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废名有哪些作品

废名有哪些作品

废名有哪些作品

冯文炳(1901-1967),曾用笔名废名,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出版有诗集《水边》(与开元合著,1944)、诗文集《招隐集》(1945)。

短篇小说《长日》> 、短篇小说《讲究的信封》、短篇小说《柚子》、短篇小说《少年阮仁的失踪》等短篇小说。第一部小说集《竹林的故事》、出版短篇小说集<桃园> 、《枣》,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长篇小说《桥》。

废名生平及作品简介

废名(20世纪著名作家、学者)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生平年表编辑 1、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 2、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 3、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 4、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5、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成达中学。 6、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问,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 7、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 8、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 9、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 10、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子夜》出版于哪一年? A.1928年 B.1932年 C.1933年 D.1936年 2.翠翠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A.《子夜》 B.《边城》 C.《神巫之爱》 D.《长河》 3.萧红最后一篇小说作品《小城三月》完成于 A.1935年 B.1938年 C.1940年 D.1940年 4.下列哪一部作品称得上是分析心理小说? A.《金锁记》 B.《在其香居茶馆里》 C.《梅雨之夕》 D.《子夜》 5.散文《匆匆》的作者是 A.周作人 B.冰心 C.朱自清 D.俞平伯 6.以长篇小说《桥》而被周作人大为称道的小说家是 A.废名 B.俞平伯 C.沈从文 D.老舍 7.曾经评价《莎菲女士的日记》“这是大胆的描写,至少在中国那时的女性作家中是大胆的”的作家是

A.鲁迅 B.茅盾 C.瞿秋白 D.林语堂 8.发表于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1号并收入小说集《呐喊》的鲁迅作品是 A.《故乡》 B.《孔乙己》 C.《阿Q正传》 D.《伤逝》 9.小说集《南行记》是下列哪位作家创作的? A.柔石 B.老舍 C.萧红 D.艾芜 10.下列创作了散文集《空山灵雨》的作家是 A.废名 B.沈从文 C.萧红 D.许地山 11.《昨日之歌》是下列哪位诗人的诗集? A.徐志摩 B.冯至 C.闻一多 D.卞之琳 12.下列哪一位诗人是“九叶”诗派的诗人? A.卞之琳 B.牛汉 C.郑敏 D.绿原 13.欧阳予倩《屏风后》是一出 A.独幕剧 B.三幕剧 C.四幕剧 D.五幕剧 14.诗篇《沉钟》的作者是 A.艾青 B.郑敏 C.袁可嘉 D.冯至 15.赵树理小说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创作于

废名

作家简介:(1901-1967) 废名,原名冯文炳,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的风格,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1929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属乡土文学。废名的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更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在40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他的影子。废名是个名气很大的作家,但读他作品的人却不多,因为他的文章曾被人们认为是第一的难懂,只有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知音。他写的都是大部分人摸不着头脑的丈二散文,这又使一小部分人越发地想站到板凳上去摸它。废名承认他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是“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 原名冯文炳,废名于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成达中学。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问,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 [编辑] 文学风格 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废名名气虽大,但因为晦涩难懂,读者却少。在文学上,周作人和

(完整版)中国近代文学作家及作品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散文名篇有:《过客》、《秋夜》等。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创造社的现代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特别信守“自叙传”的写法,张扬主观情绪的抒发,善于坦露作品主人公及作家自身的内心世界,其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1921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三篇:《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寒灰集》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散文集《闲书》、《屐痕处》、《日记九种》等;散文名篇有《一个人在途上》,《钓台的春昼》等。 叶绍钧(1894~1988),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川集》等。他还创作了最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文学研究会代表作家。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问题小说”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爱的哲学”的小说代表作《超人》、《烦闷》等。小诗集有《繁星》、《春水》,散文集有《往事》、《山中杂记》、《寄小读者》、《关于女人》等。 许地山(1893~1941),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著名现代作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和重要成员之一。许地山的创作既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及时反映社会人生问题,同时又具有某种宗教色彩的倾向。他的作品从前期到后期有一个现实主义因素不断加强的过程。作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春桃》就是其现实主义因素得到加强的作品。此外,他还有短篇小说《在费总理的客厅里》、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和散文集《空山灵雨》。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家。“茅盾”是发表《幻灭》时起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短篇小说集《野蔷薇》,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散文代表作有《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小说大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灭亡》及续篇《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神。鬼。人》等;散文集有《海行》、《旅途随笔》、《生之忏悔》、《点滴》、《随想录》等。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小说大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包括《惶恐》、《偷生》、《饥荒》三部)、《鼓书艺人》等;短篇《月牙儿》、《断魂枪》等。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又名平复,少雄。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小说代表作有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二月》,短篇《为奴隶的母亲》等。另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等。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独有风格的女作家。写作特点是小说散文

