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方言词汇特点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5
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调查2011级汉语言文学韦志勇[摘要] 称谓就是怎么样去称呼别人,它在语言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山县客家方言是客家方言的一个地域变体,由于资料相对稀缺及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其称谓系统尚无人作专门描述。
为了给马山县客家方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多的材料,本文将从语构词、意义与语法、现状与未来等方面对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从而勾画出其基本面貌,揭示其特点。
[关键词] 称谓;构词;意义与语法;现状与未来引言客家方言是汉语方言中分布地域比较广的一种方言。
我国现有客家人口总数约为5800万。
客家居民不仅较好地保存了固有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思想观念,也较多地保存了自己的语言风格特点,直至今天,客家人仍然坚守着“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祖训。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以及当地壮语的影响,客家方言称谓在词汇、语法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特点;通过对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的调查和研究,勾画出其基本面貌,揭示其特点,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马山县客家话,发掘客家话所具特点和差异,同时也可以为更准确地进行客家方言小片分区提供科学依据。
客家方言的研究已出了许多成果,涉及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广西客家话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语音特点的描写,成果有邓玉荣《贺县公会客家话的声调》(1995);刘涛《梅县客家音韵比较研究》(2003);李普英《陆川客家话与普通话的语音对应规律》等(1995)。
而专门针对客家方言称谓的研究很少,成果也不多。
本文在深入调查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的基础上,详细描写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的语音、构词及语法,揭示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的特点,并通过分析普通话和壮语对客家方言的影响,提出对其要进行保护的建议。
本着尽可能反映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系统面貌的原则,笔者调查了林圩镇林圩村、黄番村、周鹿镇武平村3个语言点。
本次调查对象一般为70岁以上的当地老者,他们熟知当地客家方言称谓系统及其演变。
主要询问了黄番村83岁的曾成金老人,76岁的曾成区老人;武平村72岁的林大福老人。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从词汇看客家方言与赣语的关系客赣关系是客家方言与周边方言关系中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
第一个通过具体语言材料对客赣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的罗常培先生认为它们是“同系异派”的方言。
一直以来,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客赣语最为接近。
确实,客家方言与赣语在语音上的共同点是最多的。
然而,词汇方面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对此作了一番考察——包括横向的渗透关系和纵向的渊源关系。
本文材料基于客家方言3000多条词汇对照。
调查点为闽粤赣各3点,它们是:梅县(文中出现时简称梅)、揭西(揭)、廉江石角(角)、永定(定)、武平岩前(岩)、长汀(汀)、石城(城)、安远(远)、大余(余)。
限于篇幅,客赣语相同或不同的词语本文只能列举少量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南康(浮石)客家方言的词缀研究
罗毅
【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6)002
【摘要】以赣南客家方言中的代表方言之一——南康(浮石)客家话为研究对象,对其词缀系统分前缀、中缀、后缀进行了全面而详细地探讨和研究,主要分析了南康(浮石)客家话中“老、阿、晡、打、子、佬、头、崽子(崽)”等词缀的语法特征、附加意义和主要功能,并且与广东梅县话和普通话进行了相应地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出南康(浮石)客家方言词缀系统的自身特点,以完善和丰富赣南客家方言的语法体系.【总页数】6页(P78-83)
