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综述1
- 格式:docx
- 大小:38.80 KB
- 文档页数:8
甘草综述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
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A )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调节免疫反应,还有抑制溃疡、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毒、降脂、保肝、镇咳、祛痰、抗利尿、解痉、镇痛等作用[2],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3],如甘草酸二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
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
甘草也是我国的常用工业原料,在制药、食品、化工和印染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同时甘草制品还作为食品和化妆品添加剂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4],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都很大,我国对甘草的年需求量就为6万多吨,位列诸药之首。
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逐年减少,甘草的市场行情逐年上涨,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甘草市场需求量大,价格不断攀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我国出现了采挖甘草的狂潮,同时由于对西北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甘草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小,使我国野生的甘草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
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的资源现状及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1 甘草资源的现状分析1.1 甘草的分布及资源状况甘草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域的温带荒漠区域和温带草原区域,北纬37°~50°、东经75°~123°的范围内,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全境,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
甘草甘草为豆科(Leguminosae )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的干燥根及根茎。
甘草属中主要有效成分是甘草酸、黄酮类、香豆素类、多糖、生物碱、氨基酸等。
有镇痛、止咳、抗炎、抗过敏、解毒、抗HIV等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烟草、化妆品、化工等领域。
甘草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东北、华北干旱的温带荒漠区和温带草原区域,北纬37°~50°,东经75°~123°的范围内。
甘草具有耐旱、耐盐、耐沙埋的特性,是治理生态环境荒漠化的最重要植物。
随着气候带的延伸,呈东西长、南北较窄的带状分布,包括新疆、内蒙古、宁夏全境,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省的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的西部。
中心区在新疆的塔里木河流域和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高原。
甘草是我国六千多种中草药中用量最大的一味中草药,年用量达6万吨以上,素有“十方九草,无草不成方”之说,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大宗药材,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的甘草出口额在一亿元人民币左右。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采挖日益严重,我国野生甘草的资源越来越少,自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科学家就在黑龙江开始了人工栽培甘草的试验。
中国是世界上甘草生产、出口大国,在国际市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各种甘草产品和制品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前几十年的滥采乱挖及近年来国内外甘草需求量的增加,全国野生甘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近十年,我国陆续开展了大面积的乌拉尔甘草野生变家种技术研究,每年的人工乌拉尔甘草栽培面积达六千多公顷(十万亩),人工栽培技术日趋成熟,家种甘草的产品已逐渐替代野生甘草产品,目前,家种甘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70%,并出口全世界,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
近年来,在甘草优良品种选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甘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甘草,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传统中药材,其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甘草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中药方剂中,以调和药性、增强药效,而且其独特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也引起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甘草的深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我们将首先介绍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等,并分析这些成分在甘草中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
随后,我们将重点讨论甘草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
