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的一般问题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的意义

学前儿童中的问题有程度区分,有的只是情绪和行为上的偏异,或表现为行为的某些特征方面的问题。

这类行为在一定的发育阶段出现,属于正常现象,只有当它表现过分突出或者在不适宜出现的发育阶段出现时,才被认为是问题行为,与心理疾病一般没有特殊关系。

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不仅有可能阻碍其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学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有可能是成人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

应为儿童创造融洽、和谐的心理环境,注重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及早帮助儿童矫治不良的行为,这样儿童一些行为上的偏差会得到矫正,或者完全消失,或者即使终身保留也不会引起其他行为方面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也存在不足,在引导幼儿行为上,教师对幼儿的过失性行为往往采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很少作具体细致的分析,常把它一概归为思想品德问题,极少进行心理学上的分析研究,矫正技术、技能也十分贫乏,往往采用否定性词语来矫正幼儿的言行,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幼儿,从反面对幼儿进行限制和干涉较多,正面教育和引导不够。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的概念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是指教师或教育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前儿童以有针对性的帮助,引导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的含义:

一方面,教育者要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及早发现异常发展的儿童及问题行为,并在可能情况下给予适当的矫治。

(三)实施心理健康指导的注意要点

1.指导的主要对象是正常儿童

2.指导需要专业知识技能

3.指导需要和谐民主的环境

4.指导要有自己独特的目标

5.指导的形式灵活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的目标

心理健康指导的目标有一般目标和特殊目标:

一般目标:与幼儿教育的目是一致的,即是要促成幼儿教育目标的实现。

特殊目标:1.积极的情绪特征;2.良好的意志特征;3.对现实(包括社会、集体、他人、自己)的良好态度特征;4.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置层次目标

1.快乐向群

小班: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不纠缠成人,离开父母不哭;遇到不高兴的事不生气、不哭闹;愿意与小朋友一起玩。

中班:在各种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遇到不高兴的事告诉父母、老师,乐意与小朋友一起共同完成成人委托的任务。

大班:受了委屈、挨了批评、没占上风不迁怒于人,不无理取闹;遇事与小朋友一起商量。

2.积极参与

小班:积极参加各种游戏活动,乐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中班: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并能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

大班:乐意参加竞赛活动,懂得重在参与。

3.好奇求知

小班: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出乐于探索的热情。

中班:爱动脑筋,遇事喜欢问为什么。

大班:遇事多动脑,思考问题懂得求异。

4.天真活泼

小班:敢在人多时或陌生人面前讲话。

中班:真实而自然地表达情感。

大班:敢于在人面前表现自己。

5.坚持性和毅力

小班:知道不吃苦就做不成事。

中班: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大班:学会做事一心一意,为达到目的而坚持到底。

6.不怕失败和勇于探索

小班:事情没有做好不哭,重新再来。

中班:懂得做任何事情不可能总是一次成功,没有做好可以重新再来。

大班:失败了不灰心不气馁,总结经验重新再来。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的内容主要包括增强幼儿的合理行为和消除幼儿的不合理行为:

合理行为: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不纠缠成人;离开爸爸妈妈不哭;遇到挫折不生气、不哭闹、不迁怒于人、不无理取闹;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或合作完成任务;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好奇,乐于探索;能坚持做完一件事,做事有始有终;爱动脑筋,对同一问题喜欢并能够思考不同答案;敢在人面前讲话或表现自己;事情没做好不哭,重新再来;自己的事情会自己干;会释放不满情绪。

不合理行为:害怕上幼儿园;过度依恋父母、老师;遇到挫折哭闹、发脾气;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自私、与人不会合作;不愿参加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不爱动脑筋,做事不愿尝试;不敢在人面前讲话或表现自己;不能坚持完成一件事,活动转换快;爱冲动,有破坏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有不良习惯如挑食、偏食、吮吸手指、咬被角、咬指甲等;有不良品德行为如说谎、讲脏话、独占玩具等。

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的方法

(一)增进合理行为

1.积极强化法

积极强化:是指在一定的情景中,当个体作出某个行为之后,随即出现的行为或事物导致个体增加从事这个行为的机会,那么该个体便获得了积极强化。

例如:胆小的幼儿突然举手发言,老师马上给予表扬和肯定。

实施积极强化的操作程序:

(1)准确选择所要强化的行为

(2)合理挑选强化物

(3)适度运用强化

(4)逐渐脱离强化

实施注意事项:

(1)指导前必须对与靶行为加以精确的定义和测量,至少测量两个靶行为,一个需要去除,一个需要增进。

(2)在对于行为的基础发生频率进行评估以后,方可以开始实际的强化训练。(3)强化物的选择主要是一个经验问题,根据不同的儿童作出相应选择。(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

可以用强化物问卷了解学前儿童的喜好。

(4)实际开展指导后,如果强化不能导致靶行为的变化,需及时考虑改变强化物。

(5)注意满意行为一旦出现,要及时予以强化。

(6)合理行为得到巩固以后,变需要逐渐减少强化的频率,以维持行为;同时强化物也需要加以调整,逐步让受指导者从人为设计的强化物转向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自然强化物。

适合矫治:神经性厌食症、偏食、遗尿、多动、缄默、孤独以及学习困难等问题行为。

2.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法:这是一种程序,用来形成某个人目前还没有的行为,即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一个新行为的过程。

在行为塑造中,可以告诉儿童每个具体的步骤,希望他做到的行为,并通过这每一个步骤最终实现我们期望他达到的目标。

例如:一个男孩害怕走出家门。。。

行为塑造法的操作程序:

(1)确定具体的目标行为

(2)选择适当的强化物

(3)选择一个合适的起点行为

(4)设计塑造步骤

(5)正确进行操作

在开始塑造程序之前,应告诉幼儿所定的计划

在每个起始反应发生时应立即给予强化

在幼儿还没掌握前一个接近性行为时,不能进行新的接近性行为,否则容易导致前一个接近性行为已消退,而下一个新的接近性行为又没建立的尴尬局面。

任何一步不能强化太多次,即接近性行为不能过分牢固,否则新的接近性行为难以建立。

如果幼儿停止反应,即不再执行规定的行为的要求了,那么可能是塑造程序步调不恰当或者强化物失效,就应采取一定措施。

适合矫治:幼儿的孤僻、行为障碍、语言障碍、恐怖、攻击性行为等;在用于建立单一行为方式时,则更为有效。

3.代币管制法

代币管制法:是积极强化的另一种形式,指利用代币作强化刺激来进行行为矫正的方法。

代币:是指在某一范围内兑现物品的证券,如小红旗、塑料片、五角星、记号、数点、2分票以及其他有明确单位的东西。

实施代币管制法的操作程序:

