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残疾人社会工作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0
残疾人社会工作
⒈背景介绍
⑴社会工作的定义与概述
⑵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
⑶社会工作与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关系
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目标与职责
⑴目标: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⑵职责1: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合与参与
⑶职责2:提供包容性的服务与支持
⑷职责3: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⑸职责4:制定和执行政策与方案
⒊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
⑴评估与个别化规划
⑵社区参与与倡导活动
⑶心理支持与咨询
⑷康复训练与技能培训
⑸就业与职业辅导
⑹家庭支持与家庭培训
⑺社会保障与权益保障
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工作流程
⑴建立联系与需求评估
⑵制定个别化服务计划
⑶实施服务与支持
⑷监测与评估服务成效与调整计划
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案例分析
⑴案例1:帮助残疾人获得适合的就业机会
⑵案例2:为残疾儿童提供家庭支持与康复训练
⑶案例3:促进残疾人在社区中的参与与互助⒍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挑战与对策
⑴社会认知与偏见
⑵资源不足与分配不均
⑶系统性障碍与法律保障的不完善
⑷少数群体特殊需求的挑战
⒎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⑴人权导向的社会工作实践
⑵技术与创新的应用
⑶多部门合作与整合服务
⑷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
⒏总结与展望
本文档涉及附件:
附件1:残疾人社会工作评估表格
附件3:案例分析工具及分析指南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 残疾人权利公约:这是一个由联合国制定的国际法律文件,旨在保障残疾人的权利与福祉。
- 社会工作:指通过改善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功能,提升生活质量的专业实践,包括评估、干预和评估服务等方面的活动。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残疾人社会工作是一项为残疾人群体提供支持、帮助和促进其社会融合的专业工作。
这项工作旨在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他们在社会中的参与和发展。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和规划: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对残疾人的状况进行评估,了解其特殊需求和困难。
在此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规划,为残疾人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服务。
评估和规划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残疾人的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情感和心理需求,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2.康复训练和职业培训: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帮助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和就业能力。
康复训练可以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旨在帮助残疾人恢复或增强他们的日常生活功能。
职业培训则致力于提供适合残疾人的工作技能和培训,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经济独立。
3.心理支持和咨询:残疾人面临心理压力和情感困扰的可能性较高,因此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需要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
他们可以通过定期与残疾人交流、倾听和理解他们的困惑和焦虑,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情感稳定。
此外,残疾人社会工作者还可以组织心理支持小组,让残疾人之间互相分享和支持。
4.社区融合和平等权益: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目标之一是推动社区融合和残疾人的平等权益。
社会工作者需要与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合作,促进社会环境的无障碍建设,推动包容性教育和就业,并协助残疾人解决权益保护和社会歧视问题。
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组织社区活动,增强残疾人与其他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5.家庭支持和教育:残疾人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关注残疾人本身,还需要关注他们的家庭。
他们可以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情感支持、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应对困境和挑战。
家庭是残疾人最重要的支持和保障来源,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与家庭密切合作,共同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6.社会参与和倡导:残疾人社会工作者还需要积极倡导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和权益保护。
残疾人社会工作1.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丧失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2.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对残疾人所做的社会工作。
它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而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
3. 无障碍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无障碍、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
4. 残疾人个案工作:指针对残疾人个人或家庭实施的一种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者通过收集并检阅受助者的资料,了解案主的情况,进行理性的反思,并有计划地面对不同的要求和反应,做好社会诊断及服务计划,提供社会服务,记录并评估。
5. 残疾人小组工作:指社会工作者根据不同的需要组建不同的社会群体,利用群体动力和群体工作的策略和方法,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
6. 残疾人社区工作:指社会工作者依托社区,通过教育社区宣传、社区教育、社区组织等工作形式帮助解决残疾人问题;通过动员社区力量、开发社区资源支持残疾人融入社会环境。
7. 残疾人康复:是指综合地和协调地应用医学、社会、教育等措施对残疾人进行训练或再训练,减轻致残因素造成的后果,以尽量提高其活动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以便重新参加社会活动。
8. 残疾人心理:是指有生理或智力、精神上缺陷的残疾人的心理。