废名小说创作中的诗意底色

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年第1期 废名小说创作中的诗意底色 0张鑫 (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苏淮安223001) [摘要]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乡土文学作家,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大量的诗意色彩,表现出强烈的诗化倾向。造成这种诗化倾向的原因大体上有:作者写作的极大的自我性;特有地域色彩的世俗风情画面;喜好参禅悟道的影响;许多语境与文本构建空白。这使废名的小说在不同时代的读者中产生不同的解读,也给作品镀上了隽永的诗意底色。 [关键词]废名;诗化;自我性;参禅悟道;语境空白 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05)01—0076—03 废名的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这种成就的背后充满了一种诗意化的倾向,这也是很明显的。周作人曾说:“废名君是诗人,虽然作着小说。”…废名的小说创作,充满了一种朦胧隽永的诗意倾向。造成其小说作品中含有这种倾向的原因大体上有四方面:极大的自我性;哲理的大量阐发;参禅悟道的影响;大量的语境空白。 在废名的创作中,朱光潜曾经说过:“废名先生富敏感而好苦思,有禅与道人风味,他的诗有一深玄的背景,难懂的是这背景。”旧1这背景就是废名的诗意的底色。废名的文章难懂,因为他太是“他自己”。在三十年代有一种说法:文章难懂,以废名为第一,而第二名则是俞平伯。废名的写作大量的含有大量的个人生活的影子,其创作之根深深地扎于童年生活的记忆之中。他的作品倾注了对下层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无论是李妈、陈老爹、三姑娘、金喜,还是柚子,以及那一群顽皮肮脏的小邻居,废名不仅表现出他们的现实生活,而且由此表现出“伟大的同情”,发现着他们的善良与美好。在写作这些往事时,他在回忆的路上不免流露出失落的惆怅。因此,这些作品在表现出对美的欣赏的同时,又交织着一缕淡淡的悲哀。废名说:“在文艺上凡是本着悲哀或同情来表现卑者贱者的作品,我都喜欢。”¨1他的作品固然很少直接表现社会现实,但是他的作品的魅力之处也正在此。废名的写作并不是直接的阐发,而是一种把现实生活归人个人心灵的统摄之下,通过记忆与“反刍”从整体上表现社会现实。如果了解废名的生活经历的话,理解他的文章可能会深刻的多。废名的童年生活有大量的美丽景致。也相应的折射在他的作品中,比如发生在竹林里的故事与竹林都是那样的美好,充满着诗情画意,三姑娘的性格、形象也如竹林一般的美。绿草、炊烟、雀鸣、青菜、甚至那被青草覆盖着的坟墓,都充满着一种诗意的色彩。但是这些都是废名回忆的反照,他表达的世界里有许多是我们所无法理解的。在《竹林的故事》中,我们无法猜测“我”和三姑娘之间的情愫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只是一种相识吗?好像又不足够完全可以说服我们去相信。在结尾的“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这句话的说话人并不清楚,因为在许多地方自己的母亲也可以这样称呼自己的女儿的。但是在前文中,有些堂嫂子也是这样叫三姑娘的。在这里却没有说明。作者自己认为不足以解释的东西,就这样放了过去,让读者猜测不已。 废名的自我性还表现在写作方法上的自我性。《桥》和《莫须有先生传》均出自他一人之手,风却格迥异,废名在写作沉醉于往事的幻梦并努力使之染上 [作者简介]张鑫,女,山东省泰安市人,江苏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一76— 万方数据

