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普心各章知识点 (1)修改版

1.普心各章知识点 (1)修改版

1.普心各章知识点 (1)修改版
1.普心各章知识点 (1)修改版

第一章结论

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人的心理现象有哪些?

传统的二分法:就是把个体心理分作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大的方面。

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3、怎样理解人的心理的实质?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生活的内容与源泉。

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3)心理是有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

人的心理的实质:人的心理是人在实践中通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4、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所公认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5、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含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1)构造主义

奠基人:冯特著名代表人物:铁钦纳

基本观点:

第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而人的意识经验都是由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构成。(感觉是知觉的基本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感情是情绪的元素)

第二、坚持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年人的一般心理规律,因而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反对把心理学看做是一门应用科学。

第三、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实验内省法。

(2)机能主义

创始人:詹姆士

主要观点:

第一、也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但它反对把意识看作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即反对心理的元素分析),而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或过程。即意识流。

第二、反对把心理学看成是一门纯科学,而注重心理学的应用(功能)。

第三、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内省法。

(3)行为主义

创始人:华生

主要观点:

第一、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第二、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4)格式塔心理学

主要代表人:韦特海默、苛勒、科夫卡(又译为:考夫卡)主要观点:

第一:大力强调整体组织,坚决反对元素分析。

第二: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直接经验。

第三:强调实验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5)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所创立。

这一理论学派的主要思想包括:潜意识论;泛性论;人格论。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神经系统发生的标志与发展阶段.

神经系统的进化经历了网状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节状神经统,管状神经系统等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网状神经系统的形成,标志着神经系统的产生。

2、脑的进化的一般趋势.

脑的进化是遵循以下方向而不断完善的。即(1)脑的相对重量越来越重

(2)皮层的相对大小越来越大;

(3)皮层内部结构和功能越变越复杂。

3、神经冲动的传导与化学传导.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这是某一个神经元内部的传导。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4、大脑的结构与机能(三沟四叶四大机能区).

大脑的结构

三沟:中央沟、外侧裂、顶枕裂

四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第一,初级感觉区: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

第二,初级运动区:

第三,言语区:

第四,联合区: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兴奋过程:是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抑制过程:则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扩散和集中

(2)相互诱导:

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第三章感觉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什么是近刺激和远刺激?

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因而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近刺激:是指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有在变化。

3、什么是感受性?什么是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什么是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感受性:就是人们对事物的感觉能力。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阈限。人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则叫做绝对感受性

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就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人对这种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就叫做差别感受性。

4、什么是韦伯定律?

韦伯研究发现,人们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取决于刺激物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I

K = ——

I

这公式所揭示的规律就叫做韦伯定律。

5、什么叫适应、后像?

适应:就是指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暗适应、明适应)

后象: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后象。后象有正负两种,正后象在性质上和原感觉的性质相同,负后象的性质则同原感觉的性质相反。

第四章知觉

1、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怎样?

区别点:

(1)各自反映的内容不同: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

(2)产生的分析器不同: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是多种分析器协合活动的结果。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相同点:

(1)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都是对近刺激的反映。

(2)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及外部联系。

联系:(1)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2)知觉是对各种感觉之间的关系的有机综合

3、数据驱动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与什么概念驱动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

数据驱动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征。

概念驱动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知觉的产生过程依赖于感知的主体。

知觉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或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他的一般知识经验,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4、知觉的基本特性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知觉的选择性:从众多的刺激中选择一定刺激加以优先知觉的特性叫做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因素:

第一,对象与背影的差别

规律:对象与背影的差别愈大,对象就越易于从背景中选择出来成为知觉的对象。

第二,知觉对象的动静状态

规律: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活动)着的物体容量被人们选择成为知觉的对象。

第三,刺激各部分的组合

规律:凡在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被组合成知觉的对象。

第四,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兴趣、态度、经验)

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用语词加以标志的知觉特性。

影响因素:

第一,知识经验

第二,言语指导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事物)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们并不把知觉的对象知觉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知觉。(字母与数字)影响因素:

第一,知识经验:知识经验在知觉时起了一个补充,替代等作

用。(主观轮廓图)

第二,刺激物关键、强的部分作用。(鸭与免)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驻性。

如:形状恒常园盘

大小恒常远处的汽车

亮度恒常太阳照耀下的煤块与阴影中的白墙

影响因素:知识经验

第四章注意

1、什么是注意?它的特征有哪些?

