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我国不合理用药原因及对策

浅析我国不合理用药原因及对策

浅析我国不合理用药原因及对策

曲桂霞,任祖学,王晶

【摘要】@@ 世界卫生组织(WTO)把合理用药定义为: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临床需要,药物的剂量符合患者的个体需要,疗程足够、药价对患者及其社区最为低廉.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

【年(卷),期】2010(033)002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不合理用药;浅析;原因;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W TO)把合理用药定义为: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临床需要,药物的剂量符合患者的个体需要,疗程足够、药价对患者及其社区最为低廉。它包括四个环节:正确选药,剂量适当,正确给药方法,合理联合用药。违反安全、有效、经济的综合用药目标就是不合理用药。WTO提供的资料表明,全球有1/3的患者死因为不合理用药[1]。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针对医院常见的不合理用药原因以及对策做了几点总结,供临床参考。

1 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

1.1 用药方法不合理

如使用青霉素时不了解其抗菌特点或为了方便,大剂量单次给药,1d剂量1次静滴,青霉素G在体内的代谢及排泄极快,其半衰期仅为0.65~0.7h[2],静注后3~4h约90%的药物已排泄,6h后血药浓度已低于最低抑菌浓度且该药的抗菌后效应短,大部分时间机体内细菌不受药物控制,达不到抗菌效果。应每日剂量分3~4次,每次以适当溶媒1h内滴完。临床还有将注射用头孢他啶6g或注射用

浅谈家庭不合理用药及其对策

浅谈家庭不合理用药及其对策 发表时间:2012-10-12T11:08:06.0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1稿作者:杨敏[导读] 根据药物在体内作用的规律,设计给药时间和间隔 杨敏 (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 2 2 6 3 0 0 ) 【摘要】家庭不合理用药现象在我国已超过30%,主要有以下几种:1.“老毛病”现象2. 随意增减药物用量3. 模仿他人用药4. 多药并用5. 家庭自备药霉变、过期仍然服用6. 以为中药没有不良反应。另外药品说明书内容不详细也是一个原因。做到合理用药用8 个字进行了概括:安全、有效、经济、适当。 【关键词】不合理用药合理用药安全有效经济适当【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1-0320-01 随着国家对药品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随着医学知识的广泛普及,人民群众对健康和用药安全越来越重视,但不合理用药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家庭不合理用药现象尤其严重,在我国已超过30%,家庭中不合理用药现象比较突出地反映在非处方药中毒和非处方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上,有以下几种: 1.“老毛病”现象 有的人自我感觉不适或老毛病复发,凭经验自行购药。这种做法有可能因反复使用某种药,而产生药源性疾病。看起来相似的疾病,其实并不是完全一样。反复使用一种药,也容易产生耐药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随意增减药物用量 有些病人不能按时定量,疗程不分长短,漏服,乱服现象经常出现。主要原因表现在病情稍有好转就停药,工作忙忘记服药,治疗心切急于求成乱服药,加大剂量或频繁更换品种,这种不规范用药,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极易导致耐药菌种增多和产生二重感染等。 3.模仿他人用药 有的病人看到别人吃某种药,感觉症状相似,自己也跟着吃。这种用药方式忽视了同类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在病因不清,不同的情况下,模仿用药等于无的放矢,轻则有效,重则延误病情。 4.多药并用 不少人有这种心态,对一时难以确诊的疾病,会盲目采用多药并用打歼灭战,这是很危险的。药物配伍得当,可以增加协同效果,若配伍不当,药物的副作用就会显现出来,相互拮抗,欲速则不达。临床上,一般一种药物能够解决的疾病,最好不用两种。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只是多和少的问题 5.家庭自备药霉变、过期仍然服用 不少家庭都储备一些常用药,以备不时之需。由于缺乏储藏知识,药品很容易受潮、霉变、过期,等到需要时再用已经没有什么治疗效果了。 6.以为中药没有不良反应 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是药,服用不当,照样会引起不良反应。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不辨证用药而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不在少数。有些人认为按照药品说明书购药不会出现问题,这是错误的。大部分药厂都会如实地把药品的适应症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写在说明书上,但不排除个别药厂对药品副作用的隐瞒,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有些进口药品中文说明过于简单,外文说明书却非常详细,副作用写的清清楚楚。 世界卫生组织一项调查指出,全球病人有1 / 3 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药是用来治病的,但不是随便拿来就可以用的。因为药物具有双重性,既有治疗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果使用不当,很可能产生不良反应,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给患者造成痛苦。所以如何做到合理用药,减少药品的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的损害,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笔者认为做到合理用药必须坚持“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八字原则,具体做到以下四点:首先,强调用药的安全性。只有在安全切实可靠的前提下,才能谈合理用药。安全的意义在于用最小的治疗风险让患者得到最大的治疗效果。 其次,注意药物的有效性。这是使用药物的关键。如果没有疗效,就失去了药物本身的意义。临床上不同的药物其有效性在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根除病源治愈疾病、延缓疾病进程、缓解临床症状、预防疾病发生、避免不良反应、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等等。 再次,考虑购药的经济性。在药物使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还应该考虑药品是否经济,患者能否承受的起。如果一种药品既安全又有效但价格昂贵,患者用不起,也谈不上合理。 最后,把握服药的适当性。包括7 个方面:1. 适当的药物。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在同类药物中选择最为适当的药物,在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作用的情况下,还必须注意适当的合并用药。2. 适当的剂量。严格遵照医嘱或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服药,不要凭自我感觉随意增减药物剂量。 3. 适当的时间。根据药物在体内作用的规律,设计给药时间和间隔。最合理的给药方案是设计出适当的剂量和时间间隔。有的药物需要饭前服用,有的药物需要饭后服用,有的要在两餐之间服用。如果不遵守服用方法,随意服用,就会影响效果或对胃造成刺激。 4. 适当的途径。是综合考虑用药的目的,药物性质,病人身体状况以及安全、经济、简便等因素,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患者适合用口服的药物,就尽量不要采用静脉给药。 5. 适当的病人。同样一种病发生在两个人身上,由于个体的差异,即使适合用同一种药物,也要进行全面权衡,一个治疗方案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人。 6. 适当的疗程。延长给药时间,容易产生蓄积中毒,细菌耐药性、药物依赖性等不良反应也会出现,而症状一得到控制就停药,往往又不能彻底治愈疾病,只有把握好周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益。 7. 适当的治疗目标。病人往往希望药到病除,彻底根治,或者不切实际的要求使用没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医患双方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正确、客观的态度达成共识,以避免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

