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5
古典文献学1、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
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
2)金石: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又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儒家经典于石上,世称“正始三体石经"。
3)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
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4)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
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优点,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裁剪.5)纸张6)电子文献3、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刻写: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书写: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1)*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
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采取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2)*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
与简牍、缣帛、纸张有关。
4、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中国文献学》读书心得
《中国文献学》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文献学的教材,对于学习中国文献学的人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文献学的重要性和魅力。
首先,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范围广泛。
文献学研究的对象是文献,而文献不仅包括书籍、期刊、报纸等纸质文献,还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
文献学不仅研究文献的内容和形式,还研究文献的流传、版本、价值等方面。
因此,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
其次,文献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现代社会,文献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文献学研究的是文献本身,而文献的价值和应用也在于文献所包含的知识和信息。
因此,文献学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文献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文献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
因此,文献学研究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总之,通过学习《中国文献学》,我深刻认识到文
献学的重要性和魅力,也更加热爱和关注文献学的发展和应用。
文献学参考资料文献学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释义1.概念:文献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验证历史的依据,它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统称则为“文献”。
资料:汉、宋学者加注释时,“文”解为典籍,即历史文件和文字资料,“献”解为贤人(言论),即宿贤——保存在知识丰富的长老那里的口头传说材料。
今天所谓文献,专指由文字记录的书面材料。
(文献的早期含义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资料和博学多识,熟悉掌故。
)文献。
2.“文献”一词,现存的古书中,始于《论语·八佾》,孔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征”乃“证”也。
“佾”指古代乐舞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八人为商颂为宋国经常唱颂、祭祀。
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首先用“文献”一词为书命名,也取义于《论语》。
是宋末元初的贯通历代典章制度之书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看看即可)4.关于献,再举两例:(1)明代大学者焦竑有一部大书《国朝献征录》120卷,这个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则是《当代人物传》。
这个“献”指当代重要人物,与历史关系重大的人物。
(2)清代有位学者李桓编了一部《国朝耆献类征》720卷。
耆,老也。
献,人物。
本书辑录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至清宣宗道光30年二百三十年间一万多人的传记资源,分十九类。
注:1)《论语》最早的注:何晏-三国(魏)《论语注疏》2)《礼记》最早的注:郑玄-东汉3)《清秘述闻》法式善(记录清历代乡试、会试、题目第一名的主考官)。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文献载体主要指那些历史上已被记载下来的文献资料的载体。
载体就是承载文献的物体。
一.甲骨甲骨,指龟甲和兽骨。
文献学一.填空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分,共36分。
1.在现存古书中,“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2.关于“文献”的最初定义,东汉郑玄把“文"解释为文章,将“献”解释为贤才。
3.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是《古今图书集成》,它是由陈梦蕾等编纂的。
4.陈垣所提出的“四校法"是指对校法、他效法、本校法、综合考政法。
5.《四库全书》之“四"部指的是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6.文献错讹的类型主要有讹、脱、衍、倒 .7.《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的编选者分别是蘅塘退士和朱孝臧。
8.文献的载体主要有甲骨、金、石、简帛、纸 .9.有关甲骨文的第一部著作是《铁云藏龟》刘鹗。
(作者、书名)10.《史记》三家注是指____《史记集解》(刘宋。
裴骃注)、《史记索隐》(唐。
司马贞注)、《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_。
(注者和书名)11.“南钱北纪”中,“南钱"是指__钱大昕____,他的一部有关校勘的代表作是__《廿二史考异》____.12.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有卷子装、经折装__ 蝴蝶装_、___包背装_、___线装。
13.刘向是我国目录学的创始人,刘氏父子有关目录的两部著作是__《别录》___和__《七略》___。
14.王氏父子在文献校勘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王念孙的代表作是____《读书杂志》___;王引之的代表作是__《经义述闻》。
5.四大书”中,其中类书是《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太平广记》,选集为《文苑英华》。
7.丛书可分为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
8.文献的载体主要有甲骨、金、石、简帛和纸 . 10.“春秋三传”是指__《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11.杜泽逊在《文献学概要》中认为,文献的来源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著、述、编和译。