注意:就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指向性:在每一瞬间,心理活动或意识有选择地朝向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他事物。

(2)注意的集中性:心理活动反映事物达到一定清晰和完善程度。

2、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怎样?

一方面: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没有单独反映的内容,不能离开某种心理过程而独立存在。

另一方面:心理过程也离不开注意。注意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开端,并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始终。是心理过程赖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3、注意的种类有哪些?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指有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为随意后注意。

4、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规律有哪些?

无意注意的规律

产生的条件(规律):

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规律:强度越强,越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2)刺激物的对比差异

规律:两物之间差别越大,在背景中突出的事物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活动与变化

规律:活动、变化的刺激比静止、无变化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4)刺激物的新异性

主观条件:(人的主观状态)

(1)需要、兴趣

规律: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就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2)态度、情绪和精神状态

规律:凡是人们有积极的态度和具有情感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有意注意的规律: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

(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3)活动的组织化程度

(4)排除内外干扰

(5)以往的知识经验

(6)人格的特点

5、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注意的广度:(有时也叫注意的范围)指单位时间内清楚地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数量越多,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注意的稳定性:指把注意集中在某一对象上的时间长短。

注意的时间越长,稳定性则越高。

与之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应该指向的对象,而去把注意指向无关的事物上去。

注意的分配: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

6、简述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的基本观点。

过滤器理论观点:

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提出该理论.

人脑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当信息通才感觉器官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通过一个选择性过滤器,这个过滤器只允许所有输入信息中的一个通道的信息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衰减理论:1964年由特瑞斯曼提出。他认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第六章记忆

1、什么是记忆?

人脑对这种经历过事物的反映就是记忆。

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2、什么是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叫瞬间记忆,又叫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瞬间记忆最明显的例子是视觉后像。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大约是7±2 个单位(组块)。

长时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持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3、什么是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有意识记: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并运用一定的方法而进行的识记。又叫随意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对没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或对事物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仅依据其外部联系,采用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

机械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对识记材料的重复。

意义识记:是指在对识记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识记材料进行智力加工所进行的

识记。

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对识记材料的理解。

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4、遗忘的进程(遗忘的规律)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速度是先快后慢,(其内容是先多后少)随后渐渐趋于平稳。

5、影响(长时记忆)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①时间因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进程,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速度是先快后慢,以后逐渐趋向平稳

②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性质:形象—抽象;无意义—有意义;熟练程度;难易程度。

数量:多——忘得快;少——忘得慢。

③学习的程度

低度学习是指对材料的识记尚未达到成诵的程度时就中止了的学习。

适度学习是指对材料的识记刚好达到成诵程度时就中止了的学习。

过度学习则是指对材料的识记达到成诵标准后还继续进行的学习。(150%)

④识记材料的的系列位置

材料的首尾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则容易遗忘。

⑤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快慢均有影响

6、什么是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指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

7、如何组织有效的复习?

第一,复习要及时

第二,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分布复习)

第三,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第四,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8、什么是再认和回忆

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有熟悉之感并能被识别和确认的过程。

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在一定的条件下把它重新回想出来的过程。

第七章想象与思维

1、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头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象的种类有哪些(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及幻想的概念)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又叫做不随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又叫随意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不依赖现成的描述(而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具有: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等特点。

幻想: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3、想象的综合过程(即心智操作)

粘合:把两种以上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某些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即粘合

夸张:通过改变事物的正常特点,或把客观事物的某种品质、部分、属性或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加以突出、强调,从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典型化:是把某类事物共同的、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集中在某一具体事物上,从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由一个事物想起另一事物

4、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5、思维的(心智操作)过程有哪些?最基本的过程是什么?

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联合起来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心智操作过程。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

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并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心智操作。

概括则是在头脑中把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上去的心智操作过程。

6、思维的形式有哪些

概念、判断、推理

7、什么是概念、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关系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合取概念: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这些属性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

关系概念: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形成的概念

8、试述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知识经验:

(1)知识的数量与组织方式

(2)知识的表征方式

动机强度:

(1)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间的关系呈倒“U”的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

(2)解决问题的效率,与动机水平和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解决比较容易的问题,动机强度中等等偏高,效率较佳;而解决比较困难的问题,动机强度中等偏低,效率较佳;而解决一般程度的问题,中等水平的动机强度,效率较佳。这一规律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定势作用:

定势,也叫心向,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使人对刺激情境以某种习惯的方式进行反应。定势作用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惯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倾向。

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一般说来,对无特别变化的同类问题,往往是有利于问题的迅速而有效的解决;而对变化了情境的问题,则会妨碍问题的有效解决。