【作者】罗毅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中文系,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6
【相关文献】
1.语言接触下弱势方言的微观演变分析--以商洛客家方言词缀的使用分析为例 [J], 付新军
2.林海弄潮人——记南康市浮石乡窝坑村党支部书记林盛财 [J], 徐亨斌
3.一村山水满园诗——南康区浮石乡窝坑村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纪实 [J], 温圣魏
4.林海弄潮人——记南康市浮石乡窝坑村党支部书记林盛财 [J], 徐亨斌
5.小产业大作为——南康区浮石乡烫皮小镇助力脱贫记 [J], 王恩民;钟恢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客赣方言人体类词语比较研究作者:温美姬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3期摘要:客赣方言关系密切,两大方言有差异性也有共性。
本文对客赣方言人体类词语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据此分析了这两大方言人体类词语的异同,同时分析出各自内部的差异性和一致性。
关键词:客家方言赣方言人体类词语比较研究客赣方言关系密切,两大方言有差异性也有共性。
两者合为一个大方言区还是分为两个方言区,这是学术界争论已久的问题。
实际上,对客赣方言分合判断应依赖于对两大方言尽可能详细的比较研究。
本文拟以人体类词语为例,选择客家方言点三点和赣方言点三点,对客赣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据此分析这两大方言人体类词语的异同,同时分析各自内部的差异性和一致性,以管窥客赣方言词汇的一些特点。
我们选择的客家方言点是梅县、长汀和石城,它们分别位于客家大本营区的粤东、闽西和赣南地区,其中梅县、长汀方言材料出自李如龙、张双庆《客赣方言调查报告》,石城方言材料由温昌衍博士提供;赣方言点三点是南昌、新余和吉安,其中南昌方言的材料主要来自熊正辉《南昌方言词典》、张燕娣《南昌方言研究》以及刘纶鑫《客赣方言比较研究》,新余方言材料主要来自《客赣方言调查报告》,吉安方言系笔者母语吉安县横江话。
用来比较的人体类词语有59个,系《客赣方言调查报告》中的调查条目,它们是:1.头;2.头发;3.头发旋儿;4.头屑;5.脸;6.眉毛;7.额头;8.囟门;9.眼睛;10.眼珠;11.鼻子;12.鼻涕;13.鼻屎;14.耳朵;15.耳屎;16.脖子;17.嘴;18.嘴唇;19.臼齿;20.龅牙;21.齿龈;22.牙垢;23.口水;24.下巴;25.胡子;26.皱眉头;27.乳房;28.乳汁;29.打赤膊;30.光腚;31.肚子;32.肋骨;33.胯下;34.男阴;35.女阴;36.交合;37.屁股;38.肛门;39.胳膊;40.胳膊肘;41.手腕;42.腋下;43.拳头;44.手指头;45.指甲;46.脶(指纹);47.箕(指纹);48.腿;49.腿肚子;50.膝盖;51.踝子骨;52.脚跟;53.脚印;54.脚掌;55.脚心;56.大拇指;57.小拇指;58.趼子;59.(身上的)污垢。
从词汇特点看宁都客家话的内部差异
肖九根;张家焘;廖丽红
【期刊名称】《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45)2
【摘要】宁都县隶属赣州市,位于江西东南部,赣州北部,辖有24个乡镇,299个行政村,90多万人口;境内虽属纯客家话,但因乡镇众多,南北环境差距大,故其方音词汇也存明显差异。
近年对其乡镇作了一次全面调查,不仅记录了方音,还考察了词汇,旨在探寻方音与词汇是否存有地域内部的差异性。
调查表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词语,不仅南北之间、方言片区之间存有差异,甚至同一片区内也有差异,文中内容就是其词汇差异的反映。
通过对客家话词汇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其一,各类词说法形式多样;其二,有些词说法的差异地理分布较为明显;第三,方言词说法一致性北部高于南部。
【总页数】7页(P88-94)
【作者】肖九根;张家焘;廖丽红
【作者单位】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新媒体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九江市双
峰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7
【相关文献】
1.从词汇比较看白马语内部的方言差异——兼论语言身份识别的方法
2.平果客家
话词汇特点说略3.三明宁化客家话与梅县客家话日常词汇特点比较4.从山东方言
文献看明清官话与方言词汇的义域差异——兼谈官话方言内部词义系统的差异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客家话方言大全客家话,是中国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台湾等地。
