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说》导学案(含答案)

《师说》导学案(含答案)

师说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的文化常识。

2、积累文中师、道、惑、知等重点实词以及之、其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能灵活运用。

3、背诵全文,落实翻译,积累名句。

课前案

挖空练习

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作出标志。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课中案

一、必备知识

(一)文化常识

1. 韩愈,字,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唐代“ ”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 ”之一。“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2.句读:古时指,语意完整的一段文字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听得更小的片段为读。

3.巫医:指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一些药物以治病为业的人。

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

百工:指各种工匠。

4.六艺:一指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二指《》、《》、《》、《》、《》、《》六种经书。

经传:指儒家经典和解释经典的传,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与解释经文的书的合称。

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二曰,三曰,四曰,五曰,六曰。”一般认为、、是诗的分类;、、是诗的表现手法。

(二)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2)句读之不知。

古义: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3)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古义: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古义:今义:许多人。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义: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或师焉()

③不耻相师()

④吾从而师之()

⑤而耻学于师()

⑥孔子师郯子()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4.指出句式并翻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不拘于时()

二、当堂训练

1.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2.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

3. 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活用方式不同于其它各项的一项()A.吾从而师之。B.孔子师郯子…… C.不耻相师。D.稍稍宾客其父。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不耻相师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

三、难点突破:一词多义

1.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策之不以其道()

④何可胜道也哉()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⑦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⑧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拓展训练】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2018全国卷I)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道:

(2018全国卷)涣(人名)丧西归,道经弘农道:

(2018全国卷I)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道:(2018浙江高考)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道:

(2017全国卷)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道:

(2017天津高考)岁凶,横道伤杀道:

(2017浙江高考)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道:

2.之

①择师而教之()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蚓无爪牙之利()

⑥句读之不知()

⑦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⑧吾欲之南海()

【拓展训练】

解释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一僧欲之①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②应。久之③,此僧以箪食瓢饮之④助至南海,夸之⑤于唐僧:“此何难之⑥有?”唐僧曰:“汝之

⑦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⑧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⑨乎?”

3. 其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其皆出于此乎()

⑤其可怪也欤()

【总结】“其”用法归类

A.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和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指南录后序》)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B.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可要”“一定”。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②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或者不译。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C.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D.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拓展训练】解释“其”的用法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

其(13)修远矣,犬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定时训练(42分)

选择题(9分)

1.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①吾师道也②耻学于师③孔子师郯子④小学而大遗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吾从而师之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B.①③/②⑦⑧/④⑥⑤

C.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学者必有师

B.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可怪也欤

3.下面对加线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④则耻师焉⑤孔子师郯子⑥吾师道也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⑧不耻相师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师不必贤于弟子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闻道有先后

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何陋之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这种情况,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从“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传道受业解惑”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文章第2段借助“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指出“师道之不复”的原因。

C.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出发,通过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

D.文章结尾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交代写作缘由。从这个简短的结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像李蟠这样好古文、学习古代道理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指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

B.“骐骥”是骏马的别称,马的别称还有:白驹、飞黄、骥、骊、骝等。

C.“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道德的人。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

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二、情景默写(8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 ,”两句说明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2.韩愈在《师说》中用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其中有关重视孩子教育的句子是“ ,”。

3.《师说》中韩愈针对有人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难问题却不愿请教老师的现象,作者的评论是“ ,”。

4.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 ,”两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于恢复。

5.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并由此得出“ ,”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6.韩愈在《师说》中推崇从师的优良学风,其中总结全文,并点明写作《师说》的直接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8.《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一)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

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三)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煕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颜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1. 用“\”给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2分)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7分)

①仆道不笃②人益不事师

③因抗颜而为师④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⑤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______________ ⑥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_____

3.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搞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

B.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

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已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5.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②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额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师说》定时训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①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翻译:我学习的是道理;②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③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

面。⑤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⑥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⑦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⑧日:名同作状语,每天。故选C。

2.【答案】B 【解析】A项,前一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结构助词,的。B项,都是连词,表承接。C 项,前一个“于”,介词,引人对象;后一个“于”,介词,表示被动。D项,前一个“其”,代词,他;后一个“其”,副词,表反诘,难道。故选B。

