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传输试验
- 格式:docx
- 大小:36.88 KB
- 文档页数:6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慢传输型便秘如何治疗
导语:相信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便秘的情况出现,不过人们一般都不会把它当做疾病来进行治疗,挺多就是在便秘的时候注意一下饮食。
其实便秘也是一种
相信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便秘的情况出现,不过人们一般都不会把它当做疾病来进行治疗,挺多就是在便秘的时候注意一下饮食。
其实便秘也是一种疾病,它也有不同的类型,而育龄期妇女最容易患上是慢传输型便秘,它典型的症状就是没有便意,针对这种类型的便秘一定要及时的治疗,具体慢传输型便秘如何治疗呢?
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是:
①对发病时间短的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不要盲目行结肠切除术,凡轻型便秘患者,首先要考虑保守治疗,只有长期保守治疗确实无效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②对结肠传输试验正常而盆底生理检查不正常者,应尽可能保守治疗;传输缓慢,生理检查也异常者治疗应先针对盆底功能异常,因为传输缓慢也可能是盆底功能异常的结果。
只有在盆底功能改善后经保守治疗后,慢传输仍无改善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对手术适应证应严格掌握,必须具备以下几点,才可考虑手术治疗:①有明确的结肠无张力的证据;②无出口处梗阻表现;③肛管收缩有足够的张力;④临床无明显的焦虑、忧郁及其他精神异常;⑤无弥漫性肠道运动失调的证据,如肠道应激综合征。
在未做全面的盆底生理学检查之前,就做结肠切除术。
其效果将不会理想。
对于慢传输型便秘如何治疗本文就先介绍到这里,其实慢传输型便秘的出现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比如说饮食、不定时排便等,也真是如此,想要彻底的治愈慢传输型便秘的话,不但要注意服药治疗,还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结肠运输试验和排粪造影对慢性便秘的诊断价值
冉勇;李林霞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
【年(卷),期】2007(18)7
【摘要】目的评价结肠运输试验和排粪造影对慢性便秘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126例慢性便秘患者同时进行结肠运输试验和排粪造影. 结果结肠运输异常23例,出口梗阻者124例.其中直肠前突84例,会阴下降66例,直肠前壁粘膜脱垂和/或直肠内套叠54例,盆底痉挛综合征29例,耻骨直肠肌肥厚症11例,内脏下垂7例. 结论结肠运输试验和排粪造影检查对慢性便秘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总页数】2页(P23,72)
【作者】冉勇;李林霞
【作者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四川,攀枝花,617067;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四川,攀枝花,61706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
【相关文献】
1.结肠运输实验联合动态排粪造影对便秘的诊断价值 [J], 郭振民
2.结肠运输试验与排粪造影检查对临床便秘的诊断价值 [J], 尹修芳;唐孝文;胡蜀豫;郑学玉
3.排粪造影联合结肠传输试验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断价值 [J], 白石柱
4.排粪造影联合结肠传输试验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断价值 [J], 白石柱
5.结肠运输试验联合动态排粪造影对便秘的诊断价值 [J], 张晓艳;张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润肠宣肺疏肝方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临床观察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慢传输型便秘(slowtransitconstipation,STC)是功能性便秘最常见的类型,以结肠动力减弱、结肠传输时间延长为主要特点,临床表现为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等,病程至少6个月[1]。
随着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STC 患病率逐年升高,且因病程较长,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
笔者采用润肠宣肺疏肝方治疗STC,观察排便症状改善情况及对患者心理状态和结肠传输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94例纳入病例均为2013年7月-2015年6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
治疗组男20例,女27例;年龄19~64歲,平均﹙±)岁;病程最短17个月,最长32年,平均(±)年;排便症状积分(±)分。
对照组男18例,女29例;年龄19~62岁,平均﹙±)岁;病程最短19个月,最长33年,平均(±)年;排便症状积分(±)分。
2组性别、年龄、病程、排便症状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2]制定。
①符合以下2项及以上:≥25%的排便感觉费力,≥25%的排便为干球或硬便,≥25%的排便有不尽感,≥25%的排便需要手法帮助(如用手指帮助排便,盆底支持),排便次数25min/次。
④腹胀:0分:无;1分:偶尔;2分:时有;3分:经常。
⑤粪便性状。
根据Bristol 粪便性状分为Ⅰ~Ⅶ型[4]。
0分:Ⅳ~Ⅴ型;1分:Ⅲ型;2分:Ⅱ型;3分:Ⅰ型。
焦虑抑郁评分治疗前后和治疗后3个月,应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5]进行评分。
PND小鼠结肠传输功能、直肠敏感性和远端结肠感觉信号分子表达变化背景:盆腔神经损伤引起的结直肠动力障碍在结直肠外科很常见,常会引起腹部胀痛、顽固性便秘、排粪不尽、直肠坠胀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处理困难[1]。
在直肠癌手术中,有多个容易造成自主神经损伤的危险区。
有研究显示,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游离直肠造成支配直肠的盆腔自主神经损伤引起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71%[2]。
临床上观察到,部分排便功能障碍的患者其症状随时间推移呈缓慢恢复趋势,说明机体存在适应性恢复的机制,探讨盆腔神经损伤后的这一适应性恢复的机制对临床防治有重要价值。
研究发现,去盆腔神经支配(pelvic nerve denervation,PND)大鼠的结肠传输功能约1周可恢复[3]。
我们前期研究发现PND 大鼠模型结肠黏膜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锚蛋白亚家族成员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ankyrin 1,TRPA 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恢复的趋势[4],而且结肠传输功能的恢复与其结肠粘膜TRPA 1的表达水平有相关性。
