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牙源性颌骨囊肿

牙源性颌骨囊肿

牙源性颌骨囊肿
牙源性颌骨囊肿

牙源性颌骨囊肿

【概述】

由成牙组织或牙演变而来。临床上分为根端囊肿、始基囊肿、含牙囊肿和角化囊肿。

【临床表现】

颌骨内的囊性肿物,一般生长缓慢,早期无症状,逐渐增大可使颌骨膨隆造成面部畸形,同时骨质受压变薄,触诊时可有乒乓球样感。

根端囊肿系因龋坏致根尖肉牙肿演变而形成,囊肿部有失活牙齿(牙已拔除者称残余囊肿)。

始基囊肿为造釉器发育的早期阶段,星形网状层发生变性,液体渗出、蓄积形成的囊肿,多见于青年人,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及升支部,可伴有缺牙。

含牙囊肿为牙冠和牙根形成之后,在缩余釉上皮和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的囊肿,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及上颌尖牙区,可有缺牙。角化囊肿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该囊肿多见于青年人,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及升支部。特点是较其他颌骨囊肿有更大的侵袭性,易继发感染,在口腔内形成瘘。约1/3病例囊肿向舌侧发展。角化囊肿如伴有皮肤基底细胞痣、肋骨畸形、小脑镰钙化、蝶鞍融合可诊断为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或多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如仅为多发性角化囊肿而无基底细胞痣(癌)等症状时,称角化囊肿综合征。

穿刺可得草黄色液体,内含胆固醇结晶;但角化囊肿内容物为乳白色角化物或皮脂样物质。

【诊断要点】

颌骨内有一含液体、生长缓慢、早期无症状的囊性肿物。骨质受压变薄,触诊时可有乒乓球样感。

穿刺液为草黄色液体,内含胆固醇结晶;但角化囊肿内容物为乳白色角化物或皮脂样物质。

根端囊肿增口腔内可发现深龋、残根或死髓牙;其他牙源性囊肿可能伴缺牙。

X线片见圆形或卵园形透光阴影(可为单房或多房),周围可有一白色骨质反应线(骨白线)。根尖囊肿为单房阴影,根尖在囊腔内;始基囊肿单房或多房,不含牙;含牙囊肿单房或多房阴影,含牙,牙冠在囊腔内;角化囊肿单房或多房阴影,一般不含牙,常表现为沿颌骨长轴呈轴向生长。

应特别注意与成釉细胞瘤等牙源性肿瘤鉴别。

【治疗原则及方案】

手术摘除囊肿。囊腔内的牙根据具体情况拔除或行根管治疗。

角化囊肿易复发、可恶变,手术不应过于保守。骨腔可用石炭酸烧灼或冷冻治疗。多次复发应行颌骨部分切除术并立即植骨。

七、面裂囊肿

【概述】

源于胚胎期面突融合处的上皮残余。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分为球上颌囊肿、鼻腭囊肿、正中囊肿、鼻唇囊肿四种。

【临床表现】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生长缓慢,临床症状与牙源性囊肿相似。

不同胚裂部位的囊肿可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球上颌囊肿发生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之间,牙被推压移位,鼻唇沟处黏膜膨隆,X线片见囊肿阴影在牙根之间。鼻腭囊肿位于切牙管内或附近,X线片见上颌骨中线部切牙管扩大的阴影,在咬合片上囊肿位于切牙后方;如果囊肿发生在切牙孔而不涉及切牙管其他部分,称为腭乳头囊肿。正中囊肿位于切牙管之后,腭中线的任何部位,X线片上见腭中缝间圆形囊性阴影,边界清楚,与牙无关。鼻唇囊肿位于上唇底和鼻前庭内,处于骨表面,在口腔前庭外侧可扪及囊性肿块,X线片上骨内无囊性阴影。【诊断要点】

颌骨或软组织内生长缓慢的囊性肿物。

部位有特征性,即发生在不同的胚裂部位。

依据特定的部位及与牙本身的关系与牙源性囊肿鉴别。

【治疗原则及方案】

手术摘除。术式与牙源性囊肿相同,一般从口内进行手术。

八、血外渗性囊肿

【概述】

主要为损伤后引起骨髓内出血、机化、渗出后而形成,与牙组织本身无关,也称损伤性骨囊肿、孤立性骨囊肿、单纯性骨囊肿或潜伏性骨腔。

【临床表现】

有损伤史。多发生于青壮年。以下颌前牙部位较为好发。

牙数目正常,无移位,牙可无活力。

穿刺可能无内容物或为含少量红白血球和类组织细胞的血色或草绿

色液体。

【诊断要点】

有损伤史。

牙数目正常,无移位。

X线片见囊肿边缘不象牙源性颌骨囊肿清楚,无明显白色骨质反应线。【治疗原则及方案】

手术治疗,原则同牙源性颌骨囊肿。

成釉细胞瘤

【概述】

成釉细胞瘤可来源于成釉器或牙板的残余上皮;牙周组织中的上皮剩余或牙源性角化囊肿,含牙囊肿。颌骨成釉细胞瘤约占牙源性肿瘤的60%。此瘤多发生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约有80~90%的肿瘤发生在下颌骨,其中以发生在下颌体和下颌支的交界处最为多见,其次为下颌体与颜部同时受累,少数发生于上颌骨,约占10%左右。

【临床表现】

1. 肿瘤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逐渐发展使颌骨膨大,后期可导致面部明显畸形。

2. 肿瘤不断增大时可引起相应功能障碍,如牙齿松动和脱落、患侧

下唇麻木感、咬合错乱、病理性骨折等。巨大的肿瘤甚至可发生吞咽、咀嚼、语言和呼吸障碍。

3. 肿瘤较大骨壁变薄时,触诊可有乒乓球样弹性感。

4. X线表现:大小不一的多房型X线透光区,分隔彼此交错,为典型的成釉细胞瘤特征。牙根可呈侵蚀成锯齿状或截根状吸收。

【诊断要点】

1.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X线片特点及穿刺检查,即可作出初步诊断。无脱落的上

2. 穿刺液检查:一般成釉细胞瘤的囊液呈黄褐色,无脱落的上皮细胞,此点可与含牙囊肿,根尖囊肿或角化囊肿鉴别。

3. 确诊依靠病理组织检查。

【治疗原则及方案】

1. 一般应自肿瘤边缘最少0.5cm处作整块截骨术,对发生在下颌骨者截骨后应即时植骨以修复缺损,维持外形和功能

2. 下颌骨成釉细胞范围较小,下颌骨体部下缘可保留1.5cm以上者,可选择作箱状切除以保存下颌骨的连续性。

3. 3cm以下的单囊性成釉细胞瘤可考虑作保守性的摘除术。定期复查,必要时再考虑截骨术。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优质参考)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病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变形球菌。临床多为混合感染。 感染途径: (1)牙源性感染(90%) (2)损伤性感染 (3)血源性感染 临床表现: 1.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起病急,局部和全身症状明显,重者可并发败血症或颅内感染。临床上出现局部剧痛和多个牙齿松动。发生于上颌的颌骨骨髓炎,早期炎症较局限,病变发展可导致上颌窦炎;发生于下颌的颌骨骨髓炎,通常炎症较弥散,可压迫神经引起下唇麻木或因咀嚼肌受累而出现张口受限。病人常有明显的全身反应,高热、白细胞数增高及核左移等感染中毒征象。 2.慢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可由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牙源性感染所致。病程较长,以局部表习为主,全身症状不明显。多个牙齿松动及龈沟溢脓,相应面部有炎症浸润硬块,皮肤、黏膜有瘘管并有脓液流出,有不同程度开口受限。如瘘管堵塞,可导致急性发作。