客家话是中国五大方言之一,也是汉语方言中的一支。
客家话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客家话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客家话中,有许多词汇和短语是其他方言所不具备的,这些词汇和短语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比如,“囍”(xi)是客家话中常用的祝福词,表示喜庆和祝福。
客家话的语音特点也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客家话的语音音调较多,有七个音调,这在汉语方言中是比较罕见的。
这也给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在客家话的语法结构中,也有一些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不同的地方。
比如,在客家话中,动词的变化形式相对较少,名词和代词的变化也比较简单。
这种简洁的语法结构使得客家话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方便实用。
客家话作为中国的一种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客家人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纽带。
通过学习和传承客家话,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客家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客家话方言的丰富多彩,让人们在交流中更具魅力和个性。
在当今社会,客家话的传承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方言逐渐失传,客家话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客家话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让客家话在当今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总之,客家话作为中国的一种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承载着客家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通过学习和传承客家话,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们应该重视客家话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让客家话在当今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客家话的魅力将会在传承和发展中得到更好的展现。
客家话词汇
客家话是一种属于汉语族的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客家地区。
这个方言有一些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客家话的常见词汇:
●你好-你好(Li ho)
●谢谢-食饱(Sit bou)
●早上好-朝暘好(Tsho yong ho)
●晚上好-晡暘好(Bo yong ho)
●再见-元辰见(Yun san giin)
●对不起-悔仔事(Fui ay chi)
●请问-咦汝(E lu)
●喜欢-通意(Thong yi)
●美丽-好看(Hou kon)
●吃饭-食饭(Sit fan)
●水-水(Sui)
●茶-茶(Tsha)
●咖啡-咖啡(Gafei)
●家-家(Ga)
●朋友-朋友(Phang yau)
这只是一小部分客家话的词汇,因为客家话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方言和口音。
此外,客家话的书写方式可能因使用汉字还是注音符号而有所不同。
如果你在特定的客家地区,可能会遇到一些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客家话蚊鼠介绍客家话客家话是中国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等地。
它是汉语的一个分支,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一定的差异。
客家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客家人民的重要身份象征。
客家话的特点客家话有一些独特的特点,下面是一些主要的特点:1.声调丰富:客家话的声调非常丰富,有六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和轻声。
这些声调的使用使得客家话的语音非常特别,给人一种独特的韵味。
2.词汇丰富:客家话的词汇非常丰富多样,有很多独有的词汇。
这些词汇反映了客家人民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的文化特点。
