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综述(1)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7
甘草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甘草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药材,拥有多种药理作用。
近年来,甘草中的化学成分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主要探讨了以下三个方面:
1. 甘草中成分的分离鉴定
甘草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皂苷、黄酮、多糖、生物碱、苷类、酸类、萜类等。
其中,皂苷和黄酮是主要的活性成分。
皂苷是甘草最常见的化学成分之一,主要有甜菜碱、甘露醇、甘草酸、二甘草酸等。
黄酮类化合物在甘草中也很常见,如甘草素、异甘草素、乙二酰甘草素、甘草素酸等。
此外,甘草中的多糖也是研究热点,包括糖基甘草酸、糖基二甘草酸等。
2. 甘草成分的药理作用
甘草中的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氧化、抗癌、保肝、降血脂等。
甘草酸和二甘草酸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炎症、过敏等疾病。
此外,甘草中的多糖也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抵抗疾病。
甘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强抗氧化活性,可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此外,这些化合物还被发现具有抗癌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癌症。
甘草中的化学成分已经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
甘草酸和二甘草酸常常用于治疗炎症、溃疡等疾病。
甘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已经被用于治疗多种癌症。
此外,甘草中的多糖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免疫增强剂、保肝剂等。
总之,甘草中的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未来需要继续加强对甘草成分的研究,以进一步发现其潜在的药理作用和应用。
甘草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甘草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其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和食品工业中。
甘草中含有多种化
学成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A),此外还含有单糖、甙类、黄酮、生物碱等成分。
近年来,对甘草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的工作逐渐增多,下面就对
这方面的研究进行概述。
甘草酸是甘草中的一种主要成分。
甘草酸具有降低胆固醇、保肝、防晒等作用。
研究
表明,甘草酸不但可以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发挥抗炎、抗氧化作用,还可以控制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癌症治疗药物。
此外,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如甘草素、异甘草素等,也被证明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具有抗氧化、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生物碱类化合物如甘草碱和甘草酮,也具有
广泛的药理作用,如镇静、降低血压、调节免疫功能等。
此外,甘草中还含有多糖类、蛋
白质和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保健功能。
除了传统的成分研究,对于甘草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和纯化也正在不断地进行进一步的
研究。
研究人员使用各种有效的提取技术,如超声波提取、醇提取、微波提取等,提取甘
草中的有效成分。
同时,也发现纳米技术可以改善甘草中成分的药效,如利用纳米技术制
备的甘草酸纳米粒子,可以有效提高甘草酸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
总之,甘草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草本植物,其化学成分研究逐步深入,为
中药和食品工业提供了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发展方向。
甘草研究综述中国药科大学摘要:本文主要讲述甘草的化学成分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分离、提取、纯化;甘草的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中成药使用情况;专利状况。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学、临床研究、专利1.概述甘草为豆科(Leguminosae)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Bat.)、光果甘草(G.glabraL.)的根及根茎。
最初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有调和诸药、解毒、补虚、止咳润肺等多种功能,为常用处方药,故又名国老,甘草在方剂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尤其因该药能调和诸药性而广泛配入复方,但由于甘草在方剂中多以从属地位出现,因而容易被医生忽略,妄加取舍,结果常影响临床疗效。
在我国,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
但近年来,我国甘草资源呈快速下降的趋势,据2001年草场资源调查统计,全地区甘草场面积为13.74万hm2,但到2007年,由于滥挖、滥采、滥开等原因,甘草面积减少到9.33万hm2,已减少的甘草面积占总甘草面积的47.62%。
为了保护生态和资源,2002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达文件,规定甘草的采挖、运输、经营必须具有专业许可证,同时国家《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亦把甘草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以限制对甘草的过量应用,保护生态环境。
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
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
