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完美编辑版 可直接打印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9
〇、文献学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典籍________,二是指______贤才_____(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科学。
它除研究文献本身外,还要研究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文献学史、文献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古典文献学:以清代及清以前的各种文字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形态及基本构成,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古文献学史、古文献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史)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典文献学随着文献的产生、流传和积累,不断发展,形成一条源远流长、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
第二、中国古文献学(史)以经学(史)为中心。
第三、中国古文献学(史)虽流派众多,但从基本倾向上分只有两派:一是考据学派,一是义理学派。
第四、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传统上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一、目录学目录把一批书名或篇名与其说明依次编列在一起,就是目录目录学就是研究文献目录的编制、使用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研究目录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是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研究的对象就是图书文献的目录古典目录的主要内容。
1、篇目包括书名、篇名、篇卷数、附录、撰述者、版本及藏者等项,它是著录图书首要内容也是古典目录书的第一要素;2、解题也称叙录书录或提要,目录中用来考察作者生平行事、提示图书内容和价值、向读者提示阅读门径并对该书进行评论和介绍为主的文字;3、书序,又可分为书目总序,大类之序和小类之序。
*解题也可以称为叙录、书录、提要等。
在目录学中用以考察作者生平行事、提示图书的内容价值、向读者指示阅读门径、并对作者进行一定评论的以介绍性文字为主的文字,都可以称为解题、叙录或提要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王珏版)题目一:纸书的装帧形式古书的装订形式一、古书装订形式的变化•1.简策体式:竹、木简的编简;•2.卷轴体式:缣帛和纸书的卷子装,以及纸书向册页过渡的旋风装:•3。
折叠体式:梵夹装和经折装;•4.册页体式: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1。
简策体式•每根竹、木简如同现代书的每页纸一样,是组成一部书的基本单位。
一部书的多根竹、木简,需用纽绳加以编连,即编简成册,亦称“简策”.•编简,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最为流行,到东汉、魏、晋时,仍是书籍的主要体式。
•2.卷轴体式•(1)卷轴装大体盛行于隋、唐时期。
时至今日,除装裱字画长卷,仍沿用卷轴装体式外,书籍的卷轴装则早已成为历史。
•(2)卷子装帛书与简书虽然材料不同,形式各异,但在体式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帛书与简策同时并用,确受其影响而模仿简策体式,帛书写好后,也同样从尾端向前卷起,卷成一轴,除了采用卷子装体式外,也可以折叠收藏。
•(3)旋风装•3. 折叠体式•折叠体式可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两种。
•4. 册页体式(1)蝴蝶装简称蝶装。
装订方法是将每一页有字的一面向里对折,然后把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底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过来就成为前后封皮了。
这种装订形式大约始于五代,盛行于宋代,已非常接近现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了。
•(2)包背装这装订形式约始于南宋,盛行于元代。
装订方法是:将书页无字的一面朝里对折,有字的一面朝外,然后把与折缝相对的边缘粘连在一张厚纸上,最后将厚纸向内折好.•(3)线装一般认为线装书始于宋代。
通行于明中叶,至清代而大盛.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古籍都是清人印刷装订,或前代印刷,清人重新装订的。
因此,多为线装书。
因而有人甚至以¡°线装书¡±代指古籍。
它是我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中最进步的一种。
其实,它只是对包背装的改进。
题目二:目录的意义及作用1。
提要钩玄,治学涉径目录的“类例既合,学术自明”,便可藉此“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司得读书治学门径,少走弯路.可见,目录,特别是一些著名学者编写的解题目录、举要目录,可以担负指导读者阅读的任务,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目录可帮助读者挑选自己需要阅览的书籍,解决如何读书,先后缓急的问题.对于读书治学确有释疑指径、事半功倍的作用。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献: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