功能固着:功能固有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看到某个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的现象。

情绪: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肋于问题的解决

人际关系:团体间相互协作和相互帮助,是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反之,人际关系紧张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第八章情绪与情感

1、什么是情绪与情感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从需要的角度看:

情绪多是与机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

情感,则多与社会需要相联系

(2)从反映的深度和表现形式上看:

情绪反映是一种比较具体的体验,受着情境的制约。具有较大的情境性、短暂性、外显性

情感反映的是一种特殊、本质的需要关系,因此,它有明显的深刻性、稳定性和内隐性。

(3)从发生的角度看:

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发展较晚

3、表情的种类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4、激情、心境、应激的概念

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忧郁的)

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的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绪状态。

5、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概念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行为准则,是否满足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情感。

美感: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美的体验。

6、各种情绪理论的代表人物与基本观点。

詹姆斯-兰格理论(情绪外周说)

基本观点: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斯:情绪是对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身体变化的感知。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并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坎农—巴德学说(情绪丘脑说)

基本观点: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基本观点:

①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

②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

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

基本观点: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三个因素必不可少,即:情绪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第九章意志

1、什么是意志与意志行动?

意志: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指受意志支配调节的行动。

2、意志行动的特征有哪些?

(1)有明确的目的性

目的水平高低和社会价值的大小决定着意志行动的水平: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毅力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克服困难的大小与意志水平成正比

(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3、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采取决定阶段

动机冲突与目的确定

行动方案的拟定(选择方法和策略,制定计划)

执行决定阶段(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

4、动机冲突的种类有哪些?

动机冲突是多种多样的

从性质和内容上分:①原则性动机冲突

②非原则性动机冲突

从形式上分:①双趋冲突②双避冲突

③趋避冲突④多重趋避冲突

5、意志的品质有哪些?与之相反的品质是什么?

自觉性和独立性(深刻认识,独立自主行动)----盲目性,易受暗示性

坚定性(坚韧性)(不屈不挠,自始至终)----动摇性和顽固性果断性(及时辨真相,迅速作决定)---优柔寡断和轻率冒失自制性(控制情绪,约束言行)---任性或冲动

第十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

1、什么是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及社会性的心理动力系统和心理特征系统的总和。

2、个性的结构怎样?

个性倾向性(动机系统):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心理特征系统:能力和气质、性格

3、什么是需要?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为哪五个层次, 其核心是什么?

需要乃是个体或群体因缺乏某种东西(刺激)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大类,按其发生的先后次序分为五个

等级:即第一、生理需要。第二,安全需要。第三,社交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第四,尊重的需要。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强调他需要层次论的核心是自我实现。

4、什么是动机?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怎样?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产生的条件:

内部条件:需要要达到一定的强度

外部条件:诱因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1)动机强度过低或过强,都会降低工作效率,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才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其关系呈倒“U”型关系。

(2)工作效率与动机水平及活动难度有关。即介绍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而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随逐渐下降的趋势;在一般的活动任务中,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能达到最佳的工作效率5、什么是兴趣?兴趣的品质有哪些?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

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倾向性:是指个体对什么内容发生兴趣。

(2)兴趣的广阔性:是指个体兴趣结构范围的大小。

优良的兴趣品质不仅应该是广阔的,而且应该在广阔的兴趣之中,形成某一主导的、中心的兴趣。

(3)兴趣的稳定性:是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而言的。

(4)兴趣的效能:是指一个人的兴趣对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大小。

第十一章能力

1、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

一般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总和。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人们常说的智力,就是一般能力的综合。

特殊能力是人成功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需的个别能力。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

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特殊能力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一般能力的发展。

3、能力发展个体差异

(1)能力类型的差异;(2)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4)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4、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是什么

比奈—西蒙智力测验

5、世界上两个影响较大的智力测验

(1)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

智龄(MA)

智商(IQ)= ——————×100

实龄(CA)

这种智商又称比率智商。

(2)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第十二章气质

1、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及指向诸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

2、气质类型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3、巴甫洛夫:高级神经类型说

神经系统活动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强度:指神经细胞经受强烈刺激或持久工作的能力。它有强弱之分。

平衡性:指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两种过程的力量是否相当。它有平衡和不平衡之分。力量相当,或兴奋与优势,或抵制占优势

