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3.56 MB
- 文档页数:79
断层勘探坑孔布置原则断层勘探坑是指在地质调查和工程勘察中,针对断层地质构造进行的一种专门的钻探方法。
断层是地壳中由于构造活动导致的地层断裂,断裂带存在断层面和断层带两个区域性构造单元。
断层勘探坑的目的是获取断层带的详细信息,以提供给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依据。
在断层勘探坑的孔布置上,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孔位选择原则:断层勘探孔要以断层带的影响范围为依据,选择距离断层带近、穿越断层带以及远离断层带三种孔位类型。
距离断层带近的孔位可以获取断层外围的地层信息,穿越断层带的孔位可以获取断层面和断层带的详细信息,远离断层带的孔位可以获取断层外围的地层信息。
2.孔距设计原则:在布置孔位时,要充分考虑孔位之间的距离,以保证通过多个孔位的数据可以揭示断层带的形态、运动特征和空间分布。
孔距的合理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地层结构、断层带的宽度和倾角等因素。
3.孔深设计原则:孔深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断层带的深度和地下水位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断层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断层下盘的深度,以获取完整的地层剖面信息。
另外,地下水位对孔深的选择也有影响,需要保证孔底不淹水。
4.孔径和采样原则:断层勘探孔的孔径和采样方式需根据具体的勘探目的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断层勘探孔的孔径应能够容纳采集岩芯和土样,并保证采样的质量和连续性。
根据地层特点,可采用不同的岩芯钻探和土样钻探方式。
5.勘探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断层勘探的结果需要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和解释,形成详细的勘探报告和地质剖面图。
断层勘探的资料不仅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还对断层活动特征、构造变形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断层勘探坑的孔布置需要充分考虑断层的特征和勘探目的,合理选择孔位、孔距、孔深、孔径和采样方式,并通过有效的数据整理和解析,提供有关断层带的详细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ct重建解析类算法计算公式
CT(计算机断层成像)重建算法主要分为两大类:解析类算法和迭代类算法。
解析类算法,如Feldkamp算法,可以直接从采集到的投影数据计算出图像的像素值,而迭代类算法则需要通过多次迭代来逐步逼近最终的图像。
下面简要介绍解析类算法中的Feldkamp算法的计算公式:
Feldkamp算法是一种基于圆锥束投影的CT图像重建方法,它利用了圆锥束投影的性质,通过数学方法从有限角度的投影数据重建出物体的三维图像。
Feldkamp算法的核心是两个投影方程:
(1)正投影方程(前投影):
\[ \bar{p}_i = \sum_{j=1}^{N} a_{ij} I_j \]
其中,\( \bar{p}_i \) 是第\( i \) 个探测器上的投影值,\( a_{ij} \) 是与探测器\( j \) 和角度\( \theta_i \) 相关的投影权重,\( I_j \) 是物体在角度\( \theta_j \) 时的投影值。
(2)反投影方程(后投影):
\[ I_j = \sum_{i=1}^{M} b_{ij} \bar{p}_i \]
其中,\( b_{ij} \) 是与探测器\( j \) 和角度\( \theta_i \) 相关的反投影权重。
通过解这两个方程组,可以得到每个像素的强度值\( I_j \),从而重建出物体的二维图像。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计算效率,通常会使用一些优化技术,如FDK(Fast Data Kosovo)算法,它是一种基于解析法的重建算法,能够显著提高CT重建的速度。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只是对Feldkamp算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简要描述,实际的CT重建过程可能会涉及更多的细节和优化。
高考地理专题:岩层新老关系判断(附高考真题解析)一般的,沉积岩层下部较老,上部较新。
当地层顺序打乱后,可以依据地层所含化石来重新排列岩层顺序。
如果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水平上升或褶皱隆起,岩层遭到外力侵蚀作用,后又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之后沉积形成新的上覆岩层。
如果侵蚀面上部是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受到外力侵蚀。
比如上图,首先是沉积岩Ⅱ沉积,然后出露地表,受到侵蚀后下沉或周围岩石上升;其次沉积岩Ⅰ和Ⅲ沉积,最后是花岗岩侵入。
也可能有这样的情况,花岗岩先侵入,沉积岩Ⅲ再沉积。
对于岩浆岩地层来说,侵入岩晚于周围的围岩,对于喷出岩来说,应该先确定其喷出的起点和终点,喷出岩当晚于起点与终点间的岩层。
如果有两类以上的侵入岩,其新老关系是穿越的晚于被穿越的。
如图,花岗岩1早于花岗岩2,沉积岩3早于沉积岩2和1,花岗岩2早于沉积岩1。
变质岩的形成需要高温高压的环境,岩浆活动往往符合条件,故变质岩一般晚于其周围的岩浆岩。
依据板块构造理论,距海沟越近,岩层年龄越老,或者距海岭越近,岩层年龄越新。
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如果在褶皱中出现断层,则断层的形成一定晚于褶皱。
