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9
郧县方言的语音研究报告
郧县方言是湖北省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北省黄冈市郧县及周边地区。
本文将从声母、韵母和声调等方面对郧县方言进行语音研究。
首先是声母的研究。
郧县方言的声母与普通话有一些差异。
普通话的/z/、/c/、/s/分别对应郧县方言的/j/、/c/、/ɕ/。
例如普通话的“张”在郧县方言中读作“杨”,普通话的“吃”在郧县方言中读作“刺”,普通话的“私”在郧县方言中读作“西”。
其次是韵母的研究。
郧县方言的韵母与普通话也有一些差异。
普通话的/e/对应郧县方言的/æ/。
例如普通话的“奔”在郧县方言中读作“番”。
普通话的/o/对应郧县方言的/ɤ/。
例如普通话的“泼”在郧县方言中读作“排”。
此外,郧县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韵母,如/ɑɪ/、/ɑʊ/等。
最后是声调的研究。
郧县方言的声调与普通话也有所不同。
普通话有四个声调,而郧县方言有六个声调。
除了普通话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外,郧县方言还有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
阴平声调比普通话的平声更高一些,阳平声调比普通话的去声更高一些。
综上所述,郧县方言在声母、韵母和声调等方面与普通话有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郧县方言的独特之处。
通过对郧县方言的语音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郧县方言的语言遗产。
方言研究与保护方言研究与保护是语言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
以下是关于方言研究与保护的一些建议:1.重视方言的传承保护工作。
相关职能部门尤其是语委办应该牵头加强对方言的保护,形成长效规范和有益机制,充分利用科技文化馆、村社区的文化礼堂以及博物馆等媒介将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深入民心。
要充分挖掘本区域范围内的方言文化精髓,通过文献资料、文艺表演以及民俗活动等形式加以保存,并培养方言类学者和研究人员,为方言的长远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提高对青少年的方言教学。
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善待方言,尤其是在有条件的幼儿园和学校要通过方言教学增强青少年对乡土文化的感受。
利用民谣、故事以及猜谜等多种形式激发青少年学习方言的兴趣,在课堂外营造使用方言的氛围,培养青少年使用方言能力。
积极广泛宣传传承保护方言的重要性,鼓舞广大群众树立方言自信,通过多才多艺展现方言精华,不要盲目排斥抵触各类方言。
并且要构建方言自觉体系,对方言词汇以及使用中的不文明现象加以摒弃,尊重使用方言的行为。
3.促进方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可以成为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元素。
通过推广方言,可以增进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因此,应该鼓励和支持在跨文化交流中使用方言,促进方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4.将方言保护纳入公共政策体系。
政府应该将方言保护纳入公共政策体系,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对方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支持。
例如,可以设立方言文化保护区、支持方言文化项目的开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方言保护等。
5.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方言进行记录和保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录音、录像等现代技术手段可以完整地记录和保存方言的文化内涵和语音特征。
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建立方言数据库和语音档案,为后人研究和学习方言提供宝贵的资料和资源。
总之,方言研究与保护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国外的方言研究报告国外方言研究报告近年来,国外方言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方言是一种特定地区或社群内使用的语言变体,它与标准语言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通过研究方言,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各个地区的语言和文化多样性。
首先,国外方言研究在语音和音系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研究者发现,不同地区的方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语音差异。
以英语为例,英国的方言与美国的方言在发音上存在明显差异,比如英国的Received Pronunciation(标准英语)与美国的General American(通用美式英语)。
通过对这些方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不同的地区使用相同的语言却有着明显的语音差异。
