60N/m,平均为52N/m。在20-40℃,乳清的表面张力为48N/m,酪乳的表面张力约为40N/m.脱脂乳和25%含脂率的稀奶油的表面张力分别为52-52.5N/m和42-45N/m。

乳制品的表面张力在20℃时为0.04~0.06N/cm,随着温度的升高,表面张力越来越小;对于脂肪的含量而言,含脂率越高,其表面张力越小,原因在于脂肪能够降低油水两界面的张力,能够释放出游离的脂肪酸;对于均质处理过后,随着脂肪球表面积的

增加,表面张力也随之增加,当脂肪经过脂肪酶水解后,其表面张力也越来越大[5]。全脂乳和脱脂乳的表面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6]。均质可降低原料乳的表面张力,其原因是乳中内源性脂酶导致脂肪水解并释放出具有表面活性的脂肪酸。乳制品的表面张力在巴氏杀菌时变化不大。 牛乳的表面张力与牛乳的起泡性、乳浊状态、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热处理、均质作用及风味等有密切关系。加工冰淇淋或搅打发泡稀奶油时希望有浓厚而稳定的泡沫形成,但运送乳、净化乳、稀奶油分离、杀菌时则不希望形成泡沫。

6 酸碱平衡

乳蛋白质的分子中含有较多的酸性氨基酸和自由的羧基,而且受磷酸盐等酸性物质的影响,所以乳是偏酸性的。

6.1 乳的滴定酸度及其PH

乳品生产中经常需要测定乳的酸度。乳的酸度有多种表示形式。乳品生产中常用的酸度是指以标准碱溶液用滴定法测定的“滴定酸度”。我国《乳、乳制品及其检验方法》中规定酸度试验是以滴定酸度为标准。

滴定酸度有多种测定方法及其表示形式。我国滴定酸度用吉尔涅尔度表示,简称0 T ;或用乳酸百分率(乳酸%)来表示[7]。滴定酸度(°T )是以酚酞为指示型,中和100ml 乳所消耗0.1mol/L 氢氧化钠溶液的毫升数。如:消耗18ml 即为180T 。正常的新鲜牛乳的滴定酸度约为14~200T ,一般为16~180T 。用乳酸质量分数表示时,滴定后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乳酸质量分数=)

测定乳样的质量()体积(g ml LNaOH mol 009.0/1.0 ×100% 正常新鲜牛乳的滴定酸度用乳酸质量分数表示时约为0.13%~0.18%,一般0.15%~0.16%。

以上讨论的是牛乳的滴定酸度。若从酸的含义出发,酸度可用氢离子浓度指数(PH )来表示。PH 可称为离子酸度或活性酸度。正常新鲜的牛乳的PH 为6.4~6.8,一般酸败乳或初乳的PH 在6.4以下,乳房炎或低酸度乳PH 在6.8以上。

6.2 乳的酸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PH 反映了乳中处于电离状态的所谓的活性氢离子的浓度。而测定滴定酸度时,氢氧离子不仅和活性氢离子相作用,同时也和潜在的,也就是在滴定过程中电离出来的氢离

子相作用。乳挤出来后再存放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使乳糖分解为乳酸。乳酸是一种电离度小的弱酸,而牛乳是一个缓冲体系。蛋白质、磷酸盐、柠檬酸盐等物质具有缓冲作用,可使乳保持相对稳定的活性氢离子浓度,所以在一定范围内,虽然产生了乳酸,但乳的PH并不相应地发生明显的变化。测定滴定酸度时,按照质量作用定律,随着碱液的增加,乳酸分子继续电离,由乳酸带来的活性的和潜在的氢离子陆续与氢氧离子发生中和反应,可见滴定酸度可以反映出乳酸产生的程度。而PH则不呈现规律性的对应关系,因此生产上广泛地测定滴定酸度来间接掌握原料乳的新鲜度。

7 乳的流变性质及其作用

7.1 黏度

在本研究中,主要对乳制品流变性质中的黏度进行研究以及对乳制品质量的影响。牛乳大致可认为属于牛顿流体。正常乳的黏度在20℃时为0.0015-0.0020Pa.s,牛乳的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乳的成分中,脂肪及蛋白质对黏度的影响最显著,随着含脂率、乳固体的含量增高,黏度也增高[8]。初乳、末乳的黏度都比正常乳高。在加工中,黏度受脱脂、杀菌、均质等操作的影响。

影响乳脂肪上浮的速度的因素主要包括原料乳的品质、牛乳中乳固体与脂肪的含量、加工过程中的均质条件和杀菌方式[9]、成品的贮存温度以及乳化剂的添加等[10,11]。根据Stocks 定律[12],由于乳脂肪球的密度小于乳浆的密度无法改变,不可避免地存在上浮现象[13]。原料乳质量与加工条件的控制也仅能延缓脂肪聚集上浮速度而已[14]。加工后的产品储存温度对脂肪上浮影响较大[15,16],温度的提高会导致体系黏度下降而引起脂肪上浮的增加。目前,温度对液体黏度影响的研究主要基于Arrhenius 方程[17-19],但关于该模型对超高温灭菌乳体系以及实际可能经历的储存温度条件下的适用性及精确性目前尚未见报道。

7.2 温度对超高温灭菌乳黏度的影响

利用TA AG2 型流变仪在temperature ramp模式下,在变温速度5℃/min 和剪切速率为3 s-1 的条件下,测定样品从20℃加热至45℃过程中及由45℃冷却至20℃过程

中的黏度变化,结果见图1。

图1 超高温灭菌乳黏度随温度变化

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UHT cow milk viscosity and temperature 注:T ramp 1:升温过程;T ramp 2:降温过程;变温速度5℃/min;剪切速率为3

s-1

根据图1,样品在升温过程中,表现为随着温度的升高,黏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25℃略有增稠但基本稳定,说明内部存在交联结构;25~45℃温度范围内,黏度逐渐降低,高于40℃稀化效应减小。样品从45℃降温至20℃过程中,黏度逐渐增加,30℃至20℃的变化要大于高于40℃至30℃。整个循环过程说明体系对温度较为敏感。

