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2、积累并掌握文言知识。

一、作家、作品介绍,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选自他的《昌黎先生集》。

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3、唐代古文运动:唐代中叶散文领域的一次革新运动,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的骈丽文风,恢复先秦两汉等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为主要内容。韩愈、柳宗元等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经过二百多年,终于恢复了“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的传统,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4、“说”:“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师说》、《马说》、《黄生借书说》等。

5、六艺含义有二:一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二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乐师()阿谀()郯子()苌弘()

老聃()经传()贻笑大方()

三、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落实加点字词,判断句式。

古之学者

..()传道受.()业解..()必有师。师者,所以

惑也。(句式:)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

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句式:)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贵无贱,无长

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句式:)

嗟乎!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

..()从师而问焉.();

..()也远矣,犹且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

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

解其惑者也。(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

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

徒.(),其贤.()不及

..()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

..(《诗》《书》《礼》《易》《春秋》《乐》)

经传皆通习

..()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句式:)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写作方法。

3、熟背并准确默写全文。

1、概括段意,梳理文章思路,弄清全文论证层次。

第一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同时论述了老师的基本任务是“______________”,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进而提出“______________”的从师标准。(以教师的重要作用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第一层以“古之圣人”与“______________”作对比,第二层从对其子与“______________”的角度对比,第三层将“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进行对比,从而使文章一步步深入展开。(论述“师道之不传”,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第三段:转入正面阐述,引用_____________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由此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孔子为例,进一步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

最后一段:交代写作的原因。

2、文言知识整理

一、实词

1、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道: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相似也()有碑仆道()

策之不以其道()何可胜道也哉()

4、师: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吾师道也()不耻相师()

则耻师焉( ) 或师焉,或不焉( )

师道之不复可知亦(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十年春,齐师伐我()

二、虚词

1、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其出人也远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于:其皆出于此乎()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3.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择师而教之()

句读之不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君将哀而生之乎()

蚓无爪牙之利()吾欲之南海()

辍耕之垄上()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则: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词,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词,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词, )

5、乎:生乎吾前 ( 词, )

其皆出于此乎 ( 词, )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词, )

6.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惑而不从师()

吾从而师之()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传道受业解惑()

2、或不焉,或师焉()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4、小学而大遗:(古)(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今)不需要。

6、今之众人:(古)(今)许多的人。

五、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指出其活用类型并释义。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而耻学于师()

3、小学而大遗()

4、位卑则足羞()

5、吾从而师之()

6、吾师道也()

六、特殊句式

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 不拘于时,学于余。()

七、翻译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7.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八、情境默写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4.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5.“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一致。

6.《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7、、《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地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8、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9、《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10、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句子是。。

不要等待

余秋雨

有人告诉你,屋后的山坡上有一棵树,三年后会结出一种果实。于是你苦苦守望、天天等待,与朋友交谈也不离这个话题,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安排三年后的开摘仪式。大家对那种果实越想越玄,还不断地添加悬念。

三年一到,终于开摘了,大家张口一尝,立即面面相觑。原来,那果实口味平庸、粗劣、干涩,没有人愿下第二口。

再看周围,漫山遍野都是草莓、刺檬、石榴、桑葚、酸枣、青柑,整整三年,全被冷落了,连看都没看过一眼。

但是,究竟是你冷落了它们,还是它们冷落了你?看看它们灿烂而欢快的表情,就知道了。

由此证明,等待是一种排他的幻想。苦苦等来的,多半是尴尬。

(摘自天地出版社《雨夜短文》一书)

《师说》学案答案

1、句读(dòu )乐师(yuè )阿谀(yú )郯子(tán )苌弘(cháng )老聃(dān )经传(zhuàn )贻笑大方(yí)