提示TRPA1可能参与了PND大鼠结肠动力的适应性恢复过程。
TRPA 1是表达于肠嗜铬(enterochromaffin,EC)细胞的感受器分子,能够感知肠腔内化学与物理的刺激信号,并介导EC细胞释放5-HT调控肠动力[5]。
而在众多的5-HT受体中,5-HT3及5-HT4受体在肠粘膜感觉神经调控中的作用最受关注[6]。
本研究拟建立PND小鼠模型,利用TRPA1基因敲除小鼠深入研究TRPA1在PND 小鼠肠动力适应性恢复过程中的作用,并观察下游的5-HT3及5-HT4受体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初步了解TRPA1的作用机制。
目的1、建立去盆腔神经支配(PND)小鼠模型。
2、了解PND小鼠远端结肠TRPA1蛋白的表达变化。
3、利用TRPA1基因敲除小鼠,探讨TRPA1在PND小鼠结肠动力变化中的作用机制。
生命科学仪器2022第20卷/S 1期生命科学临床医学131A l n -G I n 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结肠次全切除术后应激反应㊁肠通透性及营养状态的影响刘桂伟,任维聃,杨立胜,姜国胜(沧州市中心医院,河北沧州061000)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20210759摘要:目的探究丙氨酰-谷氨酰胺(A l n -G I n )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 T C )患者结肠次全切除术后应激反应㊁肠通透性及营养状态的影响㊂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40例行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的S T C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研究组㊁常规组,各20例㊂常规组术后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A l n -G I n 治疗,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首次排气㊁排便㊁进食半流饮食㊁住院时间)㊁术前㊁术后3d ㊁7d 肠黏膜屏障功能[二氨氧化酶(D A O )㊁D -乳酸㊁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L /M )]㊁应激指标[抗利尿激素(A D H )㊁皮质醇(C o r )㊁去甲肾上腺素(N E )]㊁营养指标[前白蛋白(P A )㊁转铁蛋白(T F )㊁白蛋白(A L B )]㊁免疫功能(C D 3+㊁C D 4+㊁C D 4+/C D 8+)及并发症发生率㊂结果研究组优于常规组(P <0.05)㊂结论行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的S T C 患者术后采用A l n -G l n 强化肠内营养能有效维持肠通透性,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减轻术后应激及免疫损伤,促进术后恢复,且安全性高㊂关键词:丙氨酰-谷氨酰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结肠次全切除术;应激反应;肠通透性中图分类号:R 574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1967/2022006131随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改变,我国功能性便秘发病率逐渐增加,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 l o w t r a n s i t c o n s t i pa t i o n ,S T C )为常见类型,约占45.5%,持续便秘不仅会引发胃肠功能紊乱㊁免疫功能下降等,还会引发肛肠疾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1]㊂谷氨酰胺(G I n)为人体非必需氨基酸,具有减少肌肉蛋白分解㊁增加蛋白合成等作用,补充外源性G I n 能改善手术患者营养状况,加速术后恢复,但由G I n 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其使用受到限制,而丙氨酰-G I n (A l n -G I n )解决了这一缺点㊂既往研究指出,A l n -G l n 强化肠内营养可有效维持左半结肠切除术后肠通透性,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加速术后恢复㊂由此推测A l n-G l n 强化肠内营养在S T C 患者中同样有效㊂基于此,本研究首次探究A l n -G I n 对S T C 患者结肠次全切除术后应激反应㊁肠通透性及营养状态的影响㊂报道如下㊂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㊂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40例行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的S T 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研究组㊁常规组,各20例㊂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㊂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资料研究组(n =20)常规组(n =20)t /χ2P性别(男/女)9/118/120.1020.749年龄(岁)31~65(43.35ʃ5.15)33~62(45.07ʃ6.03)0.9700.338体质量指数(k g/m 2)18.6~26.1(22.87ʃ1.46)18.4~26.3(22.39ʃ1.53)1.0150.317病程(年)6~9(7.56ʃ0.61)6~10(7.68ʃ0.68)0.5880.560W e x n e r 便秘评分(分)15~21(18.16ʃ1.21)15~22(18.51ʃ1.15)0.9380.354纳入标准:(1)均符合‘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2019,广州)“中S T C 诊断标准,并结合病史㊁症状㊁结肠传输试验等确诊,且病程超过6年㊁W e x n e r 便秘评分>15分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经内科㊁中医中药㊁生物反馈及骶神经刺激治疗无效;(3)均符合手术指征,予以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4)依从性良好,均配合完成相关检查㊁治疗;(5)均知情本研究,签署同意书㊂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㊁认知障碍;(2)伴恶性肿瘤;(3)存在胃肠道手术史;(4)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5)存在消化道器质性病变;(6)合并感染性疾病;(7)血液㊁免疫系统疾病;(8)对本研究涉及药物过敏㊂1.2 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肠道准备㊁放置胃肠减压管等,均由同一组医师实施结肠次全切除术㊂1.2.1 常规组 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即在术后12~24h 经鼻肠营养管予以300~500m