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
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
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
[1]2.化学成分研究2.1化学成分大量的研究表明,甘草酸和黄酮类物质是甘草中最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还有甘草多糖,主要存在于甘草根表皮以内部位上。
甘草黄酮类物质包括甘草素(Liquiritigenin)、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甘草苷(Liquiritin)、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新甘草苷(Neoliquiritin)、新异甘草苷(Neoisoliquiritin)、异甘草素-4-β-葡萄糖-β-洋芫妥糖苷(Licurazid)等。
甘草渣中黄酮提取物质量标准研究目的建立甘草渣中黄酮提取物的质量标准,为甘草渣中提取的总黄酮提供质量控制的方法及依据。
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将提取物与甘草苷及甘草对照药材对比鉴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EDTA二钠滴定法测定钙离子含量。
结果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苷在3.32~9.96 ?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吸光度在0.3~0.7之间,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2.41%(RSD=3.22%),3批甘草渣黄酮提取物中总黄酮平均含量为8.82%,钙离子平均含量为0.107%(RSD=3.61%)。
结论本方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用于甘草渣中黄酮提取物的质量控制。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quality standard of flavone extracts in licorice residue;To provide the methods and basis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otal flavonoids extracted from licorice residue. Methods TLC was applied to compare the extracts with liquiritin and licorice;UV-spectrophotometry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content of total flavones;EDTA-2Na titration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calciumion. Results In the chromatogram of the test product,the spots of the same color were displayed on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of the control medicinal material,and the fluorescent spots of the same color were displayed on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of the control product. UV-spectrophotometry showed glycyrrhizin ha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in the range of 3.32–9.96 ?g/mL (r=0.999 7),the absorbance between 0.3 and 0.7. The average recovery rate was 102.41% (RSD=3.22%),and the average content of total flavonoids in three batches of flavonoids extract was 8.82%. The average content of calciumion was 0.107% (RSD=3.61%). Conclusion This method has good repeatability,high sensitivity and accurate results,and can be used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flavonoids in licorice residue.Key words:licorice residue;flavone extracts;quality standard甘草為豆科甘草属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有效成分复杂,主要为甘草酸和黄酮类化合物[1],但目前开发、生产的主要是甘草中的甘草酸[2],剩余物作为药渣弃去。
甘草的研究报告范文甘草(Glycyrrhiza)是一种常见且广泛使用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用价值。
本研究报告旨在总结甘草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临床应用以及潜在的研究方向。
一、药理作用:1. 抗炎作用:甘草中的甘草酸通过抑制促炎因子的产生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发挥明显的抗炎作用。
2. 抗溃疡作用:甘草中的甘草酸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和促进胃黏膜修复来发挥抗溃疡作用。
3. 抗病毒作用:甘草中的甘草酸具有抑制病毒复制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等疾病。
4. 抗氧化作用: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清除体内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二、化学成分:甘草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主要活性成分为甘草酸、黄酮类化合物、甘露醇以及多种氨基酸等。
这些成分对甘草的药理作用起到重要的贡献。
三、临床应用:甘草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抗炎、止咳、化痰、抗过敏、解热、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
例如,甘草可以作为胃药,用于治疗胃溃疡和胃酸过多等疾病;甘草还可以作为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等疾病。
四、潜在的研究方向:1.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甘草作为一种常用中药,常与其他药物联用。
