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沈括的文献学贡献——以《梦溪笔谈》管窥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6
沈括与梦溪笔谈的故事沈括呀,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呢。
他生活在北宋时期,简直就是一个全才呀。
他对好多方面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
沈括的一生经历可丰富啦。
他游历过好多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呀,他不断地观察、思考。
他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也接触到了不同的人和文化。
这些经历呢,都为他写梦溪笔谈打下了超级坚实的基础。
梦溪笔谈这本书啊,简直就是一个知识的宝库。
里面记载了沈括自己的科学发现,像天文历法方面,他对天文现象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
他发现了很多天体运行的规律,这些发现呀,在当时可都是非常先进的呢。
还有地理方面,他对地形地貌的描述很准确,对一些地质现象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比如说关于石油,他可是最早对石油进行记录的人之一哦。
他看到石油从地下冒出来,还意识到这个东西将来会有大用处。
当时的人们可能还没太重视这个黑乎乎的东西,但是沈括就有这种超前的眼光呀。
在物理学方面呢,沈括也有很多贡献。
他对磁学的研究就很深入,他对指南针的研究可是相当细致的。
他知道怎么让指南针更好地指示方向,还发现了磁偏角这种现象。
这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领先的呢。
沈括写梦溪笔谈的时候,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都写了进去。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关于文化艺术、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他写了当时的印刷术,还有水利工程之类的。
可以说呀,沈括通过这本书把北宋时期的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成就都记录了下来。
他就像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让我们现在能够通过梦溪笔谈去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
他的这本书呀,对后世的影响超级大。
后世的科学家们可以从他的记录中得到很多启发。
很多后来的科学研究都是在沈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呢。
沈括真的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梦溪笔谈也是一部永远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著作呀。
沈括与《梦溪笔谈》这一期,我们来认识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沈括。
沈括,字存中,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青年时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
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隐居梦溪园。
沈括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在水利、医药、军事、艺术等众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
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动互70沈括出身于官宦之家,母亲许氏文化修养很高。
在母亲的引导下,沈括自幼勤学苦读,14岁就把家里的藏书全读完了。
后来又跟着父亲去过许多地方,增长了不少见识。
24岁步入仕途,不久,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
他借此机会阅读到大量皇家藏书,研究了天文、历法、医药学等方面的科学技术资料。
后来,沈括出任延州知州,因战败被贬官降职。
从此,沈括便专心从事科学研究,著书立说。
沈括晚年移居润州梦溪园,他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与科学考察活动,呕心沥血,著成一部笔记体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音乐、艺术等600余项。
书中记载了他的诸多发明、发现以及真知灼见。
1.沈括在某地发现了一种神秘的黑色物质,产自地下,当它溢出地表时,当地百姓就把它收集在瓦罐中,用来生火。
《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这种液体的存在状态与开采过程。
问题来了:小朋友,你知道这种液体的名字吗?A.煤油B.石油C.汽油71互动2.有一年春夏之交,沈括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一种奇景:四月,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桃花红艳。
这种奇景早就被白居易写进诗中。
问题来了:小朋友,你知道是下面哪句诗吗?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C.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动互抢答赢大奖亲爱的小朋友,你能回答文中的问题吗?每月月初,《小学生作文》微信公众号会推送当期文章,小读者可在文后写留言答题,别忘了留下你的姓名、邮寄地址及邮编哟!答对全部问题的前10名小读者可获得神秘大奖。
