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管理)第十章环境管理模式

(环境管理)第十章环境管理模式

(环境管理)第十章环境管理模式
(环境管理)第十章环境管理模式

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

第一节组织及其环境绩效评估

一、基本概念

(一)组织

产业生态学定义为:“产业生态学是关于技术组织及其资源使用和潜在环境影响,以及如何调整它们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以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因此,组织(organization)这个词,不仅用来指有生命的东西,同时还代表任何与生物体具有相似结构和功能的各类生态系统、行业系统、产业系统以及区域系统等。

(二)环境绩效

环境绩效是指一个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目标、指标,控制其环境因素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成效。

(三)环境绩效评估

环境绩效评估是由独立的考核机构或考核人员,对被考核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活动的现状和潜力,对提高环境管理绩效提出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评估活动。

二、环境绩效评估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一)环境绩效评估的目的

环境绩效评估的目标包括根本目标、具体目标和分项目标三个层次。

●根本目标为:改善环境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对环境管理各步骤的绩效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找出影响环境管

理绩效的消极因素,提出建设性的考核意见,从而促使环境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

●四类分项目标:评价环境法规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法规政策制定部门制订更

加科学合理的环境法规与制度;评价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效率,揭示其影响工作效率的消极因素,提出改进建议;评价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评价环境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改善环境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环境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环境绩效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划环境行为评估(EPE)、选择评估指标、数据收集及转换和报告沟通、审查和改进评估程序。

1. 组织的环境绩效基准(criterion)

环境绩效基准是管理阶层为了评估环境绩效而设定的环境目标、标的或其它基准。

2. 选择环境绩效评估指标

组织所选择EPE指标所包括的定性或定量的数据或信息,应以简明易懂为原则,并应筛选出足够且相关的指标来评估其环境绩效。筛选出的EPE指标的数目应能反映出组织作业的特性和范围。为增进效率,组织可使用现有的数据也可使用其它组织所收集的数据。EPE指标的两个范畴包括:环境状态指标(ECIs)和环境绩效指标(EPIs)。而EPIs又可区分为:(1)管理绩效指标(MPIs):

(2)作业绩效指标(OPIs):

(3)环境状态指标(ECI)

3. 运用数据与信息(实施)

(1)收集数据。

(2)分析和转换数据。

(3)评估信息。

4. 报告沟通

组织应同时将适宜且必要的环境信息适时地在组织内部进行沟通。这样可以有助于员工、承包商和其它与组织相关人员能够尽到他们的责任,而组织也可达成其环境绩效基准。组织可以考虑将此信息列入其环境管理系统的管理审查。

5. 审查和改进环境绩效评估程序(检查与矫正)

第二节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资源化(recycling)”原则,并称为“3R原则”。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换句

话说,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

●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也就是说,尽可能

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

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资源化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

二、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

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又称杜邦模式。基本特点是通过循环来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二是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又称卡伦堡模式。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三是在社会层面上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又称DSD模式。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四是社会循环经济体系。日本制定了《促进循环社会形成基本法》,提出把整个社会建成循环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循环型社会是指限制自然资源消耗、环境负担最小化的社会。

三、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策

(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1)围绕提高资源效率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一是产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二是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三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再利用;四是环保产业发展迅速。

(2)国家近年来加大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一是加强宣传;二是组织试点示范,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推进生态工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进步,开展生态省市建设和循环经济试点。

(3)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

(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牢固确立循环经济理念。

(2)依靠科技创新,加强循环经济技术开发。

(3)强化环境管理,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4)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推广示范典型。

(5)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第三节清洁生产与清洁生产审计

一、清洁生产

(一)清洁生产的内涵

清洁生产是人们在环境保护战略上改变过去的被动反应为主动预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清洁生产的定义是:“在生产过程、产品寿命和服务领域持续地应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增加生态效率,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对生产过程、节约资源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和落后的工艺及设备,减少所有废弃物的数量、毒性和污染;

——对产品,要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对人类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对服务,要将环境因素纳入服务设计和实践中。”

清洁生产通过应用专门技术,改进工艺、设备和改变管理态度来实现。

(二)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最优化理论,即废弃物最少量化可表示为目标函数,求解在各种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的问题。废弃物最小量化的目标函数是动态的、相对的。

目前清洁生产审计中应用的理论主要是物料平衡和能量守恒原理,旨在判定重点废物流,定量废物量,为相对的废物最小量化确定约束条件。在实际工作中.一可把求解出的值(相对单一过程)作为衡量现有废弃物产生量的标准;二可用国内外同类装置先进的废弃物产生量作为衡量的标准。凡达不到标准的.就要查找原因.制定可行方案,消除瓶颈。

(三)清洁生产的内容

●清洁的能源:

●清洁的生产过程:

●清洁的产品:

●清洁的服务:

二、清洁生产审计

(一)清洁生产审计的目的和特点

通过清洁生产审计判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废物流和物、能耗,分析其原因,提出削减方案并组织实施。从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达到实现本轮清洁生产目标。

清洁生产审核具有以下特点:

