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合并发症后遗症
- 格式:ppt
- 大小:126.50 KB
- 文档页数:46
颅脑损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作者:陈艳培樊晓平李娟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目的:总结分析4年来我院颅脑损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总结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364例颅脑损伤病人的病例资料。
结果:颅脑损伤术后的并发症主要有:颅内出血、感染、中枢性高热、癫痫发作、褥疮、应激性溃疡、顽固性呃逆、尿崩症等。
结论:对此类患者应加强重视,及早采取防治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颅脑损伤;并发症;防治;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241-01颅脑损伤,是因碰撞或暴力所致脑挫裂伤、脑干损伤、颅底骨折、颅内血肿,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多变,应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以挽救生命。
颅脑损伤手术复杂,创伤大,风险高,故并发症也多,而这些并发症不但会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还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颅脑损伤术后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十分重要,而且具有较强的专科护理特点,早期监测,有效的防治及护理是降低病人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现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364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要点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64例颅脑损伤患者中,男261例,女102例,其中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24岁,硬膜外血肿106例;硬膜下血肿168例;蛛网膜下出血90例;364例均一期手术,手术死亡3例,术后6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术后颅内出血85例,占20%;感染7例,占16%;中枢性高热13例,占14%;癫痫发作9例,占11%;褥疮5例,占14%;应激性溃疡4例,占8.6%;其他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占3%。
2 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2.1 颅内出血是颅脑损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高。
如果未及早发现或处理不及时,可导致脑疝发生。
因此,消除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是降低颅脑损伤病死率的关键。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肢体康复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重度颅脑损伤后患者常出现各项合并症,常见的有肢体瘫痪、感觉障碍、认知障碍、植物状态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该疾病目前经过抢救后可以有效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但抢救成功后的患者常会遗留肢体功能障碍,最终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对此,需要采取对应的康复护理措施进行改善。
现对相关内容进行如下介绍:1 急性期性期康复护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微抬下颌,双唇微开,确保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者的口、鼻等部位的分泌物;气管切开患者应每日行气管切开护理2次;及时评估患者做好气道湿化、雾化吸入;吸痰护理 ,避免因为分泌物影响患者呼吸而导致并发症。
1.1良肢位摆放指导1.重度颅脑损伤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因为损伤引起了大脑皮质高级中枢出现功能紊乱,所以会表现为姿势异常。
异常的卧位会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加重。
所以需要协助患者取合理的卧床姿势。
平卧时在两侧肩部和上臂下方垫软垫,保证充分前伸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