不合理用药原因及对策

1用药方法不合2 用药剂量不合理3 给药时间不合理4 选药不合理(医师对药物知识了解不全面,没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药物的适应症正确选用药物)5 重复用药(随着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医生常用多种抗生素联合应用,以期达到良好抗菌效果。同一张处方开同一类的抗生素或开具成分相同的药物)6 不合理联合刚约或配伍(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 医师方面原因引起的不合理用药 我们现在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特药不断研制成功应用于临床,医师很难及时、有效、全面地获取相关信息,由于受个人专业水平限制,用药缺乏临床药师的指导,仅由自己所学握的药学知识干和临床经验来决定。片面追求疗效,担心承担医疗风险预防性用药,按患者的要求给药,错误地认为新药、贵药效果就越好,不加选择地使用药物,甚至数种药物联用。一些医生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顾患者病情的需要开大处方,甚至滥用药,结果导致药源性疾病增加,不良反应增多,细菌的耐药性增加,严重地影响了药品的合理使用。 2 药师方面原因引起的不合理用药 由于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刚刚起步,临床药学服务工作开展力度不够。很多医院的临床药师还没有真正走入临床指导用药,只是简单的门诊用药咨询,药师仍按处方发药,在整个临床用药过程中没有参与药品合理使用的指导,不能严把用药的质量关,未向患者详细解释药品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3 患者方面原因 患者不良用药行为的表现是多种多样,如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差,年龄大记忆力减退,体质弱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等。大部分患者合理用药知识匮乏,身体不适时常擅自给自己当医生,自行选药,不遵守医生确定的药物治疗方案,症状好转就擅自停药。或者对一些药品持怀疑态度,拒绝用药或不遵医嘱擅自改药,用药的依从性很差是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 4 社会方面原因引起的不合理用药 目前,我国的药品管理秩序较为混乱,假冒、伪劣药品屡禁不止,药品广告管理不规范,容易对医师、药师和患者产生误导,造成不合理用药。我国现有体制使以药养医成了普遍现象,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50%以上,为不合理用药推波助澜。 1 加强国家宏观管理,加大对药物使用的政策干预 我国相继颁布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规性文件与指导原则。加大国家基本药物政策的推行力度,并推进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规范医疗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2 医院管理方面重视 加强医德医风和规章制度建设,加快医疗改革进程,切断药品与医疗机构的利益关系。建立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加大其管理和监督职能,把好合理用药关。 3 开展药物不良反应宣传、监测和药物咨询服务 通过多种形式向医患提供各层次、全方位的药物知识宣传。设立药物咨询处,由临床药师受理药物相关知识的咨询。通过药物咨询服务工作,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由专人负责不良反应监测,收集不良反应案例并上报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把以往的临床药学工作局限于简单的门诊用药咨询服务发展为开展药物安全性检测,特别是对用药失误、滥用药物的监测。协助临床医师做好新药上市后临床观察,收集、整理、分析、反馈、药物安全信息;对药物治疗进行监控,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合理。 4 医生、药师增强合理用药意识 提高临床医师职业道德,提高合理用药意识和治疗学水平,加强对药物知识的全面了解,做到熟悉每种药物的作用、刚法、不良反应及药物的相互作用。严格执行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开处方和药剂师调剂处方时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开处方和调配药品者必须具有相应的技术资格。杜绝经济效益的诱惑。虚心接受临床药师的建议,使药物在疾病的治疗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疗效。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积极参加临床用药指导,对药物治疗提出建议;同时改变服务观念。提高与医患的沟