(1)选择目标行为(行为结果/具体的行为)

(2)建立基线

(3)需要选择用于次级强化的代币(筹码)工具

(4)选定支持强化物

(5)拟订代币交换系统(何种行为可以换几个)

(6)教师开始根据学生的行为发放筹码,一旦出现合理行为,立即给予筹码。同时,至少每天和幼儿交换一次筹码,并兑换奖赏承诺。以后逐渐减少次数。(7)经过几周之后,需要对进展进行一次评估,并且相应进行调整,去除一些旧项目,增添一些新项目。

(8)在整个过程中需要随时对于不当行为给予惩罚。

(9)把代币制泛化到自然环境中去。(逐渐取消)

实施代币管制法的注意事项:

(1)在应用代币管制技术时,需要仔细考虑好该应用何种代币合适。

(2)在开始提供代币管制之前,需要明确地区分出哪些行为是需要的、哪些行为是不需要以及获得奖赏的具体规则。

(3)目标行为要明确具体,避免使用“不合作”、“调皮”、“讲卫生”等抽象笼统的词。

(4)有学者提出四五岁以下的儿童不适合采用。

适合矫治:幼儿的多动、攻击行为、胆怯、孤独、不良习惯等多种问题行为。

4.负强化法

负强化法:通过取消厌恶刺激以增强受指导者进行某种行为的可能性的行为治疗技术。

儿童发出某种行为,结果可避免厌恶刺激(或称负强化物),则以后在同样情景下,该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

施行负强化法的程序

(1)确立目标行为

(2)选择适当的厌恶刺激(极大的不适感/可立即终止的/不影响幼儿身心与安全)

(3)选择警告刺激(铃声/灯泡发光/教师注视、皱眉、口语等)

(4)尽量减少不良行为产生的诱因

适合矫治:幼儿的自伤行为、咬指甲、吮吸手指以及爱哭等不良习惯。

5.榜样学习法

榜样学习:即通过观察学习来增加、获得良好行为,减少、清除不良行为的方法。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榜样学习分为现实榜样学习和符号榜样学习。

现实榜样学习:榜样通过实际的或真实情景,来展示在某种情景中的行为,并为儿童所学习。

符号榜样学习:通过电影、电视、录像或想象来呈现榜样,并为儿童所学习。实施榜样学习法的操作程序:

(1)选择好要改变的行为

(2)正确实施示范

(3)模仿行为产生后要给予强化

(4)确切记录幼儿的模仿情况

注意事项:

(1)被模仿者的年龄、性别要与幼儿的年龄、性别相似,否则会影响模范个效果。

(2)示范的情景要与幼儿需要形成的行为的情景接近。

(3)在幼儿模仿行为时,要确定每次有不良行为产生时,都给予适度的惩罚,但切忌发火或训斥幼儿,以免给幼儿以不良行为的示范。

适合矫治:幼儿的恐怖、退缩、强迫行为、胆怯、抑郁、焦虑和孤独等多种问题行为。

6.间歇强化法

间歇强化是一种偶然地(间歇地)而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的行为进行强化的方法。

间歇强化可用于增加行为,也可用于减少行为,且若使用得当,效果比正强化法和消退法都好。

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曾于1948年以鸽子做实验,在他的实验里,把8只鸽子分别放进8个特制的实验箱中几分钟,不管当时每只鸽子从事何种工作,每隔15秒,便自动给予谷粒增强物。一连几天后,其中竟有6只鸽养成阴阳怪气的迷信行为。

第1只不断向反时针方向打转,有如陀螺旋转一样。

第2只频频叩头如捣蒜。

第3只密密举首引颈如撞钟。

第4只、第5只头部颈部连上身作左右摆动如钟摆。

第6只则装模作样作洗澡擦喙状。

这些动作,假使偶尔为之,实不足为怪,但若在15秒钟内一连反复几次便为奇观矣。就过程而言,这些迷信行为之产生,当然受到增强的影响。在它们偶然做这些动作时,刹那间福从天降,一顿盛餐立即如魔术般地摆在面前,在该动作还未完全终止之前,新的美食又按时送达,如此,该动作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增强,其强度一次又一次加大,终于养成固定的行为模式。

间歇强化法的四种类型:

(1)固定时间间隔强化

(2)可变时间间隔强化

(3)固定比率强化

(4)可变比率强化

运用间隔强化法的原则

(1)选用的程序要适合目标行为即程序最终要达到行为目标。

(2)当几种程序都适宜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利于操作的程序。

(3)选用合适的工具和材料来精确地、方便地决定什么时候对行为进行强化。(4)训练开始时,强化的次数要多,甚至一开始可以采用连续强化方法,以后强化次数逐渐减少。

(5)最好把训练计划告诉幼儿,使他们了解程序。

适合于培养:孩子的合群、合作、坚持性、看书、思考、安静等良好行为。但这种延迟性强化,中小年龄班幼儿不宜采用。

7.社交技能训练

社交技能训练:采用戏剧法进行的社交技能训练设计,目的是要让儿童青少年通过一些角色扮演,在假想情景中发现自我和改善社交技能。

心理戏剧法:通过扮演各种情景,使儿童青少年明了自己的个性和反应类型。个人戏剧法:

(1)感受转变——用好心境替换坏心境

(2)注视自我——在镜子里保持对自己的注视

(3)潜抑转移——通过肢体释放冲动和压抑

(4)榜样模仿——模仿外部角色内容和内部角色内容

“心理剧”中幼儿逐一扮演所有令他感到烦恼的人物

(5)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地对待那些令他感到不快的人,从而使自己最终摆脱烦恼。

(二)消除不合理行为

1.惩罚法

惩罚法:也是强化疗法的一种,是一种消极强化,指当行为者在一定情景或刺激下产生某一行为后,若即时使之承受厌恶刺激(又称为惩罚物)或撤除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那么其以后在类似情景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以上四个情景都采用了惩罚的方式,但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同。这也是常用的四种惩罚类型。

第一种是体罚法

第二种是谴责法

第三种是暂停法

第四种是反应代价法

(1)体罚

体罚是指随着儿童不良行为的出现,及时施予一种厌恶刺激或惩罚物,以收到阻止或消除其不良行为发生的功效。

厌恶刺激包括疼痛刺激或产生不舒适感的刺激,如鞭打、电击、令人厌恶的声音、气味等。

例:有行为治疗者用电击体罚的方法纠正了婴儿反胃吐乳的现象。

(2)谴责

谴责是指当个体出现不良行为时,及时给予强烈的否定的言语刺激或警告语句,以阻止或消除不良行为的出现。

谴责包括瞪眼睛、用力把他抓住等。

谴责行为后面必须偶尔跟随别的惩罚刺激,否则谴责将失去其惩罚的作用。(3)暂停

暂停是当幼儿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及时撤除其正在享受的正强化物以阻止或削弱其此种不良行为的再现;或把幼儿转移到正强化物较少的情景中去。变式有停止关注或撤销获奖賞的机会。