灵活性:指兴奋与抑制两种神经过程相互转化的速度与能力。这种里有灵活与不灵活之分。

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高级神经

强度平衡性灵活性气质类型

强不平衡性兴奋型胆汁质

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多血质

强平衡不平衡安静型粘液质

弱不平衡性抑制型抑郁质

4、气质与教育工作

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因为任何气质类型,都有可能易于形成好的或坏的品质的可能。气质不决定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

(1)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的个性品质。

(2)照顾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采取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就能把工作做得更加顺利\有效。

(3)根据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上精神病的主要患者。

第十三章性格

1、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在社会意义的评价上有好坏善恶之分.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性格的结构

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①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

②对自己的态度

③对劳动工作的态度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一、填空题12%

二、名词解释15%

三、单项选择题15 %

四、判断题20%

五、简答、简述题22%

六、论述题16%

1,马克思主义: 生命力的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 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物质与意识谁是本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有)与不可知论(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观点)与形而上学 (孤立的静止的观点)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唯物辩证法(承认)与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其根 本方法) 唯心主义宿命论——只强调必然性而否定偶然性; 唯心主义非宿命论——只强调偶然性而否定必然性; 辩证决定论——坚持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3,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普遍状态;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4,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 社会实践(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5,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形式和状态(量变与质变的依次更替);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语言、言语 语言的一般概念 言语的生理机制 语言理解 言语的产生(表达) 语言的特征 创造性:有限的符号和规则——无限的意义 结构性:语言具有语法和逻辑。 意义性和指代性:语言都有一定的含义,让人们可以相互理解、互相交流;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者抽象概念。 社会性与个体性:人只能使用社会上已经形成的语言,用词来表达意义也只能是约定俗成的;它和个体发展的具体条件分不开。 创造性:有限的符号和规则——无限的意义。 意识性:语言是一种高级意识,是一种觉察。 语言的概念:语言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建构规则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言语的概念:言语是个体运用某种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或与其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 两者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的共同特征 语言具有特有的功能:①保存和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②人们之间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③人类进行思维的武器 语言作为物质刺激具有特殊性:词是一种抽象符号,词语是对现实事物的概括。 语言的结构 音位: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自由语素可独立成词;粘着语素则必须和其他语素组合才能成词。 词: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词是图形、语音、语义、构词法与句法五种信息的复合体。 句子: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表层结构是指我们实际上所听到或所看到的语句的形式,或说话时发出的声音以及书写时所采用的书面形式。 深层结构是指说话者试图表达的意思。 语言的种类 外部语言 内部语言 对话语言 情境性:他与交谈双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联系。 简略性:在对话语言中,说话的双方往往只用简单的句子,甚至个别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交际性:对话语言是对话双方的直接交流。 反应性:交谈的双方需要随时根据对方的谈话来调整自己的谈话。 独白语言 个体性:独白语言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支持物是自己的谈话主题和吐露的词句,以及听众。 开展性:为了系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独白语言具有开展的形式。连贯具有论证性,还要配合语调、语素、表情、手势 计划性:独白语言是有准备、有计划进行的语言活动。由于对语言本身的质量有较高要求,所以事先的准备具有重要意义。 书面语言 随意性:书写者可以字斟句酌、反复推敲,阅读者可以反复阅读。 开展性:比独白语言更加开展,要求词句精确、语法正确、逻辑严密。 计划性:书面语言往往需要较长的酝酿时间。 概念: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是交际活动的组成部分,可以计划外部语言。 隐蔽性:内部语言是一种不出声的语言。 简略性:内部语言比对话语言更简略,这和它执行的功能(不用于直接交流)有关。 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 语言的加工 语言的表征 概念: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分布表征,一个单词的各种特征分布在网络的各个单元中,与其他单词共同使用每一种信息。 概念:语言加工是指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分类一 自动化加工:无需注意资源的参与,不受意识控制。 受控制加工:需要应用注意资源,受意识控制。 分类二 模块化的加工:语言各成分的加工是单独进行的,各成分间不存在相互作用。 交互作用式的加工:语言各成分的加工不是单独进行的,它们存在着相互作用。例如词汇加工影响句子加工。 “启动效应”:梅耶尔等人提出,启动词、目标词。P297 研究语言的意义 (1)语言使人不仅会受到各种具体刺激物(第一信号系统)的影响,而且会受到词(第二信号系统)的影响。 (2)使人进抽象、逻辑的思维。 (3)使人形成意识与自我意识。 (4)使人通过内部语言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言语的发音机制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言语活动:通过脑损伤、割裂脑以及功能磁共振的研究发现言语功能区主要位于左半球。早期切除左半球,右半球可能起代偿作用。 呼吸器官:言语发音的原动力是由呼吸器官产生的气流。气流从外界经口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部,又由肺部按相反的方向排出体外。 喉头和声带:声带长在喉头里面,是主要的发音体。声带由附着在喉头上的两片黏膜构成,中间的缝隙叫声门。声带附着在可以自由活动的软骨上, 可自由开合。声带是人类发音器官中形成音乐的唯一的发音体。 口腔、鼻腔和咽腔:口腔、鼻腔和咽腔起共鸣器的作用。 布洛卡区(说):位于第三额回后部、靠近大脑外侧裂处的一个小区。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运动型失语症。通过弓形束与威尔尼克区相连。 (1)有人认为布洛卡区能产生详细而协调的发音程序。 (2)可能提供了语言的语法结构。 (3)具有语言调节机制(损伤后出现语言惰性)。 (4)包括布洛卡区在内的大脑左半球额叶,特别是前额部皮质,还和语言动机和愿望的形成有关。 (5)患者对语言的理解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他们很难理解冠词、连词以及其他功能词的含义。 威尔尼克区(听):位于大脑左半球颞叶颞上回处。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听觉型失语症。 患者表现为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对词义作出错误判断;谈吐自由,语速很快但话语没有意义。 角回(读):位于威尔尼克区上方、顶—枕叶交界处。是大脑后部一个重要的联合区。