3.语法结构独特:客家话的语法结构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所不同。
它的语序比较灵活,动词和形容词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这种独特的语法结构使得客家话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客家话中的蚊鼠在客家话中,蚊鼠是两个常见的词汇。
下面将分别介绍它们在客家话中的意思和用法。
蚊蚊在客家话中是指蚊子。
蚊子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它们以吸食人类和动物的血液为生。
在夏季,蚊子数量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
在客家话中,蚊这个词还有一个引申义,即指麻烦、烦恼的事情。
这是因为蚊子叮咬人后会引起瘙痒和不适,给人们带来烦恼。
鼠鼠在客家话中是指老鼠。
老鼠是一种常见的啮齿动物,它们以各种食物为生。
老鼠在农田和城市中都有出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
在客家话中,鼠这个词还有一个引申义,即指不诚实、狡猾的人。
这是因为老鼠常常偷窃食物,具有隐秘和狡猾的特点。
客家话中的成语和俗语客家话中有很多独特的成语和俗语,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1.蚊蚀鼠啮:比喻小事不断,琐碎不堪。
2.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浅,见识狭窄。
3.蚊子腿肉:比喻微不足道的东西。
4.鼠窃狗偷:比喻行为卑鄙、不光彩。
客家话的保护和传承客家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方言,是客家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客家话,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加强教育:在学校和社区开展客家话的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客家话。
从与动物有关的客家方言的熟语透视客家文化一、熟语的定义:熟语又叫习用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
黄伯荣《现代汉语》客家方言的熟语系统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这些熟语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用,结构比较固定,意义比较完整。
具有鲜明的口语性、通俗性、形象性,富于哲理,含义深刻。
温昌衍《客家方言》二、研究意义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一种古老的语言。
客家方言的词语丰富多彩,保留着大量而较为完整的上古语音词汇,同时它在中原南迁过程中,受土著或其他旁系的影响,又有自身的变更与创新,创造出了兼容百家而独具特色的客家方言。
然而,方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语言中我们可以窥见文化,地方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从地方方言能考察出地方文化。
客家方言的熟语是非常具有客家特色的,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与动物有关的,本论文通过对与动物有关的客家熟语进行分析,找出这些有动物名称的熟语与客家文化之间的关系。
客家熟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的“山居稻作”、崇文尚学、为人处世等客家文化。
三、客家的“山居稻作”文化客家文化是“山居稻作”文化汉民族有不同的民系,就南方来说,就有越海系(即江浙系)、广府系、闽海系(即福佬系)、客家系、湘赣系。
这些民系都有各自的富有个性的文化,很受人们重视。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客家文化尤其与众不同。
这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看,从纵向看,客家先民未迁出中原地区时,生活空间是平原地带,农业种植以小麦为主。
迁入大本营地区后,生活的空间是山区,农业种植以稻子为主。
从横向看,虽然南方多山且种植水稻,但南方别的民系几乎都靠近大江、大湖或大海,或处于平原地带,有发达的“江、湖文化”、“海洋文化”;与客家相比,他们的商品经济都较客家发达。
因此没有任何一个民系的文化象客家文化一样有浓郁的“山居稻作”特色,尤其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只有客家民系的整体文化由“山居”文化和“稻作”文化组成,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揭阳方言词汇的特点揭阳方言是广东省揭阳地区的一种方言,属于客家话的一种变体。
揭阳方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
首先,揭阳方言的语音特点比较突出。
揭阳方言发音清晰、舒缓,声调音高,有明显的尾声韵母。
