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例牙源性颌骨囊肿治疗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8.60 KB
- 文档页数:1
上颌骨牙源性囊肿刮除手术的疗效观察上颌骨骨源性囊肿是一种常见的骨源性病变,多见于上颌骨,病变较大时可引起面部畸形、牙齿移位、牙龈肿胀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目前,对于上颌骨骨源性囊肿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其中刮除手术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本文旨在总结上颌骨牙源性囊肿刮除手术的疗效观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手术适应症上颌骨牙源性囊肿一般通过CT或者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手术适应症主要有:①囊肿较大,可导致面部畸形;②囊肿压迫周围组织血管、神经等结构,引起疼痛、麻木等症状;③囊肿已经侵蚀颌骨,并且明显扩大,易发生复发。
二、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特别注意患者的全身情况和手术部位的局部情况。
术前要求患者遵医嘱停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以减少手术出血的风险。
术前还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囊肿的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手术操作及观察1. 术中处理:手术刮除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术中需由专业的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操作。
术中需根据囊肿的大小、位置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口和切除方式。
手术时应注意避免损伤到周围重要结构,如神经、血管等。
2. 术后观察:手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面部肿胀程度、疼痛感等情况。
伤口愈合不良、术后面部肿胀较大或者出现感染症状时需要及时处理。
术后也需要密切观察囊肿的复发情况,特别是在切除的是否对囊肿的根部和病理组织得到充分清除。
四、手术疗效观察手术后患者的疗效观察主要包括术后面部肿胀情况、疼痛感、伤口愈合情况及囊肿的复发情况。
1. 面部肿胀情况:手术后患者面部肿胀是常见现象,一般在术后1-2周内逐渐减轻。
对于术后肿胀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采用物理降肿、局部热敷等方法加快肿胀的吸收。
2. 疼痛感:手术后患者面部疼痛感一般在术后数天内逐渐减轻,严重的疼痛感可采用镇痛药物缓解。
探讨颌骨囊肿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应用摘要】颌骨囊肿是口腔医师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多见的一种病变,该病在早期多无自觉症状,病情发展常非常缓慢,多数病例在发现时已发病多年,较大的囊肿可对相应位置的颌骨造成破坏,因而对病人的美观和口腔组织功能有较大影响。
本文中笔者对颌骨囊肿的多种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刮除术进行分析讨论,其中对角化囊肿进行开窗术治疗,使用硫酸钙和磷酸三钙对缺损处实施修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颌骨囊肿开窗术手术刮除【中图分类号】R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5-0111-011 颌骨囊肿组织分类颌骨囊肿是一种含液的囊性肿物,它在颌骨内发病缓慢,逐渐膨胀侵蚀周围骨质。
根据病理组织来源和致病部位的不同分两种类型,分别是牙源性颌骨囊肿和非牙源性颌骨囊肿。
其中牙源性颌骨囊肿在临床中较多见,尤其是慢性根尖周炎刺激所致的根尖囊肿最为常见,牙齿发育过程中所导致的含牙囊肿次之,非牙源性颌骨囊肿在临床病人中所见较少。
颌骨囊肿根据不同的分类,其治疗方式也多种多样,下面选择现阶段临床中最常采用的几种治疗方法进行讨论和比较,具体见下文。
2 治疗方法2.1根管治疗术:对于根尖周炎症刺激所引起的囊肿,大多在拍摄根尖片的时候发现,根尖周囊肿一般体积较小,直径多为1-2cm,小于1cm的根尖囊肿可采取保守疗法。
对病变区患牙行常规根管治疗,经完善的消毒充填后根尖阴影可逐渐消失。
可在治疗时适当应用消炎药物。
2.2开窗减压引流术:一般用于治疗角化囊肿和生长较快的颌骨囊性病变。
对于直径大于3.5cm的颌骨囊肿,因术中对组织的创伤较大,易损伤重要血管神经,且可能出现病理性骨折,一般选择先实施一期手术开窗减压引流,二期再进行囊肿彻底刮除。