9. 肢体残疾:是指人的上下肢、躯干部分发生病变或残损,从而明显影响人的日常行为动作的身体残疾。
10. 技能:是指通过不断练习而巩固下来转为“自动化”、完善化了的动作系统。
11. 生理残疾:是针对残疾人在心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了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的能力这种情况进行的康复。
12. 职业康复:指残疾人在现有的生理康复和心理康复的基础上,训练和培养他的职业能力,变单纯的社会消费者为对社会能有所贡献者。
13. 残疾人康复社会工作:是指根据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并使残疾人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达到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学习材料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概念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原则1.目标:(1)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2)保障残疾人权益,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排斥;(3)提供残疾人社会支持和服务;(4)促进残疾人自主发展和自力更生。
2.原则:(1)人性化原则:尊重残疾人的人权和尊严,关注残疾人的利益和需要;(2)平等原则:坚持残疾人与非残疾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益;(3)参与原则:鼓励残疾人参与决策、规划和评估过程;(4)个别化原则:针对残疾人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服务。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实施步骤1.评估与规划:(1)完成残疾人的评估,了解其实际需求和问题;(2)与残疾人及相关机构和服务提供者合作,制定个体化的服务规划。
2.资源整合:(1)协调相关资源,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会资源;(2)提供残疾人沟通和协调服务的平台。
3.实施与干预:4.监督与评估:(1)监督残疾人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果;(2)及时评估工作效果,改进服务策略和方法。
四、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1.生态系统理论:将残疾人视为生态系统中的个体,以系统观来分析残疾人的生活环境与社会参与。
2.参与理论:关注残疾人的参与和社会角色,强调残疾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3.授权理论:倡导残疾人的自主权,提倡残疾人权利的保障和社会歧视的消除。
4.资源流动理论:强调资源的分配不平等,倡导资源的公平分配,帮助残疾人获取并利用社会资源。
五、案例:残疾人社会工作实践1.评估:了解残疾人的就业情况、技能和意愿,分析其潜在就业机会和障碍。
2.规划:与残疾人合作制订职业目标和就业方案,结合个体特点和市场需求。
3.实施: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支持,帮助残疾人提高就业技能和竞争力。
4.监督与评估:监督残疾人就业过程和服务质量,及时评估工作效果和改进策略。
以上是关于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的学习材料,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残疾人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残疾预防1、致残的风险因素包括:传染性疾病、营养不良、先天性发育缺陷、意外事故、慢性病和老年病、药物中毒等引起的残疾。
2、主要预防措施:我国目前采用的是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的发生。
(2)二级预防: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
提供残疾早期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三级预防:残疾出现后采取的措施,预防残障。
二、康复1、康复模式我国目前采用的康复模式与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1)世界卫生组织模式主要由卫生部门负责,是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依靠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及上级医疗系统,建立社区康复网,通过残疾人及病人家属、社区康复员,采用简单、实用、有效、经济的康复措施。
(2)社区服务模式主要由民政部门负责,是将社区康复纳入社区服务系列,为残疾人、老年人及生活能力有限的人提供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
(3)家庭病床模式主要由社区卫生部门和医疗康复机构负责,向社区康复对象提供在家庭进行的医疗、预防、保健、护理和康复服务。
(4)特殊类型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模式主要由民政部门与社区卫生部门、社区康复组织负责,专门为特殊类型的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服务。
2、康复类型(1)医疗康复目前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有:物理和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中医治疗等。
在医疗康复方面,社会工作者通常会与医生、护士以及其他专业的人员组成小组,协同工作,同时也会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开展康复辅导。
(2)教育康复教育康复从内容上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肢体功能障碍的残疾人进行的普通教育,包括从初级到中高等教育;另一种是指对盲、聋、哑、精神或智力障碍的残疾儿童少年和有需要的残疾人进行的特殊教育。
(3)职业康复职业康复的四个步骤: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
考试大纲1、残疾人的特点及需要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残疾人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2、残疾人的界定:(1)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2)《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定义(1990.12颁布,2008.3修订))——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目的和宗旨帮助残疾人提高社会地位,改善生活质量,获得社会保障,在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基础上,与健全人一样共享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范题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残疾人的()A:生理功能B:社会功能C:心理功能D:运动功能答案B三、残疾人的特点(1)部分残疾人对于外部世界的知觉范围受到严重限制(2)部分残疾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渠道受到限制(3)部分残疾人自理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存在较大障碍(4)部分残疾人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受到不同程度负面影响(5)部分残疾人的行为方式与常人有很大差异城镇残疾人主要困难:经济困难、住房困难、婚姻难、就医难、社会交往难、心理障碍严重。
农村残疾人的主要困难:交通不便、体力劳动困难、农村缺医少药、社会服务难。
四、残疾人需要1、治疗康复需要2、基本生存需要3、接受教育需要4、职业发展需要5、家庭生活需要6、社会交往需要7、价值实现需要残疾人王某,男,50岁,48公斤,小儿麻痹无法自理,请保姆照顾,未婚独居,住二楼。