其次,国外方言研究还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者通过对方言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比较,揭示了不同地区的方言之间的差异。
比如,德国的巴伐利亚方言与柏林方言在词汇和语法上存在明显差异,这反映了德国的地理和文化多样性。
此外,国外方言研究还对方言在社会和身份认同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方言在社会中的使用和认同与地理、社会和文化因素紧密相关。
一项研究发现,法国南部地区的方言Occitan与法国标准法语存在竞争关系,因为它被视为地方文化和身份认同的象征。
这一发现揭示了方言在维护地方文化和身份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
最后,国外方言研究还探索了方言的保护和维护。
许多方言正面临着濒危和消失的威胁,因为年轻一代的人更倾向于学习和使用标准语言。
因此,研究者提出了许多保护方言的措施,如制定方言教育计划和鼓励方言使用等。
综上所述,国外方言研究在语音、词汇、语法、社会和认同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方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方言与身份认同、方言与多语言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以丰富我们对方言的理解。
淳安方言研究报告淳安方言研究报告淳安方言是浙江省嘉兴市淳安县地区使用的方言,属于吴语方言的一个分支。
本报告旨在对淳安方言的特点、起源和变化进行研究,并对其保护与传承提出建议。
一、特点淳安方言在音韵上与常州方言、上海方言有一些相似之处。
例如,它们在声母上都有类似的发音,如“b”发为“p”,“d”发为“t”等。
而在韵母上,淳安方言的发音相对较平缓,用舌头舔齿的方式发音,清晰柔和。
此外,淳安方言的语调起伏较大,有明显的上扬和下降。
二、起源淳安方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吴国,当时吴语是嘉兴地区的主要方言。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地域的划分,吴语逐渐形成了各地的方言,而淳安方言则是其中之一。
在隋唐时期,嘉兴地区成为了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中心,淳安方言也因此得以流传和发展。
三、变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全球化,淳安方言的使用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多数已经习惯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淳安方言的词汇也受到了外来语的影响,一些传统的方言词汇渐渐被淘汰。
淳安方言的语法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的语法。
四、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淳安方言,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教育传承:在学校设置淳安方言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方言,增强他们对方言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文化活动: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方言演讲比赛、方言歌曲比赛等,促进方言的使用和传播。
3. 语言记录:对淳安方言进行系统的记录和整理,包括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内容,以便后人学习和研究。
4. 社区传承:通过社区活动和长辈的传统教育,将淳安方言传递给下一代,让年轻人能够真正理解和使用方言。
五、结论淳安方言作为嘉兴地区的一种方言,在当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为了保护和传承淳安方言,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让方言继续活跃下去,并与当代社会相结合,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六、参考文献1. 梅家驹,吴语方言概论。
2. 吴鸣阳,江南方言特点与变化。
3. 张莉,淳安方言的历史与文化。
以上就是对淳安方言的特点、起源和变化进行的研究报告。
方言研究研究内容
方言研究是一门研究语言变化的学科,主要研究方言的发展、变化、分布、结构、历史、社会因素等。
研究内容包括:
1. 方言的发展及变化:研究方言的发展及变化,探讨方言的历史演变,以及
方言的变化原因。
2. 方言的分布:研究方言的分布,探讨方言的地理分布,以及方言的地域差异。
3. 方言的结构:研究方言的结构,探讨方言的语音、语法、词汇等结构特征。
4. 方言的历史:研究方言的历史,探讨方言的发展历史,以及方言的变迁过程。
5. 方言的社会因素:研究方言的社会因素,探讨方言的社会功能,以及方言
的社会影响。
方言研究的学术背景
《方言》是汉杨雄所著,是中国最早记录各地方言的著作,在方言史上有里程碑的地位。
从成书到今天,学术界从未间断过对其的研究,这些研究从时间上大致可分为清及以前、清末民初至建国前、建国后至今三个阶段。
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并提出以骞师《方言》资料为研究对象的新思路,呼吁学术界以新的视眼来对《方言》进行研究。
《方言》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专著,也是世界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专著,全书名为《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原为十五卷,今本十三卷。