2、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同“授”,传授)业解惑也。(句式:判断句)人非生而(就,表承接)知之(知识和道理)者,孰能无惑?惑而(连词,表转折,却)不从(跟从)师,其(那些)为(成为)惑也,终(始终)不解矣。生乎(相当于“于”,在)吾前,其(他,他们)闻(知道,懂得)道也固(本来)先乎(比)吾,吾从而(跟从(他)、并且)师(以…为师)之;(句式:状语后置句)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名词作动词,学习)道也,夫庸(表反问,岂,哪)知(了解,知道)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存在的地方),师之所存也。(句式:判断句)

嗟乎!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传也久矣!欲人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他们)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尚且,还)从师而问焉(他们,老师);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低于,不及,名作动)圣人也亦远矣,而(却)耻(以……为耻)学于(向)师。是故圣(圣人)益(更加,越发)圣(圣明),愚(愚人)益愚(愚昧)。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从)此乎?爱其(他的,自己的)子,择师而教之;于(对于)其身(自己)也,则耻(以……为耻)师焉,惑(糊涂)矣!彼(那些)童子(儿童,未成年的男子)之师,授之(童子)书而(并且)习其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式:判断句)句读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知,惑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解,(句式:宾语前置句)或(有的)师焉,或不(同“否”)焉,小学(小的方面学习)而大遗(丢弃,放弃),吾未见其明(明智)也。巫医,乐师百工之(这些)人,不耻(以…为耻)相师(互相学习)。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就)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他)与彼年相若(相似,差不多)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谄媚奉承)。”呜呼!师道之不复(恢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这类)人,君子不齿(并列,排列),今其智乃(竟)反(反而)不能及,其(表感叹语气,多么,真是)可怪也欤(语气助词,表感叹,啊)!

圣人无常(固定的)师。孔子师(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同类的人),其贤(才德优秀)不及(比不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超过)于(比)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学术技艺)有专攻(学习、研究),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爱好,喜欢)古文,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经传皆通习(全面学习)之,不拘(拘束)于(被)时(时俗),学于(向)余。(句式: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古人从师之道),作《师说》以(用来)贻(赠送)之。

3、第一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同时论述了老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进而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从师标准。(以教师的重要作用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第一层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第二层从对其子与“于其身”的角度对比,第三层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进行对比,从而使文章一步步深入展开。(论述“师道之不传”,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第三段:转入正面阐述,引用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并由此得出结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以孔子为例,进一步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

最后一段:交代写作的原因。

一、实词

1、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3、道: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名词,道理)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道理,可引申为“风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从师之道,即从师的风尚)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有碑仆道(名词,道路)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4、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孔子师郯子……(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不耻相师(动词,学习)则耻师焉(动词,从师学习)

或师焉,或不焉(动词,从师) 师道之不复可知亦(动词,从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二、虚词

1、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些)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其可怪也欤(副词,表感叹语气,多么,真是)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那些)

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们的,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2.于: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3.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4、则:(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连词,那么)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连词,却)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就是)

5、乎:(1)生乎吾前(介词,在) (2)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吧)

(3)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比)

6、而:人非生而知之者(表顺承,然后、就)

惑而不从师(表转折,但是、却)吾从而师之(表顺承,并且)

犹且从师而问焉(表顺承,并且)而耻学于师(表转折,但是、却)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表顺承,然后、就)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

小学而大遗(表并列)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五、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指出其活用类型并释义。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2、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则足羞(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6、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学习)

六、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不拘于时,学于余。(状语后置句、被动句)

七、翻译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我学习的是道,哪里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在这吧?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的明智之处。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巫师、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这些人,士大夫们是不屑一提的,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他们,真是令人奇怪啊!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7.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文: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被时俗束缚,向我学习。

