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满族服装装饰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服装装饰发展的贡献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有10682262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及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山东、宁夏、内蒙古和新疆等省、市、自治区,与汉族杂居。
满族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少数民族之一,它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满族贵族所建立的清朝,统治中国长达近三百年,晚清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封建社会末期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闭关锁国到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直至今日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满族的社会、经济、文化都经历了巨变,满族服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也有自己发展变化的轨迹。
满族及其先世的服饰元素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众所周知的旗袍、坎肩、马褂等在近现代已被国人普遍接受,并成为中华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
从整个服装发展的历史来看,清代服饰的形制,在中国历史服饰中最为庞杂、繁缛,规章制度也多于以前任何一代。
清代服饰是以满族贵族、八旗子弟为主要穿着群体的宫廷官定服饰,主要体现着满族先祖女真人的服饰文化特征;清代满族民间服饰显示出各民族之间相互借鉴与吸纳的文化特征;近现代的满族服饰则是在多民族文化融合与创新的过程中发展和变化着。
一、满族先祖服饰服饰可以说是人类物质文化水平发展的一个直接的标志和体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笼统地说,一个地区或者是一个国家、民族,服饰文化发展的水平就标志着这个地区或者是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标志着其文明程度的高低。
一个民族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是一种区别的标志,对于本民族而言却是互相认同的旗帜、集结的纽带。
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类历史传承发展的“本能”。
形成某种民族服饰的原因是复杂的,满族的服饰首先是出于实用,然后才有美的追求。
它不仅受地理环境、经济方式及生活习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受民族心理、审美观念和传统习俗等主观因素的约束。
仔细研究分析满族先祖服饰的文化遗产,能使我们对于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所传承的服饰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并能发现清代及今天的满族服饰文化同其先祖的服饰文化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透过清代服饰流变看满汉文化融合满族原居于我国东北长白山一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马背民族。
特殊的地域环境和生活传统促成了他们有异于汉民族的服饰习俗。
满族统治者自建立清贵政权,就下令汉民剃发,易衣冠,从满洲制。
“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激烈的民族矛盾使清政府接受了降臣金之俊“十从十不从的”的建议。
这一折中政策为满汉服饰的双规形式提供了可能,也为两族服饰文化提供了交融的空间。
一、满族服饰及其特点满族是历史久远的民族,王锺翰先生认为“我国先秦古籍中所记载的肃慎人,就是今天满族的最早先民。
”明万历四十四(1616 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登位,建立“金国”。
皇太极即位后,定族名为“满洲”。
顺治元年(1644 年),清朝最终定鼎中原,满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继蒙古人之后的第二个建立统一政权的少数民族。
(一)满洲集团的服饰政策清军在入关前,满族中央集团对服饰制度已有涉定。
天命八年(1623年),汗努尔哈赤为诸大臣及诸申、阿哈制订了帽顶制度;天聪六年(1632 年),皇太极规化了服色制度。
自此,满族统治集团有了明确的以本民族为主纲的服饰方针,倾覆了汉民族代代相承的冠冕之制。
皇太极依据历代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的经验,重申强调了保持传统衣冠的重要性,将满族衣冠作为“立国之经”,把民族骑射作为“立国之本”。
满族统治者深惧被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所同化和征服,为此通过朝廷法制、诏令以加强巩固,而获取政治上的优势效应。
(二)满族服饰的文化特点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适应自然的一种文化创造物。
满族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是使得满族服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满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1)地域性鲜明清朝定鼎中原以前,满族及其先民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