相对于普通话,揭阳方言中的鼻韵母较多,如“唔”代替了普通话中的“我”,“任”字读作“人”等。
此外,揭阳方言中的声母发音相对轻柔幽悦,比较富有音乐性。
例如,“家”字的“j”音发音较为轻柔。
其次,揭阳方言的词汇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揭阳方言借用了不少闽南语和潮州方言的词汇,与其他方言有所不同。
例如,“打炮仗”在揭阳方言中叫做“丢鞭炮”,“做饭”叫做“下锅”,“喝水”叫做“喝水果”,这些词汇的用法使揭阳方言在表达上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此外,揭阳方言还有丰富的俚语和谚语,如“十匹马不及一天,一天不及两天”,“滚石上坡”等,这些俚语和谚语在当地常用,用于形容或比喻某种情境或事物。
此外,揭阳方言的语法结构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揭阳方言的语法比较简洁,句型多为主谓宾结构。
揭阳方言中,通常不使用助词,而是通过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来表达句子的语义。
例如,“我着生”代表“我生病了”,“炒炒米”代表“炒米饭”。
另外,揭阳方言中的人称代词也有一定特点。
如“我”代表“我们”,“你”代表“你们”,“她”代表“他们”,这种用法在其他方言中较为罕见。
最后,揭阳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剌屎”表示“非常好吃”,“溜溜烟儿”表示“很快地”,“墩火”表示“生气”,“没提留”表示“毫无疑问”。
这些词汇或者表达方式在揭阳方言中常被使用,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
综上所述,揭阳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许多独特之处。
其语音发音清晰悦耳,声调音高,带有明显的尾声韵母;词汇借用了一些闽南语和潮州方言的词汇,有丰富的俚语和谚语;语法结构简单,句型多为主谓宾结构,使用语调和重音的变化代替助词;同时,揭阳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有关粤西客家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客家方言关键行驶于内地的广东省、广西省、福建省、江西省和四川、湖南省、海南省一部分地域。
在其中关键的地区是广东省东部地区和北边,广西省南边,江西省南边,福建省中西部。
粤闽赣边区一带是客家文化最集中化的地域,因此也是客家方言最时兴的地域。
在国外,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有一部分地域讲客家话。
东南亚地区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越南地区、泰国及其南美洲侨民、华籍中也有许多讲客家话的。
广东省的客家方言基本上遍及我省,但关键遍布在粤东地区、粤北地区。
在其中单纯属客家方言或以客家方言为主导的县区有:梅县、兴宁市、五华、大埔、蕉岭、平远、龙川、友谊、始兴、龙川县、南丰、河源市、丰顺、龙川、河源、翁源、连南、英德市、惠阳淡水、武汉、博罗、深圳宝安、惠东、揭西、仁化、乐昌、廉江、乳源。
除此之外饶平县、揭西、海丰、陆丰、龙们、从化、花县、新会、化州、四会、河源、鹤山、三水、高腰、开平、信宜、厦门、深圳龙岗区、东莞市等广东省的其他地域的一些县区也是有不一样水平的客家话遍布。
据全新调研材料统计分析,在粤西的湛江市、湛江、河源三市约有190数万人讲客家话,遍布地区约为6400平方千米,实际遍布在廉江、化州、信宜、高州、电白、阳西、罗定等县。
福建客家方言关键遍布在闽西的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明溪、宁化、明溪等县。
除此之外,南靖的武汉,平和县的九峰、长乐市,诏安县的秀篆、官陂,龙岩市西北部地区万安(旧名溪口镇)等地说的也是客家方言。
江西客家方言关键遍布在贛南的兴国县、宁都、石城、瑞金市、会昌、寻邬、安远、全南、龙南、定南、信丰(不包括县里嘉定镇和市郊的一部分乡村)、大余、崇义、上犹县、南康、信丰县、于都等十七个县和西北部地区的铜鼓县、修水县的绝大多数城镇。
除此之外,萍乡市、广昌、中德、吉安县、泰和、万安、遂川、江西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高安、武宁、横峰等县区的一部分城镇均讲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词汇特点研究摘要: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使用方言的人口约占汉族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客家方言是汉族语言的一个分支。
了解客家方言有助于了解古今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也可以使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现代汉语的构成及其特点,这对于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起着一定的作用。