中国现代、当代主要作家及代表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宏伟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主要作 品有: (1)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散文集:《朝花夕拾》; (3)散文诗集:《野草》; (4)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解放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共16部)。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我国现代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新诗的奠基者。诗歌代表作为《女神》,戏剧代表作为历史剧《屈原》。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我国现代文学家。代表作为《子夜》,另外有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腐蚀》、“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名篇有《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我国现代出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为《倪焕之》,另有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夜》等。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出名散文家、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他的散文有《春》《匆匆》《背影》《绿》《荷塘月色》《威尼斯》等。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现代出名小说家,语言艺术大师,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代表作为小说《骆驼祥子》,另外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剧本《茶馆》《龙须沟》等。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现代女作家,出名的儿童文学家。小说有《斯人独枯

竭》,散文有《小桔灯》《樱花赞》《寄小读者》,诗有《繁星》《春水》等。 夏衍原名沈端先,我国现代剧作家。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剧作有《赛金花》《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现代出名诗人、学者,代表作为《死水》。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出名作家。代表作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三部曲《火》;人间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另有散文《灯》《日出》《海行杂记》等作品。 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出名剧作家。代表作为《雷雨》,另有名作《日出》《北京人》《原野》《王昭君》等。沙汀四川安县人,现代小说家。代表作为《在其香居茶馆里》,另有长篇小说《还乡记》《淘金记》《困兽记》。 丁玲现代出名女作家,代表作为荣获斯大林文学二等奖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周立波现代出名作家,代表作为荣获斯大林文学三等奖的《暴风骤雨》。 另外还有名作《山乡巨变》《铁水奔流》等。 臧克家现代诗人,代表作为《烙印》《罪恶的黑手》《有的人》等。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出名诗人。代表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另有名作《黎明的通知》。 赵树理现代出名小说家。代表作为《李有才板话》,另有名作《小二黑结婚》《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 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出名作家,代表作为《荷花淀》,另有名作《风云初记》《白洋淀纪事》。

论废名小说情感表现的诗性内涵

摘要:诗的言说和思的言说是废名小说的抒情策略。诗的言说是将复杂的情感外射到物象,使之客观化为诗的意象,在小说中显明呈现;而思的言说则是将情感从物中抽回并幽闭于人物内心深处,在人物的沉思中隐约呈现。这两种策略突破了传统的抒情方式,使抒情由传达而转为体悟,召唤读者从人物的情感世界进入他们的精神存在,去感悟那无边的寂静的诗意。 关键词:诗的言说;思的言说;独一之诗;寂静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现代小说的抒情曾经出现过两种倾向:一是无节制地宣泄个人欲望,二是传达某种时代意图,它们以躁动、感伤或沉重的文字直接冲击我们的感官。废名小说的抒情却不然,既不是时代的呐喊,也不是个体的悲鸣,而是一种生命体验的娓娓道说,一种心灵声音的静静倾听,它模糊了情感的主观与客观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发掘情感的诗意。这是废名小说最具魅力的地方,言说与倾听的抒情模式因此也成为废名小说的创格。言说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具象言说,即将复杂的情感筛选之后外射到物象,经由物象而客观化为一系列诗的意象,叙述者或抒情主体并不直接抒发情感,而是控制这些意象,引导读者去发现和理解他预设的情感,因此称为诗的言说;另一种是抽象言说,即将情感从外物中抽回并幽闭于人物内心,形成一种有意无象、无确定所指的特殊情感,抒情就成了一连串能指的沉思,并在沉思中探寻情感的奥秘,因此称为思的言说。这两种言说方式互为近邻,各有侧重。有意味的是,诗与思既是废名小说的情感表现方式,同时也是人们理想的生存状态,因此小说中的抒情话语并非仅仅是传达情感,而且还召唤读者的“直觉之流进入活现在作品中的他人本身的内在隐