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
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
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
古文献学是关于古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
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 (或篇名)及其叙录。
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则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xx、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
校勘学:则是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历史文献编纂学:研究历史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藏书史研究:各个历史时代藏书的特点、规模,有代表性的藏书家的研究,藏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关系等。
研究目的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整理加工,自己使用的同时,还可供他人使用。
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终极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三、文献检索1、定义:文献信息需求者向文献信息存贮系统查检整件文献或零星信息资料的过程。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笔记一、文献导论(一)概念:狭义: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
广义: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原义:“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三)文献的概念发展:从指“典籍和贤才”(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再到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一)先秦:古典文献学的初始阶段,但遭秦始皇的破坏“焚书坑儒”孔子提出“文献”概念;整理《诗经》《春秋》(二)两汉:成熟时期。
既有以义理为主的经今文学派,又有以考据为主的经古文学派。
刘向、刘歆父子著《别录》《七略》,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大家:司马迁(西汉)——古籍今译(《五帝本纪》中对《五帝德》与《帝系姓》两篇文献所记内容真实性的辨析);郑玄(东汉)——集大成(《毛诗笺》、《三礼注》);王充(东汉)——辨伪(《论衡》);许慎(东汉)——训诂(《说文解字》),开创以小学校读古典文献或经书的方法(三)魏晋南北朝:北方承汉朝古文字考据之余绪,南方受玄学影响较大,出现义疏文学。
注释整理繁荣,音义之学兴起,四部分类法。
大家:颜之推《颜氏家训》陆德明《经典释文》(四)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史注成就较高大家:颜师古《五经定本》、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张守节《史记》(注)、刘知几(五)宋元明:疑辨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为主或宋辽金元:宋:史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集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金石考据学;公私目录学大家: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明:《永乐大典》;佛教典籍的整理,刻书业发展大家:杨慎、焦竑、胡应麟、方以智(六)清:集前代考据学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一代朴学《四库全书》;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考释与研究;经传的整理与考辨;历史文献的整理与考证;周秦诸子文献的整理大家:顾炎武、纪昀、廖平、皮锡瑞、俞樾、孙诒让、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七)近代:开始之际,承考据学传统,古文学一直占优势大家:罗振玉、王国维、张元济汉、唐、宋、清是四个重要时期三、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四、古典文献类型(一)总集: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古典文献学1、传说中最古老的典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2、最早的传世文献:《易经》《诗经》《尚书》3、儒家早期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4、三豕己亥5、汉成帝河平三年,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领校中秘藏书,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
6、叙录汇编成《别录》,起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巨大作用,开创中国古典目录解题的范式。
刘向、刘歆父子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