成书于汉代,传为汉·杨雄所著,但就《方言》的著者,学术界仍有争议。
杨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人,相传其仿《尔雅》体例,又另辟蹊径,创著出《方言》-书。
由于《方言》成书较早,故学界开始对其进行研究的时问也较早。
大致从晋开始就人对其进行研究,时至今口,许多学者仍致力于《方言》研究。
故我们可以将目前的关于《方言》研究的成果进行一个时问上的划分,大致为:清及以前、清末民初至建国前、建国后至今三个阶段。
昭通汉语方言研究摘要:昭通市昭阳区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其方言很有特色。
本文主要是对其的概况进行简单描述,重点在于方言的本身进行研究。
包含了: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语用系统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方言语音词汇语法语用一、语音分析(一)声母:昭通话有18个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p巴伯p怕婆 m妈莫f发费t大多t他脱 n 那闹 ts资在 ts 词才 s 四赛 z日热t 及节 t其切洗写k 哥个k课可x喝喊昭通方言声母有如下的特点:大部分都是清辅音声母,仅有3个浊辅音声母,即[m n z];没有浊塞音和浊塞擦音。
[f]在合口呼韵母[u]前摩擦稍强。
[n]少数人有时也读成[l],但[n] [l]不对立。
[z]舌尖前浊擦音。
[h]摩擦并不强。
零声母字包括无声母的起音字。
[i u y]介音的字大都是纯元音起音,很少摩擦成分。
例如:二以牙要也妖有于言音样用哇外围玩问网与月晕元。
有些读j、q、x声母的字可能读成其他的音。
如:j读成g、x、q的字有:皆秸街解介阶芥界戒诫届窖角、酵校、截歼笺浸倔掘。
q读成k、j的字有:壳敲、侵。
x读成h、g、q、j、s的字有:项巷鞋吓蟹解、械、纤先翔详祥、匣、续(二)韵母:昭通话有31个韵母:a 吧怕嘛 ia 家恰下ua 抓帅挂o 波破多 io 虐雀要 l 只字词i 比屁地 u 不无毒 o 报跑 io 表票热 ie 别却 i 拜 ui 帅 ei 被背 uei 贵岁u 都肉 iu 妞牛an 版 iε边缘 uan 短a 刚 ia 娘 ua 光 n 奔in 音并云 un 论 o东翁朋 io 熊没有撮口呼韵母的字,凡是撮口呼的字都读成齐齿呼,因而“移、鱼”同音,“叶、月”不分,“烟、渊”一致,“因、晕”难辨。
有io、iu两个特殊韵母。
昭通话里读作u韵母,而普通话里是其他韵母的字有:佛(fo),绿(lü),驴(lü),六(liu),肉(rou),轴(zhou)。
湖北咸宁方言词汇研究湖北咸宁方言词汇研究引言:方言作为汉语的一种语音和词汇变体,是汉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言受到地域、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体系。
湖北咸宁方言作为中国方言中的重要分支,具有一系列独特的词汇,本文旨在对湖北咸宁方言中的词汇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湖北咸宁方言概述湖北咸宁方言属于江汉官话的一种,分布在湖北省咸宁市以及周边地区。
该方言在当地人民中广泛使用,是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媒介。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湖北咸宁方言与周边地区的方言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其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湖北咸宁方言词汇的特点1. 音韵特点湖北咸宁方言的音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
方言中的声母比普通话要少,而韵母则比普通话要多。
此外,咸宁方言中的声调独特,存在八个声调,与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有所不同。
对于声母的变化,例如普通话的"sh"在咸宁方言中会发音为"s","zh"发音为"j"等。
2. 词汇特点湖北咸宁方言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词义丰富:咸宁方言中的词汇涵盖了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使人们在沟通交流时更加具体、形象。
例如,"梅子"在咸宁方言中不仅指代一种水果,还指代儿童的小腿。
(2)词语变形:方言中的词汇在发音和形态上存在一定的变化。
例如,"你好"在咸宁方言中会变成"挖豆";"好吃"会变成"好嗡"等。
(3)口语性强:咸宁方言的词汇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用语,具有很强的口语性。
例如,"真不听话"在咸宁方言中会说成"正不鸡板"。
三、湖北咸宁方言词汇的研究价值湖北咸宁方言词汇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了解方言本身,更在于从中探索汉语语言演变的规律和文化的内涵。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方言,可以深入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汉语方言的语法特点与变体研究在汉语的广袤疆域中,存在着众多的方言,它们因地域、历史因素的差异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语言系统。