幽处”,①在和小说中人物情感的对话与交流中,获得一种诗意而神秘的生命体验。 一 诗的言说是废名前期小说的主要抒情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前提是作者“在描写时却不能同时在这情感中过活,他一定要把它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种意象,他自己对于这情感一定要变成一个站在客位的观赏者”。②废名对此深有感触,他曾在一篇随笔中说:“下笔总能保持得一个距离,即是说一个…自觉?……冷静的理智在这里恐不可恃,须是一个智慧。” ③所谓诗的言说,也就是这种创造意象使情感客观呈现的抒情方式。 在诗的言说中,作者的主观情感隐藏在客观化叙述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情感意向,从而避开散文化抒情造成的直接感官冲击,使情感得以曲径通幽,增添了想象的诗性空间。《竹林的故事》、《桃园》等小说集中大都以废名早年的情感经历为题材,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但在小说中很少直接抒发,而是通过竹林、河柳、荒坟、远山、山庙、桃园、茅屋、沙滩等一些意象来客观地呈现。像《浣衣母》中的“茅草房”意象,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五次之多,而每次的出现呈现的情感都不相同,或悲怆、或关爱、或怅惘、或安慰、或隔膜。它记载着李妈一生中的快乐和忧伤,在小说中静静地言说。即便不读小说全文,单将含有“茅草房”意象的几个句子稍作变化,连在一起,便是一首意味含蓄隽永的抒情诗。 最能体现诗的言说魅力的小说还是《竹林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抒情主人公从小说中隐退,由情感的抒发者变为意象的控制者,情感在他的控制下经由一系列的物象来呈现。如下面一节: “三姑娘到房里去了一会又出来,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然而老程终于还是要亲自朝中间挪一挪,然后又取出壶来。…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在这段引文中,核心意象是杯子和下酒菜,对于杯子,叙述者强调“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管”,前一句会令人产生“家穷百事哀”之感,而后一句却见出三姑娘对爸爸的爱。

废名及其文学创作

废名及其作品风格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其作品风格如下: 一是散文化倾向。废名的诗往往是兴笔所致,挥洒自如,行乎当行,止乎当止。同时废名又是运用经济的文字,废名说:“我过去写的新诗,比起随地吐痰来,是惜墨如金哩!”(废名:《谈谈新诗》)废名将古文言字词运用到新诗的语句当中并活用典故,即是极大的尝试和探索。如“我学一个摘花高处赌身轻”,将吴梅村的诗句直接引入,嫁接得多么自然,毫不费力气。 二是以禅写诗。1922年废名怀着一颗极大的向往之心来到北京,不久却是面临新文学阵营分裂、论争之时,于是陷入极度苦闷之中。随后1927年张作霖率军进入北京,北平文人纷纷南下,北方文坛显得格外冷清寂寞,废名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心理由苦闷趋于封闭,性格更内向,思维方式侧重于内省,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洪流中废名找不到可辩清方向的思想作指导,于是躲进西山参禅悟道。汪曾祺、卞之琳都曾以此时的废名为原型刻画一个“深山隐者”形象。此时废名思想艺术的变化很明显表现在他的小说《桥》和《莫须有先生传》上,以至他的朋友温源宁教授怀疑他受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等小说大家的影响,然而不单是小说,这一变化也表现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上。至此废名诗风大变,内容颇费读者猜详。废名以禅写诗,读者应该以禅读诗。苏轼说:“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废名的许多诗句看似半通不通,无逻辑可言,其实他的诗像李诗温词一样,表面不能完全文从字顺,但骨子里的境界却是高华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像“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谁又能只通过字面而不借助想象和领悟去理解呢?废名大约是最早将禅引入新诗的诗人,1947年黄伯思在《关于废名》中指出:“我感兴趣的还是废名在中国新诗上的功绩,他开辟了一条新路……这是中国新诗近于禅的一路。”废名的这些诗大多成于一时,“来得非常之容易”,有的是吟成的游戏之作,不可与之较真,亦不可轻易放过,因为里面“实在有深厚的力量引得它来,其力量可以说是雷声而渊默”。如“我倚着白昼思索夜/我想画一幅画/此画久未着笔/于是蜜蜂儿嘤嘤地催人入睡了/芍药栏上不关人的梦/闲花自在叶/深红间浅红”。废名的诗像晚唐诗词一样有“担当(寂寞)的精神”和“超脱美丽”(废名:《关于自己的一章》)。 三是美与涩的交织。废名的诗美是天然的,诗情是古典的,往往令读者有一种丈二和尚摸不找头脑的美丽,有仿佛得之的感觉。这是废名的诗晦涩的表现。废名的诗融儒释道为一体,并有现代主义之风,使得废名的诗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废名就曾以《掐花》为例说它是“新诗容纳得下几样文化的例证”(废名:《〈小园集〉序》)。废名有的诗确实难懂,如“黄昏街头的杨柳/是空中的镜子/对面小铺子的电灯/是寂寞的尘封/晚风将要向我说一句话/是说远天的星么”。真是诗人将要呓语,是说一首诗么? 抗日战争胜利后,废名再一次经历思想大变,这一时期尽管只有四首小诗,却不可小觑。废名经历九年跑反、避难,开始同情于“人类的灾难”,痛恨于“人类的残忍”,呼吁和平,诅咒战争,追求真理。

