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心期末复习

普心期末复习

普心期末复习
普心期末复习

智力与智力测验

情绪智力的四种成分

?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运用情绪来促进思维的能力;

?理解和分析情绪、有效运用情绪知识的能力;

?调节和管控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刻板印象威胁通过以下三种破坏机制产生消极影响:

?导致生理紧张反应从而影响注意力集中;

?促使个体警觉和在意自己的表现;

?当个体体验到刻板印象威胁时,心理资源会部分用于压制由此引发的负性想法和情绪。

心理测量领域的争议

?基于测验的决策的公平性;

?测量用于教育评价的可行性;

?根据测验分数进行个体分类的意义。

正式测量程序应满足三方面的要求:信度、效度和标准化

信度:指某一测量工具给出的一致性分数的可信程度。

?重测信度:对同一个人使用同一种测验,两种情况下结果的相关程度。

?平行测验:使用变化了的平行测验取代两次使用同一测验减少测验的练习效应、对测验问题的记忆以及参与者力求两次测验表现一致的愿望。

?内部一致性测验:一项测验不同部分测验结果的相关程度(如奇数题与偶数题)。若相关程度高,则测验内部一致性好,具有分半信度。

效度:指测验能够测得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内容效度:当测量能够测量欲测领域的所有方面时,测验具有内容效度。

?效标效度(预测效度):测验的成绩与和测验相关的其他标准上的成绩的相关程度。?结构效度:指测验充分测量潜在结构结构的程度。

晶体智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

液体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力相关理论

1. 智力三因素理论

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了智力三因素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类型:

?分析智力:提供了人们对于许多熟悉任务的基础信息加工技能。

?知识获得成分、操作成分和元认知成分

?创造智力:指人们处理新异问题的能力。

?实践智力:包括对新的不同环境的适应,选择合适的环境以及有效地改变环境以适应你的需要。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涵盖人类经验范围的许多智力。每一种智力依据特定社会对它的需要、奖赏以及它对社会的作用,在不同的人类社会中其价值也有所不同。

人的毕生发展

婴儿生存的先天机制

?反射:觅食反射、吮吸反射

?听觉:对母亲声音的偏好,但对父亲的声音没有偏好

?视觉

?出生后的头6个月,婴儿的视敏度迅速得到提高

?4个月大的婴儿开始能利用一些深度线索

?4个月大的婴儿偏爱轮廓鲜明的物体、构造复杂的物体、整体的面孔(3天大的婴儿就对“头重脚轻”的模式有所偏好)

?其他感知能力:学会爬行的婴儿开始惧怕深度(视崖)

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

感知运动阶段

·客体恒常性:儿童理解了客体可以独立于他们的行为和知觉而存在或运动。

前运算阶段

·自我中心:他们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中心化:他们往往只会关注情境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相关方面

具体运算阶段

?守恒:即使物体的外表发生了变化,但如果不增加或删减,物体的物理属性不会改变?可逆性:物理活动和心理操作都是可逆的

形式运算阶段

毕生的社会性发展

·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个体必须成功地通过一系列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个主要冲突或危机。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气质:对环境做出反应的那些情感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水平。奠定了其之后社会化发展的基础,对人生全程有影响。

依恋类型:

1. 安全型依恋(70%)?儿童在母亲离开房间时显得忧伤;在母亲回来后要寻求亲近、安慰和接触;然后慢慢地又去游

2. 不安全依恋—回避型(20%)?儿童显得冷淡,在母亲返回后主动躲开或忽视她

3. 不安全依恋—矛盾型(10%)?儿童在母亲离开后变得极为不安和焦虑;在母亲返回后也不能安静下来,对母亲表现出生气和抵制,但同时又表现出接触的需要

4. 依恋类型分布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安全型依恋的不同类型上

接触性安慰

就在同一时期,心理学家哈洛做了著名的哈洛实验,他把刚出生的恒河猴和妈妈分开,并且分别用铁丝和绒布做了两个不同的猴妈妈,结果发现,尽管把奶瓶放在钢丝猴妈妈身上,小猴们在喝完奶之后会选择第一时间依偎在绒布猴妈妈身上,而且实验还发现,从小剥离母爱的小猴,缺少群体性行为,不合群,富于侵犯性,怯于探索环境,且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由此,接触安慰的概念被提出。