(1)鲜明的目的性。

(2)完整的系统性。

(3)突出预防性。

(4)符合经济性。

(5)强调持续性。

(6)注重可操作性。

(二)清洁生产审计的步骤

清洁生产审计分以下7个阶段31项内容,详见图11-1。

第四节环境管理体系及其审核

一、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是指全面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制定、实施、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它对组织其他管理,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管理体系是一些具有特定功能和作用的管理要素彼此组成的有机整体,应包括组织机构与

职责、规划和策划活动;包括组织为环境管理提供的资源、即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同时也包括组织的管理过程和操作规章。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与运行的所有过程将围绕环境方针展开,包括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等若干过程。

二、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

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均是遵守管理理论的PDCA模式。

按照满足lSO14001标准,以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为目的而建立的体系一般分为以下六个阶段:管理者决策与准备、初始环境评审、体系策划与设计、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编制、体系试运行和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六个阶段。

三、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

(一)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定义

所谓环境审核即“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断一个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该组织所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的一个以文件支持的系统化验证过程,并将这一过程的结果呈报管理者”。

(二)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步骤与方法

可以将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过程分为审核准备、审核实施、审核报告、纠正与预防措施和跟踪审核四个部分。

1. 审核准备。

2. 审核实施

3. 审核报告

4. 纠正与预防措施和跟踪审核

第五节清洁生产案例

——阜阳化工总厂清洁生产方案及实施

一、阜阳化工总厂

二、清洁生产方案及实施

1. 准备工艺流程图

2. 采样和流量测量

3. 水和物料平衡

4.清洁生产方案

5. 效益评估

【doc】国外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措施

【doc】国外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措施国外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措施 专题策划环保对饲料饲养业的影响与对策杆菌增多;断奶仔猪饲喂Fs菌液30d,日增重比对照组增加33.63%,腹泻发生率比对照组降低 57.14%. 5.4生物活性肽 生物活性肽饲料添加剂是一种绿色营养型饲料添加剂,是根据分子生物学理论,应用现代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以酶解法所得的具有生物活性并可促进动物生长和保健的有机物质.它们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某些生物活性肽可以改善饲料风味,提高饲料的适口性,有些则除了可以直接提供给动物机体需要的氨基酸外,对动物的生长还有促进作用.Boza等(1995)试验研究证明,在使用小肽为氮源的情况下,饲料氮的沉积率都高于相应游离氨基酸或完整蛋白质日粮,这说明利用小肽而不是氨基酸取代蛋白质可以优化低蛋白日粮,减少了总氮的供给,提高氮的总体利用率,减少了集约化养殖条件下氮的排放量,对控制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具有积极意义. 国外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措施 自50年代起,发达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在城镇郊区建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由于每天有大量粪便及污水产生,难以处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6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迅速采取措施加以干预和限制,并通过立法进行规范 化管理.如规定每个生产点允许饲养的畜禽数;建场时必须有 粪便和污水的储存,处理和利用设施;未经许可,不得将污水排入河流和自己挖出粪池;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不得篪入耕地.同时,还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条例,严格监督. 1日本

日本由于人口稠密,并于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严重的"畜产公害",因此畜禽 污染的立法最多,先后制定了7个与畜禽污染管理控制相关的法律.其中直接相关的有《废弃物处理与清除法》,《防止水污染法》和《恶臭防止法》. 《废弃物处理与清除法》中规定,在城市规划地区,畜禽粪便必须经过处理,处理方法有发酵法,干燥或焚烧法,化学处理法,分离尿,设施处理.《防止水污染法》规定,畜禽场的污水排放标准:BOD, COD日平均为120mg/L,最大不得超过 160mg/L; Ss(固体悬浮物)日平均150mg/L,最大不得超过 200mg/L.后来又培加了氮,磷排放标准,氮的允许浓度为日平均60mg/L;磷允许浓度为日平均80mg/ L.并规定一个畜禽场养猪超过2000头,牛超过800 头,马超过2000匹时,排出的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并符合规定要求.《恶臭防止法》中规定畜禽粪便产生腐臭气中8种污染物浓度不得超过工业废气浓度. 2美国 美国联邦水污染法中的规定侧重千i禽场院建 38山东匈群亭笫4劝 设管理,规定:(1)超过一定规模的畜禽场,建场必须得到许可;(2)1000标准头 以下300头以上的畜禽场,其污水无论排人自身贮粪池,还是排人流经本场的水体,均需得到许可;(3)300标准头以下的畜禽 场,无特殊情况,可不经审批.美国佛罗里达州政府则为了防止畜禽污染,出钱 补贴鼓励奶牛主停业. 3德国 规定畜禽粪便不经处理不得排人地上或地下水中.在城市或公用饮水区域,每 公顷土地上家畜的最大允许饲养量不得超过规定数量:牛3头,马3到9 匹,羊18头,猪9头,鸡1900-3000只,鸭450只. 4荷兰 荷兰畜牧业高度密集,为制止畜禽粪便污染,从 1984年起,不再允许养殖户扩大经营规模.最近的立法正根据土壤类型和作物情况,逐步规定畜禽粪便每公顷施人土地中的量.为了解决过剩粪肥的处理, 政府制定了粪肥运输补贴计划和脱水加工