7、《别录》《七略》散失,但分类思想基本内容保存在班固《汉书·艺文志》8、东汉定经书文字,“熹平石经”蔡邕隶书东汉灵帝熹平四年,朝廷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官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用汉隶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熹平石经”该石经六朝后渐散亡,现有残石存世。
9、三玄《周易》《老子》《庄子》10、《汉书·艺文志》确立的六分法转变为经史子集四分法,史部是新增加的一大类别,四部分类法成为中国古典书目的主流。
11、三体石经:又称为正始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在正始二年,安排人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完整刊立的有《尚书》,《春秋》,未刊全的《左传》12、唐代《史记》学上的代表人物是司马贞和张守节,分别著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与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合称为“《史记》三家注”。
13、李善和五臣的《文选》注本,研究《文选》在唐朝成为专门学问,号称“《文选》学”14、唐代的石经提议与大和元年,开雕于大和九年,雕成与开成二年,故称开成石经,其规模在唐前石经中是最大的。
15、李昉、徐铉《太平御览》(综合性类书)《太平广记》(专科性类书),《文苑英华》(诗文总集)上续文选,王钦若、杨亿《历代君臣事迹》称为宋代四大书。
16、金石考据学,欧阳修《集古录》,金石学著作赵明诚《金石录》吕大临《考古图》17、公私目录学。
导论两汉在儒家经典文献整理上出现过几次由官方主持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专门审定经义、校订经文。
第一次是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宣帝诏群儒在石渠阁论定五经同异,留下一部《石渠议奏》,后亡佚。
第二次是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在自虎观召开群儒大会,考论经义同异。
会议讨论的结果是产生一部《白虎议奏》,乂称《白虎通德论》,经班固撰集后,题作《白虎通义》。
第三次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灵帝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宜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锈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襄平石经”。
魏晋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有两件大事值得关注。
一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
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为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二是汲冢竹书的发现。
流传至今的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隋、唐两朝,唐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共同撰写了《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唐代的壁经和石经。
唐代的石经提议于大和元年,开雕于大和九年,雕成于开成二年,因此称为开成石经。
五代时在古典文献学史上最值得书写的大事是蜀石经与雕版印刷九经。
后唐长兴三年由国子监主持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的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袁枢还首创记事本纪事本末体,成《通鉴纪事本末》。
有一些史料价值很高的著述体裁都是在宋代兴盛起来的,像年谱。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校睡略》。
王应麟最能体现王氏古典文献学考据才能的著作是《汉书文志考证》、《困学纪闻》。
元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清代是继宋代之后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
清代的古典文献学长于考据,并坚持把考据建立在扎实的小学基础之上。
因此,这种考据学又被称为汉学,与长于义理之学的宋学相对立。
又因为清代考据学作风朴实而被称为“朴学”。
清人的考据学家层出不穷,在整理和研究古典文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讲)(1.6-1.7)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古文献(文物价值)大多收藏在公共图书馆(主要)、博物馆、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归属中央文化部管理博物馆归属国家文物局管理高校图书馆归属教育部管理过去藏书家靠买书积累古书。
现在古书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了。
五经:儒家五圣经,《周易》《尚书》《春秋》《仪礼》《诗经》传说中的文献:《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古代的著述绝大部分没有流传下来。
民间藏书较官府发达。
古书版本流传:唐五代流传下来的很少,宋版比较多,主要是南宋。
敦煌定本也有流传。
书种子:一种版本的书,可以产生新的书。
(抄写,影印)传递,薪火相传。
元:覆宋本明后期:影宋抄清:翻宋本大戴礼记:现在最早的版本是元代的。
民国影印,质量较差。
那时规模较小,因为没钱。
现在可以大规模复印,但收藏单位怕他们印了用来赚钱,不允许印。
