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730.50 KB
- 文档页数:21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现状陈学福,张东敬,罗晓丹,陈 仁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感染科,广州510080摘要:HBV感染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抗病毒治疗的目标主要通过病毒学、血清学和生化学指标来定义。
已批准上市的两大类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均能减少肝脏炎症和纤维化以及降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率。
然而,抗病毒治疗的理想目标是功能性治愈,其显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的远期结局。
目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在于抑制HBV复制,但不能清除病毒,HBeAg和HBsAg血清学清除率低。
研发以功能性治愈为目标的新型药物,并评价与现有药物的协同、联合等作用是HBV治疗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乙型肝炎,慢性;核苷(酸)类药物;干扰素α;治疗学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256(2021)05-1011-05CurrentstatusofthetreatmentofchronichepatitisBCHENXuefu,ZHANGDongjing,LUOXiaodan,CHENRen.(DepartmentofInfectiousDiseases,GuangdongProvincialPeople’sHospital&GuangdongAcademyofMedicalSciences,Guangzhou510080,China)Abstract:ChronichepatitisBcausedbyhepatitisBvirus(HBV)infectionisaglobalpublichealthissue.AntiviraltherapyforchronicHBVinfectionplaysacriticalrole,andthegoalofantiviraltherapyismainlydefinedbyvirological,serological,andbiochemicalparameters.Asthetwotypesofantiviraldrugsapprovedformarketing,bothinterferonandnucleos(t)ideanaloguescanalleviateliverinflammationandliverfibrosisandreducetheincidenceratesoflivercirrhosisandhepatocellularcarcinoma.However,theidealgoalofantiviraltherapyisfunctionalcure,whichsignificantlyimprovesthelong-termoutcomeofchronichepatitisB.ThelimitationofcurrenttreatmentisthatitcaninhibitHBVreplication,butcannotclearthevirus,withlowserologicalclearanceratesofHBeAgandHBsAg.DevelopmentofnewdrugswiththegoaloffunctionalcureandevaluationofthesynergisticandcombinedeffectsofexistingdrugsareimportantdirectionsforHBVtreatmentanddevelopment.Keywords:HepatitisB,Chronic;Nucleo(t)ideAnalogues;Interferon-alpha;Therapeutics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04收稿日期:2021-03-25;修回日期:2020-03-25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20181007)作者简介:陈学福(1969—),女,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通信作者:陈仁,crlmczx@163.com 防治HBV感染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1]。
试析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摘要】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明显。
抗hbv药物有α干扰素、α-2a聚乙二醇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等。
该文概述了这些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耐药性及联合治疗等。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治疗【中图分类号】r36.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445-02根据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antigen,hbeag)的状况可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分为两种情况,即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和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
hbv感染常需要数年才发展到严重的结果。
目前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检测指标包括血清学指标(即是否出现hbeag消失或血清学转化,通常表明向hbv携带的转化或血清学恢复),病毒学指标[即hbv-dna 水平呈对数下降或hbv-dna下降到不能检测的水平(<10 uml-1)],生物学指标(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恢复正常)和组织学指标(即坏死性炎症程度和纤维化阶段的改善)。
抗病毒治疗就是要使这些指标好转,并能在治疗结束后得以维持。
1 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美国批准治疗hbv感染的药物有7种:α干扰素、α-2α聚乙二醇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