国外环境管理

国外环境管理现状及优点 (一)以色列 一、以色列环境管理机制 1、环境管理机构与职责 以色列的环境管理,直到1971年还是分属于不同部门,没有一个权威机构来综合协调环保问题。1972年专题讨论以色列Kin-neret湖水污染问题的斯德哥尔摩国际会议后,以及国内环境问题的日益凸现,促使以色列政府将环境事务纳入议事议程,于1973年设立了一个名为环境保护服务局的机构,主要负责环境评价,提供年度环境报告、环境统计,编写宣传教育材料,联系有关部门提出环保政策建议。为了加强环境管理,把环保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措施,1988年l2月成立了环境部,其主要职责是:发布综合性的国家环保政策并采取措施予以落实,促进环保措施纳入计划、决策程序之中,实施污染控制、环境监测和技术开发,制订环保法规和标准;推进环境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开展全球环境合作等。 2、环境管理主要措施 以色列的环境管理措施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政策鼓励、行政管理,执法检查来推进。 一是自愿和经济刺激。首先是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通过普法,教育公众即便是摘采一朵路旁的普通野花也被视为非法,提高守法意识。其次是经济刺激,在制定法规和执法中,充分体现经济的奖罚措施,如制定个人使用或滥用环境资源的补偿费,鼓励发展减少污染的清洁技术。环境部对企业发展监测和污染治理设施,采用环保技术和材料给予拨款支持。 二是执法。强化执法一方面是寻求减少环境恶化的途径,另一方面是停止、减少、净化现存的污染。以色列环境法包括环境监督的主体法、处理环境和自然保护事宜的特别法,这些法律制订的基础是确保资源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其重要特征是通过行政的、民事的或刑事的办法强制执行。如《公害减少法》的执行,通过行政发布命令,强制个人污染者采取特别步骤防止或减少污染;通过民事条例的施行,明确违犯《公害减少法》的有关条款就认为是一种公害行为,应负民

(环境管理)世界环境日

世界环境日简介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世界环境日,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 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的年初公布当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并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发表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书。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在这期间发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世界环境日由来 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出席会议的国家有113个,共1300多名代表。除了政府代表团外,还有民间的科学家、学者参加。会议讨论了当代世界的环境问题,制定了对策和措施。会前,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夫·斯特朗委托58个国家的152位科学界和知识界的知名人士组成了一个大型委员会,由雷内·杜博斯博士任专家顾问小组的组长,为大会起草了一份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这次会

环境规划管理重点要点

第一章 1.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 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 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 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 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2. 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 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 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 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实质上是一种为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盲目和主观随意性所采取的科学决策活动。 5.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环境规划的内容 (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程序、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环境评价和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和比较以及环境规划 的实施。 (2)流域水环境规划:包括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保护 目标、水环境质量目标、流域水环境控制规划等。

(3)城市环境规划: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城市水环境规划、固体废物规划管理、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 (4)生态环境规划:包括城市生态规划、生态产业园规划、生态规划方法等。 2 环境管理的内容 (1)环境管理模式:包括末端控制为基础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和污染预防模式实施过程的环境规划管理等。(2 )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组织与其环境绩效、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等。 (3)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产品环境标志等。 (4)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建设项目、城市环境、农村环境、海洋环境、开发区环境等不同类型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 第二章 1.简述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6.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国外环境保护地做法及经验启示

国外环境保护的做法及经验启示

摘要:如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同时防止环境污染,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在环境法执法、提高公民自身的环保意识、发展生态文化、减少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灾难等方面,发达国家已经有了一些比较好的做法,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环保意识环境执法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当前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和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地球是一个有机整体,地球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密切。人类是地球系统的核心,已经成为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对某一圈层施加的影响,将会通过各圈层之间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对其他圈层产生作用,针对某一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也会对其他圈层产生影响。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水圈、土壤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所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变化问题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一、我国环境发展现状 1、我国的土地在持续荒漠化多年来的气候变化和人们漫不经心的活动,对土地的破坏作用甚 大,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及重用轻养的恶习使草地逐渐退化,加上水土流失的不断侵蚀,致使这盲目改造自然的恶果悄然袭来。我国沙漠化速度在不断升高。目前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约27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8%,而且每年还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整个生态系统在急剧恶化。其中草原沙化很突出,一些牧区牲畜存栏大幅度下降,绵羊的体重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下降了一半以上。 2、我国水环境在不断恶化。多年来,我国向水环境中排放的废水总量年均值约为500亿吨,其 中1996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高达约1356亿吨,早已超过环境容量的80%。据几年前统计,只有5%的生活污水和17%的工业污水在排放前经过了处理,其它都直接排入江河湖泊。迄今为止,全国745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中,28%的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我国已有90%以上的城市河段、湖泊受到严重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大部分江河湖海都出现了富营养化,水华和赤潮发生频次在持续增加。