复印技术也提升了,对古书的伤害也变得最小。
零边距扫描仪。
冷光的不会烤伤书,也用用玻璃压,把书压坏。
历代官府的藏书情况有了书,就有书的收藏,但不一定会记载下来。
(最早的书:甲骨文)周朝藏书情况见于记载最早的收藏情况是《周礼》史官:掌管文化事业。
《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
郑众注:志谓记也,《春秋传》所谓《周志》,《国语》所谓《郑书》之属也。
《周礼·春官》:外史掌书外令(对外法令),掌四方之志(方:国家,四方比邦国更远的地方),掌三皇五帝之书(古书)。
《周礼·春官》: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留副,复制副本)。
明清第一档案馆北京民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民国人物大辞典》)档案:古来有之。
《周礼》:成书时间可能在战国。
不是一时之书,不是一人所作,但他的职官制度不是凭空捏造的,记载的也不一定是周代的制度,一般认为他是记载了理想的制度。
但引用时也不避免引用他,因为资料缺少,而《周礼》是先秦之书。
中国文献学笔记我和朋友坐在图书馆的角落,周围弥漫着纸张和油墨的味道。
朋友看着我面前厚厚的文献学书籍,好奇地问我:“你怎么对这中国文献学这么感兴趣啊?”我笑了笑,说:“我觉得这是打开咱们中国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啊。
你想,这么多年的历史,无数的思想、故事、知识,都藏在这些文献里。
”我轻轻抚摸着书页,陷入了自己的思绪。
“我每次看这些文献,就感觉像是在和古人对话。
比如说我读到论语,就好像孔子站在我面前,给我讲述他的道理。
那些古老的文字,有着独特的魔力。
”朋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我继续说:“研究文献学可不容易。
我有时候为了搞清楚一个文献的版本源流,要在图书馆里泡上好几天。
我得对比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从文字的增减到顺序的变化,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蕴含着深意。
”我内心充满了感慨,又说道:“而且文献学还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承的艰难与伟大。
很多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差点就失传了,是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努力保护、整理,才让我们今天能看到。
就像那些敦煌文献,在被发现的时候,有的已经残破不堪,学者们一点点地修复、解读,那是一种对文化的执着。
”朋友这时候有点疑惑:“那你学这个有什么实际用处呢?”我立马回答他:“用处可大了。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社会结构。
就像我们现在做的很多研究,无论是历史、文学还是哲学,都离不开对原始文献的准确把握。
这就像是盖房子打地基一样,文献学就是这个地基。
”朋友似乎被我说动了,他说:“那我也想了解了解了。
”我高兴地说:“好啊,咱们可以一起探索这个充满魅力的领域。
”在这个安静的图书馆角落,我们的对话还在继续,而我对中国文献学的热爱也在这交流中愈发浓烈。
文献学资料整理大一(下)第一章文献的概念、内容和意义•文献概念:最早见于《论语•八佾》“文献不足故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首先用“文献”作为书名。
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文,典籍也;献,贤也.”历史上“文”指书面材料,“献”指当代人物的口述与相关材料,文与献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转化的.因此,文献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和,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是我们认识、研究和验证历史的依据。
文献学研究的内容: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第二章甲骨文、金文和简帛的概念和价值一、甲骨文的概念和价值:1、概念: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记录占卜的象形文字,记录了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在内的丰富资料。
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
清代光绪年间发现,至今出土约十至十五万件。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孙诒让《契文举例》研究第一人。
2、价值:①殷商史研究价值。
以前对于商周历史的认识研究只能依靠《尚书》、《诗经》、《左传》、《世本》、《竹书纪年》、《山海经》等,真伪难辨,学者有巧妇难为之叹。
研究商史,要首先确定君王世系排列。
王国维1917年发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其《续考》,根据甲骨文中记载纳献祖先神灵的先后次序,据此将《史记•殷本纪》中的世系错误改正过来,同时也证明了《史记》记载,恢复了古史的可信度。
1,文献:最早见于孔子《论语·八佾》“文”指典籍。
“献”指贤才。
2,甲骨:指龟甲和兽骨。
a,王懿荣,是最早收藏和鉴定甲骨文的人。
b,刘鄂《铁云藏龟》六册,是甲骨文问世的第一部著录之书。
c,孙诒让《契文举例》二卷,是甲骨文研究的开山之人。
3,金: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
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有其他少量金属(铁,金银器等)。
4,《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5,青铜器的种类名称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农器,度量衡,钱币,符玺,日用器(铜镜、灯)中国第一个青铜器(毛公鼎)的收藏者:陈介祺。