鉴别诊断: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边缘性颌骨骨髓炎感染来源龋病继发病、牙周膜炎、根尖 周炎为主 下颌智齿冠周炎为主 感染途径先破坏骨髓,后破坏骨密质, 形成骨膜下脓肿或蜂窝织炎。 病变可累及松质骨和密质骨先形成骨膜下脓肿或蜂窝织炎,后破坏骨密质,病变很少累及密质骨 临床表现弥漫破坏型多见,局限型少见局限型多见,弥漫破坏型少见 累及牙累及的牙齿多数松动,牙周有 明显炎症病源牙齿多无明显炎症或松动 部位多在颌骨体,也可波及下颌支多发生在下颌角和下颌支,很 少波及颌骨体 X线慢性期见大块死骨形成,周围界限清楚,可有病理性骨折慢性期可见密质骨疏松脱钙或骨质增生硬化.可有小块死骨形成,与周围骨质界限不清 治疗原则: (一)急性期 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相应的外科手术治疗。应根据临床反应,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实验的结果,给予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局部可

牙源性感染

牙源性间隙感染的治疗 1.早期预防 对不能正常萌出的智齿和潜在病灶残冠残根应拔除,预防感染。还可引起感染性休克、败血症和呼吸道梗阻等并发症。因此,对此感染,特别是多间隙感染应及时治疗,积极预防。 2.治疗 手术: 脓肿局限表浅者,可穿刺抽脓,冲洗,注入抗生素。灰褐色伴恶臭脓液的厌氧菌感染,为用药依据,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0.5%灭滴灵洗脓腔。结合全身静脉给药。 脓肿位置较深时,应及时在脓腔的低位并与皮纹平行切开引流。范围广者采用多切口,以利引流,在颌下部切开时注意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 药物: 混合感染药物应以药敏试验为依据,采用联合分组及静脉给药。早期足量联合用药是治疗的关键。病情较重者,应加用激素,减轻中毒症状,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 3.处理 当感染得到控制,情况好转后,应及时拔除病灶牙,清除死骨,预防复发。 原文: 牙源性间隙感染的治疗刘景跃 关键词:牙源性间隙感染;治疗 中图分类号:R7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655(2001)02-185-02 牙源性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外科的常见病[1],我院自1984年以来,共收治牙源性间隙感染350例,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取 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1临床资料 1.1病例350例患者中,男性216例,女性134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72岁,以22~45岁最多。 1.2感染来源智齿冠周炎254例,占7 2.5%,根尖周炎88例,占25.1%;牙源性颌骨骨髓炎8例,占2.3%。 1.3间隙感染部位颊间隙98例,占28%;颌下间隙82例,占23.4%;嚼肌间隙68例,占19.4%;眶下间隙41例,占11.7%;翼颌间隙28例,占8%;多间隙感染33例,占9.4%。 1.4治疗350例中,单纯保守药物治疗178例,穿刺注射药物68例,切开引流104例。全部治愈,无1例死亡。 2讨论 2.1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积极预防牙源性间隙感染以智齿冠周尖为主占72.5%,因此,对于不能萌出于正常位置的智齿应预防性拔除,对潜在病灶残冠残根应予拔除,预防间隙感染的发生。牙源性间隙感染的主要危险是并发症,有感染性休克、败血症和因感染所致的呼吸道梗阻[2]。因此,对牙源性的间隙感染,尤其是多间隙感染应高度重视,及时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本报道的350例病例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与处理及时,联合用药,及时手术有 很大关系。 2.2手术治疗牙源性间隙感染脓肿形成时,应予手术处理,穿刺抽脓注药或切开排脓。当患者体质尚好,脓肿局限化,位置表浅时,可穿刺抽脓,冲洗,注入抗生素。当抽出的脓液为灰褐色

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诊治)

早期有持续性剧痛,黏膜破溃,骨面暴露,如有继发感染,则长期有脓,久治不愈.病变影响咀嚼肌群时,因肌萎缩及纤维化,出现严重地牙关紧闭.由于骨地代谢能力低下(成骨及破骨细胞损害),死骨地分离速度非常缓慢,与正常骨常无明显界限.因软组织也受到放射性损害,局部血运障碍,极易因创伤或感染而坏死,形成与口腔相通地洞穿性缺损.全身症状也明显,衰弱、消瘦、贫血等. 放射性骨髓炎与化脓性骨髓炎不同,虽已形成死骨,却并无明显界限,而且呈进行性发展.因此,治疗应考虑全身及局部两方面. .全身治疗应用抗菌药物以控制感染.给药周期较长,一般持续~个月,症状缓解后可停药.若有急性发作应再次用药.本病疼痛剧烈应对症给予镇痛剂.增强营养,必要时给予输血、高压氧等治疗,以加速死骨地分离.b5E2R。 .局部治疗放射性骨坏死地死骨分离缓慢,但死骨块往往穿破口腔黏膜或面颈部皮肤而裸露,并有不同程度地溢脓.p1Ean。 ()放射性骨髓炎地死骨未分离前,为了防止感染扩散,每天应进行创腔冲洗,更换敷料;对已露出地死骨,可用骨钳分次咬除,以减轻对局部软组织地刺激.DXDiT。 ()外科手术方法适用于已分离后地死骨,予以摘除,原则对正常骨质不应涉及,以免造成新地骨坏死,故手术多在局麻下进行,切口适当超过瘘口,以可摘除死骨为度,对残腔稍加搔刮,去除炎性肉芽组织后,留置引流,待其自行愈合.对已经确诊为放射性骨髓炎地病例,死骨虽未分离,但结合照射野范围、临床检查及线摄片资料,初步确定病变部位后,在健康骨质内施行死骨切除术,可达到预防病变扩大,缩短病程地效果.遗留地组织缺损,可行血管化组织移植或待二期整复.但对切除术,应持慎重态度,必须在对病变范围充分了解地前提下进行,这样不致造成过多正常骨地切除或病变骨地残留.对于放射线损伤地口腔黏膜与皮肤,根据局部具体情况,在切除颌骨地同时一并切除,以免术后创口不愈合.RTCrp。 .非手术治疗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局部伤口冲洗、外敷.不少文献介绍用羟甲纤维素、氧化锌、过氧化氢,调成糊剂外敷.5PCzV。 剧烈疼痛为临床地主要表现之一,故控制疼痛为一重要治疗环节.由于病程长,在不能长期使用镇痛剂时,可考虑以无水酒精做神经干注射.jLBHr。 抗生素是过去常用以治疗地主要方法,随着新观点地出现,抗生素治疗是否必要,已发生争论.等认为,全身或局部应用抗生素均非必需.也因组织地血运障碍,抗生素不能进入病变区发挥功能.故多主张在急性继发性感染时,可以抗生素预防感染扩散.xHAQX。 如照射区包括涎腺,则其功能受损,病人出现口干症状,应对症治疗.最简单方法是口内含水或其他与唾液相似液体.LDAYt。 对高压氧治疗地意见不一,但根据适应证用之为辅助治疗手段,有一定价值.将放疗后需拔牙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青霉素,一组用高压氧,预防地发生.以拔牙后个月牙槽

