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_第12章_翻译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4.83 MB
- 文档页数:56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二、相关资料《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三、课文翻译1.原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尽心竭力了吗?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随心所欲,又不越过法度。
”4.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论语》①十二章【原文】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55仁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障(Zou )邑(yi)(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6 )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⑤愠(yun):生气,发怒。
⑥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语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原文】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ng)子:即曾参(shen)(前505-436 ),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ing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an ):老师传授的知识。
【语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个是复习过了”【原文】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注释】①十有(yu )五:指15岁。
《论语》12章背诵要点一、黑体字解释与句子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却不思考问题,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学习,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11章——谁偷走了馅饼?当爱丽丝他们赶到的时候,红心国王和红心王后正坐在宝座上,他们周围围着一群小鸟和野兽,还有那一副能像人一样行动的扑克牌。
被铁链捆着的红心杰克站在他们前面,一左一右各有一位士兵把守着;白兔先生站在国王旁边,一只手里拿着喇叭,另一只手攥着一卷羊皮纸。
法庭的正中央摆放着一张桌子,桌上有一盘大大的馅饼。
那馅饼看起来十分美味诱人,爱丽丝不由得看饿了。
“真希望审判快点结束呀,然后大家就可以分点心吃了”,爱丽丝心里虽然这样想,不过这看上去是不可能了,于是她开始四处张望打发时间。
爱丽丝以前从来没有上过法庭,不过她曾经在书中读到过不少关于法庭的事,她既高兴又颇为自豪地发现自己几乎能够说出身边所有事物的名称。
“那是法官,”她对自己说,“因为他带着假发呢。
”顺便说一下,这位法官正是红心国王,由于他把王冠戴在了假发上面(如果你想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请参照卷首插画——作者注),所以看上去十分别扭,而且肯定一点也不舒服。
“那边应该就是陪审团啦。
”爱丽丝想道,“那边的那十二个动物。
”(她不得不称他们为“动物”,因为他们当中既有鸟类也有兽类)“我猜他们就是陪审员了。
”她很自豪地把最后这句话对自己反复说了两三遍,因为她觉得像他这么大的女孩子很少有知道陪审团是什么的,就算跟她们说“评判委员会”她们也不懂。
十二位陪审员都在纸板上奋笔疾书着。
“他们在干什么呢?”爱丽丝低声问狮鹫,“审判还没开始呢,他们有什么好写的呀?”“他们在写他们的名字呢,”狮鹫低声回答道,“他们怕还没等到审判结束自己就已经把名字忘记了。
”“蠢货!”爱丽丝不满地高声说道,但她马上就憋住不说话了,因为白兔先生喊道:“法庭之上保持肃静!”这时候红心国王戴上眼镜,环顾四周,想要看看到底是谁在讲话。
爱丽丝就像伏在陪审员们肩膀上一样,她能清楚地看到每一位陪审员都在纸板上写下了“蠢货”两个字,她还发现其中一个陪审员连“蠢”字都不会写,只好问一问他旁边的那位。
《论语》12篇章原文+翻译1. 学而第一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n:1. Learning and Applying2. 为政第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n:2. Governing with VirtueGoverning with virtue is like the North Star, which remains fixed while the multitude of stars revolve around it.3. 八佾第三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n:3. The Eight DancesConfucius said, "___. But who is not tolerable?"4. 里仁第四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n:4. ___ FamilyConfucius said, "Being kind within the family is beautiful. If one is unable to choose kindness, how can one understand it?"5. 公冶长第五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距之千里,可求也;可与也,虽在距之千里,可迎也。
”n:5. Gongye Chang6. 雍也第六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n:6. Yong YeConfucius said, "Yong Ye could be appointed as the one who ___."7. 颜渊第七子曰:“颜渊,季路可使南行。
”子路曰:“治!如之何?”子曰:“可与言而不可与行也。
”子路由此度名。
n:7. Yan YuanConfucius said, "Yan Yuan and Ji Lu could be ___ state." Zi Lu said, "If they were to be appointed, what should be done next?" Confucius said, "They can be taught what should be said, but not what should be done." After this, Zi Lu evaluated people according to their words.8. 季氏第八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2018-11-25篇一: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论语》①十二章【原文】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 ,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语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原文】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语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原文】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1.引言《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我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语》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我国的思想文化,也对现代社会具有启迪意义。
2.《论语》12章原文及翻译2.1 第一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不受他人理解却不生气,不是很像君子吗?2.2 第二章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审视自己——为他人谋划却不忠实吗?与朋友交往却不信任吗?学习不温习吗?2.3 第三章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然,有过而改,得其友。
无过,不改,得其仇。
翻译:孔子说:巧舌如簧,美色如花,只是表面,有过错而能改正,才能得到朋友;没有过错却不改,只会得到敌人。
2.4 第四章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2.5 第五章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可以向学习的地方。
选择其优点而跟随,其不好的地方则加以改正。
2.6 第六章原文: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翻译:孔子说:天生给予我道德,桓魋又如何能比得上我?2.7 第七章原文:子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翻译:孔子说:贫穷而不阿谀,富有而不傲慢。
2.8 第八章原文: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也。
翻译:孔子说:不与诈言相抗衡,不易受欺骗,这也是一种智慧。
2.9 第九章原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翻译:孔子说: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是后天的修养使他们相互远离。
2.10 第十章原文:子曰:孟之反不伐,奔也、厄也、冲也。
翻译:孔子说:孟之反不抱怨,奔也、厄也、冲也。