本文将从词汇方面论述客家方言的特点,主要包括古词语的运用、方言词语的创新、词汇意义的差异、语法意义的差异、构词的差异这五个方面。
关键词:客家方言、词汇、语法、差异、构词、单音节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代贺知章的这首著名的七绝,描写自己少年离家,暮年还乡,物是人非,只有乡音依然如故。
乡音就是方言。
方言是全民族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
方言是某个社会内某一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有它自己的特点。
但是方言不是指个别不同于共同语言或其它方言的读音和词语,而是指包括和共同语言相同点在内的、由词汇和语法组成的整个系统。
它在方言区内具有民族性,是这个地区内人们交际思维的工具。
汉语是汉藏语系中是了重要的语言,它包括:官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七大方言。
在汉语七大方言中,客家话最独特的一点,是联结了大陆各省,乃至全球各华人地区的客家人的民系认同。
客家人,无论在大陆的广东、四川,还是在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只要会说客家话,坚持客家人不忘祖宗言的特性,就会互相视为老乡、自家人。
而不会说客家话,没有客家认同的人,即使有客家血统,一般也被视为客家后裔,而非客家人。
客家先民是中原的华夏民族,在近千年的五次大迁徙中,最终形成汉族(华夏族)的一个新民系。
他们的先祖多是因中原战乱等原因而从中原(河南,安徽,山东)南迁赣南,闽西,粤北地而形成的一个汉族新民系。
后又因战乱和人口膨胀等原因一部份又从这三地继续迁往全国其他省份以及东南亚,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
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湾、四川和湖南部分地区。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的华侨、华裔中也有使用者。
使用人口约3700万。
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如上所述,客家人民大多数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由于所住地区大部分是山区,帮能保持其传统观念,如文化、礼俗、语言等,但客家人的多次迁徙,在汉语区沿途停留,难免受到其它方言的影响,加上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当今客家话有许多其独特的地方,接下来,将论述的是客家方言的词汇方面的特征。
一、承——古词语的运用传承日常口语中普遍使用地古词语有索(绳子)、禾(稻子)、乌(黑)、面(脸)、食(吃)、饥(饿)、朝(早晨)、昼(中午)、行(走)、沸(沸腾)等。
在客家话的词汇中,还保存着许多古代词语或各地的方言词。
下面略举几例。
箸今语叫筷子的,客家话叫“箸”,读作“住”。
这个词在上古前期大概就产生了,所以《韩非子·喻老》里已有“昔日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的传说。
“箸”也叫“挟”,或读甲,也早见于汉代人的著作。
《礼记·曲礼上》:“有菜者用挟。
”但在客家话里,“箸挟”常作为一个同义复合词使用,只有“挟”作为动词时,可以单音节表示,如“挟菜”是。
满人谁人叫做“满人”。
按此即唐变中的“莽人”。
“莽”《广韵》摸朗切,和莫早切的“满”,音极近。
《敦煌变文·捉季布传文》:“更向何边投莽人。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第六篇所释,“莽人”即什么人,因变文中的“莽”和“没”同义。
蒋先生所释极是。
寒毛人脸上和身上的细毫毛,客家话叫“寒毛”。
这个词早见于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入香山寺第四》:“法师一见,遍体汗流,寒毛卓竖。
”有一部分是客家方言独自保留的古词语。
例如:噍(咀嚼),薮(窝),掮(肩挑),晡(下午或傍晚),拗(折)等。
有一部分客家方言的有音无字的词语,可以从古典词曲小说中找到语源。
例如:贡脓——客家话指疮口内腐烂生脓的意思。
《西游记》第七十三回提到孙司空与黄花观的蜈蚣精作战,被金光罩住时说:“却怎么被这金光撞软了皮肉?久后要贡脓。
”二、新——方言词语的创新一大批方言词语是由于反映本方言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状况、风俗习惯、土特产以及不同的造词习惯所形成的,例如:雪枝(冰棍)、猪红(又叫猪旺,即猪血,流血是忌讳的,因而改用表示吉利的红或旺来称呼)长生板(棺材)、丹(中药方,吃药是不吉利的事,因而反药方改成为仙丹的丹。
)、目汁(眼泪)、睡目(睡觉)、食朝(吃早餐)、食昼(吃午饭)、食夜(吃晚饭)、禾秆(稻草)等。
三、比——词汇意义的差异有些词语与普通话同义异形,例如:“叫(哭)、面(脸)、热头(太阳)、花边(银圆)、索麻(绳子)、狗虱(跳蚤)、眠(躺)、单车(自行车)、分婆(夫妇)、爷娘(父母)、家官(公公)、家娘(婆婆);有些词语或普通话同形异义;例如:“古典”一词客家方言指故事,普通话指典故和古代流传下来的,在一定时期认为是正宗典范的东西。
客家方言里的“冬瓜”指的是普通话里的“南瓜”,而普通话中的“冬瓜”指的是客家方言的毛瓜、枕头瓜。