严寒厉风的自然状况决定了满族的衣冠服制在形式上以袍服为主,在材料上则多以皮毛为主。
严寒的气候使得戴帽子成为满族男女老幼的生活习惯,即使人关后,这个风俗也一直延续。
什么是满族传统服饰满族传统服饰是指中国满族人民在古代和现代所穿的代表性服饰。
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服饰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介绍满族传统服饰的起源、特征以及对满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满族传统服饰的起源满族传统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满族崛起的清朝时期。
当时的满族统治者为了维护满族特有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于是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的服饰制度。
满族传统服饰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后,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二、满族传统服饰的特征1. 色彩丰富:满族传统服饰以红、黄、蓝、绿等鲜艳的颜色为主,寓意着幸福、吉祥和繁荣。
2. 装饰繁复:满族传统服饰的面料常选用丝绸、缎子等高质地的材料,服饰上常缀有金银丝、珠子、绣花等装饰,繁复而精致。
3. 形状独特:男性的主要服饰是袍、直裤、立领和单板帽,而女性则穿着对襟袄、长裙和有花边的头巾,服饰造型优雅、庄重。
4. 标志性配饰:满族传统服饰的配饰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满族男性所佩戴的马褂。
马褂是一种中式短袍,通常由丝绸制成,袖口和领子上常镶有金丝和玉兰花等图案。
三、满族传统服饰对满族文化的重要意义1. 传承历史文化:满族传统服饰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满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是对满族民族身份的象征。
2. 体现社会地位:满族传统服饰的款式和品质往往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有关。
在过去的社会中,只有满族贵族和统治者才有资格穿着最为精美的满族传统服饰,这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
3. 弘扬民族特色:满族传统服饰的独特风格和特色是满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穿着传统服饰,满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展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也促进了满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4.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传统服饰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实践,满族人民积极参与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中去。
综上所述,满族传统服饰是中国满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
满族服饰纹样“大家快来快来!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参观!大家知道吗?我国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而今天,我要带大家参观满族的服饰!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大家了解了吗?我们赶快去看看吧!”“快看快看!这是满族妇女穿的鞋子,她们的鞋子上绣着漂亮花朵和饰品,鞋底中央有10公分高的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种鞋走起路来,昂首挺胸显得十分高贵。
女子喜欢穿长的旗装,这可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呢!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装逐渐停止生产,而女旗装则不断演化,逐渐变成了紧身又合体的曲线型旗装和流线型旗装。
”“那大家民主自由活动,到处看一看吧,必须听到我了解的就跟我一起逛!满族服饰呀,色彩大多就是淡雅的白色、蓝紫色居多,白、粉、淡黄、白等色也就是其服饰的常用色。
白色在满族服饰中就是一个关键的颜色,因为,满族传统上加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寓意着吉祥如意,所以,在满族服饰中常在红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旗装上正黄旗白色的花边。
满族妇女心灵手巧,十分擅于刺绣,她们在衣领、鞋面、钱包、枕头等物品上绣满了花卉、芳草、鹤、鹿、龙、凤等吉祥图案。
虽然满族的服饰存有很强的民族传统特色,但也随其历史的发展在不断的演进着,在服装款式上,服饰彩与服饰图案上都存有相同程度的演进。
”“大家可以慢慢地观看,有不明白的可以问我,我会为大家解答的!”“答,旗袍就是怎么去的呢?”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游客问。
“好!我为大家解说一下。
到了明朝之后,从南边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匹做的。
至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不可逾越。
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有些还用了绸缎制作。
