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2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教学实录执教:刘飞耀实录:钱胜武2:同学们,你们来猜猜看,老师多大了?1:三十九,我看老师像一朵花。
2:谢谢,谢谢,这位同学把老师比作一朵花,在她眼里,老师年龄39,就像一朵花一样。
谢谢,谢谢。
还有谁来说说看啊,你猜老师多大了?你来说说看,好吗?1:我觉得可能四二。
2:四十二,你看,多了三岁,原因何在?1:猜的啦2:猜肯定有原因的啊,你爸多大了啊?1:四,四十七。
2:你爸四十七啦。
哦,请坐,再给同学一个小小的依据,我的女儿今年读初一,你们读初二,由此可以推断一下。
生猜状。
2:哟,其实那位同学已经猜对啦。
她猜对的是我实足生理年龄,三十九,我的虚岁——四十,谢谢这位同学,你真棒!谢谢生鼓掌2:当然她只猜对了一半儿,她刚才猜的是我的生理年龄,像一朵花,老师还有一个心理年龄,你知道吗?心理年龄多大了?别笑,看着我,你来说说看。
1:二十2:二十,很年青哟。
好咧,你来说说看。
1:302:心理年龄,比他长了一些,长了十岁啦。
正确答案揭晓一下,老师的心理年龄十六岁。
众生笑2:这样一个心理年龄四十,心理年龄十六的一枝花,今天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大家欢迎吗?1众:欢迎(鼓掌)2:谢谢,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
最近老师在读一本书,在读书的时候,我,对一句话特别感兴趣,这是已经过世的著名的艺术家、文学家木心先生所说的:如果抽调他的作品,一部《全唐诗》会不会有塌下来的样子?这个他,你猜猜看,指的会是谁?1众:杜甫李白2:杜甫,我似乎还听到一个声音,哎,那边有一位同学说——李白。
可能留在我们同学印象当中的,唐代的诗人,非常有名的,就杜甫,李白,是吗?其实木心先生想要说的就是杜甫。
诶,谁能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杜甫啊?用自己的话来介绍。
哪位同学来说说看?杜甫,留给你印象当中的是怎样一个人?来1:我觉得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2:哦,伟大的诗人。
这个定义下得非常的准确。
很多人都这样评价他。
还有谁来说说看。
杜甫留在你心目中的有哪些?1:我觉得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部分内容沈锡平一、猜猜他是谁二、文体、背景介绍三、诵读,读好节奏四、译读,读通文意五、品读,体味情感师:同学们,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杜甫的万千感慨就流露在字里行间,等着你去品读赏析。
杜甫也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下面让我们品读课文,用心体味作者的情感。
师:让我们这样做:找出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
然后选择一处,抓住某个词,深入字里行间,进行品读赏析。
如:“怒号”一词用得好,用拟人手法写出风吼如雷,震天撼地的天气变化,正因风力之猛才卷起屋上三重茅草,风力愈大,屋破愈惨。
生自行批注赏析。
师:好,同学们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茅飞渡江洒江郊”中“渡”字写出了茅草飞得远,都飞过江去了,写出了风很大。
师:这是从哪个角度来写风的呢?生:侧面。
师:与此类似的,还有哪些词?生:洒、挂罥、飘转师:好,还有同学对这一节的内容进行交流吗?生:“卷我屋上三重茅”中“卷”这个动词,写出了风之大。
师:这个“卷”字能换成“吹”字吗?生:不能,“吹”字比较温柔,“卷”字动作比较粗野,力量比较大。
师:秋风无情卷走了我屋顶上的许多茅草,想起搭建茅屋的艰辛,怎能不让我——生:心急如焚生:惋惜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下这一节,咬住动词,读出风之大和作者内心的痛惜之情。
生齐读。
生:“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自叹息”这词用得好,写出了诗人在茅草被群童抢走,作者自己却喝止不住后的动作师:作者此时的内心是怎样的呢?生:无奈。
生:痛心。
师:这句诗怎么读才能读出这种无奈、痛心呢?生:把这几个字读得慢一点,低沉一点。
师:好,让我们一起再来把这两句读一下。
生齐读。
生:“布衾多年冷似铁”中“铁”字用得好,用了比喻的修辞。
写出了布衾的冷。
师:那把“铁”改成“冰”,不是更能体现冷吗?生:改成冰以后音韵不和谐。
生:铁是黑色的,说明被子很脏。
师:为什么会很脏呢?生:说明他一直在用这条被子。
生:他贫穷,买不起,只有一床被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是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
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浣**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
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三.整体感知(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1、初步感知(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
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听范读录音。
(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2、研读赏析⑴、赏析第一诗节设计问题①:作者是哪些词语描述秋风的威力?(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卷。