干扰素因需每天注射或每周3次注射,已被长效聚乙二醇干扰素所替代,后者每周只需1次。
多项试验表明,用抗病毒药物治疗1 a,可使13%~95%的患者血清hbv-dna下降到无法测定的水平,使38%~79%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降为正常,12%~27%的患者hbeag产生血清学转化。
能显著抑制hbv-dna的药物常能达到临床治疗目的。
在耐药性不同的口服药物中,核酸类似物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与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恩替卡韦没有交叉耐药性。
乙肝抗病毒治疗推荐方案(一) 慢性HBV 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 携带者对慢性HBV 携带者,应动员其做肝组织学检查,如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G2 炎症坏死者,需进行抗病毒治疗。
如肝炎病变不明显或未做肝组织学检查者,建议暂不进行治疗。
非活动性HBsAg 携带者一般不需治疗。
上述两类携带者均应每3~6 个月进行生化学、病毒学、甲胎蛋白和影像学检查,一旦出现ALT ≥2×ULN,且同时HBV DNA 阳性,可用IFN α或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 (Ⅱ-2)。
(二)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于HBV DNA 定量≥ 1×105 拷贝/ml,ALT 水平≥2×ULN 者,或ALT1.普通IFNα 5 MU( 可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每周3 次或隔日1 次,皮下或肌肉内注射,一般疗程为6 个月(I)。
如有应答,为提高疗效亦可延长疗程至1 年或更长[52] (II)。
应注意剂量及疗程的个体化。
如治疗6 个月无应答者,可改用其他抗病毒药物。
2.PegIFN α-2a 180 μg,每周1 次,皮下注射,疗程1 年(I)。
剂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性等因素决定。
3.拉米夫定 100 mg ,每日1 次口服。
治疗1 年时,如HBV DNA 检测不到 (PCR 法) 或低于检测下限,ALT 复常,HBeAg 转阴但未出现抗-HBe 者,建议继续用药,直至HBeAg 血清学转换,经监测2 次 (每次至少间隔6 个月),仍保持不变者可以停药[85] (II),但停药后需密切监测肝脏生化学和病毒学指标。
4.阿德福韦酯 10 mg ,每日1 次口服。
疗程可参照拉米夫定 [85](II)。
5.恩替卡韦 ( 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为1mg) ,每日1 次口服。
疗程可参照拉米夫定。
(三) 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 定量≥1×104 拷贝/ml,ALT 水平≥2×ULN 者,或ALT 因需要较长期治疗,最好选用IFN α(ALT 水平应1.普通IFNα 5MU ,每周3 次或隔日1 次,皮下或肌肉内注射,疗程至少1 年 (I)。
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全文手册(2023)目录1. 引言2. 疾病概述3. 传播途径4. 预防措施5. 诊断和检测6.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7. 并发症和预防8. 生活方式建议9. 结束语引言本手册旨在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提供全面指导。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病情恶化。
疾病概述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
一旦感染,人体可能会出现慢性炎症,导致肝脏损害和功能障碍。
严重的情况下,慢性乙型肝炎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传播途径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1. 血液接触:例如注射毒品时共用注射器、输血、器官移植等。
2. 性接触: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发生性行为时,可能会传播病毒。
3. 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妈妈传给婴儿,在分娩过程中或哺乳期传播。
预防措施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在于采取以下措施:1.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应按照疫苗接种计划进行接种。
2. 避免血液接触: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采取安全性行为以防止性传播、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或针头等。
3. 婴儿保护: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妇女,应在妊娠期接种疫苗,并采取其他措施以防止母婴传播。
4. 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使用安全的剃刀、牙刷等。
诊断和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检测需要进行以下步骤:1.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测: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等标志物来判断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
2. 肝功能检查:通过检测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血清胆红素等来评估肝脏功能是否受损。
3. 肝脏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扫描等可以帮助评估肝脏病变情况。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抗病毒治疗:根据患者感染的乙型肝炎病毒株型和病情,选择适当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以抑制病毒复制和减轻肝脏炎症。
乙肝临床治愈标准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乙肝的治疗主要通过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两种手段。