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失读症。 与单词的视觉记忆有密切关系;书面语言和口语的转换。患者能看到物体,但丧失了正确综合,即作出正确匹配的能力。 一些人的研究说明,角回部位存储着语法和拼写的规则。 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写):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失写症。 概念、特征:理解语言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意义的过程。特征是主动处理和补充性解释。语言理解可分为三级:(一)词汇理解、(二)句子理解、(三)课文理解。 语音知觉 语音的物理性质:音调、音强、音长、音色。 音位的区别性特征:英语辅音音位的区别性特征有九种。见课本P307 表8—1 影响语音知觉的各种因素 词汇理解 语音类似性:两个音节共同包含的特征越多,被试就越容易混淆。 语音强度:当语音强度为5dB时可觉察语音的存在;当强度为70dB时清晰度达100%;强度超过130dB时则会产生压痛感。 噪音掩蔽:噪音强度越大,对语音的掩蔽作用越大。 语境:人们对语言的知觉常受到语境的影响。“音位恢复效应”说明人们对个别音位的感知是受语境影响的。P309 语法、语义的作用:在口语知觉时,语义和句法的信息对提高语言的清晰度有重要的作用。 概念:词汇理解是指人们通过视觉或听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也称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 单词的部位信息:许多研究表明,单词中的起首字母与结尾字母在单词辨认中有重要作用。汉字左边的特征比右边的特征重要,上边的特征比下边的特征重要。 正字法规则:正字法规则是使文字的拼写合乎标准的方法(即文字部件的位置)。正字法规则是人们识别字词时必须依靠的一种内隐知识。 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词长效应”——一个词所包含的字母越多,识别时间越长。“笔画数效应”——一个汉字所包含的笔画越多,识别时间越长。 字形结构:左右结构的汉字较上下结构、独体结构的汉字容易再认。详见P311。 字词的使用频率:“频率效应”——单词的使用频率高,人对单词的察觉阈限就低;使用频率低,察觉阈限就高。 语音的作用:语音在语义获取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详见P312。 语境的作用:预警提供的信息促进或抑制了对单词的识别。对高频目标词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对低频目标词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 语义的作用:意义较多的词(多义词)比意义较少的词(单义词)更容易识别。人对单词的识别是直接的感觉信息和各种非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句子理解 句子的类型:理解时间:真肯定句<假肯定句<假否定句<真否定句。因为①否定句在句法上比肯定句复杂②加工阶段多于肯定句③否定句有较多的意义含义不明确 词序:词序是表达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 语境:在言语交际时,语境提供了各种背景的知识,因而能帮助人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语言。 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断句不同句义不同。在语义知识的帮助下,即使词序出现颠倒,人们对语言材料也不会产生误解。 课文理解 推理:可以增加信息或者建立连接。 语境:能使读者已有的知识和当前话语信息整合起来。使非字面意义的理解变得很容易,还可高效地消解歧义。 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一般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主题、情节、结局等内容。可以提高对语言的理解速度。 语言产生的性质:语言产生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 语言产生的阶段 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 转化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 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一部分是先天的,即全人类共同的,它是生物遗传和进化的结果。他认为,儿童习得语言是生来具有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发挥作用的结果。 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是受目标指引的活动,它产生于人们交际或交流思想的需要。 ●语言表达是在一定的动机的支配下产生的,表达的目的和动机不同,表达的内容和方式就会不同。 ●语言表达还取决于说者对情境的分析和对听者的正确了解。 对于说话者,Grice(1975)提出四条原则:①适量的原则(话题之内)②质量的原则(尽量真实)③关系的原则(与会话目的相关)④方式的原则(言谈清楚)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普通心理学》总复习之选择题 第一章绪论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B)。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D )。 A、感觉、知觉和记忆 B、知、情、意过程 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D、能力、气质和性格 3、“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生活的一切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而言都是脑的(C )。” A、反应活动 B、干涉活动 C、反映活动 D、返回联系 4、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的器官是( C)。 A、神经元 B、神经系统 C、脑 D、大脑皮层 5、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A )。 A、客观性原则 B、自然性原则 C、社会原则 D、主观性原则 6、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D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7、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 A)。 A、冯特 B、华生 C、费希纳 D、弗洛伊德 8、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 科学的(A )。 A、边缘科学 B、人文科学 C、环境科学 D、分支科学 9、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B )。 A、感觉与知觉 B、客观现实 C、认识过程 D、反映活动 10、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是( A)。 A、注意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思维 11、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是( A ) A、脑 B、客观现实 C、实践活动 D、主观意识 13、生物有机体以其自身的活动或状态对直接影响有机体生命的刺激的应答性反应是(B) A、反映形式 B、感应性 C、反应活动 D、心理现象 14、蜜蜂根据花的形状和颜色采蜜;猛兽根据气味和足迹追踪猎物等,这种对信号刺激进行 反映活动的机能是(C) A、生物反映形式 B、物理反映形式 C、心理反映形式 D、化学反映形式 15、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体现的是(D) A、感知活动 B、思维活动 C、想象活动 D、意识活动 16、当动物能够把某个刺激作为信号时,就意味着有了(D) A、思维 B、意志 C、意识 D、心理 17、感应性是生命的标志,物体具有感应性只表明其有生命,还不能确定其有心理。心理发 生的标志是有(C) A、物质的反映形式 B、刺激感应性 C、信号性反应 D、生物反映形式 18、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况与外界环境变 化的觉知和认识是(D) A、思维活动 B、语言活动 C、认识活动 D、意识活动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A )。 A、神经元 B、突触 C、反射 D、反射弧 2、神经元中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官是(B)。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2.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6.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加以吸收)。 7.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1存在就是被感知.2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3物是感觉的复合)。 8.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1理在事先。2神创造和主宰一切。3生死有命、富贵在天。4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9“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 10.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根本点在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纳为