浅谈对不合理用药的认识

发表时间:2013-7-29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0期供稿作者:王春丹 [导读] 医师处方配伍合理,剂量准确,药师严格审校调配,发药准确无误,护士正确的使用配伍可以杜绝不合理用药。 王春丹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韩家园林业局职工医院 165125) 【摘要】目的浅谈对不合理用药的认识。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医师处方配伍合理,剂量准确,药师严格审校调配,发药准确无误,护士正确的使 用配伍可以杜绝不合理用药。 【关键词】不合理用药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治病也能致病。随着药物的广泛使用,药源性疾病对人类健 康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理性看待药源性疾病,充分了解药物性质、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和 禁忌证,合理使用药物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危害的重要前提。 因各种药物都有其固有的独特作用和代谢途径,联合用药不仅产生协同,还会产生拮 抗作用,不仅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度,有时还会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因此,做好临床合理 用药、走出误区是临床医师和药剂人员共同的责任。当前临床不合理用药已成为威胁患者 健康的杀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指出:目前,药品临床使用环节普遍存在超适应 证用药、超剂量用药、超浓度给药、不合理联合用药、不遵守操作规程、静脉给药速度过 快等问题。因此,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性是一个值得医护人员思考的问题。 一、不合理用药的表现 目前我国临床用药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表现。有病症未得到治疗:患者患有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的疾病或症状,但没有得到治疗,包括得不到药物和因误 诊而未给予需要的药物。选用药物不当:指患者存在用药病症,但选用的药物不对症,对 特殊患者有用药禁忌或者合并用药配伍失当等。临床上,以抗生素药物的滥用最为严重。 往往是有了症状,既不管是否由细菌感染引起,也不管病原菌的种类,一律统统首选强效、广谱抗生素,而忽视抗生素选用的基本原则,即首选药物一定考虑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用药不足:包括剂量太小和疗程不足,多发生在因畏惧药物不良反应、预防用药或以为病 情减轻而过早停药的情况下。用药过量或过分:给患者使用了对症的药物,但剂量过大或

浅谈合理用药与药物的不良反应

浅谈合理用药与药物的不良反应 发表时间:2014-04-02T16:24:42.9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6期供稿作者:曹秀敏 [导读] 能够不使用药物治疗时,尽可能不使用药物,“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包括中药)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曹秀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012000) 【摘要】合理用药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节约医疗卫生资源、减轻患者及社会负担的重要举措。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在于落实国家药物政策、规范医疗行为、加强药学服务等。由于我国80% 以上的药品是在医院销售,医疗机构是药品使用的主要场所,合理用药涉及患者就医的各个环节。只有在医、药、护、患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发生。 【关键词】药物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学服务【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6-0051-02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据WH O 报告,全世界50%以上的药品是以不恰当的方式处理、调配和出售的,同时有50% 的患者未能正确使用。从而导致全球死亡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并不是由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有七分之一的患者住院不是由于疾病本身的需要,而是不合理用药造成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合理用药现象同样严重,其结果不仅引起药物不良反应、诱发药害,还造成卫生资源浪费,加重患者及社会负担。因此,合理用药是全球卫生界共同的追求目标。要达到合理用药,关键措施在于国家药物政策的指导和医、药、护、患各环节的共同努力。 一、合理用药(1)能够不使用药物治疗时,尽可能不使用药物,“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包括中药)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2)在使用药物时,特别是处方药,应主动向医生或药师进行用药咨询,因每个人的体质差异,年龄、性别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对药物的使用剂量、方法也有所差异,切勿凭个人感觉随意使用药物。 (3)能够用口服药物治疗时,最好不使用注射剂,以最大程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止用药及就诊。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证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论。 二、药物使用不合理和药品的不良反应1、药物使用不合理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 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 有90% 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导致A D R 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 药品因素①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②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③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④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⑤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 患者自身的原因①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②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 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③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④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 其他因素①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②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③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 3.5%,6 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 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④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三、严格把好用药安全关1、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 2、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