描述地质作用的过程方法对于地质作用过程的描述,一般要抓住“四个要求,三个技巧,三个问题”。
地理过程的四个要求:(1)遵循事物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2)明确因果联系;(3)保证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4)答案的精细化。
解题技巧:(1)分析地貌景观的位置和地理环境的特点,明确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2)按地质作用先后顺序罗列提纲,保证地理过程合乎逻辑性;(3)依据“地理过程要求”,完善答案。
高考真题解析【2017江苏地理卷】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A.1 B.2 C.3 D.4【答案解析】5.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可知乙为断层,该断层形成后,发生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丙,之后才形成甲沉积岩。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走滑断层构造特征与天然气成藏意义马德波;汪泽成;段书府;高建荣;江青春;姜华;曾富英;鲁卫华【摘要】基于四川盆地中部高石梯—磨溪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利用断层构造解析方法,分析研究区走滑断层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意义.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古生界发育张扭性走滑断层,剖面上发育高陡直立、花状构造、“Y”字形与反“Y”字形3种构造样式.平面上寒武系发育近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3组断层,呈线状延伸,整条断层由多条呈斜列状展布的次级断层组成;二叠系以近东西、北西向断层为主,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且具有北多南少的特点.②近东西向、北西向断层为右行走滑断层,北东向断层为左行走滑断层.近东西向断层的走滑作用强,最大水平位移量约550m,北东向断层的走滑作用弱.寒武系断层的活动强度强于二叠系断层.③走滑断层经历早加里东期、晚海西期2期活动,为2期地裂背景下先存构造薄弱带受到斜向拉张所致,主干断层具有一定的继承性.④走滑断层及周围裂缝提升了寒武系龙王庙组储集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控制着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岩溶储集层的分布,形成了该区多层系含气的局面.【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8(045)005【总页数】11页(P795-805)【关键词】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二叠系;走滑断层;构造特征;天然气成藏【作者】马德波;汪泽成;段书府;高建荣;江青春;姜华;曾富英;鲁卫华【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0 引言近年来,中国克拉通盆地腹部发现了大量延伸远、规模大的走滑断层[1],比如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奥陶系走滑断层[2-4]、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走滑断层[5],这些走滑断层具有明显的控储控藏作用。
人体组织电特性磁共振断层成像(MR EPT)技术进展辛学刚【摘要】科学研究早已证实,人体组织的电特性参数(包括电导率和电容率)在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之间差异较大,因此测量人体活体组织的电特性参数变化有可能成为肿瘤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磁共振成像(MRI)本质上是非电离电磁场,即强的静磁场、梯度磁场和射频电磁场与人体组织的相互作用,因此MRI影像信息中必然包含人体组织的电特性信息.MRI领域近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之一人体组织电特性磁共振断层成像(MR EPT)技术,其就是研究如何从MRI影像信息中有效提取人体组织电特性信息.本文概述MR EPT技术的产生背景,从反映电磁场基本运动规律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解析给出MR射频场与人体组织电特性参数之间的量化关系,深入剖析了3T和7T不同场强下MR EPT成像方法的国际研究进展以及潜在的技术突破口.同时,还介绍目前运用MR EPT技术开展的动物实验和前期临床人体测试等情况,展示这一新兴技术的诱人前景.【期刊名称】《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年(卷),期】2015(034)001【总页数】8页(P83-90)【关键词】生物组织电特性;人体组织电特性磁共振断层成像;磁共振射频;癌症早期检测【作者】辛学刚【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广州510515;纽约大学医学院Bernard and Irene Schwartz生物医学成像中心,纽约10016,美国【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引言人体组织电特性磁共振断层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lectrical properties,MR EPT)技术是在传统质子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检测能够反映人体组织非均匀电特性(electrical properties,EPs)分布的磁共振射频场(radiofrequency field,RF field),来计算得到人体组织各处的EPs分布的新兴的MR成像是近年来MR领域备受瞩目的研究热点之一。