第四章 全球环境中的管理

第四章全球环境中的管理 一、你持有怎样的全球观 1.全球经济如何给管理者创造机会和挑战?答:竞争者和市场不再受国界之限。①世界各国都在开放新的市场。②新的竞争者可能会在任何时候,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突然出现。组织如果想取得长期的成功,其管理者必须从全球的角度考虑问题。 2.什么是狭隘主义?它是如何给管理者制造障碍的?答:狭隘主义指仅仅用自己的视角和观点来看世界,是一种自私、狭隘的世界观。具有狭隘主义的人认识不到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狭隘主义已成为许多在全球商业环境中工作的管理者的一大障碍。如果管理者跌入忽视外国文化习俗的陷阱,固执地认为“本国的文化就是优于外国文化”,他们将发现难以与那些努力探索外国习俗和市场差异的全球其他管理者和组织进行竞争。 3.比较三种看待全球业务的不同观念。答:管理者在看待全球业务时,可能是下列三种观念中的一种:民族中心论(母国取向),多国中心论(东道国取向),全球中心论(全球取向)。①民族中心论是一种狭隘的观念,认为母国的工作方式和惯例是最好的。②多国中心论这种观念认为东道国的管理人员知道经营业务的最佳工作方式和惯例。③全球中心论是一种全球取向的观点,其核心是在世界范围内选用最佳方式和最优秀的人才。 二、理解全球环境 4.描述三个重要的区域性贸易联盟,包括它们的名称及形成原因。答:①欧盟(EU)的目标旨在建立统一的关税、统一的工商业政策以及统一的货币,主要动因是针对美国和日本的实力,它们需要以此来重新确立自己的经济地位。②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是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之间的贸易联盟,消除自由贸易壁垒(关税、进口许可证、海关服务费)的最终结果是三国经济实力的增强。③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简称东盟,是东南亚10国的贸易联盟。④补充: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一个经济论坛。 5.比较多国公司、跨国公司和无国界组织。答:①多国公司(MNC)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拥有重要的运营单位,但主要由母国进行管理。由于多国公司的核心在于母国的控制,其特征表现为民族中心论。②跨国公司(TNC)同样在多个国家拥有重要的运营单位,但在从事运营的所在国(东道国)分散管理。往往在每个国家雇佣当地人员来经营,反映了多国中心论。③无国界组织是一种打破了人为地理界限的全球型组织,从而是管理结构更有效地实现全球化。无国界组织采用全球中心论来处理全球业务。 注:许多消费品公司采用跨国公司的形式管理全球企业,其原因是它们必须改良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 三、组织如何走向全球化 7.描述全球化经营的前两个阶段。答:组织走向全球化往往经历三个阶段。①阶段Ⅰ,管理当局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初方式仅仅是将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或从国外进口产品。出口和进口都只是成为全球企业的萌芽阶段,所涉及的投资和风险都是最小的。②阶段Ⅱ,管理当局主动进入,然而公司仍没有向国外正式派驻人员。在销售方面,通常是定期派遣公司雇员到国外与客户会面,或是雇佣外国的代理商或中间商来代理组织的产品。在制造方面,管理当局则是同外国公司签订合同,制造自己的产品。 8.比较全球化经营在第三阶段的各种方式。答:阶段Ⅲ,管理当局最为积极地寻求全球市场的一个阶段。有多种实现方式:①许可证贸易和特许经营是两种相似的方式,它们都是通过一次性支付或按销售提取一定费用,从而给予其他组织商标、技术或产品规范的使用权。唯一的区别是许可证贸易主要用于制造业组织,而特许经营用于服务业组织。②战略同盟是一个组织与外国公司建立的伙伴关系,双方在开发新产品或组建生产机构时共享资源和知识。同盟双方共担风险,共享收益。③合资企业是一种特殊的战略同盟,即双方为了某个企业目标,一致同意成立一个自主经营、独立的组织。④外国子公司,是指管理当局在国外直接投资建立自主经营而又独立的生