货架期加速试验(accelerated shelf-life testing,ASLT)是指可基于比产品实际货架期显著缩短的时间内获得的试验数据对产品稳定性进行评价的方法[20]。温度升高使得超高温灭菌乳的黏度显著降低,乳脂肪球的上浮速率增加,进而加速超高温灭菌乳的组织状态改变。鉴于超高温灭菌乳货架期较长,可选择因脂肪上浮而导致的组织状态破坏作为加速因子,根据Stokes 定律计算出特定温度与室温条件下的乳脂肪球上浮速率比,并以此作为加速比建立其货架期加速试验的模型,进而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评价超高温灭菌的货架期。

7.3剪切速率对超高温灭菌乳黏度的影响

假塑性流体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物质内部发生分子结构重排,导致不可逆的结构破坏,进而发生黏度的下降[21]。为了测定超高温灭菌乳流变学特性,采用稳态转动(stead state flow)模式,测定样品在20℃条件下,剪切速率从0.01 s-1 增加至100 s-1,剪切速率对样品的剪切力的影响,并以剪切力为纵坐标,剪切速率为横坐标作图,结果见图2。

图2 超高温灭菌乳剪切力随剪切速率变化

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UHT cow milk shear stress and shear rate 注:温度20℃

由图2 可知,试验样品的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间的关系呈对数型曲线,属典型的假塑性流体,其中线性部分的方程为y=0.054x+0.2445,因此,样品体系的内部结构重

排的临界应力为0.2445 Pa。根据图1,在20℃时样品黏度为0.0049 Pa·s,剪切速率为3 s-1 的条件下,剪切力约为0.0147 Pa,不足以克服体系的内部结构而使得黏度下降。κ-卡拉胶可与乳酪蛋白起络合反应并形成的弱凝胶网络体系是导致体系应力的存在直接原因[22],但可能在20~25℃之间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也与Mar cotte 研究得到的2%,3%卡拉胶水溶液在其试验温度条件下(20、40、60 和80℃)只有在20℃时具有屈服应力相吻合,其随着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直至消失[23]。

黏度在乳品加工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浓缩乳制品方面,黏度过高或过低都不是正常的情况。以甜炼乳而言,黏度过低时可能发生糖沉淀或脂肪分离,黏度过高时可能产生浓厚化;储藏中的淡炼乳,如黏度过高时可能产生矿物质的沉淀或形成冻胶体(即形成网状结构)。此外,在生产乳粉时,如黏度过高,可能妨碍喷雾,产生雾化不完全及水分蒸发不良等现象,因此掌握适当的黏度是保证雾化充分的必要条件。

8 加工处理对乳制品的影响

本次研究主要从热处理,冷加工、发酵技术几个方面来说明对乳的影响。

8.1 热处理对乳的影响

热加工对乳的影响最大,其中蛋白质的变化尤为重要,因此对于各种乳制品质量都有很大的关系。

形成薄膜,将乳制品加热到40℃以上,在乳制品与空气接触的界面形成薄膜,这是由于液面水分蒸发而形成不可逆的蛋白质凝固物,俗称“奶皮子”,其中70%为乳脂肪,20%-25%为乳蛋白质,而且白蛋白占多数。形成的薄膜会影响乳制品的均匀性。而防止薄膜形成以及防止蛋白质提前凝固的办法是加热时搅拌或减少液面水分的蒸发[24]。

牛乳长时间加热将发生褐变。褐变反应的程度随温度、酸度及糖的种类而异,温度和酸度越高,棕色化也就越严重,这一点在生产加糖炼乳和乳粉时关系很大[25]。例如在生产炼乳时使用含转化糖高的砂糖或混合用葡萄糖则会产生严重的褐变。

牛乳加热后会产生或轻或重的蒸煮味,牛乳经74℃、15min加热后,则会产生明显的蒸煮味,这主要是由于β-乳球蛋白和脂肪球膜蛋白的热变性而产生—SH,甚至产生挥发性的硫化物和硫化氢(H2S).蒸煮味的程度随加热温度而异,如表3所示。

表3 加热对牛乳风味的影响

Table 3 Heating effect on the flavor of milk

加热温度风味加热温度风味

未加热正常76.7℃,瞬间蒸煮味+

62.8℃,30min 正常82.2℃,瞬间蒸煮味++

68.3℃,瞬间正常89.9℃,瞬间蒸煮味+++

8.2 冷加工对乳制品质量的影响

冷冻加工主要是运用冷冻升华干燥和冷冻保存的加工方法对乳制品进行保鲜。如牛乳在-5℃下保存5周以上或在-10℃下保存10周以上,在解冻过后酪蛋白将会产生凝固沉淀现象。冷冻保存期间蛋白质的不稳定性也与乳糖有关,浓缩乳冻结时,乳糖结晶能够促进蛋白质的不稳定现象,添加蔗糖则可酪蛋白复合物的稳定性。糖类中以蔗糖效果最佳,这种效果是由于黏度增大影响冰点下降,同时有防止乳糖结晶的作用。

牛乳冻结时,由于脂肪球膜的结构发生变化,脂肪乳化产生不稳定现象,以至于失去乳化能力,并使大小不等的脂肪团块浮于表面。但含脂率25%-30%的稀奶油,由于脂肪浓度高,黏度也高,脂肪球分布均匀,因此,各层之间没有差别。此外,均质处理过后的牛乳,脂肪球的直径在1μm以下,同时黏度也稍有增加,脂肪不容易上浮。

8.3 发酵技术对原料乳的作用

发酵对乳的品质的影响主要为以下几点

乳的稳定性下降,乳酸的形成是乳清蛋白和酪蛋白复合体因其中的磷酸钙和柠檬酸钙的逐渐溶解而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当体系的pH达到酪蛋白的等电点时(pH 4.6-4.7),酪蛋白胶粒开始聚集沉降,逐渐形成一种蛋白质网络立体结构,其中包含乳清蛋白、脂和水溶液。这种半固体状态的凝胶就是酸乳。

乳酸发酵过后,pH从6.6降低至4.4,形成软质的凝乳。产生了细菌与酪蛋白微胶粒相连的黏液,赋予搅拌型酸乳黏浆状的质地。

发酵时产生的酸度和某些抗菌剂可防止有害微生物生长。由于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共生作用,酸乳的活菌数大于10*7cfu/g。同时还产生乳糖酶。