我们还将对甘草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以期为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甘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的概览,为甘草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甘草的化学成分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等。
这些成分不仅为甘草的药理作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为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甘草酸是甘草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分之一,其结构独特,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和保肝等作用。
甘草次酸则是甘草酸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同样具有抗炎和保肝活性。
甘草素和甘草苷则是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除了上述主要成分外,甘草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如钙、铁、锌、锰等,以及甘氨酸、亮氨酸等。
这些成分虽然含量较低,但也在甘草的药理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甘草中的新成分也在不断被发现和确认。
例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先进技术,研究人员在甘草中发现了多种新的黄酮类、皂苷类和多糖类化合物,这些新成分的研究将为甘草的药理作用和应用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甘草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等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甘草甘草又名蜜草,以味道甜而得名,自古还有“灵草”、“国老”的美名。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光果甘草、黄甘草、胀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产于中国北方,以内蒙古、甘肃等地所产者为著名。
新疆甘草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用途广泛,有“十方九草”之说。
它的名称很多。
《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五世纪名医陶弘景称之为“国老”和“众药之王”。
《本经》称美草,《别路》称蜜草,等等。
维吾尔语称“曲曲不牙”,即甜棍之意。
甘草性味甘,平。
入心、肺、脾、胃经。
本品生者(生甘草、粉甘草)入药,能泻火解毒、润肺祛痰止咳,用于治疗咽喉肿痛,以及药物、食物中毒,咳嗽哮喘等症;炙后入药,能益气补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用于治疗心气不足、心悸怔忡、脉结代、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无力,以及腹中痉挛急疼痛等症。
甘草的药性缓和,可升、可降,可以与补药、泻药、寒药、温药、凉药等各类药物配合使用,并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新疆甘草品种较多,分布面广,产量居全国之冠。
据专家考察,新疆甘草有五个品种:胀国甘草、黄甘草,主产南疆各地,喀什、阿克苏、巴音郭楞等地州为集中产地;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和粗毛甘草,以北疆为主,数量较小,也较分散。
甘草既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又用于食品工业和烟草工业。
茎叶和籽实还是牛羊喜食的饲料。
甘草和甘草浸膏是新疆大宗的出口商品。
近年又增加了甘草粉和甘草霜的出口,畅销欧、美、日本和港澳。
新疆甘草仍属天然野生,未受任何人为的污染,特别受到国外市场和世界人士的好评。
甘草既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又用于食品工业和烟草工业。
茎叶和籽实还是牛羊喜食的饲料。
为了保护甘草资源,合理采挖、利用,保证长期稳定地供应国外市场,有关部门采取了养护和采挖并举的方针,实行每年有计划地轮流采挖的办法,使甘草资源得以长期、充分地利用。
有的地方并开始了人工栽培实验。
可以预期,不久的将来,新疆的甘草资源将有进一步的发展,可提供出口和内销的甘草货源也将会日益增多。
甘草综述1综述:甘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甘草的化学成分主要为三萜皂苷类、黄酮类和多糖类等,甘草不仅具有镇咳、抗炎、抗溃疡、抗变态反应等作用外,还能防治病毒性肝炎、抗癌、抗艾滋病等作用。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甘草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甘草后续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甘草来源于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1]。
甘草入药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五十二病方》就有记载,《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称甘草“味甘,平。
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 长肌肉, 倍力;金疮肿;解毒。
久服轻身延年[2]。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甘草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现对有关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研究进行综述。
1 化学成分1.1 三萜皂苷类化合物根据文献报道,国内外已从甘草属中分离得到61种三萜类化合物,包括苷元45个、香豆素类、18种氨基酸、多种生物碱、雌性激素和多种有机酸等。
其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其苷元均为3β-羟基齐墩果烷型化合物的衍生物;皂苷一般为3β-羟基上的氧苷,糖元多为D-葡萄糖酸或D-葡萄糖。
甘草主要成分是甘草皂苷(glcyrrhizin),甘草皂苷又称甘草酸(glcyrrhizin- acid),由于有甜味,又称为甘草甜素,甘草皂苷一直被认为是甘草中最重要的三萜类化合物[3]。
2010版《中国药典》也把甘草酸的量作为评价甘草药材及其制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甘草皂苷是由甘元18-β-甘草次酸及两分子葡萄糖醛酸所组成,甘草皂苷水解后可产生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18-β-甘草次酸。