l 葡萄糖(5%),在术后1~2d 予以500m l 百普力[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 20010285],在术后3~7d 予以1500~2000m l /d 百普力㊂1.2.2 研究组 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A l n -G I n(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 20043702),即术后1~7d 经鼻肠营养管予以300m l A l n -G I n ㊂2组均治疗7d㊂1.3 观察指标(1)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包括首次排气㊁排便㊁进食半流饮食㊁住院时间㊂(2)比较2组术前㊁术后3d ㊁7d 肠黏膜屏障功能[二氨氧化酶(D A O )㊁D -乳酸㊁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L /M )],取晨起空腹静脉血3m l加入抗凝剂,离心(转速3000r /m i n ,时间10m i n),分离,取血浆,以分光光度法测定D A O ㊁D -乳酸,试剂盒购自北京百奥莱博公司;取患者晨尿10m 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L /M ㊂(3)比较2组术前㊁术后3d ㊁7d应激指标[抗利尿激素(A D H )㊁皮质醇(C o r )㊁去甲肾上腺素(N E )],取静脉血约4m l ,离心(时间15m i n ,转速3500r /m i n ,半径8c m ),分离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公司㊂(4)比较2组术前㊁术后3d ㊁7d营养指标[前白蛋白(P A )㊁转铁蛋白(T F )㊁白蛋白(A L B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迈瑞,B S -220)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T F ,以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P A ,以溴甲酚绿法测定A L B ㊂(5)比较2组术前㊁术后3d ㊁7d 免疫功能(C D 3+㊁C D 4+㊁C D 4+/C D 8+),以流式细胞仪(贝克曼库尔特,D x F L E X )检测㊂(6)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手术部位感染㊁吻合口出血㊁尿潴留㊁吻合口瘘等㊂1.4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 P S S 25.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数描述,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平均数ʃ标准差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 检验㊂均采用双侧检验,α=0.05㊂2 结果2.1 围术期指标 研究组首次排气㊁排便㊁进食半流饮食㊁住院时间较常规组短(P <0.05),见表2㊂表2 2组围术期指标比较(x ʃs ,d )组别例数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半流饮食时间住院时间研究组202.11ʃ0.462.97ʃ0.523.78ʃ1.038.99ʃ1.47常规组202.98ʃ0.693.55ʃ0.684.76ʃ1.4311.68ʃ2.06t 4.6923.0302.4874.754P<0.0010.0040.017<0.0012.2 肠黏膜屏障功能 术前2组D A O ㊁D -乳酸㊁L /M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至术后7d 2组D A O ㊁D -乳酸㊁L/M 水平呈升高-降低趋势,且研究组较常规组低(P <0.05),见表3㊂3 讨论S T C 为慢性便秘常见类型,次全结肠切除盲直肠吻合术为治疗S T C 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改善便秘症状,提高生活质量㊂但由于S T C 患者术前多存在肠道功能紊乱,长期如此影响营养状态,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及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而术后应激状态下高分解代谢又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㊁影响免疫功能及肠黏膜屏障功能,进而影响术后恢复㊂因此改善S T C 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及肠黏膜屏障功能为促进术后恢复的重要措施㊂研究指出,手术作为应激源,术后带来的疼痛可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抑制机体正常组织功能,从而影响术后恢复;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被激活,使A D H ㊁C o r ㊁N E 水平升高[19]㊂此外过度的应激还可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表现为C D 3+㊁C D 4+㊁ (下转第135页)生命科学仪器2022第20卷/S 1期生命科学临床医学135成创伤较大,同时术中出血量较大,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强烈,还会引发一系列不同程度并发症,对预后造成严重影响㊂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对照组患者V A S 评分与观察组比较,前者显著偏高,(p <0.05)㊂观察组住院时间㊁手术时间㊁输血量㊁术中出血量以及引流管放置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0.05)㊂治疗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㊂总之,临床对于早期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全胸腔镜下手术至关重要,可促使患者病情早日康复,提升患者术后个人生活质量,抑制或者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持续推广并加以采用㊂参考文献[1]连爱民,师智勇,刘守知,等.两种肺段切割方式对行全胸腔镜手术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术中术后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 ].现代肿瘤医学,2020,28(5):78-81.[2]陈健,洪卫东,卢金山.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对患者引流量,疼痛评分的影响[J ].实用癌症杂志,2019,34(5):71-73.[3]李喆,杨杨,刘延风,等.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J ].实用癌症杂志,2018,33(1):82-85.[4]陈慧勇,万仁平,黄淼龙,等.全胸腔镜手术用于可切除N 2期肺癌患者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效果[J ].河北医药,2018,40(9):104-106.[5]邓雪丽,戴小峰,黄柒彬,等.全胸腔镜手术治疗高龄Ⅰa ~Ⅲa 期肺癌患者的疗效及生存分析[J ].