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心理之途径探析

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心理之途径探析

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心理之途径探析
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心理之途径探析

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心理之途径探析

陈静

(南京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除与社会一般成员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外,还有其独特的心理表现和认知特点。残疾人的心理特质作用于其外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消极的、负面的情绪与活动,需要社会的介入与帮助。社会工作是社会服务与福利的重要传递和行动系统,在回应弱势群体的诉求及提供专业性支持方面具有特殊优势。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理念和技巧,积极介入残疾人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化解,能够有效地帮助残疾人纠正心理偏差,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实现回归社会和融入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残疾人残疾人心理社会工作

《残疾人权利国际公约》指出,残疾人包括肢体、精神、智力或感官有长期损伤的人,这些损伤与各种障碍相互作用,可能阻碍残疾人在与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1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残疾人口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2残疾人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其生理、心理障碍各有不同,却存在一些共性的心理特征。残疾人心理是指有生理或智力、精神缺陷的残疾人的心理状态。囿于其生理或心理的局限,残疾人往往表现出诸如自卑、偏执、抑郁等负面情绪体验并付之于外在行动,从而导致他们迥异于健全人的外在行为表现,阻碍了他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参与并享受社会生活的途径。鉴于此,有必要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进行干预,帮助这一群体走出困境。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与服务的有效传递与行动系统,其科学性与专业性的特征在应对残疾人心理需求,解决残疾人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发展能力、融入社会方面具有特殊而积极的意义。

一、残疾人心理探索:矛盾、脆弱与补偿

众所周知,人的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应。任何人的行为总是与一定的心理活动相伴随而产生的。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心理形成受先天遗传素质以及生理成熟度的制约,同时其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实践活动、生活经历等也起着重要作用。与健全人心理相比较,残疾人心理可以总结为以下特点:矛盾、脆弱与补偿。

残疾人心理的矛盾性是指残疾人身心障碍的客观事实与其较强的自我意识交互作用与冲突,导致其产生矛盾的心理状态。谈到矛盾性的问题,首先要谈到“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身身心状况的体验、认知和控制,集中地表现出了主体的心理活动的特征。残疾人,特别是感官与肢体残疾而智力发展正常的残疾人,他们往往会明显的感受到自身与正常人的差异,这种情况会更多的促使他们的意识处在客观的自我知觉状态中,形成较强的自我意识。残疾人在这种状态中会反复地把实际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加以对比,将自身与别人进行对照,他们在不断的自我评价中首先会感受到在生理层次上自我明显的缺陷,使其对残障事实的自我认知的愈发清晰。这种认知与个体需求的认知及健全人的差距认知相比较和冲突,致使残疾人的心理处于矛盾的状态,从而表现出诸如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孤僻自闭与渴望交往的冲突等。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解释与疏导,伴随现实生活的困境与挫折,往往会向矛盾的消极方向倾斜与转化,使得负面的情绪体验在残疾人的心理感受中越来越占据主流,从而造成心理问题的产生并表现为行为的异常,难以融入社会。

1《残疾人权利国际公约》

2崔斌,郑晓瑛,陈功:《中国残疾人口致残原因分析》,《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5期。

残疾人这种冲突与矛盾的感知状态不可避免的使其心理处于脆弱的状态,产生残疾人群体诸如自卑、抑郁、孤僻、怨天尤人、情绪不稳定等消极情绪体验。身体的缺陷以及疾病的困扰会使残疾人形成病态的生理符号,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觉得自己比正常人“低一等”,这种“自我低视”的现象会严重影响残疾人融入社会。同时,残疾人一般有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因为残疾不是妨碍行为,就是妨碍语言或观察,这使得人际正常交往变成了困难的,苦恼的,有时甚至是徒劳的努力。相当多的残疾人缺乏社会群体意识和社会交往、合作的能力,从而导致孤僻性格的形成。此外,受到自身残疾的限制,当残疾人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容易产生抱怨情绪。抱怨亲人、抱怨社会、政府,抱怨自己命运不好,认为偌大的空间没有他们容身之地,容易采取过激行为。残疾人对外界情绪反应强烈,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1

补偿是残疾人心理的一种特殊状态。身体的障碍给残疾人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无法逃避,但需要承认的是,残疾与障碍同样可能给予残疾人较强的心理补偿能力。除了有严重智力残疾和精神病患者的残疾人之外,一般的残疾人因自身某些方面生理上的缺陷,会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功能上的补偿。这种补偿既包括生理功能的补偿也包括心理功能的补偿。在生理方面,残疾人往往会调动自身其他的生理器官或通过人为的方式对自身的生理缺陷进行功能上的补偿。盲人双眼看不到世界,他们就用手摸、用耳听、用鼻嗅。失聪的聋哑人既听不到声音又不能讲话,用口形、眼神来替代说话的功能。一些残疾人失去双腿,他们可以用拐杖和坐轮椅,以补偿运动的功能。残疾人的这种功能互补效应,可使他们一定程度上克服生理上的缺陷。在心理方面,残疾人的一些障碍往往会成为他们心理潜能发挥的一种驱动力。他们通过发掘自己潜在的体能和心力,克服生活中正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某些方面突出表现自我,对社会有所贡献,以补偿自己生理机能上的不足。通过这种补偿,他们因生理缺陷而失落的情感世界会由此而得到充实。当然,残疾人心理潜能的发挥,也会受到残疾人自身和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有许多残疾人由于一系列原因,他们这种补偿心理得不到实现,他们会变得更为消沉、自卑。2

二、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心理:“以全人视之”的理念与专业技巧的结合

社会工作者参与残疾人心理康复工作,它包括通过“助人自助”的手法,鼓励残疾人及其家属发挥潜能,以积极的心态认知自己,融入社会;参与康复医务人员的教育、训练,推广康复工作计划,学习有关人类行为、家庭动力以及社会资源方面的知识;开发和利用社区内网络资源,开展社区康复工作训练计划,指导社区康复工作,以充分满足残疾人及其家庭的需要等。3

(一)残疾人心理社会工作介入的理念:以全人视之

对于残疾人而言,最大的痛苦往往不是来自身体功能障碍本身,而是来自他人异样的眼光和过分热情的关怀,难以用正常人的视角对待他们。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残疾人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的时候,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是要将残疾人视为跟我们一样的正常的、完整的人,而不是有缺陷的人。以全人视之,是社会工作者干预工作的基本理念。社会工作者只有深刻的理解了这一理念,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并接受残疾人,才能让案主感受到无歧视和被尊重,顺利地建立专业关系。在面对残疾案主时,除了遵循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外,社会工作者还必须秉持一些特殊的理念:

他们和我一样都是真正的、完全的“人”,只是他们有一些身心障碍。要以以对待正常人的方式来对待他们,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把焦点放在他们所做的事情上,只有在他们真正有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

1宓淑芳,曹华:《残疾人心理问题研究》,《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2王辅贤:《残疾人社会工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1版,第51‐53页。

3张宇莲:《社会工作实务(下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143页,第148-149页。

消除残疾人永远要依赖于别人的错误认识,他们是社会的公民,有权同大家一样享用社会资源。同时,经过训练后,他们也能发挥自身的潜能;

尽可能使用手势、图片、表情等非语言动作,让他们了解;

仔细聆听他们所说的话,认真理解,而不要装懂;

恰当的奖励与鼓励,让他们觉得自己被重视1。

(二)残疾人心理社会工作介入的主要内容

国外学者Kirk·S和GallagherJ·J的研究表明:残障者人格量表的表现,常有固执性、自我中心、缺乏自我控制、冲动性、挫折容忍力较低、易受他人暗示等人格特征。李强等人对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158名聋哑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聋哑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心理问题检出率也明显高于非残疾人群体。众多研究都说明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非残疾人。但是,当残疾人出现心理问题时,却往往找不到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服务的途径。调查表明,残疾人中觉得给与自己最大的精神支持的是亲人或伴侣的占大多数,只有很少一部分认为是社会给予最大精神支持。绝大多数残疾人有烦恼时向亲人诉说,仅有很少的残疾人选择向残联诉说。2

残疾人心理社会工作介入,就是要在残疾人服务中,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技巧,促进残疾人的正常发展,培养其健全人格;预防残疾人的各种心理障碍,消除引起心理压力和各种不良心理的因素。残疾人心理社会工作介入的主要内容包括:

通过有效地交流与沟通方法,协助残疾人及其家庭面对残疾事实,鼓励他们表达感情;帮助残疾人了解自我,正确认识和对待残疾带来的影响,能够逐渐地认同和接纳自己。

(三)残疾人心理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与方法

谈到残疾人心理的社会工作介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社会工作的直接方法自然会被涉及。在实践过程中,这三种方法各有其独特的视角,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个案工作方法擅长于通过一对一的专业辅导,评估案主的问题,对于帮助残疾人及其家庭减轻心理压力、挖掘潜能,鼓励帮助他们接触外部环境和积极乐观地生活,并整合案主所拥有的资源,使其能尽快就业和融入社会有着较好的效果。小组社会工作方法是指小组工作者根据残疾人的不同状况组织开展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互动与方案实施达到残疾人的成长与社会目标的完成。将小组社会工作模式引入残疾人心理问题的干预中,突破了传统的残疾人心理干预模式,为更好的实现残疾人的社会化,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其积极主动的社会角色意识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社区工作则是以整个社区及社区中的居民为服务对象,提供助人的、利他的服务的一种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运用社区工作方法介入残疾人心理问题的重点在于帮助残疾人走出封闭的自我,学习、参与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对于发掘及调动服务资源以照顾残疾人的需求,促进残疾人的权益保护以及为残疾人进行心理支持和引导有特殊作用。

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对此学者们多有阐述和说明。本文认为,在实际介入过程中,除方法的选择外,还有许多因素与残疾人心理问题的治疗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着介入与治疗的效果,社会工作者还应该特别关注这些因素。

1、重视残疾人的家庭环境。在我国,由于社会意识的局限、社会福利的不健全以及文化的制约,大多数残疾人是长期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家庭环境及家庭成员对待残疾人的理念态度必然会对残疾人的心理状态和介入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残疾人在感情上和经济上大都对家庭有着较深的依赖性,而家庭对残疾人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视残疾人为家庭

1马洪路主编《残疾人社会工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第1版,第133页。

2李祚山,张文默,叶梅:《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实践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的拖累和耻辱,对其进行漠视、冷淡甚至虐待,这必然给残疾人本来就受创的心理带来更深的伤害;另一类是视残疾人为弱者,对其的感觉以同情或可怜为主。这类残疾人在家庭中一般会受到父母的怜爱和兄弟姐妹的关照,但并不等于说残疾人在家庭中有较高的或真正平等的地位,实际上,这种关怀或怜爱正反映出残疾人在家庭结构中劣势的地位和被同情、被援助的弱小处境。因此,残疾人心理社会工作介入不仅要针对残疾人个人,也要重视其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社会工作者要通过积极地了解、有效地沟通,帮助残疾人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对待残疾人的态度,为社会工作者有效地介入残疾人心理创造较好的家庭环境。如残疾人的父母应该接受足够的教育,以保证他们不向自己的孩子提出过高或过低的要求和期望。

2、特殊沟通技巧的运用。在与残疾人进行交流时,首先要注意一些共通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语言的尊重,避免可能产生误解的词语和句子;表达工作者的同理心;较多的表示对案主的肯定与支持等。除此之外,各类残疾人在生理上的特殊性要求社会工作者在与其沟通过程中要注意一些特殊沟通技巧的运用。如面对视障残疾人时,工作者要尽量多地告知对方关于自己的信息,让案主有信任和安全感;来到案主的身边和离开他们的身边一定要有声音或动作示意;视障残疾人看不到表情和手势,在与其交流中要特别注意语言的速度、语气的轻重缓急等。面对听障残疾人时,由于“聋”与“哑”一般是相伴随的,因此首先需要解决沟通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更多的借助手和身体来做手势和表达,以便帮助传递口语信息;合适的时候,安排一位手语翻译员,来使和那些主要使用手语的案主沟通最大化;或者通过书写来进行与案主的沟通。面对智力障碍的案主时,社会工作者应该用他们能接受的、最直白的语言直接指出其问题行为背后的想法的错误性,等等。

3、发挥残疾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工作者要运用各种方法鼓励残疾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回归社会主流,“平等、参与和共享”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残疾人心理介入的主要目的,是使残疾人不要纠结于自己失去了什么,而致力于不断思考自己还拥有什么;形成豁达大度,乐观积极的思维方式及处事方法;帮助他们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积极参与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由此,执行并灌输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基本理念对于残疾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4、努力帮助后天性残疾人完成角色转换。一般而言,后天性残疾人产生负性情绪和心理障碍的频率较先天性残疾人要高出许多。当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因某种原因残疾后,他原来在社会、家庭中所扮演的一系列角色都会发生变化。残疾人因此表现出情绪低落、反应迟钝、抑郁、焦虑或者急躁、愤怒的心理特征,严重者还会产生情感障碍,出现强迫性情绪、情感脆弱、情感倒退等反应。社会工作者要通过角色支持与矫正等方法帮助后天性残疾人建立正确的角色观念,帮助他们接受、认同新的角色;学会用与新角色相适应的行为、语言完成与他人的交流或参与活动。社工可以通过对残疾人进行角色扮演训练,提高残疾人转换社会角色的能力,增加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心理体验;可以将状况相近的残疾人组成小组,让他们相互之间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对残疾的看法、生活训练的经验等。

