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刺足三里治疗难治性面瘫临床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面瘫60例疗效观察
许燕华;杨焰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2002(033)006
【摘要】@@1 一般资料rn 从2000年3月~2001年12月共治疗面瘫患者60例,均为单侧发病。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
其中男性
34例,女性26例;年龄19~72岁,平均52岁;病程3~56天。
rn 2 治疗方法rn 2.1 选穴 (1)近取患侧阳白、颧髂、颊车、地仓,远取对侧合谷。
(2)近取头维、迎香、下关、大迎,远取足三里。
……
【总页数】1页(P26)
【作者】许燕华;杨焰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医院南昌 330047;华东交通大学医院南昌 33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6
【相关文献】
1.弥可保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不寐的疗效观察 [J], 雷蕊;高振华;赵晓咏;栗咏华
2.足三里穴位注射弥可保治疗周围神经炎疗效观察 [J], 杨航
3.中药合弥可保并针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疗效观察 [J], 徐吉
4.弥可保注射液茎乳孔外及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144例比较分析 [J], 杨万章;吴芳;盛佑祥;舒国建;王桂喜;李韶辉;赵宁;李春镇
5.电针配合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58例 [J], 杨卫远;陈煜辉;宋建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74内蒙古中医药第38卷2019年4月第4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Jiinrse Medicine Vol.38\0.42019探讨针灸透刺法结合拔罐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蒋文英(合浦县中医医院针灸科广西合浦536100)摘要目的:探讨针灸透刺法结合拔罐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顽固性面瘫80例患者,采用奇偶数分组方法,对照组40例进行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40例进行针炎透刺法结合拔罐疗法治疗:结果:观察组Stennert面神经麻痹评分、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顽固性面瘫实施针炎透刺法结合拔罐疗法治疗效果显著关键词顽固性面瘫;针灸透刺法;拔罐疗法;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B 血瘫主要是因病毒感染、细菌、寒冷刺激引起,又称之为面神经麻痹顽固性面瘫是指而瘫发病3个丿]以上,6个月以内.因末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延误病情而形成;或因个人体质原因,经过多种方法治疗,功能恢复仍不明显的面瘫若干预不及时,可产生严重后遗症,加重神经损伤.对此还需加强临床治疗叫通过针灸透刺法能够恢复患侧大脑皮层机能.改善血液循环.配合拔罐疗法.可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等功效口本文旨在探索不同治疗方式在顽固性面瘫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试验人员为顽固性面瘫患者(80例).采用奇偶数分组方法,各40例(分两组),均于2015年6月21日~ 2()18年6月21日收治诊断标准:①突然起病.初起有耳后或乳突区疼痛.继而;1',现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扩大,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②,鼓腮漏气,无法吹口哨,不能作蹙眉、皱额、闭目、露齿等动作;③可伴有多泪、舌前2/3部味觉障碍:入选标准:①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病程在3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③符合面瘫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排除继发性面瘫,如脑血管疾病、外伤、肿瘤等;②排除双侧面瘫或病程中出现倒错现象、表情肌挛缩、面肌抽搐③合并有精神病以及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原发性疾病;④妊娠期妇女.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49.86±2.45)岁;病程92~176<1,平均病程(129.86+ 2.54),1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49.5712.96)岁;病程90~179d,平均病程(130.52士2.2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而部穴位取水沟、颊车、地仓、牵正、下关、迎香、四门、太阳、阳门、头维;四肢穴位取双侧合谷、足三里、太冲等穴面部穴位采用0.25mmx25mm针灸针;四肢穴位采用0.25mmx40mm针灸针在消毒上述穴位后实施常规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min:观察组采用针灸透刺法结合拔罐疗法,针灸透刺法:取穴:地仓透颊车、额謬透迎香、太阳透下关、阳白透鱼腰、头维透丝竹空;体针包括太冲、足三里、双侧合谷等穴首先在而部穴位消毒后.提捏穴位皮肤,采用0.25mmx40mm毫针.保持15。
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以便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