八、情境默写答案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8、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9、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0、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2、积累并掌握文言知识。 一、作家、作品介绍,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选自他的《昌黎先生集》。 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3、唐代古文运动:唐代中叶散文领域的一次革新运动,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的骈丽文风,恢复先秦两汉等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为主要内容。韩愈、柳宗元等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经过二百多年,终于恢复了“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的传统,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4、“说”:“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师说》、《马说》、《黄生借书说》等。 5、六艺含义有二:一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二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乐师()阿谀()郯子()苌弘() 老聃()经传()贻笑大方() 三、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落实加点字词,判断句式。 古之学者 ..()传道受.()业解..()必有师。师者,所以 惑也。(句式:)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 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句式:)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贵无贱,无长 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句式:) 嗟乎!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 ..()从师而问焉.(); ..()也远矣,犹且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 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 解其惑者也。(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师说》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师说》导学案 必修教案 1015 19:55 :: 《师说》导学案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闻”“ 固”,理解古今异义现象。 理解文段内容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自学探究,理解背诵 情感与价值观: 感知韩愈就“师”作如何“说”,把握基本观点; 学习重点 1、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2、积累文言实词含义。 3、背诵第一段 学习难点 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背景资料: 1、韩愈抗颜而为师 韩愈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代。因而,迷信佛教的人很多,耻笑谈论所谓“圣人’之化的也就必然愈多。于是这就成了一种风气。整个唐朝时候,反对给学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学者、当官的做老师,认为有人敢于做这样的老师,便是狂人。在那样的情况下,只有少数人敢于不管这种风气,韩愈是其中的一个。韩愈为了反对当时的那种风气,批驳世人的那种耻笑,写了《师说》。 2、古文运动 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从陈子昂开始,经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这次文学变革,适应着时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总结了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加之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们以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自觉为推行新文体、创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并广为宣传,诱掖后进,在文坛上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由于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又有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俨然成为一个“运动”;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三、研习第一段: 1)范读,生朗读: 2)学生讨论:A本段重点实词 B本段重点文言现象 3)展示讨论成果: 重点实词:闻:知道,懂得 固:本来

师说 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 《师说》课堂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理解文章论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 2、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中的特殊句式。 3、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合作探究】 (一)诵读第1段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古之学者 ..: 所以 ..传道受业: 吾从而师 ...之: 孰.能无惑: 其为惑也.: 无.贵无贱: 道之所.存: 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合作探究: ①在韩愈看来,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文中论述老师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②这一段内容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二)诵读第二段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今之众人 ..: 小学 ..而大遗: 师.道之.不传: 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 于其身也,则耻师 ..焉: 爱其.子: 习其.句读: 不耻.相师.: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①耻学于师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或师焉,惑不焉 3、合作探究: 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三)诵读第3、4段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弟子不必 ..不如师: 圣人无常.师: 术业有专攻.: 孔子师.郯子: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 ..之: 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不拘于时 ③学于余 3、合作探究:这两段分别写了些什么内容? 【精讲点拨】总结虚词的用法

1、之 2、其 3、焉 【当堂检测】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哪,岂 B.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族:宗族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谕盛:大,高 D.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赏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作《师说》以贻.之贻.笑大方 3、下列句中的“师”字,按用法和意思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惑而不从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吾师道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而耻学于师⑥则耻师焉 ⑦不耻相师⑧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⑤//②//③④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⑥⑧//②//③④//⑤//⑦D.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①知之②,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③为惑④,终不解⑤。生⑥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⑦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⑧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其、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句式。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法建议】 1.先归纳字、词、句,理解文章内容,在整理、归纳文章的观点,理清结构,然后梳理各论点的论据和论证方法,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主题,用现代观念去评价。 2.加强诵读、增强语感,自然联系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归纳。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一)知其人、论其事(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所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苏轼也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资料链接 (1)韩愈的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 修三)共3篇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 《师说》是中国古代汉传佛教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师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及其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且有助于人生的修养。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师说》作为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该书,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第一部分:《师说》的内容介绍 《师说》是南朝梁代僧人大鸿明所著的一部佛教经典。书中共三十一章,主要讲解了佛教中的“师”与“弟子”关系,以及佛教修行的方法和要领。本书内容详实、思想深刻,为后世佛教徒所传颂,成为佛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导学案内容及实施步骤 2.1 整体分析 本部分分三个阶段,需要分别完成涵盖了对《师说》的全面了解。第一个阶段是概括,根据学生所学真题材料,概括出《师说》的重要内容和目的。第二个阶段是深入分析,让学生学习《师说》的每一章节,并理解佛学的基本概念。第三个阶段是