对于恒牙发育期青少年的颌骨囊肿,直接采取刮治术易导致颌骨发育障碍和恒牙未萌出,也可选择该保守疗法。
操作方法为:局麻下在囊肿的薄弱处做一切口,去掉部分骨板并暴露囊壁,切除约1cm*1.5cm大小的囊壁组织送交病理检查。
一、引言上颌骨根尖囊肿是一种常见的牙源性囊肿,起源于上颌骨的根尖周围。
该病多见于成年人,男女发病率相近。
囊肿的生长可引起局部骨质的破坏,甚至侵犯邻近的器官,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
因此,及时、合理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上颌骨根尖囊肿的治疗方案。
二、诊断1. 病史:患者多因面部疼痛、肿胀、牙痛等症状就诊。
2. 临床表现:囊肿可引起面部不对称、局部肿胀、牙齿松动、咬合不适等症状。
3. 影像学检查:X线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囊肿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4. 实验室检查:常规血液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排除全身性疾病。
三、治疗方案1. 保守治疗(1)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先给予抗生素、止痛药等对症治疗。
(2)抽吸治疗:在局部麻醉下,通过穿刺囊肿,抽出囊液,减轻症状。
2. 手术治疗(1)囊肿摘除术:对于囊肿较大、症状较重、影像学检查提示囊肿与周围组织关系密切的患者,可行囊肿摘除术。
手术方法如下:① 术前准备:完善各项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
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充分沟通,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② 手术步骤:局部麻醉后,在囊肿表面做切口,切开囊壁,完整摘除囊肿。
术中注意保护周围神经、血管,避免损伤。
③ 术后处理: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术后3-7天拆线。
(2)囊肿刮除术:对于囊肿较小、症状较轻的患者,可行囊肿刮除术。
手术方法如下:① 术前准备:同囊肿摘除术。
② 手术步骤:局部麻醉后,在囊肿表面做切口,用刮匙刮除囊肿内容物,清除囊壁。
③ 术后处理:同囊肿摘除术。
3. 联合治疗对于部分复杂病例,如囊肿与邻近器官关系密切、囊肿反复发作等情况,可考虑联合治疗。
如:(1)囊肿摘除术+颌骨重建术:对于囊肿侵犯颌骨,导致颌骨缺损的患者,可行囊肿摘除术+颌骨重建术。
(2)囊肿摘除术+牙槽突成形术:对于囊肿导致牙槽突吸收的患者,可行囊肿摘除术+牙槽突成形术。
颌骨囊肿临床治疗分析:城市治疗篇颌骨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疾病,主要表现为颌骨内出现液性或半固体的肿块。
颌骨囊肿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将重点分析城市地区颌骨囊肿的临床治疗方法。
一、颌骨囊肿的病因及分类颌骨囊肿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感染、创伤等因素有关。
根据病理学特点,颌骨囊肿可分为牙源性颌骨囊肿、非牙源性颌骨囊肿和发育性颌骨囊肿。
1. 牙源性颌骨囊肿:来源于牙齿或牙源性组织,如牙源性角化囊肿、根尖周囊肿等。
2. 非牙源性颌骨囊肿:来源于颌骨的非牙源性组织,如动脉瘤性颌骨囊肿、纤维性颌骨囊肿等。
3. 发育性颌骨囊肿:来源于颌骨的发育异常,如巨大型牙骨质囊肿、牙源性腺样体瘤等。
二、城市地区颌骨囊肿的治疗方法1.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运用抗生素、消炎药等药物,控制颌骨囊肿的感染和炎症。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等,可以缓解疼痛,促进颌骨囊肿的吸收。
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颌骨囊肿的主要治疗方法,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或颌骨囊肿较大的患者。
手术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囊肿刮除术:适用于较小的颌骨囊肿,通过刮除囊肿壁,达到治疗目的。
(2)囊肿切除术:适用于较大的颌骨囊肿,需切开颌骨,将囊肿完全切除。
(3)颌骨重建术:适用于颌骨囊肿切除后颌骨缺损较大的患者,通过植入人工骨或自体骨,重建颌骨。
(4)冷冻治疗:利用液氮等冷冻剂,使囊肿组织坏死、脱落。
(5)激光治疗:利用激光的高能量,破坏囊肿组织,达到治疗目的。
3.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介于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硬化治疗:通过向颌骨囊肿内注入硬化剂,使囊肿壁硬化、粘连,达到治疗目的。