3.【答案】B ①“师”,名词,老师;②“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③“师”,名词,老师;④“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⑤“师”,名词意思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

⑥“师”,名词做动词,学习;⑦“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⑧“师”,名词做动词,学习;⑨“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故此题答案应为B项。

4.【答案】D 【解析】选项中,A项,古义:“所”与“以”的结合,“用来……的”、“……的凭借”/今义:表示因果关系;B项,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C项,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许多人。答案为D项。

5.答案:D解析:D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6.【答案】B 【解析】B项,在文中作者并没否认“童子之师”是老师。故选B。

7.答案:C项,“士大夫”不仅指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

8.答案:D 解析:“学习古代道理”理解错误,应为“指遵循古人从师之道”。

9.【答案】A 【解析】A项,“‘国子监’指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中“指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说法不严密,“国子监”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故选A。

二、情景默写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7.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8.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文言文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2.①专、深厚②从师③指态度严正不屈④就⑤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⑥冒着,顶着学生

3.B

4.B

5.①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要点:“以是”“暇”“挈挈”)

②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颖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主张现在向南传播了。”(要点:被动句,师、目、道)

【参考译文】

(一)

二十一日,宗元告曰:承蒙您屈辱地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中,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虽然常常好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很不自信。想不到您从京师来到这蛮夷之地,我有幸被您认为可以取法。我自己估量自己,实在并无可取之处,即使有可取之处,也不敢当别人的老师。当一般人的老师我尚且不敢,何况是当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给别人当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当今时代,没听说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

熟,又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恰好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疲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责备吗?不仅我会被责备,人们也会因此責备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二)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录。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

师说导学案答案

《师说》导学案参考答案 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韩愈及其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闻、无、师、道、贻、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 3、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能力目标: 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 1、理解本文所论述的教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的态度。 2、学会向别人请教问题,学会与别人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尊师重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难点】 学习正反对比论证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激疑法 【教学课时】3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1、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还有有《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等。 2、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2、积累并掌握文言知识。 一、作家、作品介绍,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选自他的《昌黎先生集》。 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3、唐代古文运动:唐代中叶散文领域的一次革新运动,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的骈丽文风,恢复先秦两汉等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为主要内容。韩愈、柳宗元等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经过二百多年,终于恢复了“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的传统,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4、“说”:“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师说》、《马说》、《黄生借书说》等。 5、六艺含义有二:一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二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乐师()阿谀()郯子()苌弘() 老聃()经传()贻笑大方() 三、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落实加点字词,判断句式。 古之学者 ..()传道受.()业解..()必有师。师者,所以 惑也。(句式:)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 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句式:)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贵无贱,无长 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句式:) 嗟乎!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 ..()从师而问焉.(); ..()也远矣,犹且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 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 解其惑者也。(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0课+篇目(二)+师说+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篇目(二)__师说 课文导入素养任务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 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 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文言知识。2.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理解尊师重道的重要意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任务驱动一阅览资料·认识作者 [资讯概览] 一、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进 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唐宪宗迎佛骨之事,被贬为潮州 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谥号“文”,也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重道轻文”,提倡“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影响深远。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同时他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思想情怀

1.惟古于词必己出。(《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2.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3.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6.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任务驱动二深思精析·走进时代 [资讯概览] 一、写作背景 曹魏时期,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韩愈借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文章。 二、时代大事 古文运动发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在文坛上兴起。“骈文”又称“四六文”,是一种讲究词藻、声律和对仗的文体,全篇以双句为主,每句话由四个字或六个字构成。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了前秦诸子及司马迁那种不受拘束、轻松随意的散文被抛弃,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 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读书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师说》就是韩愈在这一时期写给弟子的赠文。