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汇总

?载体用量错误、输注时间控制不当: ①晚期大肠癌患者:5%葡萄糖注射液 500 mL +注射用盐酸伊立替康 120 mg, 静滴。 结论:医嘱用 5%葡萄糖注射液 500 mL 作为载体,其静滴时间大有可能超过 90 min,注射用盐酸伊立替康法定药品说明书中明确指出静滴时间应在 30?90 min 。, 医师应将载体修正为 5%葡萄糖注射液 250 mL 静滴。 分析:盐酸伊立替康是半合成喜树碱的衍生物 ,其可特异性地与拓扑异构酶 I 结合 后者诱导可逆性 DNA 单链断裂,从而使DNA 双链结构解旋。盐酸伊立替康主要在 肝内被羧酸酯酶裂解转化为 72乙基210羟基喜树碱(SN238)而发挥作用,SN238主 要作用于癌细胞分裂的 S 期,伊立替康及 SN238可与拓扑异构酶 I2DNA 复合物结 合,从而阻止癌细胞断裂的 DNA 单链再连接,而SN238活性较伊立替康强 100?1 000倍。在30?90 min 内静滴伊立替康后 1 h 内,SN238达到最大浓度,从而达到最 大的抑制肿瘤细胞DNA 合成的目的。 ② 胰腺癌患者:0.9%氯化钠注射液 500 mL +注射用盐酸吉西他宾 1 g 静滴。 分析:注射用盐酸吉西他宾 t 1 /2为32?94 min,体内清除率大,需短时(30 m in)输注。 应建议医师将 0.9%氯化钠注射液修改为 100 mL 静滴为妥。 二?载体选择不当:溶媒的选择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品种 ,尽量避免溶媒选择 不当,影响药物的稳定性。 ①肺癌患者:5%葡萄糖注射液 500 mL +依托泊苷注射液 0.1 g 静脉滴注。 分析:依托泊苷注射液在葡萄糖溶液中不稳定 注射液稀 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 2010-04-06 10:54:24 ,可形成细微沉淀,应该用0.9%氯化钠

浅谈不合理用药

浅谈不合理用药 发表时间:2013-03-20T14:02:21.9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孙枫涛[导读] 正确选择药物,并合理使用药物,以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是今后临床药学的重要任务。孙枫涛(江苏省姜堰市中医药库江苏姜堰 225500)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1-0301-02 药品本是一类特殊商品,在防病治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临床上不合理的使用,导致临床上由药物引起的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药师开展临床药学已成为医院药学发展的趋势。正确选择药物,并合理使用药物,以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是今后临床药学的重要任务。 1 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分析 1.1抗生素的滥用 抗生素各科均广泛应用。临床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虽然应用抗生素治病能有效地治愈各类严重的细菌感染,但尚未肯定感染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未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而使用和预防用药的。滥用所造成的最后结果是耐药因子通过细菌之间的转化、转导、移位、接合等方式使耐药性增强,造成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其具体表现为药不对症,感冒用抗生素,临床普遍多见。 1.2儿童用药不合理 ①儿科患者针剂、输液使用的频率过高。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基本原则是口服能达到疗效的就尽量口服给药,不要采用注射剂。虽然注射给药作用快,同时也方便给儿童采用,但其中存在不安全性,尤其是在输液中加入过多的小针剂时,使治疗风险增加。②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所有喹诺酮类药物均具有软骨毒素,能够损坏属于发育阶段儿童的关节软骨,在此喹诺酮类药物使用上,对于年龄上的划分没有完全明确,大体上以18岁为界,笔者认为在18岁左右应尽量避免使用。 1.3用法不合理 ①服药时间不合理。大多数胃药如增强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抑制胃酸分泌药都应该餐前服用。还有部分降血糖药的吸收受胃内容物的影响,餐后服用使其吸收减少,血药浓度降低,故在餐前服用; ②给药次数不合理。如:罗红霉素0.15g,3次/d,但口服T1/2为8.4—15.5 h,故应为成人一次0.15g,2次/d;氨氯地平5mg,3次/d,因氨氯地平属于长效钙离子拮抗剂,故只需5mg,qd。 1.4不恰当的联用 速效杀菌药物与速效抑菌药联用,如β-内酰胺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菌药,β-内酰胺抗生素属繁殖期杀菌药,作用机制在于干扰细菌粘肽的合成,使细菌细胞壁缺失,细胞液泄出而死亡,对繁殖期的细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氯霉素、林可霉素,为速效抑菌药,抑制细菌蛋白的合成,使细菌由繁殖期进入静止期,从而减弱β-内酰胺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但近来有报道,β-内酰胺抗生素+大环内酯二者在治疗非典型肺炎上有明显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笔者笔者建议如果确实要联用,首先使用杀菌药,然后使用抑菌药,即在输液的前后顺序上要注意。 1.5药物剂型不合理应用 现在由于制剂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许多药物制成各种剂型以供临床选择,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需要药物在体内有较长的作用时间,通过口服缓/控释制剂能够方便有效地达到治疗目的。可以说一片药就是一个释药系统,服用时需整片吞服,不应将药片随意嚼碎或分割开服用,否则可能破坏释药结构的完整性而导致药物在体内短时全部释放,非但收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产生不良反应。例如拜心同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但由于临床医生不够了解药物的特点,随意给病人减剂量服半片,药物分割后,在体内会迅速释放,体内药物浓度骤升,有可能造成药物中毒,这样就达不到缓释、控释、长效的目的。而有些肠溶衣药也不应该分割开服用,这样就会加大胃肠道的反应。 1.6用药物剂量偏大或偏小 剂量偏大主要表现在:医生在使用药物时不知道其药物剂量,或者是在用药时未对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具体化,老年人一般用药在成人的2/3~3/4为宜,儿童则应根据体质量、体面面积使用。 2 不合理用药的对策 针对存在上述不合理应用的原因,组织并成立一个临床药学科室,已经势在必行。临床药学是一个新兴的课题,它涉及到临床药理学、时辰药理学、遗传药理学、分子药理学、诊断学,对医院确是一个挑战,但它确实是今后医院药学发展的方向。当前医院药学正面临着一个转型阶段,制剂已不再是医院药学发展的方向,而是向临床药学发展。功能性的转变,迫使医院要适应其发展,迎接挑战。 医院可采取的对策有:①加强宣传学习,搞好专业培训。加大合理用药知识宣传和人员培训的力度,定期举办合理用药相关方面的学习班;②编印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知识专刊-《药物通讯》,交流和报道各种临床药学有关的信息;③开设门诊药物咨询窗口,给患者提供药物方面的信息,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保证患者安全有效的用药;④处方抽查与审核、评价。在门诊、住院药房不定期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处方,进行分析。同时写出分析报告,登在《药物通讯》上;⑤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做一些药物的血药浓度的监测,这些药物主要是有效血药浓度与中毒量相接近的药物,如:地高辛;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做药敏试验,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减少抗菌药物的盲目滥用;⑦与临床进行沟通,查阅病历,对新药进行有效的临床监督与观查。