名师公开课田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一、教学内容今天要讲解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茅屋破败的情景,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把握诗中的关键词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把握诗中的关键词语。
难点: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音频,让学生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勾画出诗中的关键词语。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详细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和诗句的含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歌,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6. 感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中感悟到的诗句之美,以及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朗读诗歌,理解大意2. 体会诗句之美3.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之心七、作业设计1. 请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秋风刮破了茅屋,屋顶上的茅草被吹得到处都是。
2. 请结合诗句,描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答案:诗人通过描绘茅屋破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百姓的忧虑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理解、感悟,让学生体会了诗中描绘的茅屋破败的情景,感受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反复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联系诗人身世处境,揣摩诗歌语言,结合诗意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品味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品味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朗读、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屏显。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师:大家读一读。
能看出对联中所写诗人是谁吗?大家的思维很敏锐。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在写杜甫呢?谁来说说?生:从“野老”可以看出,因为杜甫自称“少陵野老”。
(预设)师:有诗句“少陵野老吞声哭”为证。
大家还有别的发现吗?生:从“诗史”可看出,因为杜甫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师:可以肯定地说,在浩若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只有杜甫的作品才配称为“诗史”!你能把你所了解的“诗史”知识给大家普及一下吗?关于“诗史”的知识,大家可以课后进一步了解。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写了很多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因此他的诗作被冠以“诗史”的称号。
我们学过的《石壕吏》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再看这副对联,还有什么密码没解吗?师:大家再读一遍对联,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生:还有“草堂”师:对,还有“草堂”。
“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期间的居所。
后人为缅怀他,重新修葺后称之为“杜甫草堂”。
同学们这种勤积累、善联想的学习习惯很值得表扬。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读诗情1、听读诗歌请大家听配乐朗读,边听边标注你拿不准的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懂字意。
过渡:好大家停下来,老师请问大家本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悲伤,忧愁)不错,同学还要注意这是一首古乐府歌行体诗歌,因此和律诗有所不同,歌行体诗歌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富裕变化,所以本诗的停顿相对比较自由。
七言处可采用二二三节奏,也可采用四三节奏,大家喜欢哪种节奏?好,我们就按大家的想法来读。
I课堂I本版编辑/佩兰.教释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该课2018年获第十届“国方杯”全圏优秀傷丈撤■邺违拔课壹教学现场决示一等奖◎任佳/执教、整理顾红/指导(义坊学校,江西南昌330022)_、导入新课师:提起唐诗,有一个人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
老师先来吟诵几句,看看大家熟不熟悉。
(屏显。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师:这几句诗写出了李白的豪放洒脱和他的才华横溢、蔑视权贵,可谓李白的精神画像。