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开展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故他们所穿的袍服便称为“旗袍”了,大家明白了吗?”“哦!原来就是这样啊!原来旗袍也存有这样的历史啊!这次旅游真是太存有意义了!”那个年轻漂亮的女游客说道。
试论满族服饰习俗的特点及成因满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满族相伴而生的满族服饰文化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服饰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当时特殊的历史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双重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显示出其别具一格的服饰特征。
一、历史自然地理因素对满族服饰的影响(一)地形因素的影响满族的服装形制与满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长期生活在山水交错之间,骑射成为满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所以满族服饰具有浓重的骑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服装款式和崇尚自然色彩两方面。
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狩猎生活的需要,满族的男女老幼都喜欢穿旗袍。
满族旗袍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在窄小的袖口处接有一段形状与马蹄相似的袖头,俗称“马蹄袖”。
在冬季游猎或者打仗时就放下来,恰好遮盖住手背及手腕,不仅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还不会影响射杀猎物。
满族男人通常喜欢套一件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狩猎时穿的,既便于马上驰骋又能抵御风寒,所以称为“马褂儿”。
清初时马褂儿为一般士兵的装束,康熙时逐渐成为世俗大众喜欢的便服。
满族男子冬季往往穿的是一种套裤,没有裤裆,因为这样更便于骑马。
(二)气候因素的影响满族人民选择服饰的原料与他们当时所处地区的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
满族先民主要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东北林区和沿江两岸,这里除部分高寒地区外,大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区,季节变化明显,天气变化显著,热量资源少,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
这种气候特点使人们把兽皮作为制作衣服的主要来源。
兽皮制作的衣服、鞋、帽等具有保暖性强、防凉隔潮的特点。
因此,满族人民具有了尚皮毛、重保暖的习俗。
即使入主中原以后,也以皮裘材质判别社会地位。
满族男人在寒冷的冬季用戴暖帽来御寒,而满族妇女在天气变冷的时候,习惯在额间带抹额。
抹额最早为北方少数民族发明的避寒之物,多用毡、绒、兽皮等厚实材料制作,被女子用以抵御寒冷。
满族服饰调研报告根据对满族服饰的调研,我得出以下结论:一、满族服饰的历史渊源:满族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受到了历史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满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后期,当时满族建立了辽东王朝,后来又建立了清朝。
满族的服饰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并在清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良。
二、满族男性服饰特点:满族男性服饰以长袍为主要特征,款式上分为直裾和斜裾两种。
直裾是指裙子从领口到下摆都是垂直的直线式样,而斜裾则在左前裾上多一个斜裁。
此外,满族男性还会搭配长袍下摆处露出的内裤和长筒靴子。
在颜色上,满族男性服饰以蓝、灰、绿等深色系为主,且使用的是缎面等高质地的布料。
三、满族女性服饰特点:满族女性服饰的特点是繁复、华丽。
满族女性会穿上锦缎制成的旗袍,袖口和下摆处都有宽大的纹饰。
旗袍的领口上会绣上花纹和图案,背后通常有长长的腰带。
此外,满族女性还会佩戴丰富多彩的饰品,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在发型上,满族女性通常会盘起头发,并插上金属饰物。
四、满族婚礼服饰:满族的婚礼是一个庄重而隆重的仪式,服饰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娘通常会穿着锦缎制成的红色旗袍,配上金色的饰品,如头饰、耳环、项链等。
新郎则会穿上黑色直袖长袍,配以长筒靴。
在婚礼现场,新娘和新郎还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动作,如行三步礼、跪拜礼等,以示对双方家族的尊敬和祝福。
综上所述,满族服饰经历了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满族男性服饰以长袍为主,颜色偏暗,设计简洁;满族女性服饰则注重繁复、华丽的装饰,色彩鲜艳且饰品丰富。
在满族的婚礼仪式中,服饰更是起到了凸显尊贵和祝福的作用。
满族服饰的独特魅力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服饰中,缘饰不仅具有装饰性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中国传统服饰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上至先秦,下至明清,缘饰一直贯穿于中国的传统服饰历史中,体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成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服装文化、民族情感、民族审美的重要符号。