6,石刻文字分:碣、摩崖、碑。
石鼓文,亦“猎碣”,字体大篆,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刻石。
7,儒家经典刻石:汉熹平石经、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西安碑林)、蜀石经、北宋石经、南宋石经、清石经。
佛经,房山石经8,竹木;竹,主要是劈成长而窄的竹片——木简;木,既可以辟成长而窄的木片——木简,也可以做成较宽的木板——方版(也叫牍);竹简,又称杀青简,汗简,汗青9,帛:书称“篇”,图称“卷”10,国外早期书写材料:莎草纸,羊皮纸,贝叶11,莎草纸:又叫纸草纸,埃及纸12,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卷子→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平装,精装。
13,文献载体:甲骨,金,石,竹木,帛,莎草纸,羊皮纸,贝叶,纸,胶片,软盘,光盘.14,文献的形成:著,述,编,译。
著作: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述:古已有之,有研承因;编: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
编篆成果有:总集,类书,丛书,档案类编,资料摘抄;译: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
1,释道安及弟子编集我国第一部译经总目—《众经目录》,是我国第一个僧伽制度建立者。
2,鸠摩罗什,佛教经论大规模有系统的翻译从他开始;3,玄奘,《会宗论》《制恶见论》,大乘天、解脱天15,文献的流布: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入,激光扫描16,收藏与散佚1,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刘向《别录》2,魏,郑默,《中经》;荀勖《中经新簿》是第一部见于史载的四部目录3,北宋,宋太宗,三馆,亦“崇文院”,昭文书库(东廊)、集贤书库(南廊)、史馆书库(西廊四库);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4,明,南京国子监,北京翰林院5,清,《四库全书》,翰林院17,版本:指雕刻木板刷印的书本,板本有写本、活字本、批校本、手稿本。
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印刷型与非印刷型的出版物,诸如图书、期刊、报纸与特种文献.中国古典文献,一般是指记录中国“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非印刷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及有关的文献工作的一门学科,主要涉及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
1.古代无文献学,称校雠学.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广集诸本,施以校雠,编定目类,撰写叙录,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
校:本义是犯人带的木枷。
引申为比堪核对。
雠: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校雠。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均沿用了校雠之名。
2。
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中文世界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1、合同主体11 甲方(委托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乙方(受托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合同标的21 乙方接受甲方的委托,负责对古典文献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整理。
22 整理的知识点应涵盖古典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重要文献类别、文献版本学、校勘学等方面。
23 整理成果应以书面形式呈现,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文档、图表等,且应具备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准确的表述。
3、权利义务31 甲方的权利义务311 有权要求乙方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和时间完成知识点整理工作。
312 有权对乙方的工作成果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313 应按照合同约定向乙方支付相应的报酬。
314 应向乙方提供必要的协助和资料,以便乙方顺利开展工作。
32 乙方的权利义务321 有权要求甲方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322 有权按照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知识点整理,但应确保符合合同约定的要求。
323 应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知识点整理工作,并提交给甲方。
324 对在工作过程中知悉的甲方相关信息和资料负有保密义务,不得泄露或用于其他用途。
4、违约责任41 若甲方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报酬,每逾期一天,应按照未支付金额的一定比例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42 若乙方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完成知识点整理工作,每逾期一天,应按照合同总金额的一定比例向甲方支付违约金。