两侧臂和大腿下方垫软垫,以免出现髋关节外旋。
足跟垫软垫,保持双足中立位。
每隔2h为患者更换一次体位;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垫枕,上肢伸展位不超过90°,患侧肩胛骨向前外伸,前臂旋前,掌心向下,患侧下肢屈曲位、踝关节放长枕上; 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头部垫枕,患臂外展前伸旋后,患肩向前拉出,肘伸展,掌心向上,下肢屈曲位,健腿屈髋屈膝向前放长枕上,健侧上肢放在胸前的枕上或躯干上(本卧位不适用脊髓损伤患者)1.2肢体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每次训练前先按摩,以刺激功能活动、按摩时由轻到重,范围从小到大,先慢后快。
如患者存在深静脉血栓,禁止开展上述操作。
1.3关节活动度训练在患者病情恢复稳定后再进行训练。
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
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进行训练。
如患者伴发感觉障碍,注意不要过度牵拉,以免引起关节脱位或损伤周围软组织。
人身损害赔偿三期鉴定(天津司法鉴定协会)时间:2014-12-05本准则规定了人体损伤后受伤人员误工期、营养期和护理期评定的原则、方法和内容。
本准则适用于人身伤害、道路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医疗纠纷、保险理赔等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受伤人员的误工期、营养期和护理期评定。
1、范围本准则规定了人体损伤后受伤人员误工期、营养期和护理期评定的原则、方法和内容。
本准则适用于人身伤害、道路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医疗纠纷、保险理赔等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受伤人员的误工期、营养期和护理期评定。
2、总则2.1目的本准则为人体损伤后受伤人员“误工期、营养期和护理期”的评定提供依据。
2.2评定原则受伤人员误工期、营养期和护理期的确定应以原发性损伤及后果为依据,包括损伤时的伤情、损伤后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等,并结合治疗方法及效果,全面分析个案中受伤人员的年龄、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
2.3鉴定人应当由具有法医临床学鉴定资格的鉴定人进行评定。
3、术语和定义3.1误工期误工期,是指人体损伤后经过诊断、治疗达到临床医学一般原则所承认的治愈(即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体征固定所需要的时间。
3.2营养期营养期,是指人体损伤后,需要补充必需的营养物质,以提高治疗质量或者加速损伤康复的时间。
3.3护理期护理期,是指人体损伤后,在医疗或者功能康复期间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帮助的时间。
4、头部损伤4.1头皮血肿4.1.1头皮下血肿:误工10日〜15日,无需营养,无需护理。
4.1.2帽状腱膜下血肿或骨膜下血肿范围较小,经加压包扎即可吸收自愈者:误工15日〜30日,营养7日,护理1〜7日。
4.1.3帽状腱膜下血肿或骨膜下血肿范围较大,需穿刺抽血和加压包扎者:误工25日〜60日,营养15日,护理1〜15日。
4.2头皮裂伤4.2.1钝器创口长度W6cm、锐器创口累计长度W8cm:误工30日,营养1〜7日,护理1〜7日。
4.2.2钝器创口长度>6cm、锐器创口长度>8cm:误工45日〜60日,营养7〜15日,护理1〜7日。
颅脑外伤头颅部的外伤,以跌坠伤和撞伤最为多见,击伤次之。
可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和脑损伤三类头皮外伤单纯的头皮外伤可分为头皮擦伤、裂伤、血肿、撕脱伤。
头皮擦伤有少量出血和血清渗出,有不同程度的头皮肿胀,有时皮下有瘀血,局部有压痛。
治疗主要是清洁伤面,不需包扎,忌局部热敷。
头皮裂伤出血较多,需要压迫止血,头皮血肿可根据头皮解剖部位的深浅分为: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
在对血肿进行抽吸治疗时,一定剃去头发并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防发生感染。
头皮裂伤为开放性,治疗上应注意彻底清创,有头皮缺损的裂伤,可行头皮转移皮瓣缝合。
头皮撕脱伤视情况植皮。
颅骨骨折颅骨骨折常与脑外伤合并存在。
分为颅盖骨和颅底骨折两大类。
颅盖骨骨折以额顶骨多见,其次为颞骨。
以线样骨折居多,其次为凹陷骨折和骨缝哆开。
①线样骨折的骨折线呈线条状,可多发。
骨折线多不移位。
局部头皮可有挫伤及头皮下血肿。
X射线摄片可助确诊。
骨折本身无临床意义,亦不需特殊治疗,但若骨折线穿过硬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可使其破裂而致颅内血肿。
②粉碎性骨折多为钝器猛击颅部的加速性损伤或头部坠地的减速性损伤。
其临床意义亦在于其引起的脑损伤、脑受压和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③凹性骨折,系头颅坠于有尖石块或突起的地面,或较强的暴力击于头颅所致。