12.一部典型的目录应当由_书名、篇卷、撰人及朝代、版本__、___提要___、大小序六个部分构成.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 分.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文献学的发展与研究方法近年来,文献学作为一门学科日益受到关注,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也日趋多样化。
本文将介绍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常用的研究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文献学的发展历程文献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起源于欧洲,起初主要关注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和解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扩展到包括现代文献在内的各类文本。
文献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古代文献学阶段:古代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手工复制、整理和注释古代文献,如《史记》、《周礼》等。
2. 文献学与语言学的结合:随着语言学的发展,文献学开始注重研究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语义学问题,比如语法、词汇和修辞等。
3. 文献学与历史学的融合:文献学和历史学的交叉研究逐渐兴起,主要关注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解读。
4. 文献学与社会学的结合:在现代社会学的影响下,文献学开始注重研究文本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5. 数字化文献学的兴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手工方式,数字化文献学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二、文献学的研究方法1. 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是文献学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文本的语言、内容、结构等进行分析,揭示出其中的特点和规律。
2. 文献考据法:文献考据是文献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文献的真伪、时代、著作背景等问题,在确定文献的可信度和价值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3. 文献比较法:文献比较是通过对多个文献进行对比研究,探索其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深入了解各个文本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
4. 数字化文献学方法:数字化文献学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文献研究的方法,它可以通过大规模数据处理和文本挖掘等手段,快速发现和分析大量文献中的信息,提高研究效率。
5. 比较文献学方法:比较文献学是对不同文献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和特殊性。
三、文献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1. 文本分析法的优点是能够深入揭示文本的内涵和外延,但有时可能过于细致而忽视了整体的把握。
第一讲文献学概述新课内容一什么是文献?基本概念文献的出处:《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的含义:朱熹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多闻而且熟悉典章制度的人。
专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文献含义的变迁马端临(约1254~1323),字贵与,号竹州。
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
元代著名史学家、目录学家、文献学家。
马端临对“文献”的阐释: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常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端临“文”“献”的含义:“文”是经、史、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献”是臣僚之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
马氏的“献”与孔子的“献”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即不是指“人”了。
元代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东土校全经。
”此“文献”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文献通考的价值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文献通考》和杜佑《通典》、郑樵《通志》,并称“三通”。
文献的基本要素: 要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要有用以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现代文献的定义:我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下的定义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供记录信息符号的物质材料,称之为载体材料)”。
这就是说,所谓文献,是指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作为记录手段,将信息记录或描述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并能起到存贮和传播信息情报和知识作用的一切载体。
这种载体,除了常见的纸张外,还包括甲骨、金石、竹帛以及胶片、磁带、光盘等。
文献的价值:文献是人类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凝结着数千年以来人类点滴积聚的智慧和成果,是启迪后人开创未来的丰富宝藏。
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目录1.第一章..................................................3 1.1 文献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4 1.2 古代文献学的重要性.....................................41.3 研究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52.第二章..................................................6 2.1 版本概述...............................................7 2.2 校勘理论与实践.........................................8 2.3 稿本、抄本与刻本的比较.................................92.4 校勘的具体步骤与技巧..................................103.第三章.................................................11 3.1 整理古籍的原则........................................12 3.2 古籍整理的方法与工具..................................133.3 整理古籍的注意事项....................................144.第四章.................................................15 4.1 学的概念与发展........................................16 4.2 古籍的类型............................................17 4.3 编纂古籍的方法与要求..................................18 4.4 古籍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85.