浅谈门诊不合理用药及分析

浅谈门诊不合理用药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7-04T09:40:47.1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0期供稿作者:王宏丽[导读] 据报道,不合理用药使全球1/3患者死亡,我国每年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者近20万人,临床不合理用药在我国占病例数的12%~32%[1]。王宏丽 (辽宁鞍山市中心医院药剂科辽宁鞍山 114001) 【关键词】门诊处方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0-0095-02 药物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药物治疗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治病救人,用之不当,轻者损害健康,重者对人的生命造成危害。据报道,不合理用药使全球1/3患者死亡,我国每年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者近20万人,临床不合理用药在我国占病例数的 12%~32%[1]。因此,合理、安全、有效、经济用药已成为药物治疗的当务之急。现将不合理用药现状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3月-10月份门诊处方2000张,根据药品说明书、医药书籍、公开的文献,对其中的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分析。 2 结果 2000张门诊处方合格率为96.1%。使用抗菌药物处方794张,使用率为39.7%,不合理用药处方78张,占3.9%,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处方56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71.9%,用法用量不合理9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11.5%,不合理配伍6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7.7%,不适当的合并用药 3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3.8%,联合用药产生拮抗作用、毒副作用3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3.8%,选用药物不当1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1.3%。 3 不合理用药分析 3.1 滥用或盲目应用抗生素(1)无指征的治疗用药。这类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普通感冒在未合并细菌感染,无应用抗生素的指征下用药。抗生素不能控制病毒感染,反而增加肝、肾负担。(2)无指征的预防应用。包括未合并感染的预防用药和手术前后的预防用药。不符合《抗生素应用指南》的“分类选用、短程应用”的原则。盲目预防用药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可能引起耐药菌感染和不良反应。 3.2 不恰当的联用 (1)速效杀菌药物与速效抑菌药联用。阿奇霉素+头孢菌素类,阿奇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是速效抑菌剂,使细菌迅速处于静止状态,。头孢菌素类属β-内酰胺类,为繁殖期杀菌剂,作用机制在于干扰细菌粘肽的合成,使细菌细胞壁缺失,细胞液泄出而死亡,对繁殖期的细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速效抑菌药,抑制细菌蛋白的合成,使细菌由繁殖期进入静止期,从而减弱β-内酰胺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二者合用使后者难以充分发挥其繁殖期杀菌作用而出现拮抗。(2)药物联合毒副作用增加。卡托普利+螺内酯,卡托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减少醛固酮的生成,增高血清钾。螺内酯为利尿药,作用于肾脏远曲小管,受体与醛固酮竞争,抑制钠泵,使钠、钾交换减少,钾的排泄减少。两药合用时血清钾明显升高而导致钾中毒[2]。据报道,联合使用5种以下药物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2%,20种以上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5%[3]。说明门诊医生应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的品种及种类。 3.3 用法用量不合理 β-内酰胺抗生素静脉滴注每日1次,不符合该类药物的使用原则。首先,该类药物半衰期(T1/2)很短。其次,该类药物为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杀菌效力与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成正比。因此,应将每日量分成2~3次给药,以确保用药疗效。 3.4 选用药物不当 (1)癫痫患者选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左氧氟沙星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为氟喹诺酮类药物,因其含有氟离子,脂溶性强,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抑制脑内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GABA)与受体部位结合,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而诱发癫痫。因此,有癫痫病史者应慎用此类药物[4]。(2)儿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喹诺酮类药对儿童骨骼、神经有一定影响,所有喹诺酮类药物均具有软骨毒素,能够损坏属于发育阶段儿童的关节软骨,使儿童骨骼软骨细胞提前骨化,不仅影响儿童长高,还易引起负重骨关节组织的损伤。在喹诺酮类药物使用上,对于年龄上的划分没有完全明确,大体上以18岁为界,但处于这种药学界上的模糊概念上,我认为在18岁左右应尽量避免使用。 3.5 药物配伍产生拮抗作用硝苯地平+葡萄糖酸钙,硝苯地平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它通过与钙通道外侧的二氢吡啶受体结合而减少通道开放数,从而钙内流减少而发挥其药理作用,与钙剂合用,属于药理作用拮抗的不合理联用。 4 讨论? 4.1 不合理用药的原因(1)合理用药工作在医院还没摆到重要的位置,对这些工作尚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抓合理用药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2)医生的药学知识和治疗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经验性和习惯性用药比较普遍,对一些新药的药理、药效了解不深;(3)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学习还不够广泛和深入,信息系统不健全。使医生对药物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它有价值的信息不能及时交流,造成不合理用药现象长期得不到纠正。 4.2?改变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对策(1)加强宣传学习,搞好专业培训。加大合理用药知识宣传和人员培训的力度,定期举办合理用药相关方面的学习班;(2)编印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知识专刊,交流和报道各种临床药学的信息,同时整理出属于自己医院的处方集;(3)有条件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做药敏试验,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减少抗菌药物的盲目滥用。总之,通过对临床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约占不合理处方数71.9%,说明门诊不合理用药主要以抗菌药物为主。找出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为临床医师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提供依据。不合理用药带来了药品浪费,不良反应的增加,药源性疾病尤其是耐药菌株不断产生。这不仅引起医学专家的重视,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要加强医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医生要注意用药的合理性,药师要严把处方审核关,从而促进合理用药。参考文献 [1]田丽娟,于培明.我国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中国药房, 2005,16(16):1204-1206. [2]张芳,徐建军.引起不良理化变化的药物相互作用(二).中国临床医生,2001,29(4):59. [3]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 [4]吴笑春.药源性疾病诊治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08.