从菱荡谈废名小说的读法

满眼花叶梦中星光 ——从《菱荡》谈废名小说的读法 关键词:菱荡审美梦小说学 提要:废名的小说《菱荡》淡化故事性,在细微的片段场景中对日常生活作了想象的表达,表现出浓郁的诗意,反映了废名以梦为真实的艺术追求。只有整体理解废名小说精神和建立废名小说学才能更好理解《菱荡》。废名小说学应该包括以梦为真实的艺术观、以诗法入小说的表现法、禅宗式审美感受方式,加上作家独特的审美趣味等等。从众说纷纭的《菱荡》解读现象可以知道,建立完整、有效的废名小说学非常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废名在现代文学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小说自产生之日起,不乏赏音。比如刘西渭认为世上虽然有比他通俗的,伟大的,生动的,新颖而且时髦的作家,“然而很少一位像他更是他自己的。”1朱光潜认为他的小说《桥》:“撇开浮面动作的平铺直叙而着重生活的揭露”,“偏重人物对于自然景物的反应”,“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2但是他的小说由于太过“苦心孤诣”,只成为少数人的星光,多数读者则感叹其小说晦涩难懂。实际上,他的小说描写的不过是乡村翁媪,说的也不过是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的琐事,不曾超过普通人经验世界,但他的小说确确实实又难以用常识的理来揣度。我们只有超越生活的庸常,越过凡俗才能直达其如诗的梦境。本文试以小说《菱荡》为例进入废名的艺术世界,一窥废名小说堂奥。 一 《桥》是废名小说的集大成者,最能体现废名小说那如诗如梦的特色。实际上这种特色是经过了由《竹林的故事》向《枣》、《桃园》的发展,再向长篇小说《桥》发展的过程。 长篇小说《桥》故事性与前相比大大减弱,人物的现实关系越来越简化,作者善于在片段的生活场景中,突出人物内心的感应状况。正如朱光潜所说:“(《桥》)偏重人物对于自然景物的反应”,“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小说虽然借小林与琴、细竹两个姑娘的感情纠葛为故事框架,作者重点却在于人物对外在事物的婉妙体悟,甚至包括对人物的微妙关系的心灵感应。事件的连续性常被心灵空间的延展所打破,小说与其说是展示生活事件,不如说是以慧眼去烛照藏匿在生活片段场景中的人生意趣,由此构筑了一个乌托邦的诗意世界。废名最初的几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甚至包括《枣》是有故事的,儿时的生活回忆成为小说的主体,在城乡文化对立的空间中,寄托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于乡村古老文化逝去的悲哀。作者以温煦之笔叙写乡村翁媪之事,表达乡土儿女之情。他那偏重于抒情的乡村生活赞歌表达了作者对未遭现代文明侵染的田园乡村生活的向往。这些作品有写实成分,也有故事性,但作者那身处都市的人生寂寞是借用回忆方式展现的,暗示了他未来的写作方向,那就是用心灵照亮现实,小说中本不浓厚的故事和也不复杂的人际关系被充满了哀