查补易混易错点07 构造地貌与河流地貌构造地貌与河流地貌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背斜、向斜、断层以及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构造地貌的原理以及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分析和说明一些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综合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是高考高频考点,2022年山东高考的第13-15题,2022年浙江1月选考的第17-18题,2022年湖南高考的第19题等都对构造地貌与河流地貌进行了考查。
易错01 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看问题指向①问地质构造,主要包括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
①问构造地貌,主要包括山岭、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
(2)具体方法地点海拔(米)某沉积岩的埋藏深度(米)2.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2))(3)易错02 河谷地貌的演变1.不同河段侵蚀作用的差异2.3(1)概念:又称“河流抢水”。
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2)条件①两条河川间的距离不能太远;①其中一条河川的侧蚀或向源侵蚀强烈;①必须一条为高位河、另一条为低位河,也就是分水岭两侧的海拔要具有明显的差异。
4.河流阶地(1)概念: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上升超出一般洪水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注意:由河漫滩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等;海拔越高,年代越老。
(2)形成过程注意:有几级阶地,就有几次上升运动(地壳上升是间歇性的,即等新的阶地形成之后才会再次上升,不是连续上升的)。
(3)河流阶地与人类活动①河流阶地地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
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内力作用与地貌(附:经典题及解析)1.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的原因(1)(经典题,4分)读图,完成下题。
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成因。
答案: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或板块构造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内力作用强烈)。
(4分)解析:本题考查火山、地震的成因。
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因而多火山、地震。
2.根据海陆轮廓、经纬度等图示信息判断板块边界类型(2)(2016.4浙江选考,2分)读欧洲西部部分区域略图,完成下题。
图中勃朗峰所在山脉是亚欧板块与非洲(1分)板块碰撞(1分)(填“碰撞”或“张裂”)而成。
解析:本题考查板块的相对位置与板块边界类型。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注记信息,可以判断勃朗峰位于法国东南部,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3.褶皱的判断方法(3)(2016浙江文综,4分)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读图,完成下题。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C)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解析:由题干可知,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读图可知,图中谷地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间新、两翼老,且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为向斜,故B、D项错误。
图中西侧阶地较东侧陡,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故A项错误,C项正确。
4.断层的判断方法及常考地貌a.断层的判断方法(4)(2016.10浙江选考,2分)下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地河谷剖面图。
该河谷两侧山坡植被景观截然不同,一侧植被茂盛,另一侧植被稀疏。
读图,完成下题。
从成因看,该河谷为(B)A.地堑谷B.断层谷C.背斜谷D.向斜谷解析:读图可知,图中岩层有明显的位移,应为断层构造,而背斜、向斜是褶皱构造,故C、D项错误。
剖面图中只有一组断裂面,南侧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断层谷,而地堑谷是相对于两侧岩层下陷而成,故A项错误,B项正确。