9 结论

此次研究,主要在乳制品的物理特性方面说明冰点、相对密度、沸点、表面张力、酸度、流变性质中的黏度、热学性质的变化以及热处理、冷加工和发酵技术等不同的发酵生产工艺队乳制品的质量方面的影响。其中,在流变性质中的黏度方面重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κ-卡拉胶可与乳酪蛋白之间形成的弱凝胶在20~25℃导致的略有增稠现象,严重地降低了模型的拟合度,温度升高至25℃使弱凝胶体系得以破坏后,牛乳体系黏度随温度的变化与模型高度吻合,因此,使牛乳体系稳定的κ-卡拉胶会对其流变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之黏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较经典的Arrhenius模型发生一定的偏离,降温过程中黏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与Arrhenius模型基本一致。整个过程说明超高温灭菌乳的黏度受温度影响极其显著。此外,利用黏度随温度变化的方程,可以计算出20~45℃温度范围内一点的黏度,结合Stocks方程可推算出不同温度乳脂肪球的上浮速率,为建立基于升高温度可加速超高温灭菌乳组织状态改变的货架期加速试验模型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子琴.通过提升原料奶质量和开展正确的宣传引导和促进巴氏杀菌奶的消费[J]. 中国乳业.2006(12).

[2] 白雪. 超高温灭菌乳的质量缺陷及解决办法[J]. 农产品加工. 2006(05).

[3] Chen https://www.doczj.com/doc/0b9214246.html,e of linear,Weibull,and log-logistic functions to model pressure inactivation of seven food borne pathogens in milk. Food Microbiology. 2007.

[4] Anwar Sadat,Pervez Mustajab,Iqbal A. Khan. Determining the adulteration of natural milk with synthetic milk using ac conductance measurement[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5 (3).

[5] Wenchuan Guo,Xinhua Zhu,Hui Liu,Rong Yue,Shaojin Wang. Effects of milk concentration and freshness on microwave dielectric properties[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10 (3).

[6] M.F. Mabrook,M.C. Petty. Effect of composition on the electrical conductance of milk[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3 (3).

[7] Peata M,Williams P,Zampa N,et al.The effects of raw milk storage conditions on freezing point,pH,and impedance. IFT Advanced instrument. 2007.

[8] 杭锋. 贮存温度对超高温灭菌乳黏度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10(10).

[9] Tangsuphoom N, Coupland J N. Effect of heating and homogenization on the stability of coconut milk emulsions[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05, 70(8): 466-470.

[10] 陆淳,黄龙,张列兵.乳制品中脂肪上浮的机理及影响因素[J].中国乳品工业,2009,37(4):42-45.Lu Chun, Huang Long, Zhang LieBing. Mechanism of fat creaming and its effect parameters in dairy products[J]. China Dairy Industry, 2009, 37(4): 42-4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1] Jiao J, Rhodes D G, Burgess D J. Multiple Emulsion Stability:Pressure Balance and Interfacial Film Strength[J].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2, 250(2): 444-450.

[12] Durand A, Franks G V, Hosken R W. Particle sizes and stability of UHT bovine, cereal and grain milks[J]. Food Hydrocolloids, 2003, 17(5): 671-678.

[13] 杭锋,孟令洁,任璐,等.粘度对超高温灭菌乳中脂肪球上浮的影响[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9,32(1):10-13.Hang Feng, Meng Ling-jie, Ren Lu, et al. Influence of viscoelasticity on the fat globe stabilization in ultra-high temperature processed bovine milk[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1: 10-1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4] 李忠.利乐包牛奶质量问题的分类、原因分析和应采取的措施[J].中国乳品工业,2005,33(5):57-60.Li Zhong.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of the reason and the taking measures of quality problems about the aseptic Tetra Birk milk[J]. China Dairy Industry, 2005, 33(5): 57-6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5] Ramsey J A, Swartzel K R. Effect of ultra high temperature processing and storage conditions on rates of sedimentation and fat separation of aseptically packaged milk[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1984, 49(1): 257-262.

[16] Marie-Caroline M, Caroline J. Does homogenization affect the human health properties of cow's milk 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17(8): 423-437.

[17] Simuang J, Chiewchan N, Tansakul A. Effects of fat content and temperature on the apparent viscosity of coconut milk[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4, 64(2): 193-197.

[18] Herceg Z, Lelas V.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and solid matter content on the viscosity of whey protein concentrates and skim milk powder before and after tribomechanical treatment[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5, 66(4):433-438.

[19] Sathivel S, Huang J Q, Prinyawiwatkul W. Thermal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Arrhenius equation for evaluating viscosity and oxidation rates of unrefined pillock oil[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8, 84 (2): 187-193.

[20] Kilcast D, Subramaniam P. The stability and shelf-life of food[M]. New York: CRC Press, 2000.

[21] Christianson D D, Bagley E B. Yield stresses in dispersions of swollen, deformable cornstarch granules[J]. Cereal Chemistry, 1984, 61(6): 500-503.

[22] 杭锋,郭本恒,任璐,等.基于混料设计优化超高温灭菌乳复配乳化剂[J].化工学报,2009,60(4):984-989.Hang Feng, Guo Benheng, Gong Guangyu, et al. Application of mixture design to optimize the compound emulsifiers for ultra-high temperature cow milk[J]. 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2009, 60(4):984-98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3] Marcotte M, Hoshahili Ali R T, Ramaswamy H S.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selected hydrocolloids as a function of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01, 34(8): 695-703.

[24] 肖杨,张鹏,王辉,张峰华,刘振民. 超高压处理对生牛乳杀菌效果的研究[J]. 食品科技. 2013(05).

[25] 欧国兵,夏世仁,童刚平. 影响巴氏杀菌乳质量因素及控制[J]. 新疆畜牧业. 2010(08).