总结与归纳,让学生了解各章节的承接关系,并尝试在实践中应用其中的思想。 2.2 学习方法 在学习《师说》时,我们采用如下学习方法: (1)念经式阅读,每天读几章,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2)边看边思考,可以做阅读笔记。 (3)讨论式学习,可以交流学习心得。 (4)思维导图或概念地图,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思考轮廓。 2.3 实施步骤 (1)首先,学生需要对《师说》的作者、出版时间、传播范围及其历史地位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其次,学生应该分章节整体阅读,并制作思维导图、概念地图等信息图表。 (3)然后,学生可以在读完每章节之后,记录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并阐释其讲解的佛学概念和思想。 (4)最后,学生需要整体回顾《师说》,对每一章节进行概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一) 班级:姓名: 【使用说明】: 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用时30分钟左右,C层同学至少完成基础知识部分,A、B层同学在完成基础知识部分的基础上思考文本解读部分,并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一) ------------------------【预习案】激情朗读 高效预习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 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 华而不实的文风。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写作背景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 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 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 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 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三、解题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 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 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 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 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 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四、韩愈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学习目 标 1、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2、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3、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 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 2、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等。 学习难 点 掌握积累“师、传、从、道、惑、受、”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所以”这些文言虚词。 学习方 法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及答案

《师说》导学案(二) 【学习目标】 1.学习第 2. 3.4自然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2.借鉴本文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的议论方法,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 3.深入学习韩愈尊师重道的论述,树立谦虚学习的风气。 【学习重点】 1.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学习。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的掌握和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 【学习难点】 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 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知识链接】 关于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资料 ①孔子师郯子。《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杜预注:黄帝之子,己姓之祖)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杜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杜注:即历正之官);玄鸟氏,司分者也(杜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职也),学在四夷,犹信。’” ②孔子师苌弘、老聃。《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按: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天运篇》) ③孔子师师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师师襄的故事,又见《孔子家语》《韩诗外传》《淮南子》) 韩愈与古文运动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和诗人,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由韩愈提出来的。他所谓的“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的,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唐初,承六朝之弊,文风浮靡,言之无物,虽有陈子昂、李华、独孤及、肖颖士、梁肃等人反对,但效果不大。直到韩愈、柳宗元,由于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均有巨大成就,才掀起一个“古文运动”,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种“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以复古为解放,目的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只要看韩愈主张写文章要“唯陈言之务去”,学习古人文章要“师其意,不师其辞”,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就可见这实际上是一种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至于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近代学者多加诟病,但在当时却有着“攘斥佛老”,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全国统一的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韩愈在文学上的主张和创作实践,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后世称韩、柳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文集》里。 【学习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韩愈《师说》导学案

韩愈《师说》导学案 【复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韩愈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总结虚词“何”的用法。 2. 能力目标 了解韩愈的文学成就,识记韩愈有关名言。 【知识积累】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 或师焉,或不焉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1.而耻学于 2.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 四、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不拘于时,学于余 五.一词多义: 1.从 ①惑而不从师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③木兰从军④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与楚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⑥有碑仆道 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族 ①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课前案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默写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 者,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三、课外文段拓展 送石处士序 韩愈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榖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辞,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①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途,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②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味于谄言,惟先生是

