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人教版2016年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学案非选择题的五大命题热点4
- 格式:doc
- 大小:288.00 KB
- 文档页数:6
必考点18“拨开迷雾”的进化理论1.理清生物进化脉络2.明确隔离、物种形成与进化的关系(1)生物进化≠物种的形成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的产生。
②生物发生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是新物种的形成要经过生物进化,即生物进化是物种形成的基础。
(2)物种形成与隔离的关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但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
3.把握基因频率的两类计算方法(1)常规基因频率的2大计算方法①基因个数/(此基因个数+其等位基因个数)。
②此种基因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
(2)特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当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频率=(雌性显性纯合子个体数×2+雄性显性个体数+雌性杂合子个体数)/(雌性个体数×2+雄性个体数)。
题组一生物进化的相关判断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长舌蝠为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两者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2013·北京,4D)()(2)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013·江苏,12B)()(3)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2012·江苏,5A)()(4)盲鱼眼睛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原因(2011·重庆,4A)()(5)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2011·江苏,6A)()(6)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2011·江苏,6B)()(7)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2012·江苏,5C)()(8)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2010·大纲全国Ⅰ,4C)()(9)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2010·山东,2A)()(10)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2010·山东,2B)()(11)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2010·江苏,12A)()(12)生物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2008·山东,5B)()(13)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
必考点6 “食物源泉”的光合作用依纲排查1.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Ⅱ)(1)光合色素有哪些种类?如何分布?有怎样的功能?(2)光反应与暗反应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3)写出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和反应式。
2.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1)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2)怎样通过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1.理清光合色素的种类与作用(1)四种色素在滤纸条上的位置及所吸收的光①最上:胡萝卜素,________色,主要吸收蓝紫光。
②稍上:叶黄素,黄色,主要吸收____________。
③稍下:叶绿素a,蓝绿色,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④最下:叶绿素b,黄绿色,主要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有2大重要用途①分解H2O为O2和[H];②合成ATP。
2.明确光合作用2大阶段(1)光反应(叶绿体类囊体薄膜):H2O________________;ADP+PiATP。
(2)暗反应(叶绿体基质):CO2+C5→2C3→(CH2O)+C5。
3.辨清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和酶的场所(1)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只存在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液泡中的色素不参与光合作用。
(2)参与光合作用的酶: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握光合作用中C3、C5、[H]、ATP含量和(CH2O)合成量变化的四条曲线(1)CO2供应不变(2)光照不变5.关注光合作用影响因素中的2个易忽略点(1)温度:主要影响暗反应,因为参与暗反应的酶的种类和数量都比参与光反应的多。
(2)CO2浓度:过高时会抑制植物的细胞呼吸,进而影响到光合作用。
题组一光合作用的相关判断1.判断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相关叙述(1)磷酸是光反应中合成ATP所需的反应物(2014·新课标Ⅱ,6A)( )(2)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2014·新课标Ⅱ,6B)( )(3)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2013·新课标Ⅱ,2D)( )(4)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不同(2013·新课标Ⅱ,2C)( )(5)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H2O(2010·海南,4A)( )(6)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2009·安徽,1B)( )(7)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光反应强度会降低,暗反应强度也降低(2011·新课标,3改编)( )(8)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添加ATP、[H]和CO2后,可完成暗反应(2011·浙江,1D)( )(9)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C5/C3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比停止前高(2015·山东,4D)( )题组二光合作用的过程分析2.(2015·四川,1)下列在叶绿体中发生的生理过程,不需要蛋白质参与的是( )A.Mg2+吸收 B.O2扩散C.光能转换 D.DNA复制3.(2014·新课标Ⅰ,2)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O2的产生停止B.CO2的固定加快C.ATP/ADP比值下降D.NADPH/NADP+比值下降4.(2015·安徽,2)右图为大豆叶片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示意图。
必考点29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1.理清基因工程3种操作工具的作用与特点2.掌握获取目的基因的3种途径(1)直接分离:从自然界已有的物种中分离,如从________________中获取。
(2)人工合成目的基因(常用方法如下)①化学合成法:已知核苷酸序列的________基因,直接利用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法合成,不需要模板。
②人工合成法:以______为模板,在________________作用下人工合成。
③利用______技术扩增。
3.牢记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1)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________________+复制原点。
(2)启动子和终止子:启动子是________________结合的位点,启动转录;终止子是________________的位点。
(3)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4.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5.理清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导入检测:____________杂交技术(使用DNA 探针)(2)表达检测⎩⎪⎨⎪⎧ 转录检测: 技术检测mRNA 翻译检测: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杂交(3)个体生物学水平鉴定:如对转基因作物进行抗虫或抗病等的接种实验。