43 若乙方提交的工作成果不符合合同约定的要求,乙方应在甲方指定的时间内进行修改和完善,若经多次修改仍不符合要求,甲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乙方返还已支付的部分报酬,乙方还应承担因此给甲方造成的损失。
44 若双方违反保密义务,应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赔偿责任。
5、争议解决方式51 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双方应首先友好协商解决。
52 若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杜泽逊·中国古典⽂献学】课程笔记(三)⽂献的形成和流布三、⽂献的形成和流布(15-21讲)1.3⽂献形成著述编译(张舜徵+郑鹤声):著作《论语》:述⽽不作,信⽽好古。
汉·王充《论衡·对作》: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奚仲作车(《史记》见载,⽆疑也),是也。
《易》⾔伏羲作⼋卦,前是未有⼋卦,伏羲造之,故⽈作也。
明·李贽:咸以孔⼦之是⾮为是⾮,故未尝有是⾮⽿。
清·焦循《雕菰集·述难篇》:⼈未知⽽⼰先知,⼈未觉⽽⼰先觉。
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厄⽽作《春秋》《诗》三百篇,⼤抵圣贤发愤所为作也作《五帝本纪》第⼀(继承《春秋》精神)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所谓作也。
(谦虚,⾮事实)太史公⽈:余述历黄帝以来⾄太初⽽讫,百三⼗篇。
古⼈不轻⾔作《礼记·乐记》:知礼乐之情者,能作。
之礼乐之⽂者,能述。
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不敢⾃称“作”)圣者通达物理,故作者之谓圣,尧、舜、禹、汤是也。
明者辩说是⾮,故修述者之谓明,则⼦游、⼦夏之属是也。
(祖述尧舜,宪章⽂武,孔⼦是圣,尧、舜、禹是孔⼦推崇的⼈,他们是什么?孔颖达:圣之圣者也。
孔颖达回避了⼀个重要问题:孔⼦作《春秋》)孔颖达:五经正义的礼是《礼记》汉朝五经的礼是《仪礼》⼤⾣⼭+⼩⾣⼭:藏书处,名⼭,⼆⾣⼭房:书房《史记》《班固》之异同(北宋·倪思《班马异同》)《汉书·艺⽂志》汉朝所传⽂献,所存者不⾜⼗之⼀⼆。
《史记》——典范,《汉书》很多和《史记》重合,但也有补充的地⽅,如《古今⼈表》从先秦到西汉。
涉及了先秦的事是对《史记》补充。
《史记》百三⼗篇。
《汉书》百篇:不是写不到百三篇,⽽是《尚书》是⼀百篇,说明经学思想已经深⼊⼈⼼。
《史记·⾃序》——《汉书·叙传》(《汉书》模仿《史记》)作《五帝本纪》,作《⾼祖本纪》——述《⾼祖》第⼀,述《惠帝》第⼆引⽤司马迁,司马迁说作,班固也是作,说⾃⼰的话,就⽤述。
积聚与散佚一、古籍亡佚的原因p41、统治者的禁毁2、战乱(“十厄”之二厄)3、水火虫——自然灾害4、藏书家的过失(清代十大藏书家)5、思想观念上的偏差6、贵族殉葬十厄:一厄秦始皇焚书,使商周以来文献典籍大都“扫地皆尽”;二厄西汉末年长安兵起,图书并从焚烬”;三厄东汉西京大乱,“图籍燔荡”;四厄西晋末京华覆灭,“朝章阙典从而失坠”;五厄南朝梁元帝萧绎在兵败国灭时将公私典籍全部焚毁。
补充::隋末江都大乱、唐代安禄山作乱、唐末黄巢入长安、北宋靖康之难、南宋末元兵攻陷临安等造成的五次文化典籍大灾难,连同牛弘所举共为“十厄”清代藏书四大家:清末四大藏书家,又名“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是清朝末年蔚然壮观的藏书习惯形成的最为著名的四大书籍收藏家及其藏书楼。
具体指“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史称“清末私人藏书四大家”。
材料与形式二、甲骨文考古发掘资料证明现存最早成系统的文字材料是殷商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最为系统的古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因而用甲骨文记载的历史资料是最早的文献资料。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殷王占卜的记录遗物,距今约3000多年的历史。
因为发现于商的旧都殷墟,故又称为“殷墟文字”或“殷墟甲骨”内容、价值、重要参考书(集大成者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的《甲骨文合集》;近年来,姚孝遂、肖丁合编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与《殷墟卜辞类纂》三、金文的概念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古代文学笔记整理一、《诗经》(作品收集到周初至春秋中叶、编订成书为公元前六世纪)1、《诗经》是我国第一步诗歌总集,共305篇,另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有“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
3、风、雅、颂(名词解释)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①风即音乐曲调②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③国是地区、方域之意④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大雅:即西周,作者多为上层贵族)(小雅:即东周,作者比较杂,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平民)⑤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为舞曲,音乐比较舒缓。
颂,分为商颂、鲁颂、周颂。