癌症进展,2019,17(12):1415-1418.(上接第133页)与此同时,对于老年患者而言,自身伴有其他基础疾病,例如高血压或者是糖尿病等,导致临床治疗难度增加,若未能予以老年患者早期有效治疗,则会影响个人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症状严重者还会威胁个人生命安全㊂因此,针对该疾病患者开展手术治疗至关重要,而当前临床对于该疾病主要治疗方式于外科根治切除为主㊂传统开胸术对于患者而言,虽然能够起到一定治疗效果,但无法彻底治愈患者,同时对患者造成创伤大,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进度㊂伴随国内微创技术持续发展,对于该疾病患者临床开始推行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进行治疗㊂该手术能够确保肺间裂发育不全引起术中中转开胸率显著下降,避免解剖叶间裂,降低肺血管损伤率,增加患者治疗安全性㊂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偏低,(P<0.05);术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㊁胸管保留时间㊁留置尿管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偏低,(P <0.05);术后观察组F V C ㊁F E V 1㊁F E V /F V C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㊂由此说明,对于老年肺癌疾病患者开展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是可行的,能够确保患者肺功能显著增强,并且与传统开胸术治疗安全性比较,该手术更高㊂总之,采用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临床接诊老年肺癌疾病患者,能够促使患者肺功能显著改善,缩短患者病情康复时间,降低不同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㊂参考文献[1]于洋复,张悦,刘仁杰.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68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2):100-101.[2]许娟娟,王希文,卢江.埃克替尼联合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P T X 3及C C L 20水平的影响[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12):85-87.[3]丁志丹,王跃斌,方泽民.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肺癌的临床疗效[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9,38(4):419-422.[4]陈鹏飞,耿阳.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5):54-56.[5]周晓,吴君旭,赵卉,等.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老年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 ].现代肿瘤医学,2019,27(19):73-77.(上接第132页)表2 对比两组患者术前2d ,术后3㊁7d 血液黏度指标(x ʃs ,m P a /s)组别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术前2d术后3d 术后7d术前2d 术后3d 术后7d 术前2d 术后3d术后7d常规组(n =45)11.14ʃ1.5215.58ʃ1.9113.40ʃ1.661.46ʃ0.131.90ʃ0.188.68ʃ0.8120.82ʃ2.2826.38ʃ3.2624.80ʃ2.97实验组(n =45)11.19ʃ1.5113.45ʃ1.769.21ʃ1.031.45ʃ0.171.66ʃ0.195.28ʃ0.5820.85ʃ2.2623.02ʃ2.8318.21ʃ2.173 讨论随着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的普及,使得单肺通气为胸腔镜肺癌切除患者提供良好的操作视野空间,能够有效避免出现转移和交叉感染㊂然而,手术通常会引起患者出现低氧血症㊁肺内分流率增加等一系列改变,造成不同程度肺损伤,术后胸部并发症是胸腔患者术后死亡重要原因,因此,在单肺通气期间降低患者氧化应激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实际意义㊂针刺疗法是我国中医瑰宝,其主要包括传统针灸,经皮穴位电刺激以及电针,本次选择经皮穴位电刺激已被患者与医生更易接受,其操作简单且安全无创,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反应,增加患者线粒体呼吸酶活性,继而提高患者呼吸功能㊂综上,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单肺通气肺癌切除患者有着实际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氧化应激反应,且安全性高,值得应用㊂参考文献[1]尚长青,师智勇,刘守知.人工气胸对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肺保护作用及对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24):3.[2]廖璇.分呼吸功能锻炼仪对老年肺癌根治术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J ].医疗装备,2022,35(2):3.[3]金亮,玉红,毛文杰,等.通气模式对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22,29(2):8.(上接第131页)C D 4+/C D 8+水平降低,不利于术后恢复㊂因此减轻S T C 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对改善其免疫功能,促使术后恢复具有积极意义㊂本研究数据显示,术前至术后7d 2组A D H ㊁C o r ㊁N E 水平均呈升高-降低趋势,C D 3+㊁C D 4+㊁C D 4+/C D 8+水平均呈降低-升高趋势,但对研究组影响较小,可见结肠次全切除术均可产生一定应激,使机体发生免疫抑制,但随时间延长均可得到一定改善,而采用A l n -G l n 强化肠内营养能降低应激反应及免疫抑制㊂分析原因在于G l n 作为胃肠黏膜及免疫细胞主要能源物质,可防止小肠绒毛萎缩,增加肠黏膜氮含量,降低肠黏膜损伤,从而减轻机体应激及免疫抑制,同时G l n 可促使淋巴细胞分泌㊁增殖,有助于机体免疫功能恢复[21]㊂此外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㊁免疫抑制㊁营养状况差可增加结肠次全切除术术后并发症,而通过外源性补充G l n 能有效改善上述情况,故术后并发症风险会明显降低㊂但本研究却发现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㊂这可能与本研究选例较少有关,后续可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分析㊂综上所述,行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的S T C 患者术后采用A l n -G l n 强化肠内营养能有效维持肠通透性,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减轻术后应激及免疫损伤,促进术后恢复,且安全性高㊂参考文献[1]S a i l e r M.[S l o w T r a n s i t C o n s t i pa t i o n ][J ].Z e n t r a lb l C h i r ,2019,144(2):179-189.。