碗柜理论

当孩子在饥饿、寒冷、不舒服时,母亲给予关注,当这些条件得到强化时,孩子会对母亲产生依恋行为。

儿童获得性别刻板印象的时序

?学龄前阶段,学习有关所处文化对两性期望的知识

?5-7岁,形成性别刻板印象,最死板

?8岁左右,开始懂得男孩和女孩之间也存在相似性

刻板印象来源

?父母:衣服、玩具、交流方式等

?同伴

?总是和同性别的孩子凑在一起

?男孩:集体活动;追逐打闹

?女孩:一对一的交往;参加社会交际,彼此分享信息

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

制约原则

?个体在某个时间只能处于某一个阶段

?每个人都以相同的顺序经历每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更为全面,更为复杂

?每种文化中都存在同样的阶段

动机

定义:对所有引起、指向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过程的统称动机的来源

·驱力和诱因

·本能行为和学习

·动机的期望与认知取向

需要层次

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公平理论:工人关注他们的投入及其产出,然后与其他工人的投入与产出进行比较·期望理论:工人期待他们工作上的努力和成绩会产生理想的结果

人格

体液类型说(希波克拉底、盖伦)

体型类型说(威廉·塞尔顿)

基于出生顺序的现代类型理论(弗兰克·沙洛威)

?头生儿?通过认同和遵从父母来寻求保持最初的依恋?安于现状

?后生子?无法非常清晰地得到父母模范作用?喜爱创新

特质:刺激条件-特质-反应

阿尔伯特的特质理论

?三种特质

?首要特质:决定一个人如何组织生活

?核心特质:代表一个人主要特征

?次要特质:有助于预测个体行为、特定的个人特征

?人格结构而不是环境条件决定个体行为

对特质的描述

卡特尔:人格16因素

艾森克:人格三大维度

·外向性:内源导向性的或外源导向性的

?神经质:情绪稳定的或情绪不稳定的

?精神质:善良的、体贴的或有攻击性的、反社会的

五因素模型(大五人格)

定义: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评定缺乏一致性,在不同时间和不同观察者之间进行的人格评定具有一致性

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

人格的结构:

人格的两个不同部分——本我和超我——之间持续存在冲突,这种冲突由自我来调节?本我——原始驱动、快乐原则

?超我——价值观、良心、理想自我

?自我——现实原则

(热爱拳击运动可能是一种置换)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罗杰斯:无条件积极关注

社会学习和认识理论

期望理论

米希尔:认知-情感人格理论

行为是个体和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人么如何对刺激反应的个人变量来自观察学习经验以及他们同其他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she'hui'xue'xi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自我效能(影响着人们面对困难愿意付出多少努力和能坚持多久)

坎特的社会智力理论

人生目标的选择、社会互动的知识、完成目标的策略这三种特征相互作用人格的行为模式

对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的评价

批评?忽略情绪和无意识动机过程

?认知理论对个人概念和能力产生方式解释的模糊性

自我理论

自我概念

自尊:对自我的广泛评价(自我妨碍来维护自尊)