师说导学案及答案

高职二年级语文导学案编号03学生姓名班级执笔人:审核人审签领导印数学生自评 1 《师说》 【知识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能力,提高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探究,使学生建构起尊师重教的思想,养成尊师好学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1.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 作者及古文运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万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3. 古文:这一概念首先由韩愈提出,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笔法。 4. 唐宋八大散文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5. 社会背景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一.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或不焉()经传()从师( ) 读书()不能()传道()从容( ) 老聃( ) 蟠( ) 苌弘( ) 近谀( ) 作师说以贻( )之冉( ) 潘() 长幼( ) 须臾( ) 怡( ) 二.课文分析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者:(辅助性代词,这里指“人”) 学者:(即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辅助性代词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的语气) “……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1、表示“‥‥‥的原因”。 2、表示“用来‥‥‥的东西”。 这里是:“用来‥‥‥的” 道:(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 业:(学业) 惑:(疑难问题) 受:(同“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动词,懂得,明白) 之:(代词,代道理,知识) 孰:(谁,疑问代词) 惑:(名词,疑难问题)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动词,跟随,追随) 为:(动词,作为,成为) 解:(理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介词,在) 闻:(知道,懂得) 从:(追随,跟随,动词,省略了宾语) 师:(意动,“以……为老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动词,学习) 庸:(副词,表疑问,岂,哪) 年:(年龄)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韩愈 韩愈(768—824),字,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死后谥“文”,故又称“”,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韩愈的文学理论和主张 提倡“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3.了解“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4.解题 ①师: ②说: ③师说, 5.写作背景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位卑.( ) 近谀.( ) 也欤.( ) 郯.子( ) 苌.弘( ) 老聃.( ) 蟠.( ) 六艺经传.( ) (二)初读感悟 熟读课文,把握节奏,疏通文意。 环节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读第一段 1.解释下列词语 ①学者: ②所以: ③受: ④其为惑.: ⑤其闻.道也: ⑥固: ⑦吾从而师.之: ⑧吾师.道也: ⑨夫庸.: ⑩无.贵无贱: 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思考2】解读第二段 1.解释下列词语 ①师道: ②其出.人也远矣: ③犹且: ④问焉.: ⑤众人: ⑥而耻.学于师: ⑦圣益.圣: ⑧所以: ⑨其.皆出于此乎: ⑩于.其身.也: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共3篇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篇散文,它是白居易的一本笔记,记载了他的教育哲学,传达了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认识。这篇文章对于我们认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对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精神追求,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教育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天生博识,不如教民;月出于东,不如教民;昆山之玉,不如教民。”这句话传达了教育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用知识、技能来帮助人们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才,让每个学生都在自身的自由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二、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 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观察教育的情况,发现许多人都管教学不管兴趣,管书本不管生活。这种教育方式不是不好,而是不够充实,教学内容不够有趣,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这句话说明了,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充

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教育要注重事业和道德教育 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教育事业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因为任何文明的发展,首先应该建立在道德原则之上。没有良好的道德,就无法有真正的文明,无法有真正的教育。”这句话说明了,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科教育,更要注重道德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良好品德的合格人才。因此,在教育中注重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的传承,是教育的长远发展之道。 四、教育要注重师生相处之道 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在教育过程中,师生相处之道非常重要。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诉求,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思想。同时,教育者也应该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和辅导,引导学生成长,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句话说明了,教育必须注重师生相处之道,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开放、引导和共同合作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升。 总之,白居易的《师说》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它传达了教育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注重学生的兴趣,关注事业和道德教育,注重师生相处之道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教育工作的有效指导和借鉴。因此,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也要注重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二十三《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熟读、理解、背诵全诗,理解、积累诗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的含意。 难点: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文原文先知: 师说 (1)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①师者,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传道受(同“授”,传授)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知道,懂得)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就是“以之为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用作动词,学习)道也,夫庸(表示反问语气)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道理)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嗟乎!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指老师);今之众人,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益,更加、越发。第一个“圣”