・研究原著・文章编号:100022790(2003)1020942203功能性便秘患儿胃肠传输时间的测定杨 敏1,王宝西2,冯 哲1,赵 刚1,钟汝玲1,杨辅直1,李 萍2,王茂贵2(1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儿科,广东广州510507,2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儿科,陕西西安710038)收稿日期:2003201207; 修回日期:2003204204作者简介:杨 敏(19682),女(汉族),湖南省湘乡市人.主治医师,2001级武警基金班学员.Tel.(029)3377447Total 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time of children with f unctional constipationYA N G Min 1,W A N G B ao 2Xi 2,FEN G Zhe 1,ZHA O Gang 1,ZHON G R u 2L ing 1,YA N G Fu 2Zhi 1,L i Ping 2,W A N G M ao 2Gui 2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Guangdong Provincial Corps Hospi 2tal ,of Chinese People πs Armed Police Forces ,Guangzhou 510507,China ,2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angdu Hospital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 πan 710038,China【Abstract 】AIM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standard of totalgastrointe stinal transit time (TGITT ),mouth 2inte stine transit time (M 2ITT )and total or segmental colonic transit time (CTT )in children with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FC )and healthy chil 2dren with radiopaque markers (ROM ).METH ODS :28FC chil 2dren aged 3~14(mean 6.5±3.8)years and 68healthy chil 2dren aged 3~13(mean 6.3±4.3)years were studied.Ra 2diopaque markers were taken at 08:00on day 1,and plain ab 2dominal films were taken at 12,24and 48h later.RESU LTS :The TGITT ,M 2ITT and CTT of the healthy children and FC chil 2dren were (23.6±1.6)h ,(9.9±1.4)h ,(14.8±1.8)and (80.4±2.1)h ,(20.7±0.6)h ,(59.9±2.3)h re spectively.The segmental colonic transit time include s :the right colonic transit time (RCTT ),the left colonic transit time (LCTT )and the rectosigmoid colonic transit time (RSTT ).The RCTT ,LCTT and RSTT were (7.3±1.1)h ,(3.4±0.8)h ,(4.1±1.2)and (20.3±1.2)h ,(12.8±1.7)h ,(26.8±1.4)h re spec 2tively.CONC L USION :The TGITT of healthy children is signifi 2cantly faster than that of adults and FC children (P <0.01).This method is well tolerated and useful in e stablishing the diag 2nosis of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in children and in the asse ssment of its severity.【K eyw ords 】radiopaque markers ;gastrointe stinal transit time ;constipation ;children【摘 要】目的:采用不透X 线标志物测定功能性便秘患儿和正常儿童全胃肠传输时间口2盲传输时间,结肠传输时间及分段结肠传输时间的正常值.方法:通过口服不透X 线标志物,用X 线拍片法分别于12,24和48h 摄腹部平片,测定68名正常儿童全胃肠传输时间(total 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time ,TGITT )、口2盲时间(mouth 2intestine transit time ,M 2ITT )和结肠传输时间(colonic transit time ,CTT ).结果:正常儿童及FC 患儿的50%全胃肠、口2盲、全结肠传输时间分别为(23.6±1.6)h ,(9.9±1.4)h ,(14.8±1.8)和(80.4±2.1)h ,(20.7±0.6)h ,(59.9±2.3)h.节段性结肠传输时间包括:右半结肠传输时间(right colonic transit time ,RCTT );左半结肠传输时间(left colonic transit time ,LCTT )和直肠乙状结肠传输时间(rectosigmoid colonic transit time ,RSTT )分别为(7.3±1.1)h ,(3.4±0.8)h ,(4.1±1.2)和(20.3±1.2)h ,(12.8±1.7)h ,(26.8±1.4)h.结论:正常儿童胃肠传输时间与正常成人和功能性便秘患儿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1).胃肠传输时间测定可了解全胃肠及各段的动力情况,对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及评估治疗效果有实用意义.【关键词】X 线标志物;胃肠传输时间;便秘;儿童【中图号】R816.92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口服不透X 线标志物(radiopaque markers ,ROM )检查技术用于测定胃肠道各段传输时间,以评估其转运或排空功能是否正常,是目前临床医师客观评价胃肠动力的无创伤性有效手段之一.胃肠道传输速度异常是动力紊乱常见的形式,传输速度过快可表现为肠鸣、腹泻,而过慢常出现腹胀、便秘等.目前国内儿科尚未进行此方面测定.我们测定正常儿童胃肠传输时间可为儿科临床医师提供客观标准值.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市某幼儿园和某小学健康儿童共68(男38,女30)例,年龄3~13(平均6.3±4.3)岁,均无消化道病史,无影响胃肠功能的其他系统器质性疾病;身高及体质量在正常标准内;3mo 内大便次数和性状正常;未服用胃肠动力药及泻剂等.同时测定确诊为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 ,FC )患儿28例,年龄3~14(平均6.5±3.8)岁.