是谁对李白这么推崇,这么了解呢?生(小声说):杜甫。
师:上课之前,我听说婺源中学出才子、才女,我希望咱们说话声音再大一点,这样才能展示咱们婺源中学学子良好的精神面貌呀!好,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近今天的主人——杜甫。
二、了解作者、背景及相关资料(屏显知识卡片一。
)诗圣聚焦:千古诗圣知多少?师:关于杜甫,同学们能提供哪些相关的信息?(一生介绍。
)师:你介绍的杜甫的知识很朴实,但很全面。
生: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师:关于“诗史”,大家可以在课后进行归纳总结。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写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他的诗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因此他的诗被冠以“诗史”的称号。
(屏显。
)他是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O师:请尽量用四字短语呈现对杜甫的介绍和赞誉。
(生发言。
)师:他是中国文学浩瀚星河中一颗灿烂的明星。
他生于唐朝,却屡经战乱,颠沛流离,饱受饥寒。
他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却依然情系苍生,内心向暖。
他的“三吏三别”凝聚百姓血泪,成为现实写照。
他一生创作颇丰,一千五百余首诗映射历史沧桑,书写黎民苦寒。
他的诗堪称诗史,且沉郁顿挫,朴素自然,咏叹情真意切,经典代代流传。
他就是杜甫。
今天就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梦回唐朝,去看看杜甫所处的历史朝代。
(屏显知识卡片二。
)梦回唐朝安史之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
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篇1一、背景导入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
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这首诗与平时所接触到的五言、七言古诗有什么区别?生:句子长短不一。
比如有些句子是九个字,有些只有七个字,有点参差不齐。
师:你的发现很敏锐,请坐。
有同学补充吗?生:我们以前学的五言或七言古诗一般都是四句或者八句,很短。
但是这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我们以往背的诗要长许多。
师:请坐。
你关注到了诗歌的篇幅,很好。
这里其实就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学体裁,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一)歌,能唱的诗。
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
这种古诗,讲究押韵,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
(学生齐读)师:我们继续看背景介绍。
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二)杜甫终于结束了十余年颠沛流离于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房,全家暂时安顿下来。
这是公元760年,“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六年。
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师:这是杜甫一生中唯一安稳的四年生活,稳定的生活给他带来了创作的激情。
在这四年里,他创作了240首诗。
此时诗人虽然身在成都,远离战乱,但是他依然心系天下苍生。
二、呤诵诗歌师:我们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感受一下诗人的“感慨万千”。
(学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比较流利,有三个字的读音要斟酌一下。
(师板书:俄顷丧乱见此屋)师:第一个字读第三声,刚才有同学读错了;第三个字为什么读xiàn 呢?生: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
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师:老师能教你们感到十分的高兴,但是老师更想知道的是你们的心情?你来说说看。
生:我很好奇。
师:好奇,很期待,我们再请位同学。
生:我也是十分好奇,充满了期待。
师:好,看来我们各位同学带着这种期待的心态来上这节课,很好。
学习语文就应该有这样,期待的心态。
特别是学习诗歌,又特别是学习古诗,有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后人一致推崇的伟大诗人的经典之作。
而我们今天有幸学习这样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读题目。
生:【齐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师:再大声一点。
生:【齐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师:是谁的茅屋被秋风刮破了?生:杜甫。
师:杜甫,假如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家的茅屋,你会怎么样?生:我要略带一些悲伤,因为我家的茅屋被吹破了。
师:你来读一下。
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师:好,有点感情,我们再请一位同学,你来。
生:我也会觉得一些悲伤。
师:读一遍。