梦溪笔谈赏析《梦溪笔谈》是北宋文学家沈括所著的一部随笔集,以谈论文章、诗词、历史、科学等各种话题为主,并融入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本文将对《梦溪笔谈》这部作品进行赏析,探讨其独特之处和影响。
《梦溪笔谈》一书在北宋时期广为流传,并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它独特的魅力在于既涵盖了文学艺术的精髓,又展示了作者的深厚学识和独到见解。
在《梦溪笔谈》中,沈括将自己对文学、历史、科学等各个领域的思考和感悟进行了整理和论述,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启发和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从《梦溪笔谈》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中看到其独特之处。
整本书以随笔的形式呈现,其中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话题。
这种杂文的形式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的内容,而不必按照特定的顺序阅读。
同时,《梦溪笔谈》中的话题内容涵盖了文学、历史、科学等多个领域,使得读者在一本书中可以获得全方位的知识和思考。
其次,《梦溪笔谈》还展现了作者沈括的博学多才和独特见解。
沈括既是一位文学家,又是一位科学家和思想家,他在书中融入了自己的多领域知识和思考,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学术性和前瞻性。
例如,他在文学方面对诗词进行了赏析和解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历史方面对历史名人和事件进行了分析和评论;在科学方面对天文地理、物理力学等知识进行了阐述。
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沈括的博学才华,也为后世读者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考角度和观点。
此外,《梦溪笔谈》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学价值。
沈括在书中的表达方式流畅而优美,语句通顺且富有韵味。
他善于运用比喻、警句等表达手法,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深度,又十分具有艺术性。
这种独特的文风和表达方式,使得《梦溪笔谈》成为了一部不仅具有知识性,还具有文学欣赏性的作品。
最后,我们还要提到《梦溪笔谈》对后世的影响。
这本书的出版和广泛传播,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文学、历史和科学等领域的知识。
同时,在沈括的独到见解的引导下,人们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走进梦溪笔谈一部古代科学经典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有一部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科学著作,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道路,这便是《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由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
沈括这个人,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博学多才,对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这部《梦溪笔谈》,可以说是他一生学识和经验的结晶。
打开《梦溪笔谈》,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科学世界。
书中记载了大量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
比如在天文方面,沈括通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新的历法理论,对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有着精准的描述。
他还观察到了太阳黑子的存在,这比西方早了好几百年呢!在历法上,他更是大胆改革,力求使历法更加准确地反映季节的变化。
数学领域也是《梦溪笔谈》的一个重要部分。
沈括在书中介绍了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方法,这在当时可是领先世界的成就。
他对数学的应用也有着深刻的认识,通过数学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比如计算城池的面积、粮食的储备等。
物理学方面,沈括对磁力、声学等都有精彩的论述。
他发现了磁针的指向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稍微有些偏差,这就是磁偏角的发现。
在声学上,他通过实验研究了声音的共振现象,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乐器能够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
化学领域也有沈括的身影。
他记录了许多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对炼丹术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总结。
虽然炼丹术最终没有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但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为后来的化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自然科学,《梦溪笔谈》在人文科学方面也有着丰富的内容。
沈括对历史事件的考证严谨细致,对文学作品的评价独到深刻。