刘育辰等[4]人在甘草化学成分研究中运用醇提得到甘草浸膏后运用现代的分离鉴定技术,鉴定得到甘草酸、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等33个化合物。
张慧[5]在对乌拉尔甘草成分进行研究时,从中分离得到了一个新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及理化鉴别,确定其结构为3β-D-glucuronnopyranosyl-(1→2)-β-D-glu-curonnopyranosy1]-22β-aeetoxy-30-aldehyde(s3),并命名为22β-乙酰基甘草醛。
甘草综述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
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A )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调节免疫反应,还有抑制溃疡、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毒、降脂、保肝、镇咳、祛痰、抗利尿、解痉、镇痛等作用[2],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3],如甘草酸二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
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
甘草也是我国的常用工业原料,在制药、食品、化工和印染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同时甘草制品还作为食品和化妆品添加剂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4],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都很大,我国对甘草的年需求量就为6万多吨,位列诸药之首。
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逐年减少,甘草的市场行情逐年上涨,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甘草市场需求量大,价格不断攀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我国出现了采挖甘草的狂潮,同时由于对西北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甘草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小,使我国野生的甘草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
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的资源现状及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1 甘草资源的现状分析1.1 甘草的分布及资源状况甘草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域的温带荒漠区域和温带草原区域,北纬37°~50°、东经75°~123°的范围内,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全境,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
甘草的介绍甘草是生长在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的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 原产于我国半干旱气候区, 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都有分布。
甘草是工业、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原料, 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很大。
甘草为常用中药, 根和根状茎可入药, 5神农本草经6 称甘草为美草、蜜甘, 是我国医药管理部门重点管理的四大药材之一, 被誉为/ 中药之王0。
甘草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对肾上腺皮脂功能减退、消化道溃疡和黄疸病有显著疗效; 具有抗艾滋病病毒、增强人体免疫力、抗衰老等药理作用。
用甘草加工的浸膏能医治气管炎、咽喉炎、尿道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甘草是良好的食品添加剂, 其地上部分又是优质牧草。
甘草属植物虽多达29 种,但以乌拉尔甘草对环境的适应性最强,分布最广, 通常的商品甘草也基本为乌拉尔甘草。
乌拉尔甘草还是5中国药典6 规定的药材甘草主要品种。
1 分布由于乌拉尔甘草( 以下甘草均指乌拉尔甘草) 对极端温度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 同时具有很强的抗旱性, 故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干旱区域的温带荒漠区和温带草原区, 随着气候带的延伸, 呈东西长、南北较窄的带状分布, 大致为N37b~ 47b、E73b~ 125b, 地理跨度较大。
我国地处世界甘草分布的中心地带, 新疆的塔里木河流域和内蒙古的西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甘草生长的两个中心区。
野生甘草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加上多年来保护不力, 大量采挖、过度放牧, 使得野生甘草蕴藏量比1949 年下降了50%, 草场严重退化, 土壤沙化, 并引发沙暴灾害性天气。
现在甘草较集中的分布面积仅为11 1@ 106 hm2, 面积比20 世纪50 年代减少了70%[3] 。
甘草是宁夏重要的沙生药用植物资源, 同时也是宁夏半荒漠草原自然植被的主要组成部分。
由于自然与人为的原因, 野生甘草资源破坏严重, 从而造成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土地大面积退化、沙化, 已成为宁夏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带。
甘草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文章概述了甘草的研究现状,综述了甘草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及它们之间的异同,对甘草的药理作用从对消化系统,抗病毒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法了归纳总结。
简单介绍了甘草目前临床应用现状,它被认为是安全五毒药品,在中药里号称“国老”,它的应用价值不仅在药理方面,并在食品、化妆等轻工业生产中不断兴起,因此,甘草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要用植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随着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开发的不断深入,甘草的研究还会不断向纵向发展。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现状综合开发利用甘草别名:甜草(东北、内蒙古),甜根子(陕西),生甘草(新疆),甜干草1.概述1.1甘草的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罕深1米。