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师:我们第二位同学声音更加低沉,那我们应该用低沉之音来读,还是带一种悲壮之音来读?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课前大家已经读熟了吧?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把诗歌来读一读。
在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两方面,第一,读准字音;第二把握好节奏。
来,哪位同学?来这位女生。
我们听,然后结合这两个要求来检查自己的预习。
生:【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文】师:好,谢谢,旁边的同学说说看。
生:我觉得读的感情是有一点的,但是字音有一点不是很对。
师:你来纠正一下。
生:比如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的“现”。
师:现,她说的很正确。
应该读现,有两个地方我应该注意,第一“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夜;第二处地方是最后一节“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吾。
好请坐。
但是这位女生读的不容易,因为这首诗有很多生僻的词,多音字,和句子变化的地方。
你看。
这么多多音字,这么多生僻字,但是她读的很准确,结构,她也把握的很好。
来,让我们来齐读一遍好吗?生:【齐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文】师:让大家齐读,这就是齐读,把握杜甫的心绪,很好。
但是这首诗要有气势,要很好的表达这种特别的诗歌,必须理解它的意思,下面再读诗歌,注意要求。
【出示PPT】要求是什么?自己读读。
生:【自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文】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四位同学来分别说说诗歌四小节分别说了什么?第一小节?谁先来?大家来听听他讲的是不是准确,完整。
第二等四位同学说晚了以后啊,还要请同学们说说,哪一个画面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生:第一段说的是秋天的风卷了杜甫茅屋上的茅草,使得它到处飞舞。
师:具体的描绘一下。
生:茅草飞过了江面,落在了郊岸上面,然后缠绕在了高高的树梢上,然后飞的低的就是漂浮旋转着落入了水塘里。
师:看来这位同学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你用简洁的语句。
生:风卷茅草。
师:风卷茅草。
好请坐。
来这位男生你来。
生:南村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无力,忍心如此面对着我当盗贼,公然抱着茅草到竹林里去,我叫的口燥也叫不回来,只能回到屋边,拄着拐杖叹息。
师:刚才的同学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
生:驱逐盗草。
师:驱逐盗草。
好,再请一位同学。
哪位同学?来这一组。
生:我觉得第三节主要讲了他家里的情况,比如说他的儿子,他房子的破裂,晚上睡觉雨都打进来了,生活非常艰苦,受苦受冻。
师:比较概括,用一个字说一下。
生:比如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这个娇儿恶卧就是他们真实的写照,再比如说“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因为当时安史之乱,由于局势混乱,所以睡不好觉,一直是长夜沾湿到天亮。
师:那么这一小节我们怎么来概括。
生:用文中的“长夜沾湿”。
师:长夜沾湿。
非常好,第四段。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杜甫扩大的胸怀,他自己受冻,在这样的处境还能想到天下的百姓,这种博大的精神只有这种博大的人才有。
师:那么用文中的话概括。
生:这里是幻想,所以不能像前面一样概括景致一般,所以,“表达心愿”。
师:“表达心愿”。
非常准确,这四个小节哪一个情景让你留下了印象最深的情景。
最能说出作者的心情,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这一组,来说一说。
生:给我印象最深的第二节,我觉得它里面用了对比的方法。
他从自己的无力和孩子的霸道。
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当时的那种无力和软弱吧。
师:对这一段作者形象的理解,带有想象很好。
我们再请,这一组。
生:我喜欢的是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体现了作者一种伟大的一种抱负,现在住的是一种艰苦的环境,是茅草屋,但是,心系着天下的寒士,表达了一种胸襟。
师:你头脑中会出现一个怎样的情景。
生:一个伟大的胸襟。
师:这个伟大是指?唤起你的一种具体的词语概括。
是高大的形象吗?生:忧国忧民,比较沧桑的胸襟。
师:忧国忧民,能不能在说具体一点。
用我们直观的印象。
生:身材怎么样?师:身材消瘦。
我们再自由的把诗歌放声读一读。
开始。
生:【自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文】师:好,刚才我们大家又把诗歌自由地朗读了一遍。
如果我们一边读一遍思考使诗歌丰满,走向深刻。
现在我们再读一遍,找一找诗中有没有背景提出来?生:【自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文】师:和老师来交流一下,你来读一读。
生:据我所知,作者在写作的时候40多岁,人到中年,诗中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是真的大吗?师:好,你真会思考,第二个问题。
生:“布衾多年冷似铁”为什么不把布衾比作冰而是比作铁。
他用意何在。
师:冰字是吧?生:铁字,师:为什么不用冰?是吧?这个问题也很有价值。