“茎”客家方言指植物的根或植物体内的纤维质,而普通话指的是植物下部和根连接、上部一般生有中、花和果实的部分,这一部分客家方言叫梗;有些是词形相同,但意义范围大小不同的,例如“唇”普能话指人或某些动物的口的周围的肌肉,客家方言除了具有这个意义外,还有器物和自然物的口和边的意义(如锅唇、桌唇、田唇、井唇、河唇、湖唇)。
“烧”普通话有使东西着火、加热使物体起变化等意义。
客家方言除上太守意义外,还有“柴火”“热”的意义。
“吹”普通话除了有合拢嘴唇用力出气、吹气演奏、气流及风等流动的意义,还有夸口、破裂或不成功等意义,而客家方言只有前一部分的意义。
有些词是词形相同而词义互相交叉的,例如“光”、“亮”、“明”在客家方言和普通话中都是同义词,都有相同的用法,如火光、光彩、光辉、光芒、亮晶晶、亮相、明亮、明灯。
但客家方言中用光的地方,普通话中往往用亮或明,如月光(月亮)、天光(天亮)、火太光(灯太亮)。
“冷”与“凉”在客家方言和普通话中都是同义词,都有相同的用法,如冷气、冷床、冷汗,冷冰冰、凉爽、凉茶。
但有时客家方言用冷,普通话则用凉,例如冷水(凉水)、凉血(冷血)。
其他如“细”和“小”、“夜”和“晚”、“日”和“天”、“破”和“烂”等词都有词义交叉和用法不同的区别。
有些词是多义词或扩大了词义的。
如“脚”在普通话里只表示脚,而在始兴客家话中不仅表人或动物的脚,而且还可指物体的最下部,如岭脚、墙脚、桶脚、台脚、凳脚、裤脚、床脚等,也可指剩余物或液体的沉淀部分,如油脚、茶脚、酒脚、菜脚等。
“跌”不仅指跌倒,也可以指丢了东西,如“跌了书”,可以指摔跤,如“跌跤”,还可以指往下掉,如“跌下来”。
“讨”不仅指乞讨、要饭,也指向人要一点东西,也可指娶媳妇。
“乌”在普通话中,有黑色的意思,但只用在“乌云”、“乌黑”等词中,而始兴客家方言中的“乌”的使用范围很广,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表示黑色,如乌色、乌蝇、乌鸡哩,还可以指弄得很脏,如“你的手好(很)乌”、“墙壁好(很)乌”。
“鼻”不仅指鼻子,也可以指鼻涕。
“眼”不仅指眼睛,也可指小的“孔”或“洞”,如物体上的“针眼”,“扣眼哩”,人体上的“鼻公眼”、“肚脐眼”。
“生”不仅指生小孩、生死、生疏、生熟之意,也指“长”,如生牙齿,还可指“活”,如“生鱼哩”,树“生了”。
有些词则是缩小了词义的。
如“结”,只有“缔结”、“团结”、“打结头”等意思,而普通话中还有“结果”、“结瓜”、“结花蕾”之义,这些在始兴方言中叫“打”。
“收”有“收拾”、“收衣服”、“收税”、“收工”等意思,在普通话中则还有“收割”之意。
“长”在始兴方言中只有长短之意,而在普通话则有生长、最大等意思。
还有一些是转移了词义的。
如“地”,在始兴方言中是指坟墓,而在普通话则指田地。
“房”,在始兴方言中只能指房间,在普通话中指整幢房子。
“屋”在始兴方言中指整座房子,在普通话则指其中的房间。
“叫”在始兴方言中指哭,普通话中“叫”的各种意思,在始兴方言中说“喊”。
“扛”指两个人一起抬东西,在普通话中则是指一个人用肩承起某物。
四、较——语法意义上的差异(即词的语法功能)客家方言和普通话有相当一部分词在语法意义上有所不同,例如:客家的“鼻”,除做名词鼻涕外,还做动词闻、嗅。
“爱”除了做动词喜爱外,还做助词要。
“烧”除做动词燃烧外,还可做形容词暖和和名词柴火。
从修辞意义的差异来看,客家方言对男性老人的爱称为“老人家”或“老伯”,贬称为“老货”或“老家伙”。
普通话对男性老人的爱称为“老头儿”,贬称为“老头子”。
客家方言“大便”的通俗说法为“屎”,文雅说法为“出恭”。
五、词——构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素次序、重叠式、附加式和单复音词等方面。
从词素次序的不同来看,客家话不些并列式和偏正式合成词的词素次序与普通话有所不同,例如:紧要(要紧)、尘灰(灰尘)、闹热(热闹)、千秋(秋千)、牛公(公牛)、猪牯(公猪)、人客(客人)。
从词的重叠的方式看,客家方言也有自己的特色:甲、AA式——客家方言单音名词、量词可重叠的范围比普通话大,重叠后有“每一”的意思。
例如:碗碗(每一碗)、间间(每一间)、枪枪(每一枪)、刀刀(每一刀)、盘盘(每一盘)、只只(每一只)、条条(每一条)、铲铲(每一铲)。
客家方言的单音动词一般不能单独重叠,普通话的单音动词重叠式如看看、听听。
客家话的单音形容词一般也不能单独重叠,如需要重叠,后面要加一个“的”如“细细的”“小小的”“甜甜的”。
从总的情况来看,客家方言由名词构成的AA式则比普通话少。
例如亲属的称谓,客家方言不是用重叠的方式来称呼,而是用“前缀+单音称谓”的方式来称呼)如:亚公(爷爷)、亚婆(奶奶)、亚哥(哥哥)、亚叔(叔叔)、老弟(弟弟)、老妹(妹妹)。
乙、XAA式——中心词(主要是单音形容词或名词和小数动词在前,后加重叠的嵌音和后缀)表示程度加深,如:冷飕飕的(状冷得使人浑身打颤)、冷沁沁的(状冷彻骨)、冷歪歪的(歪作阳平,状天气已相当准但未到达冷彻骨的程度)、冷浸浸的(状在冷森森的环境中,使人感到恐怖)、笑哂哂的(笑眯眯的)。
这种XAA式的构词能力很强,每个中心词后而的重叠嵌音均不同,而且后面一定要加后缀。
丙、AAX式——中心语在后,前加修饰性的重叠嵌音。
例如:担担企(笔直的立着)、甩甩条(不断地向上动)。
其他重叠式基本与普通话同。
从附加式的不同看,客家方言常用用的前缀有(亚、老),后缀有(头、公、牯、哥),中缀有(亚)。
“老”——加在辈、晚辈称谓或表示夫妻关系的名词前,如:老妹、老弟、老公、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