颌骨囊肿

根据组织来源、发病部位分类 牙源性颌骨囊肿:由成牙组织或牙的上皮/上皮剩余演变而来 非牙源性颌骨囊肿:由胚胎时期的残余上皮所致的囊肿、由损伤所致的血外渗性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 一、牙源性颌骨囊肿(odontogenic cyst): 1、根尖周囊肿(periapical cyst):曾用名—根尖囊肿(radical cyst) 由于根尖肉芽肿、慢性炎症的刺激,引起牙周膜内的上皮残余增生 →增生的上皮团中央发生变形与液化,周围组织液不断渗出,渐成囊肿 根尖肉芽肿在拔牙后未作适当处理仍残留在颌骨内发生囊肿—残余囊肿(residual cyst) 2、始基囊肿(primordial cyst): 发生于成釉器发育的早期阶段,釉质和牙本质形成之前,在炎症和损伤刺激后,成釉器的星形网状层发生变形,并有液体渗出,蓄积其中形成囊肿 一般无坏牙 3、含牙囊肿(dentigerous cyst):又称滤泡囊肿(follicular cyst) 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在缩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含牙囊肿 可来自一个牙胚(含一个牙);多个牙胚(含多个牙) 一定把牙冠包在里面 4、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 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 角化囊肿典型病理表现:囊壁上皮及纤维包膜均较薄,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表面覆有完全或不完全的角化层,此层一般呈波浪状,上皮厚度常较一致 囊内为白色或黄色的角化物或油脂样物质 角化囊肿可以癌变,国内报道2.65%(6/266) 癌变特点—多40岁以上,反复感染史,均为多囊性,病理为典型鳞癌变,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显著增强 临床表现:颌骨牙源性囊肿多发生于青壮年可,发生于颌骨任何部位 根端囊肿—多发生于前牙; 始基囊肿、角化囊肿—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下颌支部; 含牙囊肿—下颌第三磨牙区、上颌尖牙区; 发展进程: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 继续生长,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形成面部畸形 更大时,表面骨质变为极薄之骨板,扪诊时有乒乓球样感觉,并发出羊皮纸样脆裂声, 此层薄骨板也被吸收,发生波动感 颌骨颊侧骨板一般较舌侧薄,囊肿大多向颊侧膨胀,但角化囊肿有1/3病例向舌侧膨胀,并穿破舌侧骨壁 下颌囊肿发展过大,骨质损坏过多—引起病理性骨折 上颌骨的囊肿可侵入鼻腔及上颌窦,将眶下缘上推,使眼球受到压迫,影响视力,或产生复视 如邻近牙受压,根周骨质吸收,可使牙发生移位、松动与倾斜 根端囊肿可在口腔内发现深龋、残根或死髓牙 始基囊肿、含牙囊肿、角化囊肿可伴先天缺牙或有多余牙 囊内有草绿色或草黄色液体流出,如为角化囊肿,则可见似皮脂样物质 囊肿继发感染,则出现炎症现象,病员感觉胀痛、发热、全身不适 除根端囊肿外的牙源性囊肿均可转变为或同时伴有成釉细胞瘤存在 角化囊肿还有显著的复发性和癌变能力 临床上牙源性囊肿可为单发,亦可多发,一般以单发多见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症(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NBCCS)/多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征(multiple basal cell nevus sydrome):多发性角化囊肿同时伴发皮肤基底细胞痣(或基底细胞癌),分叉肋、眶距增宽、颅骨异常、小脑镰钙化等症状时,称为—。仅多发性囊肿并无基底细胞痣(癌)等症状时—角化囊肿综合症(有时有阳性家族史)

