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CT+和曲面断层在下颌后牙区种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5
CBCT在口腔种植临床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研究CBCT(cone-beam computer tomography)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应用中的方法和适应症状,分析CBCT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实际效果。
方法:通过对某医院2016年至2017年一年间口腔科的102例病患的治疗情况的研究,对需要进行口腔种植手术的患者按照使用CBCT技术和传统CT技术两种成像技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以及手术成功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通过对比分析,采用CBCT成像技术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均优于使用传统CT成像技术的患者。
结论:相比于传统CT技术,CBCT技术在口腔种植手术中具有更加良好的效果,采用了CBCT技术的口腔种植手术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出血量较少,恢复情况良好,手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
【关键词】CBCT;口腔种植;临床【中图分类号】R78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5-0107-02CBCT(cone-beam computer tomography)是一种三维成像技术,又被称为锥形束CT,是一种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帮助对口腔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并通过建立患者口腔三维模型来辅助治疗的一种技术。
CBCT技术相比起传统的CT技术来讲,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尽管两种技术各有不同,但CBCT技术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本文研究CBCT技术在临床中的表现情况,研究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至2017年在某医院口腔科进行治疗的患者数据102例,其中男病患66例,女病患36例。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2例,对照组40例,分别包括男女病患34例、28例;32例,8例。
年龄均在20岁~50岁之间。
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拍摄CBCT,对照组拍摄CT,术前按照常规方式进行检查。
1.2 方法1.2.1观察组治疗方法观察组使用型号KODAK9000C 3D的CBCT机进行治疗,同时辅以牙科相关临床软件对三维图像进行影像处理,最终形成患者口腔三维立体模型。
CBCT口腔医学1CBCT成像原理CBCT成像原理将可产生锥形束X射线的球管和平板探测器或X线图像增强器相向固定在C 形悬臂上,围绕被检查者做环形二维数字投照,一次扫描〔时间为10~70s〕就可获得不同角度的二维投射图像,后经成像软件的处理生成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
CBCT与体层CT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体层CT采用扇形线状X线连续旋转获取图像,所得的是一维投影数据,经计算机生成二维图像数据,再将二维切片堆积重建为三维图像。
2CBCT三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2.1口腔种植学中的应用口腔种植修复时,为了提高种植成功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前需要尽可能多地获取植入区的骨质信息。
在这方面CBCT具有明显的优势,CBCT不但可以显示颌骨的三维形态结构,而且还可以重建出与牙列垂直的曲面断层图像、侧断面图像及三维图像,立体全面地评估牙槽嵴形态及其相邻重要解剖结构,CBCT的这些诊断价值明显优于二维图像。
种植体周围的骨质情况直接关系到种植体的稳定性,进而影响愈后及种植成功率。
CBCT可以以不同的精度生成种植体周围骨质的三维图像,为判断骨质情况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RitterL等分别用CBCT扫描测量和用组织病理学测量植入狗下颌骨的26枚种植体周围骨质厚度,结果发现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平均偏差0.06~2.61mm。
这说明,CBCT可为判断种植体的愈后提供很好的参考信息。
2.2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2.2.1定位下颌神经管及颏孔在涉及下颌骨区的手术中,为了防止损伤下牙槽神经和颏神经,关键是要在术前准确定位下颌神经管和颏孔的位置,但是由于它们的位置在不同个体间有较大差异,大约1%~10%的人还有副颏孔,距离颏孔约4.1~6.3mm,因此,要将其准确定位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CBCT扫描,下颌神经管、颏孔和副颏孔的解剖学位置可以得到准确的定位。
有研究报道采用CBCT定位颏孔,准确率可以到达100%〔N=96〕。
Rosa等通过分析352例下颌部的CBCT 图像发现,CBCT不但可以显示颏神经血管束在下颌骨前部的走行特征,还可精确测量其长度。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General Stomatology2019 年9月 第6卷/第25期V ol.6, No.25 Sept. 201946CBCT三维成像在口腔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朱佳栋(苏州科技城医院口腔科,江苏 苏州 215153)【摘要】目的 分析CBCT 三维成像在口腔种植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口腔种植术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 =25)和观察组(n =25),在对照组患者中采用常规的CT 技术进行种植手术,在观察组中采用CBCT 技术进行种植手术。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后成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