残疾人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残疾人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一、案例背景介绍 (一)基本资料: 1、案主信息:郎某、男、39岁,情感性精神分裂症,无业 2、家庭成员 姓名关系年龄职业备注 郎xx 父子60 在家务农 黎xx 母子60 在家务农 袁xx 夫妻35 未知离家出走,无音讯 郎xx 女儿9 小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与家人很少交流 3、居住情况 跟附近的邻居相比,案主家所居住的楼房显得非常破旧,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是比较老的两层楼房,家里堆满了很多废旧的物品和衣物,家具较为简陋,家电比较破旧,居住条件很差。 (二)个案来源: 案主2005年4月因为精神健康出现问题被家人送往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检查,被诊断为情感性精神分裂症,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回到家中。曾经患有精神疾病使案主失去了工作,和朋友也失去了联系。妻子在他查出患有精神病时,离家出走,家中只剩下他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女儿,居住环境较差,家庭经济困难。并且家人怕他出意外,出于关心常把他一个人关在家里,不允许他外出。案主情绪不

太稳定,病情反复发作,不肯吃药,甚至从2011年10月开始有了轻生的念头。案主的父母到村委寻求帮助,希望社工能开导案主,使他能放弃轻生的念头,并且按时吃药,接受治疗,后经社工家访及在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后经评估后确定介入。 二、问题分析 (一)案主经权威部门鉴定为精神残疾二级,发病前曾在部队当过年兵,是一名共产党员,退伍后在工作,后因一次交通事故,将一人撞成植物人,需支付大笔医疗费,精神压力过大,而导致精神分裂; (二)案主发病前比较聪明,表达能力比较强,但发病后变得孤僻,觉得大家都很害怕他,他怕拖累了家里而产生轻生念头; (三)案主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家里,交际群体非常小,偶尔案主病情好点的时候,父母才会带案主外出,去村子周围逛一下之类的; (四)由于家庭困难加上案主的病情,村民、周围邻居对案主及其家庭基本不理睬,案主父母亲比较自卑,没有自信心。 三、服务目标及服务计划 (一)个案目标: 缓解案主病情,引导案主及其家庭正视目前的困难,增强生活的信心。

残疾人社会工作案例

案例分析题一 某家政服务公司的工作人员杜女士在为客户擦玻璃窗时,不胜从窗台上跌落,从此失去了双腿。家政服务公司给了她一笔数额不多的赔偿金。杜女士的丈夫对她和关心,为了多挣钱养家,又去做兼职。杜女士的女儿刚上小学四年级,但非常懂事,上学前后都细心地照顾妈妈。邻居也经常关照和帮助他们家。杜女士觉得丈夫和女儿很辛苦,内心十分愧疚,觉得自己是家人的负担。一天,她趁着家里只有她一个人,便割脉自杀,幸好丈夫及时发现救了过来。 问题: 1.请简要说明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 2.请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分析杜女士面临的优势和困难各有哪些 3.针对杜女士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答案要点: 1.在我国,根据《残疾人保障法》的界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丧失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1分) (1)残疾人的特点包括:(4分) ①部分残疾人对外部世界的知觉范围受到严重限制,能力严重缺损。 ②部分残疾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渠道受到限制,能力严重缺损。 ③部分残疾人在自理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寻在较大障碍。 ④部分残疾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正常人有很大差异。 (2)残疾人的需要主要包括十种: ①社会福利政策落实;②家庭扶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③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④ 就业政策倾斜;⑤康复与医疗救助;⑥伤残抚恤;⑦社会保险;⑧特殊教育;⑨文化生活照顾;⑩改善社会环境。 2.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分析杜女士的情况,其面临的优势和困难分别如下: (1)杜女士的优势。

①环境优势。杜女士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亲密,女儿与丈夫都很关心她,邻居与他们的关系也不错,平日很关照他,能及时帮助她。 ②个人的优势。杜女士虽然失去了双腿,但上半身功能完好,精神正常,是一个为家庭着想的人。 (2)杜女士面临的主要困难 ①环境的缺失。杜女士的丈夫工作很忙,为了多挣钱养家,还在外面做兼职,陪伴杜女士的时间较少,不能很好地照顾她,也不了解杜女士内心的想法;杜女士的女儿尚且年幼,尽管上学前后都细心地照顾妈妈,非常懂事,但其他时间无法照顾妈妈的生活。杜女士所在社区没有为杜女士一家提供必要的帮助。 ②个人的缺失。个人层面是杜女士自己悲观、消极,觉得自己给家人增添负担。 3.针对杜女士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采用的介入策略如下: (1)采取增能模式 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增能模式帮助杜女士,增能模式是把增能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实践。残疾人常被视为弱势群体,被贴上许多负面的标签,并受到压制、排斥和歧视。因而,增能模式对残疾人特别有帮助。杜女士目前自认为自己没有用,是家庭的拖累,对自身有较多负面的性的评价与看法,增能模式有助于她提升自信、自尊,激发潜能,从而改变其悲观、消极的态度,解决其问题。 在运用增能模式时,要注意运用充权技巧,通过确保杜女士的基本需求(衣食等)得到满足来增强杜女士改变的动机。对于杜女士谈到自己异于他人的经历给予富有同感的回应也能增强其改变的动机。 (2)运用优势视角 运用优势视角的评估也能起到激发动机的作用。对于杜女士,运用优势视角的评估可以激发她的改变动机,鼓励他人反思,学习正面看待问题,并努力提升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要注意让杜女士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其信心,鼓励她战胜自我。 (3)为杜女士申请医疗援助,联系其所在社区为其家庭提供必要的帮助。 (4)让杜女士和其丈夫倾心交谈,各自敞开心扉,使杜女士明白家人的关爱和担忧,消除其愧疚心理。

2017中级社会工作法规和政策真题与答案解析

2017年中级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真题及答案 1、根据《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成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专职工作人员中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或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应达到()以上。 A.1/3 B.1/4 C.1/5 D.1/6 正确答案:A 解析:改进登记方式。在改进登记方式方面,成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除要求应当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条件外,还要求专职工作人员中应有1/3以上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或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章程中应明确社会工作服务宗旨、范围和方式。故选A。 2、某市拟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为失独老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在当地只有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符合条件。根据《民政部、财务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若该市民政部门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组织采购,则应事先向社会公示并经过同级()部门批准。 A.财政 B.审计 C.急件 D.发展改革正确答案:A 解析:购买程序,对只能从唯一服务提供机构购买的,向社会公示并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可以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组织采购。 3、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受理、调查审核职责的是() A.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