普心试题

普通心理学-王淑合老师 一、名词解释(共5个名词20分,每个4分) 1、绝对感觉阈限 答:绝对感觉阈限是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理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2、知觉的恒常性 答:知觉恒常性是指,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即知觉恒常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 3、记忆 答: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4、智力 答:智力是指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 5、动力定型 答:动力定型是指人长期生活、劳动、反复重演某种活动、逐渐在大脑皮质高级神经系统中建立的巩固的条件反射活动模式。 二、填空(共10个空,每空2分) 1、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3、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 4、注意的基本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注意的紧张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5、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续学习与记忆有干扰作用,这种现象叫前摄抑制。 6、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7、在一种动物身上能建立起条件反射,这种动物就有了心理。从生物进化角度,从出现了神经系统的动物开始有了心理。 8、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三、简答题:(共5道题40分,每题8分)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答:(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物体的某一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4)与联想。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其启发作用的事物。 (5)情感与动机状态。一般来讲,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干扰问题的解决。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不可能解决问题的行为,问题当然不可能解决。 (6)个性因素。个性因素对解决问题也有重要影响。实验表明:一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与他的灵活性、首创性和自信心等品质相联系。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和世界观等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结果。 2、知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知觉的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选择性 3、遗忘的规律是什么? 答:(1)骨架支柱的内容不容易遗忘,细微直接容易遗忘。 (2)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3)有意义能理解的内容不容易遗忘,无意义不理解的内容容易遗忘。 (4)对有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内容不易遗忘。 (5)一次记忆同类的内容过多、过久时容易发生遗忘。 (6)中间材料容易遗忘,开头与结尾的内容容易记忆。 (7)用脑过度,脑机能下降时,记忆效率低。 4、人在应激状态下有哪些常见心理反应? 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自我防御反应 5、意志行动有哪两个主要阶段,各有哪些特点? 答:(1)、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在思想上权衡行动的动机、确定行动的目的、选择行动的方法并做出行动的决定。 (2)、执行阶段 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导致对行动目的和手段做出决定,而执行阶段则是执行所采取的决定。在执行阶段,意志的强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坚持预定的目的和计划好的行为程序,另一方面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为。在这一阶段还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计划,以便及时修正计划,保证目标的实现。 四、论述题(共2道题30分,每题15分) 1、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

普心习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 2、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 3、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4、气质不影响人的成就高低、贡献大小,但却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5、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这叫注意的分散。() 6、信息从感觉进入短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 7、听南极考察团的报告时,头脑中浮现出企鹅、雪窝等形象,这是一种创造性想象活动。() 8、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言语是交际的过程。() 9、人的表情都是个体通过后天模仿、学习而获得的。() 10、遗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内在根据,环境是智力发展的外部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1864年B.1879年 C.1903年 D.1920年 2、人的习惯和自动化行为的生理机制是() A.定势 B.动力定型 C.无条件反射 D.反馈 3、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 A.尊重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 D.成长的需要 4、对于以往感知过而当前又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心理浮现称为() A、后象 B、假象 C、表象 D、想象

5、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 A、智商 B、韦伯分数 C、情商 D、感觉阈限 6、脑干中被称为“生命中枢”的是() A、桥脑 B、丘脑 C、下丘脑 D、延髓 7、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C.正迁移D.负迁移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A.最强B.较弱C.适中 D.极强 9、王方5岁,IQ是110,李平10岁,IQ也是110,二人的智力相比()A.王方比李平高 B.李平比王方高 C.相等 D.无法相比 10、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代表个体最独特的性格特质,在性格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特质是() A.共同特质 B.首要特质 C.中心特质 D.次要特质 三、多项选择题 1、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可分为()A.生物性需要 B.社会性需要C.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 2、感觉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3、下列情况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有() A、触景生情 B、谈虎色变 C、打草惊蛇 D、闻过则喜 4、求异思维的特点是() A.流畅性 B.可操作性 C.变通性 D.独特性 5、按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把情绪状态分为() A.心境 B.情操 C.激情 D.应激 四、填空题 1、能影响某一种神经元反应的感觉细胞群分布的空间区域叫做,对特异刺激特征进行反应的神经细胞被称为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完美综合版(第一章)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研究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包括认 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它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的 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主要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 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5.知觉: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 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6.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 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7.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 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8.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9.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0.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3.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14.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 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 15.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16.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 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17.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 动,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的方法 18.实验室实验法: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方法 19.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情景中进行的实验方法 20.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21.调查法:通过访谈调查法或问卷调查法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 问题的研究方法 22.个案研究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 象的原因的方法 2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24.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 盲控制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1?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2.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 征。(理解)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试法、个案法等。(理解) 4.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实质观:(简答) (一)心里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器官在脑不在心;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二)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反应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心理的主观性;心理的能动性; 5. 注意: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志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理解) 6.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 注意)。无意注意;不伴随意志努力、没有目的、短暂不累;有意注意;伴随意志努力、自觉具有预定目的;有意后注意;高度自觉、目的性强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理解) 7. 注意的品质:(理解+ 材料分析) (一)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晰觉察到的注意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组织安排、人自身的特点。 (三)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将心理活动指向不同对象的特性。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活动间的关系、活动的性质。 (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来活动的吸引力、新活动的特点、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 8. 注意的起伏:指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同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名词解释) 9.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材料分析)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将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结合起来、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加以突出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对学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激发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间接兴趣提高注意力、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以防止学生分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深入浅出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活动中阐明原理、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10. 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是来自机体外部的还是来自内部的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 脏觉等。根据刺激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电磁的、机械的、化学的和热的四类。根据刺激源_______________ 与人的距离远近可分为距离性感觉和非距离性感觉。(理解) 11. 知觉的分类:可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两大类。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 运动知觉;社会知觉是以社会生活中的人以及人际现象作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的知觉和对自己的知觉。(理解) 12.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