农业气象学课程论文

近年来四川盆地暴雨时空分布规律探讨 专业班级:资环(生态)2010-1 姓名:兰艳学号:20107879 摘要四川盆地所处的特殊位置及其特殊地形对其气候降水有明显影响,近年来通过各种研究发现,四川盆地由于受高原地形、高原涡、青藏高原切变线及副高等因素的影响,暴雨时有发生。通过对各研究资料的总结得出其时空分布规律:(1) 对盆地年降水整体分布来说,盆西多于盆东,盆周山区多于盆中丘陵区。(2) 四川盆地突发性暴雨主要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3)暴雨绝大部分从5 月开始结束期大多在9 月。(4) 暴雨日数、强度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情况看,年均暴雨日数从西到东呈“增—减—增”的总体变化趋势。 关键词四川盆地暴雨时空分布规律 正文 1 引言 四川省位于青藏高原与我国东部平原的过渡区,气候复杂,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地所环抱。盆地按方位可以细分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和川中五部分。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盆地边缘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川西北高原地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特殊的地形使得盆地气候复杂,降水分布不均,各地旱涝灾害不一,对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总结更显重要。 2 暴雨及其形成

食品原料学复习资料

1、为什么说食品原料学是食品科学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因为食品原料学是由众多的学科体系所组成的,比如说:生物学、化学、农学、食品商品学、食品贮藏学、营养学、安全学、医学。 另外它与邻近学科在营养学、市场流通、品质评价、食品加工学、生物生产科学这些方面有密切关系。 2、为什么说食品质量的保证首先要求食品原料的规格化和标准化? 因为无论是食品还是其原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都是作为商品流通的。按照商品的销售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直接消费品和商务用品。直接消费品的特点是购买者范围广、、人数多、小单位量交易,购买的动机往往受随机情绪、宣传或习惯的影响较大,因此这种商品要求对它的性能有较为详细和易懂的标注。商务商品也称为工业商品、产业商品或工业原料等。它和直接消费品相比有如下特征:购买者范围仅限于特定的企业,交易批量较大,购买动机由一定的规格要求和生产计划而定。我国在过去经济比较落后的时代,大多食品及其原料属于定量分配物资,因此对此只有物量上的要求,即仅注意其基本特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食品的商品特点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农业要向产业化、现代化迈进,作为食品原料的农产品就必须符合规格化、标准化和商业化的要求。2.谷类和豆类的种子结构有哪些?主要供食部位是什么?谷类:种皮与果皮愈合—谷皮;种皮下有糊粉层:胚乳表面的多角形细胞组成;胚乳发达(80%);贮存物质以淀粉为主,其次为蛋白质。主要供食部位:胚乳。豆类:种皮单独存在;无糊粉层;胚乳退化,子叶发达(占96%);一类是含淀粉较高的种类,如:豌豆、蚕豆等;一类是含蛋白质、油脂较高的种类,如:大豆。主要供食部位:子叶。 3.谷类和豆类的化学成分、营养特点是什么?谷类的化学成分:碳水化合物,尤其是淀粉为主要成分;其次是蛋白质;再其次是油脂。营养特点:谷类原料成分丰富,营养价值高。豆类的化学成分:粗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灰分。营养特点: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丰富;一般含B族维生素较多;豆类有较多生理活性物质。 5.什么是毛稻、糙米、白米?毛稻:稻谷脱粒后得到的带有不可食的颍壳的籽粒。糙米:稻谷经砻谷处理,将颖壳去除,得到的籽粒。白米:糙米经过碾米加工,除去部分或全部皮层得到的籽粒。 6.稻米的分类方法有哪些?分类方法有:植物学;生长条件;淀粉构成;米粒形状;特征和用途;加工方法和用途;生长期和外观。 7.为什么要加工预蒸煮米(蒸谷)?因为蒸谷经高温杀菌杀虫,贮藏期长,蒸煮可使玉米表面的水溶性营养成分向米粒内部扩散,增加精白米营养;同时,处理还可使脱壳容易,减少碾米时碎米发生率。煮饭时间长,米饭黏性小,硬度大,不易变黏变酸。 8.简述稻米的主要化学成分与品质特点的关系。关系是:两种淀粉含量不同,米质有差异。直链淀粉被认为是影响大米蒸煮,食用品质的最主要因素,含量越高,出饭率越高,米饭的口感越硬,黏性越低;相反,支链淀粉易糊化,含量高的大米饭软黏可口。 9.籼米、粳米、糯米的品质特点是什么?籼米:直链淀粉为主;质地疏松,硬度小,加工易碎,胀性大,糯性小,口感较干而粗糙。粳米:支链淀粉多于直链淀粉;米粒坚实,硬度高,胀性小,粘性大,口感滋润柔软。糯米:支链淀粉为主;胀性最小,粘性最大。难于消化。 13.小麦的分类方法有哪些?分类方法:植物学;商品学。 15.简述小麦粉的化学成分与品质特点之间的关系。 关系是:粗纤维多的面粉加工和口感较差,但能增强面团强度,防止成品老化的功能。蛋白质中的麦胶和麦谷蛋白遇水相互黏聚在一起形成面筋,使面团具有弹性、韧性、延展性。脂质中的卵磷脂使面包柔软。矿物质越少,面粉越白。越是精白面粉,维生素含量越少。17.如何用感官方法判定面粉的品质?品质鉴定:一般可从水分含量,新鲜度,杂质含量等方面加以鉴别。 优质面粉:色白;新鲜度高;面筋质含量高;水分含量低;杂质少。 21.以小麦为例,简述粮食的品质特性与利用的关系。1)小麦中的硬质小麦含蛋白质、面筋较多,质量也较好,主要制面包,高级面条。2)小麦粉蛋白中含有半胱氨酸,它的存在使面团发黏,含植物蛋白,遇水能相互黏聚在一起形成面筋,因此可用小麦粉做面条饺子类,馒头面包类。3)软质小麦适于制饼干、糕点、烧饼,我国中间质小麦最为普通,适于做馒头面条。 2.食用油脂的作用是什么?是食品和烹饪加工中良好的传热介质;赋予食品、菜点独特的质感、风味和色泽; 油脂的加工特性起到丰富食品的种类,改善食品的质感,形成独特的工艺等作用。 3.举例说出常用的植物性油脂、动物性油脂和加工油脂的种类及其加工特性。 植物性油脂: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的加工特性:低温时固体脂析出;气味芳香;橄榄油的加工特性:稳定性高、抗氧化性强;风味独特。动物性油脂:乳脂的加工特性:较大温度范围内具有可塑性、通过改变温度调整其软硬和延展性、口融性好;猪油的加工特性:熔点较低,在口中易融化;起酥性好;香味独特;融合性差;牛脂的加工特性:熔点高(35~50℃),融和性较好,可塑性差,起酥性不好;鱼油的加工特性:稳定性差,易酸败生成鱼腥味并引起变色。加工性油脂:起酥油、人造奶油。加工特性:起酥性好,可塑性高,稳定性高。 4.食用油脂在食品加工方面有何应用?用于烘焙食品的生产(润滑作用、改变质地、可塑性)、传热介质、形成独特风味、工艺特点。 5.食用油脂在烹饪加工方面有何应用?作为传热媒介;调节菜肴质感;作为调香料使用;作为面点配料;作为烹调润滑剂;保温作用。 1.果蔬有何营养价值?含有大量水分,蛋白质,脂肪含量低,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矿物质,某些维生素含量丰富,含有各种有机酸,芳香物质,色素和膳食纤维。果蔬中常含有各种芳香物质和色素,使食品具有特殊的香味和颜色,可赋予果蔬良好的感官性状,对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维持肠道正常功能及丰富的膳食的多样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果蔬原料的特性是什么? 1)、具有良好的色、香、味,具有引起人们食欲的良好的感官性状;2)、新鲜果蔬属易腐性商品; 3)、生产季节强,要加强贮藏和加工。 3.果蔬的贮藏流通特点是什么?1)防止萎焉;2)防止变色;3)防止发芽与抽薹;4)防止霉烂;5)防止生理老化。