师说导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答案退之古文柳宗元文以载道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议论文陈述和解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基础演练略1.写出各段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填好下表:第一段: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二段: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第三段: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四段:说明写本文的原因原因:鼓励后学 第二课时答案退之、韩昌黎、文、《昌黎先生集》、古文运动。韩愈的名言警句:(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2)不塞不流,不行不止(《原道》)(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春小雨》)1、 ①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②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凭借今:因果关系连词③吾从而师之古:从,跟随,而,顺承今:"从而"是连词④是故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2、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合作探究1.作者是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答案: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2、讨论:答案: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A B 第三课时答案1.①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②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一般人今:许多人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2.①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②而耻学于师。(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名词作动词,从师)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3.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⑤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⑥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⑦不拘于时。(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⑧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省略宾语)合作探究答案: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A.“今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B.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耻师大遗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讽刺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第四课时答案1C 2D 3、①解释下列句中“师”字的含义: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道德风尚)吾师道也(学习道理)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从师的道德风尚)或师焉,或不焉(从师)惑而不从师(老师)吾师道也(学习)不耻相师(学习)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②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择师而教之(代词,代“子”)郯子之徒(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古之学者(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表示宾语前置)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蚓无爪牙之利(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吾欲之南海(作动词,“到”、“往”)③解释下列句中“其”字的含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余嘉其能行古道(他)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其皆出于此乎(表猜测,大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表感叹,多么)合作探究1、第三段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关系?做出了什么论断? 答案: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师道、师生关系,做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论断。这个论断,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概括。该思想表现了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导学案

《师说》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主张,了解时代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掌握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疏通文意,并背诵第一段。 3.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 4.辩证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人。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时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 《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孟东野序》《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等 评价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散文家。苏轼赞赏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韩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背景链接 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即使实行科举制度,可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 修三)共3篇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 《师说》是中国古代汉传佛教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师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及其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且有助于人生的修养。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师说》作为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该书,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第一部分:《师说》的内容介绍 《师说》是南朝梁代僧人大鸿明所著的一部佛教经典。书中共三十一章,主要讲解了佛教中的“师”与“弟子”关系,以及佛教修行的方法和要领。本书内容详实、思想深刻,为后世佛教徒所传颂,成为佛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导学案内容及实施步骤 2.1 整体分析 本部分分三个阶段,需要分别完成涵盖了对《师说》的全面了解。第一个阶段是概括,根据学生所学真题材料,概括出《师说》的重要内容和目的。第二个阶段是深入分析,让学生学习《师说》的每一章节,并理解佛学的基本概念。第三个阶段是

总结与归纳,让学生了解各章节的承接关系,并尝试在实践中应用其中的思想。 2.2 学习方法 在学习《师说》时,我们采用如下学习方法: (1)念经式阅读,每天读几章,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2)边看边思考,可以做阅读笔记。 (3)讨论式学习,可以交流学习心得。 (4)思维导图或概念地图,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思考轮廓。 2.3 实施步骤 (1)首先,学生需要对《师说》的作者、出版时间、传播范围及其历史地位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其次,学生应该分章节整体阅读,并制作思维导图、概念地图等信息图表。 (3)然后,学生可以在读完每章节之后,记录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并阐释其讲解的佛学概念和思想。 (4)最后,学生需要整体回顾《师说》,对每一章节进行概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一) 班级:姓名: 【使用说明】: 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用时30分钟左右,C层同学至少完成基础知识部分,A、B层同学在完成基础知识部分的基础上思考文本解读部分,并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

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及答案

《师说》导学案(二) 【学习目标】 1.学习第 2. 3.4自然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2.借鉴本文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的议论方法,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 3.深入学习韩愈尊师重道的论述,树立谦虚学习的风气。 【学习重点】 1.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学习。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的掌握和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 【学习难点】 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 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知识链接】 关于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资料 ①孔子师郯子。《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杜预注:黄帝之子,己姓之祖)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杜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杜注:即历正之官);玄鸟氏,司分者也(杜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职也),学在四夷,犹信。’” ②孔子师苌弘、老聃。《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按: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天运篇》) ③孔子师师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师师襄的故事,又见《孔子家语》《韩诗外传》《淮南子》) 韩愈与古文运动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和诗人,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由韩愈提出来的。他所谓的“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的,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唐初,承六朝之弊,文风浮靡,言之无物,虽有陈子昂、李华、独孤及、肖颖士、梁肃等人反对,但效果不大。直到韩愈、柳宗元,由于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均有巨大成就,才掀起一个“古文运动”,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种“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以复古为解放,目的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只要看韩愈主张写文章要“唯陈言之务去”,学习古人文章要“师其意,不师其辞”,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就可见这实际上是一种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至于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近代学者多加诟病,但在当时却有着“攘斥佛老”,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全国统一的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韩愈在文学上的主张和创作实践,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后世称韩、柳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文集》里。 【学习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说导学案教师版