(2)微创治疗:通过微创技术,如内镜、激光等,对颌骨囊肿进行治疗。
(3)放射性核素治疗: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破坏囊肿组织,达到治疗目的。
三、颌骨囊肿的预防与康复1. 预防(1)保持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减少口腔细菌滋生。
下颌骨囊肿(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临床路径一、下颌骨囊肿(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下颌骨囊肿(ICD10:K09.205)行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ICD-9-CM-3:24.4x00x002)(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检查存在下颌骨囊肿的临床表现。
2.影像学检查可见明确的下颌骨囊肿影像。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为下颌骨囊肿(ICD10:K09.205)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型;(2)凝血功能;(3)血生化;(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片、心电图;(6)曲面断层及CT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诊断有疑问时可行活检术;(2)必要时行囊肿累及牙齿的根管治疗。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选择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其适应证为:1.下颌骨囊肿诊断明确;2.全身情况可耐受麻醉和手术,危及生命的全身合并损伤已经得到有效处置,生命体征稳定;(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2.选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0.5-1小时。
下颌骨囊肿继发感染者按照治疗性用药原则使用。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麻。
2.术前用药:非限制级抗菌药物(九)术后恢复为住院4-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细胞分析和影像学检查。
2.术后选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不超过48小时。
(十)出院标准。
病例1 女,55岁,上颌区肿胀4月余病例2 女,66岁,发现右上颌肿物2月余牙源性囊肿(Odontogenic Cyst)15级规培俞宏瑞牙齿发育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牙根发育期上皮细胞间质细胞成釉细胞成牙质细胞牙本质牙髓牙釉质牙釉质牙本质牙髓牙骨质(牙根表面)牙周韧带牙槽骨板牙根尖孔牙源性囊肿•牙源性颌骨囊肿是由牙组织或牙的上皮或上皮剩余组织演变而来的,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之一•牙源性囊肿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就诊时常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可触及肿块、质硬。
穿破骨质易继发感染引起疼痛,导致牙痛、牙齿松动或移位。
当上颌骨来源的囊肿较大时,可引起眼部肿胀感•牙源性囊肿包括根端囊肿、残余囊肿、含牙囊肿、腺牙源性囊肿等角化囊肿•由于其生长方式特殊,术后有较高的复发倾向,且有时可与痣样基底细胞痣综合征伴发,不断有作者提出这型颌骨囊肿应该代表一种良性囊性肿瘤,而不属囊肿•2005 年WHO 对头颈部肿瘤的新分类中,已将角化囊肿归为牙源性良性肿瘤,称角化性囊性瘤[1][1] Thompson L.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head and neck tumours [J].Ear Nose Throat J,2006,85(2):74.1 根端囊肿•是最常见的颌骨囊肿,占所有牙源性囊肿中超过60%•好发于30-50岁,无性别差异•60%于上颌骨前牙区•大多数无临床症状;感染后形成炎症致疼痛;生长过大致骨骼畸形•治疗:拔牙或根尖切除术伴刮除囊性内衬;根管治疗是否有效尚存争议1 根端囊肿病理•囊壁为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内衬的炎性纤维结缔组织,呈不同厚度增生样拱形钉突结构。