B.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C.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D.县级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正确答案:D 4、根据《特困人员认定办法》,下列已依法办理特困人员供养的人员中,应当及时终止供养的是() A.小华,16周岁,品学兼优,刚刚考入某市重点中学 B.小丽,19周岁,肢体残疾,刚刚到某福利企业就业 C.老王,65周岁,因盗窃罪被判缓刑2年 D.老李,70周岁,经过康复治疗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正确答案:A 5、张某一家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张某儿子最近参加工作,民政部门终止了张某一家的低保待遇。张某认为,虽然儿子已就业,但是家庭收入仍然很低,应继续享受低保待遇。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张某依法可以() A.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B.申请复查,如对复查结果不服,可越级上访 C.申请仲裁,如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D.申请行政复议,如对复议决定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正确答案:D 6、根据《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年终结余资金可以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基金累计结余一般应不超过() A.当年筹集资金总额的20%

社工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1) 张华,女,44岁,有一个正在本地读大学一年级的女儿,丈夫在女儿幼年时就因病去世。张华没有正式工作,这么多年来一直靠做临时工作维持家庭生活,比如做保姆、街道清扫员、家政员等。去年3月份,由于一次车祸,张华不幸失去了一条腿,住院没多长时间,她就因无力支付医药费出院。至今她还无法接受这种巨大的生活变迁,整日闷闷不乐,脾气也很暴躁,经常对女儿发脾气,有时候甚至不吃不喝,病情也没有好转。后来在女儿的劝说下,她的情绪好一点,但她还是经常想到自己是个废人什么用处也没有了,有时甚至想自杀,但又觉得不能让女儿孤孤单单一个人在世上生活。现在,她几乎不出门,不愿意和健全人说话,也不乐意和残疾人交往。 问题: 1.请阐释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目的。 2.针对张华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解析: 1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目的 (1)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残疾人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残疾人的社会功能。具体而言,残疾人社会工作是要通过处理残疾人心理社会方面的问题,帮助残疾人克服在康复、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生活、社会权益、文化生活和环境方面遇到的障碍,让残疾人因把损伤带来的能力丧失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更好地发挥潜能,有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2.社会工作者采取的介入策略: (1)社会工作者借助医疗科技的基本知识,帮助张华取得合适的医疗康复服务。 (2)对张华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勇敢接受现实。 (3)帮助张华进行生活自理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4)在张华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之后,为其提供就业辅导,帮助她联系力所能及的工作。 (5)评估张华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以及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取得社区的支持,解决其生活困难。 (6)鼓励张华走出家门,积极参与残疾人之间以及残疾人和正常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2)刘先生曾是一家公司的销售员,在经历一次车祸后失去了双腿。妻子是一家大公司的职员,有着丰厚的收入,儿子学习成绩优异,懂事。刘先生的母亲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而母亲年老体弱,照顾儿子也显得吃力。妻子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照顾丈夫,而社区中又不能提供生活照顾和康复服务。一年来,刘先生一直待在家里,情绪很容易激动,经常一个人偷偷地哭。刘先生原本是一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喜欢与人交往的人,经历了这次创伤之后,不再和以前的朋友和同事来往,也很少说话,整个人很沉默。妻子看到丈夫变得越来越孤独,前来求助社会工作者。 问题: 1.请你分析刘先生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作为社会工作者,对刘先生可以采取哪些辅导策略? 答案: 解析:本案例适合采用社会康复模式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本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生态环境改善模式,它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个人,二是关注个人和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三是关注个人环境系统。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为残疾人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教育、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复习课程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 展部:肖金利 背景:残疾人是我们社会中一个弱势团体,同时也是我们社会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当今竞争日益的社会中,残疾人面临的现实越来越越严峻,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不够,很多人还存在着歧视,漠视残疾人的问题,使残疾人感到孤立无助,在生活和工作中均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产生自卑心理。很多人只知道同情和怜悯,却没有关注过残疾人的自尊与特点,他们的个体差异与奋斗往往被人忽视。加之自己不能够正确和乐观的看待自己身体残疾,所以往往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例如:对自己否定,不能够接纳自己,孤独感,过于敏感,悲观,自卑心理,情绪不稳定等等。每个人的问题和需要不一样的,所以在提供心理辅导的时候要针对每个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与关爱。坚持“他人需要什么才什么的原则”。

辅导理论指导:(1)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子,人本主义学派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主张建立特殊的自信关系为核心的咨询框架,认为人与人之间可信任的接触和相遇是一种根本的治疗方法。建立了良好的自信关系就可以取得互相的信任,减少咨询中阻抗。所以在第一次的活动过程中主要是以人本主义为理论指导,以残疾人为中心,对他们积极关注,让他们感觉到我们对它们尊重,关爱和理解,把他们看成是和我们普通一样的人,就像我们平常交往一下和他们交往,消除他们心中顾虑。(2)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之后再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辅导方案。可以选择的理论指导师合理情绪疗法,认知疗法,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 具体方案: 第一次辅导策划书 目的:在我们成员和我们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一个信任,温暖的团体氛围,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与接触。

残疾人社工

残疾人社会工作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对残疾人所做的社会工作。它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而是社会工 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 残疾人工作的理念: 平等、参与、共享. 残疾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 (1)康复:即最大限度的恢复残疾人的生物机体的功能或进行功能补偿,以增强他们参与社会康复过程中社会工作发挥着医学不能替代的作用,例如社区康复就是动员社区资源促进残疾人动。 (2)残疾人教育:是残疾人享受权利和挖掘其潜能的重要措施,在残疾人教育方面,社会工可工作使受教育者获得更显著成效。 (3)劳动就业:是残疾人得以自立并展现其能力的最重要环节和措施。社会工帮助残疾人寻求位、帮助他们适应劳动生活、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4)社会工可以通过咨询、介绍和指导促进残疾人的婚姻与家庭生活。 (5)在改善残疾人生活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方面,社会工可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残疾人社会工作涉及到残疾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到残疾人的活、发展等各方面内容。 工作方法