普心复习重点

普心复习重点 一.信息储存的条件与方法:3 1.组织有效的复习:及时复习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排除前后资料的影响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3.注意脑的健康与用脑卫生 二.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外显记忆受加工深度、时间间隔、记忆负荷量、干扰因素等因素影响,而记忆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 三.思维的特征:2 概括性,间接性四.思维的种类:5 1.直观动作思维: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活动,动作停止,思维停止。 2.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3.逻辑思维:面对理论性的任务,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4.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5.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6.直觉思维:面临新问题、新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活动。7.分析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

正确答案或结论。 8.符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9.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10.常规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11.创造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五.表象的概念: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六.表象的特征:3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七.问题解决的策略:2 1.算法 2.启发法: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试探搜索、 八.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7 1.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1 2.无关信息的影响 3.知识表征的方式 4.定势 5.功能的固着 6.动机和情绪 7.人际关系 九.定势的概念: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心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 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 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 状态的过程。 6.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 的活动。 7.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 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 的过程) 9.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 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 阈限。 16.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 式的统一。 17.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20.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1.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22.错觉: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 觉。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2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或再认)。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 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4.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用信息加工的 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普心期末复习

智力与智力测验 情绪智力的四种成分 ?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运用情绪来促进思维的能力; ?理解和分析情绪、有效运用情绪知识的能力; ?调节和管控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刻板印象威胁通过以下三种破坏机制产生消极影响: ?导致生理紧张反应从而影响注意力集中; ?促使个体警觉和在意自己的表现; ?当个体体验到刻板印象威胁时,心理资源会部分用于压制由此引发的负性想法和情绪。 心理测量领域的争议 ?基于测验的决策的公平性; ?测量用于教育评价的可行性; ?根据测验分数进行个体分类的意义。 正式测量程序应满足三方面的要求:信度、效度和标准化 信度:指某一测量工具给出的一致性分数的可信程度。 ?重测信度:对同一个人使用同一种测验,两种情况下结果的相关程度。 ?平行测验:使用变化了的平行测验取代两次使用同一测验减少测验的练习效应、对测验问题的记忆以及参与者力求两次测验表现一致的愿望。 ?内部一致性测验:一项测验不同部分测验结果的相关程度(如奇数题与偶数题)。若相关程度高,则测验内部一致性好,具有分半信度。 效度:指测验能够测得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内容效度:当测量能够测量欲测领域的所有方面时,测验具有内容效度。 ?效标效度(预测效度):测验的成绩与和测验相关的其他标准上的成绩的相关程度。?结构效度:指测验充分测量潜在结构结构的程度。 晶体智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 液体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力相关理论 1. 智力三因素理论 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了智力三因素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类型: ?分析智力:提供了人们对于许多熟悉任务的基础信息加工技能。 ?知识获得成分、操作成分和元认知成分 ?创造智力:指人们处理新异问题的能力。 ?实践智力:包括对新的不同环境的适应,选择合适的环境以及有效地改变环境以适应你的需要。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五.名词解释 1.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3.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4.感觉后象: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1、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5、道德感:个体根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 的一种情感体验。 6、能力: 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简答题 1.为什么说注意不是心理过程?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简述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情绪情感具有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形式,又有千姿百态的表情行为,并且伴随着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显著变化,此外,情绪情感还在多维度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情绪情感虽然也是脑的机能,但它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是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 3.