国外重要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学术刊物简介教材

国外重要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学术刊物简介 (1)《生态学》(Oecologia),国际生态学会出版,在ISI科技引文生态学类期刊中位于前列,此刊物主要登载关于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植物—动物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保护方面的文章,也刊登一些评论性文章及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方面的学术论文。 主编:J.R.Ehleringer (Salt Lake City), C.H.Peterson (Morehead City), M.Schaefer ( Gottingen), E.D.Schulze (Bayreuth) (2)《人类环境杂志》(AMBIO),瑞典皇家科学学会出版,此刊物致力于展示环境研究、环境政策及有关方面的重要进展和前景,旨在使全世界的专家、学者、决策人员和感兴趣的各界人士都能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主编:CLAES RAMEL, Ph.D, Professor of Toxicological Genetics, Stockholm University (3)《环境污染与毒理学要览》(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美国国家毒理研究中心出版,此刊物刊载关于环境污染的效应和后果的研究论文,也刊登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及人类健康等方面的最新发现和研究进展,主要范围包括分析化学、生化、药理学、毒理学、农业化学、空气化学、土壤化学等学科。 主编:Daniel R.Doerge, National Center for Toxicological Research ,Jefferson, Arkansas (4)《生态学杂志》(OIKOS—A Journal of Ecology)Nordic Society发行,此刊物对于理论性工作(并不仅限于已发表论文的评论)和实验性工作(能充分验证某项假说或理论)同样重视,提供一个关于某个生态学问题发表不同观点看法的论坛,并定期发表一些知名生态学家的约稿。 主编:Professor Nils Malmer, Dept of Ecology, Plant Ecology, Lund Univ.,Ecology Building, S-223 62 Lund, Sweden. (5)《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 Research),日本生态学会出版,以推进生态学的国 际性研究为宗旨,发表关于生态学各个方面的评论性文章,技术进展等。 (6)《生态模型》(Ecological Modelling),国际生态模型学会出版,此刊物致力于运用 数学模型、系统分析、热力学定律、计算机技术等描述生态系统,控制环境污染,管理自然资源。并认为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侵扰有一定的忍受范围,这种侵扰只能运用生态模型与系统生态学进行定量的描述,而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也只能用生态系统理论进行解释。 读者对象:生物学家、工程师、生态学家、经济学家· (7)《生态学报》(Acta Oecologica),Elsevier Science版权所有,主要涉及行为生态、群落生态、生态保护、进化生态、生理生态、种群生态,并提供一个论坛对当前生态学的某个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看法。 主编:A.van Noordwijk, Behavioural and Evolutionary Ecology, Heteren, The Netherlands

环境管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 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检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检测手动的综合)和时序性。 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 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它包括两方面 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 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 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 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 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 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 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 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13.废弃物:或称环境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 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14.土地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 表面陆地部分,它是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15.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 产生经济价值部分 16.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森林,森林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土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 林木,林下植物,野外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17.环境投资的概念: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 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18.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19.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 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有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0.核心区的概念: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是未受到人类干扰或紧受到最低 限度干扰的,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做好的地方以及珍稀动植物的

环境管理模式

第十二章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 第一节产品生态设计 一、产品生态设计的定义 产品生态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关于产品设计的新概念,也称为“绿色设计”。 产品生态设计系指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之中,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环节都考虑其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通过设计改进,使产品的环境影响降为最低,最终引导产生一个更具有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系统。 二、产品生态设计战略 1. 生态产品概念开发战略 产品生态设计战略首先应考虑的就是生态产品概念开发战略。从环境保护方面考虑,生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要寻找到更优化、更合理的方案来持续减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其实现途径见表12-1。 2. 易于清洁、维护和维修 生态设计要点:一是清楚标明产品如何打开以进行维护和维修;二是清楚标明产品的某一部件应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进行清洁或维护;三是应清楚标明产品中需要定期检查的部件;四是对需要定期更换的部件应易于更换。 3. 产品的模块化设计 产品的模块化设计可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可更新性,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 4. 尽量利用再循环原料及材料 生态产品设计的一个特点是尽可能利用再循环原料及材料,减少原材料在采掘和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最大程度地减少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5. 致力于产品体积的最小化和重量的最轻化 总之,产品生态设计的关键在于使用一切方法,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减少对外部环境的废物排放,尽可能在企业内部乃至整个产业界实现生产—消费和维护—回收—再生产的封闭大循环。即使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废物,也要将废物排放量降到最低或与企业外的一些生产或生态环节相耦合,实现较大系统范围内的最小化排放。 三、产品生态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产品生态设计过程一般分为产品生态识别,产品生态诊断,产品生态定义和生态产品评价4个步骤。如图12-1所示。

第十章 环境经济政策

第十章环境经济政策 第一节 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1.边际治理成本和边际损害成本 1.1 决定环境容量有效利用(或者污染物有效排放)水平的两项关键因素是 边际治理成本和边际损害成本。 1.2 边际治理成本曲线MAC向右下方倾斜表明治理成本随着排放水平的提高而减少;边际损害成本曲线MEC向右上方倾斜表明损害成本随着排放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治理成本与损害成本之和是社会总成本。 2.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理想的排放水平和治理水平是在E点,此点又称为有效率的污染水平。此时边际治理成本等于边际损害成本,社会总成本最小,资源实现有效率的配置。 3.实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的手段 ①强制执行各类环境法规; ②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 第二节 污染者付费原则 1.命令- 控制型政策与环境经济政策 1.1强制执行的各类环境法规又称为命令-控制型的环境政策,包括各种环境 标准、必须执行的命令和不可交易的配额。 1.2为了降低执行成本,同时获得理想的环境效果,无论是正在从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还是已经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国家,在环境管理 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或称环境经济 政策。 2.环境经济政策的特点 ①环境经济政策是以市场为基础,着重间接宏观调控,通过改变市场信号,