第五章.................................................205.1 版本学的概念..........................................215.2 版本学的主要内容与方法................................225.3 版本学在文献学中的作用................................236.第六章.................................................246.1 校勘学的分类..........................................256.2 校勘学的基本理论......................................266.3 古籍校勘的具体操作....................................277.第七章.................................................287.1 整理学的基本概念......................................297.2 古籍整理的过程与步骤..................................307.3 古籍整理的标准与要求..................................328.第八章.................................................338.1 版本鉴别的基本方法....................................348.2 特殊版本的识别与考证..................................358.3 版本鉴定的意义与价值..................................369.第九章.................................................379.1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389.2 古籍文献学的方法与工具................................389.3 古籍文献学的应用与意义................................40 10. 第十章................................................41 10.1 版本学的概念与特点...................................42 10.2 版本学的发展历程.....................................43 10.3 版本学在文献学中的应用...............................441. 第一章第一章:古代文献学概述一、引言古代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资料、编纂方法、文化传承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文献”通常指任何具有一定的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人为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包括一切印刷型与非印刷型的出版物,诸如图书、期刊、报纸与特种文献。
文献学是指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中国古典文献,一般是指记录中国“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非印刷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及有关的文献工作的一门学科,主要涉及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
1.古代无文献学,称校雠学。
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广集诸本,施以校雠,编定目类,撰写叙录,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
校:本义是犯人带的木枷。
引申为比堪核对。
雠: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校雠。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均沿用了校雠之名。
2.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中文世界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概况:一、先秦至两汉●商代:甲骨文。
已经发掘出10多万片,而且是有意识地集中存放的。
●西周●春秋战国:教育、学术向民间转移,文献也自然而然流向民间。
有了文章典籍,就会有私学。
孔子、邓析、少正卯等人纷纷创办私学。
孔子整理“六经”的传说;诸子百家对前代文献的传播与解释。
●秦代:焚书●两汉: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献搜集和整理。
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根据《七略》记载,当时共搜集整理书籍“三十八种六百三家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九卷”。
司马迁著《史记》收集整理了大量文献。
东汉郑玄对经书进行大规模注释。
平息了今古文之争。
东汉刊刻《熹平石经》,也是文献传播的一件大事。
二、魏晋至唐五代图书搜集编制目录魏国:郑默《中经》西晋:荀勖、张华《中经新簿》,分四部,载书29945卷。
南朝宋:王俭《目录》,载书15704卷。
南朝齐:王亮、谢朏《四部目录》,载书18010卷。
隋初,搜集书籍三万余卷。
文献学,对我而言,是一门充满智慧和深度的学科。
它不仅仅是对文献的整理、分类、研究,更是对知识、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挖掘和解读。
在深入学习文献学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文献学的核心价值。
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识别、获取、评估和使用各种文献资源,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书籍、报刊、手稿、碑文等各种形式的文献。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的各种知识、观念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
此外,文献学还教会我们如何去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
每一种文献都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它们记录了我们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护和保存这些文献,让后人也能从中受益。
在学习文献学的过程中,我也深感其挑战性。
文献学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和复杂,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
同时,文献学的学术研究也非常严谨和细致,需要我们具备高度的学术素养和责任心。
总的来说,文献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挑战的学科。
通过学习文献学,我不仅掌握了各种文献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文献学将会成为我重要的学术支撑
和实践指导。
名词解释(4个,20分)版本:“版”源于简牍,“本”源于缣帛。
后用“版本”指书。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古籍整理的一种方法。
校是查校古书中文字的异同,勘是勘正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书籍在刊刻抄写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文字上的讹误、缺漏、增添、颠倒等情况;同一种书籍,在流传过程中,文字也可能有所不同。
校勘就是补正文字上的种种错误,校出古书中字、句或内容上的异同,以使人们获得较为可靠的、较接近于原稿的本子。