2019 二级建筑师《水利水电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共20 题,每题 1 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最吻合题意)1.以下表示图中,表示土坝排水棱体常用断面型式的是()。
A.B.C.D.【答案】 B【解析】棱体排水型式如图,应防备棱体排水上游坡脚出现锐角。
【考点本源】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的种类及相关要求2.混凝土重力坝排水廊道一般部署在()。
A.坝基础地址B.坝上游侧C.坝中心线地址D.坝下游侧【答案】 B【解析】为了便于检查坝体和消除坝体渗水,在凑近坝体上游面沿高度每隔 15-30m 设一检查兼作排水用的廊道。
【考点本源】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的种类及相关要求3.拱坝是()。
A.静定结构B.瞬变结构C.可变结构D.超静定结构【答案】 D【解析】拱坝的轴线为弧形,能将上游的水平水压力变成轴向压应力传向两岸,主要依靠两岸坝肩保持其牢固性。
拱坝是超静定结构,有较强的超载能力,受温度的变化和坝肩位移的影响较大。
【考点本源】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的种类及相关要求4.依照《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水利水电工程等别分为()等。
A.二B.三C.四D.五【答案】 D【解析】关于我国不同样地区、不同样条件下建设的防洪、灌溉、发电、供水和治涝等水利水电工程等别,依照其工程规模、效益和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划分为I 、II 、III、IV、V 五等。
【考点本源】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的种类及相关要求5.闸门的合理使用年限最高为()年。
A.20B.30C.50D.100【答案】 C【解析】 1 级、 2 级永久性水工建筑物中闸门的合理使用年限应为50 年,其他级其他永久性水工建筑物中闸门的合理使用年限应为30 年。
【考点本源】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的种类及相关要求6.以下表示图中,表示逆断层的是()。
大立2020年一级造价工程师模考卷(二)《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土木建筑工程)》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断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正断层是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B.逆断层一般受水平张应力或垂直作用力作用C.正断层一般是由于岩体受到水平方向的强烈挤压力的作用形成D.平推断层是由于岩体受到水平扭应力作用,使两盘沿断层发生相对水平位移的断层【答案】D【解析】P8。
正断层是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它一般是受水平张应力或垂直作用力使上盘相对向下滑动而形成的,所以在构造变动中多在垂直于张应力的方向上发生,但也有沿已有的剪节理发生。
逆断层是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它一般是由于岩体受到水平方向强烈挤压力的作用,使上盘沿断面向上错动而成。
断层线的方向常和岩层走向或褶皱轴的方向近于一致,和压应力作用的方向垂直。
断层面从徒倾角至缓倾角都有。
平推断层是由于岩体受水平扭应力作用,使两盘沿断层面发生相对水平位移的断层。
由于多系受剪(扭)应力形成,因此大多数与褶皱轴斜交,与“X”节理平行或沿该节理形成,其倾角一般是近于直立的。
这种断层的破碎带一般较窄,沿断层面常有近水平的擦痕。
2、成岩裂隙水在成岩裂隙的岩层出露地表,形成()A.成岩裂隙上层滞水B.成岩裂隙潜水C.成岩裂隙承压水D.脉状裂隙水【答案】B【解析】P18。
成岩裂隙水分布在成岩裂隙中,成岩裂隙的岩层出露地表时,常赋存成岩裂隙潜水;构造裂隙水分布在构造裂隙中。
3、下列围岩中不宜修建大型地下工程的是()A.辉绿岩B.片麻岩C.千枚岩D.大理岩【答案】C【解析】P25。
凝灰岩、黏土岩、页岩、胶结不好的沙砾岩、千枚岩及某些片岩,稳定性差,不宜建大型地下工程。
松散及破碎的岩石稳定性极差,选址时应尽量避开。
4、隧洞进出口不应选在排水困难的低洼处,应选在()。
A.傍河山嘴B.山涧谷口C.下陡上缓边坡处D.冲沟【答案】C【解析】P24。
3D打印机常见问题解析3D打印机是一种能够在三维空间内打印物体的设备,它可以将计算机设计的模型转化为物理实体。
使用3D打印机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下面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析。
1. 打印质量不佳:这是使用3D打印机时常见的问题之一。
可能的原因包括打印床调平不准确、喷嘴温度不合适、打印速度过快等。
解决办法是使用调平工具调整打印床,调整喷嘴温度和打印速度,确保打印质量。
2. 打印过程中出现断层:断层的原因可能是3D打印机的螺杆松动、材料问题或喷嘴堵塞等。
解决办法包括紧固螺杆、更换材料或清理堵塞的喷嘴。
3. 打印过程中出现卡纸:卡纸是指打印物无法顺利推进或移动。
原因可能是打印底板不平整、打印物设计不合理或3D打印机的机械结构问题。
解决办法包括将打印底板调整到水平位置、重新设计打印物或修复机械结构问题。
4. 打印物体偏移:打印物体偏移通常是由于3D打印机的步进电机不准确或受到外力干扰导致的。
解决办法是校准步进电机、调整打印物的位置或增加打印物的支撑结构。
5. 材料无法粘附到打印床:这可能是由于打印床表面不干净、打印床温度不合适或材料选择不当导致的。
解决办法包括清洁打印床表面、调整打印床温度或更换适合的材料。
6. 打印速度过慢:打印速度过慢可能是由于打印机设置的参数不合适、计算机性能不足或材料的特性等原因导致的。
解决办法包括调整打印机参数、提升计算机性能或更换适合的材料。
7. 打印物过大无法打印:3D打印机有一定的打印尺寸限制,过大的打印物可能无法适应打印机的工作空间。