方言是汉语的宝贵遗产,研究方言的语法特点与变体对于理解汉语语言本身的演变过程以及地域文化的形成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语音变体方言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语音变体。
在汉语方言中,最常见的变体有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1. 声母变体:比如在北京话中,声母"zh"会发为"z"。
这种变体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出现差异。
2. 韵母变体:以浙江宁波话和上海话为例,宁波话中的"i"变为"e",而上海话中的"e"变为"i"。
这种变体也是受地域影响的典型现象。
3. 声调变体:广东话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方言之一,它的声调变体非常复杂。
比如在广州话中,声调会影响字音,同样的字在不同的声调下会有不同的读音。
这种变体是方言独特的语音现象。
二、词汇变体汉语方言在词汇层面也存在着丰富的变体现象。
方言之间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读音差异:例如,北京话中“电视”读音为"diànshì",而四川话中则读为"dinshi"。
这种变体是因为方言区域之间的语音差异。
2. 词义扩展:方言往往会对原本的词义进行扩展或细化。
比如在上海话中,“茶”这个词的词义不仅仅指代茶叶,还包括花草、药材等。
3. 新词产生:方言的独特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促使着新词的产生。
例如,湖南话中有一个独特的词汇"屌丝",这个词在标准汉语中并没有对应的词义,只在方言中使用。
三、语法特点除了语音和词汇方面的变体,汉语方言在语法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1. 词序差异:汉语方言中的词序往往与标准汉语有所不同。
例如,在四川话中,"我去图书馆"的表达顺序可能是"我图书馆去"。
汉语方言深度接触研究汉语方言深度接触研究引言:汉语方言深度接触研究是一门关于不同汉语方言之间交流、交融以及变化的学科。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方言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需要对这种交往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探讨汉语方言深度接触研究的方法、现象以及意义。
一、汉语方言深度接触的背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汉语是最主要的语言。
然而,汉语并非一种统一的语言,而是由多种方言组成的。
常见的汉语方言主要有官话、粤语、闽南语、湘语等。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的社群中,人们使用不同的方言进行交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言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断增加。
二、汉语方言深度接触的发展1. 方言联结随着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地方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大城市工作、学习,方言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密切。
这种交流促使各方言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即方言联结。
方言联结是指通过双方相互学习和交流,形成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以满足沟通需求。
2. 语音的变异方言深度接触后,语音方面的变异尤为明显。
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可能采纳对方的语音特点,逐渐改变自己的发音方式。
这种变异可能表现为声母韵母的改变、声调的变异等。
例如,一些方言区的人在接触官话后,会出现浓重的官话口音。
3. 词汇的借用除了语音变异外,词汇的借用是方言深度接触的又一重要现象。
在交流过程中,方言区之间会出现互相借词的情况。
这种词汇借用可以丰富方言区的词汇体系,同时也提高了方言区之间的交流效率。
例如,粤语中的“唔该”在官话中被借用为“谢谢”。
4. 语法的转变方言深度接触还可能导致语法的转变。
通过与其他方言进行交流,某些方言可能发生语法上的借用或改变。
在交往中,方言之间的语法差异可能由于深度接触而变得模糊。
例如,福建方言中的“来了不”接触官话后,借用了官话的“了”,形成了“来不来了”。
三、汉语方言深度接触的意义1. 促进地区交流通过方言深度接触,各方言区之间的交流得到了促进。
探索中国方言学习中国各地方言的特点与差异中国方言学是研究中国各地方言的特点和差异的学科,通过探索中国方言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悠久的语言文化。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方言的分类、语音特点、词汇差异和文化影响等方面,来探索中国方言学习的特点与差异。
一、方言的分类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方言,主要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华北方言、东北方言、华东方言、中南方言、西南方言、西北方言和台湾方言。
每个方言区都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形成了各自的方言系统。
二、方言的语音特点中国方言的语音特点多种多样,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声调的差异。