6.理清植物细胞工程两大技术7.理清动物细胞培养的成分、过程及相关酶(1)培养基的特有成分:________________。
(2)培养过程:原代培养、传代培养。
(3)制备悬液的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完善下面克隆动物培育流程图9.把握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方法及应用(1)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促融方法:灭活的病毒、物理法、化学法。
(3)应用:制备单克隆抗体。
10.理清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题组一聚焦基因工程1.基因工程的相关判断(1)携带链霉素抗性基因受体菌的筛选必须通过分子检测(2014·天津,4A)()(2)转基因抗虫棉植株抗虫效果的鉴定必须通过分子检测(2014·天津,4C)()(3)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2007·全国Ⅱ,4A)()(4)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2010·浙江,2A)()(5)每个重组质粒至少含一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位点(2011·浙江,6B)()(6)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噬菌体自行感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细菌DNA上,属于基因工程(2010·大纲全国Ⅱ,5D)()(7)转抗虫基因的植物,不会导致昆虫群体抗性基因频率增加(2010·江苏,18B)()(8)重组质粒与探针能进行分子杂交是因为DNA分子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2013·安徽,6C)()(9)应用DNA探针技术,可以检测转基因抗冻番茄植株中目的基因的存在及其完全表达(2011·四川,5D)()(10)动物的生长激素基因转入植物后不能表达(2010·江苏,18C)()2.(2015·重庆,6)下列有关人胰岛素基因表达载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表达载体中的胰岛素基因可通过人肝细胞mRNA反转录获得B.表达载体的复制和胰岛素基因的表达均启动于复制原(起)点C.借助抗生素抗性基因可将含胰岛素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D.启动子和终止密码子均在胰岛素基因的转录中起作用3.(2015·全国Ⅱ,40)已知生物体内有一种蛋白质(P),该蛋白质是一种转运蛋白,由305个氨基酸组成。
命题热点5实验探究创新类1.植物的顶芽生长占优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
某校生物小组的同学欲探究顶端优势是否与植物激素有关,做了如下实验,请完成有关实验内容。
(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假设:顶芽产生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
(3)实验材料:发育状况相近的杨树幼苗若干、琼脂块、生长素(ⅠAA)等。
(4)实验步骤:第一步:选取发育状况相近的杨树幼苗若干,均分为四组,并编号A、B、C、D。
第二步:A组杨树幼苗切除顶芽;B组杨树幼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组杨树幼苗切除顶芽,并在顶芽处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D组杨树幼苗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空白对照。
第三步:四组幼苗均在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记录每组幼苗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果及结论: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顶芽抑制侧芽生长与生长素无关。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顶芽抑制侧芽生长与生长素有关。
答案(1)探究杨树幼苗的顶芽抑制侧芽生长是否与生长素有关(4)第二步:切除顶芽,并在顶芽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不做任何处理第三步:相同且适宜侧芽的生长情况(其他答案合理也可)(5)①A、B、C组杨树幼苗的侧芽正常生长,D组杨树幼苗的侧芽生长受抑制②A、B组杨树幼苗的侧芽正常生长,C、D组杨树幼苗的侧芽生长受抑制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杨树幼苗的顶芽抑制侧芽生长是否与生长素有关。
第 1 讲微生物的利用和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考大纲求 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育。
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别与计数。
3.果酒及果醋的制作。
4.胡萝卜素的提取。
建立网络内化系统填充关键点(1) 制备固体培育基最后要将平板倒置,主要目的是什么?思提示防备培育皿盖上的水珠滴入培育基造成污染。
考 (2)平板划线法中的“连续划线”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中的“系列稀释”目的同样吗?连提示同样,都是为了保证菌种单个散布。
接 (3) 果酒和果醋制作中所用的发酵菌种在构造上的实质差别是什么?处提示前者是真核生物,后者是原核生物,其实质差别是酵母菌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考点 1微生物的利用1.微生物培育的基本技术(1)制备培育基:计算→称量→熔解→灭菌→倒平板。
(2)无菌技术:主要指消毒和灭菌。
(3)倒平板操作:待培育基冷却至50_℃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旁倒平板。
(4)平板划线操作:经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育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齐集的菌种逐渐稀释分别到培育基的表面。
(5)稀释涂布平板法:先将菌液进行一系列梯度稀释后涂布平板,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齐集在一同的微生物将被分别到培育基的表面,进而在培育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如图: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别与计数(1)分别原理:土壤中细菌之所以能分解尿素,是因为它们体内能合成脲酶,这类物质在把尿素分解成无机物的过程中起到催化作用。
(2)统计菌落数目:统计样品中的活菌一般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3)实验流程:土壤取样→样品的稀释→微生物的培育与察看→细菌的计数。
【思想辨析】(1)微生物的培育基分装到培育皿后进行灭菌(2013江·苏,18A 改编 )( × )提示先灭菌,后倒平板。
(2)微生物接种后的培育皿须放在光照培育箱中培育(2013江·苏, 18C 改编 )( × )提示接种后搁置在恒温培育箱中进行培育。
(3) 微生物培育过程中每隔一周察看一次(2013江·苏, 18D 改编 )( × )提示培育过程中一般要隔天察看一次。
必考点26 “生命之网”的生态系统依纲排查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1)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区别和联系?(2)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怎样构成的?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1)流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有哪些去向?(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区别和联系分别是什么?(3)如何进行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1)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及作用有哪些?(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1)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存在怎样的区别和联系?(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及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是怎样的?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是什么?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及保护措施是什么?(2)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价值?1.理清生态系统中三大类生物成分的作用(1)生产者: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