解决办法是缩小打印物的尺寸或更换具有更大打印尺寸的打印机。
8. 喷嘴堵塞:喷嘴堵塞可能是由于材料凝固或杂质堆积导致的。
解决办法包括使用医用针管清理堵塞的喷嘴或者更换新的喷嘴。
9. 打印机噪音大:3D打印机在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的噪音,但如果噪音过大可能是由于机械结构松动或齿轮磨损导致的。
解决办法包括重新拧紧机械结构或更换磨损的齿轮。
10. 打印过程中断电:这可能是由于电源故障或电源线接触不良导致的。
地质科普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地球的内部结构不包括()A. 地壳B. 地幔C. 地核D. 大气层答案:D解析:地球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分别是地核、地幔和地壳,大气层不属于地球内部结构。
2. 以下哪种岩石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A. 花岗岩B. 玄武岩C. 石灰岩D. 砂岩答案:B解析:玄武岩是一种常见的火山岩,由火山喷发形成。
3. 地质年代中,中生代不包括()A. 三叠纪B. 侏罗纪C. 白垩纪D. 寒武纪答案:D解析:寒武纪属于古生代,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4. 地球上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A. 氧B. 硅C. 铝D. 铁答案:C解析:铝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
5.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是()A. 魏格纳B. 达尔文C. 牛顿D. 爱因斯坦答案:A解析:大陆漂移学说由魏格纳提出。
6. 以下哪种矿物是硬度最大的()A. 金刚石B. 石英C. 长石D. 方解石答案:A解析: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矿物。
7. 褶皱的基本形态不包括()A. 向斜B. 背斜C. 断层D. 穹窿答案:C解析:断层不属于褶皱的基本形态,褶皱基本形态是向斜和背斜。
8. 以下哪种岩石属于变质岩()A. 页岩B. 大理岩C. 砾岩D. 玄武岩答案:B解析: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成,属于变质岩。
9. 地震波中传播速度较慢的是()A. 纵波B. 横波C. 面波D. 体波答案:B解析:横波传播速度较慢。
10. 地球的年龄大约是()A. 46 亿年B. 50 亿年C. 100 亿年D. 138 亿年答案:A解析:目前认为地球的年龄约为46 亿年。
11. 以下哪种地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A. 风化作用B. 侵蚀作用C. 岩浆活动D. 沉积作用答案:C解析:岩浆活动属于内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作用属于外力作用。
12.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分为()A. 5 大板块B. 6 大板块C. 7 大板块D. 8 大板块答案:B解析: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高考地理应试必须具备的四大能力(知识综述+真题再现+解题过程+答案解析)能力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力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高考地理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
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能力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1.地理信息的分类(1)数字信息:数字信息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绝对数值,体现某地理要素的状态,该类问题多从地理要素的定性角度进行考查;另一类是变化数值,一般由一组不同数字组成,体现地理要素的变化特征,该类问题多考查地理要素随时间或空间的变化及区域差异。
(2)自然地理要素信息:包括材料中涉及的所有自然地理要素,这些信息包含在题干、图示、图例中。
如气候、河流、植被、湖泊、地质构造、地形、气压、风向等要素。
(3)人文地理要素信息:包括材料中涉及的所有人文地理要素,如城市、居民点、农田、工业区、道路、桥梁、建筑等要素。
2.地理信息的获取(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文字材料承载着试题的重要信息,在高考地理试题中,每一组试题的文字材料都是经过精选的,材料中隐含着重要的解题信息。
审题时要特别关注文字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
(2)从图表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地理图表在高考中非常常见,它承载着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
在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时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训练:一是读图,包括读图名、读图例,判断规律,训练从提示中获取信息(包括显性及隐性信息)及加工、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二是说图,就是把读图的思维过程及读图所获取的信息说出来。
三要记图,注意把重要地理事物落实在地图上,记在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