简答色光混合的三条定律. 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代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4.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1、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遗忘先快后慢,不均衡,所以要经常复习,先密后疏。 3、简述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 4、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同:感觉是对个别属性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异:感觉介于心理生理之间,知觉是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5、能力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力知识技能分别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会产生发展停滞和衰退的阶段能力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能力,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不可能发展;掌握知识又是以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史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彼此互促进相互系。 七.论述题 1.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联系.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七章、思维 1.什么是表象?它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表象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离开了具体事物,摆脱了感知觉的局限性,有了表象作支持,更容易形成抽象的概念。 2)促进问题的解决。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很大程度上依赖表象的支持,即使利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时,也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与支持。 2.问题解决过程中可采用哪些策略? 一)算法,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启发法,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1)手段—目的分析,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2)逆向搜索,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3)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3.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着问题的解决? 1)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专家和新手在知识的数量和组织方式上存在差异。 2)无关信息的影响,人们容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影响从而妨碍问题的解决。 3)问题的表征方式。(被问题所局限) 4)定势,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思维惯性) 5)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类似刻板印象) 6)动机和情绪,在一定限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解决,反之,妨碍问题的解决。 7)人际关系,团体内的相互协作和相互帮助,是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的积极因素,反之则妨碍问题的解决。

普心各章节总复习(选择题)

《普通心理学》总复习之选择题 第一章绪论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B)。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D )。 A、感觉、知觉和记忆 B、知、情、意过程 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D、能力、气质和性格 3、“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生活的一切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而言都是脑的(C )。” A、反应活动 B、干涉活动 C、反映活动 D、返回联系 4、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的器官是( C)。 A、神经元 B、神经系统 C、脑 D、大脑皮层 5、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A )。 A、客观性原则 B、自然性原则 C、社会原则 D、主观性原则 6、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D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7、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 A)。 A、冯特 B、华生 C、费希纳 D、弗洛伊德 8、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 科学的(A )。 A、边缘科学 B、人文科学 C、环境科学 D、分支科学 9、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B )。 A、感觉与知觉 B、客观现实 C、认识过程 D、反映活动 10、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是( A)。 A、注意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思维 11、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是( A ) A、脑 B、客观现实 C、实践活动 D、主观意识 13、生物有机体以其自身的活动或状态对直接影响有机体生命的刺激的应答性反应是(B) A、反映形式 B、感应性 C、反应活动 D、心理现象 14、蜜蜂根据花的形状和颜色采蜜;猛兽根据气味和足迹追踪猎物等,这种对信号刺激进行 反映活动的机能是(C) A、生物反映形式 B、物理反映形式 C、心理反映形式 D、化学反映形式 15、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体现的是(D) A、感知活动 B、思维活动 C、想象活动 D、意识活动 16、当动物能够把某个刺激作为信号时,就意味着有了(D) A、思维 B、意志 C、意识 D、心理 17、感应性是生命的标志,物体具有感应性只表明其有生命,还不能确定其有心理。心理发 生的标志是有(C) A、物质的反映形式 B、刺激感应性 C、信号性反应 D、生物反映形式 18、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况与外界环境变 化的觉知和认识是(D) A、思维活动 B、语言活动 C、认识活动 D、意识活动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A )。 A、神经元 B、突触 C、反射 D、反射弧 2、神经元中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官是(B)。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同等学力普心考试重点统计