教育学原理论文之论我国的教育目的

论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 据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 010-2020年)》中阐述,我国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分析其基本点有以下内容: (1)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的这一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他们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建设者。社会主义社会只存在分工的不同,但人人都应该是劳动者,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为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标志和总要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要培养的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劳动者。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劳动者,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者,造就这种新型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理想要求。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劳动者的具体提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劳动者,建设者

和接班人是对社会主义劳动者两种职能的统一要求,即社会主义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是合格的建设者,在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中是接班人。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结构。 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既各有其作用,是受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素质;又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成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发展。第一个层次是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第二个层次是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生理的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第三个层次的每一因素(德、智、体、美、劳)又由多种因素组成。如果继续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多层次和组成因素。目前,我国教育学对教育目的的研究,还主要是在较高层次上讨论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必要的,但又是空泛、抽象的。只有深入了解各个层次所包含的因素及其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明确人的素质的组合规律和最佳结构,才能设计出具体化、系列化、科学化的培养目标。这对于指导教育实践,评价教育效果,提高教育质量都是有益的。 (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教育目的的方向性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阶级社会的教育从来

大众传播论文

大众传播论文 大众传播对武术传承的意义 【摘要】武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形式多样、意蕴深邃。然而,进入到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革命不断向更高层次延伸,以及在勃兴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催化与加速作用下,中华武术正面临着自身可持续发展与应对外来强势体育文化冲击的双重压力。 【关键词】武术大众传媒传统体育中学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早已置身于半个世纪以前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所预言的电子信息时代,世界范围内的传媒已不可避免地置身于跨文化表达之中。根据媒介理论家詹姆斯·W·凯利(James ·W·Kelly)关于传播和现实之间联系的理解——传播是一个符号程序,现实在这个程序中被创造、被维持、被修复、被改变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传播就是文化的基础。因而,在这场文化话语权的相互碰撞与争夺中,无论是法国学者阿芒·马特拉(Armand Mattelart)的绝地反思,还是美国学者特德·梅杰(Ted Madger)针锋相对的质疑②,都无时无刻不在从正反两方面敦促武

术传播应担负起历史传承与文化自觉的使命,最终融入到“文化多样性”的语境中。③这期间,初中生群体将扮演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然而,任何一名体育传播的关注者都不得不面对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就是今天,西方体育文化,以大众传媒为手段彰显着娱乐精神与明星崇拜对体育文化主导地位的悄然占据。由于诸如NBA等主流体育文化在中国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强势传播使得我国体育媒介对武术的传播一直以较低“音量”自说自话以及处在不断地被弱化与被边缘化的不利地位。④“武术信息并没有成为诸多媒体的关注内容,甚至已经被某些媒体所遗忘。”⑤甚至是“在国外的发展甚至远远超过了在国内受关注的程度”。⑥结果出现了如乔治·立兹(George Leeds)所言的情况:当我们继续看到全球差异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文化都将受到美国舶来品的影响,美国终将会变成所有人的“第二文化”;⑦于是出现了中学生崇拜西方体育明星,而武术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程度不深和以“追逐跆拳道为时尚”的现象。这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核心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初中生作为中华武术文化直接和主要的继承者与传播者,他们的大众传播媒介接触行为特征对武术的认知、武术参与及相关影响等问题亟待关注。 初中生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也是正值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从认知的特征上看,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能力、观察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

食品原料学课程论文

食品原料学课程论文 乳的物理性质和对判断乳的质量和确定题目合适加工工艺的作用 学院食品科学学院 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 年级2012级 学号222012324042065 姓名罗沈斌 成绩 2014年 6 月7日

乳的物理性质和对判断乳的质量和确定合适加工工艺的作用 罗沈斌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近来年研究发现,消费者对于乳制品的亲睐度有了显著性的提高,尤其是对发酵乳制品的使用,更显突出。比如酸乳、开菲尔、发酵乳酪、酸性乳油等等。原料乳一般可用于液体乳制品、发酵乳、浓缩乳制品和干酪等产品的研发。浓缩乳制品包括淡炼乳、甜炼乳等;发酵乳制品主要以酸奶为主;乳粉更多应用于婴幼儿的饮品当中。对于乳制品的质量要求和更加多样的加工工艺的要求就显得特别重要。本研究主要从乳制品的物理特性方面来研究对乳制品的质量判断的影响以及在合适的加工工艺方面的作用。尤其在乳的相对密度、依数性、表面张力、酸碱平衡、流变性质、热学性质等物理因素来探索对乳制品尤其是对发酵乳制品的质量控制的影响。 关键词:乳制品;物理性质;加工工艺;流变性质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ilk and the role of judging the quality of milk and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processing technology Luo Shen Bin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research found that consumers of dairy products for the pro-gaze degrees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especially for the use of fermented dairy products, more prominent. Such as yogurt, kefir, fermented cheese, cream, etc. acidic. Raw milk can generally be used for liquid dairy products, fermented milk, cheese and other dairy products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ncentrated products. Concentrated dairy products include evaporated milk, sweetened condensed milk, etc.; fermented dairy products based mainly on yogurt; milk used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drink more of them. For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more diverse dairy processing requirement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is study,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dairy products from areas to study the effects on the quality of dairy products and the role of judgment in terms of the appropriate process. In particular, the relative density of the milk, by number, surface tension, pH balanc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thermal properties and other physical factor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dairy products, especially fermented dairy control. Key words:Dairy products; physical properties; processing technology; rheological properties.