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模式 (1)个人模式 个人模式是相应于个体型残疾的工作模式。个体型残疾的理论解释是个人责任论,即某个人的残疾是由于其个体的原因造成的,个人要为之负责。由于残疾的个人(或家庭)悲剧,个人也要承担在治疗残疾中的痛苦。残疾人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既是肢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而个人因有不幸所导致的肢体或其他器官的残疾(严重创伤),则是他由一个正常人变为与常人不同的残疾人的来变化会使当事人及其家人常常会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会使当事人及其家人难以适应。有人提出个人型残疾的哀痛理论,认为个人型残疾发生之后,当事人及其家人常常会经历这样一个心理过程:震惊怀疑或否认愤怒或焦躁忧伤和沮丧。 当残疾现象发生之后,当事人、其家人、医疗工和社会工对残疾的评估可能是不同的和有差异的。当事人及其家人常常会把残疾程度评价好些,即期望不会太坏。在这方面当事人的期望成分更大些。但对医疗工和社会工来说他们则要面对现实,即客观地评估残疾事实。这样,当事人家人医疗工和社会者就形成了一个由期望向客观过渡的序列。社会工首先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认知差异的状况,并要设法弥合这种差异以帮助当事人及其家人理智地对待现实。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常常采取渐进沟通模式。即不但在关于残疾程度的沟通渠道方面是由当事者家人再进到当事人,而且在残疾真实状况的告知过程中也是渐进的,以利于当事人及其家人有思想准备,更易于接受现实。 而对个人型残疾社会工采取的主要是个案工作方法,社会工要同残疾人及其家庭一起工作。而当当事人及其家人认同了残疾现实之后,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促成残疾人之间(或残疾人家庭之间)的互相支持就是必要的。 (2)社会模式 社会模式是相应于社会型残疾的工作模式。社会型残疾的理论解释是社会责任论,即认为某个人的残疾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的。社会在结构上、制度上存在问题使得某些个人受损,因此,社会应该为受损的个人承担责任。当然,即使社会型残疾其直接后果也是由某些个人来承担的。即某些人因社会问题而变成残疾,痛苦发生在这些人身上。与个人型残疾不同的是,对社会型残疾来说,个人所承受的痛苦和损失应该由社会来补偿。 由于伤残发生在个体身上。因此,即使社会型残疾也会造成个人的哀痛。个人哀痛理论

第九章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九章残疾人社会工作 教学目的:掌握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其特点,了解残疾人的主要问题与需求, 能够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 教学重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 教学方法与手段:情境引导法、案例分析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残疾人的主要问题与需求,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与主要工作内容。 自学内容:残疾人的分类与基本特征,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课外作业: 1. 残疾人群的基本特点。 2.现代社会对残疾的认识与理解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其对残疾人社会工作产生 了何种影响? 3、残疾人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与需求? 4、什么是残疾人社会工作?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试述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与工作方法。 6、谈谈你对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与看法。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方法实务,邓恩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社会工作实务》,2012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初级,中国社会出版社 第一节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涵 (一)残疾人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对残疾人有如下定义:“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法规所说的残疾人,主要包括肢体残疾者、听力残疾者、言语残疾者、视力残疾者、智力残疾者和精神残疾者6种。还有一些残疾人兼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残疾,他们属于综合性多重残疾人。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 作者:美合日古丽 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治疗遵从性和生活质量,帮助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 1.一般性的心理支持 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支持、解释、疏导、鼓励等方法,帮助残疾人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优点,树立生活和治疗的信心,科学地安排生活、饮食和体力活动,有效地去适应面对的困难。医生在支持鼓励残疾人时,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医生在帮助、鼓励残疾人时,一方面应耐心倾听残疾人内心的疾苦,给残疾人心理减压,另一一方面可以其他残疾人成功的经验,分析、说明处境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坏,以安慰鼓励残疾人。是凡是鼓励病人的事,一定要实在、肯定,不能信口开河,随便夸奖残疾人,否则会遭到残疾人的排斥。 2.情绪的调适 应告知残疾人从内心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可以引发出积极、正面的或消极、负面的情绪。在面对自己或他人的负向情绪时,若无妥善的处理、应对,很容易掉人四种最常见、却最应避免用来处理负向情绪的方式:责备、委曲求全、逃避及遗忘。首先,一味地责备自己常导致严厉的自我批评,而忽略了真正的想法和感受,责备他人则把不愉快的原因归咎于人,往往引起更大的愤怒。其次,放弃自己立场的委曲求全,或许暂时处理了负向情绪,但长久下来,容易造成对自我的不肯定而导致沮丧。再次,逃避的方式是根本拒绝去面对处理情绪,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害怕或过去不愉快的经验。而不做任何处理、只期待负性情绪会自动改善的遗忘方式,只会使得创伤深埋。这些方式和态度都不能有效处理情绪,甚至于使情绪累积成为人生中情绪的负债和未完成事件,限制了潜能的发挥。所以辅导残疾人管理好自己的情

绪,调适好自己的心态,引导他们接受现实,深化对机体固有的补偿功能的认识,对于他们克服自卑,建立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努力成才,不断的超越自我至关重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善处世态度: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的一举一动,仔细研究其反应理由,常归结于我们所抱有的基本人生态度与观念。例如,丈夫抱怨妻子没把家里打扫干净,厨房、厕所没整理好,没把三顿饭烧好,究其不满原因,不外乎来自于一个基本假设,即认为家里的事都应由女人来做,服侍男人是女人的职责。假如男人认为作丈夫的对家务也有责任,或许自己也就会动手帮忙,而不会只怪妻子没把家弄好了,自然愤懑不满的情绪也不会长期占据心中。还有不少人,虽然明明知道有些事情对自己没有益处,只有害处,却丝毫无意去放弃它,或更改它。比如以抽烟一事来说,医学上明明已证明对身体有害;会增加得肺癌的机会,却不知有多少人毫无顾忌地一天一大包、一小包地抽,一直到有一天,忽然听到自己亲友得了肺癌去世,才忽然有所醒悟,完全停止抽烟。 (2)适度宣泄: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压抑自我情绪似乎给予更多的肯定,而对宣泄自我情绪则给予更多的否定。古人云:“忍泣者易衰,忍忧者易伤”,可见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会对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而选择合理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苦痛则是心理自救的一种很好方式。残疾人由于自身及社会的原因,时常会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因此,指导残疾人对负性情绪进行建设性的宣泄,避免负性情绪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良影响至关重要。一是可以向家人、朋友、信得过的同事等倾诉自己的苦闷,从他们那儿获取情感支持;二是一旦有激起情绪的事件发生,应马上转移情境,待情绪平复后再处理;三是可以通过记日记、写书法或绘画的形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感,调整情绪。 3.建立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系统不仅具有维护健康、预防疾病,缓冲压力、解决压力这些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作用,对整个社会来说,还有利于减少心理疾病导致的犯罪,从而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朋友多了路好走”借用到此,也就是为了说明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系统具有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两大基本功能。有一种关于社会