华北方言以平声为主,而闽南方言则具有八个不同的声调。
此外,方言间还存在着声母、韵母、声调的差异,如普通话的“sh”在粤语中被发为“s”。
三、方言的词汇差异中国方言的词汇差异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方言区域在词汇的选择和用法上存在差异,有的方言区域有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比如,“吃饭”在普通话中是“chī fàn”,而在四川话中是“máng lā”。
四、方言的语法差异中国方言的语法差异主要表现在词序、连词使用和句式结构上。
比如,在普通话中,表示“我正在吃饭”可以说“wǒ zhèngzài chī fàn”,而在闽南方言中则是“láng ē lā (啷,一种方言中的连词) ē guē”。
这些不同之处使得学习者需要更多的努力来掌握方言的语法规则。
五、方言对文化的影响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方言区域的语言差异也反映了中国各地的文化特点。
从方言中可以了解到社会风俗、民间传说、地域特色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
例如,闽南方言中有不少词汇与海洋有关,反映了该地区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渔业文化。
总结起来,探索中国方言学习的特点与差异是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方言的分类、语音特点、词汇差异和文化影响等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各地方言的独特之处。
【导语】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章。
以下是整理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篇⼀】⽅⾔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1956年2⽉6⽇,国务院成⽴了中央推⼴普通话⼯作委员会,发出了推⼴普通话的指⽰。
然⽽普通话的推⼴是⼀个缓慢的过程,⽅⾔区的⼈不可能⼀下⼦放弃本族语完全接受普通话。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普通话的使⽤⽐⽅⾔更加⽅便⼈们的交流和⽣活,其优越性愈来愈明显。
因此,很多⽅⾔区的⼈逐渐对普通话的某些语⾳和词汇产⽣了认可并应⽤于⽣活中,⼀些地⽅⼟话也逐渐消失,⽅⾔与普通话之间逐渐产⽣融合。
⼆、调查⽬的 了解普通话⼯作开展以来普通话对四川⽅⾔的影响。
三、调查时间 20**年**⽉——**⽉ 四、调查地点 四川省**市 五、调查对象 该地区的青年⼈,中年⼈,⽼年⼈ 六、调查⽅式 问卷调查。
⽤⼀系列词组,分别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对通⼀个词的读⾳与说法。
七、调查内容 在普通话影响下发⽣变化的语⾳和词汇以及发⽣变化的原因 ⼋、调查结果 经调查发现,在三个年龄阶段的⼈群中⽼年⼈话语中的地⽅⼟话⽐较多,受普通话的影响较⼩;中年⼈话语中的地⽅⼟话较少,受普通话的影响居中;青年⼈的话语中很少出现地⽅⼟话,受普通话的影响较深。
其原因是,三个年龄阶段的⼈群在接受新事物的能⼒从青年到⽼年逐渐减弱,并且青年⼈在学习以及使⽤普通话的时间和范围上⽐其他两类⼈群更加长和⼴泛。
由于四川⽅⾔其本⾝就属于北⽅话,⽽普通话是以北⽅话为基础⽅⾔,以北京语⾳为标准语⾳,所以⼤多数词语在普通话与四川⽅⾔语⾳的区别下,其写法相同但是读⾳不同。
加之笔者所调查的彭州地区的四川⽅⾔是有翘⾆⾳,在语⾳上与普通话相似程度较深,所以本地区的⽅⾔与普通话有很⼤的相似性。
在这样的条件下,理论上本地区应该是受普通话影响很⼤的。
但是经过调查,从整体⽽⾔本地区受普通话影响并不深。
其主要原因是,普通话与本地的四川话相似度⾼,在交流上障碍并不⼤,因⽽因普通话⽽改变的地⽅词汇并不多,并且此地需要与说普通话的⼈交流的时间并不多。
云南方言的研究报告
标题:云南方言的研究报告
1. 引言
- 简要介绍云南方言的背景和意义,提出本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2. 方言分类
- 对云南方言进行分类,根据音韵特征和语法特点等进行整理和归纳。
3. 声母和韵母系统
- 分析云南方言中主要声母和韵母的发音特点,比较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4. 声调系统
- 探讨云南方言声调的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对声调演变进行分析和总结。
5. 词汇和表达方式
- 研究云南方言中常用的词汇和短语,比较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6. 语法和句法结构
- 分析云南方言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和句法结构,探讨其基本规律和特殊之处。
7. 方言演变和保护
- 简要介绍云南方言的演变过程和现状,提出保护方言的重要性和方法。
8. 结论
- 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展望未来云南方言研究的方向和挑战。
参考文献
- 列举本报告中引用到的相关研究和资料。
附录
- 可选,如云南方言的语音和文字示意图等。
注意事项:
- 报告内容应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论证严谨。
- 需要有相关数据和实例来支撑论述。
-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或调整章节内容。