探讨颌骨囊肿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应用

探讨颌骨囊肿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应用 发表时间:2014-06-27T12:51:45.9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5期供稿作者:倪广业 [导读] 颌骨囊肿是一种含液的囊性肿物,它在颌骨内发病缓慢,逐渐膨胀侵蚀周围骨质。 倪广业 (江苏省新沂市人民医院口腔科 221400) 【摘要】颌骨囊肿是口腔医师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多见的一种病变,该病在早期多无自觉症状,病情发展常非常缓慢,多数病例在发现时已发病多年,较大的囊肿可对相应位置的颌骨造成破坏,因而对病人的美观和口腔组织功能有较大影响。本文中笔者对颌骨囊肿的多种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刮除术进行分析讨论,其中对角化囊肿进行开窗术治疗,使用硫酸钙和磷酸三钙对缺损处实施修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颌骨囊肿开窗术手术刮除 【中图分类号】R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5-0111-01 1 颌骨囊肿组织分类 颌骨囊肿是一种含液的囊性肿物,它在颌骨内发病缓慢,逐渐膨胀侵蚀周围骨质。根据病理组织来源和致病部位的不同分两种类型,分别是牙源性颌骨囊肿和非牙源性颌骨囊肿。其中牙源性颌骨囊肿在临床中较多见,尤其是慢性根尖周炎刺激所致的根尖囊肿最为常见,牙齿发育过程中所导致的含牙囊肿次之,非牙源性颌骨囊肿在临床病人中所见较少。颌骨囊肿根据不同的分类,其治疗方式也多种多样,下面选择现阶段临床中最常采用的几种治疗方法进行讨论和比较,具体见下文。 2 治疗方法 2.1根管治疗术:对于根尖周炎症刺激所引起的囊肿,大多在拍摄根尖片的时候发现,根尖周囊肿一般体积较小,直径多为1-2cm,小于1cm的根尖囊肿可采取保守疗法。对病变区患牙行常规根管治疗,经完善的消毒充填后根尖阴影可逐渐消失。可在治疗时适当应用消炎药物。 2.2开窗减压引流术:一般用于治疗角化囊肿和生长较快的颌骨囊性病变。对于直径大于 3.5cm的颌骨囊肿,因术中对组织的创伤较大,易损伤重要血管神经,且可能出现病理性骨折,一般选择先实施一期手术开窗减压引流,二期再进行囊肿彻底刮除。对于恒牙发育期青少年的颌骨囊肿,直接采取刮治术易导致颌骨发育障碍和恒牙未萌出,也可选择该保守疗法。操作方法为:局麻下在囊肿的薄弱处做一切口,去掉部分骨板并暴露囊壁,切除约1cm*1.5cm大小的囊壁组织送交病理检查。修整手术所做切口,生理盐水充分冲洗术区,最后局部置入碘仿纱条引流。 2.3手术彻底刮治:对体积较小的颌骨囊肿一般作口内切口,选择颌骨骨质薄弱处凿开,暴露并去除囊肿,彻底刮净囊壁和周围病变骨质,碘酊或Carnoy液处理术区,止血后放置引流条并缝合手术切口。术后的囊肿骨腔可逐步骨化愈合。 体积较大的颌骨囊肿,为彻底刮除囊肿,所做切口应尽量充分的暴露术野。上颌骨和下颌骨体部位的颌骨囊肿宜在口内作切口,位于下颌角和下颌骨升支部的颌骨囊肿,临床中多做口外切口。对大中型颌骨囊肿实施刮治术后,病变区骨缺损的修补对术后愈合有重要的影响,临床中现阶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修复方法: (1)骨组织修复法:临床多采用手术时取自身髂骨骨松质充填患者病变区骨腔,脱钙牙本质基质填充囊肿骨腔,自体中富含血小板的血浆提取物也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骨腔充填。 (2)软组织充填修补法:此法在临床中应用较少,一般用于上颌骨后牙区囊肿刮治手术后,缺损大小在2-3cm时,可取自体带蒂颊脂垫充填缺损空腔,该手术的优点是创伤较小,愈合效果尚可。 (3)骨替代材料随着医学材料学的进步,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像硫酸钙颗粒、磷酸三钙颗粒、羟基磷灰石、Bio-Oss骨粉、复合性生物活性陶瓷、无机诱导因子复合支架材料等等若干新材料出现在临床中,极大地改善了颌骨囊肿骨缺损的修补,减少了患者的手术创伤。 3 讨论 颌骨囊性病变是临床较常见的口腔疾病,可发生于颌骨的任何部位,常伴有牙齿病变、颌骨的彭隆肿大等,对患者的颌骨生长和面型外貌等造成影响[1]。颌骨的囊性病变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对较小的根尖周囊肿可采取保守疗法,对患牙行常规根管治疗,有利于低年龄段患者的颌骨发育和组织恢复。囊肿病灶内所含牙齿若无法萌出应在手术时同时摘除,而处于恒牙发育期的儿童,应尽可能保留囊肿内牙齿,必要时可牵引恒牙逐步萌出到正确牙位。 体积较大的颌骨囊肿,一次性摘除刮治囊肿容易出现病理性骨折,尤其是骨质较为疏松的老年人,而行颌骨部分切除并同期植骨治疗则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此时选择一期开窗引流术,二期囊肿病灶缩小后再行彻底刮治较为理想。开窗引流减压术是现阶段临床中治疗角化囊肿、单囊型成釉细胞瘤的有效方法。 活体病理检查提示角化囊肿的患者,在实施手术刮除之后,还应辅助冷冻治疗,如有反复发作的病例,可考虑做下颌骨方块切除或部分切除并同期植骨。壁性造釉细胞瘤如果只做常规囊肿刮除术,应在术后严格随访观察,一旦明确为恶性,必须依照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制定新的治疗方案[2]。 总之,颌骨囊肿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组织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既最大限度的保留颌骨的完整性又能降低术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强辉,王坤正,张明字,等.p一磷酸三钙复合成骨细胞的异位成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12):2300—2304. [2]jin-ling ma,ju-li pan,bao-sheng,et al determination of critical size defect of minipig mandible.j tissue eng regen med,2009:229-236.

颌骨囊肿摘除术

颌骨囊肿摘除术 一、适应证 含牙囊肿、根尖囊肿、球上颌囊肿、切牙管囊肿、牙源性角化囊肿和钙化囊肿等 二、术前准备 1.X线片:检查囊肿部位、大小、周围组织变化。 2.口腔洁治、消除牙周炎症。 3..如为根尖囊肿,应先作病牙根管治疗,然后尽快手术。 三、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或传导阻滞麻醉。 四、手术方法 1.切口中小性囊肿,一般在口内作弧形或八字形切口(图1-1a),其宽度应大于囊肿直径。巨大型囊肿位于下颌角、生支部时,宜作口外切口,一般在下颌角绕到下颌骨下缘,距其1.5cm-2cm处作弧形切口(图1-1b)。

2.翻瓣口内切口者,全程翻起粘骨膜瓣,充分暴露骨壁(图1-2a)。口外切口者,切开皮肤、皮下、颈阔肌、显露下颌骨边缘,切开骨膜后翻起组织瓣,充分暴露下颌骨升支部骨壁(图1-2b)。 3.开窗将囊肿表面的骨壁用咬骨钳咬除一部分骨壁形成窗口,并适当扩大以充分暴露囊肿壁(图1-3b)。 4.剥离囊肿沿囊壁与骨壁之间,用骨膜分离器钝剥离;直至全部剥出囊肿(图1-3a、图1-4b)。 5.牙齿处理含牙囊肿应摘除牙齿,根尖囊肿应作根管治疗和根尖切除术(3-4毫米),如牙齿不能保留应立即拔除。 6.清理伤口温盐水冲洗伤口,修整不整齐的骨腔边缘,注意保留牙颈部齿槽骨连续性支架,彻底刮净残余囊壁组织,放置青,链霉素(皮试阴性者)或其他抗菌药,让血液充盈骨腔。 7.缝合对合粘骨膜创缘,作间断缝合,一般不放置引流条,棉部用四尾带加压包扎。(图1-4a,图1-5b,图1-6b) 图1-1a (口内切口) 图1-2a(翻瓣去骨)

图1-3a(剥离囊肿) 图1-4a(缝合) 图1-1b(口外切口) 图1-2b(翻开软组织) 图1-3b(去骨) 图1-4b(剜除囊肿) 图1-5b(缝合骨膜) 图1-6b 五、术后处理 1.给予抗生素、漱口水、止痛药。 2.术后一周内流食,以后逐渐改软食和普食。 3.术后607天拆线。