讹: 也称误,是把原有的文字写错,是文献学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脱: (文献在传抄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不该缺的或不该脱的没了。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衍: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章学诚:章学诚,字实斋,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著作有《校雠通义》。
对古典目录学的贡献:提出了目录学的任务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总结了古代目录学的成就,提出了“互著”、“别裁”、“索引”等方法,是对历代目录著录内容和方法上的高度认识。
认为图书目录的立类,应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更改;编目时,应审慎从事,不可一书两入;分类纲目应求系统化,并能包括书籍的全部。
纪晓岚: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
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初稿成于乾隆四十六年。
因其卷帙浩繁,翻检不便,又删节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
郑樵:郑樵,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
是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
《通志》为郑樵的代表作。
该书收录了郑樵平生著述择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
朱熹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文指典籍文章,献指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
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将文与献作为叙事与论事的依据:“文”是经、史、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献”是臣僚奏疏、诸儒评论、名流燕谈、稗官记录。
在此观念影响下,关于文献的认识,便只限于一般的文字记载,不能表达为文字记载的东西,则不能称之为文献。
198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指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今天所说的文献,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的发展历史等。
根据学科领域可以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文献学)、图书文献学等。
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广集版本,施以校雠,编定目类,撰写叙录,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
后人遂以“校雠之学”概括刘氏父子的学术工作,把目录、版本、校勘学融为一体。
最早以专著形式系统讨论文献学的是南宋的郑樵。
他在《通志·校雠略》中从理论上阐述了文献工作中的文献收集、鉴别真伪、分类编目、流通利用等问题。
郑樵以后,系统研究文献学理论的是清代的章学诚。
章学诚《校雠通义》提出文献学研究的目标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即要求在文献整理过程中明确反映并细致剖析各种学术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相互关系等。
章学诚和郑樵一样,都把这些学术工作称为“校雠学”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约1923-1925)中最早提出了“文献学”的概念:“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试一阅亭林、梨洲、船山诸家著述目录,便可以看出这种潮流了。
”(《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9月,第189页)意指以文献为研究对象的传统学问。
古代文献学的方法与研究途径古代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批判性分析和解读,揭示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发展演变。
为了有效地进行古代文献学的研究,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和研究途径。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献学的一些主要方法和研究途径。
一、文献描述与考据法文献描述与考据法是古代文献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分类、描述和考证,以确定文献的真实性、作者、版本、成书时间等重要信息。
考据法在研究古代文献的权威性和历史地位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文本批评与文献批判法文本批评与文献批判法是古代文献学的重要方法,它主要通过对文献原文的分析和解读,揭示文献所包含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研究者们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文献、对文献的语言、修辞手法等进行审视与评述,进一步研究文献的历史意义和文化特征。
三、文献学与史学的结合古代文献学与史学的结合是一种常见的研究途径。
研究者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状况等,从而帮助解读文献中的内容。
同时,史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应用到古代文献的研究中,比如采用历史学的社会历史、制度史、人物传记等研究方法,对文献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四、跨学科研究古代文献学往往需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开展跨学科的研究。
例如,与考古学结合,通过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献材料,结合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还原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面貌。
与语言学结合,通过分析古代文献中的语言、词汇用法和语法结构等,可以深入研究古代语言的演变和特点。
五、数字化技术在古代文献学中的应用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古代文献学也逐渐引入了数字化研究方法。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文献数字化化处理、建立文献数据库,实现文献的高效检索和分析。
此外,数字化技术还可以进行古代文献的虚拟重构和再现,为研究者们提供更直观、更清晰的研究材料。
综上所述,古代文献学的方法与研究途径非常多样,包括文献描述与考据法、文本批评与文献批判法、文献学与史学的结合、跨学科研究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等。
第一讲一:文献的含义:文章贤才(现代含义: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最早出现在于《论语·八佾》二:文献学(1)定义:文献学是研究文献和文献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文献的性质、特点、种类、鉴别、功能、流传、整理及其利用的科学。
简而言之,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
版本、目录、校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2)研究对象: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三,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继承过去校雠学们的方法和经验,对那些保存下来的和已经发展了的图书、资料﹙包括甲骨、金石、竹简、帛书﹚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使杂乱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