影响政策对象的经济利益,引导其改变行为。这种间接宏观管理模式,不需要全面监控政策对象的微观活动,从而大大降低了政策执行成本。 ②环境经济政策通过市场中介,把经济有效地保护、改善环境的责任,从政府转交给环境责任者,环境管理更加灵活,可以适用于具有不同条件、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政策对象。 ③环境经济政策可以有效地配置保护环境所需要的资金,这些资金不仅可投 资于对环境有利的项目,还可以用于纠正其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 3.污染者付费原则 污染者付费原则可以被解释为“非补贴规定”,即污染者应当承担污染控制的全部费用。 广义的污染者付费原则:在这种广义的形式中,当污染者利用环境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时,环境被看作是由污染者使用的资源。因此,污染者应支付其资源使用中产生的全部社会费用,这些费用不仅包括污染削减费用,而且还包括由于污染造成的各种环境损害。 第三节 环境经济政策的一般形式 1.“调节市场”和“建立市场” 1.1根据如何发挥市场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作用,环境经济政策分为“调节 市场”和“建立市场”两类。“调节市场”是利用现有的市场来实施环境 管理,例如,征收各种环境税费、取消对环境有害的补贴、建立抵押金 制度。“建立市场”包括明晰产权、可交易的许可证、国际补偿体制等。 1.2调节市场型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来解 决环境问题,其核心思想是由政府给外部不经济性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 格,由外部不经济性的制造者承担全部外部费用。这类环境经济政策又 称为庇古手段。 1.3建立市场型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通过“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本身来 解决环境问题。又称之为科斯手段。 2.两类政策手段的实施途径和效果的不同 ①庇古手段多依赖于政府。而科斯手段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如果不存在“政策失效”,两种手段都可行。但如果出现政府“寻租”的情况,科斯手段比庇古手段更有效。 ②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而科斯手段需要政府界定产权。在产权制度不健全,污染者数量比较多情况下,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比较困难,企业间交易成本比较大。这又使得科斯手段效率降低。 ③实施庇古手段,除了使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 ④庇古手段一般提供不了刺激,因为费率或税率一般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它对所有厂商的标准一样,这又造成厂商之间的不公平。而科斯手段一般能刺激厂商采取措施改进生产设备,减少排污。 ⑤如果被税收保护的人企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税负和税收,实施庇古税可

环境管理模式(1)讲解学习

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 第一节组织及其环境绩效评估 一、基本概念 (一)组织 产业生态学定义为:“产业生态学是关于技术组织及其资源使用和潜在环境影响,以及如何调整它们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以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因此,组织(organization)这个词,不仅用来指有生命的东西,同时还代表任何与生物体具有相似结构和功能的各类生态系统、行业系统、产业系统以及区域系统等。 (二)环境绩效 环境绩效是指一个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目标、指标,控制其环境因素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成效。 (三)环境绩效评估 环境绩效评估是由独立的考核机构或考核人员,对被考核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活动的现状和潜力,对提高环境管理绩效提出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评估活动。 二、环境绩效评估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一)环境绩效评估的目的 环境绩效评估的目标包括根本目标、具体目标和分项目标三个层次。 ●根本目标为:改善环境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对环境管理各步骤的绩效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找出影响环境管 理绩效的消极因素,提出建设性的考核意见,从而促使环境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 ●四类分项目标:评价环境法规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法规政策制定部门制订更 加科学合理的环境法规与制度;评价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效率,揭示其影响工作效率的消极因素,提出改进建议;评价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评价环境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改善环境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环境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环境绩效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划环境行为评估(EPE)、选择评估指标、数据收集及转换和报告沟通、审查和改进评估程序。 1. 组织的环境绩效基准(criterion) 环境绩效基准是管理阶层为了评估环境绩效而设定的环境目标、标的或其它基准。 2. 选择环境绩效评估指标

1环境管理作业及答案

1-4章 1. 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当前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或: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2)人类将自己异化于大自然,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自己的尺度和意志对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随意操纵,最终使自然界走向退化毁灭。所以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人类思想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在这些概念的支配下,人类的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学观、消费观等无不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和弊端。这些观念最终导致了人类行为的失当。 3) a. 水污染和淡水资源危机; b.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的变暖; c. 臭氧层的破坏; d. 酸雨区的扩展; e. 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 f. 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g. 森林面积减少; h. 有毒化学品污染及有害废物的越境转移 i.土地荒漠化 j. 海洋污染和海洋的过度开发 2.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是什么? 答:1)转变环境观念,调整环境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2)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象是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3.什么是环境管理学?它的特点有哪些? 答:1)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它着重研究管理人类作用于环境的社会行为的理论和方法,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或:环境管理学是一门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技术依据的科学。 2)特点:a.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b.环境管理学是综合性的科学; c.环境管理学是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 4.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什么?它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答: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2)主要原则有: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环境管理)C的运行环境和过程