结果 从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来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二者之间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从手术的成功率来看,观察组成功率为96%,对照组成功率为80%,两组在手术的成功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2%,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6%。
两组在患者满意度方面具有较大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采用CBCT 三维成像进行口腔种植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同时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CBCT 三维成像;口腔种植技术;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8.25.46.02牙齿作为口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都担负着咀嚼作用之外对于人的外貌的美观性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选择通过口腔技术来提高自身牙齿的美观性的人越来越多,口腔医学的技术也不断发展,牙齿种植技术是常见的弥补牙齿缺失的口腔医学手段。
在进行牙齿种植手术之前需要通过医学手段对患者的口腔环境进行了解和评估,传统的CT 成像技术存在较大的偏差,CBCT 三维成像技术的出现弥补了二维成像的缺点[1]。
CBCT引导下的上颌窦提升术与GBR技术在后牙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种植修复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牙齿修复方式,特别是对于后牙缺失患者。
而在后牙种植修复中,上颌后牙的缺失患者往往伴随着上颌窦底骨质的严重吸收,因此上颌窦提升术与GBR技术成为了常用的修复方式之一。
本文将从CBCT引导下的上颌窦提升术与GBR技术的原理与临床应用展开讨论,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一、 CBCT引导下的上颌窦提升术1. 原理上颌窦提升术是一种通过提升上颌窦底膜,增加上颌窦突出部骨量的手术方式。
在临床实践中,CBCT引导下的上颌窦提升术借助CBCT三维重建技术,通过对患者上颌骨结构的全面观察和评估,确定上颌窦内部骨质的高度和质量,并通过计算和模拟的方式精确地确定提升上颌窦的位置和角度,从而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2. 临床应用CBCT引导下的上颌窦提升术能够对患者上颌窦内部骨质进行全面观察和评估,避免了传统X光片无法观察到的局部遗漏和影响的情况,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CBCT引导下的上颌窦提升术使得手术计划更加科学和精准,通过模拟和计算的方式确定手术位置和角度,避免了传统手术中对术中判断的依赖,降低了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CBCT引导下的上颌窦提升术可以减少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愈合时间,提高了手术的效率和患者的手术体验。
二、 GBR技术GBR技术,即骨增生植入术,是一种通过植入生物活性骨粉或人工骨粉,并覆盖生物膜或人工膜的方式,促进患者骨组织愈合和再生的技术。
GBR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以下优势:GBR技术可以通过临床医生的巧妙操作和丰富经验,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骨组织再生方式,降低了手术的并发症和失败率。
在后牙种植修复中,上颌窦提升术与GBR技术通常作为搭桥的修复方式,以提高后牙种植修复的成功率和效果。
CBCT引导下的上颌窦提升术通过确定提升上颌窦的位置和角度,准确地提高了上颌窦底骨量,为后续种植体的植入提供了充足的骨质支持。
CBCT三维成像技术在口腔种植术中的应用探究
连旭丽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美容》
【年(卷),期】2016(006)007
【摘要】目的:探讨CBCT三维成像技术在口腔种植术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33例为对照
组给予常规CT种植治疗,另33例为研究组给予CBCT三维成像技术种植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成功率与手术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口腔种植术中应用CBCT三维成像技术后,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
【总页数】3页(P64-65,66)
【作者】连旭丽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福建厦门 3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CBCT三维成像技术在口腔种植术中的应用价值 [J], 苏智勇
2.CBCT三维成像技术在口腔种植术中的应用 [J], 李一新;梁健东;余敏祥
3.口腔种植术中CBCT技术的应用效果研究 [J], 彭悦
4.CBCT三维成像在口腔种植术中的效果观察及临床价值 [J], 蔡龙干;张金鸽;谢宏霞;丁晓奇