他还记录了很多当时的社会风俗、民间技艺和文化传统,为我们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在阅读《梦溪笔谈》的过程中,我们不禁为沈括的科学精神所折服。
他注重观察和实验,凡事都要亲自探究一番,不盲目相信前人的结论。
他善于思考和总结,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规律和本质。
读《梦溪笔谈》,谈沈括的科学思想●赵乐因为古文底子单薄,所以向来对古典著作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然而当我偶然翻开《梦溪笔谈》,看到那灵动却不乏严密的文字,立即对之喜爱不已乃至不忍释卷。
书中所涉问题颇多,乐律、象事、艺文、地理、生物、化学、医药、卜筮,包罗万象。
由于是‘笔谈’,书的总体气氛是轻松的,可贵的是它轻松但不随意,所有论述都严密深切,绝非虚妄之作。
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作者的冷冷目光,饱含了智慧。
笔者有感于此,故而不揣浅陋,就《梦溪笔谈》一书试着谈谈沈括的科学思想。
先来重温沈括成长的时代背景。
沈括的父亲沈周宦是"太常寺少卿",一个中级官员。
而沈括的母亲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沈括从小就喜欢阅读各种书藉。
小时,沈括曾经跟父亲到过开封,南京,苏州,泉州等地大开眼界。
父亲死后,沈括做过县官。
他一生的宦途坎坷不平,“乍而上下,乍而南北”,“所兼者多矣,众人之所患而某之所取”,客观环境使他不能专心致意于专门的科学技术。
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沈括由此而见多识广,在消息闭塞的封建社会里,他所收到的科技信息远在众人之上,为博学多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他身上总是体现着种种文化源流的复杂交融。
沈括是儒家弟子,学问、修养得力于《孟子》,认为“思之而尽其义,始条理也;行之而尽其道,终条理也”,并且有所发挥,积极参与了王安石变法;与许多士大夫一样,他博览佛书,对佛学很有研究;他接受道家影响,信奉阴阳五行学说,但对易学家的怪诞学说并不轻信;他从庆历年间开始学医,熟悉从《周易》、《黄帝内经》到历代医家一脉相承的中医理论体系;他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间接受惠者,对印度天文历法、梵学字母之类也不陌生……沈括研究范围的广阔,在《梦溪笔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用笔记体杂谈的形式,记载了多年从事科学研究和考察的成果,记述了多方面的见闻及社会传闻,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概括起来看,沈括对数学的研究与贡献(如首创隙积术和会圆术等),对钢、铜冶炼技术的实验记载,对水利工程技术的记述,对日食月食及陨石等天文现象的观测记载,对地球地磁偏角的测算结果,对光学(透镜成像)、声学(声波共振)原理的探索,对绘制地图、制作指南针方法的改进,对药用植物、古生物化石的考察及见解,对古乐律的阐释及对乐器、词曲的记述,对文学、书画理论方面的研究与阐发,对传统语文学如训诂、音韵、文字等方面的研究与考辨等,都有真知灼见,很多方面堪称造诣精深,受到古今学界的一致好评。
《梦溪笔谈》读后感《梦溪笔谈》读后感《梦溪笔谈》读后感1初中或高中时学过一篇《活字印刷术》的文章,从此记住了沈括的《梦溪笔谈》。
一直以来,未识此书真面目,某日在华师大打完球,闲逛书店,顺手买了一本。
读完果然大开眼界,感触很深,沈括博闻强识,文史理哲,天文地理,奇闻轶事几乎无所不包,个人学识修养真是佩服。
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几乎是空白的基础上,懂得这么多,真是不容易。
怎么学的呢,跟谁学的呢,是我特别好奇的地方。
如果说,故事、官政、权智等篇算是他为官期间听到的野史的话,那么乐律、艺文、书画则表现了沈括极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技艺、器用、神奇则完全是自然科学的范畴了。
当然还有数学、气象、地理方面的知识。
虽然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这个说法我觉得还是有点夸张,百科全书至少得有几百万字吧。
但《梦溪笔谈》能以区区数十万字,记载这么多的芜杂的`内容,也是一大奇观。
据《百度百科》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
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自然科学方面,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几乎就是儒学的历史,自然科学几乎没有地位和市场,官场、科举、私塾等,举凡与读书占边的,都是儒学或者由儒学延伸出的历史、诗词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术成果尤其是自然科学登不上大雅之堂,成果更是寥若晨星,即使是今天,科学家没有政治家待遇高,走技术范的依然不如走行政路线的吃香。
自然科学不被重视,这是中国的知识界、科学界的悲哀之处。
因此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梦溪笔谈》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这本《梦溪笔谈》被世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也是名至实归。
《梦溪笔谈》读后感2《梦溪笔谈》之《卷九人事一》中,有怎么一段故事,非常有意思:许怀德为殿帅。
《梦溪笔谈》的历史价值和地位是什么?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笔记本百科全书式著作,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世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
记载了很多科学文化事迹。
比如印刷术的改良者毕升,要不是因为这本书的记载,貌似就在历史长河里淹没了,后人谁都不知道!