保姆一个人无法将案主用轮椅推出房门,只好长期呆在家中,消息闭塞。
社区里的社工了解后,联系社区志愿者上门提供服务,并介绍王某参加社区里的残疾人互助小组。
王某在小组里认识了很多朋友,渐渐情绪也开朗起来。
本案例中,社工主要协助王某解决了他的()需要。
A.日常照顾B.自我实现C.社会交往D.职业康复答案C五、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残疾预防康复(一)残疾预防1、致残的风险因素(发展中国家)传染性疾病:肺结核、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麻风病等营养不良:儿童缺维A会致盲,缺蛋白质导致智力发育迟缓;维C、D引起骨骼畸形和病变先天性发育缺陷:父母遗传、环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病毒感染等意外事故:慢性病和老年病:其他因素:药物中毒、酒精中毒、社会心理因素2、主要预防措施三级预防——一级预防: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的发生,如,免疫接种、围产期保健、预防性卫生咨询、减少暴力、预防交通意外、加强公共场所安全等(减少残疾发生率70%)二级预防: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提供残疾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第九章残疾人社会工作教学目的:掌握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其特点,了解残疾人的主要问题与需求,能够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
教学重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特点教学难点: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
教学方法与手段:情境引导法、案例分析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残疾人的主要问题与需求,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与主要工作内容。
自学内容:残疾人的分类与基本特征,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课外作业:1. 残疾人群的基本特点。
2.现代社会对残疾的认识与理解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其对残疾人社会工作产生了何种影响?3、残疾人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与需求?4、什么是残疾人社会工作?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试述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与工作方法。
6、谈谈你对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与看法。
参考文献:社会工作方法实务,邓恩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社会工作实务》,2012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初级,中国社会出版社第一节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涵(一)残疾人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对残疾人有如下定义:“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法规所说的残疾人,主要包括肢体残疾者、听力残疾者、言语残疾者、视力残疾者、智力残疾者和精神残疾者6种。
还有一些残疾人兼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残疾,他们属于综合性多重残疾人。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残疾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各种环境障碍,重新回归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
这种专业化的实务性工作使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工具和手段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服务。
其目的与宗旨是帮助残疾人提高社会地位,改善生活质量,获得社会保障,在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基础上,与健全人一样共享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领域主要包括医疗、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维权、社会救助、辅助用品用具等方面。
残疾人既是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资源;各类残疾人既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助,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点(一)崇尚专业的社会伦理精神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残疾人社会工作者认为开展工作的前提是:1.残疾的病人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2.康复服务应有多部门的参与;3.康复依赖于许多专业人员的努力;4.残疾人社会工作需要残疾人及家属的积极参与;5.残疾人一般不需要广泛使用抢救及支持生命的技术;6.康复对象难以确定治疗的终点;7.残疾病人关心的是外观形象、残存功能和在社会及职业方面的角色。
(二)提倡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其他求助的案主有感同身受的对话,却很难有自身残疾的感受,甚至要克服残疾人心理障碍的负面影响。
因此,残疾人社会工作应强调和提倡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三)充分利用社会网络利用社会支持网络开展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思想方法。
残疾人特别需要社会各界主动地给予帮助,尤其是城市社区服务网络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对他们的支持。
在社会支持网络中,家庭、亲友与邻里、民间非营利组织、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以及政府和志愿者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有效利用调解的方式调解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各种矛盾冲突时所普遍采取的一种解决方式。
调解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和为贵”的思想。
调解是我国民间有悠久历史的“本土化”社会工作一种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方式,并提倡团队协同工作的方法,综合地协调解决残疾人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和个人问题。
(五)充分利用保护性政策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保障政策,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征之一。
关系到残疾人切身利益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按比例就业政策等,都需要社会工作者在为残疾人服务过程中具体落实。
第二节残疾人存在的问题与需求一、残疾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城镇残疾人主要困难1.经济困难。
因为残疾人就业难,家庭的经济收入较少而开支却较多,所以比一般健全人家的经济状况有明显的困难。
2.住房困难。
残疾人家庭的住房困难在城镇十分突出。