囊内丰富的泡沫细胞或Russell小体聚集•50%囊肿中含有胆固醇结晶,局部附着于壁上或形成结节突入腔内•上皮内衬中透亮的嗜酸性小体,小圆形卷曲、折叠状沙砾样,常形成小结节•黏液化生(40%),纤毛上皮(11%),局部角质化(2%)1 根端囊肿影像表现口腔内可见深龋齿、残根或死髓牙,囊肿至少包绕一个病灶牙牙根;类圆形单囊性透光区,边缘清楚光滑,薄壁水样密度影,与病灶牙的牙槽骨板相连,周围骨质密度增高,见硬化边;合并感染者,内可见气影2 残余囊肿•根端囊肿拔牙或根管治疗后,残留的根尖肉芽肿形成•无明显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同根端囊肿。
上颌骨囊肿(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临床路径一、上颌骨囊肿(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上颌骨囊肿(ICD10:K09.204)行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ICD-9-CM-3:24.4x00x002)(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检查存在上颌骨囊肿的临床表现。
2.影像学检查可见明确的上颌骨囊肿影像。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为上颌骨囊肿(ICD10:K09.204)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型;(2)凝血功能;(3)血生化;(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片、心电图;(6)曲面断层及CT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诊断有疑问时可行活检术;(2)必要时行囊肿累及牙齿的根管治疗。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选择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其适应证为:1.上颌骨囊肿诊断明确;2.全身情况可耐受麻醉和手术,危及生命的全身合并损伤已经得到有效处置,生命体征稳定;(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2.选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0.5-1小时。
上颌骨囊肿继发感染者按照治疗性用药原则使用。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麻。
2.术前用药:非限制级抗菌药物(九)术后恢复为住院4-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细胞分析和影像学检查。
2.术后选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不超过48小时。
(十)出院标准。
健康随笔诊疗室一个朋友很着急的来找我,说孩子拍片时发现颌骨里有个囊肿,囊肿内还有一颗未萌出的牙。
医生说囊肿需要手术,可能要拔掉囊肿波及的牙齿。
朋友觉得孩子还小,这么小就拔掉牙齿很可惜。
问我有没有能摘除颌骨囊肿,又保留囊肿波及牙齿的治疗方法?在口腔颌面外科门诊,颌骨囊肿是仅次于阻生牙的第二大病种。
颌骨囊肿是指在颌骨内出现的一种含有液体的囊性肿物,分为牙源性和非牙源性。
其中,牙源性颌骨囊肿占绝大多数,它又分为炎症性和发育性两种。
最常见的是根尖囊肿,主要是由于根尖的慢性炎症造成肉芽肿,里面有上皮长入,分泌液体而形成了囊肿;还有可能是含牙囊肿。
这种情况是因为牙齿发育结束后,牙冠表面的缩余釉上皮和牙冠之间出现了液体而形成囊肿等情况。
颌骨囊肿,青少年的发病率要高于成年人。
因瘤体发育缓慢,通常没有自觉症状,早期很难发现,大多数是拍牙片时发现。
随着囊肿内部液体增多,体积增大,颌骨囊肿可逐渐引起牙齿松动移位、面部畸形、复视甚至病理性骨折等症状。
故颌骨囊肿发现后多需要手术将其摘除。
青少年由于存在尚未完全发育的恒牙胚,其颌骨囊肿的治疗与成人有一定差异。
常规刮治手术常需摘除恒牙胚,容易导致囊肿周围神经和血管的损伤以及牙列缺损和牙髓坏死,尤其是缺牙导致的后果不仅影响咀嚼,牙齿排列不齐还可能影响儿童的颌骨发育。
故刮治手术在青少年颌骨囊肿的治疗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何能摘除颌骨囊肿,又保留囊肿波及的牙齿?目前,开窗减压术对青少年颌骨囊肿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通俗的讲,开窗减压术就是在囊肿上造一个口,让囊肿内的液体流出来,囊腔内压力降低。
一般通过6~18月开窗减压,绝大多数颌骨囊肿的体积能缩小50%以上。
除此之外,被囊肿推移、破坏的一些结构,如下牙槽神经、上颌窦等,也可得到修复。
令人惊讶的是:被囊肿推移的牙齿能够随着囊肿的缩小、颌骨的生长逐渐萌出,甚至能恢复至正常的牙位。
当然,为保证牙齿能回到正常的位置,常需要正畸科医生的帮助与配合。
牙源性颌骨囊肿【概述】由成牙组织或牙演变而来。
临床上分为根端囊肿、始基囊肿、含牙囊肿和角化囊肿。