3例颌骨骨髓炎的诊断和治疗分析

3例颌骨骨髓炎的诊断和治疗分析 我科于2005年上半年收治3例典型颌骨骨髓炎,分析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患者,男,77岁,因左下颌反复肿痛伴张口受限2月余入院。半年前因左下颌肿痛,摄X线片发现左下磨牙残根,遂拔除后出现反复肿痛。3年前因恶性淋巴瘤局部行放疗及左颈淋巴结清扫术。入院后查体:左下颌皮肤板样硬,边界不清,开口度2.5 cm,X线片显示左下颌角区可见一约1.5 cm×1.3 cm范围骨质破坏影,中央小块死骨形成。诊断:左下颌中央性骨髓炎。在手术室全麻下行“左下颌病灶刮治术及死骨摘除术”,术后抗炎治疗,局部电磁波理疗半月后治愈出院。 例2:患者,女,61岁,因右上牙治疗后疼痛加剧就诊。患者2周前在牙科门诊治牙,反复数次未缓解,来我科要求治疗。查体:右上颌第4、5牙间隙处牙龈红肿、溢脓,易出血,叩痛剧烈,X线片显示两牙之间牙槽骨吸收明显,进一步检查发现内残存少量牙髓失活剂(三氧化二砷),在局麻下将失活剂及肉芽组织和周围死骨彻底清除干净,生理盐水和双氧水冲洗后,碘甘油消炎并安抚患者,隔日换药,1周后治愈。 例3:患者,男,22岁,因右下颌反复肿痛求治。患者1个月前右下颌肿痛伴张口受限,抗炎治疗缓解,反复发作于我院求治。查体:右下颌角区明显红肿,压之有凹陷性水肿,中心皮肤暗紫色,开口度2 cm,X线片检查右下颌第8磨牙水平低位阻生,下颌角外斜线处骨皮质增生致密。诊断:右下颌边缘性骨髓炎,遂局部麻醉下行口外脓肿切开引流术,抗炎治疗1周后缓解,拔除患牙后治愈。 2 讨论 本组例1是由于放疗后拔牙加上局部炎症导致颌骨中央性骨髓炎,例2、例3分别是由于化学药物刺激和牙源性炎症感染导致颌骨边缘性骨髓炎,对以上病例针对不同致病因素主要有以下治疗方法。 2.1 局部治疗为主:首先对病情详细诊断,辅助X线检查,对于已经形成脓肿的应在急性炎症得到控制后早期切开排脓;炎症进入慢性期对于临床检查已经

颌骨囊肿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颌骨囊肿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6-04-11T09:45:15.01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作者:赵灵芝 [导读] 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556000 不仅降低了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促进了患者的健康,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赵灵芝 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556000 摘要:目的分析颌骨囊肿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采取本院2014年2月份至2015年3月份期间本院收治的108例需接受颌骨囊肿手术治疗的颌骨囊肿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108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护理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后,54例患者中,出现1例并发症,1例感染,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达96.3%;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后,并发症有4例,出现3例伤口感染,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77.8%。就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相比,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颌骨囊肿手术前后进行优质护理有效地降低了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促进了患者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颌骨囊肿;围手术期;护理 颌骨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一种常见病,是指颌骨内出现一含有液体的囊性肿块,颌骨囊肿生长缓慢,初期无明显症状,但是肿块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增大,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形成面部畸形,口内牙齿出现松动,移位倾斜,进而影响患者的健康生活,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颌骨囊肿切除术作为颌骨囊肿治疗的有效方法,对促进患者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颌骨囊肿手术围手术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进而不利于患者的康复,为了促进患者的健康,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十分重要。本文就颌骨囊肿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研究对象为本院2014年2月份至2015年3月份期间本院收治的108例需接受颌骨囊肿手术的颌骨囊肿患者,按照速记分配的原则,将这10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患者,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采用的是2014年2月份至2015年3月份期间本院收治的108例需要接受颌骨囊肿手术治疗的颌骨囊肿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108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李焕之。在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1例,男女比例11:7,年龄最大的为81岁,年龄最小的为10岁,平均年龄为(45.5+—1.5岁);在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4例,男女比例为5:4,年龄最大的为76岁,年龄最小的为10岁,平均年龄为(43+-1.5岁),其中根尖囊肿38例,含牙囊肿40例,始基囊肿10例,牙源性角化囊肿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术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解释颌骨囊肿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式、注意事项以及该疾病治疗的时间。教会患者增强身体抵抗力战胜疾病的方法,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家属和朋友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 (2)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少渣食物。 (3)术前至少禁饮食8小时以上,术前协助患者清洁口腔。 (4)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有无异常。询问患者病史,有无药物或其他过敏史,患者有无全身疾病等。 (5)术区准备术前1天剃尽手术侧耳廓周围3-5cm范围内的头发,男患者剃须,女患者还应将手术侧头发结成小辫倒向对侧,以免妨碍手术。 1.2.2术后护理措施 (1)全麻术后护理常规:了解麻醉和手术方式、术中情况、切口和引流情况。患者神志意识观察。持续低流量上氧、持续心电监护、床档保护防坠床、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2)体位:全麻清醒前,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全麻清醒后,半坐卧位,术后第一天后可以下床活动。 (3)呼吸道管理和护理:严密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及时有效抽吸呼吸道分泌物,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观察患者口底、舌体肿胀程度以及舌体活动度。必要时舌体缝上一针,用线将舌头拉出来,以防患者呼吸困难或窒息。 (4)管道观察护理:输液管保持通畅,留置针妥善固定,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颜色。观察创口引流条或引流管是否松落。每日更换引流条或引流管,观察引流物的颜色形状和量。引流条或引流管拔出时间要根据伤口分泌物的颜色、形状和量定。 (5)饮食护理:饮食对颌骨囊肿手术后患者的康复有着重大影响。在手术结束后,患者应多以半流质食物为主,少吃多餐,宜多吃具营养价值高的食物,术后忌烟酒,刺激性食物等。 (6)口腔护理:手术切口位于内口,而口腔温度、湿度会促进细菌的增生,为了促进患者的健康,做好口腔护理工作十分重要。首先,根据口腔护理操作标准,为患者洗漱,给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每次口腔护理前后都要观察患者口腔粘膜及伤口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主治医生,避免伤口感染。 (7)基础护理:做好定时翻身,患者清洁等工作。 (8)并发症及其处理:若伤口出血,引流条持续有新鲜血液流出,2小时内引出鲜红血液大于100ml或24小时大于500ml,伤口敷料持续有新鲜血液流出。处理:先行保守治疗用止血药,制酸药,保守治疗无效者应及时进行再次手术。如伤口愈合不良,引流条一直有分泌物流出,伤口不愈合时应换药、增加营养、增加患者体质。伤口肿胀不能睁眼、眶周淤血应静脉输入消肿药物3天,如地塞米松等。(9)健康宣教:全麻清醒后取半坐卧位,活动能力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循序渐进,对年老体弱患者应根据本人情况进行活动。全麻清醒后6小时,可进流质饮食。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术后注意事项。 护理结束后,未出现并发症及伤口感染情况的为有效,出现感染及并发症的为无效,同时,通过本院自定的满意度调查表,分为三个