1.形容词:1..胶干的,紧西的,清冷的,业燥燥的,西业的,酷含(咸)的,胶酸的,雪甜的,沃苦的,西辣的,,聘香的,温臭的,水汲汲的,筋拽拽的,甜不掉掉的,含沾沾的,辣抽抽的,年机郭大的,秃国用用的,学细的,突人(烫人),刷刮,一当,性(厉害),渗人/活渗,斜丑(很难看),摁增(硬),谢拉拉的(血淋淋),人情呆呆的,正而八机的,花里版糟的,金屁琅琅的,琐嘴,得森,黑七妈乌的,利亮,革*人子的,意歪,颜闹闹的,吉杠,没多大丁嘎子,散不拉咋的,咋呼咋呼的,唧咕唧咕的,2.动词迫(PAI,用脚踢),料(扔掉),髓的了,(毛线散掉),惯(摔),倦(踢),涛(用拳头捣),优(甩动),火(兴奋),次刚(训斥),责次(一直走),摆摆(放在水里涮),漆(吃),K(第二声,打的意思),喷当(往一起拥),搞(搅拌),呛起来(竖起来),腔(腌小菜),难(第四声,按住),拾当,获(用巴掌打),帐饭/床饭,妥尸(睡觉),国用(动单),KEN(第四声,拿)3.常用器具:帖测子(铁锹),足沟,茶吊子,把子(刷锅用的),溜列子,刚狼锅,小批椅子,接达欺,条素,袜子,孩子(鞋子)4.贬义词二衣子(变态),次子(白痴),挖头日脑的,椅风做骑,骑皮郭掉的,神气六国的,死不烂俺的,哇呜国机的,渗不拉机的,死头眯眼的,眉次目瞪,鬼大流吹的,5.常用语:一沃老,看格子(硬币),把拔(屎),汗踏子,上该(上街),看二层子,大汪,小究/峡子,磕堂,次所,国堵堵来气,给个/煤个/骑个,绝对,6.食品:扬沙玉(马铃薯),沙业(山药),大夹豁(韭菜盒子),坨子(肉圆),浑荡(混沌),提早(猪爪子),蒸芹菜(黄花菜),滑肉(全是肉),典型常用句:1.恩桂桂(恩乖乖),这倒用东西还就来丝呢啊!2.这老头身体多吉杠啊!3.我甩起来能给你一个沃老。
4.我能一巴掌把你个死小究获死的了。
5.冒嘎住登健康路,走承德路责次就到了。
6.则母的啊?泽里的啊?7.我能跟你迫八国去!卷死你哦!8.怎甘啊?我怎甘你的啊?9.我就搞登哪摊看见过你的呢。
关于方言的历史研究和现状报告作文
方言,历史的痕迹与现代的变迁。
说起方言,那可是咱们各地文化的“活化石”。
古时候,各个
地方的人说话都不一样,就像星星点点,各有各的味儿。
从古籍里
就能看出,方言可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
但现在啊,随着时代的变迁,普通话越来越普及,方言好像没
那么“吃香”了。
很多年轻人都不太会说了,有些地方的方言都快
消失了。
这让人挺心痛的,毕竟方言里可藏着咱们的文化根脉啊。
不过,好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保护方言的重要性了。
有的地方开始录方言、教方言,还有电视节目、电影也开始用方言
来演了。
这样一来,不仅让方言“活”了起来,也让更多人感受到
了方言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方言这东西,可不只是说话那么简单。
它可是研究历史、文化
的好帮手。
语言学家通过研究方言,能知道语言的演变和历史的变迁。
同时,方言也是研究一个地方风土人情的重要线索。
所以啊,方言可是咱们的文化宝贝。
虽然普通话很重要,但方言也不能丢。
咱们得让方言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它的魅力。
这样,咱们的文化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浅析我国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如皋分院中文与社会科学系徐静静【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在各地大力推广普通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方言的发展。
针对这种现象,社会上出现了若干观点,部分专家认为大力推广普通话可以完成民族语言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而另一部分专家呼吁保护方言这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传承和保护方言的同时合理推广普通话。
本文试图从以上几种角度出发,对方言的存在意义进行讨论,进而对如何保护传承方言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方言;现状;保护与传承一、引言方言的起源应该就是语言的起源。
最先的方言实际上就是语言,当然,最先的语言实际上也就是方言。
语言刚刚产生,分化与统一都还谈不上,语言和方言就是一致的。
语言的统一和分化,往往和社会的变迁联系在一起,社会的变迁,语言就发展、变化,逐渐就产生了语言的分支———方言。
二、我国方言的现状我国的汉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的影响,根据语言特点可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
有此可以看出,汉语的分布也存在相对分散的南北差异。
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普通话。
语言交流的障碍消除了,普通话成为我国正式的官方语言。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竟将其与保护方言对立起来,致使近年来中华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很多地方的方言都在逐渐消失,一些少数民族甚至发展到了只有几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还会说方言的情况,一旦这些老人百年之后,这些地方的方言也将彻底成为历史。
方言日渐衰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普通话的冲击:大力推力普通话是现代人交流的大趋势,而且讲普通话是从孩子抓起,这固然是件好事,但随之也会带来方言的萎缩。
2、部分人主动选择放弃方言:农民进城打工者遍布中国甚至世界,一些青壮年纷纷告别了故乡走进了城市,在家留守者大多数是老人。