如何帮助残障人士进行心理辅导

【健康心理学】如何帮助残障人士进行 心理辅导 日期:2011-02-28访问:点击 170 次来源:松果心理咨询 我们认识到残障人士往往容易出现孤独感、自卑感,容易敏感,自尊心强,这就容易引起性格的孤僻。为了克服残障人士的自卑感,是残障人士心理卫生的重要环节,同时进行障碍部分的功能训练,保护补偿器官;并且进行一体化教学,鼓励残障人士回归社会;引导残障人士接受现实,鼓励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提高社会认识,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等等,都有助于残障人士形成良好心态,促进心身健康,以更好地融人社会。 1、克服自卑感 由于障碍带来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巨大障碍,造成巨大的痛苦,使残障人士部分或全部地失去了正常生活、工作的能力,在某些功能上又不如常人,做事常常遭受挫折,加上社会上少数人的嘲笑和不适宜的同情、怜悯,因而,若不能正确对待,就可能引发严重的自卑感。 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笼罩,他的精神活动就会遭到严重的束缚,从而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压抑。对残障人士来说,倘若再加上自卑感的折磨,势必使躯体功能的补偿与训练受到严重干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首先要强调必要的心理补偿训练,克服自卑感。 要克服自卑感,关键在于认识自卑感的起因。通常认为,自卑感产生的关键在于社会的评价,它是在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要求和评价以及个人的生理、心理等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形成的。家庭是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所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在家庭中,父母、长辈的行为言论,特别是对孩子的评价,常常是儿童产生自卑感的根源。学习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教师的评价,也是可能导致自卑感形成的原因之一。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和生理健康状况,也容易成为自卑感的起因。一个人相貌的美丑、身材的高矮、胖瘦、体重的轻重,乃至肤色的深浅和头发的浓密程度,如此等等,都有可能引起自卑感,就更不用说肢体的残疾了。 因此,避免对残障人士任何不正确的评价以及避免进行不正确的比较,是克服残障人士自卑感的重要条件。 其次,引导残障人士对机体固有的补偿功能的认识,努力成才,才是克服自卑,走向超越的根本途径。

残疾人社会工作形考作业及答案(一)单选题(2020.05.05)

形考作业1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计100分) 1.残疾人事业和残障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是( A )。 A.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B.消除社会成员对残疾人的歧视 C.开展残疾人教育 D、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2.残障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努力维护残障者的合法权益,二是( B )。A.使残障者都接受教育 B.千方百计改善和提高残障者的生活质量 C.解决残障者的就业问题 D.健全有关残障者权益的法律法规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全面保护残疾人的法律是( A )。 A.《残疾人保障法》 B.《社会保险法》 C.《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 D.《残疾人教育条例》 4.残疾人回归社会,首先表现为经济方面,最重的社会障碍是(B )。 A.获得社会救助难 B.就业难 C.学习劳动技能难 D.不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5.无障碍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无障碍、( D )。 A.电视节目配字幕 B.电视节目配手语 C.出版物有盲文版本 D.信息和交流无障碍 6.下列不属于物理性障碍的是( C )。 A.道路的路牙 B.建筑物的台阶 C.地铁站的坡型通道 D.卫生间的蹲便 7.下列哪类残疾会影响残疾人的创造性?( C ) A.肢体残疾 B.视力残疾 C.精神残疾与重度智力残疾 D.听力残疾 8.1961年世界上第一个制定无障碍标准的国家是(B )。 A.德国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9.每年的“国际残疾人日”是( C )。 A.12月1日 B.12月2日 C.12月3日 D.12月4日 10。2006年11月,第61届联合国大会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了什么公约( A )。 A.《残疾人权利公约》 B.《残疾人公约》 C.《儿童权利公约》 D.《北京宣言》 11.我国对无依无靠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弃婴主要实行( A)制度。 A.福利院集中收养 B.家庭供养 C.社区供养 D.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12.中国政府批准的全国性残疾人事业团体是( C )。 A.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B.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 C.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D.中国肢残人协会 13.杜绝先天性残疾儿出生,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工程。下列哪种做法无助于降低先天性残疾儿的出生率( D )。 A.有遗传病的父母不生育孩子 B.来自地方病突出地区的孕妇进行严格的科学筛查 C.母亲孕期不接触放射线、甲及汞、农药等 D.孕期不参加体育活动,防止运动损伤 14.残疾人康复的最终目标是(C )。 A.感知觉的发展 B.就业 C.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D.享有政治权利 15.下列哪一理论是残障扶助中的核心理论( A )。 A.社会网络理论 B.正常化理论 C.回归社会理论 D.增能理论 16.残疾人生命意义的核心是( B )。 A.满足基本需求 B.有尊严的生活 C.改善生存条件,追求美好生活 D.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17.社会工作者遭遇伦理困境时要遵守伦理原则的优先顺序。最重要的伦理原则是(C)。 A.自由 B.隐私和保密

残疾人心理疏导搞定(1)

为奥运加油!——火车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残疾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残疾人的生活 状况在得到不断改善的同时,残疾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 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为了进一步普及心 理健康知识,让更多的残疾人认识到保持心理健康的重 要性,8月21日,火车站街道社区残疾人协会在社区会 议室举办了一场残疾人“为奥运加油健!”心理健康知 识讲座。社区残协副主席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心理健康知识课。首先从残疾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及婚姻家庭的实际状况着手,以生动的事例、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心理健康的概念、如何测定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怎样树立自信心、怎样制怒、怎样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烦恼、忧虑等不健康心理情绪的自我疏导与调节方法。作为残疾人更应当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以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来面对各种挫折与痛苦,用舒心取代烦心,用潇洒化解焦虑。积极勉励残疾人自强、自立,引导大家做一个快乐的残疾人。

心理疏导内容 心理压力消除法 1、换位思考。当个体在认识、思考和评价客观事物时,要注意从多方面看问题。如果从某一角度来看,可能会引起消积的情绪体验,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只要能够转换一个角度,就会看到另一番情景,心理压力可能迎刃而解。 2、一吐为快。向知心朋友倾诉你的感受,或把你的感受写成信,然后扔到一边,给自己留有一定的“忧虑”的时间,随后再去解决。 3、接受帮助。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当你遇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你最好能请别人帮忙,与其花几个小时的无谓劳动,不如找朋友聊聊,寻求事情解决的办法。 4、降低生活标准。对生活的过份完美追求,会使一个人的心理负担加重,这些人应学会放松。 5、不要同时做几件事。与其同时做几件事,不如做好一件事。 6、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放松自己的身心,缓解紧张情绪。 如何学会正确评价自我 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自我的接受和认可。也就是说对自己应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这样才不会出现自负和自卑的心理。为自己制定出合理的追求目标,以达到成功的彼岸。一个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表现出对自我的不满和排斥,从而出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因此,我们应学会了解自我、评价自我。 '以人为镜',从比较中认识自己 就像用分数来比较知识能力一样,青少年可以通过处世方法、感情方式等方面与同伴的比较,找出自己的位置。这种比较虽然常带有主观色彩,但却是认识自己的常用方法。不过,在比较时,要寻找环境和心理条件相近的人比较,这样才较符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