采用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产的条形不透光X 线标志物20个装入每粒胶囊内,用于胃肠传输功能检查.1.2 方法 受试者在正常生活学习情况下,于受试日晨起排空大便,08:00po内装不透X线标志物胶囊1粒,正常儿童于12,24和48h各摄腹部平片1张,功能性便秘患儿于24,48及72h摄腹部平片;以第五腰椎棘突为中心点,向上画出腹正中线,向右下止于骨盆右侧入口边缘的切线,向左连至髂后上嵴的切线.腹中线右侧为RC区,左侧为LC区.两切线以下为RS区.记录不同时间内标志物在3个不同区域的存留数目.采用柯美云(Zhonghua Neike Zaz hi, 1990;29:723)提出的计算公式:50%TT(h)=T1+ (T2-T1)(10-N1)/(N2-N1)其中T1和T2分别指腹部平片上po标记物至摄片的小时数,N1和N2指时间为T1和T2时通过某点的标记物数.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x±s表示,应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以及Dunnett t检验.2 结果正常儿童功能性便秘患儿与展淑琴等[1]测定的正常成人50%GITT比较有差异(Tab1).口服标志物后全胃肠道24,48h全部排出或排出80%分别为16例和52例.24,48h总排出率分别为76.6%和97.4%.正常儿童TGITT,M2ITT和CTT(h),男女分别为(22.8±4.2,24.1±5.4),(9.2±2.7,10.1±3.5)和(15.1±2.8,14.3±3.6)均无差异(P> 0.05).3~6岁和7~14岁分别为(23.1±5.8,24.3±4.9),(9.0±3.4,8.2±2.6)和(13.9±3.8,15.1±4.1),也无差异(P>0.05).表1 正常儿童、功能性便秘患儿及正常成人50%GITT比较Tab1 50%GITT of healthy children,FC children and healthy adults(x±s,h)Item Health children(n=68)FC children(n=28)Health adults(n=92)TGITT23.6±1.680.4±2.1a28.5±1.5aM2ITT9.9±1.420.7±0.6a 5.64±0.9a CTT14.8±1.859.9~2.3—RCTT7.3±1.120.3±1.2a8.6±1.0a LCTT 3.4±0.812.8±1.7a7.4±0.9a RSTT 4.1±1.226.8±1.4a7.2±0.8aa P<0.01vs healthy children.3 讨论胃肠传输时间可用于胃肠道动力异常的诊断和病因研究,评价治疗效果.不透X线标志物无毒,价格低廉,在体内不被消化,且体积小、质量轻、不干扰消化过程和胃肠运动,能真实反映胃肠运动情况.它既可装入胶囊,亦可配合牛奶等流汁食品冲服,操作方便,3岁以上儿童均能接受.设备要求简单,一般X 线设备即可.通过计数,可定量测定全胃肠及分段胃肠传输时间.有学者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法与X线标志物法比较,发现两者所得结果无显著差异,虽然具体就某一位点而言,X线标志物法不如放射性同位素法精确,但由于放射性同位素法技术花费昂贵,需要放射性同位素药物和相应设备,且可能存在放射性同位素损害,因此使用受限.本组po标志物后全胃肠道24,48h排出80%分别为16例和52例;24,48h总排出率分别为76. 6%和97.4%.因此,检测小儿胃肠传输时间只需口服标志物48h后拍片一次即可.我们建议以48h排出80%以上标志物为正常.不透X线标志物对胃肠道传输时间测定,成人应用较多[2,3],但在儿童方面的应用仍属空白,且目前国际上尚无东方儿童胃肠传输时间的报道,我们首次应用不透X线双标志物追踪摄片测定正常儿童胃肠传输时间.我们发现,国外(Pediat r Gast roenterol N ut r,1991;13:42)所测得的正常儿童TGITT,CTT 及分段结肠传输时间都短,这可能与人种、地区及饮食生活习惯有关.与国内柯美云等研究的成人比较,正常儿童24,48h胃肠道排出率明显增快,两组TGITT有显著差异.而与展淑琴等报告资料比较,两组TGITT,M2ITT,LCTT,RCTT及RSTT均有显著差异(P<0.01).这可能与小儿肠道较成人短,生长发育及代谢旺盛,胃肠运动相对较快有关.因此,儿童胃肠传输时间不能以成人标准衡量,其胃肠道蠕动特点,有待进一步研究.胃肠传输时间的测定可对便秘进行诊断和分型[4],也对功能性便秘患儿TGITT及CTT明显延长;且RCTT,LCTT和RSTT 与正常儿童比较有显著差异.因此胃肠传输时间测定对诊断儿童胃肠动力异常,了解其病理生理及对其他胃肠动力功能紊乱的疾病进行病因分析,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参考文献】[1]Zhan SQ,Luo J Y,G ong J.The determin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gestro2intestinal transit time in constipated patients[J].Xiπan Yike Daxue Xuebao(J Xiπan Med Univ),1999;20(3):329-331.[2]Luo J Y,Wang XQ,Dai F.The colonic m otor activity in slow transitconstipation[J].Zhonghua Xiaohua Zazhi(Chin J Dig),2002;22(2):117-119.[3]Rongen M J,van der H oop AG,Baeten CG.Cecal access for antegradecolon enemas in medically refractory slow2transit constipation:A prospec2 tive study[J].Dis Colon Rectum,2001;44(11):1644-1649.[4]Su ZQ.Clinic study on the value of colonic transit test in the diagnosis ofconsti2pation[J].Zhongguo Gangchangbing Zazhi(Chin J Coloproc2 tol),2002;22(1):14-15.编辑 许昌泰。
结肠运输试验在慢性功能性便秘诊断中的应用郑黄华;刘飞;彭婕【摘要】目的::探讨结肠运输试验诊断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不透 X 线标记物对30例便秘患者行结肠运输试验,分时段测定钡条剩余数目及其结肠各段分布情况,计算运输指数(TI)。
结果:2例患者中途意外服用改善肠道功能药物检查无效,结肠运输时间正常者7例,结肠运输时间延长者21例,其中结肠慢传输型15例,出口梗阻型4例,混合型2例。
结论:结肠运输试验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方法,可作为便秘患者查因的筛选检查手段。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16(013)006【总页数】3页(P40-42)【关键词】结肠运输试验;功能性便秘;诊断【作者】郑黄华;刘飞;彭婕【作者单位】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荆州434000;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荆州 434000;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荆州 4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2.2;R814.4[引著格式]郑黄华,刘飞,彭婕.结肠运输试验在慢性功能性便秘诊断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13(6): 40~42.慢性功能性便秘主要由结肠慢传输和出口梗阻两大因素所致[1],其主要的检查方法是结肠运输试验[2]。