农业气象学论文

系部名称:_园艺园林_ 专业:___园林___ 年级___09___班级:__1__ 姓名:_章丹_ 学号:_200941737312_ 气象条件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及对策摘要:论述了气候条件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针对各地气候因素,提出趋利避害的有效对策,以期为大棚蔬菜的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条件、大棚蔬菜、影响、对策。 正文:20世纪80年代初,一场农业种植革命拉开帷幕,“蔬菜大棚”、“菜篮子工程”、“农业结构调整”等新名词风靡一时。各色瓜果、反季节蔬菜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无论任何季节,人们总是能享受到新鲜美味的蔬菜。大棚蔬菜生产,可以克服大田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和不利天气条件造成的蔬菜供应淡季,保证蔬菜均衡上市;可以促进城郊“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充分地利用气候资源,变“冬闲”为“冬忙”等,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奔小康具有重要意义[1]。就气候条件来看,北方地区气候冬春季差异较大,夏秋季差异较小,该文根据这一气候特点,从中找出枣庄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气候因素,提出一些趋利避害的农业气象技术措施。 1气象条件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 大棚蔬菜的生长与气象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影响大棚蔬菜生长的气象要素主要是气温和光照条件。 1.1温度 冬至前气温适宜,光照不足,主要表现在光照时间短,光照强度弱,大棚内光照差,见光时间短,影响气温升高和蔬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造成生长缓慢,病害普遍发生,许多大棚出现落花、落果、僵果、沤根等现象。冬至前后几天出现连阴和降雪天气,棚内气温迅速下降,以后的持续低温天气,导致露地地温迅速下降,冻土层加厚,直接影响到大棚地温变化;气温和地温同时降低,导致许多大棚蔬菜严重受冻,甚至绝产。抗寒能力强的叶菜损失较轻,抗寒差的瓜类、茄果类蔬菜损失较重。小寒以来,气温回升,光照充足,对大棚蔬菜和瓜果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 1.2光照条件 光照强度对蔬菜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开花、结果及品质都有影响。多数蔬菜需要较强的光照条件,光照不足造成植株徒长纤弱,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如弱光条件下番茄的花粉机能衰退、不育;茄子出现短花柱花,影响授粉。不同蔬菜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不一样,一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作业 一、填空题 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课程。 3.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本体功能。 4.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 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5. 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结构。 6.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教学艺术。 7. 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____智育____。 8.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这种课程就是______学科课程______。 9.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____素质______教育。 10.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___因材施教_____原则。 11.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教学模式_____。 1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___教学评价______。 13.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卫生____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14.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_课程计划______。 15.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__创新____教育。 16.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__班级__教学。 17.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___教学方法__。 18. 在教育研究中,表示研究方法、资料、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__信度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 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 D ) A.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 2. 狭义的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 (C ) 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 3. 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就是 ( C )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

教育学原理论文

教师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摘要:教师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传统教育中还是现在进行信息化教育中,都少不了教师这个角色。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师的角色以及教师的任务也在发生改变,本文通过分析教师在传统教育中的角色特点和信息化教育中的角色特点,找出传统教育教师角色特点的不足,随教育改革,教师也要进行改变。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传统教师;教育改革;新型教师 一、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从古至今从来没停止过,从人类产生以来,就开始有了教育,无论是口口相传,还是师徒学艺,最后传承的都是文化,最后留下的都是知识。我国教育发展到现今的阶段,相比古代而言,那是有了飞天的进步,从古代不成形的文化传承,发展到现在的正规教育,教育不再是一种文化传递,更是一种社会事业,是一种培养后代的事业。教育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基础工程,需要国家的巨额投入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工程没有搞好,就培养不出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想且身心健康的人才,没有人才何谈民族振兴、何来国家富强。教育所输送的人才不仅关系到国家其它投入的产出效果与效率,也是社会资源和国家潜力的核心成分,一个国家亏待了教育就是主动放弃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可以说,中国近六十多年来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当今国家与社会的面貌,即国家的信仰与国格、社会的道德与秩序、民族的个性与未来。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它的意义可想而知。我国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当然教育的发展也不能落后,随着互联网、即时通信、移动终端、大数据、云计算、微博、慕课(MOOC)、微课等因子使得当今社会已步入一个多元化时代,它们正在改变着目前的教学理念与学习方式。随着时代的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也要发生改变,教育的信息化开始发展,而教育方式改变的主体就是教师,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灵魂人物。没有了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切断,没有了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就会有距离感。所以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传统教学中的教师 (一)、教师的角色特点 在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教师就承担着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重任。传统的学校教育基本特点是相对封闭状态下的编班授课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布置家庭作业,学生在寝室、在家做练习、做作业,复习知识,相对正在求知的学生而言,教师处于对知识的垄断地位。传统教师作为课程学习的主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理解和贮备知识,学习技能,学会学习,提升认识问题和解

传播学课程论文.