住房困难是当前城市居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大问题,残疾人家庭的这种困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解决。
3.婚姻难。
在婚姻恋爱方面,不仅残疾人本身困难重重,而且直接影响到残疾儿童的丧偶父母再婚和残疾人的兄弟姐妹寻偶。
4.就医难。
不仅残疾人求医有特殊困难,而且作为配偶或父母的残疾人,当其他成员因病求医或住院治疗时,自己缺乏帮助的能力。
这个问题在夫妻双方都是残疾人的家庭中特别突出。
5.社会交往难。
由于世俗的偏见、物理性障碍和心理负担,作为配偶或父母,残疾人参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很少,有时不得不放弃。
尤其是精神病人的家庭成员,社会的舆论使他们不愿与社区内的人们往来,因此也增加了生活方面的困难。
6.心理障碍。
作为残疾人的直系亲属,心理负担随着残疾人的情感变化而动荡起伏,这是健全人家庭很难体会到的。
(二)农村残疾人的主要问题1.交通不便。
这严重影响到残疾人求学、就医、就业和其他社会交往。
2.体力劳动困难。
残疾人本身无力参加繁重的田问劳动,使很多残疾人家庭困难重重。
3.农村缺医少药,给残疾人家庭求医治病造成了比城市更多的困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最低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残疾人家庭经济困难和疾病致贫问题比较普遍。
4.社会服务难。
农村缺乏城市的社区福利服务,从经济生活到日常照料,90%以上的残疾人都是靠自己、家庭成员或亲属的帮助,只能维持低水准的生活状态。
二、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一)社会福利政策。
1.各地政府为贯彻和落实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纷纷制定出在本地区的实施措施和具体规定,制定出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规定和优惠政策,使广大残疾人享受到了法律的保障,体会到了法律的威力。
2.在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的工作中,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需要采取具体措施,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从而帮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
在机构里和社区中开展政策咨询服务,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
3.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的落实;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推动,也需要大量基层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去努力实践。
(二)家庭扶助:最低保障制度。
“最低保障制度”是中央及各地针对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特殊困难与需求制定的政策、措施中,对贫困群体最为行之有效的。
“最低保障制度”首先是在城市中实行的,主要采取经济补贴的政策,对包含残疾人在内的经济困难家庭给予长期性补助。
此外,在医疗、住房等方面也给予适当照顾。
(三)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
“九五”期间对残疾人的法律服务总的目标是:逐步形成以城乡法律服务机构为主体、以指定或委托的律师事务所为骨干、以志愿者服务机构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服务网络,广泛开展残疾人法律服务。
2001年制定的“十五”计划和2006年的“十一五”计划,都进一步强调了这个问题。
(四)就业政策残疾人回归社会的主要困难,首先表现在经济方面,其中严重的社会障碍是就业难。
针对这一现象的具体措施如下。
1.我国政府规定,对残疾人福利性企业事业组织和城乡残疾人个体劳动者,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
2.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确定适合残疾人生产的产品,优先安排残疾人福利企业生产,并逐步确定某些产品由残疾人福利企业专产。
3.政府有关部门下达职工招用、聘用指标时,应当确定一定数额用于残疾人,如果不能完成招用、聘用指标时,应交纳“就业保障金”。
4.对于申请从事个体工商业的残疾人,有关部门应当优先核发营业执照,并在场地、信贷等方面给予照顾。
5.对于从事各类生产劳动的农村残疾人,有关部门应当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和信贷等方面,给予帮助。
(五)康复与医疗救助残疾人在机构中的康复治疗周期比其他疾病治疗的周期长,康复的项目也更为复杂;对突发性事故致残者的心理疏导以及特殊辅助器具的配置都需要给予更多的关照。
在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同时,中国政府还积极建立和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各地政府采取不同形式帮助困难的残疾人获得医疗保障。
(六)伤残抚恤《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对伤残军人、因公致残人员以及其他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致残的人员提供特别保障,给予优待和抚恤。
革命伤残人员按照伤残等级确定待遇标准,国家给予安排工作的在职伤残人员,也可以按规定享受抚恤待遇。
(七)社会保险我国内地的社会保险,为受保人提供了丧失劳动能力后的生活待遇,其中直接关系到残疾人切身利益的,是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
职工因工致残或患有职业病,可以享受抚恤金。
商业保险的开展,对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社会保障将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八)特殊教育《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残疾学生就学。
残疾人教育应当根据残疾人的年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进行,一方面充分发挥普通教育机构在实施残疾人教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支持社会组织投入特殊教育。
国家应该对特殊教育机构和工作人员、残疾人家庭适当给予政策性扶助;同时大力扶持社会组织兴办的特殊教育机构。
(九)文化生活照顾残疾人在文化、体育活动中需要特殊照顾。
社会工作者对此既承担着帮助残疾人的责任,也承担着动员社会力量的责任。
通过与相关部门、机构和社会组织的配合,协助残疾人克服躯体和心理障碍,为残疾人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服务。
(十)改善社会环境《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应逐步创造良好的环境,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
具体包括:建设无障碍环境;社会理解与互助;助残日,《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
第三节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一、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一)宣传贯彻《残疾人保障法》1.学习《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全面保护残疾人的法律。
它是保障残疾人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基本法律,旨在保障残疾人以平等的权利、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残疾人保障法》具有以下特点。
(1)既富有时代精神,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是一部立足我国国情,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