《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
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2、评价《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宋史·沈括传》作者称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梦溪笔谈》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被世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
2010年lO月 第13卷第5期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h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M Sciences Edition) 0ct.201O
V01.13 No.5
论沈括《梦溪笔谈》对中国文化遗产传承的贡献 刘 红 (西北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政治家,其所著《梦溪笔谈》是一部记载自然科学和社会文化成就的重要著 作。书中以丰富的内容,求真、求是的精神,使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学历史事迹,热情歌颂 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科技人文方面的创造,这对祖国社会文化的光大传承有着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延川石液”;军器监;活字版印刷术;统万城 中图分类号: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77X(2010)05—0o10—06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 州)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博学 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 通”。…㈣ 《梦溪笔谈》是他晚年所写的一部包罗 万象的回忆录。 在这部名著中,共分26卷,所涵盖 的知识范围很广。他用笔记文学的体裁记载了北宋 以前及北宋时期在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医 学、天文、水利、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诸多创 见和成就,还概括地涉及到他对文学、历史、方志、考 古、艺术等人文科学的广博见闻和深刻见解。反映 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奋艰苦的创造和勇敢地与自然斗 争的光辉业绩,为后人发扬光大民族敬业精神提供 了一笔记述传承祖国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一、正确的唯物自然观与科学实践的典范 宋代科学家沈括的科学实践经验使其看待事物 观察问题比较求是客观。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 《笔谈》中不仅总结宣传了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见, 也真实地记录了他自己的卓越认识和研究,表现了 他的渊博知识和不懈追求。如沈括在任延州知府兼 郫延路经略安抚使期间,在延州(今延安地区)永宁 关他看到大河岸崩塌后的现象时说:“人地数十尺, 土下得竹笱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为化石” (《笔谈》第373条)。沈括以自身的阅历知识熟悉 竹子系多年生禾木科植物,主要生长于长江流域或 南方多雨湿润地区。而延州地处黄土高原,少雨干 燥,“素无竹”。所见这些深埋土中的竹子变为化 石,应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和环境气候的变迁所致。 并推测这一带“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耶”。这 充分表现了他以锐敏的思维方法对一些地理、地质 现象和化石形成的正确认识。 必须说明的是,沈括认为古代的竹子在土中化 为石头的观点,是否为竹,尚有问题。当代许多科学 家已先后表示,“像是竹子的化石可能是古代叫作 新芦木(Neocalmites)的蕨类植物”。由此看来沈括 对竹化石的认识是需要校正的。 但他认定这是一 种绝迹的古生物,则是可信的;并且由此来推测黄土 高原的古气候,也是很合理的。 有一次,沈括在郫、延(今陕西郝县、延安县)境 内,见有人用地下溢出的所谓“脂水”作燃料,烟雾 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他根据“脂水”出土的地质情 况、燃烧过程和用途,判定这种又名“延川石液”的 自然水就是石油。“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 “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笔谈》第421条)。在近千
宋辽金夏科技史之沈括和《梦溪笔谈》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86 字体大小: 【小】【中】【大】沈括和《梦溪笔谈》沈括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自然科学家之一。
英国科学史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沈括生于北宋仁宗天圣九年。
他的父亲沈周,是浙江钱塘人,曾任旬州平泉县令,泉州知州等,后入京为开封判官,又任江南东路按察使。