普心复习要点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大脑皮质的分区及机能 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初级运动区,言语区:言语运动区(布洛卡区),联合区 3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优势 1.言语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2.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在大脑右半球。 3.大脑两半球存在一侧优势,但绝不是绝对分离的。 4.神经心理学和脑成像的研究发现,右半球同样参与语言的加工,在语言理解中有重要的作用。 人的许多认知功能是左、右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 4.。鲁利亚的脑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 1.第一机能系统:调节激活与维持清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 (1)组成: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保持注意的选择性” (2)基本功能: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觉性,并实现行为的自我调节。2.第二机能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1)位置: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质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质下组织 (2)基本功能:接受来自内外部的各种刺激(视觉、听觉、一般机体感觉),对它们进行加工(分析与综合),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3.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1)包括:额叶的广大区域。 (2)当这些区域受到破坏时,患者将产生不同形式的行为障碍。有研究证明,前额叶皮质受到损伤的病人,将丧失计划与组织行动的能力,不能将行为的结果与原有计划、目的进行对照,也不能矫正自己的行为。 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 三.感觉 1.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就叫绝对感觉阈限。 2.绝对感受性:人们感觉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就叫着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 3.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就是差别阈限。 4.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就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 比。 5.视觉感受野: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他们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 层神经细胞的活动。网膜上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6.色觉理论:拮抗过程说(四色说)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红-绿、黄-蓝。它们 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7.边界突出的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 条更暗的线条。从刺激物的能量分布来说,亮区的明亮部分暗区的黑暗部分,在刺激强度上和该区其他部分相同,但是人们看到的明暗分布却出现了起伏。可见,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有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即侧抑制的结果。 8.视觉适应:是由刺激物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1)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2)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普心名词解释

生理年龄:一个人自出生以来的岁月 发展年龄:一个人能表现出大部分人所具有的特定生理或心理发展水平时的生理年龄 纵向设计:连续多年不间断地持续观察和测试同一个体 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观测、比较处于不同生理年龄阶段的参与者 同辈效应:与年龄有关的变化混淆在因出生于不同年代而经历不同的社会或政治条件而产生的差异中。 图式:促使个体能够理解世界的心理结构,是发展变化的基本单元 命名爆炸阶段:从18个月到6岁之间,儿童以极快的速度学习新词,特别是物体的名称。快速映射:从极少的经验中学习新词的含义,有时甚至只需一次 性差异:用以区别男女两性的生物特征,包括不同的生殖器官以及激素和解剖学上的差异。性别:一种习得的、与性有关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现象 性别认同:个体对男性化和女性化的认同的程度 性别刻板印象:关于特定文化中男女两性恰当行为的信念 道德:一种关于人类行为正确与否的信念、价值和深层判断的系统 道德推理:人们对在某种情形下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所做的判断 道德两难问题:不同的道德原则处于交锋境地,打分的标准是儿童做出判断的理由,而不是判断本身 成功老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尽量减少衰老导致的正常丧失所产生的影响 人格: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品质,具有跨时间、跨情境一致性的特点,对个体行为的特征性模式具有独特的影响 特质:持久的品质或特征,使个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 一致性矛盾: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评定缺乏一致性 自我防御机制: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们的超我要求之间的日常冲突中用来保护自身的心理策略 自我实现:个体不断努力开发自身才智与能力,实现个人内在潜能的倾向 学习:人格被看作个体显性和隐性反应的总和,这些行为反应由个体曾经受到的强化所引起 认知:人们在思考和定义外部环境时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期望:人们对自己在某种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能够带来奖赏的相信程度 交互决定理论:个体因素、行为和环境因素三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每个成分都可以影响和改变其他成分 社会智力:人们在不同的人生任务中需要的专门技能

普心复习资料

普心前十一章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概念: 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的发展规律。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 简答:个性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仰, 世界观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 第二章人类心理的起源和发展 一心理的起源 (一)生命的出现 (二)反映:任何物质形态的特征,对影响做出回答的能力。 生命物质:刺激感应性,趋利避害 无生命物质:风吹,物体发生位移…