暂停策略有两种:

一是立刻停止强化活动

二是送进隔离室

(4)反应代价法

反应代价法是暂停法的一种变式方法,指当幼儿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撤除或减少幼儿得到奖赏的机会。

可以撤消正在享用的受奖赏机会,如看电视、出去玩、听音乐、听讲故事等,也可以结合代币管制法,撤消部分代币。

实施惩罚法的操作程序:

(1)准确选择所要惩罚的行为

(2)合理挑选惩罚物

(3)适度运用惩罚(告知训练内容和计划/执行奖惩原则/伴随口头叙述/告知该幼儿周围的人哪些行为是要被消退或者予以强化的)

(4)逐渐脱离强化

使用惩罚时,需要注意:

(1)惩罚必须及时。

(2)惩罚应和替代行为的强化相结合,也即惩罚和奖赏要同时使用。

(3)要注意控制和避免诱发幼儿不良情景出现。

(4)成人执行惩罚的态度和标准必须一致。

(5)惩罚的实施者必须以冷静和求实的态度来实施惩罚,以避免由于情绪的激动和极度的愤怒而加重惩罚的程度,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6)实施惩罚要慎重。(应该正强化无效果的情况下不得己时采用)

(7)暂停法使用时间不宜过长。(5-20分钟为宜)

(8)运用反应代价法时,只需让幼儿付出小小的代价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有时代价太大,未必能够取得相应的效果。

适合矫正:幼儿的咬指甲、吮手指、遗尿、攻击性行为、强迫症等问题行为。

2.消退法

消退法是行为治疗的一种,是指某一行为过去曾得到强化,若此时这个行为之后并不伴随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景时,该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降低。也就是说通过消退程序即停止强化可以使某种反应的频率降低。

实施消退法的程序:

(1)选择好要被减少的行为

选择消退的行为要明确具体,不要计划一次改进所有的不良行为。

在消退过程期间,行为在开始变好以前可能会变得更坏,有时还可能出现情感抵触行为如哭叫、绷脸、撅嘴等及攻击性行为。此时要坚持下去,将会消除不良行为,否则只会将强不良行为。

(2)作好实施消退法的准备工作

确定什么东西正在强化不良行为,以便能在处理期间撤销这一强化物。

找出幼儿能从事的良好的替代行为及其有效强化物,以便消退和正强化相结合,使消退效果更快、更佳。

在程序开始之前,要确保所有与幼儿有关的人员都知道什么行为正在被消退或什么行为正在被强化,使他们学会对不良行为不予理睬,而对替代的良好行为予以强化。

(3)认真实施消退程序

在实施之前,将计划内容告诉幼儿

对良好行为的正强化,必须遵循积极强化法的有关原则

消退程序开始后,撤除不良行为的所有强化物,同时强化所需要的良好行为,两者之间必须完全一致

(4)逐渐脱离消退程序(消退期间会有自动回复)

需要注意的是:

采用消退法应该与正强化相结合,这样效果更好

消退法不能用于不具有消退性质的行为。

消退行为开始后,不可轻易中断消退程序或采用间歇消退法(如幼儿情绪反应激烈或产生攻击行为则停止消退,等攻击性行为消失后再继续消退),否则可能使不良行为更为严重。

适合矫正:儿童的发脾气、哭闹、多动、神经性呕吐、偏食等问题行为。

3.间歇强化法

这是一种运用正强化减少行为的方法。在减少行为的间歇强化程序中,间接强化的含义与上一部分内容介绍的完全相同,只是运用的条件和对象不同。

间接强化程序是用正强化法来减少行为,比起消退法、惩罚法来,它可避免使用厌恶刺激,由此也避免了使用厌恶刺激所造成的挫折感、焦虑及紧张等不良行为的反应。

三种间接强化程序:

(1)低比率区别强化

指某一行为(或反应)只在以低比率发生时才给予强化,那么以后的行为(或反应)将以低比率发生。

例如:孩子喜欢吃巧克力,那多吃巧克力对孩子又不好,又不能使孩子完全不吃巧克力,那么规定每天只能吃两块,若做到了,则给予强化。

(2)零反应区别强化

指在一规定的时间内若不需要的行为(即要消除的行为)不发生,就给予强化。例如:要消除幼儿在活动室里大声尖叫的行为,可用一计时钟,先规定5分钟内不发生尖叫行为。当儿童发生尖叫行为时,把计时钟拨回零,等尖叫停止,就让计时钟开始计时,若连续5分钟过去后,没发生尖叫行为,就给予强化。以后,规定时间可逐渐延长,直至尖叫行为发生或不再发生为止。

(3)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

不相容行为: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行为,他们彼此对立,不会同时发生,如站和坐,安静与吵闹等。

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选择一对不相容行为,一个是要减少的不良行为,一个是要增加的良好行为,在减少一个不良行为的同时必然会增加另一个积极行为。

4.榜样学习法

榜样学习法既可增进积极行为,同时也是减少幼儿不良行为的常用技术,具体操作见上半部分。

5.游戏治疗

游戏治疗就是以游戏活动为媒介,让儿童有机会很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暴露问题,并从中自我解除精神困扰的一种教育方法。

游戏治疗可以分为:指导性游戏治疗和非指导性游戏治疗

游戏治疗案例——详见资料P75

进行游戏治疗的原则:

治疗者应与幼儿建立温暖、友善的关系

治疗者要接纳孩子真实的一面

治疗者在与孩子的关系中,要建立宽容的爱,让孩子自由自在地表达他所有的感受

治疗者要善于辨识和反映儿童的内在感受

治疗者要尊重孩子能够把握机会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做选择和着手改变是小孩儿的责任

治疗者不要企图用方法来指导孩子的行为或谈话,要让孩子带头,治疗者跟随治疗者不能急着赶治疗的进度,治疗者要知道治疗是渐进的过程

治疗者只能定下一些必要的限制,这些限制是为使治疗符合真实生活世界,以及让孩子知道他在治疗关系中应负的责任

注意事项:

游戏治疗场所最好布置成游戏房间

游戏室里摆放适合使用的游戏材料

适合治疗:一些适应不良,如孤独、退缩、攻击、拒绝长大;也适用于治疗口吃、吮手指、做噩梦、尿床、厌食、情绪障碍等。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是人们对环境的一种高效而愉快的适应状态,是个体在适应环 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的状态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潜能而进行的系列教育活动。心理健康的儿童大致表现为:智力发育正常;情绪健康、反应适度;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人际关系和谐;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统一和谐;性格特征良好。 一、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较多,深人了解其影响因素,对改善和促进幼 儿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生物因素 1.遗传 人的遗传基因不仅表现为在人体结构和机能方面有所不同,也表现为由 此引起的行为上的差别。 2·先天素质 儿童的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中复杂的环境因素相互作 用的结果。它主要是由妊娠期孕妇的疾病、用药、营养、环境污染、烟酒以及孕妇的情绪等对胎儿的影响造成的。 3·机体损伤 脑的损伤和疾病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和造成心理障碍的又一因素。(二)心理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因主要有学前儿童的动机系统、情绪 倾向、行为习惯、认知能力、人格特征和早期经验等 工。 (三)社会因素 1.家庭

家庭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伦理 道德、生活方式等直接对幼儿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 (1)儿童的行为动机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从小衣食无忧,享受到家庭温 暖的儿童心理发展往往是健康的。而从小在物质上得不到满足、精神上饱受摧残的儿童,行为异常的概率往往较高。 幼儿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 (2)学前儿童在与家庭成员的相处中情感表达得最充分,对儿童健全人 格的发展至关重要。反之往往会引起种种行为问题。 刖丿L童社会化行为首先是在家庭中获得的。他们在家庭中获得各 (3)学一 种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培养,从而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家庭正常结构的破坏,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等会使儿童的心理适应发生困难。此外,对儿童过分溺爱会导致儿童养成自私、任性、骄横、懒惰、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倾向;对儿童要求过高过严、教养方式粗暴衢单等,则会造成儿童心理负担过重、自卑、冷漠、不合作等不良的心理倾向。 2·社会 幼儿园是儿童最早进人的社会环境,对儿童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师幼关系融洽与否往往影响儿童心理的平就如教师脾气粗暴、情绪反复无常,往往会造成儿童的心理紧张。一切不适合儿童身宓发展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都会出现儿童不自信、胆怯、自卑等种种不良的心理问题。 另外,物质环境中的不当温度、光线、噪声、。污染等都会影响儿童的情 绪和行为。不良压力、环境过于单调或者过多的刺激等。会造成儿童心理紧张、不适应、寂寞等心理问题。 他们对情绪的认识水平不高,不能合理地进行宣泄。成人要善于进行疏导,引导幼儿学会用一些方式来宣泄自的不良情绪,缓解自己的压力,如倾诉、 运动、大哭等。幼儿园里可以设置一些心理角、心情小屋等,布置一些软靠垫、毛绒玩具或一些好吃的零食。让幼儿能够释缓自己的不良情绪。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计划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计划 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产物,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稳定。下面是X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1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少儿成长中心的助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心理小辅导员的管理,利用“心理减压站”社团,使我校的心辅工作上一个台阶。 2.在学校网站开设版块,提供心辅的空中平台,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同时接受学生家长的咨询。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你心我知”心理广播的质量。 4.加强师资培训,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心辅水平。 5.继续开设好心理辅导活动课,让心理辅导促进未成年

人思想品德教育。 6.开设团体辅导观摩课,加强研究,提高实效。 7.撰写个案、论文,注重资料的积累。 三、具体工作: 队伍:建立以校长为核心,以德育教导为分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全校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组成强大的师资队伍。目前我校已有1名教师通过了新区心理咨询的培训,并获取了相关证书。本学期我校将加大教师的培训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心理辅导中心举办的各类辅导班,提高师资水平。我们将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到我校作专题讲座,争取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早日上台阶。团辅:在前几年我校开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基础上,今年的3年级开设此课,每周每班开设一节,期末上交教案。组织校内的研究课,并组织参加片里的观摩课。经常吸收反馈,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效性。 个辅:继续建立对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接待制度,在每周一到周五中午的11:50——12:50为个别心理辅导开放时间。作好情况记载并作资料保存。心理辅导员每月定期进行心理辅导的交流与分析,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宣传:今年为了加大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增加了三块宣传阵地。一块是利用每周二的谈话课时间开设“你心我知”的专题广播,到时将播送学生学习上、生活上、

幼儿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幼儿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案例背景: 五岁的孩子,正处于幼儿的过渡期,充满期待又有些害怕,他们可能会畏惧老师,畏惧同学,觉得没有安全感,而且会时不时耍任性,与老师发生冲突。因为一切都比较陌生,所以选择躲在家长身后,不愿见老师,不愿上学,不愿意与人交流,沟通.所以,老师与家长应该及时加以导,帮助孩子排除这种心理障碍,否则长期下来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身心健康。 案例介绍: 我们班的吕志鹏小朋友今年5岁,刚入园,比较好动,该幼儿从小由母亲亲手带大,母亲很溺爱他,总是百依百顺,每天上学总要将他送到教室里,帮他收拾好课桌,摆放好文具,课本后,才母子依依不舍。所以这孩子做事十分依赖母亲,由于对母亲的依赖心理,上学后产生母子分离焦虑.又因其性格倔强,任性,遇到困难易退缩等性格原因,换上了“上学恐惧症”。 案例分析: 个性特征:对于这个孩子,其状况的形成主要有二个原因: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孩子的父母早已离婚,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母亲因为残疾,靠仅有的一点生活津贴生活,即使这样,把所有好吃的都留给孩子,所以他们相依为命.因为丈夫对她造成的伤害,所以她很恨孩子的父亲,从小就对孩子说:“世界上没有好人,父亲抛弃了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相信的,依赖的就是妈妈”,所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理已经埋下了阴影,不愿敞开心扉,不敢与人交流,眼神中总是游离着忧郁。二是教育理念落后。别人上学他只是拿着棍去打鸟,钓鱼,所以,孩子连基本的行为习惯都不知道,母亲却说:“以后只要能认识几个钱就行”。 辅导措施: 1、进行心理辅导:先建立信任关系,采用讲故事和游戏的治疗方法。让孩子的依恋从母亲身上移情到我身上,再逐步过渡,并针对他的问题进行了几次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在家长和老师共同帮助之下,他基本消除了“上学恐惧症”重回幼儿园,但中间也有过两次反复,又经过一次心理疏导,增加对其进行意志力、独立性训练及耐挫训练后,性格也比原来开朗了许多。与家长沟通,指出孩子任性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孩子太溺爱了。告诉家长孩子发脾气时,不要去搭理他,对他冷处理。等他脾气过后,再告诉他发坏脾气是坏学生的行为,并对他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 2、耐心引导,发现优点:经常去关心他的生活、学习,与孩子说说话,再寻找闪光点,如能自己整理书包了等,我就表扬他做得好,要某些幼儿都来学习他。做事认真负责就当个小小管理员。总之,只要一发现他的优点,就在班上重点表扬,使他自信了,做事也积极主动了。 3、积极与家长联系,得到家长认可配合: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并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引导努力改正。教育孩子不要把坏脾气带到幼儿园来,用生动的故事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同时,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养成良好的习惯。 4、抓住孩子的闪光点:老师要善于挖掘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他的优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感兴趣的事情上。老师的信赖、小朋友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5、持之以恒地心理辅导:孩子的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幼儿期的烦恼。在这一点上,家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描述