颌骨囊肿与肿瘤鉴别

颌骨囊肿与肿瘤鉴别 *导读:颌骨囊肿是指在颌骨内出现一含有液体的囊性肿物,逐步增大、颌骨膨胀破坏。…… 颌骨囊肿是指在颌骨内出现一含有液体的囊性肿物,逐步增大、颌骨膨胀破坏。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牙源性及非牙源性两大类,牙源性者即囊肿由成牙组织或牙演变而来;非牙源性囊肿则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于颌骨内的上皮发展形成,如面裂囊肿、亦可为损伤所致的血外渗性囊肿以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等。 本病主要需与颌骨肿瘤进行鉴别,鉴别的手段主要依靠影象学的方法: 1、X线平片 颌骨囊肿在X线平片上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区,边界清楚,边缘光滑锐利,其内可以是单房或多房。随着囊液积聚,囊肿具有一定的膨胀性,可引起临近牙移位,少数可见牙吸收。周围骨质吸收,囊腔壁为致密白线(骨皮质线)。 颌骨良性肿瘤在X线片上表现为低密度病变,其内可见骨性间隔或纤维间隔,表现为“肥皂泡样”或“火焰状”改变。有时在低密度内可见点状或斑点状钙化,呈混合密度。少数在病变区内可见牙齿硬组织密度的影像表现,与正常的骨组织之间有清晰的低密度包膜相间隔。病变侵入周围软组织内可使骨皮质连续性中断。良性非牙源性颌骨肿瘤与身体其他部部位骨肿瘤表现相同。颌骨

原发的恶性肿瘤十分少见,其边界不清呈不规则形或虫咬状。其密度可以是低密度如原发性颌骨内癌、骨髓瘤;也可以是混合性密度如骨肉瘤和软骨肉瘤。病灶内常见肿瘤组织的钙化,骨皮质中断。年轻的恶性骨肿瘤患者可见日光放射状的骨膜反应。 2、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 CT平扫时,囊肿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滑。囊肿的密度与囊内容物有关,一般有两种情况:多数表现为低密度,少数为等或高密度。前者与囊肿内容物是液态脂类物质和胆固醇有关,后者与囊内容物是角化物、出血和钙化有关。增强CT上,囊壁可有轻度强化,囊液无增强。其内可见残留的牙根或牙齿,可见间隔,骨皮质连续性可有中断,周围软组织内可见膨胀。 颌骨良性肿瘤在CT上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常伴有颊舌侧骨板的膨胀性中断。此外,在多房性病变,可见骨性间隔。颌骨恶性肿瘤在CT上多表现为肿瘤钙化、皮质骨破坏以及软组织和骨髓内侵犯。目前,CT已成为检查颌面部病变的常用的方法之一。CT可以准确判断颌面部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侵犯临近组织的程度。研究表明,当病灶穿破骨皮质侵入邻近软组织时,CT对于颌骨囊肿和肿瘤的诊断更有意义。 3、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 口腔颌面部MRI检查具有以下的特点: (1)对人体没有放射性危害 (2)软组织分辨率优于CT;

一_颌骨囊肿摘除术word资料6页

一颌骨囊肿摘除术 一、适应证 含牙囊肿、根尖囊肿、球上颌囊肿、切牙管囊肿、牙源性角化囊肿和钙化囊肿等 二、术前准备 1.X线片:检查囊肿部位、大小、周围组织变化。 2.口腔洁治、消除牙周炎症。 3..如为根尖囊肿,应先作病牙根管治疗,然后尽快手术。 三、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或传导阻滞麻醉。 四、手术方法 1.切口中小性囊肿,一般在口内作弧形或八字形切口(图1-1a),其宽度应大于囊肿直径。巨大型囊肿位于下颌角、生支部时,宜作口外切口,一般在下颌角绕到下 颌骨下缘,距其1.5cm-2cm处作弧形切口(图1-1b)。 2.翻瓣口内切口者,全程翻起粘骨膜瓣,充分暴露骨壁(图1-2a)。口外切口者,切开皮肤、皮下、颈阔肌、显露下颌骨边缘,切开骨膜后翻起组织瓣,充分暴露下 颌骨升支部骨壁(图1-2b)。 3.开窗将囊肿表面的骨壁用咬骨钳咬除一部分骨壁形成窗口,并适当扩大以充分暴露囊肿壁(图1-3b)。 4.剥离囊肿沿囊壁与骨壁之间,用骨膜分离器钝剥离;直至全部剥出囊肿(图1-3a、图1-4b)。 5.牙齿处理含牙囊肿应摘除牙齿,根尖囊肿应作根管治疗和根尖切除术(3-4毫米),如牙齿不能保留应立即拔除。 6.清理伤口温盐水冲洗伤口,修整不整齐的骨腔边缘,注意保留牙颈部齿槽骨连续性支架,彻底刮净残余囊壁组织,放置青,链霉素(皮试阴性者)或其他抗菌 药,让血液充盈骨腔。 7.缝合对合粘骨膜创缘,作间断缝合,一般不放置引流条,棉部用四尾带加压包扎。(图1-4a,图1-5b,图1-6b) 图1-1a (口内切口) 图1-2a(翻瓣去骨) 图1-3a(剥离囊肿) 图1-4a(缝合) 图1-1b(口外切口) 图1-2b(翻开软组织) 图1-3b(去骨) 图1-4b(剜除囊肿) 图1-5b(缝合骨膜) 图1-6b 五、术后处理 1.给予抗生素、漱口水、止痛药。 2.术后一周内流食,以后逐渐改软食和普食。 3.术后607天拆线。 六、术后并发症 1.伤口愈合不良,可能与翻瓣太小、骨窗较大有关,切口悬于骨腔上,影响愈合。 2.术后感染,主要有通口腔的伤口未处理好;引流不畅;骨腔过大,血凝块液化等。 3.囊肿复发主要是囊壁未处理干净。 二甲状舌管囊肿及瘘切除术 一、适应症