(水、土、风、气)。 1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1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14.“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15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16.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机构理论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它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辨证关系)。P5 18.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9.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是(朴素唯物主义)。 20.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1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运动观)。 22.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与感觉相近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 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 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 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 科学。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3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 ①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 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②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 验的科学总结。 ③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 作方法。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1 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 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③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 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人们认识和发展规律的 具体体现;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 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

绪论、主干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主干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绪论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点4:发展与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趋势、规律、进程、必然性都可以代替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趋势、规律、进程、方向都可以代替方向)、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p29)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意义:(p29)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p32)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意识的本质 (p31)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p4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p32—3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6、为什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的现象;是指矛盾的共性、绝对性。 第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是指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四、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包括的是个性中本质的东西,它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第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共性统摄着个性,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割裂了这种联系,就会导致类似“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六、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随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1、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得,为她们得后继者所发展得,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与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得科学理论体系,就是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得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得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得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与发展得观点与学说得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与列宁等发展了得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得科学理论,就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得性质、目得与解放条件得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得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得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规律得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得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得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得能动作用就是人得意识所特有得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得能力与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得性与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得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得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得行为与生理活动得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得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与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得规律;认识与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与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得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得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得价值性得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得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瞧法。(P42-P43) (1)矛盾得普遍性与矛盾得特殊性就是辩证统一得关系得基本原理。矛盾得普遍性即矛盾得共性,矛盾得特殊性即矛盾得个性。矛盾得共性就是无条件得、绝对得,矛盾得个性就是有条件得、相对得。任何现实存在得事物得矛盾都就是共性与个性得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得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得个性。矛盾得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得道理,就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得精髓,就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得关键。 (2)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得普遍真理同各国得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哲学基础,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得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知识点: 绪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当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 第一章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p29)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意义:(p29)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