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说》复习学案(含答案)

《师说》复习学案(含答案)

《师说》复习学案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四、文化常识

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2、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3、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②人物传记。

【归纳•提升】

一、结合例句,梳理宾语前置的常见形式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恐年岁之不吾与。译: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译:

3、古之人不余欺也。译:

(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大王来何操?译: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译:

3、彼且恶乎待哉?译: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 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 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

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

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必修一《师说》学案答案

【梳理•巩固】

一、名句默写: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5、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二、文本夯实: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或者……的凭借)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却)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在我的前头,我也应该跟从他而且把他当做老师)吾师(以……为师,学习)道也,夫庸(岂,哪里)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圣人)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其(或许,大概)皆出于此乎!爱

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对于)其身也,则(却)耻(以……为耻)师焉,惑(糊涂)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

理解书本上的字句,就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的道、业方面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学习),小学(小的方面学到了)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以……为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族,类。这些人),曰师曰弟子云者(云者:对前面起总括的作用,有“如此如此”的意味),则群

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似。相若,差不多)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如果拜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做老师,就足够羞惭,如果拜比自己官职高的人做老师,就近似阿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与之同列),今其智乃(竟)

反不能及,其(难道)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固定)师。孔子师(以……为师,向……学习)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炎E子之徒

(这些人),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门研究),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经传(经文和解释六经的著作)皆通习之,不拘于(被,受)时,学于(向)余。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作

《师说》以贻(赠送)之。

三、句子翻译

1、因此,无论(地位)高贵低贱,无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3、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弃了,

我没有看出他们的明智之处。

4、他和他年纪相似,道德学问也相似。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耻,以官大的人为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5、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

此罢了。

【归纳•提升】

一、宾语前置常见类型: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

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以否定性无定代词“莫”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三)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 “唯才是举” “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四)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 “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见”可译为

“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 “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

(五)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

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拓展•提升】

2019全国卷2

10. B 11. B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

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B项解说错误,“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故选B。

12.C 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

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故选Co

13.(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苟, 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遵守。“可以(之)强国” “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期年,满一年;之,至叽“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事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

《师说》复习学案(含答案)

《师说》复习学案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四、文化常识 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2、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3、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②人物传记。 【归纳•提升】 一、结合例句,梳理宾语前置的常见形式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恐年岁之不吾与。译: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译: 3、古之人不余欺也。译: (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大王来何操?译: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译: 3、彼且恶乎待哉?译: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 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 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 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 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必修一《师说》学案答案 【梳理•巩固】 一、名句默写: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5、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二、文本夯实:

一轮复习 必修一《师说》

高二语文一轮复习学案 必修一专题二《师说》复习 编制:王爱云审制:班级:姓名; 2012-6-9 复习目标: 积累重要文言字词、“之”等基础知识;背诵课文 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是故无.贵无贱 4、犹且 ..从师而问焉.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6、小学而大遗.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9、圣人无常.师1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1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3、孔子师.郯子、苌弘14、其.可怪也欤 1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16、其.皆出于乎 1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18、非无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9、吾从而师.之20、而耻.学于师,不耻相师 2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3、古之学者必有师 2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25、吾从而师之 26、小学而大遗 (二)名句默写: 1、是故无贵无贱,,,。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吾未见其明也。(07重庆) 3、位卑则足羞,。 4、“三人行,则必有我师。,。”(06广东) 5、是故,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09安徽、08福建) 7、爱其子,;于其身也,,惑矣!(08年全国1) 8、人非生而知之者,。(10年福建) 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0年上海) (六)翻译下列几个句子: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学考复习学案

《师说》学考复习导学案 主备人:郭燕备课组长:郭燕 【复习目标】 1.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及其重要文学作品,学习积累“师”“道”等多义词,掌握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重点难点】 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虚词;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写作方面)【方法指导】 主要是以教师指导考点及学生自主复习相结合,通过学生的回顾熟悉课文内容,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以及考点讲解注释等方式,来达到复习的目的。早自习用来读背文章以及做每日一练。 【复习过程】 一、掌握并写出斜体字读音: 近谀()老聃()贻笑()谄媚()句读()郯子()师襄()苌弘()六艺经传()或不焉()李蟠() 二、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词类活用 1、惑而不从师 2、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不耻相师 6、小学而大遗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8、孔子师郯子 9、其贤不及孔子 10、位卑则足羞 三、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5、不拘于时