5.CBCT三维成像在口腔种植术中的效果观察及临床价值 [J], 蔡龙干;张金鸽;谢宏霞;丁晓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cbct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作者:张妍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6年第07期【摘要】目的:浅谈cbct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
方法:抽取2015年8月-2016年4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口腔种植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双盲法对全部入选对象进行分组,将奇数患者43例给予常规CT,而且作为参照组;将偶数患者43例给予CBCT,而且作为实验组,观察两组种植并发症、成功率等情况。
结果:实验组手术出血量(4.89±0.28)ml显著少于常规CT检查的参照组为(13.28±0.18)(P【关键词】cbct;口腔种植;应用牙齿对人们发音、咀嚼,甚至外观都产生直接影响。
现阶段,临床逐渐采用口腔种植治疗,它指的是临床采用外科手术帮助患者将人工牙根植入缺牙部位[1]。
然而,对于此类手术,术前检查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现实意义。
本次研究抽取2015年8月-2016年4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口腔种植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内容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抽取2015年8月-2016年4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口腔种植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以及语言不通、交流困难等患者。
参照组患者中,23例为男,20例为女;最低23岁,最大为67岁,均值为(43.65±0.28)岁。
实验组22例为男,21例为女;最低24岁,最大为68岁,均值为(43.74±0.16)岁。
两组患者在上述资料上十分接近(P>0.05)。
1.2方法参照组给予常规CT,实验组给予CBCT,医护人员先借助仪器测定患者颌骨、神经管等解剖部位,分析手术的具体位置,接着测定患者手术种植区域骨密度情况,然后通过影像对颌骨进行标准轴面、冠状面等平静构建,而且分析植入的具体位置、大小以及深度等情况[2]。
1.3疗效评定标准(1)观察手术情况。
对比两组出血量以及手术花费时间情况。
(2)观察两组患者是否存在邻牙损伤、术后感染、修复体受损等并发症[3]。
口腔cbct调研报告口腔CBCT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口腔领域的科技不断进步,数字化影像技术在口腔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口腔CB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技术是一种三维成像技术,可以提供高清晰度的口腔结构图像,对于牙齿、颌骨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口腔CBCT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市场需求。
二、调研内容1. 口腔CBCT技术的原理和特点:调研了口腔CBCT技术的成像原理、病变检测能力、辐射剂量和成像时间等特点。
发现该技术可以提供精确的三维解剖图像,辐射剂量比传统CT低很多,成像时间也更短。
2. 口腔CBCT技术的应用范围:调研了CBCT技术在牙科领域的应用情况,包括种植导航、根尖周围病变诊断、颅底和颞颌关节疾病诊断等。
发现CBCT技术在种植导航中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可以提高种植手术的成功率。
3. 口腔CBCT设备的销售情况:调研了国内外口腔CBCT设备的销售情况。
发现随着口腔数字化影像技术的普及,CBCT 设备的销售量逐年增加,并且市场竞争激烈。
4. 口腔CBCT技术的发展趋势:调研了口腔CBCT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快速成像技术、低剂量成像技术、人工智能在CBCT成像中的应用等。
发现随着科技的进步,口腔CBCT技术将越来越普及,并且成像质量将会更高。
三、调研结论1. 口腔CBCT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提高口腔诊疗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2. 口腔CBCT技术在种植导航领域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3. 口腔CBCT设备的销售量逐年增加,并且市场竞争激烈。
4. 口腔CBCT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快速成像技术、低剂量成像技术和人工智能在CBCT成像中的应用。
四、建议1. 加强对口腔CBCT技术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医生和患者对该技术的认识和接受度。
2. 提高口腔CBCT设备的性能和市场竞争力,以满足不同医疗机构的需求。
3. 加强研发和应用新型成像技术,提高口腔CBCT的成像质量。
CBCT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锥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也可以称为锥束容积断层(Cone Beam V01umetric Tomography, CBVT),其图像系统称为锥束容积图像(Cone Beam V01umetric Imaging,CBVI)。
从本世纪初开始应用于临床以来,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口腔临床专业开始接受这种技术。
目前CBCT已经广泛的应用于齿槽外科、正畸科、颌面外科、种植科、关节科、牙体内科、牙周科等多学科,辅助临床医生准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等,CBCT已经成为近几年来口腔研究的一个热点。
CBCT与传统CT相比的优点CBCT与螺旋CT均为容积扫描。
CBCT采用低能射线,射线呈锥束状(cone shaped xray beam)发生,射线与传感器同步围绕病人旋转一周或不足一周即可成像,扫描过程只需十几秒到几十秒。