目录 一、摘要―――――――――――――2 二、关键词――――――――――――2 三、发展史―――――――――――2 四、影视传播的概要―――――――――――8 五、结束语――――――――――――11 六、参考文献―――――――――――12 影视与传播 一、摘要: 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而在这个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描绘美好爱情的琼瑶剧,或是俊男美女的偶像剧、综艺节目,还是记录客观生活的纪录片、引人深思的文艺片,甚至是天真可爱的动画片、令人恐惧的惊悚片等等,这些集结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各门艺术的影视都可以在人们放松休闲的同时进行传播。传播,是指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社会活动。而影视传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文化传媒中传播最快最广、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领域影响最大的艺术形式。特别是伴随着国际互联网、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视频技术、交互电视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运用,影视艺术更是如虎添翼,大大增强了自己的艺术魅力和传播能力。二、关键词: 传播学(Communication science 、影视传播(Television transmission、电视(Television、传播(Communication、历史(History、发展(Development、诞生(Birth、发明(Invention三、发展史:

人类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影视传播作为人类传播 活动发展的产物,其自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那么接下来,就由我站在全世界的角度来介绍一下影视传播的发展史。 迄今为止,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符号和信息传播时期,语言文字时期,大众传播时期。而影视传播就属于大众传播时期。 (一影视的诞生: 1.电影的发明: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可以说没有技术的发展,就不会有电影的产生。而电影的产生则是以视觉暂留为物质基础、以摄影与放映为科技基础而诞生的。 电影史前时期的科学家、发明家们的执着追求,创造出了符合这一新的科学观念的形象的媒介语言——运动的光学幻觉,而从19世纪20年代初,科学家、发明家们把这一现象与电影的发明联系起来。1829年,比利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发现了“视觉暂留”的原理,即: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像不会立即消失,而会继续停留一段时间。 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小孔成像的现象,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又出现了供绘画时成像用的透镜暗箱。以后又出现了氯化银、硝酸银等具有感旋光性能的感光物,这一系列的科技成果为摄影 术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1949年爱迪生实验室发明了“电影视镜”后,电影史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电影视镜”是一个可放50英尺胶片的大柜子,影片首尾连接成环,用马达驱动后循环放映,里面装有放大镜,人凑在窥孔上就可以看到放大了的影片画面,中国人称为“西洋镜”。 中国对电影的认识和实践也有比较早的记载。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世纪,墨子关于“光至景亡”的学说,是人类对“光影理论”的最早最科学的贡献,而产生于汉武帝

食品安全与健康优秀论文1000字

食品安全与健康优秀论文1000字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食品安全与健康论文1000字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安全健康意识的增强,产品及服务质量已成为消费者、商家、媒体共同关心的话题,食品安全问题也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食品安全是全世界所面临的一个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广泛意义上的食物是指那些能经过简单处理或规范加工能满足人类生命健康需要和人们生活习惯嗜好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制品。这些食物大部分来源于广泛意义上的农产品,来源于生产农产品的粮、棉、油、渔、丝、茶、菜、果、糖、酒、畜、杂等12大门类的初级产品。这些初级产品的种类、特性、运输、加工、贮存、销售的途径、方式和管理已经各具特色,但在原料生产、加工、包装、贮运等环节存在的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却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性,危及人体健康。因此,食品安全涉猎的范围相当广泛,除了与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以外,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范畴,是一个涵盖全社会的、以食品科学与工程理论为基础的,与行政管理部门、社会舆论、个人食品安全防范等相关的系统工程。因此,在人人追求健康长寿的今天,食品的卫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食品的安全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容忽视,食品中有不少的天然有毒物质,我们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平时我们所吃的蚕豆青色时不能吃,因为其中含巢菜碱甙。生豆浆要煮到无泡才可以喝,因为其中含蛋白酶抑制剂。水果中比如银杏,生吃可能会中毒,还有杏仁食1克以上也会中毒等等。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食品的重要性。但是也有很多有违食品安全性原则的例子在我们的周围发生,大到一些国有企业,小到学校的食堂都会出现食物中毒的事件。而且食堂的餐具就算用热水烫过,消毒精洗过,但是那么多不会认真洗,也洗不干净,一些过期食品不仅毫无营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人健康。 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问题食

农业气象学论文

课程:气象民俗学 专业:翻译班级:翻译班姓名:范屾学号:20121374018 气象条件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论述了气候条件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针对各地气候因素,提出趋利避害的有效对策,以期为大棚蔬菜的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条件、大棚蔬菜、影响、对策。 正文:20世纪80年代初,一场农业种植革命拉开帷幕,“蔬菜大棚”、“菜篮子工程”、“农业结构调整”等新名词风靡一时。各色瓜果、反季节蔬菜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无论任何季节,人们总是能享受到新鲜美味的蔬菜。大棚蔬菜生产,可以克服大田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和不利天气条件造成的蔬菜供应淡季,保证蔬菜均衡上市;可以促进城郊“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充分地利用气候资源,变“冬闲”为“冬忙”等,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奔小康具有重要意义[1]。就气候条件来看,北方地区气候冬春季差异较大,夏秋季差异较小,该文根据这一气候特点,从中找出枣庄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气候因素,提出一些趋利避害的农业气象技术措施。 1气象条件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 大棚蔬菜的生长与气象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影响大棚蔬菜生长的气象要素主要是气温和光照条件。 1.1温度 冬至前气温适宜,光照不足,主要表现在光照时间短,光照强度弱,大棚内光照差,见光时间短,影响气温升高和蔬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造成生长缓慢,病害普遍发生,许多大棚出现落花、落果、僵果、沤根等现象。冬至前后几天出现连阴和降雪天气,棚内气温迅速下降,以后的持续低温天气,导致露地地温迅速下降,冻土层加厚,直接影响到大棚地温变化;气温和地温同时降低,导致许多大棚蔬菜严重受冻,甚至绝产。抗寒能力强的叶菜损失较轻,抗寒差的瓜类、茄果类蔬菜损失较重。小寒以来,气温回升,光照充足,对大棚蔬菜和瓜果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 1.2光照条件 光照强度对蔬菜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开花、结果及品质都有影响。多数蔬菜需要较强的光照条件,光照不足造成植株徒长纤弱,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如弱光条件下番茄的花粉机能衰退、不育;茄子出现短花柱花,影响授粉。不同蔬菜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黄瓜、冬瓜、芹菜、莴苣、菠菜对光照强度要求较低;瓜类、茄果类、豆类蔬菜对光照强度要求较高。植物吸收最多的是橙、红光,其次是蓝、紫光和紫外线,对绿光吸收的最少。橙、红光不仅可以增强叶绿素光合作用的能力,而且有利于蔬菜生长;蓝、紫光对作物的生长和幼芽形成作用很大;紫外线可促进种子发芽和果实成熟,并能提高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含量。果树上山能促进早熟、提高品质就是利用山上紫外线较强的原理。按对光照时段的要求,可把蔬菜分为长日照、短日照、中间型3类。前2类对光照时间的要求比较严格,短于或长于某一光照界限则造成蔬菜不能开花、结果。目前在大棚中种植的蔬菜大都以中间型为主,如黄瓜、番茄等都不要求严格的光照时间。 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与光照条件,直接关系到蔬菜的生长发育。而光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与二氧化碳等条件[2]。因此, 科学合理地调节大棚内的光照条件,使大棚内形成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的小环境,也是提高大棚蔬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节。目前,大棚内的光照仍以自然光照为主,但利用率较低,一般只有露地环境的40%~60%。因此,要尽可能地提高大棚内的光照,使之满足蔬菜生长发育对光照条件的要求。 2对策