7、师不必贤于弟子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四、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吾从而师之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小学而大遗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五、一词多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师道也 ③吾从而师之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④然此可为智者道 ⑤有碑仆道 3、其: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吾未见其明也 ④其可怪也欤 4、于: 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学于余(耻学于师)

高二学考复习之《师说》复习学案及答案

高二学考复习之《师 说》复习学案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二学考复习之《师说》复习学案 请同学们认真复习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一、名句填空: 1.师者,。 2.吾师道也, 3. ,无长无少,,师之所存也。 4.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5. ,官盛则近谀。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 7. ,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 8.李氏子蟠,年十七,,,,学于余。 二、(一)文言实词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师.道也 ③吾从而师.之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⑥十年春,齐师.伐我 2. 道: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何可胜道也哉④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二)文言虚词 1.之: ①之二虫,又何知②彼童子之师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师说之不传也久矣 ⑤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⑥人非生而知之者 ⑦作师说以贻之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⑨郯子之徒⑩吾欲之南海,何如? 2.其: 2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⑤其若是,孰能御之 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其孰能讥之乎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句式:翻译: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句式:翻译: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句式:翻译: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式:翻译: 5.而耻学于师 句式:翻译: 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式:翻译: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式:翻译: 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句式:翻译: 四、翻译句子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学案(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学案 (含答案) 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1.孟子为记述孟子言行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2.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4.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

周曰庠。”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5.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姐妹的友爱,也包括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7.故不积跬步跬古代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8.外连衡而斗诸侯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9.南取汉中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 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10.战国“四公子”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免于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师说》学案 -答案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 《师说》 学习目标:(1)掌握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掌握“师”、“传”、“从”等文言实词和“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准确翻译文句,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方法:朗读练习质疑讨论 学习过程: 一、学生自学(A) 学生梳理文本,落实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句翻译。(质疑交流讨论)二、自学检测(B) (一)字音积累(注音) 郯子(tán)六艺经传(zhuàn)贻(yí)句读(dòu)苌弘(cháng)聃(dān)阿谀(yú)授之书(shòu)蟠(pán)或不焉(fǒu)谄媚(chǎn)嗟乎(jiē)(二)解释下列加横线字的意思 1.孰能无惑谁2.其出人也远矣超出一般人 3.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难道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理,名词) 5.或师焉,或不焉有的人6.小学而大遗丢失 7.君子不齿鄙视8.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些人9.作《师说》以贻之赠送10.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三)文言虚词 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四)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3、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五)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 5、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7、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六)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等教育学校(4)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连词。今义:连词。 (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 (七)一词多义 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2、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八、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2、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式)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4、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句: 5、(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省略句)

【2013-2014年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原文翻译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

【2013-2014年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原文翻译素材新人教版 必修3 第一篇:【2013-2014年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原文翻译素材新人 教版必修3 师说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原文: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劝学》《师说》

学案22《劝学》《师说》 一、基础梳理 1.通假字 例句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 ① · 以为轮 ②虽有.槁暴.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君子生.非异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⑥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①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②“有”同“又”,再;“暴”同“曝”,晒③同“智”,见识④同“性”,天性⑤同“授”,传授⑥同“否”,不 2.古今异义词 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 ①劝劝.学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 ②金金.就砺则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黄金 ③跪蟹六跪.而二螯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④博学君子博学 ..而日参 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⑤爪牙蚓无爪牙 ..之利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答案①鼓励②金属制的刀斧等③蟹腿④广泛地学习⑤爪子和牙齿⑥托身,藏身⑦求学的人⑧用以,用来⑨跟从并且⑩一般人⑪小的方面学习⑫不一定 3.多义实词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⑤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⑦绝.云气,负青天(《逍遥游》) 直上穿过 (3)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师.道也 ③吾从而师.之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⑥《烛之武退秦师.》 (4)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5)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登泰山记》) ④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过秦论》)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 ⑥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⑦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⑧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⑨来吾道.夫先路(《离骚》) 答案(1)①借助②假期③临时委任④假装 (2)①横渡②断绝③停止、中断④与世隔绝的⑤陡峭的⑥全然(3)①老师②学习 ③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尊师学习⑤掌握一定技艺的人⑥军队(4)①传授②流传③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5)①道理②风尚③道路④方法、策略⑤思想、学说⑥志趣、意向⑦说、谈论⑧天道,自然的规律⑨同“导”,引导 4.词类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以为轮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高二语文下册《师说》复习学案苏教版

高二语文下册《师说》复习学案苏教版【原文欣赏】《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唿!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