(3)分解者: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2.把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3”个常考点(1)起点:生产者。
(2)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传递效率:____________。
3.明确生态系统的“3”大功能(1)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动力。
(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
(3)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4.记牢信息传递的“3”大功能(1)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保持生物种群的________。
(3)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
题组一 生态系统的相关判断1.判断下列相关叙述(1)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2010·大纲全国Ⅱ,3C)( )(2)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2013·四川,6B)(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2012·安徽,30Ⅱ(3)改编)( )(4)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2011·海南,21C)( )(5)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2009·海南,20B)( )(6)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2014·江苏,10C)( )(7)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2014·江苏,10A)( )(8)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2014·江苏,10D)( )(9)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2010·江苏,11B)( )(10)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2011·海南,21B)( )(11)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2015·江苏,9D)( )(12)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2009·福建,2B)( )(1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自我调节能力丧失了(2013·海南,29改编)( )(14)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是: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2012·江苏,24B)( )(15)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2010·北京,5A)( )(16)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2010·北京,5D)( )(17)某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招引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区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2011·海南,22改编)( )(18)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2009·福建,2C)( )(19)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2010·大纲全国Ⅰ,5C)( )(20)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2009·福建,2D)( )(21)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2015·江苏,9C)( ) 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1)能量传递效率:能量沿食物链流动,以“营养级”为单位,传递效率约为10%~20%。
页眉内容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学号:________ 难点聚焦练1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综合应用与探究1.(2014·福建,26)氢是一种清洁能源。
莱茵衣藻能利用光能将H2O分解成[H]和O2,[H]可参与暗反应,低氧时叶绿体中的产氢酶活性提高,使[H]转变为氢气。
(1)莱茵衣藻捕获光能的场所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CCP(一种化学物质)能抑制莱茵衣藻的光合作用,诱导其产氢。
已知缺硫也能抑制莱茵衣藻的光合作用。
为探究缺硫对莱茵衣藻产氢的影响,设完全培养液(A组)和缺硫培养液(B组),在特定条件下培养莱茵衣藻,一定时间后检测产氢总量。
实验结果:B组>A组,说明缺硫对莱茵衣藻产氢有________作用。
为探究CCCP、缺硫两种因素对莱茵衣藻产氢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则需增设两实验组,其培养液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产氢会导致莱茵衣藻生长不良,请从光合作用物质转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自然条件下,莱茵衣藻几乎不产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可通过筛选高耐氧产氢藻株以提高莱茵衣藻产氢量。
2.下图中,甲表示某植物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A~F代表物质,a~e代表生理过程);乙表示该植物叶片气孔(气孔一般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关闭的调节机制。
(1)甲图中a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该过程生成的产物中除了物质B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
命题热点4 生物与环境类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A 、B 、C 、D 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其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如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丁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图中的________,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主要通过____________调节来完成。
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C 灭绝,而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能力。
(3)画出图中存在的食物链(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画出的食物链(网),若D 种群要同化100 kJ 的能量,生产者至少需要同化的能量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答案 (1)分解者 乙 有机物 CO 2 (2)负反馈 一定的自我调节 (3)(4)12 500 kJ (5)间接解析(1)由图中①处的双向箭头,甲、乙、丙、丁中指向甲的箭头最多,可以判断乙是生产者,甲是大气中的CO2库,丙是各级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生产者乙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碳循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传递的。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主要依靠负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某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时,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可以使其他生物的数量在发生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
(3)根据A、B、C、D 四种生物群落数量所占的比例可以判断B、C的种群数量相当,它们处于同一营养级,D的种群数量较少,为下一营养级,A是初级消费者,据此可画出食物网。
(4)要计算至少需要生产者的能量值,在得知最高营养级同化能量值的前提下,应按能量传递效率最高(即20%)来计算,设至少需生产者的同化量为X,则X×20%×20%×20%=100 kJ,求得X=12 500 kJ。