根茎圆柱状,多横走;主根甚长,粗长(大),外皮红棕色至暗红色或暗褐色。
茎直立,稍带木质,被白色短毛及腺鳞或腺状毛。
奇数羽状复叶,托叶披针形,早落;叶片长8~24厘米,小叶5~17厘米,小叶片窄长卵形,倒卵形或阔椭圆形至近圆形,两面被腺鳞及白毛,下面毛较密。
总状花序腋生,较叶短,花密集。
花萼钟状,萼齿5,花冠淡紫蓝色,长14~23毫米,雄蕊10,9枚基部连合,花丝长短不一,花药大小亦不等,子房无柄,荚果扁平,种子2~8,扁圆形或肾形,黑色光亮,花期6~7月,果期7~9月[1]1.2地理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棕钙土,含盐较少,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钙制草原,在河岸沙质生长良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区。
[1]甘草是豆科甘草属蝶形花亚科植物,该属植物在全世界分布有29种6变种,其中我国产有18种3变种[2]。
原植物有3种,即乌拉儿甘草(G.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inflate Bat)、光果甘草(G.glabral),之后,由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甘草出现了分化,形成了不同品种的甘草属,分别有:黄甘草、刺果甘草、粗毛甘草,随着人们对甘草的不断研究与深入,甘草中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黄酮类、生物碱和氨基酸等成分[3]。
中药材介绍甘草甘草,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是由甘草科植物甘草根和根茎制成的,具有多种药用价值。
一、甘草的基本概述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呈棕黄色,有分枝。
甘草的主要生长地区包括中国北方和西南地区。
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甘草甜素、甘草酸和甘草皂苷等。
它有着独特的甜味,因此在中药制剂中常被用作调味剂。
二、甘草的药理作用及功效1. 抗炎作用:甘草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对于消除各种不适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2. 清热解毒:甘草有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能够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减轻发热、喉咙痛等症状。
3. 止咳化痰:甘草具有很好的止咳化痰作用,可以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
4. 养胃止呕:甘草具有一定的保护和修复胃黏膜的作用,能够缓解胃部不适、胃痛、呕吐等症状。
5. 促进生津:甘草能够促进唾液分泌,改善口干口渴等症状。
三、甘草的应用领域1. 中药制剂:甘草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中,常作为辅料或调味剂使用,如丸剂、口服液、颗粒剂等。
2. 中医方剂:甘草在许多中医方剂中都有应用,起到辅助药效、增强疗效的作用。
3. 化妆品:甘草具有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抗氧化的特性,因此常被添加到化妆品中,具有美白、祛斑等作用。
4. 食品工业:甘草具有很好的甜味,能够被用作天然甜味剂,广泛添加于糕点、饮料等食品中,提供甜味的同时还具有保健作用。
四、甘草的注意事项1.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甘草在一定剂量下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因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慎重使用。
2. 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甘草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肝、肾功能不全者在使用甘草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
3. 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低钾血症:甘草中的甘草酸会增加尿液中的钠排泄,导致体内钠钾平衡紊乱,引发低钾血症。
以上就是对甘草的介绍,它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着多种药理作用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甘草综述甘草是一种补益中草药。
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l00cm,直径0.6~3.5cm。
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
气微,味甜而特殊。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
甘草别名“甜草苗”,为多年生草本药材。
甘草喜光照充足、降雨量较少、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昼夜温差大的生态环境,具有喜光、耐旱、耐热、耐盐碱和耐寒的特性。
适宜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生长。
甘草种子种皮厚而坚实,透水性差,不易萌发,播种前需进行种子处理,处理方法是利用粗沙和碾米机磨种皮,使种皮粗糙,增加透水性。
随着甘草医学研究的深入和开发力度的加大,甘草的市场需求也在逐年加大,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家种甘草主产在甘肃的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白银一带,河西甘草一般采用直播,生产周期较长,一般在三、四年以上。
甘草别名很多对应的产地也不尽相同,一般有以下几种1、商品名:a.甘草商品一般分为东甘草和西甘草两种:东甘草:又名东草。
为产于东北、河北、山西等地者。
西甘草,又名西草。
为产于宁夏盐池、甘肃、内蒙古,青海,陕西、新疆等地者。
b.此外还有以下传统商品名称:粱外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一带者。
王爷地草:产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者。
习惯认为梁外草及王爷地草品质最优,为地道药材。
西镇草:产于宁夏盐池,陶东,平罗一带。
属于西草。
上河川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达拉特旗一带者。