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

劝学师说情景默写

高三语文复习学案之情景默写------《劝学》《师说》 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 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 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 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 3.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4.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7.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8,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9.文中强调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 10、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的观点。1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12、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作品)中的“青,,。”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1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青,,”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14、“,”,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15、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6、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17、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18、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 的:,,,,。 19、《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 因:, ,,。 20、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 是:,, 。 21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 是:,, ? 22、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 是:。。 2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24.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5.《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26.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师说》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学案 一、要点回放 《师说》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俗,表现出专门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文学常识 韩愈,字,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唐代闻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的倡导者,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进展有深远的阻碍,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伙儿”之首《师说》选自他的《昌黎先生集》 唐宋八大伙儿: 唐代古文运动:唐代中叶散文领域的一次革新运动,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的骈丽文风,复原先秦两汉等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为要紧内容韩愈、柳宗元等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通过二百多年,终于复原了“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的传统,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进展 “说”:“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畴,一样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师说》、《马说》、《黄生借书说》等 三、难字注音 句读或不焉官盛择近谀郯子苌弘老聃 四、指出句中的通假字 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五、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 而耻学于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是故,圣益圣,愚愈愚 六、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从而师之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七、一词多义 1、惑: 传道、授业、解惑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惑之不解 孰能无惑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 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无: 圣人无常师 无长无少,无贵无贱 4.因此 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因此为圣,愚人之因此为愚5.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高一语文必修一学案

《师说》 主备人:杨莉审校人:孙振 学习目标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chuán) 贻(yí)B.句读(dòu) 苌弘(chāng) 聃(dān) C.阿谀(yú) 授之书(shòu) 蟠(pān) D.或否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 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B.不耻相师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师”字的意思。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吾从而师之()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犹且从师而问焉() 5、下列划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 6.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在,师之所在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填空题; 8.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卒谥“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研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①知之②,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③为惑④,终不解⑤。生⑥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⑦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⑧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给文中空缺的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八处选填恰当虚词(则、其、于、也、而、之、焉、乎、矣、以、哉、所、且、者、即、夫)。

师说复习学案附宾语前置知识点

师说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实词:师,惑,道,虚词:之,其乎,于 2.词类活用:师,下,惑,小,大,卑,盛,耻,圣,愚 3. 古今异义:.学者,小学,众人,所以,从而,句读,不必 4.特殊句式: 一.一词多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③吾师道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⑤吾从而师之:() ⑥则耻师:() 2.【之】 ①择师而教之:() ②郯子之徒:() ③古之学者:()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⑤句读之不知: ()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3.【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乎吾:()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 不解矣:()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乎:()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 于此乎:()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⑥其可怪也欤: () 4.【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5.【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 6.【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 ②生乎吾前:() ③固先乎吾: () 7.【于】 ①耻学于师: () ②其皆出于此乎? () ③于其身也: ()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⑤不拘于时: () 二.词类活用 ①吾师道也:师()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 () ③吾从而师之:师()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 ⑤小学而大遗:小() 大() 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 ()盛() ⑦吾未见其明也:明() ⑧则耻师焉:耻() ⑨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 形容词作名词,圣() 愚() 三.古今异义 1.学者古:()今: 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小学古:()今: 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3.众人古:()今: 表示大众 4.所以古:()今: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从而古:()今: 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6.句读读古(),读 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 dú 7.不必古:()今: 用不着、不需要 四.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

师说课时2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韩愈 《师说》教学案一体化 课时二 学习目标 1.了解韩愈及其思想。 2.归纳“师,业,惑,受,道”等实词的意义和“之,于”等虚词的用法; 掌握特殊句式句式的特点。 3.学习并理解韩愈的语言艺术, 4 体会韩愈尊师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重点 1.归纳“师,道”等实词的意义和“于,之”等虚词的用法; 掌握特殊句式句式的特点。 2 体会韩愈尊师思想的现代意义 复习检测 1[找出古今异义词] 填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吾师道也,其皆出于此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从而师之 小学而大遗今之众人 课堂导入 【学生自主学习15分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核对文言文理解能力 】阅读二三段 词语解释道出: 圣:句读所谓小齿及 分析一词多义现象 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择师而教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读之不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道 有碑仆道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策之不以其道何可胜道也哉道相似也 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吾从而师之 d吾师道也 学生合作探究问题6分钟 【特殊句式】而耻学于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翻译】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矣! 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请用文章原句解答 1、纵比: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2、自比:对其子, 对其身 3、横比:百工之人 士大夫: 三组对比目的何在? 交流展示、学生互相评价8分钟 六、教师评议3分钟 巩固练习 1对文段的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B愚人愚的原因是今之众人,其下圣人远矣C圣人圣的原因是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今士大夫的智慧不能比得上巫医乐师,在于他们齿于相师 2韩愈认为不属于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复存在的原因是()