心理健康的含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里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地社会功能。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含义: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①动作发展正常②认知发展正常③情绪积极向上④人际关系融洽⑤性格特征良好⑥没有严重的心理及卫生问题 心理健康的特性:①相对性②连续性③可逆性④动态性 认知教育:认知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0-3岁] 1.创设丰富的环境,提供适宜的玩具与材料玩具与材料适宜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安全(牢固的,无毒的,便于清洗的,有一定的体积)②孩子喜欢的(只要孩子喜欢就是好的,不是越贵越好)③多功能性④灵活呈现,数量是当(藏,换)⑤充分利用生活物件(药盒,个性特点,不同年龄差异)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坚持户外运动,扩大生活范围 3.鼓励,支持婴幼儿的自发探索(不贸然打断,干扰。成果欣赏并鼓励探索中有困难,鼓励,让体验成功快乐) 4.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游戏(符合婴幼儿感知认知的,循序渐进增加游戏难度。时刻关注婴幼儿的情绪反应。同一游戏可以举一反三玩出新花样提起兴趣。游戏需反复进行认识红黄蓝) 情绪情感教育:注意问题:营造安全,温馨,愉快的心理社会环境(周围精神氛围,人际关系)妥善处理婴幼儿的消极情绪,帮助婴幼儿学习识别他人和自己的情绪,通过经常性的游戏促进积极情绪的发展。 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立体型原则,活动性原则,整合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发展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结合(知行结合)原则。 认知教育应注意的问题3-6岁:树立正确的目标管,选择贴近幼儿经验的探究内容,提供机会扩大生活圈,累积丰富经验,注意幼儿多感官的参与,教给幼儿适当的方法,多采用游戏的方式,家园合作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问题行为的定义:问题行为是指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妨碍其智能和人格的正常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或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系列行为。 问题行为与正常行为,异常行为:①正常行为:指个体所处的年龄段和社会文化相称的能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适应性行为。异常行为:严重偏离常态的障碍性行为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辅导方法

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研究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辅导方法 妥安乡岭岗小学李福明 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缺乏亲情,缺乏疏导,缺乏监管,导致心理不健康,有的留守儿童心态不正成绩低劣,有的厌学逃学荒芜学业,有的遇到困惑自杀,有的经不住诱惑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现代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问题,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严重影响了民族的振兴,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兴旺发达。如何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破解的一个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实践探索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将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接班人。我们学校为了让留守儿童能“沐浴阳光的温暖”,“祖国之花”更加娇艳,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研究》。现在对其中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辅导谈几点看法。 一、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我们长期对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 的观察,发现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情绪明显消极,逆反心理强 经过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不少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

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研究显示,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分值均高于全国常规指标,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这部分学生由于长期缺乏安全感,对老师,监护人的教育产生误解,就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2.性格比较孤僻、内心发展失衡 父母双方外出后,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其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 有调查显示,在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中,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3.认知水平较差 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正面

2013__2017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寸塘口小学2013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根据《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案》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切实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二、工作对象 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本校学生 三、工作定位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组成 部分,是在我校“留守儿童教育领导组”领导下开展工作,依托心理咨询室采取个体心理咨询、团体活动、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面向全体留守儿童,普及学习人际交往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常识。以预防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建立必要时求助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 四、工作目标 1、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

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和适当求助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在实践及活动层面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物质、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的工作机制。 3、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心理咨询室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为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工作原则 1、全体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格和健全人格。尊重留守儿童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自立、自强。 2、实践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原则。亲身实践,以参与活动、体验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及开设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开展工作。活动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和心理咨询技术,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开展系统性的教育活动。 4、整合性与互补性相统一原则。将团委长期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的工作经验、理念和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整合起来,开展工作。要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与学校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团委其它工作,与校内外、课堂内外,其它健康教育活动相互补充。共同完善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教育整体氛围的形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曹中平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随之,在广大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近10年来,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焦点。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关爱留守儿童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数量巨大: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 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 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区域分布:留守幼儿为同龄儿童的三分之一,集中于中西部 0-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比例为30.46%,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大省。 据调查,农村留守幼儿数量超过100万的省份有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 这7个人口流出大省学龄前留守儿童总和占全国学龄前留守儿童总数的65.97%。 教育问题:监护人重视不够,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健康问题: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60-70%以上的父母在外省打工。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一、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历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 1.单向视角分析:留守儿童的产生源于人口流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流入沿海城市,造成未成年儿童滞留农村。人口学家首先觉察到这个问题。 2.多向视角分析:进入新世纪后,“三农”问题成为我国优先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受到全方位的关注。 3.多元整合分析:2007年以来,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流动儿童问题开始整合。随着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不断开放,流入城市的农村儿童日益增多,相应的留守儿童的绝对数在下降。同时,经过教育资源整合,农村寄宿制学校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失控”状态基本上得到遏制。 (一)单向视角分析 2000年以前,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分别从各自学科的视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成与发展状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第一章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评估 (第一周)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的掌握出生-1岁儿童身心发展评估 2.能够熟练的掌握1-3岁儿童的身心发展评估 3.能够熟练掌握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评估 教学重点 能够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评估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了解和运用如何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进行评估,能否灵活的运用于实际当中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出生-1岁儿童的身心发展评估 课程导入 在讲述本章节内容时我们就以童童为原型,来展现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奥秘。学生可以循着童童的身心发展轨迹初步认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正确评估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 童童从出身之后,经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一般而言,在学前期,我们把童童的少女心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出身-1岁、1-3岁、3-6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童童在身体动作、认知、情感、社会性、个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表现出不同的心理能力和发展水平。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出生-1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评估方法。 课程内容: 一、出生-1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一)身体发展特点 1.生长发育非常迅速 2.身体动作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 (二)心理发展特点