随着国家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给这些打工者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于是这些打工者进入城市后更愿意在城市扎根下来,自然而然的就放弃了方言,从而讲起普通话。
3、以普通话为主流的交流日趋密切:我国的大交通已经建成立体便捷的交通体系,全国各地的县级以上城市都慢慢加入了这样便捷的交通网,交流联系上日益密切,民众迁移变得更加容易,各地都可以逐渐成为一个个不同大小的移民区,这更加速了方言的消亡速度。
4、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外语热潮兴起:近年我国的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必然会掀起一股又一股的外语热,讲外语及外语的翻译也是以普通话为基础,所以这也会加快方言的消亡。
5、对方言认识不足:现今仍有很多人认为方言会阻碍名民族社会交流,忽略了方言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一味对方言抱有排斥态度,造成方言影响日渐减小。
三、方言的存与废(一)方言灭亡说方言的产生和保护主要是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地域隔绝等原因,随着现代社会交往发达、人口流动频繁、传媒日益渗透,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生活方式受到推崇,而对现代生活的模仿与向往加速了网络语言和大众流行语言的入侵。
普及推广普通话,只能使孩子远离自己的母语——方言,很多年轻人不再熟悉本地方言土语,因而方言的话语空间越来越小,生存空间越来越局促,失去了方言的地域文化色彩。
一部分人甚至断言因为普通话的盛行,方言在下一代会逐渐消失。
(二)方言过盛说也有人说过,近些年虽然国家一再大力推广普通话,但是各地方言各自独立发展的势头仍然没有减退,很多地方尤其是南方各地自成一派,因为所说的方言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排斥,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有着极强烈的地理优越感,而不发达的地区又有着一定仇视排斥心理,在合作上难免心中存在隔阂,严重影响了各地区人民之间的团结与共同进步,大大分散了名族的凝聚力。
为了所谓的保护方言,影视传媒大张旗鼓地有了方言幽默——搞笑作品;有了网络中流行的读请方言;有了越是今天发达地区的方言,越不肯“屈服”于普通话的局面。
曾经的十里洋场,如今的长江三角洲的老大——上海,派头十足,连外乡来了也得入乡随俗,赶时髦学说上海话。
有着“东方之珠”美誉的珠江三角,借改革的东风,更是财大气粗腰杆硬,粤语白话不仅横行珠三角,横行演艺界,而且悄然进入北方,在追逐时髦的年轻人当中成了时尚、魅力、会做生意的代名词。
诸如此类,无视方言作为现代交际工具之短,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经济优势,顽强地抵制着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
学说“方言”的声浪似有日趋扩大之势,这其实是极不正常的。
各种方言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我们不得不选定一种方言作为名族共同语,是在元明清六百年定都北京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是六百年“官话”的强势地位逐渐造成的。
各地方言虽然重要,但是在保护的同时也应该尊重普通话的存在,这样才能够促进民众之间交流顺畅,增强名族凝聚力。
(三)方言与普通话并存说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强调,普及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具体而言,正式的场合和公众交际的场合要求人们讲普通话,但并不排除大家在非正式场合讲方言。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语研究室主任游汝杰认为,方言和普通话的社会功能不一样,不同场合用不同的语言,学会言语分工是交际能力增强的表现。
沪语研究专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认为,经济能全球化,文化不能单一化,而应该多样化。
“以前认为普通话好,方言不好,其实不尽然,方言的词汇十分丰富,来自生活,正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
”同时,普通话推广时,也应该有一些好的方言被吸引收到普通话。
反之亦然,形成两者之间的互补、互动、双赢关系。
“宽松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传承与保护方言的同时推广普通话,在教育教学、公务活动和公共交际中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非歧视方言。
更不是要消灭方言。
四、方言的存在意义(一)方言传承是地域文化的直接标志中国地域广阔,古文明遗存甚多,有的东西挖出后的鉴别可能只有用当地的方言才能进行说明解释,所以方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虽然方言的存在确实对各地的交流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在言语交流时甚至会出现阻隔和误会。
比如:山西离石人说“办喜事”,外来人则会听为“办死尸”;广东人说“私有制”,外来人则会听为“四游记”;广西人说“开始”,外来人则会听为“该死”;更多方言区的人说“奶奶”,外来人则听为“来来”等等。