口内法颌骨囊肿摘除术

口内法颌骨囊肿摘除术 【名称】 口内法颌骨囊肿摘除术(Excision of Cyst of the Jaws through Intra-oral Method) 【适应证】 颌骨囊肿分牙源性囊肿和非牙源性囊肿两类,临床上以前者多见。口内法颌骨囊肿摘除术适于下颌骨中小型囊肿和上颌骨大中小各类型囊肿,特别适于术中需同时拔除患牙的病例。但囊肿直径不超过1cm而且牙齿又可以保留者,不必急于手术,可先用根管治疗方法治疗,可望囊腔逐渐骨化、消失。 【术前准备】 术前应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X线照片检查(包括牙片、咬合片和颌骨片),必要时也可作穿刺抽吸检查,以明确诊断、囊肿所在的部位与病变的范围、囊肿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如上颌窦、鼻腔以及下颌管等的关系。 根尖囊肿的病灶牙以及被囊肿累及的牙齿,术前应做好根管治疗。但是,牙根与牙槽骨吸收较多或患牙松动明显者应在术前或术中拔除。 颌骨囊肿合并急性炎症时,应待炎症控制后施行手术。 【麻醉与体位】 一般在局麻下进行手术。手术体位以在手术椅上取坐位为宜,但上颌骨大型囊肿则应取仰卧位。 【手术步骤】 (1)切口:一般小型囊肿可作弧形切口,但大中型囊肿,特别是手术需同时拔除患牙者,应采用梯形切口(图1)。不论采用哪种切口,均应将蒂部设计在口腔前庭黏膜移行皱襞处,同时黏骨膜瓣的基底部应较瓣的游离缘为宽,以保证有充分的血液供应。此外,切口还应设计在囊肿范围以外的正常骨质处,一般应距囊肿边缘0.5cm以上。作弧形切口时,弧形切口的中点应距龈缘0.5cm,切口的两端靠近口腔前庭黏膜皱襞(图2)。如果上颌骨囊肿位于腭侧或腭侧骨板破坏较多,也可在腭侧作切口。腭侧切口应沿龈缘走行,不作腭部黏骨膜切口。 (2)翻瓣:按切口设计切开黏膜骨膜后,用小骨膜剥离器剥离,翻转黏骨膜瓣(图3)。此时要注意囊肿表面有无骨质覆盖,若骨质吸收,囊壁与黏骨膜瓣粘连,则应改用手术刀仔细进行锐性分离,以防囊壁残留,导致术后复发。 (3)开窗:如囊肿表面的骨壁较厚,需先用小骨凿开一小窗,再用咬骨钳扩大开口;如骨壁极薄或已穿破,则可直接用咬骨钳咬除囊肿表面之骨壁,以显露囊肿(图4)。囊肿表面骨壁去除的范围,以能显露囊肿、便于摘除囊肿为度。去骨时应避免损伤需要保留的牙齿,同时应避免戳破囊壁。 (4)剥离囊肿:沿囊壁与骨壁之间,用小骨膜剥离器仔细分离囊壁(图5)。剥离时要尽量避免穿破囊壁,并要尽可能完整剥出,同时要避免损伤其邻近解剖结构如鼻腭神经血管束、下齿槽神经血管束等,还要防止穿通鼻腔、上颌窦等。如囊肿已破坏上颌窦后壁时,剥离囊壁更应特别小心,慎勿超出后壁以免损伤颞下窝内的重要解剖结构如颌内动脉、翼静脉丛等,导致严重出血。当腭部骨质破坏时,则需防止穿通腭黏膜。如囊肿已穿破上颌窦上壁时,还需防止穿通眶底。囊肿剥出后,要仔细检查有无囊壁残留,特别是根尖的背面、囊壁与骨壁