还有吗?生:正如诗歌所说,杜甫一向心胸开阔,为什么把偷他茅草的孩子叫做盗贼呢?师:杜甫一向怜民爱民,为什么把偷他茅草的孩子叫做盗贼呢?谁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生:我回答第一个问题,之所以说他老,可以从下面这点说明。
“长夜沾湿”说明经常忧愁,如果他一直忧愁的话就显的十分衰老,应该说是内心压抑所形成的老态。
师:心里面有苦楚,还有吗?你来说。
生:就刚才那位同学我接下去说,虽然当时的局势十分险恶,杜甫有时忧国忧民的人,可能不光是当时的局势,可能内心显得悲哀,可能心态上使得他显得老。
师:好,说的不错我们诗歌是个性化的,诗歌往往写的是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而且诗歌语言简练,所以读诗往往使人陷入迷惘。
但是,刚像同学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可以结合诗歌的背景理念,诗文非常近,这样就容易理解,无疑走到大道,打开一扇大门。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诗歌中有没有暗示出什么?哪个词语。
生:“丧乱”师:“丧乱”这个词语,“丧乱”指的是?生:安史之乱指的的是唐朝和当时的一个少数民族叫做安禄山的,他为了抢夺皇位,而发生的一次病变,当时杜甫正在成都的草房,他听到这件事感到非常气氛。
所以“自经丧乱少睡眠”。
师:好,说的很好。
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了反抗朝廷的战争,这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沉重的打击,使唐朝从此走向分裂,我们说两件事情,一安史之乱前唐朝有5000多万人,安史之乱后人口从5000多万锐减到1000多万,在安史之乱前唐朝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但是安史之乱后,土地荒芜,粮食短缺,物价飞涨,仅以米为例,物价涨了三四多倍,一元钱的三四倍才能买到一斤米,杜甫创作的诗在这个时期,我们一起看看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出示PPT】杜甫是安史之乱的经历者,同时更是受害者,因此他丢了官,失了意,坐了牢,冒死出逃之后又无以为生,只得忍气吞声,忍痛割爱,不远千里举家从中原到四川成都,在成都一个叫浣纱溪的地方暂住下来,即使要盖一个简陋的草屋他也是东街西凑,费劲周折不容易才盖起了一个勉强遮风避雨的的茅屋,一阵狂风又把这居所给毁了,面对吹掉的茅屋,面对风起,茅屋飞走,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妻儿忍冻挨饿,那种难堪,那种无奈。
以前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豪迈的语气。
满怀理想,满怀才情。
却不能面对如此的境况,何等无奈。
正是在这穷困潦倒的艰苦环境下,长夜难眠,老泪纵横,沾着自己的血泪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说到这里,我们再想想,为什么自己的茅草被孩童偷走,杜甫要骂他们盗贼。
为什么布衾又冷又硬像铁一般,茅草在我们眼中分文不值钱,但是在当时的杜甫眼中?你来说说?生:他的处境非常悲惨,好不容易筹集来的茅草觉得非常珍贵所以自己的茅草被孩童偷走,杜甫要骂他们盗贼。
师:生活条件者十分的艰苦,所以布衾又冷又硬,如果用“冰”只有冷,“铁”还有硬,多年未洗,那么老师在这补充一点,大家在翻译“娇儿”的时候怎么理解?“娇”我们组一个词,什么?生:娇贵。
师:娇惯儿?杜甫有条件娇惯儿吗?生:娇柔,娇弱师:娇柔,娇弱。
也很到位。
还有吗?生:娇瘦。
师:娇瘦。
很形象。
能不能叫娇气?小孩有条件娇气吗? 师:我可怜的娇儿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生:这样表达了杜甫对儿子的一种爱吧。
师:是一种爱。
生: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指对儿子的爱意,而且面对着儿子恶卧踏里裂心里十分心疼。
自己又无能为力,可以看出对自己的的愧疚和对世俗的厌恶。
师:你走进了一个中年父亲的心里,在这里杜甫百感交织,那是这样,假如我们自家的茅屋被狂风暴雨吹跨,我们的心里又会怎么样。
我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我们先别急着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深入其境,请大家想我们现在就是杜甫,我们住在一个十来平米简陋的茅屋,白天是风大作,茅草飞飏,茅屋飘摇,晚上又是雷电交加,暴雨倾盆,一家老小在漆黑茫茫的黑夜中,苦苦的煎熬着,这时候,一件最可怕的事实,请大家自己理解,谁来说说看。
生:我渴望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由一个温暖的家,不要有风雨。
师:那就是安得广厦好几间,大庇全家俱欢颜。
合理吗?但是此时此刻,杜甫心里又想到了什么?那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师:他想到了自己吗?生:没有。
师:想到什么?生:天下。
师:对自己屋破,可他却想到的是?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虽然自家破坏惨烈。
但是他心里想的仍然是?生:【齐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师:虽然自己是穷困潦倒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他心里想的还是?生:【齐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师:不错,为了天下百姓俱欢颜,竟然发出了如此的呼号。
生:“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师:这就是杜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古代的人奉为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