【临床表现】颌骨内的囊性肿物,一般生长缓慢,早期无症状,逐渐增大可使颌骨膨隆造成面部畸形,同时骨质受压变薄,触诊时可有乒乓球样感。
根端囊肿系因龋坏致根尖肉牙肿演变而形成,囊肿部有失活牙齿(牙已拔除者称残余囊肿)。
始基囊肿为造釉器发育的早期阶段,星形网状层发生变性,液体渗出、蓄积形成的囊肿,多见于青年人,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及升支部,可伴有缺牙。
含牙囊肿为牙冠和牙根形成之后,在缩余釉上皮和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的囊肿,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及上颌尖牙区,可有缺牙。
角化囊肿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
该囊肿多见于青年人,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及升支部。
特点是较其他颌骨囊肿有更大的侵袭性,易继发感染,在口腔内形成瘘。
约1/3病例囊肿向舌侧发展。
角化囊肿如伴有皮肤基底细胞痣、肋骨畸形、小脑镰钙化、蝶鞍融合可诊断为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或多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如仅为多发性角化囊肿而无基底细胞痣(癌)等症状时,称角化囊肿综合征。
穿刺可得草黄色液体,内含胆固醇结晶;但角化囊肿内容物为乳白色角化物或皮脂样物质。
【诊断要点】颌骨内有一含液体、生长缓慢、早期无症状的囊性肿物。
骨质受压变薄,触诊时可有乒乓球样感。
穿刺液为草黄色液体,内含胆固醇结晶;但角化囊肿内容物为乳白色角化物或皮脂样物质。
根端囊肿增口腔内可发现深龋、残根或死髓牙;其他牙源性囊肿可能伴缺牙。
X线片见圆形或卵园形透光阴影(可为单房或多房),周围可有一白色骨质反应线(骨白线)。
根尖囊肿为单房阴影,根尖在囊腔内;始基囊肿单房或多房,不含牙;含牙囊肿单房或多房阴影,含牙,牙冠在囊腔内;角化囊肿单房或多房阴影,一般不含牙,常表现为沿颌骨长轴呈轴向生长。
应特别注意与成釉细胞瘤等牙源性肿瘤鉴别。
【治疗原则及方案】手术摘除囊肿。
囊腔内的牙根据具体情况拔除或行根管治疗。
角化囊肿易复发、可恶变,手术不应过于保守。
颌骨囊肿治疗与护理【概念】颌骨囊肿多见于青少年,初期无自觉症状,若太多继续生长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则形成面部畸形。
根据不同部位可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
【临床特点】1、根端囊肿:是过去由于根尖肉芽肿慢性炎症不好的刺激引起牙周膜内的上皮残余增生,增生的上皮团中央发生变性与液化周围组织液不断渗出逐渐形成囊肿故亦可称根尖周囊肿,是最常见的颌骨牙源性囊肿。
2、始基囊肿:发生于成釉器发育的早期阶段,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之前在炎症或损伤刺激后成油器的星网状层发生变性并有液体渗出蓄积其中而形成囊肿。
3、含牙囊肿:又称过滤泡囊肿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在缩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含牙囊肿。
可来自牙胚(含个牙)也可来自多个牙胚(含多个牙)。
含牙囊肿是最常见的牙源性颌骨囊肿之一仅次于根尖囊肿。
4、角化囊肿:系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角化囊肿囊壁的上皮及纤维包膜均在囊壁的纤维包膜内。
有时含有子囊。
5、舌下腺囊肿:是由于舌下腺导管阻塞,唾液潴留所引起。
【护理评估】X线检查对诊断有很大帮助。
囊肿在X线片上显示为一清晰圆形或卵圆形的透明阴影,边缘整齐,周围常呈现一明显白色骨质反映线。
但角化囊肿中有时边缘可不整齐。
【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保持室内安静,保证患者休息,白天室内通风1-2次/日。
2、心理护理:多关心体贴患者,给予安慰和情感支持,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其了解手术的目的及相关事项,积极配合治疗。
3、术前6小时禁食水。
4、术前晚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给予口服镇静药。
5、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二)术后护理1、卧位:麻醉期过后给予床头抬高30°或半卧位,利于头颈部伤口引流,减轻头部水肿。
2、饮食:给予患者相应的饮食指导,口内手术患者术后1周内进流食,1周后改为半流质饮食,术后忌刺激性过热食物,2周后恢复正常饮食。
口外手术术后进半流质饮食,2天后改为普食。
口内手术创伤较大或手术后影响吞咽功能时给予鼻饲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