拔牙后颌骨囊肿的治疗方法分析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Electronic Journal Of General Stomatology 2019 年 10月 第6卷/第29期V ol.6, No.29 Oct. 2019 46 拔牙后颌骨囊肿的治疗方法分析 包胡日查,杨?晓,秦宜德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摘要】目的?拔牙后颌骨囊肿的治疗方法分析。方法?以随机的方式选取我院收治的由于拔牙后发生颌骨囊肿患者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40例患者进行调查将其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共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名。将对照组患者采用囊肿开窗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囊肿刮治术,比较两组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治疗以及复发情况。结果?将取出的病理组织进行检验后统计得出,对照组患者共有3例牙源性角化囊肿,4根端囊肿。观察组患者共有1例牙源性角化囊肿,2根端囊肿。半年后两种治均无复发。观察组患者6例发生的面部凹陷畸形。对照组无患者出现面部凹陷畸形。观察组中9名患者二期囊肿刮治术。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囊肿刮治术和囊肿开窗术对于治疗拔牙后颌骨囊肿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应根据患者情况酌情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拔牙后;颌骨囊肿;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7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7882.2019.29.46.01 在临床上颌骨囊肿通常分为是牙源性及非牙源性两大类,都可以导致颌骨出现一种囊性肿物,该膨大可以逐渐增大最后发生颌骨膨胀破坏流出液体。非牙源性囊肿产生的原因可能因为胚胎发育过程有组织残留于颌骨内的上皮进而导致该病的发生。而牙源性囊肿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牙组织或牙自身导致该疾病的发生,占颌骨囊肿的绝大多数,而且此病常常可以伴有咬合不良、牙齿松动移位甚至发生感染以及颌面部畸形等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对于患者的生活以及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所以本院进一步调查研究拔牙后颌骨囊肿的治疗方法探讨,现做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的方式选取我院收治的由于拔牙后发生颌骨囊肿患者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选2018年1月~2019年6月取40例患者进行调查将其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共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名。参与本次调查的患者年龄为35~70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35±4.8)岁,观察组(39±5.3)岁。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式 对所有进行手术的患者应用CT 影响了解患者情况,确定手术位置。同时医师需要在进行手术前对囊肿内液体进行穿刺细胞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一步考虑是否需要在术中进行病理取样,判断囊肿是否发生恶变,确定囊肿性质更好进行诊断和之后治疗指导。 观察组患者采用囊肿刮治术,具体手术操作为对于直径小于3 cm 的囊肿采用弧形或梯形口内切口。对于直径大于3 cm 的大型下颌骨囊肿,尤其是磨牙升支区的囊肿采用颌下区切口。然后根据患者情况酌情选用抗生素、血液、自身松质骨、异体骨粉填充骨腔,结束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囊肿开窗术,首先对患者距囊肿最近的唇颊侧进行局部麻醉后,然后根据患者囊肿处的牙槽突切割一块黏骨膜瓣,然后掀开该处,使囊腔暴露,进行引流,同时摘取部分组织进行术后活检,最后复位粘骨膜瓣,将黏骨瓣膜进行缝合。之后需要每日注射生理盐水冲洗囊腔。 1.3 指标观察和评价 将两组患者所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并进行分析,统计患者术后愈合情况,有无后遗症的发生,并定期进行随访统计患者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 2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取出的病理组织进行检验后统计得出,对照组患者共有3例牙源性角化囊肿,4根端囊肿。观察组患者共有1例牙源性角化囊肿,2根端囊肿。半年后两种治均无复发。 观察组患者6例发生的面部凹陷畸形。对照组无患者出现面部凹陷畸形。 两组患者术后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中9名患者二期囊肿刮治术,治疗周期4~15月,术后愈合良好。对照组无二期治疗,术后治疗效果良好。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于颌骨囊肿通常有三种治疗方式,即颌骨囊肿经囊肿刮治术、开窗术及颌骨切除,三种治疗方式各有不同的治疗优势。其中最常用的方式是囊肿刮治术,一般未损伤至上颌窦等重要解剖结构以及囊肿直径小于3 cm 的患者十分适用,该手术可以有效改善症状而且不需要长期进行治疗[2]。但对于囊肿时间较长,囊腔和口腔形成开口,临近的骨质发生改变和重建的患者更适用于囊肿开窗术,此方式可以保留牙齿,所以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手术,不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颌骨切除术对于囊肿破坏范围较大的患者比较适用,而且由于将切除的颌骨进行替换补充,所以术后对于患者咬合关系影响较小及面部不会发生凹陷性畸形[3]。 综上所述,囊肿刮治术和囊肿开窗术对于治疗拔牙后颌骨囊肿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应根据患者情况酌情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宋洪宁,李俊福,姜 娟,等.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治疗效 果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8,v.39(8):32-34. [2] 郑天舒,张喆焱.开窗减压术治疗大型颌骨囊肿的临床疗 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0):122-123. [3] 李玉宝,彭雪云.开窗减压术在治疗颌骨囊肿患者中的 应用及其预防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价[J].抗感染药学,2017(1):222-223. 本文编辑:赵小龙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五章讲义3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上医学教育网 做成功医学人 https://www.doczj.com/doc/fa6079938.html,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五章讲义3 口腔颌面部感染 第四节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一)概念 由细菌感染以及物理或化学因素,使颌骨产生的炎性病变。称为颌骨骨髓炎。颌骨骨髓炎的含义,并不单纯限于骨髓腔内的炎症,而系指包括骨膜、骨密质和骨髓以及骨髓腔内的血管、神经等整个骨组织的炎症过程。 根据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致病因素的不同,可分为化脓性颌骨骨髓炎与特异性颌骨骨髓炎。临床上以牙源性病变引起化脓性颌骨骨髓炎为最多见。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多发生于青壮年,一般以16~30岁发生率最高。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约占各类型颌骨骨髓炎的90%以上。主要发生于下颌骨。 (二)病因与分类 1.病因 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以及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其他化脓菌也可引起颌骨骨髓炎。在临床上经常看到的多是混合性细菌感染。 2.感染途径 (1)牙源性感染:临床上最为多见,约占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90%。一般常见由急性根尖周炎、牙周炎、智牙冠周炎等引起。 (2)损伤性感染:因口腔颌面部皮肤和黏膜的损伤。开放性颌骨粉碎骨折和火器伤,均可使细菌直接侵入颌骨内,引起损伤性颌骨骨髓炎。 (3)血行性感染:临床上多见于儿童,成人较少见。系感染经血行扩散后发生的颌骨骨髓炎,一般都能找到原发的化脓性病灶,但有时也可无明显全身病灶史。 3.分类 根据感染的原因及病变特点,临床上将化脓性骨髓炎又分为两种类型,即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及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三)临床表现 1.颌骨骨髓炎的临床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两个阶段。 急性期的特点:全身发热、寒战、疲倦无力、食欲缺乏,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局部剧烈跳痛,口腔黏膜及颊部软组织肿胀、充血,可继发急性蜂窝组织炎;病源牙可有明显叩痛及伸长感。 慢性期的特点:全身症状轻。体温正常或仅有低热;全身消瘦、贫血,机体慢性中毒消耗症状。病情发展缓慢,局部肿胀,皮肤微红、口腔内或面颊部可出现多个瘘孔溢脓。肿胀区牙松动。 2.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多在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及根尖周脓肿的基础上发生。炎症先在骨髓腔内发展,再由颌骨中央向外扩散,可累及骨密质及骨膜。化脓性中央颌骨骨髓炎,绝大多数发生在下颌骨,这与颌骨局部解剖有密切关系。因上颌骨有窦腔,骨组织疏松,骨板薄,血管丰富,侧支循环多,有感染时易穿破骨壁向低位的口腔引流,骨营养障碍及骨组织坏死的机会少;死骨形成的区域小,不易发展成弥散型骨髓炎,而下颌骨骨外板厚、致密,单一血管供应,侧支循环少,炎症发生时不易穿破引流,血管栓塞后可造成大块骨组织营养障碍及死骨形成。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按临床发展过程又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1)急性期:由于细菌的毒性、全身状态、炎症发展的严重程度与病变的范围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明显差异。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初期,全身寒战、发热、体温可达40℃;白细胞计数有时高达20×109/L 以上;食欲减 退,嗜睡;炎症进入化脓期后,患者全身抵抗力下降,常出现中毒症状及局部症状加重;如经血行播散,可引起败血症。骨髓炎发病的初期,炎症常局限于牙槽突或颌骨体部的骨髓腔内。因为炎症被致密骨板包围,不易向外扩散,患者自觉病变区牙有剧烈疼痛,疼痛可向半侧颌骨或三叉神经分支区放射。受累区牙松动。有伸长感,不能咀嚼。

颌骨囊肿病人的护理[内容详细]

颌骨囊肿病人的护理 【颌骨囊肿分类】 根据组织来源和发病部位分为: 1.牙源性颌骨囊肿 2.非牙源性颌骨囊肿 临床上以牙源性颌骨囊肿常见 【牙源性颌骨囊肿概念】 牙源性颌骨囊肿:由成牙组织或牙的上皮或上皮剩余演变而来的。 牙源性颌骨囊肿分类: 1.根尖周囊肿 2.始基囊肿 3.含牙囊肿 4.牙源性角化囊肿 其中根尖周囊肿最常见。 【临床表现】 牙源性颌骨囊肿多发于青壮年,根尖囊肿好发于前牙。牙源性颌骨囊肿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若继续生长,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则形成面部畸形,下颌骨囊肿发展过大,可能引起病理性骨折。上颌骨囊肿可侵入鼻腔及上颌窦,将眶下缘上推,而使眼球受到压迫,影响视力,甚至产生复视。

颌骨囊肿应采取手术治疗。 【颌骨囊肿围手术期的护理】 观察要点: 1.观察患者面部有无畸形。 2.检查患者视力情况。 3.观察囊肿的大小,有无压痛及感染。 4.评估患者心理情况。 【术前护理】 1.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及化验。 2.保持口腔清洁,每次进食后漱口。 3.全麻手术需交代患者术前6小时禁食禁饮,局麻手术术前可进食。 4.按医嘱给予术前用药。 5.指导全麻手术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6.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手术过程,麻醉方法,减轻焦虑情绪。【术后护理】 1.全麻术后患者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一侧,禁食禁水6小时, 6小时后可进食少量的流质,给予半卧位。 2.根据医嘱给予心电监测,氧气吸入,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到通畅,并做好记录。 3.观察患者口腔有无渗血,如有渗血及时吐出勿咽。

4.交代患者家属,可协助患者床上活动四肢,有小便及时排出。 5.保持口腔清洁,给予漱口液漱口。 6.疼痛者进行疼痛评分,给予护理措施,必要时遵医嘱用药。 7.心理护理,并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 【健康教育】 1.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餐后漱口。 2.改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膳食,休息,戒烟戒酒。 3.如有不适,即刻到医院复查,防止复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