并且进一步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源流,甄论得失,替研究工作者们提供方便,节省时间,在研究、整理历史文献方面,作出有益的贡献,这是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第二讲一,文献载体的演变:甲骨、金石、简牍、缣帛和纸张二,纸质文献的装帧史(重点):(一)卷子装(1)定义:内容较长的书,一张纸容纳不下,再用第二张纸继续抄写,一本用多张纸写完的书,按顺序结成一张长纸,然后模仿简帛,从尾端向前卷起,形成卷子形式(2)特点:为了保护纸卷折皱和损坏,在最后一张纸上粘接一根木棒,两端稍露,形如车轴,以手执轴,自左向右收卷(3)不足:卷子的开头部分,卷起来在外面,容易磨损(二)旋风装(1)定义:取卷子折造成册,加一书面,粘于册的首尾,使两端连缀起来。
这样,折叠时像一册,拉开时像一囊子,翻阅时如旋风(又龙鳞装的别称)(2)特点:每一页都是错落粘在上一页的底下,形成错落相积、上页压下页的体式。
(三)梵夹装:梵夹装不是中国典籍固有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代对从印度传进来的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式的一种称呼。
(四)经折装(1)定义:将长幅按一定的尺寸来回往复折叠,折成一册,形同折子,首尾加上硬厚纸页﹙也有用薄木板﹚作为护封,由卷子式向经折式转变。
古代文献学中的主要文献类型在古代文献学中,研究者们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文献类型。
这些文献类型覆盖了从文字材料到手抄本的各个层次,是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宝贵资源。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献学中的几种主要文献类型,包括典籍、史书、诗词、碑刻等。
一、典籍典籍是指被誉为经典的古代文献,如《易经》、《国语》、《左传》等。
这些典籍是古代士人学习和思考的重要依据,也是今天研究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典籍的特点是经典性、权威性和庞大性,内部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哲学和文化内涵,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史书史书是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文献类型,包括了编年史、传记和纪传体史书等。
史书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通过阅读古代史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朝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
史书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史实记载,也有作者的观点和评价,不同的史书具有不同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意义。
三、诗词诗词是古代文献学中的另一类重要文献类型。
诗词记录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是研究古代文学和审美观念的重要依据。
古代的诗词作品具有丰富的意象、优美的音韵和深层的内涵,通过研读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情感表达。
四、碑刻碑刻是古代文献学中的一种特殊文献形式,是刻在石材或其他材料上的文字和图案。
古代的碑刻多用于纪念历史事件、人物或宣扬思想理念,通过碑刻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碑刻在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古代人们对于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追求。
总结:古代文献学中的主要文献类型包括典籍、史书、诗词和碑刻等。
这些文献类型丰富多样,覆盖了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承。
古代文献学的研究对于推动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浅水衣衣(小露) - 1 -5汉语言0804 文献学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 36小题,每小题 1分,共 36分。 1.在现存古书中,“文献”一词最早见于 《论语·八佾》 。
2.关于“文献”的最初定义,东汉郑玄把“文”解释为 文章 ,将“献”解释为 贤才 。 3.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是 《古今图书集成》 ,它是由 陈梦蕾 等编纂的。 4.陈垣所提出的“四校法”是指 对校法 、 他效法 、 本校法 、 综合考政法 。 5.《四库全书》之“四”部指的是 经部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6.文献错讹的类型主要有 讹 、 脱 、 衍 、 倒 。 7.《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的编选者分别是 蘅塘退士 和 朱孝臧 。 8.文献的载体主要有甲骨、 金 、 石 、 简帛 、 纸 。 9.有关甲骨文的第一部著作是 《铁云藏龟》刘鹗 。(作者、书名) 10.《史记》三家注是指____《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 、《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_。(注者和书名) 11.“南钱北纪”中,“南钱”是指__钱大昕____,他的一部有关校勘的代表作是__《廿二史考异》____。 12.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有卷子装、经折装__ 蝴蝶装_、___包背装_、___线装。 13.刘向是我国目录学的创始人,刘氏父子有关目录的两部著作是__《别录》___和__《七略》___。 14.王氏父子在文献校勘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王念孙的代表作是____《读书杂志》___;王引之的代表作是__《经义述闻》。 5.四大书”中,其中类书是 《册府元龟》 、 《太平御览》 、 《太平广记》 ,选集为 《文苑英华》 。 7.丛书可分为 综合性 和 专科性 两种。 浅水衣衣(小露) - 2 -5汉语言0804 8.文献的载体主要有 甲骨 、 金 、 石 、 简帛 和 纸 。 10.“春秋三传”是指__《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 11.杜泽逊在《文献学概要》中认为,文献的来源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 著 、 述 、 编 和 译 。 12.一部典型的目录应当由_书名 、篇卷 、撰人及朝代 、版本__、___提要___、大小序六个部分构成。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4小题,每小题 5分,共 20 分。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1.蝴蝶装:所谓蝴蝶装,是将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中缝为轴心向内对折﹙即字面相对﹚,按版口理齐,中缝背面逐叶用胶料粘连,再用厚纸包裹作为护封,翻阅时书叶从中缝展开,两边向外,状
如蝴蝶的双翅,故称之为蝴蝶装。(蝴蝶装简称蝶装,是将每张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为中缝线,以印
字的一面为准,上下两个半版字对字地折齐。然后集数叶为一叠,以折边居右戳齐成为脊,而后再在书脊处用浆糊或其他粘连剂逐叶彼此粘连。再预备一张比书叶略长的硬浆湖的书脊上,作为前后封面,也叫书衣。最后再把上下左三边余幅剪齐,一册蝴蝶装的书就算装帧完了。这种装帧形式,打开时版心好像蝴蝶身躯居中,书叶恰似蝴蝶的两翼向两边张开,看去仿佛蝴蝶展翅飞翔,故称蝴蝶装。) 2.版本:“版”的本义是木片,竹片也可以称版。“本”的原义和“根”相同。后世合两者而连称“版本”,用为书册的通名。这一名称的出现是在雕版印刷以后才出现的。简言之,版本指一种
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狭义的版本指与写本相对而言的
