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翻译
- 格式:ppt
- 大小:3.49 MB
- 文档页数:73
初中必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翻译: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心得,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上当;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无定。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子罕》翻译: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对我怎么样?”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翻译: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不安。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泰伯》翻译: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学而》翻译:孔子说:“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远处旅行。
高中论语十二章注释及翻译《论语》十二章是选自《论语》的十二则语录,目前入选《论语》十二章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一篇课文。
现整理分享课文、注释及其译文。
《论语》十二章先秦·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注释】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同伙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认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个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子罕》子曰:“全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埋头,切问而近思,仁在个中矣.”《子张》《论语》十二章(翻译)1. 孔子说:“进修了(常识),然后按必定的时光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志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活吗?人家不懂得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教养的人吗?”2. 曾子说:“我天天多次地检查本身:替他人处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同伙来往是不是说谎呢?先生传授的常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力做工作;四十岁能通晓事理,不为外物所困惑;五十岁的时刻我知道哪些是不克不及为人力所安排的工作;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类看法;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会超越规则.”4. 孔子说:“复习旧常识,可以得到新的懂得与领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先生了.”5. 孔子说:“只念书却不思虑,就会觉得渺茫而无所适从;只是幻想却不念书,就会对本身有害.”6. 孔子说:“何等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豪华的小小路里,他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闷,颜回却依旧自得其乐.何等有贤德啊,颜回!”7. 孔子说:“对于进修,知道怎么进修的人,不如快活爱好进修的人;快活爱好进修的人,不如以进修为乐的人.”8.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个中了.用不合法的手腕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 孔子说:“几小我一同走路,个中确定有我的先生,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进修,(看到本身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纠正.”10. 孔子对着滚滚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流水一样消失,日夜不断.”11. 孔子说:“部队可以转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通俗的人,也不成以转变志气.”12. 子夏说:“普遍地进修并且能苦守本身的志向,诚恳地提问并且能多斟酌当前的工作,仁德就在个中了.”《论语》十二章专项强化演习题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空1分,共50分)(1)时习说乎有朋不愠正人(2)吾日三省为人谋忠不信传不习乎?(3)十有五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知天命耳顺不逾矩(4)温故而知新可以(5)罔殆(6)人不堪其忧(7)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8)饭疏食饮水曲肱不义于我(9)三人焉善者而从之(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11)夺帅匹夫(12)埋头切问近思仁在个中二.填空.(每空1分,共30分)1.标清楚明了既要勤恳进修,还要按时复习,把进修当作一件乐事的是:,?2.标清楚明了学须有友.志同志合的同伙不远千里而来,研讨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提高,天然成为乐事:,?3.含蓄地标清楚明了进修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求学的准确立场:,?4.曾参讲治学的人要看重小我的品格教养的句子是:???5.强调复习进程中自力思虑的主要性的是:,.6.阐述进修和思虑的辩证关系的是:,.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进修,随时随地都要留意进修的句子是:,.8.阐述要进修他人的长处,还要借鉴他人的短处的句子是:,.9.阐述念书肄业问的立场是以肄业为快活的句子是:(三重境界),.10、孔子感慨时光易逝,以鼓励本身和学生要珍爱时光肄业的句子是:,.11、《论语》中寄义深远,金铿玉振,从古到今,不知鼓励过若干志士仁人在邪恶的情况中守志不移的句子是:,.12、《论语》顶用简练朴实的笔致,勾勒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况,平常而又高洁,令人神往之至,在今天更显得弥足名贵的句子是:,,.,.13.写出五个在《论语》中消失,如今还应用的成语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6、全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7.博学而埋头,切问而近思.4、下列句子分类准确的是()(3分)○1人不知而不愠○2温故而知新,可认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6学而时习之.○7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 ○8吾日三省吾身. ○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A.○1○2○4/○3○5○9/○6○7○8B.○1○5○8○9/○2○6/○3○4○7C.○2○3○6/○4○5○7/○1○8○9D.○1○2○3/○6○7/○4○5○8○9五.课外浏览.浏览下面短文,答复问题.(20分)曹冲生五六岁,智意(常识和断定才能)所及(达到),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送来)巨象,太祖(即曹操,曹冲的父亲)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手下人),咸莫能出其理(方法).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如石优等物)以载之,则较(比较)可知.太祖悦,即施行焉.1.给短文加一个适当的标题,填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3分)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0分)①有若成人之智②太祖欲知其斤重③访之群下④咸莫能出其理⑤太祖悦3.由文中人物可断定出故事产生在时代.(3分)4.曹冲是一个如何的人?文中解释这一点的是哪一句?(4分)1.《论语》是记载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篇,以语录体和体为主.孔子,名,字,时代鲁国人,我国古代巨大的家.家.2.《论语》与《》.《》.《》合称为“四书”.。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译(实用版)目录1.论语十二章概述2.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3.论语十二章的意义和启示正文一、论语十二章概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后世影响深远。
论语十二章是《论语》中的精华部分,分别选自不同的篇章,涵盖了孔子的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原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翻译: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义就会产生。
3.巧言令色,鲜矣仁!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花言巧语,伪善面貌,这种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4.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吾日三省吾身。
翻译:我每天三次反省我自己。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通过温习旧知识而获得新理解,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6.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原文: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颜回真是贤人,一篮子饭菜,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人们忍受不了那种困苦,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真是贤人。
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原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翻译:聪明人喜欢水,仁慈人喜欢山。
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原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君子心胸开阔,小人总是烦恼不安。
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原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翻译: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1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原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翻译:有志向和仁慈的人,不会因为保全自己的生命而损害仁义,宁愿牺牲自己来成就仁义。