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一章残疾人社会工作 学习目标: 了解残疾、残疾人得概念以及残疾人观念得变化 了解残疾得原因、种类以及残疾人得特征 理解残疾人权利以及权益得保护 了解我国残疾人事业得发展 第一节残疾与残疾人(主要内容) 残疾: 世界卫生组织把残疾分为三类,(1)功能、形态残疾;(2)丧失功能残疾;(3)社会功能残疾 汤逊德:五类残疾(1)畸形或损失;(2)临床症状;(3)日常活动功能限制;(4)由于异常而造成得残疾;(5)由于不利条件而造成得残疾。 残疾人: 残疾与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 (1)根据身心功能与身体结构分类 (2)根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分类 (3)根据障碍影响程度分类 (4)根据ICF分类 残疾人功能定义 损伤(impairment): 任何损伤或生理心理或解剖结构及功能不正常,这里关注得就是人体不能正常工作得部分。 残疾(disability): 由损伤导致得任何限制或能力缺乏,不能以正常人得方法完成动作或活动,关注得就是人们无法完成得任务。 残障(handicap): 对承受者得一种不利得状态,它限制或组织了承受者实现其社会角色得职能,关系到特定得环境与与她人得交往。 失能得原因与残疾得产生 预防 专业工作得干预:医药工作/卫生保健/教育;护理人员/康复人员;社会工作者/政治家 医学知识与社会工作任务 一个青年社会工作者,在一次案例研究会上,被指定管理一名女性四肢麻痹症病人,在接触她得新病人时候,她告知病人其对四肢麻痹证一无所知,但表示愿意学习,这位社会工作者与病人取得了一致意见,一起度过了一天,并且学习到许多相关得知识,为病人提供了满意得服务。 进行干预得架构 残疾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概念,把个人与社会在某方面联系起来。 经历这一概念提供了与社会结构得联系。 个体型残疾与社会型残疾 个体型残疾:残疾人所受得问题就是她们自身伤残得直接结果。 例:纽约大学医院(New York University Hospital)得社会工作者weller 与miller,观察分析了新得截瘫患者适应残疾,艰难地经历着四个阶段得过程: 第一阶段:震惊(shock)患者损伤患者得身体与精神在突然袭击下得及时反映,通常就是以哭泣与有时候精神极度不安而产生幻觉等为特征。 第二阶段:否定(denial) 拒绝接受以后不会完全康复得现实。 第三阶段:愤怒(anger) 经常将怒气发泄到周围行动自如得人身上,因为这些经常引起她们回想已经失

2019初级社会工作实务考点_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2019初级社会工作实务考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个案管理 (1)残疾人需求评估的特殊性:理解并评估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内心感知(心理状态六阶段);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误解。 (2)残疾人专业关系建立的特殊性:信任是专业关系的基础;专业关系的建立是一个过程。 (3)个案管理的主要步骤。 2.社区康复方法 (1)社区康复的文化背景。 (2)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有利条件。 (3)开展社区康复的原则与内容。 ①原则: 一是社会化的工作原则。 二是低成本、广覆盖的原则。 三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四是因陋就简的原则。 五是因势利导的原则。 六是康复对象及其家庭积极参与的原则。 ②内容:一是开展残疾的预防。二是开展康复评定。三是开展全面康复服务。 3.社会康复方法

(1)社会康复内容。 ①概念: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并使残疾人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达到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 ②目标(6个)。 ③针对残疾人的社会康复方案内容。(5项) (2)社会康复的措施。 4.职业康复方法 (1)咨询:其目的是在接案后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情况与就业相关的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帮助残疾人解决职业中出现的问题。 (2)评估:职业评定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涉及身体、心理和职业适应性3个方面。 (3)培训:包括就业培训和上岗培训。 (4)就业指导: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提供劳动市场、就业方向等信息以及具体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针对残疾人进行职业工作领域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跟踪服务。 5.教育康复方法 (1)特殊教育。 (2)如何配合社会康复的措施。 6.促进残疾人就业权利实现的方法 (1)残疾人就业的支持性资源: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残疾人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社区各类志愿者服务。 (2)残疾人就业场所:福利企业和庇护工场。

关于残疾人社会工作内容分析

关于残疾人社会工作内容分析 由于残疾人社会工作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所以其工作内容和范围显然要比其它类型的社会工作要广泛许多。一个基本观点,需要把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介入内容和残疾人经历与生命周期事件结合起来(迈克尔.奥立弗)。所谓残疾经历指的是:从遭遇与致残有关的问题或产生身心障碍的事件开始,残疾人整个一生的发展过程。“经历”一词就其自身的意义而言指出,在残疾开始时,通过短期或紧急干预,给予残疾人以支持和帮助。但对更多的残疾人来说是需要通过长期干预给予帮助的。 残疾人在其一生中也同正常人一样将经历关键的生命周期事件,只是残疾人涉及的有些问题可能使情况更加恶化,因此,更加需要专业人员包括社会工作者的干预,如焦虑的父母可能会寻求社会工作者对其残疾子女在儿童时期的很好帮助以至成人。 根据上述,大致可以概括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具体内容,它们是: 1、康复,就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残疾人最大限度地恢复生理功能或进行功能补偿,以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如社区康复就是动员社区资源促进残疾人康复的一项有效活动。 2、对有残疾儿童的家庭的服务,它至少包括四个方面:提供取得实际帮助取得物资支援的机会;在这些家庭需要精神支持时,适时地给予精神支持;减少各种官僚机构因冷漠的态度和工作作风对残疾人家庭带来的消极冲击;通过帮助建立各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来促进残疾儿童的成

长。 3、教育,即社会工作者不仅帮助残疾人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而且把它视为残疾人享受权利和挖掘潜能的重要措施,是残疾人融入正常人社会的关键环节。 4、就业,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残疾人寻求更适宜的工作岗位,帮助他们自立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5、婚姻和家庭生活,社会工作者通过咨询、介绍、指导和辅导可以帮助残疾人更好地建立婚姻关系和更好地调适家庭关系; 6、倡导和社会预防,即社会工作者可以在更宏观的层面上通过努力来改善残疾人生存的各种环境,尽量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在这一点上,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人员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职责。西方学者伦纳德曾经把残疾人预防工作划分为三级。第一级预防的目的在于防止某些产生事件的原因的出现,医药工作者、保健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在第一级预防中负有很大的责任,如:减少有障碍的婴儿出生,提供在工作中预防事故的知识,等等。第二级预防的目的在于防止事件直接影响的形成,这项工作主要落在护理人员和康复工作人员身上。第三级预防的目的在于防止事件后果的形成,减少社会强加给有损伤的人的限制。 香港社会工作学者江绍康认为,残疾人社会工作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