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

临床不合理用药存在问题 病历医嘱存在的问题: 1、无明确指证(含检验结果不支持)选用、联合应用及更换 药物。 2、病程记录及诊疗方案中无医嘱用药信息体现及说明。 3、医嘱用药用法、用量不明确及书写不规范个别无用法用量。 4、病程记录中无医嘱用药信息体现。 5、口服药物开具超常规使用量,开药间隔时间偏短。 6、药物超说明使用、溶媒选择不合理,如水溶性维生素、脂 溶性维生素。 7、药物用法用量不合理,头孢菌素类为时间依赖性药物,一 般品种需多次给药,给药间隔时间有相关规定,不可直接 标注为bid、tid,应严格书写为q12h、q8h。 8、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存在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应严格限制。 9、手术病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品种、剂型选择不当,用药 时间过长,术前30分-2小时无用药。 10、I类切口手术原则上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应用时间 过长、品种剂型选择不当的问题。 11、病原学送检率(药敏试验)送检率偏低。 12、长时间使用、联合应用、频繁更换抗菌药物缺乏相应临床 支持及相关病程讨论及记录。 13、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存在越级使用的问题,各级药物须由

对应技术职称的医师开具医嘱。 处方存在的问题: 1、处方书写不规范,前记书写不完整。 2、未用规定处方书写处方的。 3、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书写处方的。 4、规格剂量书写不规范;使用自创符号“s”。 5、用法用量不适宜。 6、处方超5种药物。 7、门诊处方超7日常用量;急诊处方超3日常用量。 8、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无临床诊断或诊断书写不全。 9、涂改无签名无日期。 10、手写处方无斜线。 11、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 12、未注明过敏情况。 13、无指症使用抗菌药物;选用抗菌药物不合理;越级使用限制级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门诊不能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医务科纠风办临床药学组 2014年4月9日