笔者通过对30例便秘患者结肠运输试验检查的回顾性分析,探讨结肠运输试验在慢性功能性便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1 对象本组30例均为2013至2014年期间因便秘就诊者,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65.5岁。
全部病例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3],即必须包括下列2个或2个以上症状:①至少有25%的排便感到费力;②至少有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③至少有25%的排便有不尽感;④至少有25%的排便有直肠阻塞感;⑤至少有25%的排便需要人工方法辅助;⑥每周少于3次排便。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临床路径(试行)一、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病(TCD编码:BNP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ICD-10编码:K59.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便秘》(ZY/T-1994)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制定。
(2)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Ⅲ国际标准》(2006年)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07年)。
2.疾病分度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处理能好转,无需用药或少量用药;中度:指介于轻度和重度两者之间;重度:指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常规治疗无效。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临床常见证候:肠胃积热证肝脾不调证肺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的患者。
2.疾病分度属于中、重度。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合并严重精神障碍或长期使用精神类药物不进入本路径。
5.患者合并肠梗阻、结肠扩张等需外科手术治疗不进入本路径。
加味一贯煎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60例临床观察陈爱霞;张磊;李静君【摘要】@@ 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一类以结肠动力减弱、结肠传输时间延长为主要特点的顽固性便秘,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但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治疗困难[1].2005-06-2007-10,我们采用加味一贯煎治疗STC 60例,并与西沙比利片治疗6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1(033)006【总页数】2页(P854-855)【关键词】便秘;结肠;中药疗法;一贯煎;汤剂【作者】陈爱霞;张磊;李静君【作者单位】河北省中医院肛肠科,河北,石家庄,050011;河北省中医院肛肠科,河北,石家庄,050011;河北省中医院肛肠科,河北,石家庄,0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2.2;R574.62;R289.5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一类以结肠动力减弱、结肠传输时间延长为主要特点的顽固性便秘,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但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治疗困难[1]。
2005-06—2007-10,我们采用加味一贯煎治疗STC 60例,并与西沙比利片治疗6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部120例均为我院肛肠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60例,男19例,女41例;年龄28~71岁,平均(49.4±4.8)岁;病程 3~20年,平均(7.8±4.4)年。
对照组 60例,男 17例,女 43例;年龄29~70岁,平均(48.9±5.2)岁;病程 3~21年,平均(8.4±4.6)年。
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便秘专题研讨会纪要”[2],受试者于检查前3 d起停用一切可能影响消化功能的药物,保持正常饮食、生活和工作习惯。
益气养阴行气润肠法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观察王梅青;国秀峰;汪海仙;孙士然;陈爱霞;王燕燕【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年(卷),期】2016(024)004【总页数】2页(P55-56)【作者】王梅青;国秀峰;汪海仙;孙士然;陈爱霞;王燕燕【作者单位】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050011;河北省徐水县中医医院;河北省徐水县中医医院;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050011;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050011;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050011【正文语种】中文结肠慢传输型便秘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病程久者常伴不同程度焦虑,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而随之伴随的疾病,也已危害到人们的健康。
笔者针对便秘病因,辨证施治,合理使用拟定中药处方,自2014年3月—2015年5月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30例,现报道如下。
60例病例来源于本院肛肠科门诊就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年龄22~65岁,平均49.8岁;病程2.5~240个月,平均108.4个月。
对照组30例,年龄20~65岁,平均44.5岁;病程3~240个月,平均87.3个月。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符合《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Ⅲ标准》“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诊断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临床表现制定气阴亏虚证及肝气郁结证的诊断标准。
临床打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便秘评级法拟定。