(三)感应性----一切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对外界刺激表现出来的独立,积极的反应能力。在生物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实现。 二动物心理的发展 动物心理的发展决定于:神经系统的演化水平;生活环境的复杂性。 第一阶段:无脊柱动物第二阶段:低等脊柱动物第三阶段:高等级主动物三人类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一)人类起源---进化论 (二)人类心理的产生 条件一:劳动使用和制造工具;社会集体性 条件二:语言共同劳动中人际交往的需要:发音器官的完善语词抽象思维自我调节手段 条件三:人脑的发展脑量的变化脑内结构变化脑机能的变化 脑功能学说:1定位说2整体说3机能系统说4模块说 第三章感觉 概念: 1感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差别刺激的能力 3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4韦伯定律:K=⊿I/I 对数定律:P=KLgI 乘方定律:P=KIn (P等于k×i的n次方) (具体内容见书83-87页) 5明度: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i 马赫带: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色带,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色带 视敏度: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6视觉适应: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觉性的变化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后像:刺激物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是能保留一段短暂的时间 闪光融合:继续的闪光由于频率的增加作用而使人们产生连续光的感觉 视觉掩蔽:在某种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而影响对其的觉察 7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的现象 简答: 1感受性及感觉阈限的种类及含义: 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差别感受性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阈限

普通心理学总结(B卷)

普通心理学总结(B卷) 带*号的是了解内容 一名词解释 1 需要:需要是指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体现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对客观事物与条件的依赖性,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2 动机: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3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4 感觉: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应作用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在现实世界里,人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 5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即认得感觉器官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6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器发生变化的现象。 7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应,是人将感觉信息整合为有意义的事物并加以解释和理解的过程。(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8 意识:意识是人特有的心理反应形式,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意识是对外部刺激和内部心理事件的觉知。) 10 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注意总是与心理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他的本质是意识的聚集和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 注意的特征: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11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再现的心理过程。过去经验以形象或语词的形式存储在人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再以练习即可重新得到恢复。 12短时记忆(界定):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A 存在的证据(1)自由回忆中出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任务后的干扰导致近因效应的消失; (3)呈现速度及频率影响首因效应,但不影响近因效应。 B 短时记忆的特征:(1)容量有限;(2)持续时间短;(3)对信息有意识加工;(4)以听觉和视觉编码为主;(5)容量为7+2个组块;(6)主要加工方式是复述;(7)提取方式是系列全扫描工作记忆* 你用于完成诸如推理和语言理解等任务的记忆资源。工作记忆包含感觉记忆,但是它的内容更广,也包含了当前需要的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 *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亦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或电话号码式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一般在0.5-18秒钟,不超过1分钟。一般人的短时记忆的广度平均值为7±2个,近年的研究表明,记忆广度和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13思维:思维是指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应。 14创造性思维:产生新异而有价值产品的思维。 15推理: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是由判断构成的,并1要掌握注意的性质

普心学习要点重点讲义资料

普通心理学学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人的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其他动物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意识,也研究无意识,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 ?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心理学有时又被认为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有心理活动便有脑的活动(FMIR);脑的相应活动受损,那么相应的心理活动也受阻。?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生理心理学的取向 精神分析的取向 行为主义的取向 认知心理学取向 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取向 进化心理学的取向 在21世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心理学的任务:探索和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心理的神经机制、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心理与环境的关系。 ?心理学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相关法个案法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人脑是自然界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大脑皮层是进化过程中最新的部分和组成高级心理过程的中枢。文化是人的产物,也是脑的产物。脑和语言是交互进化的。 ?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这就叫神经—体液调节。?交感神经与活动的兴奋有关,而副交感神经与活动的抑制有关。 第三章感觉 ?感觉的含义: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觉察。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受性:是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感觉能力和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感觉能力越差。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内部感觉:机体觉(饥渴、恶心、反胃、尿意、内脏不适);平衡觉(静);运动觉(动)?颜色的三个基本特性:色调(波长决定)、明度(光强决定)、饱和度。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视觉对比,边界突出与马赫带,视敏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