研究甘草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结果,有助于指导合理用药。
2. 抗肿瘤作用研究:近年来研究发现甘草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进一步研究甘草的抗肿瘤机制和适用范围,有助于开发新的抗肿瘤药物。
3. 抗糖尿病作用研究:甘草中的甘露醇具有一定的抗糖尿病作用,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受体等途径来改善糖尿病病情。
4. 抗氧化作用研究: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进一步研究其抗氧化机制和效果,有助于开发新的抗衰老和抗氧化药物。
综上,甘草作为一种常用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未来的研究应该注重甘草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抗肿瘤作用、抗糖尿病作用以及抗氧化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以期发掘其更多的药用价值。
长春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及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姓名:王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分析化学指导教师:刘春明2011-06-01摘要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属(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有调和诸药、解毒、补虚、止咳润肺等多种功能。
本文采用多种提取方法对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对比提取,并优化提取方法,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分离纯化甘草中黄酮单体,并采用体外活性实验评价了甘草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对甘草黄酮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1.分别采用超声、回流、温浸、快速溶剂萃取法四种提取方法对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快速溶剂萃取法和回流提取法进行了提取条件的选择和优化,以确定其昀佳提取条件。
结果表明,快速溶剂萃取法对甘草中总黄酮的提取效率要优于其它提取方法,快速溶剂萃取法的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为7 min,提取温度为120 ℃,提取次数为1次,乙醇浓度为70 %;回流提取法的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80 %,提取时间1.5小时,提取次数为3次。
2.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对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提取研究,分别在276 nm和360 nm两个紫外检测波长下分离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
在276 nm紫外检测波长下,溶剂系统为乙酸乙酯:乙醇:水(1:0.1:1,V/V/V),可以从甘草粗提物中分离得到两种化合物,分别为甘草素-4’-芹糖苷和甘草苷,纯度分别为95 %和97 %;在360 nm紫外检测波长下,溶剂系统为乙酸乙酯:甲醇:水(1:0.1:1,V/V/V),可以从甘草粗提物中分离得到两种化合物,分别为异甘草素葡萄糖芹菜苷和异甘草苷,纯度分别为92 %和91 %。
3.采用三种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对甘草提取液进行研究,分别考察了甘草四种提-取方法的提取液在不同浓度下对DPPH?、O ?、和H O 的清除能力。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抗炎与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药理学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在抗炎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其潜在的抗炎机制,为甘草的药理作用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甘草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及其传统药用价值。
随后,重点综述了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在抗炎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等主要活性成分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本文还讨论了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在抗炎过程中的信号转导通路、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甘草及其活性成分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深入了解甘草的抗炎机制提供参考,并为甘草在抗炎药物研发、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本文也期望能够推动传统中药材的现代化研究和应用,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甘草活性成分及其抗炎作用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活性成分丰富多样,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在众多甘草活性成分中,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素和异甘草素等是研究最为深入、应用最为广泛的几种。
甘草酸,是甘草中最具代表性的活性成分之一。
研究表明,甘草酸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的关键分子如核转录因子NF-κB的活性,从而减轻炎症的发生。
甘草酸还能调节免疫功能,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细胞,达到抗炎的效果。
甘草次酸是甘草酸的代谢产物,也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甘草次酸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如前列腺素E2和白细胞介素-1β等,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同时,甘草次酸还能通过调节细胞凋亡和自噬等过程,保护细胞免受炎症损伤。