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去世,官为太常少卿、分司南京。
他是个亲民的循吏,以宽厚、奉公著称。
他的母亲苏州许氏,名门闺秀,知书识礼,对儿子的幼教起了重要作用。
沈括的父亲去世后,沈括守丧到至和元年(1054年),因父萌而得官,任海州沐阳县主簿,掌管全县的簿册目籍。
当时沐水河道漫衍为停滞不流的污泽。
沈括主持重新修筑二堤,把沐水疏通成为百渠九堰,灌溉良田七千顷,令绩显著。
嘉祐六年(1061年),沈括的兄长沈披在宣州宁图任职,在芜湖视察修复废弃的秦家圩的可能性。
沈括正巧客居兄长处,十分赞同兄长的见解,将旧圩重建,易名为万春圩,辟田千余顷,并且挡住了4年后的一次洪峰。
嘉祐七年(1062年),沈括在苏州参加科举会试,名列第一。
次年(1063年)考中进士。
治平元年(1064年)任扬州司理参军。
在任时深为淮南转运使张蒭赏识,将次女嫁给沈括。
丈人调京官任秘阁校理后,引荐沈括为校书郎,编校昭文馆的书籍。
治平三年(1066年),奉命参预详定浑天仪。
由于当时浑仪景表刻漏在测验时都有差误,改由沈括主持在司天监依新样制造浮漏、浑仪。
沈括曾著《浑仪》、《浮漏》、《景表》三文,他所主持制作的浑仪,在唐代李淳风浑仪的基础上,在尺度、黄赤道、天常环、月道、规观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取消了白道环,把仪器简化、分工,又改变了一些环的位置,使它们不遮挡视线,便于观察,是浑仪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梦溪笔谈》简介沈括《梦溪笔谈》内容是什么《梦溪笔谈》简介:《梦溪笔谈》是北宋的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分为26卷,又《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
因为写于润州(今镇江)梦溪园而得名,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
《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
《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
《续笔谈》一卷,不分门。
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
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
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
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也就具有极高价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例如,《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正确而详细记载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国际文化史界重视。
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人物,也赖本书之记载而得以传世。
如记载喻皓《木经》及其建筑成就、水工高超的三节合龙巧封龙门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卫朴的精通历法、登州人孙思恭释虹及陆龙卷、河北“团钢”“灌钢”技术,羌人冷作冶炼中对“瘊子”的应用、“浸铜”的生产等,均属科技史上珍贵史料。
内容简介《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沈括和《梦溪笔谈》倪平《梦溪笔谈》是我国和世界科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
作者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政治家、作家,不仅在我国,在世界科学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
沈括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死在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
杭州钱塘县人,别字存中。
他出身于一个中层官僚家庭。
青年时代,做过几任县令一级的低级地方官,三十三岁才考中进士。
以后他参与或主持办理了这样几件大事:一件是在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主管天文观测和制订历法。
他主要的贡献是;主持修订历法,修成了《奉元历》。
改制仪器,制成新的观象仪,并对仪器的构造与改进作了说明。
再一件是在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代表宋朝出使辽国,交涉划分地界的事,在会谈时针锋相对,争辩不屈,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
又一件也是在熙宁八年,沈括从辽国回来以后,被任命为“权发遣三司使”。
“权发遣”是临时代理的意思,“三司使”相当于后世的财政部长。
沈括在三司使任上工作了一年零八个月,主要办了改革盐钞、讨论钱币制度、讨论役法这三件大事。
最后一件是自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夏季到元丰五年(1082年)秋季,沈括被任命为延州知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主管现在陕西省北部以延安为中心的地区的民政和军政。
参加宋朝对西夏的防御战争。
由于元丰五年宋朝对西夏的战争失败,沈括也受到连累,罢了官,从此没有再起用。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他到丹徒县(今江苏省丹徒县)郊外去观察九年前买的一所园圃,觉得这处地方仿佛过去在梦里游历过似的,便在那里盖起房子,准备久居。