印本,即雕版印行的书籍;广义的版本是指同一书籍因编撰,传抄,刻印,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而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3.丛书:丛是丛聚之义,丛书指按照一定目的把多种不同的书汇集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而形成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其收录标准和排列顺序根据编者的宗旨各不相同。(丛书为一种按照一定编辑
原则汇聚群书的形式,其特点为仍保留各书原名和原有体例,而冠以一个总书名(如《四库全书》),一同抄刻或印行。丛书便于利用,价值重大。) 4.衍:文献错讹的类型之一,是指古籍在传抄、刻印中多出的文字。 5、校勘:校勘,比较审定。特指将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对比,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校浅水衣衣(小露) - 3 -5汉语言0804 勘的目的就是使文献材料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将一书的不同版本以及其他有关文献加以比较对勘,考订文字的异同正误,使之恢复或接近原来的面貌。) 6、全集:旨在网罗一代诗文之全,零句残篇,搜剔不遗余力,全集的重要特征 是“全”,对所编对象,不遗余力,网罗无漏。 7、“六分法”:西汉刘向、刘歆父子《七略》分图书六类三十八小类,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8、“眉山七史”:
9、包背装:包背装是由蝴蝶装发展而来,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包背装是将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中缝为轴心向外对折﹙即将无字面折在里面﹚装订不在版心一边,而在版心折线对面的余纸上。 10、套印本:文献版本按出版印刷情况的分类之一,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经过多板次分版印
刷的图书。(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颜色、经过多版次印刷而成的版本。过去多用刻板的方法,每
一页上需要几种颜色,就刻几块板,每一版刷印一色,合之即成多色印刷品。套印本中不同颜色印刷的大多是评注和圈点,醒目美观,也有用活字版印刷的。) 11、善本: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书刻本;简单讲就是好的书本。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以后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总结归纳,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
性”、“九条”说。 (善本即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
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属于善本,经过名家精校的版本均可视为善本。)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 分,共 24 分。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1、“十三经”指的是哪些书? 《周易》 7卷. 《尚书》 58篇. 《诗经》 30卷.《周礼》 6卷. 《仪礼》 17卷. 《礼记》 49卷. 《春秋左传》 12卷. 《春秋公羊传》 12卷. 《春秋穀梁传》 12卷. 《孝经》 18章. 《尔雅》 19卷.〔阮元校刻本〕 《论语》 20篇. 《孟子》 14卷.
2、《四库全书》经部包含哪些类和哪些属?P159 浅水衣衣(小露) - 4 -5汉语言0804 3、“文献学”的定义、基本要求和任务。 定义:简而言之,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版本、目录、校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基本要求和任务:对那些保存下来的和已经发展了的图书、资料﹙包括甲骨、金石、竹简、帛书﹚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使杂乱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并且进一步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源流,甄论得失,替研究工作者们提供方便,节省时间,在研究、整理历史文献方面,作出有益的贡献,这是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
4、列举出五本类书(书名、编者),并谈谈类书的作用。 明解缙编纂 《永乐大典》, 22877卷。 王钦若、杨亿等编修《册府元龟》,1000卷 清陈梦雷等编 《古今图书集成》,10000 卷 李昉等人编修《太平御览》,1000卷。 李昉等人编修《太平广记》,500卷。 作用:类书为我查找相关资料、校勘、辑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查找史料;查找辞藻;校勘、考订古书;辑佚。
5、古典文献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内容。 定义: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亦即广义的校雠学,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它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内容:王欣夫《文献学讲义》认为文献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目录;二、版本;三、校雠 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解等。
6、谈谈你对“善本”概念的理解,并简述读书治学为什么要选择善本。 善本有两层含义,一是近代流行的含义,即善本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书刻本;善本的本来含义是好的书本。即指错误少,不残存的本子、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精注精校、不缺不讹)。后来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总结归纳,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
7、“二十四史”分别指的是哪些书? 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即被历朝奉为正统的史书,内容上起于黄帝,下至明崇祯十七年,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史》《新唐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四.实践题:本大题共 1小题,每小题10分,共 10分。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浅水衣衣(小露) - 5 -5汉语言0804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 10分,共10 分。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材料中所说的是哪一种校勘法,并对其作出简单的评价。 《文选》李善注:“《风俗通》曰:案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御览》卷六百十八:“刘向《别传》曰:雠校者,一人持本,一人读析,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材料中所说的是哪一种校勘法,并对其作出简单的评价。
《春秋榖梁传》僖公十二年:“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庚午,日有食之。”王引之《经义述闻》校勘说:“《石经》‘正’作‘三’。”又说:“日食必于朔。杜氏《春秋长历》是年庚午朔,则作‘三’者是也。若‘正月’,则《长历》为辛丑朔,非庚午矣。”又说:“《左氏》《公羊》皆作‘三’。” 请根据陈垣总结的“校勘四法”,具体说明王氏在此运用了哪几种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