1.感知觉是出现最早,发展最快,最先达到比较完善水平的心理能力 2.言语发展进入准备期 3.情绪,情感逐渐分化 4.依恋关系的建立 二、出生-1岁儿童身心发展评估 (一)动作发展 (二)认知发展 (三)语言发展 (四)情绪发展 (五)人际交往发展 第二节 1-3岁儿童的身心发展评估 课程导入: 童童一天天长大,身心发展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在前一段发展的基础之上,1-3岁期间,童童有如下身体和心理的发展特点。 一、1-3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一)身体发展的特点 1.生长发育十分迅速 2.动作增多,逐渐熟练和复杂化 (二)心理发展的特点 给出案例让学先自己说明童童具有怎样的心理特点,然后老师给予总结 1.出现思维能力 2.进入正式的学说话阶段 3.人际交往范围扩大 4.自我意识萌芽,进入“第一反抗期” 二、1-3岁儿童身心发展评估 (一)动作发展 (二)认知发展 (三)语言发展 (四)情绪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表.doc

辅导对象轩轩班级小一性别男年龄 4 岁辅导日期2016.08.29-10.30 基本孩子在心理方面存有问题 情况 1 、心理脆弱 问在幼儿园,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就放声大哭;小朋友跟他开玩笑,说奶奶不来接他,他也哭。 2 、自理能力差 题 老师让小朋友血这穿衣服,他不会就哭 3 、不会和小朋友交往 表 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交往很少,不爱和大家说话,自己坐在一边,不肯参加班里的活动,大家玩玩具,他想玩,却不敢现 和大家一起玩

1、遗传因素 原据轩轩奶奶讲他妈妈小时候也是这样胆小,怕羞,后来长大才改掉这个毛病 2、后天的教育环境 因 老人对孩子照顾的时间较长,生活技能方面缺乏必要的锻炼,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再加上周围同龄小伙伴少,很少和分 孩子在一起,使他不知道如何和大家相处,遇到问题总想着让 奶奶帮忙,他不知道如何是好时,只能用哭来发泄心中的不愉 快。 析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表

1、做好家长工作,请家长在家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给 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锻 辅 炼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让孩子多和同龄人在一起,学 习必要交往的技能。 导 2、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给予必要的心理支 持。在园要多鼓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对3、发扬其长处,树立其自信。 跟据他的记忆力好,平时在组织教育活动时,经常给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他大胆表现,慢慢的孩 策 子就会主动积极的参加活动,自信心也会提高, 4、教师给予个别指导。 由于他的生活技能差,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给予个别指导,教他穿衣服、洗手等。 5、用音乐活动来进行心理调控 如用律动和歌表演来消除不愉快心情,从而建立良好积极愉悦的情绪。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改善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改善对策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村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使城市建设步伐获得较大的动力,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因为没有父母的照料和抚养,留守儿童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对儿童的成长发展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当下国家应当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各种科学的心理研究,探索一些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改善对策,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培养健康的心理性格,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逐渐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逐渐增加,一直到今天,农村人口依然在源源不断地涌进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有数千万之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性格不良状况的产生主要与家庭氛围的缺失有关。由于留守儿童不能得到持续的父母的抚养与爱护,他们大多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而且这种负性心理特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深,主要表现为不愿与人交往,社会生存能力较差,不遵守规矩等。农村社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文化氛围也相对落后,因此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社会保护,儿童出现恐惧和焦虑的心理状况。留守儿童还

有十分深重的自卑情绪,性格一般都比较懦弱,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心理结构不完善,心理弹性较小,因此形成了各种乖戾倔强的性格,主要表现为易冲动、自私等。留守儿童的心理及性格的成长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整,必将对留守儿童的人生产生消极作用。 2.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对策 2.1营造充满亲情与关爱的家庭教育环境 相关研究表明,单亲在家的留守儿童要比双亲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略好一些,因此,为了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父母双方可留下一人来照管孩子。留守在家的父母应当给予孩子较多的关爱,关注孩子的各项需求以及心理情感的变化,及时做好各种教育辅导。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父母本身也应当积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父母保持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在关心孩子学习生活的同时,注意观察其人际关系,适当给予教育措施,引导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2.2农村学校应当发挥好儿童心灵成长家园的作用 学校是儿童心灵成长的重要教育场所,因此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性格的重要作用。首先学校方面尤其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当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学生的人心理性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和鼓励措施。为了防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记录

岭南小学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记录 班主任:杨艳娣辅四年辅 11 王文年 对时问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往往走神,不善交谈,少笑容 表我通过家访和该生交谈,了解到产生以上行为的原因主要以下几方面 原 、父母离异,且父亲长年失去联系,严重缺乏母爱、父爱 分 、缺乏必要的关爱,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不乖点吗,妈妈要你了,爸爸也不在等等)在她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首先我以电话联系的方式对孩子的爷爷奶奶进行家访辅 虽然孩子没有父母关爱,孩子本人便不低人一等,多让孩对 与同龄伙伴交往,不能过于限制孩子的娱乐生活,并且多与及过孩子谈心等。让她充分感受家的温暖。 程 辅导结果:她表示要做个文明,守纪的好学生. 岭南小学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记录 班主任:杨艳娣辅四年辅 2016.3.11

11王诗年时对 问该生不适应学校规章制度的约纪律较在学校里和老表同学都很少沟不愿意交. 我通过家访和该生交谈,了解到产生以上行为的原因主要以下几方面原 、父母长年在外,严重缺乏母爱、父爱 分 、缺乏必要的关爱,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不乖点吗,妈妈要你了,爸爸也不在等等)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我先打电话联系他远在他乡的父母,希望他平时多关孩子。然后是对孩子的爷爷奶奶进行家访,让爷爷奶奶不辅 过于溺爱孩子,不能过于限制孩子的娱乐生活,并且多与对 子谈心等。让同学们主动和他交往,帮助他学习。让他充及感受家的温暖 辅导结果:他感受到了老同家长平时对他的关表要做个文守纪的好学. 岭南小学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记录 班主任:杨艳娣辅四年辅 2016.3.25 王文年11 时对问和同学关系不好,课间爱和同学打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一种特殊的形态中,通过调查,我校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一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在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为中等和中下等水平,学习很好的留守儿童只是少数。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积极。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没有人督促和帮助,加上思念父母分散精力,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缺位。留守孩子的监护主体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个监护人群体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没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以及身体素质差的问题。由于他们中大多数人自身的教育水平有限和思想观念落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相对于其他学生,留守儿童更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二、对策建议 针对我校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生活缺关照、心理缺关爱、行为缺规范、家教缺知识、安全缺保障的“五缺”现象。 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由班主任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建档