4、《诗经》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5、《诗经》的内容①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代表作:周族史诗的五篇作品,分别是《公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②农事诗,代表作:《七月》③宴飨诗,代表作:《小雅·鹿鸣》、《鄘风·相鼠》④怨刺诗,代表作:《魏风·硕鼠》即“变风”、“变雅”⑤战争徭役诗,代表作:《采芑》、《六月》、《无衣》、《卫风·伯兮》⑥婚恋诗,代表作:《关雎》、《静女》、《桃夭》⑦弃妇诗,代表作:《名风》、《氓》6、《诗经》的艺术特点①赋、比、兴的艺术特点(名词解释)赋:铺陈直叙,“直书其事,体物写志”即诗人把思想感情以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是有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以此来表达自己。
兴:即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的前端出现。
②诗经的句式和章法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押韵方式: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7、《诗经》的地位(课本65页敏仪笔记)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而形成。
1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第一节: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 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 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 ·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 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 ·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主要区别为:第一、经书写本不同。1.书写字体不同:今文经以汉时通用的隶书写本,而古文经则是先秦保存下来的六国文字抄本;2.彼此有异文,即文字或语句不同;3.篇章不同。第二、说解不同。表现在训诂名物典制等方面。第三、宗旨不同,今文家标榜“经世致用”,古文家强调从语言文字入手,以求得对经书本身的确实理解。今文家往往借题发挥,穿凿附会,例多伪说;古文家则追求以经书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因此比较质实可靠,但二者不能绝对而论。在古文献史上,今文学对后世义理派产生较大影响,古文学对后世的训诂考据派产生较大影响。 ·纬学:兴起于西汉末年,与方术、图谶有关,思想上与今文经学关系密切,都宣扬天人感应的迷信理论。广义的纬书包括图谶纬候等书在内,狭义的专指《七纬》(即七经纬),内容多托古作伪。 ·董仲书:西汉今文学家,以治《公羊春秋》而著名,代表作《春秋繁露》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代表作《史记》。对文献学贡献:保存……;考辩工作;训诂代本字,通俗,但有不准确地方 ·刘向、刘歆父子:西汉末年古文献学家,代表作《别录》《七略》。目录学上有开创之功,表现在撰写叙录和分类编目方面的辨章、考镜源流。 2
·王充(27-96):东汉,著有《论衡》,主要贡献:辨伪学方面,辩驳“天人感应”迷信学说 ·许慎:东汉著名经学家与文字学家,代表作《五经异义》(私论经义之始)《说文解字》(把小学视为古文献学基础)。 ·郑玄:两汉古文献学的集大成者,著述今存《毛诗笺》《三礼注》。文献学特点:1.经通古今,兼综博采,遍注群经;2.精通小学,长于训诂、校勘;3.辨章学术,综考六经。郑氏立足古文学,兼取今文学,而成一家直言,表现出博通、兼综、独创的特点,在古文献学上有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字、声韵、训诂方面的成就对古文献学产生的影响有:注音普遍采用反切法,便利、准确;音义之学大兴;留意古今字的辨别。 ·魏晋南北朝以“外崇孔教,内实道家”为特点的玄学盛行,援道入儒成为这一时期古文献学的主要特点。 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张湛《列子注》 ·我国古书按四部分类自晋荀勖《新簿》始,自《隋经·经籍志》确定为经史子集四类,道、佛附于后,四部分类成为我国古代目录的正统于主流。 ·何晏:魏晋玄学代表人物,与人合著《论语集解》,首创注释中的集解之体。 ·王弼:玄学代表人物。《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例》,思想倾向:牵合儒道、以道为本。 玄学从文献学的意义上讲,是一种牵强附会的义理之学,在古文献学上产生不良影响。 ·杜预:代表作《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在史书的整理、校释方面创造可贵经验。 ·魏晋南北朝史书注家:裴骃《史记集解》;裴松之《三国志注》、刘昭《后汉书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 ·颜之推:南北朝时期著名文献学家。观点及成果主要表现在《颜氏家训》的《劝学》《书证》《音辞》诸篇中。其古文献学以训诂考证为本,学兼南北,以北学为基础。 ·隋唐儒、佛、道并重。中央集权对古文献学的影响:南北统一;集中。 ·壁经为唐代宗大历年间,国子儒官勘校经本后书于壁者;石经经则以唐开成石经与五代蜀石经最有影响。雕版印刷九经始于五代。 ·陆德明:(550-630)由南入北,代表南北学术合流,著有《经典释文》,是集汉、魏古注与六朝音义之大成并且精于校勘的一部重要著作。 ·唐代诸经注疏:孔颖达《五经正义》(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疏不破注”是共同遵守的原则; 贾公颜《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 ·颜师古:隋唐一位精通小学、成就很高的唐代古文献学家,有《五经定本》《匡谬正俗》《汉书注》,代表本时期古文献学最高水平 ·李善:唐,《文选注》。