清朝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满族服饰的艺术特征影响深远,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对后世服装有着很大的影响。
本文针对清代满族女装缘饰的特征,将其缘饰特征在现代服饰中加以运用开发,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一、清代满族女装缘饰缘饰也称服装边缘装饰,用布条、条状花边包滚或镶饰在服装边缘,缘饰是对服装的领、襟、袖及下摆等部位进行点缀装饰的一种古老的服装工艺技法,缘饰在中国古代服饰中应用广泛,在深衣、褙子等服装中均有体现。
满族先民长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是游牧民族,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是狩猎和采集,受到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制约,满族服装缘饰最初的作用是增加服装边缘牢度、防止服装磨损,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工艺。
满族入关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手工艺技术的进步,清代服装缘饰开始变得精美奢华,在女子服装上的应用最为明显。
清末满族女子服装缘饰的使用开始由实用性转变为装饰性,并在清代满族服饰中极具地位,这一点在清末女装上尤为明显。
清末的女装边缘装饰十分复杂,服装制造者会在服装的边缘用提花锦缎和各种宽窄、颜色、花纹不同的花绦镶边加滚,尤其是女装非常复杂讲究,少则镶三道,多则镶五六道,绦边装饰复杂,反把服装本身衣料居于极少的部分,衣服出现三分地,七分绦,又叫“十八镶”。
清代《训俗条》曾载“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杆、牡丹带、盘金满绣等名色。
”清末满族女装很讲究装饰,在衣襟、领口、袖口等处都要镶几道花绦,以多镶为美。
在边缘装饰的造型中,如意头缘饰极具满族特征,在嘉庆之后使用较多,在咸丰,同治年间又做大镶大沿。
而“十八镶”是服装边缘装饰的极致。
“十八镶”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当时社会奢华繁复的艺术审美,更体现了清代女装边缘装饰的深厚底蕴。
浅谈清代满汉服饰上所体现的文化交融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满族统治的时期。
在清代,汉族文化和满族文化之间发生了许多交融与融合,这种文化交融反映在满汉服饰上。
首先要说的是满汉服装的交融。
清代满汉服饰不再以封建等级上的隆裕和华丽来区分政权与全体民众,而是以种族区分。
满汉服装的交融可谓相得益彰、和谐共生。
满族服饰的主要特点是宽松、立领、交叉前襟、斜裆等。
而汉族服饰则注重轻巧、透明和曲线美,以裙子为主。
清代满汉服饰在服饰的基本款式上起到了互补和统一的作用,满族服饰的宽松与汉族服饰的曲线美相结合,形成了新的风格。
满汉服饰的交融还体现在面料的选择上。
在清代,满族服饰的面料主要是绸缎、细布等,而汉族则更多地使用棉布、麻布等。
在满汉服饰交融的过程中,汉族服饰吸收了满族服饰上的绸缎、细布等面料,使得汉族服饰更加华丽,增添了富贵与典雅的气质。
满汉服饰的交融还表现在装饰品的使用上。
在满族服饰中,常见的装饰品有金丝、银丝、珠子等,而在汉族服饰中,常常使用的装饰品有玛瑙、翡翠等。
满汉服饰在装饰品的选择上相互借鉴,使得满汉服饰更加奢华、繁复。
满汉服饰的交融还体现在色彩的运用上。
满族服饰的主要颜色是黄、绿、蓝,而汉族服饰则更多地使用红、紫、粉等颜色。
满汉服饰在色彩的运用上相互融合,使得满汉服饰更加绚丽多彩、充满活力。
在清代满汉服饰上所体现的文化交融,既反映了满族与汉族之间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繁荣。
满汉服饰的交融不仅体现在款式、面料、装饰品和色彩的选择上,更体现了满族和汉族对于服饰文化的共同追求和创新。
这种文化交融不仅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一笔,也丰富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内涵。
满族服饰满族传统服饰简介>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历史上曾对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很大影响。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包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
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
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但很快与汉族传统服装相融合。
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旗袍。
二十世纪以来,满洲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
满族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
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便于射箭或格斗。
后部的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马颠簸。
这种发式曾在清代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推行。
古代,满族先世的服饰,一年四季皆穿袍服,分为光皮和毛皮两种。
其后,“女工所织,只有麻布”。
清初,在宁古塔地方,“满洲富者绩麻为寒衣,捣麻为絮;贫者衣狍皮,不知有布帛”。
直到康熙年间,“今居宁古塔者,衣食粗足,则皆服绸缎,天寒披重羊裘,或猞猁狲、狼皮大呼。
惟贫者乃服布”。
这与从前衣皮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明朝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皮兼用。