浅谈废名乡土小说

浅谈废名乡土小说 乡土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总体说来,乡土小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鲁迅式的乡土小说,一类是左翼式的,另一类则是田园牧歌式的。 废名,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各方面都有所涉及,然而他却是以小说出名的。大体说来,他的小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写知识分子生活的,另一类则是写故乡风土人情的。比较二者,显然后者更具重要地位。虽是乡土小说,然而他的乡土小说又是与众不同的。他并不像鲁迅一类着意于揭露民间疾苦,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去批判国民性,而是以田园诗的格调来描写乡土风情。因此,他的乡土小说并不同于以往的乡土小说,而是别具一格,开创一种田园牧歌式的乡土小说。 在废名的乡土文学作品中,少年和姑娘在夕阳下逗留嬉戏、行人挑夫在杨柳树下乘凉喝茶,农家乐的一派祥和而繁忙的快乐景象完全抹去了现代农村中血腥的一面,谱写出一曲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 其实,说是田园牧歌却是与我印象中的田园有所区别的。印象中的田园始于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小说与诗歌自然是不同的,可是总归是田园吧!然而刚开始在读废名小说时,我却仍然有点迷茫,若不是听老师所说,我大概也想不到“田园牧歌”一词。仔细想来,应该是因为废名小说中那种晦涩的语言和独特文本误导了我,或许还有别的什么东西。于是在借鉴于他人的看法及自身的反复品味中对于废名的乡土小说终于有了那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松散的结构,淡化的情节 读废名的小说其实是一件费神的事儿,我们已经习惯于具有严密结构和完整故事情节的传统小说模式。而废名的小说恰恰是与这种传统相反的。他的小说虽然短小却是漫无章法的,没有一个完整的中心。而是由一个个小片段粘连起来的,但仍然不统一,甚至有些支离破碎的感觉。看他的小说我就会想起当初学外国文学史时所接触到的“意识流”的作家作品来。我想若是划分流派,废名大概也是属于意识流派的吧。比如《桥》,它以空间来构架文章结构,以景物描写为主题,可是在这样的描写中既不是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不是为了塑造什么人物形象,倒是营造了某种道不明的意境。而且片段之间并没有什么过渡语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前句还是“你这丫头!”后句便转向了八丈亭的新片段描写之中了。这种创作意识极具跳跃性,而且没什么故事情节,无起因,无高潮,只于平淡中描写情节,前后联系不紧凑,间断性强。因此,常常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甚至不知道前面跟后面原来是同一篇小说里面的内容。但是,小说因以田园景物为中心,使得他的小说很有欣赏、品味的价值。 二、散文之美,诗之意境 废名的田园小说短如散文美如诗境,这可以归结于他的语言风格。废名小说有时清新质朴,富有诗意,有时却是奇峭孤僻,总体说来具有诗化的倾向。在他的小说中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显得简练而含蓄,极富韵味。比如《洲》中“城墙外一切,涂上了淡淡的暮色,塔的尖端同千年矮独放光霞,终于也渐渐暗了下去,乌鸦一只只的飞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内容摘要: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关键词:废名《桃园》象征精神分析幻想与梦境 废名是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他早期以《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影响的。废名的小说多取材于家乡的小桥流水、枫柳沙滩、暮鼓晨钟,赞誉者称之为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有如陶诗一般的冲淡隐逸的气息,甚至还有佛家禅理蕴含其中。刘西渭评价废名:“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1]。这个“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就是他精心建构的小说世界。 但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毕竟不同于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早有人看出他写的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幻梦,里

面夹杂着悲愁之音。朱光潜说他是“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2],朱光潜描述废名所说:“你别看六朝人的词藻那样富丽,他们的内心,实有一种深刻的苦痛”[3],废名自己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是以词藻的华丽来掩饰或回避内心的痛苦,所以他的小说往往是有大悲苦在的,只是读者常常被牧歌式的景象、纯美的人物所吸引,忽略了蕴含其中的苦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废名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方法: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意境,注重写人物随处生发的感觉、思想,如感觉和思想的串联,非常类似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又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凝练和跳跃性,画面转换频繁,常常缺乏过渡,文句跳荡,故意留下许多省略、空白……这些都造成了他小说的晦涩难懂,影响了读者对其中内蕴的苦痛的感受和理解。 《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蕴含生活的大悲苦的作品,“桃园”和“桃源”一字之差,读懂了“桃园世界”,就能认识到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的真面目。 《桃园》里的人物只有两个:桃园主人王老大和他十三岁的生着病的女儿阿毛。时间是简单的一段:深秋某月,从十二日的黄昏至夜晚。十二日,黄昏的时候阿毛坐在门槛上,后来伏在床上,后来上床睡觉,和王老大谈话。阿毛所有的动作除了说话之外,就是种种回忆、感觉。有些研究者认为小说中有两段时间,还有一段是十四日,王老大上街买酒,却为了阿毛而买了玻璃做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内容摘要: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关键词:废名《桃园》象征精神分析幻想与梦境 废名是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他早期以《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影响的。废名的小说多取材于家乡的小桥流水、枫柳沙滩、暮鼓晨钟,赞誉者称之为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有如陶诗一般的冲淡隐逸的气息,甚至还有佛家禅理蕴含其中。刘西渭评价废名:“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1]。这个“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就是他精心建构的小说世界。