全部病例均于治疗前后进行结肠传输试验。
用不透X线标志物,早餐时随试验餐吞服20个标志物,在服标志物后72 h拍摄腹片。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排除出口梗阻型便秘;②年龄在20岁以上的男女患者;③知情同意,志愿受试。
排除标准:①年龄在20岁以下;②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肺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不能耐受该治疗方法者;③消化道其他严重合并病者,如严重溃疡病、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④合并有传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性病(梅毒、尖锐湿疣等)及进行性脏腑结核患者;⑤处于妊娠期、月经期、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⑥一年内接受其他肛门病手术的治疗者;⑦不能合作者如精神病患者;⑧过敏体质患者。
结肠传输试验
一、定义:通过口服的方法向胃肠道中投入标志物,然后定时观察
和计算标志物在结肠中运行、分布的情况,借以观察结肠的传输情
况,则称为结肠传输试验。
二、历史回顾:1969年Hinton首先使用不透X线标志物测定结肠
传输时间,利用不透X线标志物在腹平片的消失情况进行观察、计
算。1978年Martelli提出了正常人大肠运动的一些参数,指出5
天排出标志物小于80%为结肠传输异常。1981年Arhan提出了结肠
分段通过时间的测量方法。尽管前人对胃肠通过时间的测定方法很
多,但效果不理想,仍以Hinton法测定结肠传输时间、Arhan法测
定结肠分段通过时间简单易行,被广泛应用。
三、检查前准备:大多数文献中提到检查前48h-72小时内不得
行钡剂或碘剂胃肠道造影,也不得服用其他重金属药物。凡近期
曾服用上述药物者,必须经摄片证实确已全部排空方能开始结
肠运输试验。不使用任何影响消化功能及胃肠道动力的药物、
泻剂、润肠剂,不清洁灌肠,直至检查结束。检查期间要求受
式者保持正常的起居和生活规律,膳食合理,情绪稳定。外地
患者应缓行结肠运输试验,避免因“水土不服”影响检查结果。
在汪志杰的《结肠运输试验应用常规》一文中提到除上述
检查前的准备外,还要求受检者做到以下几点:
1、饮食要求:
(1)保证每日摄入主食量不少于200g,应适当摄入麦片、黑面
包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及玉米、小米、薯类、南瓜等杂粮。
(2)保证每日摄入各类蔬菜,特别是叶类蔬菜不少于500g,不
过量摄入水果。
(3)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水分(包括牛奶、豆浆、汤等),总
量不少于2000ml,其中包括晨起后即饮温热淡盐水500ml。
2、运动和保健要求:
(1)保证每天适当体育活动,或大步快走不少于30min,至少
要微微出汗。
(2)保证每日早晚各按摩腹部1次,每次10分钟,逆时针方向。
按上述这些要求,对便秘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指导,可使相
当一部分便秘患者恢复正常排便,排除了那些由于不良饮食和
生活习惯、不健康的精神情绪以及滥用泻剂引起的对药物的依
赖性导致的便秘,可以更准确的筛查出真正存在结肠运输缓慢
及出口梗阻的患者。
四、检查方法:
结肠传输试验的检查方法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各
地区、各医院所应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
的仍然为Hinton法,现介绍如下:
检查当日早8:00一次性吞服含有20粒不透X线的标志物胶
囊1颗,于服标志物后第24h、48h、72h摄腹部平片。一般要求
卧位拍摄。该方法简单易行。
但结肠传输试验属于对结肠功能的检查,功能是会变的,
而且结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会有一些偶然的结果出现在
结肠传输试验中,因而后人对检查方法进行了改进,对于上述
检查结果显示为重度结肠慢运输(120h≥15粒或144h≥4粒)需
行结肠切除术者,最好应用3粒(胶囊)法运输试验进行重复检查,
在得到验证后再考虑手术。方法为每套3枚胶囊,分别含环形、
柱形和条形不透光标记物20粒,即M1、M2、M3,首日晨8:00服
M1,24 h摄腹部平片后服M2,48h摄腹部平片后服M3,此后摄72h,
96h和120h腹平片。
五、诊断标准:
1978年
Martelli提出了正常人大肠运动的一些参数,指出5天
排出标志物小于80%为结肠传输异常。我国是80年代中期开始开展这
项工作的,1990年李实忠等人提出由于膳食结构的差异,中国人和
西欧人相比肠道通过时间具有显着的差异,中国人正常的全肠道通
过时间为天,一般取近似值3天(72h)。因此我国目前的诊断标准依
各时相标记物剩余数确定如下:
正常:72h≤4粒;
结肠慢运输:96h≥4粒,且运输指数≤;
再分3度:轻度:96h≥4粒;
中度:120h≥4粒或96h≥15粒;
重度:144h≥4粒或120h≥15粒;
慢运输倾向:结果介于正常和轻度慢运输之间,即:72h≥5粒
至96h≤3粒;
出口梗阻:72h≥10粒,且连续2天运输指数>,最后1天≥;
混合型:慢运输与出口梗阻同时出现,运输指数=。
对于3粒(胶囊)法结肠传输试验:3种标记物运输结果基本
一致者说明受试期间结肠功能稳定,结果可信;2种标记物运行
一致.另1种标记物运输差异在临近1个等级之内,以近似的2种
标记物为准; 2种标记物运行一致.另1种标记物运输差异达2个
等级或3种标记物结果各相差1个等级说明结肠功能不稳定,结
果不可靠。
运输指数(Transit Index,TI)的计算:通常计算72 h TI
TI = SRM(/ RCM + LCM + SRM)
RCM:右半结肠区标志物数;LCM:左半结肠区标志物数;
SRM:乙状结肠直肠区标志物数;TI 反映乙状结肠、直肠部位
留存标志物与结肠其他部位留存标志物的比例。TI = 0 ~ 1,
TI 越小提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STC)的可能性越大,TI 越大提示出口梗阻型便秘( 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的可能性越大。
图1 分段CTT 测定的腹平片分区自第五腰椎棘突沿脊柱正中
向头侧方向划腹正中线,从第五腰椎棘突分别向盆腔两侧终末部
边缘划两条切线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计算总结肠通过时间及分段结肠通过
时间来进行结果的判定,但该方法比较复杂,多用于结肠传输
试验对于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判定与排粪造影一致性的研究中,
实际临床工作中应用比较少。
六、小结:
1、结肠运输试验对于结肠运输功能的检查是不容质疑的,但它
毕竟属于功能性结肠,我们应辩证的去分析检查结果,当结果
与临床不相符的时候,我们应积极分析原因,特别是对于重度
结肠慢运输的病人,手术指证的掌握必须慎重,必要时复查或
行3粒胶囊法结肠运输试验,避免因偶然的结果导致临床误诊;
2、检查过程中应逐日阅片,即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实行“四停”
摄片,即:①发现肠道内有钡剂、碘剂及其他高密度影像者停;②
标记物已排空者停;③已达诊断要求者停;④出现假阳性或假阴
性者停。避免使病人多摄片、多曝光、多花费。
3、虽然结肠传输试验的结果对于出口梗阻型便秘可以有一个初
步的判定,但结肠传输试验绝不能替代排粪造影,并且如果病
人拟在短期内完成这两项检查,应先行结肠传输试验,避免因
排粪造影前肠道准备及造影后钡剂残留影响结肠传输试验的结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