食品原料学论文

标题:黄瓜文献综述 作者单位:食安1403姓名:曾宸学号:2014309200330 摘要:黄瓜食用部分是幼嫩的果实部分,其营养丰富,脆嫩多汁,一年四季都可以生产和供应,是瓜类和蔬菜类中重要的常见品种。现在黄瓜不仅仅作为一种食物风靡全球,而且由其引申而来的美容产品,养生药品也是种类繁多,广受人们喜爱。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适宜热病患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水肿、癌症、嗜酒者、糖尿病人。熟吃黄瓜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将黄瓜煮食,虽然在口味上略逊于炒制的,但营养价值可以得到很好的保留,而且能缓解夏季浮肿现象。吃煮黄瓜最合适的时间是在晚饭前,一定要注意,要在吃其他饭菜前食用。因为煮黄瓜具有很强的排毒作用,如果最先进入体内,就能把后来吸收的食物脂肪、盐份等一同排出体外。坚持这种方法,还能起到降体重的作用。此外,用黄瓜煮汤也是不错的选择。 关键词:黄瓜黄瓜的主要价值质量鉴别病虫害防治 引言:黄瓜作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蔬菜之一,以它独有的魅力为人类提供其营养价值,例如:清热利水,解毒消肿,生津止渴,抗衰老:黄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可起到延年益寿,抗衰老的作用;黄瓜中的黄瓜酶,有很强的生物活性,能有效地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用黄瓜捣汁涂擦皮肤,有润肤,舒展皱纹功效。减肥强体:黄瓜中所含的丙醇二酸,可抑制糖类物质转变为脂肪。此外,黄瓜中的纤维素对促进人体肠道内腐败物质的排除和降低胆固醇有一定作用,能强身健体。抗肿瘤:黄瓜中含有的葫芦素C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达到抗肿瘤目的。[1] 此外,该物质还可治疗慢性肝炎和迁延性肝炎,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有延长生存期作用。健脑安神:黄瓜含有维生素B1,对改善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有利,能安神定志,辅助治疗失眠症.下文就黄瓜的各个方面,从历史源头、种类特点到营养价值、病虫害防治等,参考不同文献,进行了简单地综述。正文: 1.历史回溯 黄瓜原名叫胡瓜,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胡瓜更名为黄瓜,始于后赵。后赵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登基做皇帝后,对自己国家的人称呼羯族人为胡人大为恼火。石勒制定了一条法令:无论说话写文章,一律严禁出现“胡”字,违者问斩不赦。 有一天,石勒在单于庭召见地方官员,当他看到襄国郡守樊坦穿着打了补丁的破衣服来见他时,很不满意。他劈头就问:“樊坦,你为何衣冠不整就来朝见?”樊坦慌乱之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随口答道:“这都怪胡人没道义,把衣物都抢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褴褛来朝。”他刚说完,就意识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头请罪;石勒见他知罪,也就不再指责。等到召见后例行“御赐午膳”时,石勒又指着一盘胡瓜问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这是石勒故意在考问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石勒听后,满意地笑了。 自此以后,胡瓜就被称做黄瓜,在朝野之中传开了。到了唐朝时,黄瓜已成为南北常见的蔬菜。 ——《晋书》卷一百五

《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刘换霞 单位:河南省中牟一高 专业:数学 考试科目:教育学原理 考试分数: 2010年 7 月24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道题4分,共16分) 1、教育 答: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2、学制 答: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4、终身教育 答: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二、简答题(每道题8分,共32分) 1、简述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答: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经验既然是一种做法,它便带有工作的程序性、作用的有限性、产生的偶然性。教育经验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教育规律是在众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事物本质特点的东西。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和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摆脱了教育实践的具体形式、地点、时间、类别的种种限制,而使其概括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永恒性。 2、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1)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2)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3)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4)教育的个性性。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5)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个性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6)教育的变革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7)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8)教育的科学性。(9)教育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 3、简述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组成。各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互相促进,又不可替代。德育是各育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智育

关于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 一、【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 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 王彦王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 《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 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4] 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 年第10 期 [5] 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 年第2期 [6] 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7] 丁钢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 年2月19 日 [8] 丁钢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9] 田静曹芳与项目一同成长: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案[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10] 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11] 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12] 刘云杉帝国权冲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3] 黄向阳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4] 丁钢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5] 耿涓涓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传播学论文,网络传播学论文

传播学论文,网络传播学论文 传播学论文,网络传播学论文: 论网络的碎片化特征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下的网络传播模式相比以前一对多、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方式,更加强调了交互性传播和分众化传播,网络碎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本文将以微博为例,来分析网络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环境和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特征。 关键词:网络碎片化微博网络社群 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真正有意义

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和当年的文字、印刷术、电子媒体一样,也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从21世纪开始,网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传播工具,其以海量的信息和极其方便的信息获取方式,既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也在影响着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为网络的极大普及,一种前所未有的空间——网络社会也已经建立起来。在讨论网络社会的特征时,我们总避不开其碎片化特征,那么什么是碎片化,网络中的碎片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网络传播的碎片化 所谓“碎片化”,英文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块,在20世纪80年代末常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有研究表

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① 在网络传播中,“碎片化”其实指的就是凸显传播个体的主体性,信息需求的个性化,话语权进一步下放的去中心化。网络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使得受传一体化,网络媒体自身的特性以及其对受众主体性的凸显开创了碎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笔者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思考,认为网络传播中的碎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播环境时空的碎片化。传统媒体在进行传播活动时都要有一个空间和时间上的中心。报社、编辑部、演播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