小的凹陷性骨折常与头皮血肿相混淆,诊断依靠X射线颅片并增拍颅骨切线位片。
婴幼儿颅骨较软,其凹陷骨折多呈乒乓球样凹陷。
有时在婴儿哭闹颅压增高时可自行复位,半年以上不自行复位的可以考虑手术。
有局部性脑受压、癫痫发作、影响美容或深度超过0.5cm的凹陷骨折,应行手术复位。
④嵌入性骨折是截面较小的钝器用力击于头颅,使骨折片脱落穿入脑内而成。
临床意义在于硬膜或脑皮层血管的破裂所致的颅内血肿及脑组织盲管性损伤。
无血肿并发症者亦需彻底清创。
颅底骨折属线样骨折。
90%以上由穹窿部线样骨折延续到颅底所致。
与穹窿部骨折相反,颅底骨折在X射线颅片上很难显示。
第八章颅脑损伤的康复本章简述了颅脑损伤康复的定义及颅脑损伤的分类、病理特点,针对中、重型颅脑损伤存在的若干康复问题,按其临床特点提出了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方法。
一、概述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头颅部位尤其是脑组织的创伤。
它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在青年人的意外死亡中,头部伤是主要的死亡原因。
在我国年发病率为55.4/10万人口。
其中发病年龄以10~29岁最高,占62%。
有关颅脑损伤的研究发现,男性发生率多于女性,两者比例为2:1。
颅脑损伤的原因多属交通事故、工伤、运动损伤、跌倒和撞击等原因伤及头部所致。
随着交通发达,事故频繁,脑损伤的发生率有日益增高趋势,而医疗水平的提高,使这些患者的存活率升高。
但不少外伤后患者遗留有躯体残疾、智力、心理、社会残疾,这些障碍都影响患者的经济、家庭生活和工作。
因此除临床采用积极的治疗措施外,配合使用有效的康复措施具有深远的意义。
颅脑损伤的康复是指利用各种康复手段,对脑损伤患者造成的身体上、精神上、职业上的功能障碍进行训练,使其消除或减轻功能缺陷,最大限度的恢复正常或较正常生活、劳动能力并参加社会活动。
(一)损伤分类颅脑损伤的类型繁多,不同的致伤条件可造成不同类型颅脑损伤。
1、按损伤方式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
前者指脑组织不与外界相通,头皮、颅骨和硬脑膜的任何一层保持完整;后者指脑组织与外界相通,同时头皮、颅骨、硬脑膜三层均有损伤。
2、按损伤部位分为局部脑损伤和弥漫性脑损伤。
当造成损伤的外力作用于局部脑组织时,可导致额颞叶、顶叶、颞叶、脑干等部位的损伤,损伤部位不同,表现不一。
如额颞叶损伤,出现对侧肢体共济失调,记忆力注意力减退,思维和综合能力下降,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及精神情感异常,行为障碍;小脑受损会出现小脑共济失调症等。
当外力较强,脑组织损伤广泛时,可出现弥漫性脑组织损伤,患者表现为深度昏迷、自主功能障碍,植物状态持续数周。
颅脑损伤病例分析及答案一、病例资料。
1. 患者基本情况。
小李,男,25岁,是个狂热的摩托车爱好者。
一天,他在没有戴头盔的情况下,骑着摩托车高速行驶,结果不小心撞到了路边的防护栏上。
2. 受伤情况及症状。
受伤后,小李当即昏迷,被路人紧急送往医院。
到达医院时,他仍然处于昏迷状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7分(睁眼反应1分,语言反应2分,肢体运动反应4分)。
右侧头部有一长约5厘米的头皮裂伤,伤口有活动性出血。
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瞳孔直径约4mm,对光反射迟钝;左侧瞳孔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
这说明可能存在颅内血肿压迫右侧动眼神经了。
四肢有不同程度的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未引出。
3. 辅助检查。
头颅CT显示右侧额叶有一较大的硬膜外血肿,量约30ml,同时伴有右侧额骨骨折。
二、病例分析。
1. 受伤机制与初步诊断。
小李没戴头盔高速撞击防护栏,这强大的外力直接作用于头部。
从他的症状和CT 结果来看,初步诊断为右侧额叶硬膜外血肿伴右侧额骨骨折、颅脑损伤(重度,因为昏迷且GCS评分低)。
硬膜外血肿主要是因为额骨骨折,导致脑膜中动脉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颅骨内板和硬脑膜之间形成血肿。
2. 病情评估。
他的昏迷状态、瞳孔不等大以及CT显示的血肿情况都表明病情很危急。
如果不及时处理,血肿会不断增大,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脑疝形成,那可就非常危险了。
脑疝一旦形成,就像房子塌了一样,会压迫脑干,影响呼吸、心跳等重要生命中枢。
3. 治疗方案。
首先得紧急处理头皮裂伤,进行清创缝合止血,就像堵住房子的小漏洞一样。
然后针对硬膜外血肿,由于血肿量已经达到30ml,并且有明显的脑受压症状(瞳孔不等大等),需要马上进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修复骨折的额骨。
这就好比是把屋子里的积水(血肿)排出去,把破损的墙(骨折的骨头)修好。
在手术后,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
因为可能还会有一些后续的并发症,比如感染、再出血等。
就像房子修好了,还得检查有没有其他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