给这地方起个名字叫“梦溪”。
元祐三年(1088年),他把自己绘制的一份全国地图《天下州县图》进呈给政府,此后便隐居在梦溪,整理文稿,进行写作,直到逝世。
《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隐居梦溪时,用笔记形式整理自己生平见闻与见解,而写成的一部综合性的学术著作。
他在“自序”中说:晚年隐居,不与人交往,回想平日与人的谈话,时时用笔记下来,就和与客人交谈一样。
浅谈沈括的文献学贡献
——以《梦溪笔谈》管窥 张兴宇
【摘要】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科技方面的建树在中国科技史,甚至世界科技史上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沈括在人文科学上,诸如史学、文学、文字学等领域也有很大的成就,但历来研究者对这方面的讨论不多。本文将以沈括最富盛名的《梦溪笔谈》为依据,着重探讨其在文献学方面的实践及贡献。 【关键词】 沈括 《梦溪笔谈》 文献学 贡献
一、沈括及其《梦溪笔谈》 (一) 沈括简介 沈括(1031~1095)1,字存中,杭州钱塘县人。其父沈周进士出身,曾辗转各地任地方官,官至太常寺少卿。父亲死后三年(1054年),沈括守丧期满,以父荫入仕,任海州沭阳县主薄。次年,沈括奉命摄海州东海县令。嘉祐八年(1063 年),沈括进京会试,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治平二年(1065 年),沈括奉召赴京,任昭文馆校书郎,并参预校订浑天仪的工作。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 年),沈括迁馆阁校勘。是年八月,母亲许氏卒,沈括丁母忧回杭州。直至熙宁四年(1071 年),沈括守丧期满才返京复职。先后任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集贤校理等职。熙宁六年(1073 年)五月,奉命详定三司令敕,正式参与王安石变法活动。七年三月,沈括任太子中允﹑集贤校理兼史馆检讨加同修起居注。熙宁八年(1075 年)二月,奉命详定九军阵法。后王安石二次罢相,被认为是其亲信的沈括也在熙宁十年(1077 年)七月罢权三司使,任起居舍人﹑集贤院学士﹑知宣州。元丰三年(1080 年)六月,改知延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沈括在任职期间整顿军务,积极备战,取得了对西夏的多次胜利。但由于给事中徐禧和内侍押班李舜的疏忽,元丰五年(1082 年)九月,永乐城陷落。沈括因此被责,授均州团练副使、员外郎。第二年,又徙秀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这样,沈括不得不在秀州过了三年不自由的生活,直到宋哲宗因他进献《天下州县图》有功而诏许其自由居住。元祐四年(1083 年)九月,沈括接诏叙朝散郎﹑守光禄少卿,分司南京,许于外州随意居住。于是沈括举家迁往润州“梦溪园”。沈括在这里写出了《梦溪笔谈》。 (二) 《梦溪笔谈》简介 沈括一生著作颇丰,内容广泛,作品涉及天文、文学、军事、医药、地理、经学等多个领域。依据胡道静的考订,沈括的著作见于公私著录的凡四十中,近四百卷,但现存的仅六种,残存三种,其它均已亡佚。2《梦溪笔谈》是其中保存较为完整,也是后世影响较大的一部著作。 《梦溪笔谈》“撰述于元祐年间(一0八六——九三),大部分是于元祐三年(一0八八)定居于润州(今镇江)梦溪园以后写的。”3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26卷,“分条载录,以类编排,计有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门”4。《补笔谈》2卷(清人或编为3卷)5,包括上述内容中11门。《续笔谈》1卷,不分门。全书共609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
1 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 9 月,第 1 版,《重印梦溪笔谈校正叙记》第2页。
2 胡道静《沈括著述考略》,附《梦溪笔谈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 9 月,第 1 版,第 1151 页。
3 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 9 月,第 1 版,引言前23页。
4 张福祥《宋代文献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347页。
5 张福祥《宋代文献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346页。 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也就具有极高价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二、沈括《梦溪笔谈》的文献学贡献 在谈及沈括的文献学贡献之前,我们有必要事先区分“沈括的文献学贡献”与“沈括所作文献的贡献”这样两个概念。所谓文献学,是研究文献和文献产生、发展的历史,文献的性质、特点、种类、鉴别、功能、流通、整理及利用的科学。6其中很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对文献的研究,诸如沈括对过去文献的整理、收录、考证、辨伪、纠谬、注释等都可视为其在文献学方面的贡献,而除此之外的,其著作虽对后世有益,也只是该著作的成就,并非在文献学方面的贡献。很多学者在论述的时候往往将二者混淆,比如《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第307条) “把毕昇创制泥活字的时限﹑制字方法﹑排制版方式﹑常用字储备﹑奇字单刻﹑贮字办法﹑不用木料制字的原因等,都交待的很清楚。”7 对活字印刷术的流传及对书籍的刻印都有着很大贡献,但这也只是《梦溪笔谈》该文献的一个贡献,并非是沈括在文献学方面的贡献。 沈括是一个通才,其精通科技、文学、史学、医学、水利、军事等多方面的知识,也在很多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沈括一生著作颇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梦溪笔谈》,该书同样涉及多领域的知识。本文主要以《梦溪笔谈》中关于文献学方面的内容来管窥沈括的文献学成就。张福祥在《宋代文献学研究》中,把《梦溪笔谈》归为考证笔记,8这也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其并非文献学专著。但其在文献学方面的成就不容忽视,以下本文主要按照张福祥《宋代文献学研究》中对文献学的内容分类,来对《梦溪笔谈》中的文献学贡献进行分别论述。