到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
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
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不可逾越。
至于闲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绸缎或布制做,外套马褂,直到辛亥革命,一直是这样。
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喜用绸缎制做。
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可算是清朝的时装。
辛亥革命后,旗袍的样式由肥变瘦,并有长、短袖之分。
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一、满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一)满族服饰文化发展历程满族服饰是满族先民们长期狩猎的过程中形成的,有着明显的历史痕迹。
在辽金时期,女真人就穿袍子,满族承袭祖先传统,在清朝初期对服饰加以制度化,规定官员入朝时穿披肩领袍,所谓的朝服;平时穿的无披肩领袍,称之为便服。
满族进入辽沈地区以后,受汉族的影响,转向农耕,于是,窄袖变成了喇叭袖,后来又由肥变瘦,四开衩甚至变的根本不开衩,下摆由宽大变得收敛。
20世纪30年代以来,旗袍逐渐成为汉族的主要服饰。
在这个时期,男子的旗袍样式改为直筒袖长衫。
女子的旗袍逐渐演变成多种式样,注重色彩、装饰和人体的线条美,深受汉族妇女的喜爱。
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女的形体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渐渐成了中华民族非常有特色的服装。
(二)满族服饰文化历史地位满族服饰既保留了汉族服饰中的某些特点,又传承了本民族的习俗礼仪,为中国服饰发展的现代化轨迹奠定了基础。
满族服饰中的马褂演变成了现代生活中的中山装,坎肩仍是现在流行的时装,中国旗袍是由满族女旗袍改进而来的,这些被国外人士统称为唐装。
中山装曾经被称为中国的“国服”,它是近代中国服饰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套特殊的政治产品。
旗袍被认为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服装,凸显中华民族文化。
旗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体系,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满族服饰与现代中式服饰一脉相承,它对于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努力将民族的服饰文化发扬光大。
二、满族服饰元素的内涵及特征(一)满族服饰元素文化内涵满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服饰文化折射出这个民族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礼仪、传统等,同时也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内民族之间的融合。
满族服饰主要款式有长袍、马褂、旗袍、坎肩和套裤等,这些服饰主要由立领、盘扣、开衩、龙凤、马蹄袖等元素体现。
这些服饰元素运用变化丰富的装饰技法,包括:镶、嵌、滚、绣、盘等。
论满族服装装饰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服装装饰发展的贡献
作者:张英男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民族服装的发展,有效地体现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并逐渐成为了民族文化的标识性元素。
对此,本文以满族服饰为例,对服装装饰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探究满族服装装饰对中华民族服装装饰发展的贡献,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服饰文化,以提升我国民族文化的海外输出能力,整体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满族服装;服饰特点;民族服装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构成了灿烂绚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其中,满族的民族文化更是璀璨无比,在我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服饰文化方面,更为我国民族服装装饰的发展的服装款式、色彩纹样、装饰特点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探究其发展贡献能有效提高我国民族服饰文化的创新效果,从而提高文化竞争力。
1.浅析满族服装的装饰特点
满族是中华民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下,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尤其是在清代时期,满族作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文武全才,为满族文化在我国的全面渗透奠定了基础。
同时,满族服饰文化与政治、生活、礼教等关联密切,通过不同的服饰形制,可显著区分其社会地位。
尤其在官服上,不同品级官员的服饰特点不同,有明显的层级规制。
因此,满族服饰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入关前,满族服装作为一种地域性标识,体现的是某一地域的民族分布情况。
在这一时期内,满族人民大多生活在东北地区,这里全年都比较寒冷。
因此,最初满族服装装饰的特点以实用为主,注重御寒,并穿戴帽子,且材料多以皮毛为主。
另外,满族人民一直过着游猎生活,为了便于骑射、狩猎与农耕,推动了旗袍的实现,使得满族服装装饰兼具地域性与实用性的特点。