CBCT的传感器主要分两种形式:图像增强型CCD传感器(Image Intensifier,II)和无定型硅平板传感器。
图像增强型传感器,由于图像需要多步聚焦,间接成像,成像精度差,成像效率在50%左右,而且传感器表面的碘化铯或磷的镀层,经过一段时间可能会有降解,需要重新更换传感器。
平板传感器是目前最新的形式,其优点有:直接成像,没有图像变形、更清晰;传感器面积减小;寿命更长;动态范围更好,成像效率在98%。
其表面为无定型硅,理论上讲也会有降解,只是因为这种技术才刚刚开始使用,关于使用寿命的定论还没有明确。
CBCT较传统CT的优势有以下几点:1、扫描范围灵活:可以扫描特定的诊断区域,也可以扫描全部的颅面部;2、图像精度高:与被投照物之间比例1:1,可以进行实际测量;3、扫描时间短;4、辐射剂量小;5、图像伪影减少;6、对头位的要求低。
正因为CBCT的高精度低辐射的优点,CBCT在口腔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将其综述如下:正畸领域的应用。
下颔后牙区骨内解剖结构的CBCT测量分析蒋文雯;李良忠【期刊名称】《海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8)008【摘要】目的:探讨口腔专用锥形束CT(CBCT)对下颌后牙区骨内三维结构、走行特点以及毗邻关系进行观察和测量的临床可行性,运用easydent计算机软件进行图像重建和分析测量,得出下颌管、颏孔的正常位置,为临床操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患者CBCT影像资料.测量20岁以上不同性别分组人群第一、二前磨牙及第一、二磨牙根尖处下颌管位置的4个距离:下颌管上缘到牙槽嵴顶(MA)、下颌管下缘到下颌骨下缘最下点(MD)、下颌管外缘到与颊侧在同一水平线的颊侧点(MB)、下颌管内缘到与舌侧在同一水平线的舌侧点(ML)的距离,每个距离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并观察不同性别分组人群颏孔位置.结果:不同性别分组人群后牙区下颌管至周围MA、MD、MB、ML4个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颏孔位于第一前磨牙根尖区2例(1.0%),第一、二前磨牙之间80例(40.0%),第二前磨牙根尖区107例(53.5%),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11例(5.5%).结论:运用CBCT测量下颌后牙区骨内解剖结构,对临床操作中如进行正颌手术中下颌骨矢状劈开术(SSRO)、下颌骨囊肿刮治术、下颌骨种植术以及自体取骨术等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总页数】4页(P1050-1053)【作者】蒋文雯;李良忠【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北京 10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2;TQ571.7【相关文献】1.基于CBCT的下颌后牙区骨内重要解剖结构研究 [J], 王艳;何邕江;陈俊;刘蓉2.下颌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及牙槽宽度的CBCT测量分析 [J], 穆荣荣;张丹;张扬3.颧牙槽嵴区骨宽度及皮质骨厚度的CBCT测量分析 [J], 陈立艳;刘志杰;苑芳连;张苗苗;王兰珠4.后牙区颊侧牙槽骨微植体支抗植入区域骨皮质厚度CBCT测量分析 [J], 王谋;张定铭;周建萍;戴红卫5.CBCT测量分析颏孔区的解剖结构 [J], 杨荃荃;李志勇;王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BCT引导下的上颌窦提升术与GBR技术在后牙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一、CBCT引导下的上颌窦提升术1. 上颌窦提升术的适应症与临床意义(1)患者的评估和临床检查:首先需要对上颌后牙缺失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和影像学评估,包括口腔内检查、CBCT影像检查等,以确定上颌窦提升术的适应症和手术方案。
(2)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包括手术方式、骨粒的来源和种类、术后修复方案等。
(3)CBCT引导下的手术操作:通过CBCT引导,可以在术前进行三维重建和手术模拟,为手术操作提供精确的指导。
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以根据CBCT影像中的三维信息,精确地进行上颌窦提升术的操作。
(4)术后的骨量评估和种植修复: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骨量评估和种植修复,以确保种植体的稳固性和患者的功能和美观。
二、GBR技术在后牙种植修复中的应用1. GBR技术的原理和方法GBR技术是一种通过使用膜、骨粉和骨替代材料来促进骨组织再生的术后修复技术。
在种植术后,GBR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形成新的骨组织,从而增加种植体的稳固性和患者的舒适度。
GBR技术的主要原理是通过膜的覆盖和骨粉的填充,阻止软组织的生长,促进骨组织的再生。
2. GBR技术的临床应用(1)种植术后的GBR修复:在进行上颌后牙种植修复时,GBR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形成新的骨组织,从而增加种植体的稳固性和患者的舒适度。
通过GBR技术的修复,可以有效地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修复效果。
1. 精确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CBCT引导下的上颌窦提升术可以通过精确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减少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3. 促进上颌后牙种植的成功率:CBCT引导下的上颌窦提升术和GBR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上颌后牙种植的成功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
四、临床案例分享患者X因上颌后牙缺失,需要进行上颌后牙种植修复。
通过CBCT技术的评估,发现上颌窦内的骨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