(一)校勘学 沈括曾经做过昭文馆书籍﹑馆阁校勘﹑史馆检讨等职务,元脱脱等《宋史·沈括列传》云:“擢进士及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9《梦溪笔谈》中的很多条目都证实了其在校勘学上的贡献。 例如,卷十八技艺(第 305 条):“《西京杂记》云:‘汉元帝造蹴踘,以蹴踘为劳,相类而不劳者,遂为弹棋之戏。’予观弹棋绝不类蹴踘,颇与‘撃踘’相近,疑是传写误耳。唐薛嵩好蹴踘,刘钢劝止之曰:‘为乐甚众,何必乘危邀顷刻之欢?’此亦‘撃踘’,《唐书》误述为‘蹴踘’。”10利用自己在杂艺方面的经验,考订出《唐书》因字形相近而出现的传抄讹误。又如卷四辨证二中以《尚书》古本校对当时本,确定“梦”、“土”二字互倒;卷三辨证一(第58条)中用植物学的知识校正《庄子》中“狙公赋芧”的“芧”之误;卷八象数二(第 143 条)中考证《史记律疏》之“二十八舍十二律”说中皆错把“七”当作“十”。 另外,沈括还纳出了简单的校改方法。《梦溪笔谈》卷十四艺文一(第 350 条):“书之
6 陈广忠等著《古典文献学》,黄山书社,2006年8月,第1版,第6页。
7 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 9 月,第 1 版,第 597 页。
8 张福祥《宋代文献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346页。
9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三十一,中华书局 1977 年 11 月,第 1 版。
10 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 9 月,第 1 版,第 591 页。 阙误,有可见于他书者。”11这正是陈垣先生提出的“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12 此外,在校改古书讹误时,沈括则提倡用雌黄涂改法:“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尝校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则又易脱;粉涂则字不没,涂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13这对于典籍的保存是很有好处的。
(二)考证学 沈括“博学达识”14,也善于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然而他并不盲信前人之说,很多成就都是在批判前人谬说的基础上发展的,科技上如此,在文献学方面亦如是。 1.考证地理名词。如卷二十神奇(第 338 条)沈括辨雷州地名之所自,云:“世传雷州多雷,有雷祠在焉,其间多雷斧﹑雷楔。按《图经》:‘雷州境内有雷﹑擎二水,雷水贯城下,遂以名州。’如此,则雷自是水名,言多雷乃妄也。然髙州有电白县,乃是邻境又何谓也?”15 2.考证历史人物。《梦溪笔谈》卷四辩证二(第 77 条)关于韩愈画像的人物考证:“世人画韩退之,小面而美髯,着纱帽,此乃江南韩熈载耳。尚有当时所画,题志甚明。熈载谥文靖,江南人谓之韩文公,因此遂谬以为退之。退之肥而寡髯。元丰中,以退之从享文宣王庙,郡县所画者是熈载,后世不复可辨,退之遂为熈载矣。”16 3.考证史实。如卷三辩证一(第 70 条):“……玙有杨溥与方虔﹑方从训手教数十纸,纸札皆精善,教称委曲书,押处称‘使’,或称‘吴王’。内一纸报方虔云:‘钱镠此月内已亡殁’,纸尾书‘正月二十九日’。按《五代史》,钱镠以后唐长兴二年卒,杨溥天成四年已僣即伪位,岂得长兴二年尚称‘吴王’?溥手教所指挥事甚详,翰墨印记极有次序,悉是当时亲迹。今按天成四年岁庚寅,长兴二年岁壬辰,计差二年。”17沈括利用自己所见的书信来纠正《五代史》关于杨溥即位年代的错误。 4.考证药书。沈括利用自己在医药学方面的知识,又加之以生活见闻,对医药学书籍中的药名、药性等加以考证和纠谬。如“地菘即‘天名精’也。世人既不识天名精,又妄认地菘为‘火蘝’。《本草》又出‘鹤虱’一条,都成纷乱。今按地菘即天名精,盖其叶似菘,又似蔓菁,故有二名,鹤虱即其实也。世间有单服火蘝法,乃是服地菘耳,不当用火蘝。小注: 火蘝,《本草》名“桸蘝”,即是猪膏苗,后人不识,亦重复出之。”18是对同药异名时,《本草》所产生错误的纠正。又如“《本草注》引《尔雅》云。‘蘦,大苦。’注:‘甘草也,蔓延生,叶似荷,茎青赤。’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谓之大苦,非甘草也。甘草枝叶悉如槐,髙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实作角生,如相思角,作一本生,熟则角折,子如小匾豆,极坚,齿啮不破。”19是对《本草注》中关于药性谬说的纠正。 另外,沈括还对一些书籍记载的谬说予以考辨,也对古籍中的一些字词进行考证。这里由于篇幅有限,不再详举。
11 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 9 月,第 1 版,第 488 页。
12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 2004 年 7 月,新 1 版,第 131 页。
13 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 9 月,第 1 版,第 6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