难以听懂甚至无法沟通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但正是这些方言的存在才使中国的古老文明得以不断传承,不同的方言代表了这个地方的发展历史,象征了一种古老的悠久的文化,正因为有了这些各异的方言,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战争的岁月里,中国才不会被外界所轻易同化,不会被侵略者所左右,中华文化最终得以最好的保存与传播,方言在很大程度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方言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从民间文化的价值看,方言保护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其多样性反应了文化的丰富性。
方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是地域文化的鲜明标志,文化往往体现在公民符号之中,社会成员通过这些符号交流思想,维系世代,而语言就是最典型的符号系统。
方言不仅仅表现为语音、语法和词汇的不同,其形成有着悠久的自身动态历史,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起到了传承与反映文化的作用,并且它对于地域文化的反映是全方位的,也是经年不衰的。
它既体现了一个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与风俗民情。
通过对方言的了解,可以对当地社会演变、人民迁徙、地理阻隔、名族融合及语言接触等都有一个更为清晰和透彻的了解。
此外,方言还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开发历史、聚落方式、行政区别、交通状况、地区风物、习俗、观念等情况。
因此,操着不同方言口音的人往往就代表着不同地域文化,也给对话者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文化心理感受。
(三)方言是社会从属的重要标志,是历史文化认同的直接载体方言是历史文化认同的直接载体,一个地区最突出、最直接的历史文化载体就是语言,语言是一个从属于某个社会群体的重要标志,是表现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本手段,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记忆工具,包含了现存社会群体对历代先辈相连的延续之感,是区分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就表达了一个五十多年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乡强烈的情感。
同样,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听到了熟悉的乡音,总会感到无比的亲切。
(四)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基础,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谁都知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中,用方言表达要比普通话自然流畅。
方言作为普通话的地域分支,作为局部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交往的交际工具,作为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就具有涵养与传播地域文化的作用,地方戏曲、地方文艺和地方文学就带有许多方言的痕迹。
五、方言的传承与保护由以上方言存在的重要意义可以看出,我国的方言不但要保护好,还要努力传承下去。
在方言的传承与保护上有如下几点建议:(一)正确处理好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给予方言合理宽容的文化生存空间方言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或工具,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得到精心保护和充分利用。
我们要端正对方言的认识,当前出现的唯普通话是尊、杜绝公共传媒出现方言话语的态式则未免有失偏颇,虽然普通话的优势和作用无可厚非。
但是普通话毕竟也有其不足,尤其是在某些文化情况下的表现力比起方言土语来要贫乏苍白的多。
普通话代表着一个城市或地方与外界的交往程度、外来人口的规模、城市的宽容度等,方言则代表着一个地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历史的悠久程度。
作为语言使用的主体,每个人都有权利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来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
因此,对待二者不应厚此薄渡,而应采取公允的取长补短的态度。
任方言自生自灭的做法是不负责的,而强迫使用或推广方言的做法也是不符合现代发展趋势的。
对方言多一些尊重,这既意味着尊重说话人的话语权,又意味着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
(二)有体系、有重点、有计划地保护方言1、各级政府应对方言保护给予以关注,组织力量,深入挖掘当地方言,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录制DVD光盘进行保护,在录制中一是选择文化素质高的人用当地方言土语对话,二是选择一批会当地土语的老年人进行对话录制。
对方言的保护,要充分挖掘录制,并加以文字材料对照,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保护,这样才能准确了解方言的发音方式和音调。
2、组织专家对民族语言进行系统整理,并成立专门的博物馆进行这方便的保护。
3、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保护民族语言多样性宣传力度,避免出现方言逐渐消失的情况,让文化真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