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一说学习的道理在合适的时机去实践),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立足于世,四十岁(遇事)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中,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乐趣。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及注释这一篇的文言文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篇,也是我一直在读的一篇,我个人也是比较爱好文言文的,以下是我关于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及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11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学问),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有才德的人吗?(学习方法+学习之乐+君子风度)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按时。
说:同“悦”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气,恼怒。
君子:有才德的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学习方法:温故知新的必要性。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两者相结合的必要性。
)罔:迷惑。
殆:疑惑。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学习方法:“博学”“笃志”是基础,“切问”“近思”是方法,“仁”是结果。
)笃:坚定。
切:恳切。
仁:仁德。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学习态度:兴趣的必要性。
)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或仁德。
者:代词,……的人。
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乐。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引以为戒去改正。
”(学习态度:虚心学习,择善而从、不善而改。
)焉:于此,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品德修养: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先人后己。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论(lún)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z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翻译::“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ǔ)。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做事情,又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wéi)师矣(yǐ)。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翻译: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zāi)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piáo)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hào)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十二章每一句的意思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寓意: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寓意: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处的年代动乱不堪,弑父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普遍,很多人已经不重视道德的修养,传统观念出现危机,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寓意: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论语》是古代中国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于我们理解儒家思想、传统价值观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翻译《论语》中的十二章,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并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
第一章学而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效,喜欢学习的人会感到快乐。
他还说,当朋友从远方来到我们身边时,我们会感到快乐。
而当别人不了解我们,对我们不以为然时,我们也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第二章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人如何执政。
孔子认为,一个人执政应该以道德为根本准则,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如同北辰一样引领其他星星。
第三章八佾子曰:“八佾舞,一曰大夏,二曰散佾,三曰古夏,四曰散曲,五曰太常舞,六曰古武,七曰大武,八曰飞舞。
”这一章主要描述了古代宫廷舞蹈“八佾”。
孔子将“八佾”分为不同的类型,并且给出了对应的名称。
这体现了对舞蹈的重视,以及对古代礼仪的尊重。
第四章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如何传承古人的学说。
孔子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传承古人的学说而不是自己创造,要相信并喜爱古人的学说。
孔子还谦虚地把自己与古代圣人老彭作比较,表达了对古代圣人的敬仰之情。
第五章泰伯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古代贤人泰伯的德行。
孔子称赞泰伯是一个非常有道德的人,他三次放弃了天下,让位给别人,没有人能够称得上是像他那样的人。
第六章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利益、命运和仁爱的理解。
孔子认为,追求自身利益是没有价值的,真正重要的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关心他人。
第七章郁雠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先秦-论语《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论语十二章先秦-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曰:“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曰:“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子曰:“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⑤愠(y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n):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子曰:“吾有五①而志于学,三而立②,四而不惑③,五而知天命④,六而耳顺⑤,七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注释:①有(yu)五:指15岁。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y):越过,超过。
⑦矩(j):规矩,规范。
我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岁能自立,四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为政》)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十二章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②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③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才德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忠:接近自己的心力⑥信:诚信。
⑦传(chuán):传授。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立身,有所成就。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旨意。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yú):越过,超过。
⑦矩(jú):法度。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论语》十二章翻译练习(背诵)一、字词解释:学而时.习之:按时不亦说.乎:通“悦”,愉快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吾日三.省乎吾身:多次吾日三省.乎吾身:自我检查,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吾十有.五: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不逾.矩:越过,超过学而不思则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疑惑一箪.食: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人不堪.其忧:能忍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学问和事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的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饭.疏食:吃饭饮水.:冷水曲肱.而枕之:胳膊于.我如浮云:对于必有我师焉.:在其中子在川.上:河逝.者如斯夫:流逝逝者如斯.夫:这,指河水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仁.在其中矣:仁德二、句子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疑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方法成为老师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论(l ún )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 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 è)乎?人不知而.. 不愠.(y ùn),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解析: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孔子愿意和别人切磋讨论学问,把这当做乐趣;第三句讲“个人修养”】 2.曾(z 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x 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翻译:“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解析: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3.子曰:“吾.十有.(y 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 ò),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 ú)矩.(j ǔ)。
”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做事情,又不会超过规矩。
【解析:本段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告诉我们: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w éi)师矣.(y ǐ)。
”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解析:正确的学习方法: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