是名词,圣人;第二个“圣”是形容词,圣明),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自己)也,则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焉,惑矣。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dòu)(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有的向老师学习),或不(fǒu)(同“否”)焉,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③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泛指各种工匠)之人,不耻相师(拜别人为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谄媚奉承)。”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赶得上),其(感叹语气,多么)可怪也欤! (3)①圣人无常师(固定的老师)。孔子师郯子、苌(chánɡ)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学术技艺)有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是而已。 (4)①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已失传)经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皆通(全面)习之,不拘于(被)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学于(向)余。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作《师说》以贻(yí)(赠送)之。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共3篇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 共3篇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1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 我国文化和教育传统是博大精深的,其中儒家文化和思想对于中国古今以及未来的教育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儒家经典中,论述教育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礼记》等书中。而其中《大学》的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中的“育人”的理念尤为重要。《大学》的第一章《师说》就讲述了教育的目的、基本方法、修养等问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王道”教育理念的完整人格基础。 一、“大学”的来源 《大学》属于《礼记》的一部分,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在1930年,学者戴逸通过挖掘汉代书法家许慎所写《说文解字》的注释,发现《大学》应该作为《礼记》下的一篇拓本而被保存下来的。《大学》的原始形态有两部分,分别是《大学》和《中庸》。后来,唐朝的程颐进行了整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春秋》等经典,并且撰写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等书,成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二、教育的目的

《大学》的第一章《师说》中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的。教育古来不分等级,从个人修养出发,希望可以通过完好的个人修养来实现价值实现的过程,提高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达到人人受教育,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和效果。《师说》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五体投地、无过差,使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达到完美的表现,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将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掘出来。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人文化,发挥人类所特有的优秀品质,以及提高个人的精神气质,促进并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教育的基本方法 《大学》的第一章《师说》中提到了一个核心思想——“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即教育不能简单地自下而上,要双向塑造。但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所以又提到了两个基本方法:格物致知和诚意为之。 “格物致知”即观察周围世界,挖掘整理自己的知识经验;“诚意为之”即分别用心去寻找自己不懂的事情,并不断去探究、总结、认识。教育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并引导学生思考复杂问题,从而才能做到“以诚感天,以明治人”,卓越有成。 四、修养 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是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和意志品质的过程。因此,学生需要具备优秀的思想修养和

《师说》导学案及答案

高一语文学案(学生版) 班级姓名 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感悟作者情怀。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古文运动 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 三、写作背景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学习过程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 《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而且往往“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 二、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注释,翻译课文,标记疑难字词句,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或师焉,或不焉 (2)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吾师道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吾从而师之⑥则耻师焉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3)文言虚词 【之】 ①择师而教之②郯子之徒 ③古之学者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句读之不知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⑦其可怪也欤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②生乎吾前 ③固先乎吾 【于】 ①耻学于师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而】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②惑而不从师 ③吾从而师之④择师而教之 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⑥小学而大遗 ⑦则群聚而笑之 (4)词类活用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吾从而师之 ③吾师道也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⑥则耻师焉 1

《师说》 导学案

师说 韩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字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把握韩愈所确立的“师”的概念,择师标准、从师之道及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 3.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4.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二、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称“昌黎韩愈”,故世称“韩昌黎”;因最后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故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三岁而孤”,随兄嫂颠沛流离。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监察御史,因事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其后又屡遭排挤贬斥,直到晚年才做到吏部侍郎。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主要作品:《师说》《祭十二郎文》等。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韩愈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提出“文以明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物不平则鸣”的主张,对后世和当时有深远影响。所谓“古文”,是相对于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韩愈使之“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当时有一批追随者热烈响应,但古文影响更大,并逐渐压倒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古文运动”。 3.写作背景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越来越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往往会招来别人的讥笑。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目的是为了抨击时弊,宣扬从师之道。 4.题目解说 “说”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捕蛇者说》《马说》等,“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即“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三、导学与检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