号称对李善注本补偏救弊的《文选》注家“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发起、组织、集注者:吕延祚。 ·刘知己:中唐,著名史论家、古文献学家,代表作《史通》,开“六经皆史”论之先河 ·司马贞、张守节:唐著名《史记》注家,分别著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以南北朝时期裴骃的《史记集解》为基础 ·宋代古文献学独有特色:疑(经)辨(伪)成为古文献学中的普遍风气。 义理之学为主流,训诂考据之学也在发展,并向义理之学渗透。 ·北宋司马光所编《资治通鉴》,体现考据家特点,又具义理家作风。 北宋蜀学,代表人物为苏轼、苏辙与张末(加一横)、秦观、黄庭坚、晁补之等,儒、释、道三教会一,是其宗旨。 南宋闽学,朱熹为代表,即程朱学派,在古文献学上以义理为主,但亦不废考据;陆学,以陆九渊为代表,主张“六经注我”,附会义理 ·宋代语言文字之学对古代文献的影响,体现在文字、音韵、训诂三方面。P251 ·欧阳修:北宋代古文献学重要学者,著有《易童子问》《诗本义》《集古录》等,参与编纂《崇文总目》,撰其类序 3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古文献学家,著有《三经新义》《字说》等,重义理,轻训诂,开宋学之先河。 ·郑樵:南宋考据学家,著有《通志》,其古文献成果体现在《通志·二十略》,目录学方面继向、刘歆父子的目录学传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主张把小学从经学的附庸地位独立出来。 ·洪迈:南宋考据学家,著有《容斋随笔》,义理考据并重。 ·朱熹在古文献学上的成就与不足:朱熹(南宋)不仅是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宋代古文献学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及后人所编《文集》与《朱子语类》。其古文献学特点:1.主张分析义理与训诂考证相结合,即集理学之成,又畅考据之流;2.考辩群书,指伪摘谬,在辨伪原则方法上成就显著;3.重视校勘,得失相兼;4.力求说解文字简要明晰。 ·王应麟:南宋古文献学方面考据见长,著有《困学纪闻》 ·王若虚:金朝著名古文献学家,著有《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史记辨惑》,考辩以史实为中心 ·明朝古文献学多官方组织编纂,如《永乐大典》《四书大全》《五经大全》 ·简述元明古文献学的特点与成就:P253 元明两朝皆重理学,元义理与考据并重;明王守仁心学,向壁虚造、师心穿凿之风,也有求实考据之风。 ·元代 熊忠综合古今音之作《古今韵会举要》;周德清研究今音《中原音韵》 古音学方面,杨慎《古音从目》《转注古音略》、陈第《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考》、方以智《通雅》,破“叶音”说有功。 ·胡三省:宋末元初史注家,著有《资治通鉴注》《通鉴释文辨误》,地理考证上贡献突出,详于制度考证 ·王守仁:明代著名理学家,宣扬“心学”,《王文成公全书》,空疏臆断之风。 ·明考据学:杨慎《丹铅录》,焦竤《焦氏笔乘》。陈第《毛诗古考》《屈宋古音考》,考证古音,彻底破“叶音”说 ·明代著名辨伪学家:宋濂《诸子辨》,辨诸子书之伪;梅族(下加鸟字)《尚书考异》,辨东晋之伪《古文尚书》;胡应麟《四部正讹》,辨及四部中的伪书。胡应麟在辨伪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是空前的。P255 ·方以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著有《通雅》《物理小识》,把考据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在考据学上远绍汉、唐,近承宋、元、明,是一位集大成而又有所开创的学者,在古文献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对清代考据学产生深刻影响。 ·清代古文献学特点和各方面成就:(P255) 各科全面发展,以考据见长,尤以文字、音韵、训诂成就最高。其分期为:1.清初期,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思想家兼古文献学家为代表;2.清中期,为考据学全盛时期,形成乾嘉学派,此派按师承与地域,又可分为三派:吴派、皖派、浙东派,分别以惠栋、戴震、万斯同为代表;3.清晚期,今文经学重新兴起,经历了由学术到议政的变化,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近代是清代考据学的延续,以章炳麟、王国维为代表。 清代古文献学以古代语言文字学的成就为核心和骨干,其他诸学前面开花,是我国古代文献学的一个高水平的总结,也是现代古文献学发展的一个坚实的基础。 ·顾炎武:清初著名思想家、古文献学家,著有《音学五书》《日知录》《金石文字记》 ·黄宗羲:清初,《孟子师说》《易学象数论》《授书随笔》《明夷待仿录》《宋元学案》 ·王夫之:清初,《周易稗疏》《书经稗疏》《诗经稗疏》《春秋稗疏》《四书稗疏》《张子正蒙注》,后人编有《船山全书》 ·清初辨伪学家:阎若豦(加王字旁)《尚书古文疏证》,辨《古文尚书》之伪,使其终得定论;胡渭《易图明辨》;姚际恒《诗经通论》《古今伪书考》 ·惠栋:乾嘉时期考据学派中吴派代表人物,著有《九经古义》《周易述》《易汉学》《后汉书补注》,表现出宗汉及兼通经史的特点。 ·钱大昕:清中叶著名史学家、古文献学家,著有《二十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后人编有《潜研堂全书》《钱大昕全集》。在古音声母研究学方面贡献大。 ·戴震:清中叶考据学派中皖派代表人物,清考据学派集大成学者。其著述后人编为《戴震遗书》《戴震全集》。关于古地理学研究超出前人,以《水经注》的整理校勘尤为突出。 段玉裁:清中叶著名考据学家,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周礼汉读考》。段氏长于经学、小学与校勘,为皖派重要学者。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清中叶考据学家中皖派代表人物,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