【目的与要求】 1.了解Dos、Windows环境下C语言的运行环境,了解所用的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学会独立使用该系统。 2.了解在该系统上如何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一个C程序。 3.通过运行简单的C程序,初步了解C源程序的特点。 【上机内容】 【基础知识】 通过课堂上学习,我们对C语言已有了初步了解,对C语言源程序结构有了总体的认识,那么如何在机器上运行C语言源程序呢?任何高级语言源程序都要“翻译”成机器语言,才能在机器上运行。“翻译”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解释方式,即对源程序解释一句执行一句;另一种是编译方式,即先把源程序“翻译”成目标程序(用机器代码组成的程序),再经过连接装配后生成可执行文件,最后执行可执行文件而得到结果。 C语言是一种编译型的程序设计语言,它采用编译的方式将源程序翻译成目的程序(机器代码)。运行一个C程序,从输入源程序开始,要经过编辑源程序文件(·C)、编译生成目标文件(·obj)、连接生成可执行文件(·exe)和执行四个步骤。 下面主要介绍Turbo C下运行C语言源程序。 Turbo C是美国Borland公司推出的IBM PC系列机的C语言编译程序。它具有方便、直观、易用的界面和丰富的库函数。它向用户提供了集成环境,把程序的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等操作全部集中在一个界面上进行,使用十分方便。 1 Turbo C工作环境介绍 一个C语言程序的实施是从进入Turbo C的集成环境开始的,而进入C语言的环境,一般有两种途径:从DOS环境进入和从Windows环境进入。 (1) 从DOS环境进入: 在DOS命令行上键入: C>CD \TC↙(指定当前目录为TC子目录) C>TC↙(进入Turbo C环境)

国内外环境分析

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的历史,问题与对策 (一)主要历史进程1.1949-1953年,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 2.1953-1956 集体化时代,土地由私有变有集体所有,政社合一 3.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4.2004年以后,取消农业税。2005年1月7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公布,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农村土地改革进入新阶段(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内涵模糊产权不清。我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土地属于三级所有,即乡集体、村集体、村民小组。”这些法律规定看起来明确无误,但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就《宪法》第十条规定中的“集体所有”这一概念的理解而言往往会产生歧义。在这里,“集体”包括乡集体、村集体、村民小组三个层次,究竟指的是哪一个层次?其法律内涵不甚明了。乡集体、村集体、村民小组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所有者代表,究竟由哪一级组织代表集体,实施其权利和义务难以确定。从所有权主体来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处于主导地位。从农村现实情况来看,一般是由村委会充当集体土地所有者的代表,土地“集体所有”往往变成村长和村委会少数人所有。土地“集体所有”对于农民来说是虚无的,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主张大为减弱,遇到国家征地时基本上没有发言权。农民对土地的所有制仅是名义上的而非实际上的权利,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模糊了土地的产权定位。 2. 现行体制下难以真正实施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在我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下,土地管理部门受同级党委政府领导,并对同级人民政府负责。土地管理部门的人事安排,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意愿,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只具有人事建议权和事后备案义务而不具有事前决定权力。这种制度安排决定了基层国土部门,主要是在执行地方政府的政策意图,由此导致了上级国土部门对下级国土部门的监督权力虚置、业务指导职能弱化以及国土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严重扭曲。如遇地方政府的土地违法行为,土地管理部门难于有效制止。土地管理部门只能是同级政府的办事机构和同级政府意志的执行者,不可能对政府的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形成制约。因此,农村耕地保护中有法不依、有法难依、执法不严的现象难以根除。甚至于一些政府部门知法违法,严重违反规划和用地审批程序,特别是在征地过程中,往往滥用职权,动用行政手段圈占耕地,暗箱操作,权钱交易。一些地方未批先占,少批多占,越权批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违规用地现象大量存在。土地规划和审批环节渐成腐败的高发领域,建立严格的土地管理和保护机制,加强土地市场监管是实施土地保护的一项根本任务。 3. 缺乏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难以形成土地规模收益。农村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把土地分给一家一户经营,由于土地优劣程度和地理位置远近不同,为了平均,农地就被分得七零八落,十分零散。实践表明,土地零散化经营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首先,农地零散化经营使许多现代农业机械和农业设施、现代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的使用受到限制。其次,农地零散化经营下,农户在农业生产内部出现普遍粗放经营倾向,制约了对土地进行的资本和技术投入。最后,一家一户零散经营,不利于大市场对接,严重阻碍了农村商品经