但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毕竟不同于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早有人看出他写的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幻梦,里面夹杂着悲愁之音。朱光潜说他是“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2],朱光潜描述废名所说:“你别看六朝人的词藻那样富丽,他们的内心,实有一种深刻的苦痛”[3],废名自己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是以词藻的华丽来掩饰或回避内心的痛苦,所以他的小说往往是有大悲苦在的,只是读者常常被牧歌式的景象、纯美的人物所吸引,忽略了蕴含其中的苦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废名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方法: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意境,注重写人物随处生发的感觉、思想,如感觉和思想的串联,非常类似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又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凝练和跳跃性,画面转换频繁,常常缺乏过渡,文句跳荡,故意留下许多省略、空白……这些都造成了他小说的晦涩难懂,影响了读者对其中内蕴的苦痛的感受和理解。 《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蕴含生活的大悲苦的作品,“桃园”和“桃源”一字之差,读懂了“桃园世界”,就能认识到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的真面目。 《桃园》里的人物只有两个:桃园主人王老大和他十三岁的生着病的女儿阿毛。时间是简单的一段:深秋某月,从十二日的黄昏至夜晚。十二日,黄昏的时候阿毛坐在门槛上,

中国现代文学小说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小说部分 本章主要内容简介 ?本章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小说创作的情况 ?要求掌握本期小说发展的三种类型或潮流。 1.第一类是“问题小说”和为人生的小说,以冰心、庐隐、叶绍钧等作家为代表。 2.第二类是乡土小说,理解回忆、乡愁、风土、写实的基本特色。 3.第三类是浪漫抒情小说,重点把握郁达夫创作的鲜明个性,进而掌握浪漫抒情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第一节问题小说与“为人生”的小说 一、“问题小说”的兴起及其原因: 1、问题小说的出现 ?《新潮》作家群的作品初露端倪 ?冰心《两个家庭》等小说开创了?°问题小说?±的创作风气。 ?1921年文学研究会将?°问题小说?±创作引向高潮。 2、问题小说的概念 ?问题小说就是对于某一社会现实或人生现象,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甚至试图解答问题的小说。 ?如: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人民的疾苦、儿童问题、教育问题、劳工问题…… 3、?°问题小说?±形成创作朝流的主要原因 (1)是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 (2)是外国文学影响的结果。 (3)是新文学理论家着力提倡、创作主体积极响应的结果。 二、问题小说的特征与缺失 1.关注社会人生问题的现实精神 2.题材广泛,涉及面广 (1)劳动者的命运问题 (2)妇女地位问题 (3)青年恋爱婚姻问题 (4)教育问题 (5)探索人生意义问题 3.缺失:社会功利性与概念化 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三、冰心——“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 ?“冰心”这个笔名,是她1919年9月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时首次使用的。 ?家庭问题一直是冰心关注的主要问题 夫妻问题 ?家庭问题父子(女)问题 青年问题 ?“爱的哲学”是冰心“问题小说”治疗青年精神危机的“备急千金药方” ?《超人》和《悟》是这种哲学的集中体现。

周作人主要作品及简介

周作人(1885~1967) 光绪甲申年十二月初一(1885年1月16日)生于浙江绍兴。鲁迅二弟。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原名櫆寿,又名奎缓,字星杓,自号启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 1903年进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海军管理,改名为周作人,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06年7月到日本攻读海军技术,后改学外国语。此间与羽太信子(1888-1962)结婚。1911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军政府教育司视学、绍兴县教育会会长、省立五中教员。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 “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 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现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序》)。 1927年4月李大钊被杀害,曾保护李大钊之子李葆华避居自家一个月之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 1945年在中国特有的颠三倒四不分黑白的氛围下被判刑入狱,1949年出狱,后定居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写作有关回忆鲁迅的著述。主要著作: 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夜读抄》、《苦茶随笔》、《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苦口甘口》、《过去的工作》、《知堂文集》,诗集《过去的生命》,小说集《孤儿记》,论文集《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著《欧洲文学史》,文学史料集《鲁迅的故乡》、《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知堂回想录》,译有《日本狂言逊》、《伊索寓言》、《欧里庇得斯悲剧集》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冲击,曾被红卫兵无耻粗暴对待,于1967年5月6日去世。 【周作人主要著作书目】 [创作书目] 孤儿记(文言小说)1906年6月,小说林社 自己的天地(散文集)1923年9月,北京晨报社 泽泻集(散文集)1925年月12月,北京,北新书局 谈龙集(文艺杂论集)1927年12月,上海,开明书店 谈虎集(上下集)(杂文集)1928年月1月,上海,北新书局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期末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期末考试(20) 姓名:吴佳文班级:默认班级成绩: 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废名的作品是()。1.0 分 A、 《竹林的故事》 B、 《南行记》 C、 《春桃》 D、 《酒后》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的特点是()。1.0 分 A、 热情奔放 B、 恬淡自守 C、 孤高自傲 D、 愚昧无知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下列不属于叶圣陶的作品是()。1.0 分 A、 《多收了三五斗》 B、 《狗日的粮食》 C、 《潘先生在难中》 D、 《倪焕之》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不包括()。1.0 分 A、 《家》 B、 《春》 C、 《秋》