必修一文言文《劝学》《师说》复习学案(含答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文言文复习学案 《劝学》《师说》 制作人:宋福盛审核人:王方丽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一)《劝学》 4个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二)《师说》 2个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二、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一)《劝学》 6个 (1)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上,向上。下,向下) (4)其曲中规。(曲,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5)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动词,专一) (二)《师说》个 (1)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2)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作动词,低于)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第一个圣,圣人。第一个愚,愚人) (5)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6)而耻学于师。不耻相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7)孔子师郯子。(意动用法,以……为师。) (8)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三、找出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一)《劝学》 7个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古义,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义:道德高尚的人。 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2)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3)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4)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 (5)下饮黄泉。古义:地下的泉水今义:指阴间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托身,安身。今义:把感情等放在别人/事身上(二)《师说》 7个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6)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四、明确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重点句子,牢记:

师说复习教案

《师说》复习学案 沂南一中冯治超 教材篇目:《师说》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能力层级:B级理解 复习目标: 1、复习巩固名句 2、梳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道”;虚词“其”“乃”;特殊句式“被动句”“宾语前置”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复习学案: 一、名句默写分两组检查 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08年福建卷 ⑶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⑷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文言知识梳理 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找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并进行拓展 ①通假字 在写这个句子时我们应注意哪个字“受”通“授”传授 本课还有其它的通假字;举例说明.. 如:“句读知不知;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②古今异义 学者:求学的人———〉吾从而师之跟随而且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学习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 ③“所以”用法: 表原因…原因 举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表凭借用来…的/…的凭借 举例: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梳理第一段中其它的文言现象;并回读文本第一段整理上述知识.. 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找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并进行拓展 这一句中重点需要掌握“其”的意义和用法;这两个“其”都是代词..请速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其”作为语气副词的不同用法..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表反问 “其”做语气词时还可以表示哪些语气 表婉商吾其还也 表祈使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归结“其”的用法 其①代词②语气副词③连词④形容词词头 在刚才复习“其”的用法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在这里“乃”是“竟然”的意思;这个虚词用法非常重要;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 度王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却;竟然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只;仅仅 总结:乃①表判断;是②代词;你;你的 ③副词;才;却;竟然;只;仅仅 ④语气词⑤乃尔 梳理第二段中其它的文言现象;并回读文本第二段整理上述知识.. ⑶自由读文本三、四自然段;梳理重要的文言现象.. ⑷在刚才默写的四个句子中有一个共同的文言实词“道”;它是高考考纲要求我们掌握的120个实词之一;它有很多义项;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有碑仆道道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主张;思想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规律;法则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方法;措施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风尚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谈论 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两生板演 ①特殊句式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B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 ②词类活用 A 意动用法a 吾从而师之b 孔子师郯子、苌弘 B 名词用作动词a 吾师道也b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 形容词用作名词a 圣益圣;愚益愚b小学而大遗 三、翻译巩固

《劝学》《师说》学生版解析

《劝学》《师说》学生版解析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复习学案 课题:《必修一》《劝学》《师说》主备人:刘群代海玲一.【考纲要求】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能力层次均为B 级。分别要求做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也为B 级。 二.【复习重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增加积累,掌握好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技巧。洞悉得分点。 掌握实词:就、知、疾、彰、假、致、绝、用、闻、道、师、庸、下、遗、族、徒、。 掌握虚词:而、于、之、其、乃 固定结构:无以爪牙学者所以众人是以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三.【复习方法】独自回读、背诵课文,对知识点归纳总结,与同学交流探讨. 独立完成学案,反思总结规律,提升解题能力。 四.【复习过程】 (一)自己回读课文并加以疏通课文,全文背诵默写。 (二)完成知识点的整理。然后与同学交流。 A、【重点实词】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同,。)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 君子生非异也。(同,。)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或师焉,或不焉。

(同,。) 2.找出下列各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古今不同义。 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 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 今之众人。古义:今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今义: 3.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其曲中规。 吾未见其明也。 吾从而师之。 而耻学于师。 孔子师郯子。 4.一词多义。 就:1、金就砺则利。《劝学》 2、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刺客列传》 3、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5、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报任安书》 6、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 7、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报任安书》 知: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逍遥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