环境管理的概念

1、环境管理的概念: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2、什么是系统论:系统论是运用逻辑和数学方法研究一般系统运动规律的理论。 3、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接受政府授权或其他有关机关的委托,依据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的污染状况、治理状况以及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监督,并向授权人或委托人提交书面报告和建议的一种活动。 4、三同步,三统一方针:也叫同步发展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方针。 5、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 6、生态需水:是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7、无过失责任制:一切污染、危害环境的单位或个人,只是对其他单位或个人造成财产损失,即使主观没有故意或过失,也应该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 一、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1、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①以浓度控制为基础,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②以末端控制为基础,末端控制与全过程控制相结合;③以分散控制为基础,分散控制与集中控制相结合;④以区域治理为基础,区域治理与行业治理相结合。 2、生态保护对策和措施:①加强植被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②加强资源规划和管理,促进资源保护;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④加强江河源头生态建设,做好流域生态保护。 3、环境管理对策和措施:①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微观管理;②坚持以新带老,以项目管理促进污染治理;③坚持以点带面,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治理;④坚持以外促内,强化企业内部自主管理;⑤加强指导与服务,促进环境执法监督。 二、日本环境管理: 1、日本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②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③无过失责任制;⑤公害纠纷处理制度。 2、日本环境管理的基本对策:①加强环境法制;②加强环境监测和科学技术研究;③加强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④大力治理污染源;⑤加强环境教育。 3、日本环境管理的主要特点:①具有健全的环境管理机构;②对法律进行适时修改,以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③以环境标准作为政策的目标和手段;斯地方政府的行为超前于中央政府;⑤企业环境管理重在“防”。 1、需要层次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启示:从以往和现实经验可以看出,如果把环境问题看成是生存问题,把环境问题看成是当前、第一和基本的需要,则必然重视环境保护,必然把环境问题同经济问题视为同等重要的问题来解决,反之亦然 2、环境管理的目的: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协进的要求,并以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介绍

14000 环 境 管 理 体 系 标 准 的 介 绍 二零零二年五月二十日

一、ISO14000环境标准管理体系标准 1.什么是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是指某个组织内部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包括所有为了制定、实施、评审和保持该组织的环境方针所需要的组织结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以及程序、过程和所需要的资源。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 不同类型的组织通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可将将内部的环境管理信息汇集成网络的方式,一方面供组织内部了解环境管理的实施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供管理层审查本组织是否达到了有关环境保护的承诺。具体地来看,也就是能够达到如下的目的: ─识别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本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符合环境法规的要求; ─识别组织内部重要的环境因素,确定并控制有关的环境影响和风险; ─规定具体的权责任务,确定改善环境所需的资源; ─根据以前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承诺,评价该组织在环境方面的表现,并对整个环境管理体系不断地进行改善。 ●环境管理体系的运作方式 按照美国质量管理大师戴明的理论,组织内部的任何一个活动都可分为PDCA四个阶段,也即“计划”(PLAN)、“计划”(DO)、“检查”(CHECK)、“改进”(ACT),其核心是按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以持续改进的观念引导内部的工作过程,以建立一个动态的有效的管理网络。 与此类似,环境管理体系也有系列的动作,即: ─建立环境方针; ─制定行动计划; ─实施与运行; ─检查与纠正; ─定期对体系进行评审。 图1-1说明了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闭环系统。 ●ISO14000系列标准 当今时代,人类在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严重地污染甚至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反过来又严重制约了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世界各国早已把环境保护问题提到议事日程,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

【环境-管理】全球主要环境问题.

全球主要环境问题 近年来,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使人类环境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国际社会对此十分重视,围绕这些问题举行的会谈、讨论日趋增多,仅1989年讨论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国际会议就达9次之多。经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解决这些总问题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许多国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等有关国际环境法律文件并积极采取实际行动。这说明,人类正在为有效地控制全球性环境问题作出积极努力。 一、地球变暖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氟氯化碳、一氧化二氮、臭氧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层的构成发生了尺人的变化。许多科学家断言,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温室气体的积累很可能引发全球气候的变暖。实际上,由于人为的影响,局部区域的变暖已经出现。 根据统计和测算,全球由于燃烧排入大气中的碳已连续6年缓慢增加,1994年达到59.25亿吨。同时,由于砍伐森林使大气中增加的碳也在1.1-3.6亿吨之间。众长时间尽度看,全球温度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量有着密切而明显的相关性。尽管没有证据表明二氧化碳水平变化直接引起温度的变化,但自18世纪中叶以来,二氧化碳的水以及其它温室气体已经达到过去16万年中前所未有的浓度。

尽管氟氯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等在大气中也有积累。但是二氧化碳对全球温度的影响,比这些气体加起来的总和,至少高出60%。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一个主要原因。 全球碳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变化。1860年全球丈夫驻为0.93亿吨,1900年急剧上升到5.25亿吨,1950年达到16.2亿吨。但是,仍然不及瑞在排放量的1/3。从70年代起,排放量增长的速度开始变慢,1950-1973年平均增长4.6%,而1973-1988年间平均增长仅为1.6%。近年来碳排放量经较平稳,究其原因,一是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衰退,二是前苏联集团经济的萎缩。但是,在今后一个时期仍保持稳定增长。 虽然近年来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发生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但是,按人均排放量计算,发展中国家仅为0.5吨,百工业化国家排放量达至3吨以上。按总量计,发展中国家仅占全球总量的1/3,而发达国家则占据2/3以上。令人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的贡献率正在增长,大鸡每14年翻一番。 在2000年前,全球碳排放量预计将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然而,即使碳排放量维持现在平稳的水平,也仍然超过全球海洋和森林能够吸收的能力,导致滞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的不断增加。1994年末,大气中的碳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浓度从上一年度末的357/0ppm上升到358.9ppm,是6年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年头。1980年以来,大气中增加了3500亿吨碳,其中约有15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