D、 《冬》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子夜》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1.0 分 A、 喜剧大团圆格局 B、 时代感强烈 C、 零度写作 D、 语言风趣幽默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6关于《围城》的三重意蕴,下列选项错误的是()。1.0 分 A、 《围城》描写了抗战时期古老中国的城乡世态。 B、 《围城》是社会心理的沉淀,以漫画形式揭示了新儒林的众生相。 C、 《围城》带有哲理层面的反思,通过方鸿渐这个人物揭示了人生的盲目性。D、 《围城》探讨了国民劣根性,描写了小市民阶层的悲剧日常。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关于左翼文学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 分 A、 左翼文学的政治意识强烈 B、 左翼文学面向底层,描写阶级斗争 C、 左翼文学注重现实影响,追求力的美学 D、 左翼文学主张文学高于现实,其代表作品仍然呈现出浪漫梦幻的气质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8《菊英的出嫁》的作者是()。1.0 分 A、 蹇先艾 B、 台静农 C、 彭家煌 D、

废名《枣》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枣 废名 我当然不能谈年纪,但过着这幺一个放荡的生活。东西南北,頗有点儿行脚僧的风流,而时怀一个求安息之念,因此,很不觉得自己还应算是一个少年了。我的哀愁大概是少年的罢,也还真是一个少年的欢喜,落日西山,总无改于野花芳草的我的道上。 近数年来,北京这地方我彷徨得较久,来去无常,平常多半住客栈。今年,夏末到中秋,逍遥于所谓会馆的寒窗之下。我不知怎的,实在的不要听故乡人说话。我的故乡人似乎又都是一些笨脚色,舌头改变不过来,胡同口里,有时无意间碰到他们,我却不是相识,那个声音是那样的容易入耳……唉,人何必丢丑呢?没有法,道旁的我是那么感觉着。至于会馆,向来是不辨方向的了。今年那时为什么下这一着棋,我也不大说得清。总之两个院子只住着我一人。 我住的是后院,窗外两株枣树,一株颇大。一架葡萄,不在我的门口,荫着谁之门,锁上了,里面还存放有东西。平常也自负能谈诗的,只有这时,才甚以古人青锁对芳菲之句为妙了,多半是黄昏时,孑然一身,枣树、葡萄架下贪凉。 我的先生走来看我,他老人家算是上岁数的人了,从琉璃厂来,拿了刻的印章给我看。我表示我的意见,说,“我喜欢这个。”这是刻着“苦雨翁玺”四个字的。先生含笑。先生卜居于一个低洼所在,经不得北京的大雨,一下就非脱脚不可,水都装到屋子里去了,——倘若深更半夜倾盆而注怎么办呢,梨枣倒真有了无妄之灾,还要首先起来捞那些捞什子,所以苦雨哩。 先生常说聊斋这两句话不错: 姑妄言之姑听之 豆棚瓜架雨如丝 所以我写给先生的信里有云: “豆棚瓜架雨如丝,一心贪看雨,一旦又记起了是一个过路人,走到这儿躲雨,到底天气不好也。钓鱼的他自不一样,雨里头有生意做,自然是斜风细雨不须归。我以为惟有这个躲雨的人最没有放过雨的美。……” 这算是我的“苦雨翁”吟,虽然有点咬文嚼字之嫌,但当面告诉先生说,“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