(5)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2.为了解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组成,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并统计了其中多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如表所示(表中“+”表示构成食物关系),表中甲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请回答下列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包含________条食物链,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所处营养级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
(3)乙与丙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庚的同化量的去路有被分解者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庚为外来物种,当其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已知庚的环境容纳量为K,请在图乙中画出庚的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要求标出t1、t2对应的数值。
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缺一不可)(2)4丙、己、戊、庚庚(3)捕食与竞争自身呼吸消耗未被利用(4)如图所示解析生态系统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
由表格分析可知,其中不包含分解者,也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根据表格中的食物关系,绘制食物网如图所示,其中共含有4条食物链,处于第三营养级的有丙、己、戊、庚四种生物;所处营养级最多的是庚,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上。
乙和丙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庚同化的能量的去路有被分解者分解、自身呼吸消耗、未被利用三个方面。
种群增长速率在t1时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在t2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为K。
3.由于湿地独特的水文条件,使得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与其他生态系统不同的特点,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下表是湿地生态系统与其他部分生态系统碳(有机碳)储量的比较。
请回答:(1)碳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生态系统的有机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将大气中的无机碳固定下来的。
(2)从表格数据看出,湿地生态系统将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前,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正逐步缩小,退耕还湖、还湿地势在必行,还湿地过程中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演替。
(3)与热带森林相比,北方森林虽然植被碳储量较小,但土壤中碳储量较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学家对某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进行调查,得到如图1所示的食物网和图2中的能量数据。
①第一营养级的能量除了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别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项)。
②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答案(1)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湿地生态系统能将大量的碳储存在土壤中,有利于减少大气中的CO2含量次生(3)北方气温低,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弱(4)①自身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未利用②18.52%解析第(1)题重在考查物质循环的概念、碳的固定途径。
(2)从表格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来判断演替的类型。
(3)相比热带森林,北方森林因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弱。
第(4)题中①从某营养级能量去向来分析,②计算时要特别注意第二营养级包括B和D两种生物,并根据图2中的能量值判断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4.某城市利用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改善周围的环境,将过去围湖造田、填河铺路的区域还湖、还河,增加了城市周边的湖泊、河流等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生态环境有望得到明显改善。
某生物兴趣小组对部分湿地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生态系统调研活动,请回答下列调研中的有关问题:(1)在上述城市改造过程中,农田等生态系统变成了湿地生态系统,其中群落演替的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
农田变成湿地生态系统之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滩涂沙土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时,由于鼠妇等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人们常用___________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如图为所调研的某人工湿地群落中物种的配置状况示意图,这种配置对种群生存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调查中发现湿地生态系统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过程,能很快消除少量城市生活废水的污染,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5)为了改善水系景观,近年来有计划地清除多种野生植物,扩大荷花等几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
通过对“改善”前、后的跟踪调查发现,湿地生态系统消除城市生活废水污染的能力明显减弱,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次生演替增强湿地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生物种类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2)取样器(3)提高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4)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5)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或稳定性)减弱解析(1)农田土壤条件较好,还存在植物的繁殖体,因此农田生态系统变成湿地生态系统属于次生演替。
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所以其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2)调查个体微小、数目较多的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时,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3)分析图示可知,从进水口到出水口,进行了各种生物的合理搭配和分布,这样可避免过度竞争,提高了该环境中阳光等资源的利用率。
(4)湿地生态系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三条途径净化污水。
(5)湿地生态系统消除城市生活废水污染的能力明显减弱,说明其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原因是人为清除了多种野生植物,扩大荷花等植物的种植面积,这样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
5.Ⅰ.为探究菖蒲(一种湿地植物)对不同种类污水的净化作用,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1)实验目的:(略)(2)实验材料: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普通池塘水3种水样;菖蒲幼苗若干;茭白幼苗若干;透明玻璃缸若干个;测定BOD(即水中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的需氧量)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