甘草素和异甘草素是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也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
这些化合物能够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甘草素和异甘草素还能通过调节信号转导通路,如MAPK和PI3K/Akt等,抑制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达到抗炎的目的。
中药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作者:周浩楠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学号:1246128摘要:查阅近年有关文献,对甘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分为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查尔酮类、双氢黄酮类、双氢查尔酮类等;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抑菌、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了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中的化学成分。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可将三萜、黄酮及香豆素等50余种化学成分较好的分离。
关键词:甘草;黄酮类成分;药理作用;化学成分测定方法;综合利用。
甘草来源于豆科(Leguminosae)甘草属(Glycyrrhizin)植物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e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
在西方国家甘草主要用作矫味剂、烟草添加剂和祛痰药。
自1964年Revers[1]发现甘草提取物可以治疗胃溃疡以来,甘草的药用价值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和三萜皂苷成分。
但是,自从1969年Chihara[2] 在日本首先发现的香菇多糖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以来,多糖的研究越来越广泛的被重视。
另外,还从甘草中分离得到香豆素类、氨基酸、生物碱、雌激素和有机酸等化合物。
截至目前,甘草中共分离得到300多个黄酮类化合物、60多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及15多个多糖类成分[3]。
近几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人们对甘草的认识和应用也逐渐深入和广泛。
它不仅广泛应用在医药上而且也应用于食品、轻工业等方面。
此外,甘草还具有防沙固沙,改良土壤等作用。
人们也将应用于环境保护等方面,以防水土流失及改良生态环境。
随着甘草的应用日益广泛,供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有关甘草的研究一直是广大药学工作者所热衷和关注的。
本文就其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传统中医用药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
主要功效: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主要作用:①用于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与脾气虚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能补益心脾之气。
②用于痰多止咳。
能祛痰止咳,并可用于适宜配伍而应用广泛。
③用于腹腔及四肢挛急作痛。
能缓急止痛。
④用于药性峻猛的方剂中。
能缓和药性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又可调和脾胃。
⑤用于热毒疮疡。
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等,能清热解毒。
使用注意:湿盛胀满,浮肿者不宜用。
反大、芫花、甘遂、海藻。
久服较大剂量生甘草可引起浮肿。
煎服3-10克。
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
[4]2.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甘草中的黄酮大致可分为水溶性黄酮和脂溶性黄酮。
甘草黄酮类成分因连有异戊烯基后会使得其脂溶性增加。
目前,从甘草属植物中已发现黄酮及其衍生物300多种,它们的基本母核结构类型有15种,其中包括黄酮、黄酮醇、双氢黄酮、双氢黄酮醇、查尔酮、异黄酮、双氢异黄酮、异黄烷、异黄烯等。
对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表明,这些成分在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方面作用显著[5-6]。
异戊烯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甘草黄酮类化合物中独特的一类,因连有异戊烯基而脂溶性增强。
在结构上它们是有3,3-二甲基丙烯基(isoprenyl),或E-3,7-二甲基-2,6-辛二烯基(geranyl)等作为黄酮骨架结构一部分的化学体。
目前,虽有较多这类化合物已经从用作传统药物的植物中提取分离获得,但相对于分布广泛的众多的黄酮类化合物而言,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王国中的分布还是有限的,目前已发现的大约近700个。
研究表明,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例如,降血压、抗真菌、抗病菌、抗氧化、抗肿瘤、抗HIV 等[7-12];学术界普遍认为,有生物活性(尤其是抗微生物的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至少要求有酚经基和一定的亲脂性。
据Nikaido,T.等报道,黄酮类化合物中异戊烯基的存在极大地增长了它们的亲脂性,这使得化合物分子能够强烈地亲和生物膜,进而可引起相关生物活性的显著提高[13]。
3.黄酮药理作用甘草中的黄酮类成分可分为水溶性黄酮和脂溶性黄酮,甘草中分离得到了30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二氢黄酮和查耳酮是主要类型!最初甘草的所有药理作用都被归因于甘草三萜皂苷类成分,自甘草抗溃疡的作用被证实来源于甘草黄酮后,甘草黄酮的药理作用才开始受到关注。
目前,已证实甘草黄酮存在抗氧化、抗炎、抗菌、保肝、激素样作用、降糖、降脂、抗癌、解痉、抗抑郁等诸多药理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急慢性肝损伤、各类炎症、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神经退化性疾病等的治疗。
3.1水溶性黄酮药理作用3.1.1抗肿瘤:聂小华[14]等研究了甘草酸、甘草黄酮和甘草多糖三种有效成分对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甘草黄酮对SGC-7901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为290.6μg/ml,甘草酸在1000μg/ml的高浓度下才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而甘草多糖则无抑制作用。