残疾人社会工作调研报告

残疾人社会工作调研报告 一、带领残疾人奔小康是历史赋予我们残疾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因而,谈论条件划一的小康是不全面的,目前,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没有进入小康。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是我们在奔小康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而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更是首当其冲。目前,我国农村还有1000多万贫困残疾人,收入水平低于生活保障线的城镇残疾人有200多万,残疾人的贫困程度这么严重,实现小康差距这么大,在20年内,要解决残疾人的温饱,进而实现多数残疾人的小康,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邓朴方主席强调:我国有6000多万残疾人,涉及近2亿多人口。残疾人小康问题如果不解决,那么全面小康就不能实现。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不是真正的小康。邓朴方主席的讲话,给我们指出了带领残疾人共同奔小康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给我们残疾人工作者一个神圣的任务,无论困难多大,都要坚定信心,带领残疾人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残疾人进入小康之时,也是我们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之日。 二、影响残疾人奔小康的困难与障碍 残疾人由于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日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

和完善,残疾人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也有了更多的保障,但离小康社会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 1、就业难度大。长期以来残疾人的就业一直是个难题,但这个问题不解决,残疾人的小康愿望只能是一个幻想。目前,在我市登记就业的残疾人中,能实现就业的比率很低。很多的单位别说安排残疾人就业了,就是依法应该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想赖着不交。在近年由残联通过推荐实现就业的有限的残疾人中,没有一个能安排在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就业。现在接收残疾人就业的除了福利企业以外,只有少数的私营企业。另外,由于能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比例甚低(在登记就业的残疾人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2人,具有中专学历的只有5人),远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招工要求。再加上受年龄偏大、缺乏专业技能等的影响,就业就更为困难。即使在就业的残疾人中,其收入水平也普遍偏低。据我们了解,除了部分有稳定工作的残疾人外,社会上月收入在600元以上的残疾人比例很少。如:在福利企业工作的残疾员工,月平均工资约为300-500元,低的只有200元左右。个别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每月给残疾人的报酬只比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待遇稍高,或给残疾人一定的生活费,把残疾人“养”起来,用来逃避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2、优惠措施不够完善。2000年贵港市政府印发了《贵港市关于实行优惠政策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暂行办法》,各县市区都相

残疾人社会工作个案

个案工作计划书 一、案主资料 姓名:刘XX 性别:男 年龄:38岁 族别:汉 生理特征:个子较高、生理存在缺陷(二级精神残疾、腿部肌肉萎缩) 性格特征:孤僻寡言、封闭内向、乐观向上、 家庭职业背景:工人,父亲已退休,母亲持家 家庭感情:案主与父母之间感情淡薄,不经常与父母交流,常常以个人独处。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生理缺陷(二级精神残疾、腿部肌肉萎缩);性格孤僻,不远向父母说内心想法与需求,人际圈狭窄(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无工作。 案例背景:案主刘XX,籍贯新疆,初中文化,高中仅上了几天就退学,家住羊毛湖社区(一直居住在该社区),家中只有她一个儿子,父亲

就是退休前就是脑科医院得工人,母亲就是家庭主妇。案主生理存在一定缺陷,经医院鉴定其属于二级精神残疾,需用药物来抑制病情发作,父亲会不定期带她去医院做检查,定期取药(药物所需费用免费, 由四医院神经科提供),现在案主已基本恢复,可正常与人交流;案主 腿部肌肉萎缩,从她父亲了解到她得病就是先天遗传(其外祖母有过 该病史),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行走,双腿无力,一旦稍微走得时间久 些就会需要人扶,上车、上坡都不行。家中得日常生活开销仅靠父亲得退休金(2800/月)来维持,最近母亲也因病住院,所以家中负担较重。案主性格内向,从小就这样,不喜欢说话,平时在家里除了瞧电视、听收音机就就是吃饭睡觉,早上会跟着父母出去锻炼身体,由于腿脚 不便,所以户外活动很少。案主交际圈很窄,与以前上学同学没有或失去联系,很多都已搬家,几乎没朋友,“您会因为自己身体方面得缺陷,而产生与人交往得恐惧或胆怯吗”,“没有,这个倒没有,觉得与正常一样”;“您平时出门会主动与认识得邻居打招呼吗?”,“会,就就是简单说一声‘出去啊’”;“那您与社区内得与您一样有身体缺陷得人交往怎么样,您们之间熟悉吗”,“嗯,我们都不认识,”;“那社区举办得关于残疾人方面得活动多吗?”,“不多,很少”。由于家中条件限制,案主不会上网,也不会使用手机,获取信息得渠道少,“您知道最近中日发生得钓鱼岛事件吗”,“嗯,这个知道,从电视上瞧到了”、我们在与案主父亲交谈中了解到,对于早已到结婚年龄得儿子,她并 没有让儿子结婚成家买房子要钱,理由就是娶媳妇儿要花钱得打算。“大哥,您有向往过自己得婚姻生活或另一半就是什么样得吗”,“有,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 拓展部:肖金利背景:残疾人是我们社会中一个弱势团体,同时也是我们社会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当今竞争日益的社会中,残疾人面临的现实越来越越严峻,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不够,很多人还存在着歧视,漠视残疾人的问题,使残疾人感到孤立无助,在生活和工作中均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产生自卑心理。很多人只知道同情和怜悯,却没有关注过残疾人的自尊与特点,他们的个体差异与奋斗往往被人忽视。加之自己不能够正确和乐观的看待自己身体残疾,所以往往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例如:对自己否定,不能够接纳自己,孤独感,过于敏感,悲观,自卑心理,情绪不稳定等等。每个人的问题和需要不一样的,所以在提供心理辅导的时候要针对每个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与关爱。坚持“他人需要什么才什么的原则”。 辅导理论指导:(1)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子,人本主义学派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主张建立特殊的自信关系为核心的咨询框架,认为人与人之间可信任的接触和相遇是一种根本的治疗方法。建立了良好的自信关系就可以取得互相的信任,减少咨询中阻抗。所以在第一次的活动过程中主要是以人本主义为理论指导,以残疾人为中心,对他们积极关注,让他们感觉到我们对它们尊重,关爱和理解,把他们看成是和我们普通一样的人,就像我们平常交往一下和他们交往,消除他们心中顾虑。(2)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之后再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辅导方案。可以选择的理论指导师合理情绪疗法,认知疗法,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 具体方案: 第一次辅导策划书 目的:在我们成员和我们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一个信任,温暖的团体氛围,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与接触。 对象:20个 地点:室内空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