工作(父母的联系方式是必有内容),将其在校的表现记入档案,定期与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联系沟通,及时反映学生的情况,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是提供沟通条件。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和视频聊天软件,方便外出务工家长随时与子女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和身体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三是开展各类有益的活动并鼓励留守儿童主动积极参与。如主题班会、联谊会、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知识、道德法制讲座等,以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和集体归属感。 与留守儿童手牵手,心连心,共同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总结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总结 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向我们预示着:21世纪最大的财富就是人才。因此,关注21世纪的主人——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了充满希望的一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矗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发展。而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辅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教育课程。 现就我校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对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的受挫能力越来越小,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必不可少的。小学阶段是一切的基础,如果在小学阶段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兴趣,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以及正确地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必将为他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矗当代的小学生,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处于特殊地位,长辈的呵护、父母溺爱,容易使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他们最关注什么?他们最困惑什么?他们最需要辅导老师帮助什么?为深刻地了解这些,我们辅导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农村小学生心适应问题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着心理适应问题,其中学习方面最突出,其次分别为生活方面、交往方面、认识自我方面。针对这一实际,在活动辅导中,我认为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方面进行重点辅导,使学生爱学乐学。(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动机和兴趣是学习中的动力因素,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到学习是十分有趣的(2)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联系实际,对照自我,从而自觉地学习,消除学习上的不适应情况。(3)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教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学生熟悉的事情,只有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他们才能有话可说,产生共鸣,课堂气氛活跃,辅导效果水到渠成。在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认识等方面,我也选择了一些有针对性、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二、开展心理活动的要求 (1)切实加强领导。学校和校区的领导高度重视这一活动,充分认识了在农村小学开展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和素质实践的全面进行,加强和改进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2)制定教育计划。学校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层次有重点的制定各年级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和主题。 (3)营造活动氛围。学校利用宣传专栏、板报、广播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意义。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心理氛围。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一、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认识 1.对“学前儿童”的正确认识 1)学前教是指从出生到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 2)幼儿教育是指3-6岁所实施的教育 2.《纲要》指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健康成长。 二、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情绪障碍等 三、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随着幼儿进入学前期(4-5岁),同伴交往逐渐成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下面根据幼儿日常出现的问题予以分析) 1.小朋友不愿意上幼儿园——与同伴关系、教师评价有直接关系 1)同伴关系:指个体与年龄相仿者或心理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活动中形成的人 际关系。 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社会地位的类型 a.受欢迎型儿童 b.被拒绝型儿童 (其自身特点为:积极主动、喜欢交往,但缺乏适宜交往策略,消极行为多) c.被忽视型儿童 (其自身特点:害羞、拘谨、退缩,不敢自我表现,社交能力弱,自己玩耍) d.一般型儿童 3)具体措施 (1)针对被拒绝型儿童的教育矫正 a.教导法:明确告诉幼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为什么 b.角色转换——移情:帮助幼儿理解对方的情感 c.创设情境:练习使用积极的交往方式

d.及时强化:当儿童在真实交往中出现积极交往方式时,应给予鼓励 (2)针对被忽视型儿童的教育矫正 a.培养自信心:给予其表现才能和选择决策的机会 b.成功的经验体验:开展积极的协作游戏,让幼儿体会活动合作的乐 趣 c.充分理解尊重幼儿,满足其安全感 (各位家长可根据上述描述,再加上积极与幼儿园老师沟通,来判断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以便及时帮助处境不利的孩子解决其存在的问题) 2.孩子是幼儿园里的“小霸王”——幼儿攻击性行为 1)出现的原因 a.本能 b.挫折:幼儿长期的挫败感 c.社会学习 d.社会认知歪曲 2)影响因素 A.儿童自身 a.生理因素(长得高,身体壮) b.气质特点(胆汁质、多血质等) c.自控能力 d.即时情绪 B.父母家庭 a.父母行为:榜样作用 b.家庭情感氛围 c.父母教养方式 d.家庭的社会阶层、经济状况、家庭结构 C.同伴 a.幼儿的观察学习及模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如何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设计背景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也大力推行机械一体化。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 “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 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据前人的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的研究,前人认为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在对“留守儿童”其他问题方面的研究,前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据调查显示,我校763名学生中留守儿童49名,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31名。外出务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基本处于空白,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如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节假日生活孤单无趣、家庭教育质量低等。 综上所述表明:“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和学习情况。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 3、体会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到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自觉性。 4、让监护人知道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如何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各种对策。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 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难点:如何让留守儿童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 乐观的生活态度。

2017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2017年石佛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根据《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案》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切实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二、工作对象 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本校学生 三、工作定位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在我校“留守儿童教育领导组”领导下开展工作,依托心理咨询室采取个体心理咨询、团体活动、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面向全体留守儿童,普及学习人际交往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常识。以预防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建立必要时求助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 四、工作目标 1、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