然而,乙肝的治愈标准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直到2019年国际肝病学会发布了最新的乙肝治愈标准。
根据国际肝病学会的标准,乙肝治愈分为两个层次:临床治愈和病毒学治愈。
临床治愈是指患者的肝功能、肝炎指标和症状均恢复正常,无需长期抗病毒治疗。
病毒学治愈是指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DNA 检测阴性,且表面抗原(HBsAg)阴性至少6个月以上。
具体来说,临床治愈的判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肝功能指标:血清谷草转氨酶(ALT)正常大小,且持续正常6个月以上。
2.肝炎指标: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转阴,乙肝病毒抗体e (HBeAb)阳性,且持续至少6个月以上。
3.症状:无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等肝炎症状。
病毒学治愈的判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连续至少6个月以上。
2.血清乙肝病毒DNA检测阴性(检测下限为15 IU/ml),且持续至少6个月以上。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临床治愈和病毒学治愈并不等同于乙肝的完全治愈。
即使患者达到了临床治愈或病毒学治愈的标准,也仍然存在复发的风险。
因此,乙肝患者一旦确诊,应该积极接受治疗,并且长
期监测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3)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3)一、前言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
为了提高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水平,降低疾病负担,本指南依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对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工作的医护人员,以及关心自身健康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二、预防2.1 疫苗接种主动免疫:推荐新生儿、儿童和成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疫苗接种程序为0、1、6个月。
被动免疫:对于暴露于HBV的个体,如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按照疫苗接种程序完成乙肝疫苗的接种。
2.2 血液和器官传播预防严格筛选献血员,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
对于器官移植等高风险人群,应在移植前进行HBV筛查,术后给予抗病毒治疗。
2.3 性传播预防提倡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
对于HBsAg阳性的个体,应避免与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
三、诊断3.1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 DNA、肝功能指标(ALT、AST、ALP、总胆红素等)和凝血功能指标(PT、APTT等)。
3.2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胆道等情况。
CT、MRI:评估肝脏脂肪变性、纤维化程度及肝硬化等。
3.3 组织学检查肝脏活检:评估肝脏炎症程度、纤维化程度及肝硬化等。
四、治疗4.1 抗病毒治疗口服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
注射抗病毒药物:干扰素α。
4.2 保肝治疗保肝药物:多烯磷脂酰胆碱、双环醇、水飞蓟素等。
4.3 抗纤维化治疗抗纤维化药物:抗纤灵冲剂、扶正化瘀胶囊等。
4.4 肝衰竭治疗积极处理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
肝移植:对于终末期肝病患者,可考虑肝移植。
五、康复与随访5.1 康复治疗肝功能减退患者应加强休息,避免劳累。
好消息:突破性新药有望治疗慢性乙肝慢性乙肝的背景慢性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炎,全球范围内约有2亿多人感染HBV,其中大约有2500万人发展为慢性乙肝。
慢性乙肝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当前,慢性乙肝治疗主要以抗病毒药物为主,例如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
尽管这些药物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和减轻肝脏炎症,但很多患者仍然无法有效控制病情或获得治愈。
突破性新药的背景然而,近年来,一种突破性的新药物取得了非常令人鼓舞的结果,给乙肝患者带来了希望。
这种药物被科学家称为“核心抑制剂”,它的工作机制是通过直接抑制HBV病毒的复制和感染,从而达到治疗乙肝的效果。
这种核心抑制剂与传统的抗病毒药物有很大的不同。
传统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来控制病情,但并不能完全清除病毒。
而核心抑制剂则具有更强的病毒清除能力,能够减少病毒在体内的积累,提高治愈率。
核心抑制剂的研究进展科学家们在研发核心抑制剂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他们首先发现了HBV病毒的核心区域是其复制和感染的关键因子,然后针对这一区域进行了精确的设计和筛选,最终发现了一批潜在的核心抑制剂。
经过严格的临床实验,科学家们发现其中一种核心抑制剂在慢性乙肝患者身上显示出了非常显著的疗效。
该药物能够快速降低血清中的HBV DNA水平,并且持续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感染。
同时,该药物的不良反应也相对较低,患者耐受性良好。
核心抑制剂的优势与传统的抗病毒药物相比,核心抑制剂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势:1.病毒清除能力强:核心抑制剂能够直接抑制HBV病毒的复制和感染,减少病毒在体内的积累,从而提高治愈率。
2.快速降低病毒载量:由于其对病毒的直接抑制作用,核心抑制剂能够迅速降低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水平,缓解肝脏炎症和损伤。
3.低不良反应率:与干扰素等传统抗病毒药物相比,核心抑制剂的不良反应率较低,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