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441.00 KB
- 文档页数:58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4118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时/学分:36/2。
0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
学时:理论学时36。
2。
作业次数:5次3。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1。
基本内容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2。
基本要求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
重点和难点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1.基本内容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2.基本要求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
重点和难点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1。
基本内容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2.基本要求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重点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1.环境管理是人类管理自己作用于环境行为的一种行为。
环境管理一一研究环境的现象,防范环境的危机,消灭环境的灾难,调和环境冲突的学问。
亦即探讨人类与环境的间种种关系的科学。
目的:解决环境问题,维持一个可合理运作的环境系统。
2•环境管理的三个阶段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
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末。
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这一时期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
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3.环境规划:人们为使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作出的合理安排。
对有限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及自然资源等予以合理分配及以达成政策目标的策略。
环境规划的本质就是强调前瞻性的治本和防患措施4.环境规划的要素①实施环境影响评估运用系统分析与计算机模式, 预测不同经济发展方式或不同工程设置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决策与规划提供信/C J、O②维持自然环境系统一个发展行为的规划应先从生态着手,注意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持利用等互动关系,以求环境最佳利用。
同时对生态、社会和经济各种标准加以判断,而环境发展与经济发展共荣③量化规划判断标准一般性环境目标比较抽象,有必要再细分成较具体而明显的标准及可量化评估的准则。
5.环境规划的任务:① 解决和协调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期科学的规划(或调整)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结构,恢复和协调各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使人类生态系统向更高级、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②现状评估一一发展预测一一环境目标6.环境规划与管理关系: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7.环境规划和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思想观念,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规划与管理,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8.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任务:①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一)概述--1.环境规划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1.1环境规划的含义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
2.三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时间、地点2.1.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了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环境宣言)2.2.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2.3.2002年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在约翰内斯堡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的后续4.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4.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4.2.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4.3.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工业生产链4.4.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4.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4.5.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采取综合环境工程措施以保证规划区域内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5.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5.1. 现代系统管理的“五要素论”对于环境规划和管理,其研究对象也应包括人、物、资金、信息和时空等5个方面:(1)人是第一个主要对象。
(2)物也是重要研究对象。
(3)资金是系统赖以实现其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规划与管理的研究对象。
(4)信息是系统的“神经”,信息也是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对象。
(5)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时空特性日益突出,则时空条件亦应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5.2.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三个方面(1)个人个人行为是环境规划和管理的主要对象之一。
(2)企业企业行为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又一重要对象。
(3)政府作为社会行为主体的政府,其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深刻的。
6.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关系(1)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第一章名词解释:1、环境规划的概念: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宏观环境管理: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
3、微观环境管理:指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4、污染限期治理(环境管理中最为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对特定区域内的重点环境问题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
填空:1、环境管理手段包括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五种手段,人类行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种基本行为。
2、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积极采用适宜规模的、先进的、经济的治理技术。
(or选择)3、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4、行为主体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5、按规划期划分可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6、资源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资源政策,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为目的,以实现可再生资源的恢复与扩大再生产、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使用和替代资源开发为内容的环境管理。
选择:1、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人是各种行为的实施主体,是产生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
2、对于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主要指自然资源;广义的则包括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
3、区域环境管理是以行政区划为归属边界,以特定区域为管理对象,以解决该区域内环境问题为内容的一种环境管理。
4、“老三项”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管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5、“三同时”管理制度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4118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时/学分:36/2.0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
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学时:理论学时36。
2.作业次数:5次3.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1.基本内容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2.基本要求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重点和难点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1.基本内容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4)环境标准体系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2.基本要求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重点和难点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1.基本内容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2.基本要求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迄今为止,人类的发展进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和工业文明阶段。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类也由完全依赖环境、具备初步改造环境的能力发展到掌握了可以同大自然相抗衡的力量。
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使人类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以往文明中的缺陷和弊端。
环境规划和管理就是人类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而采取的主要行动。
它标志着人类“野蛮征服”自然的时代已经宣告结束,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而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人类开始进入新的文明阶段,即“绿色文明”阶段。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概念(一)环境规划的概念环境规划是国名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综上所述:环境规划实质上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因而规划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
环境规划不是理想化的产物,它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和支持能力。
因此,规划是有条件的历史最优化,是一种合理安排。
(二)环境管理的概念所谓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其中,管理手段包括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五种手段,人类行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种基本行为。
所谓宏观环境管理是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