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报告

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 2010-04-06 10:54:24 一.载体用量错误、输注时间控制不当: ①晚期大肠癌患者: 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 +注射用盐酸伊立替康120 mg, 静滴。 结论:医嘱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作为载体,其静滴时间大有可能超过90 min,注射用盐酸伊立替康法定药品说明书中明确指出静滴时间应在30~90 min。,医师应将载体修正为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 分析:盐酸伊立替康是半合成喜树碱的衍生物,其可特异性地与拓扑异构酶I结合,后者诱导可逆性DNA单链断裂,从而使DNA双链结构解旋。盐酸伊立替康主要在肝被羧酸酯酶裂解转化为72乙基210羟基喜树碱( SN238)而发挥作用,SN238主要作用于癌细胞分裂的S期,伊立替康及SN238可与拓扑异构酶I2DNA 复合物结合,从而阻止癌细胞断裂的DNA单链再连接,而SN238活性较伊立替康强100~1 000倍。在30~90 min静滴伊立替康后1 h, SN238达到最大浓度,从而达到最大的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的目的。 ②胰腺癌患者: 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 +注射用盐酸吉西他宾1 g 静滴。 分析:注射用盐酸吉西他宾t1 /2为32~94 min,体清除率大,需短时(30 min)输注。应建议医师将0.9%氯化钠注射液修改为100 mL静滴为妥。 二.载体选择不当:溶媒的选择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品种,尽量避免溶媒选择不当,影响药物的稳定性。 ①肺癌患者: 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 +依托泊苷注射液0.1 g 静脉滴注。 分析:依托泊苷注射液在葡萄糖溶液中不稳定,可形成细微沉淀,应该用0.9%氯化 钠注射液稀释;

处方中不合理用药的典型实例分析

处方中不合理用药的典型实例分析 目的调查本院门急诊处方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2年1~9月门急诊处方,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相关规定,对各类不合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点评。结果不合理问题包括重复用药、无指征用药、单次剂量过大、每日给药次数过少、药物联用不合理现象。结论高质量的处方点评可以提高医师和药师的用药水平,药师应为临床提供及时的最新用药信息,协助医师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标签:门急诊处方;处方点评;合理用药;分析 处方是临床医师对患者用药的书面文件,是药剂人员调配药品的依据,具有法律、技术、经济责任。处方能够反映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和医院的医疗质量。2010年,卫生部颁布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明确了用药不适宜处方和超常处方的各种具体情况。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是临床药师不可推卸的职责,笔者作为一名临床药师,参加了本院的处方点评工作。为了了解处方点评工作的开展对本院处方质量的影响以及深入了解临床用药情况,笔者随机抽查本院2012年1~9月门急诊处方并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典型实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处方来源于本院2012年1~9月门急诊处方,每月随机抽取200张,共计1 800张,样本覆盖本院各门急诊科室,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1.2 方法 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药品说明书等,对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随机抽取的1 800张门急诊处方中,合理处方共1 671张,占全部处方的92.8%;不合理处方共129张,占全部处方的7.2%。不合理处方的具体分析见表1。 3 讨论 3.1 药物和临床诊断不符 (1)临床诊断高血压,处方药物为麻仁润肠丸。麻仁润肠丸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是治疗便秘的非处方药品,不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2)糖尿病患者处

浅谈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问题上的重要性

浅谈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问题上的重要性 抚顺矿务局总医院药剂科余莞琳 【摘要】近年来,各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层出不穷,不合理用药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药物的使用从配伍、到剂量、再到用药时间、用药对象上,都存在着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临床药师作为专职人员,参与医生查房,对医生处方进行审核监督,在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问题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临床药师、合理用药 近年来,随着医药科学的飞速发展和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加,如何避免药品浪费,药疗事故、药源性疾病和不合理用药在临床上延误治疗的现象,及大力推广合理用药,使用药做到安全有效、经济、临床疗效好,是本世纪中医师和药师的职责。“临床药学”是“临床”和“药学”的有机结合,药学服务绝不是作秀,药师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深入到临床实践中去。有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医院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药物资源浪费严重,而重医轻药的传统观念,药师对医生处方缺乏审核与监督,对患者缺乏科学的用药知识和方法的指导,是造成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1]。药物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治病救人,又能致病害人。合理用药已经是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极为严重,触目惊心的药害事件时有发生,这就需要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查房,纠正临床不合理用药,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促进药物合理使用。药物的治疗已经进入个体化给药阶段,合理用药已经是涉及面广、难度大的复杂性问题,单靠医师无法胜任和完成,必须要求有临床药师的参与。 1.合理用药的含义与必要性 从词义上讲,合理是一种以客观实际或科学知识为基础的,与经验论相对立的更高层次思维过程。近年来循证医学和循证药物信息的建立与蓬勃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药学界的同仁已就合理用药问题达成共识,给合理用药赋予了更科学、完整的定义: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1]。定义提示合理用药应当考

医院不合理用药分析解析

摘要 目的本论文对建德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处方药物进行分析,找出处方存在的问题,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每月各1天的门诊处方共6450张,处方样本覆盖我院门诊各科室,对处方进行分析。结果不合理处方217张,占处方总数比例为3.36%。内科处方共2863张,不合理处方有94张,占不合理处方的43.32%。从不合理处方占科室比例来看,各科室相差不大。不合理处方类型以用法不合理最为常见,为68张,占不合理处方的31.34%。结论加强对临床医师使用药物知识的培训,同临床医师一起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促进药品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临床用药分析,用药指导