二是,在清军入关后,满族统治全国,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及统治地域的扩大,使得满族服饰的作用和特点也发生了改变。
例如,在清朝建立之初,旗袍仍以实用为主,但在旗袍下摆方面发生了改变,开始进行一些镶边设计,有利于提高旗袍的美观性。
在清中期时,旗袍的领子、下摆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渐向宽松方向发展。
到了清后期时,旗袍的衣领、袖子等发生了改变,“元宝领”、“大挽袖”等随处可见,并要求衣服平直规整。
对于一些社会高层人们来说,为了追求衣冠华丽、美观大方,在旗袍的面料、色彩、纹样等进行了设计,能有效提高服装的美观性。
此外,在冠帽、鞋靴、佩饰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样式、材料上进行了创新,如顶戴花翎、木
底鞋等。
其中,佩饰方面变化最大,包括首饰、耳饰、腰饰等,品种繁多、色彩各异。
由此可知,在满族入关后,对中国服装文化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并与汉族服饰相互融合、渗透,推动了服饰文化的创新效果[1]。
2.探究满族服装装饰特点对中国民族服装装饰发展的贡献
2.1拓展民族服饰文化
清代服饰的变化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期间传统服饰与时代发展特点进行了结合,加快了民族服饰的变革,并在全面范围内得到了传播与发展。
其中,旗袍的影响力最大,不仅展现女子曼妙的身姿,还体现了我国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广为传播并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和好评。
但满族服装文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吸收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元素,顺应时代发展进而不断融合与创新。
这展现着我国民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的特点,并不断拓展民族服饰文化的内涵。
2.2推动各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发展下,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方式,各民族荣辱与共、团结向前。
因此,在文化方面,各民族都有共存、共享中不断整合民族服饰文化优势,拓展本民族的服饰文化内涵。
在满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仅积极借鉴与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服饰特点,还对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满族将汉族服饰的文化特点进行了吸收,通过补服图案来区别不同品级的官员,并将龙、凤作为君主、后妃的专用图案。
同时,废除了传统的绛纱袍、通天冠等服饰,既有舍弃又有保留。
又如,京族女袍,整体样式以旗袍为主,但由于当地气候炎热,在材质、制作工艺上进行了改变,增加了透气、散热等特点,以更好的适应当地环境等[2]。
2.3加快民族服饰文化的变革
清军入关后,在几代帝王的统治下,疆土面积得到了有效拓展,被统治民族的数量越来越多。
在此背景下,清朝君主为了加快国家的统一,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在服装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改变,逐渐形成了官民士庶几个层次,促使人们根据实际情况来穿着相应的服装,体现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制约。
与此同时,随着清朝的统一与安定,人们对服装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政治性、实用性等需求,开始向美观性方向发展,不仅在冠帽、衣服、领袖等进行了改变,还加大了装饰物的应用力度,以提高满族服装的美观性、价值性,实现“服”与“饰”之间的贯通。
2.4满族服饰文化海外输出
在“康乾盛世”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为满族服饰文化的海外传输奠定了基础。
在民国时期,宋庆龄常常穿着旗袍开展外交工作,既展现了满族服饰文化的特点,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女性的美。
另外,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得到了快速提高,国际贸易总量得到了快速提高,国际地位显著增强。
也为满族服饰文化的海外输出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推动中国旗袍服饰引领市场潮流和时代主流,促使我国民族服装装饰快速发展[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下,满族服饰充分吸收了中华各民族服饰文化的优势和特点,加快了满族服饰文化的变革,并对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带来了重要的影响,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服装装饰的发展,提高文化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弘扬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服饰文化。
参考文献:
[1]齐伊妮.满族服装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8.
[2]李理.论明宫服饰对清宫服饰的影响——以明、清宫廷服饰上的“十二章”及“补子”为例[J].故宫学刊,2014(02):166-184.
[3]温兰.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继承与发展的文化特征[J].满族研究,2009(0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