2.11 第十一章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论语12章读书笔记一、原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感悟:这一章开篇就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还要不断复习巩固,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从中获得乐趣。
“有朋自远方来”体现了人际交往的乐趣,志同道合者的相聚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而“人不知而不愠”则是一种很高的道德修养境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被人理解的情况,此时不应生气抱怨,而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感悟:曾子的“三省吾身”是一种非常好的自我修养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忙于各种事务,很少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为人做事要忠诚,对待朋友要诚信,这是基本的道德准则。
而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也要及时复习,这与前面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相呼应,不断地反思自己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可以让自己不断进步。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感悟: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不同阶段的总结,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生成长的参考框架。
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这告诉我们青少年时期是确立志向、开始求知的重要阶段。
三十岁的“立”意味着在社会上立足,有自己的事业、家庭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阅历和智慧不断增加,到了四十岁能够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岁耳顺,七十岁达到一种道德和行为上的高度自由境界。
论浯十二章原文与译文《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说,同悦,愉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生气,发怒;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同“又”立:站的住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温:温习,复习。
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The Story of Florence Nightingale弗劳伦斯.南丁格尔的故事Florence Nightingale was born in Italy on 12 May 1820 and was named Florence after her birthplace. Florence and her sister were educated by their father and private teachers. She excelled in her studies. When she grew up , she decided to become a nurse. This decision greatly upset her family, because at that time nurses in England were looked down upon by people. But she was determined, and began caring for the sick in hospitals.弗劳伦斯.南丁格尔于1820年5月12日出生在意大利,并以他的出生地命名。
其父亲和私人教师教弗劳伦斯.南丁格尔和她的妹妹学习。
她学业优秀。
长大后,她决定做一名护士,这个决定令她的家人很不安。
因为在当时的英国,护士这个职业被别人看不起。
但是,她已下定决心,并开始在医院护理病患。
In 1854 ,England was fighting a war with Russia in Turkey .At the front many British soldiers were wounded or sick. The wounded soldiers lay on the hard floors of a dirty army hospital. In the evening, the tried to sleep, but rats ran over their bodies. The conditions for them were terrible. 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土耳其交战,很多英国士兵在前线受伤或患病,伤兵们躺在肮脏的军队医院里坚硬的地板上。
初一语文《论语》十二章的原文与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知识)然后按时间去复习(巩固)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生气),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自查):替别人办事是不是竭尽心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人力所不能支配的事情);六十岁什么话都能听进去了,能做到明辨好坏是非;七十岁做事顺其自然,不超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通过)温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了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读书)却不去思考它就会陷入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去学习就会陷入困境而无所获。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样的清穷苦,然而颜回却并没有因此改变他好学的志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或【孔子说:“懂仁德的人比不上喜爱仁德的人;喜爱仁德的人又比不上以施仁德为快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女神宿舍的管理员樱花未增删带翻译第12
摘要:
一、女神宿舍的管理员
1.樱花
2.未增删
二、翻译第12 章
正文:
女神宿舍的管理员樱花未增删负责管理女神宿舍的日常事务。
樱花未增删不仅需要维护宿舍的秩序,还要照顾女神们的生活起居。
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深受女神们的喜爱。
最近,樱花未增删接到了一个任务,那就是翻译第12 章。
这一章节的内容涉及到女神宿舍的秘史,十分重要。
樱花未增删在翻译的过程中,严谨对待每一个细节,力求将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樱花未增删终于完成了翻译第12 章的任务。
她将翻译好的章节交给了相关的人员,得到了一致好评。
女神们纷纷表示,樱花未增删的翻译准确、流畅,使她们对女神宿舍的秘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樱花未增删作为女神宿舍的管理员,她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一、文学常识填空语录体为主,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儒家1.《论语》是它以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思,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世统治”,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孟”二、略三、解释加点词语)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与朋友交而不信乎(6. 真诚,诚实)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站立,)8.三十而立(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越过,超过)(规矩,规范)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2.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代词16.(忍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15.人不堪其忧)??的人)(喜欢,爱好)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为乐趣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18.)20.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于我如浮云21. (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意思是“在其中”)几个)(于此,子在川上曰(河边)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3. 24(舍弃)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队的通称三军可夺帅也(军)28.(普通的人,男子汉)匹夫不可夺志也27.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29.博学而笃志当前的事)四、通假字愉快说1.不亦说乎,意思通又是通悦有,意思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吾十有五而志于2. 是学“有”字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