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和适当求助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在实践及活动层面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物质、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的工作机制。 3、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心理咨询室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为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工作原则 1、全体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格和健全人格。尊重留守儿童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自立、自强。 2、实践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原则。亲身实践,以参与活动、体验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及开设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开展工作。活动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和心理咨询技术,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开展系统性的教育活动。 4、整合性与互补性相统一原则。将团委长期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的工作经验、理念和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整合起来,开展工作。要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与学校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团委其它工作,与校内外、课堂内外,其它健康教育活动相互补充。共同完善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教育整体氛围的形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心理辅导班王英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的各种内在表现。 2、让学生知道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如何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各种对策。 二、教学形式: 情景回顾、交流、讨论。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回顾。(播放大石小学留守儿童网上大拜年视频) 2.分析留守儿童现状。 ①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 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大石小学共有在校学生817人,其中“留守学生”244人,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其中双亲外出的就有89人。 ②心理健康的各种表现。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存在“亲情饥渴”、学习成绩滑坡、心理封闭、容易受到伤害及行为习惯较差等严重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问题。同时,这些留守学生大多数表现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自卑懦弱、缺乏自信;行为孤僻、缺乏对他人的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较差,他们的人生安全和生活环境也令人十分担忧。 ③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出示活动图片) a.让孩子们生活舒心。伙食团老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科学营养配餐,努力改善伙食质量,保证每一个留守儿童吃饱吃好。 b.让孩子们享受父母般的爱心。公寓老师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整理自己床铺和学习用品的自理能力。按时组织本寝室内的孩子给“留守儿童”过一个简单朴素的生日。唱一支生日快乐歌,送上一份师生自制的生日礼物,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生活在大家庭的温暖。 c.让孩子们玩耍得开心。学校根据“留守儿童”各自的爱好,组织了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派富有特长的生活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开展活动。平时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和蔼的态度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跟他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让他们从老师身上感受到亲情,让他们玩得开心。 d.让孩子们身心安全放心。生活教师每周为“留守儿童”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让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每周集中对“留守儿童”进行以“安全用电、用气、防火、防溺水”等的安全教育课,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每期开展一次法制教育活动;身心安全环境,让他们身心安全放心。 四、小结。(出示留守儿童心语心愿)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健 康概述 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健全状态。 2、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指的是保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寻找对心理产生有害作用的根源,增进人的心理效能及适应、改造社会的能力。 3、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4、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 皮耐尔,1972年提出废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提倡心理健康的历史起点。 比尔斯,美国人,本世纪初现代心理健康的发源,《一颗失而复得的心》,1908年5月发起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美国“康涅狄克州心理健康协会”。1930年5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会上产生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心理健康委员会。 5、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曼提出的: (1)完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够 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 估计;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 际; (4)能与现 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护人格的完整与 和谐; (6)具有从 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 系; (8)适度的 情绪控制与表达; (10)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 (11)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能恰如其分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6、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四个判断标准: (1)统计学标准:将“正常”看作平均状态,分布在中间的正常,两端者异常。 (2)病理学标准:将“正常”看作不存在心理病理问题。 (3)理想状态标准:将“正常”看作理想状态,没有一个人能完全达到。 (4)适应过程标准:是主要标准。这一判断标准将正常人的生活看作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心理健康者不断地学习有效的技巧以应付紧张状态。这种判断标准强调变化的重要性,认为健康的人常以各种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行为模式和应 付策略,以便更好地适应环 境。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能 适应环境,就被视为异常, 7、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的标志: (1)智力发展正常— —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思维的核心。智力明显低于 同龄儿童平均发展水平的 儿童心理也会不健康。 (2)情绪反应适度— —良好的情绪状态表示人 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平衡状 态,使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应 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的儿 童对待环境中的各种刺激 能表现出适度的反应,并能 合理地发泄消极的情绪。情 绪太易变,反复无常,情绪 的表现于内心体验不一致 或与外部环境不协调,都是 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3)人际关系融洽— —儿童与别人的人际关系 是条常常会导致儿童产生 各类问题。心理健康的儿童 乐于与人交往,善于理解别 人,接受别人,也容易被别 人理解和接受。 (4)行为统一协调— —心理学家伯纳姆认为,健 全的人格就是统一的人格。 心理健康的学前儿童,心理 活动和行为方式能基本处 于和谐的统一之中,反之, 则会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 (5)性格特征良好— —性格是个性最核心、最本 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 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 了的行为方式之中。,心理 健康的儿童一般具有热情、 勇敢、自信、主动、慷慨、 合作和城市等性格特征,反 之,则会表现出、自卑、孤 僻、胆怯、执拗、依赖等等 不良性格特征。 8、学前儿童心理保健 的意义: (1)培养健全的人格 ——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发挥学前儿童的更大心理 效能。 (2)增进和维护健康 的心理。 9、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的内容: (1)改善家庭、托幼 机构和社会的自然与文化 环境 (2)对学前儿童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 (3)对学前儿童进行 行为指导、心理辅导和心理 治疗 第二章影响学前儿童心 理健康的因素 1、影响健康的理论模 式: (1)霍门——健康的 生态模型,将健康看作遗 传、环境、自身和经验交互 作用的结果。 (2)布鲁姆——将影 响健康的因素归纳为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保健设施的易获得程 度、生物学因素(包括生理 和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四 个方面, HS=f(E+AcHs+B+LS)。 (3)英格尔——基于 系统方法的生物-心理-社 会模式,是学前儿童心理健 康因素论中最具影响力的 理论。 2、从生物、心理、社 会的三个维度理解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的意义在于:从注重生理原 因到注重与环境的相互作 用,以系统论观点揭示各种 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所产生的影响。 (1)生物纬度——包 括遗传因、神经类型、生理 生化和免疫特征等。 (2)心理纬度——包 括认知、情感、人格特征、 行为习惯、个体生活经验、 价值观和信念等。 (3)社会文化纬度— —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文 化、经济状况、人际关系、 社会地位和教育等。 3、影响学前儿童心理 健康的生物学因素:遗传因 素、先天素质、机体损伤或 疾病、生理发育迟缓、生化 改变。 4、三类遗传: (1)直接遗传——由 于遗传因素而引起的行为 异常。 (2)间接遗传——由 于某一遗传性而间接引起 的行为异常。 (3)轻微遗传——某 些行为主要受环境因素的 影响,遗传只起轻微的作 用。 5、先天素质:先天的 解剖生理特点,是遗传基因 和胎儿发育过程中环境因 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6、机体损伤或疾病: 机体(特别是脑)的损伤或 疾病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 健康的重要原因。 7、生理发育迟缓:由 于生理机能受损而造成的 发育迟缓现象。 8、生化改变:中枢神 经系统对大脑功能的重要 影响。 9、先天素质中胎内环 境对胎儿的影响。 孕母营养状况、患病或 用药状况、情绪状态、环境 污染、放射线、烟酒等。 10、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 康的心理学因素:需要、动机、 自我意识及情绪。 11、从学前儿童的需要、 动机、自我意识及情绪等侧面 综合分析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 系。 (1)需要——人在生活中 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 的一种内部状态,是机体自身 或外部生活条件要求在脑中的 反应。满足儿童的合理需要。 (2)动机——是需要的外 在表现,它推动人为满足某种 需要而积极活动,使人的活动 的内在原因。动机冲突是心理 冲突的核心内容,有四种类型: * 双趋式冲突——鱼和熊 掌不可兼得,都想要,只能选 其一。 * 双避式冲突——蛀牙痛 苦,看病也难过,都不想,必 选其一。 * 趋避式冲突——想做好 事又怕人讥笑;;想参加竞赛又 担心失败。 * 双重趋避式冲突——新 单位福利好人际不适应,原单 位人际好福利差。 (3)自我意识——是人对 于自身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 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 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包括 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 节等方面。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和理 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 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 越接近,个体的适应就越好, 心理就越健康。 *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与其 本身实际情况愈接近,知觉防 御现象愈少,行为适应愈好, 防御现象愈少。学前儿童总是 根据成人的评价爱和态度来评 价自己,有时在与他人的比较 和交往中认识自己,有时则在 分析自己的行为结果中认识自 己。所以,要公正客观地对儿 童进行评价。 *自我评价:我评价从简单 到复杂,从外部到内部,由浅 表向深层次方向发展。自我评 价中出现的偏差包括自我评价 过高和过低,都会阻碍个性的 健康发展。 *自我调节:个体根据环境 的作用促进原有的心理状态发 生变化并有创新,以适应和改 造外界环境的变化。 (4)情绪:广义的指个体 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态度的 态度体验;狭义的指短暂而强 烈的具有情景性的感情反应。 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学前儿童的 行为适应,提高他们的学习能 力和水平。 12、挫折对人的行为的作 用和影响: 人在某种动机的驱使下所 要达到的目的受阻就会产生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