《师说》导学案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重难点: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 一、作者、背景和相关文学常识 阅读《非常学案》P53“助读平台”,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识记相关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完成《非常学案》P53基础梳理 第一题 字音辨识 自主学习 一、 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 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 感情。 (二) 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 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结合注释,阅读课文 第四段,理解“经传”“贻”和句式“不拘于时”)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 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 ,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师说》导学案(含答案)

师说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的文化常识。 2、积累文中师、道、惑、知等重点实词以及之、其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能灵活运用。 3、背诵全文,落实翻译,积累名句。 课前案 挖空练习 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作出标志。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课中案 一、必备知识 (一)文化常识 1. 韩愈,字,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唐代“ ”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 ”之一。“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2.句读:古时指,语意完整的一段文字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听得更小的片段为读。

《师说》导学案答案

精心整理《师说》导学案答案 学时一 一、2、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择师的目的:吾师道也。 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作者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之(结构助词,的)圣人,其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其下(名作动,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连词,表转折)耻(意动,以......为耻)学于(介词,向)师(句式:介词结构后置)。是故圣(形作名,圣人)益圣,愚(形作名,愚人)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连词,表顺承)教之;于(介词,对于)其(代词,他)身也,则耻(意动,以......为耻)师焉,惑(糊涂)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

式:否定判断句)。句读之(提宾标志)不知,惑之不解(句式:宾语前置),或(有的)师(名作动,从师学习)焉,或不(fǒu)(通“否”)焉,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而(连词,表转折)大(形作名,大的方面)遗,吾未见其明(明智)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代词,这,这些)人,不耻(意动,以......为耻)相(互相)师(名作动,从师学习)。士大夫之(代词,这,这些)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连词,表修饰)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主谓之间)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副词,竟然)反不能及,其(代词,这)可怪也欤! 二、 n)。郯 (三) 2 学时三 一、 动句) ;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二、分析论证结构。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2、3):反面阐述(对比论证)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正面阐述(举例论证)从师的必要性、原则。 第三部分(4)附记:赞扬李蟠,交代写作缘由。 【当堂训练】1、A2、C3、AE4、B5、C6、B 【能力提升】

师说导学案及答案

高职二年级语文导学案编号03学生姓名班级执笔人:审核人审签领导印数学生自评 1 《师说》 【知识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能力,提高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探究,使学生建构起尊师重教的思想,养成尊师好学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1.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 作者及古文运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万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3. 古文:这一概念首先由韩愈提出,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笔法。 4. 唐宋八大散文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5. 社会背景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一.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或不焉()经传()从师( ) 读书()不能()传道()从容( ) 老聃( ) 蟠( ) 苌弘( ) 近谀( ) 作师说以贻( )之冉( ) 潘() 长幼( ) 须臾( ) 怡( ) 二.课文分析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者:(辅助性代词,这里指“人”) 学者:(即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辅助性代词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的语气) “……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1、表示“‥‥‥的原因”。 2、表示“用来‥‥‥的东西”。 这里是:“用来‥‥‥的” 道:(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 业:(学业) 惑:(疑难问题) 受:(同“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动词,懂得,明白) 之:(代词,代道理,知识) 孰:(谁,疑问代词) 惑:(名词,疑难问题)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动词,跟随,追随) 为:(动词,作为,成为) 解:(理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介词,在) 闻:(知道,懂得) 从:(追随,跟随,动词,省略了宾语) 师:(意动,“以……为老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动词,学习) 庸:(副词,表疑问,岂,哪) 年:(年龄)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共3篇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 共3篇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1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 我国文化和教育传统是博大精深的,其中儒家文化和思想对于中国古今以及未来的教育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儒家经典中,论述教育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礼记》等书中。而其中《大学》的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中的“育人”的理念尤为重要。《大学》的第一章《师说》就讲述了教育的目的、基本方法、修养等问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王道”教育理念的完整人格基础。 一、“大学”的来源 《大学》属于《礼记》的一部分,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在1930年,学者戴逸通过挖掘汉代书法家许慎所写《说文解字》的注释,发现《大学》应该作为《礼记》下的一篇拓本而被保存下来的。《大学》的原始形态有两部分,分别是《大学》和《中庸》。后来,唐朝的程颐进行了整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春秋》等经典,并且撰写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等书,成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二、教育的目的