目录 毕业论文独创性声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摘要............................................................................................................................................ I 第一章研究动机与目的 (4) 1.1 合理用药的背景 (4) 1.2 合理用药的涵义 (4) 1.3 处方分析的涵义 (4) 第二章分析过程设计 (6) 2.1 抽样 (6) 2.2 统计 (6) 2.3 统计结果 (6) 2.3.1 各科室门诊处方的统计 (6) 2.3.2 不合理处方类型统计 (7) 第三章统计结果讨论 (8) 3.1不合理用药类型分析 (8) 3.1.1用法不合理 (8) 3.1.2同类药物联用 (9) 3.1.3.合并用药品种过多 (9) 3.1.4.溶剂选择不当 (9) 3.1.5.用药间隔时间不合理 (10) 3.1.6.滥用抗生素 (10) 3.1.7.特殊患者用药不当 (11) 3.1.8 剂型选择不合理 (11) 3.2不合理用药产生的原因 (11) 3.2.1 医院方面的因素 (11) 3.2.2医师方面的因素 (12) 3.2.3药师的因素 (12) 3.2.4护士的因素 (13) 3.2.5病人的因素 (13) 第四章不合理用药的对策 (11) 4.1 完善补偿机制,加强卫生法律法规建设 (11) 4.2 医院的应用对策 (11) 4.2.1 院方 (12) 4.2.2 遵守规定 (12) 4.2.3 药剂科的措施 (12) 4.2.4 建立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13) 4.3具体不合理用药现象的改进 (14) 4.3.1 注射剂 (15) 4.3.2 对抗生素的使用 (16) 4.3.3 临床 (17) 4.3.4 严格遵守制度 (17) 第五章结论 (21)

医院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医院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胡焕美鸡西矿务局总医院1581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临床用药品种不断增多,面对繁多的药物,临床医生在选择药物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用药的现象。相关研究报告指出,不合理用药已成为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全球每年约有近1/3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而非疾病本身。其中,用药品种最多、最不合理的首推抗生素。由此可见,不合理用药已成为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 1.1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1.1.1 抗生素滥用现象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为病毒,占70%~80%,少数是细菌。但是,近年来不管是医院还是药店使用抗生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已成为一种“习惯”,“预防用药”过于普遍。 1.1.2 抗生素联合用药不当抗菌药物按其作用性质分为四类[1]:第I类为繁殖期杀菌药,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第II类为静止期杀菌药,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第III类为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第IV类为缓效抑菌药,如磺胺类等。 联合应用上述抗菌药物时,可产生协同(I+II)、拮抗(I+III)、相加(III +IV)、无关或相加(I+IV)等四种效果。临床上有将青霉素G与磷酸克林霉素合用的现象,青霉素G为I类繁殖期杀菌剂,磷酸克林霉素为III类速效抑菌剂,两药合用时,由于速效抑菌剂使细菌迅速处于静止状态,青霉素G难以充分发挥其繁殖期杀菌作用,而使药效下降。另外,青霉素合用氨

苄青霉素,二者同属于β-内酰胺类,一般同类抗生素作用部位相近,并不一定产生协同作用,而且可使毒副作用加强。 1.1.3 抗生素用法不合理许多基层医疗机构,有每天应用1次青霉素静脉滴注的情况。青霉素G在体内的代谢及排泄极快,其半衰期仅为0.65~0.7 h[2],输注后3~4 h约90%的药物已排泄,6 h后血药浓度已低于最低抑菌浓度且该药的抗菌后效应短。因此,每天给药1次会使24 h内大部分时间机体内细菌不受药物控制,并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而给治疗带来困难。 1.1.4 抗生素给药剂量过大在给药剂量中,抗生素的应用剂量过大问题最为突出,一些医生在抗感染治疗中急于求成,不适当地增加剂量或为了方便,大剂量单次给药,使药物蓄积而导致不良反应,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严重者可能出现菌群失调、二重感染[3],如斯坦丁4 g,2次/d 给药,克林霉素1.2 g,1次/d给药。克林霉素持续抗菌活性的研究发现,低剂量、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的给药方法,同样可以获得使用大剂量克林霉素所产生的抗菌效果,并可减少患者因大剂量用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2 其他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1.2.1 给药时间不合理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分泌率在上午8时最高,午夜最低。据此,泼尼松口服应采取清晨一次给药法,这样既可节省药物,又可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提高疗效[4];依那普利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应在睡前1~2 h给药,因人体晚间血管紧张素分泌较高,夜间服用ACEI类药物拮抗作用强,血压控制好。实验与临床药学表明,许多药物的给药时间不同,治疗效果差异很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