Fu Y等研究表明,甘草查尔酮A(Licochalcone-A)能诱导前列腺癌PC-3细胞中度凋亡,但是能在 G2/M期显著阻断细胞周期。
Hsu YL等首次报道了异甘草素不仅能有效抑制人肺癌A459细胞的增殖,而且能诱导其凋亡并在G1期抑制细胞的增殖。
能显著抑制人肝癌Hep G2细胞的生长、诱导Hep G2细胞凋亡,且通过p53依赖途径阻止细胞周期。
日本学者Hatano等报道,甘草根中黄酮类成分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其licooshalconeB>licochalconcA>isoliqurttigenin>liqurrtigein。
该作用与5-脂质过氧化酶抑制作用相同,其中,具有邻位酚羟基黄酮的作用最强。
还有人证明,LicochalconeA有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liquiritin和GL能使大鼠腹上肝癌及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产生形态学上的变化。
王秀梅[15]等报道,甘草叶中富含黄酮组分(LF)可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作用。
马靖[16,17]等报道了甘草提取物通过p53非依赖途径诱导胃癌 MGC-803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是钙池排空操纵的外钙内流在甘草诱导 MGC-803细胞凋亡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甘草提取物除可诱导胃癌 MGC-803凋亡之外,还可选择性诱导肝癌HepG2、肺癌NSCLC与宫颈癌Hela等几种人肿瘤细胞凋亡,但不能诱导胃癌BGC-823 细胞凋亡。
3.1.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甘草浸膏、甘草提取物、甘草甙、异甘草甙、甘草素及 FM100对大鼠实验性溃疡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1989年Yano等通过多种溃疡模型证明了H-脱氧甘草萜醇衍生物的抗溃疡作用。
李仁等从提取甘草膏剩下的药渣中得到富黄酮组分,已被我国批准为用于治疗溃疡病的两类新药。
贾世山等也证明甘草叶乙醇提取物中的富黄酮组分(LF)具有显著的抑制胃酸过多作用。
3.1.3抗氧化作用:甘草中黄酮类成分对能引起生物组织膜因产生过氧化作用而导致结构和功能损伤的超氧阴离子和羟基等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从而起到对生物组织的保护作用。
傅乃武[18]等报道了14种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对4种活性氧的清除作用,证实了甘草中含有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甘草黄酮类物质可以防止低密度脂蛋白(LDL)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病人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的易感系数。
提高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的抗氧化!抗凝聚!抗滞留的能力。
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由于血脂高!脂质氧化所引起的疾病。
Paula A.等人研究了甘草中异黄酮类化合物glabridin对LDL氧化过程的影响,证实了glabridin的抗氧化作用。
[19]3.1.4甘草素(liquiritigenin)药理活性:甘草素是甘草中含量较高的黄酮类成分之一,为甘草苷的苷元,是Akt蛋白激酶抑制剂,也是一种高选择性的雌激素受体激动剂,具有细胞保护作用,可抑制扑热息痛诱导的急性肝损伤。
但是,有关甘草素具有上述药理活性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
3.1.5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药理活性:异甘草素是甘草中含量较高的另一种黄酮,一种常用天然色素,具有抗炎、抗癌、抗组织胺、抗氧化、抗血小板凝集、抗癌、抗过敏、抗病毒和雌激素样等多种活性,其中,抗癌活性较为突出。
异甘草素可抑制多种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包括结肠癌细胞、肺癌细胞、前列腺癌细胞、肝癌细胞、子宫内膜癌、平滑肌瘤细胞。
3.1.6光甘草定(glabridin)药理活性:光甘草定属于异黄烷类黄酮,为光果甘草特有的黄酮种类之一,是甘草提取物中的疏水成分。
具有抗菌、抗炎、保护心血管等多种活性,并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在多种炎症、心血管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常用。
它在细胞色素P450/NADPH 氧化系统中显示出很强的抗自由基氧化作用,能明显抑制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自由基,以免受对氧化敏感的生物大分子(低密度脂蛋白LDL,DNA)和细胞壁等被自由基氧化损伤,从而可以防止与自由基氧化有关的某些病理变化,如动脉粥样硬化、细胞衰老等。
此外,光甘草定尚有一定的降血脂和降血压的作用。
意大利研究还证实Glabridin有抑制食欲的作用,它能减少脂肪却又不减轻体重。
3.1.7甘草查耳酮(licochalcone)药理活性:甘草查耳酮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雌激素黄酮,又可分为多种不同类型,目前仅见对甘草查耳酮A和甘草查耳酮E药理活性的相关报道。
甘草查耳酮A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癌、降脂活性及解痉作用。
Kolbe发现,甘草查耳酮A的抗炎作用与抑制多种致炎因子的生成相关,甘草查耳酮A可抑制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白介素1诱导的前列腺素E 的生成,具有抗炎活性。
甘草查耳酮的抗癌活性是由于其诱导细胞周期停滞在G2和G1后期的作用。
基于其的抗炎、抗氧化活性,甘草查耳酮A可用于敏感性皮肤病的治疗,如酒渣鼻等。
另外,还发现甘草查耳酮A体外具有抗幽门杆菌的活性,还有抗HIV的活性。
此外,甘草查耳酮E通过调节NF-kappa B和Bc-12家族,诱导上皮细胞凋亡。
甘草中的黄酮和酚类化合物是甘草属化学分类的标志化合物,主要成分如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素和异甘草苷在3种甘草中均存在。
除甘草素、异甘草素、光甘草定和甘草查耳酮被证明存在多种药理活性外,其他甘草黄酮和酚类成分的药理活性也有见报道。
甘草苷和异甘草苷均具有抗抑郁作用;同时,异甘草苷还具有抗氧化活性。
光甘草醇具有抗菌活性,可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生长,抗肿瘤转移和复发,并且是一种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