《大学》的第一章《师说》中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的。教育古来不分等级,从个人修养出发,希望可以通过完好的个人修养来实现价值实现的过程,提高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达到人人受教育,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和效果。《师说》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五体投地、无过差,使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达到完美的表现,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将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掘出来。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人文化,发挥人类所特有的优秀品质,以及提高个人的精神气质,促进并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教育的基本方法 《大学》的第一章《师说》中提到了一个核心思想——“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即教育不能简单地自下而上,要双向塑造。但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所以又提到了两个基本方法:格物致知和诚意为之。 “格物致知”即观察周围世界,挖掘整理自己的知识经验;“诚意为之”即分别用心去寻找自己不懂的事情,并不断去探究、总结、认识。教育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并引导学生思考复杂问题,从而才能做到“以诚感天,以明治人”,卓越有成。 四、修养 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是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和意志品质的过程。因此,学生需要具备优秀的思想修养和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二十三《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熟读、理解、背诵全诗,理解、积累诗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的含意。 难点: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文原文先知: 师说 (1)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①师者,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传道受(同“授”,传授)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知道,懂得)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就是“以之为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用作动词,学习)道也,夫庸(表示反问语气)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道理)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嗟乎!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指老师);今之众人,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益,更加、越发。第一个“圣”

是名词,圣人;第二个“圣”是形容词,圣明),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自己)也,则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焉,惑矣。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dòu)(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有的向老师学习),或不(fǒu)(同“否”)焉,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③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泛指各种工匠)之人,不耻相师(拜别人为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谄媚奉承)。”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赶得上),其(感叹语气,多么)可怪也欤! (3)①圣人无常师(固定的老师)。孔子师郯子、苌(chánɡ)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学术技艺)有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是而已。 (4)①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已失传)经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皆通(全面)习之,不拘于(被)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学于(向)余。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作《师说》以贻(yí)(赠送)之。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共3篇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篇散文,它是白居易的一本笔记,记载了他的教育哲学,传达了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认识。这篇文章对于我们认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对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精神追求,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教育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天生博识,不如教民;月出于东,不如教民;昆山之玉,不如教民。”这句话传达了教育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用知识、技能来帮助人们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才,让每个学生都在自身的自由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二、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 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观察教育的情况,发现许多人都管教学不管兴趣,管书本不管生活。这种教育方式不是不好,而是不够充实,教学内容不够有趣,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这句话说明了,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充

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教育要注重事业和道德教育 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教育事业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因为任何文明的发展,首先应该建立在道德原则之上。没有良好的道德,就无法有真正的文明,无法有真正的教育。”这句话说明了,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科教育,更要注重道德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良好品德的合格人才。因此,在教育中注重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的传承,是教育的长远发展之道。 四、教育要注重师生相处之道 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在教育过程中,师生相处之道非常重要。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诉求,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思想。同时,教育者也应该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和辅导,引导学生成长,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句话说明了,教育必须注重师生相处之道,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开放、引导和共同合作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升。 总之,白居易的《师说》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它传达了教育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注重学生的兴趣,关注事业和道德教育,注重师生相处之道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教育工作的有效指导和借鉴。因此,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也要注重

《师说》导学案及答案

高一语文导学案 班级:姓名:座号:排号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 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 1、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 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认真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dòu)或不.焉(fǒu)官盛则近谀.(yú)郯.子(tán)师襄.(xiāng)苌.弘(cháng)老聃.(dān)李氏子蟠.(pán)六艺经传.(zhuàn)作《师说》以贻.之(yí) 2、找出通假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3、古今异义 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吾从而师之古:跟随而且今: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众多的人,大家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指教育的一个阶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活用现象: 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