方法:根据患者病程的分期辨证施治。
在急性期的治疗方法:以疏风解表及祛邪通络为主;在稳定期的治疗方法:兼施补泻;在恢复期的治疗方法:以调和经脉及补益气血为主;在后遗症期的治疗方法:以鼓舞正气、活血通络作为治疗原则。
结果:50例患者中,45例患者被治愈,治愈率90.0%;5例患者疾病好转,好转率10%;无效率为0;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分期针灸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61-0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临床上的常见病症,此病的病因多与头面部被风吹拂、着凉及感冒有关,在发病时较为急速,临床症状主要有面部肌肉出现运动障碍、示齿、不能鼓颊、流泪及口眼歪斜等[1]。
近年来,笔者应用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50例,取得的临床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的50例患者中,28例为男性,22例为女性;年龄在13岁至69岁之间,平均为48.5岁;病程在3天至65天之间,平均37.2天。
1.2方法。
治疗总原则为:根据患者病程的分期辨证施治。
在急性期的治疗方法:以疏风解表及祛邪通络为主。
针灸穴位:太冲、外关、风池及双侧合谷。
用泻法,每天治疗一次,留针时间为20分钟;如患者属风热,则加少商、大椎点刺放血;如属风寒,则加风池田、百会及翳风温和灸。
在稳定期的治疗方法:兼施补泻。
针灸穴位:足三里、太冲、风池、外关及双侧合谷,随后逐渐增加牵正、四自、颊车、地仓、头维及太阳等患侧面部穴位。
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每次取5至8个穴位,留针时间为30分钟,每隔10分钟为患者行针1次,一天治疗一次即可。
在恢复期的治疗方法:以调和经脉及补益气血为主。
灸刺足三里治疗难治性面瘫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采用灸刺足三里激发“循经感传”治疗难治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灸刺足三里组①抬眉及额纹深浅:抬眉对称,额纹深浅正常为0分;抬眉自如,额纹浅于健侧为1分;抬眉不自如,额纹表浅较完整为2分;抬眉较困难,额纹表浅不完整为3分;抬眉不能,额纹消失为4分。
②眼睑闭合及眼裂大小:眼睑闭合自如,双眼裂等大为0分;眼睑不能自如闭合且有缝隙,双眼裂欠对称为1分;用力时眼睑闭合欠佳,双眼裂不对称为2分;用力时眼睑不能闭合且有缝隙≤2mm,双眼裂不对称为3分;用力时眼睑不能闭合且有缝隙>2mm,双眼裂不对称为4分。
③示齿疗效判定采用尼莫地平法:临床症状改善率一(治疗前总积分一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89%;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8%以内。
3.2 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Ridit分析表明,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一2.24,P<0.05),提示灸刺足三里治疗难治性面瘫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
(2)灸刺足三里激发循经感传现象与疗效相关性比较见表2。
本研究观察到灸刺足三里后多数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沿着足阳明胃经循经感传现象,其中向上传导过膝关节者15例,有11例过髋关节,有5例到达头面部;向下传导过踝关节者18例。
总计有20例出现循经感传现象。
Ridit分析表明,两者临床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2.17,P<0.05),提示灸刺足三里激发循经感传现象与临床疗效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4讨论
4.1难治性面瘫病因病机探析
面瘫发病乃因面部少阳、阳明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外袭,导致少阳、阳明脉络闭阻,经筋失去气血濡养,筋肉弛纵不收而为病。
当疾病经过祛风散寒、疏风清热等法治疗后,外邪渐去,按理疾病应能很快痊愈,但笔者在临床上观察到仍有近1/3患者迁延至难治性面瘫,甚至有少数患者终身难愈。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面瘫患者之所以迁延至难治性,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风寒、风热或热毒之邪亢盛,损伤少阳、阳明脉络,致脉络瘀阻难复;②早期失治,风寒、风热之邪稽留经络,致面部脉络瘀阻较甚;③早期误治,滥用发散、攻伐、寒凉之品,伐伤气血,致机体气血亏虚。
因此,气血亏虚、脉络瘀阻、面部筋肉萎废失用,应为难治性面瘫的病机关键。
4.2灸刺足三里治疗难治性面瘫机理探讨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足三里系足阳明胃经合穴,足阳明胃经在面部循行上至额角并与督脉交会于神庭穴,因此,通过灸刺足三里既可疏通面部脉络,又能健脾益气、养血活血,从而促进面瘫康复;另一方面,人体筋肉还依赖阳气的濡养,足三里刺后加灸可益气升阳、温通经脉,配合肝经原穴太冲以养血柔筋、行气活血。
4.3灸刺足三里激发循经感传现象与疗效相关性探讨
《灵枢·九针十二原》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本研究观察到足三里刺后加灸,通过艾火的温热效应易于激发循经感传现象。
笔者观察到在2个疗程的治疗中,有2/3患者出现过至少1次沿足阳明胃经的不同程度的感传现象,其中有5例出现全程感传,且此5例患者全部痊愈;另有15例出现感传现象的患者亦取得了较好疗效。
此外,笔者还发现,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一旦出现过一次感传后,往往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满意疗效。
因此,笔者认为灸刺足三里所激发的循经感传现象与面瘫恢复可能有着密切关系。
至于其确切机理,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