属于西草。
边草;产于陕西北部靖边、定边一带者。
属于西草。
西北草;产于甘肃民勤、庆阳、张掖、玉门等地者。
属于西草。
下河川草:产于内蒙古包头附近的土默特旗,托克托和和林格尔等地者。
属于西草。
东北草:产于内蒙古东部,赤峰,哲盟、呼盟等地者。
属于东草。
新疆草:产于新疆者。
属于西草。
皮甘草:又名带皮甘草、带皮草、皮草。
为采收加工后保留栓皮者。
粉甘草:又名刮皮甘草,刮皮草,白粉草,粉草。
为采收加工后刮去栓皮,切成长段者。
甘草的资料甘草的基本介绍甘草,(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别名: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
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多用于入药,是一种补益中草药,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
气微,味甜而特殊。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
喜阴暗潮湿,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
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状,直径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
具甜味。
茎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及白色或褐色的绒毛。
叶长5-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叶柄密被褐色腺点和短柔毛;小叶5-17枚,卵形、长卵形或近圆形,长1.5-5厘米,宽0.8-3厘米,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两面均密被黄褐色腺点及短柔毛,顶端钝,具短尖,基部圆,边缘全缘或微呈波状,多少反卷。
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长10-24毫米,旗瓣长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
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
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毫米。
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及分布甘草适应性强和抗逆性强。
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沙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在引黄灌区的田野和河滩地里也易于繁殖。
生性喜光照充足、降雨量较少、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昼夜温差大的生态环境,具有喜光、耐旱、耐热、耐盐碱和耐寒的特性。
适宜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中生长。
在亚洲、欧洲、澳洲、美洲等地都有分布(并大都有传统的药用和其他用途)。
中国境内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朔州野生为主。
人工种植甘草主产于新疆、内蒙古、甘肃的河西走廊,陇西的周边,宁夏部分地区。
品种分类Glycyrrhiza,其实是“甘草属”,没有二度法名,它的下面有大约18个大类品种,在亚洲、欧洲、澳洲、美洲等地都有分布(并大都有传统的药用和其他用途)。
甘草综述摘要:本文概述了甘草的化学成分,药物功效,机理以及临床运用。
介绍甘草近些年在抗病毒,抗过敏等方面的研究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甘草酸肿瘤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 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
西医方面,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甘草(GL)最早的国家。
我国学者对甘草属药用植物的系统分类,生态资源,化学成分,分离提取方法,药理药效,质量评价以及生产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据现有资料报道,国内外已从甘草中分离得到10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60多种三萜类化合物以及香豆索类,l8种氮基酸,多种生物碱,雌性激索和多种有机酸等[【2】.在临床应用方面也很广泛。
本文就对干草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2 化学成分1甘草根及根茎含甘草甜素,甘草酸的钾、钠、钙盐为甘草的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产生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l8口一甘草次酸。
另含24一羟基甘草次酸,3B一羟基齐墩果烷一ll,l3(18)一二烯一3O一酸,36-羟基齐墩果烷一9(11),12(13)一二烯一30酸及游离甘草次酸,甘草次酸甲酯,甘草内酯。
尚含黄酮化合物:甘草苷,甘草苷元。
异甘草苷,异甘草苷元,新甘草苷,新异甘草苷,异甘草呋喃糖苷,以及鼠李糖异甘草苷,甘草利酮,芒果黄花索,5—0一甲基芒果黄花索等。
此外,含苦味质,树脂,香豆索化合物和葡聚糖等。
又从陕北甘草中分得甘草苯并呋喃,口一谷甾醇,芒丙花索。
2光果甘草根和根茎含甘草甜索l0~l4%,除分离得到甘草酸,甘草次酸外,尚得多种三萜类化合物,甘草萜醇,甘草内酯去氧甘草内酯及异甘草内酯等。
另含有黄酮苷类化合物:甘草苷,甘草苷元,异甘草苷元,新甘草苷,异甘草呋喃糖甙,光果甘草苷.光果甘草苷元,异光果甘草苷,异光果甘草苷元,甘草黄酮A,甘草查耳酮A及甘草查耳酮B。
关于甘草的毕业论文甘草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很多药用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甘草的药用功效及其应用领域。
一、甘草的概述甘草,即甘草根,是一种典型的中药材。
它被广泛地用于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和皮肤科的临床治疗中。
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甘草很多的药理活性。
二、甘草的药用功效1、调和药性甘草具有调和药性的功效。
它可以调节其他药材的性质,从而提高整个方剂的疗效。
同时,它的温和的性质也可以缓解其他药材的刺激性,使患者的不适感得到缓解。
2、抗炎和抗过敏甘草中的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有很好的抗炎和抗过敏的功效。
这个功效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过敏症、结缔组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
3、保肝护肝甘草中的成分可以增加肝脏细胞的代谢能力,调节肝脏的功能。
这样可以减轻肝脏负担,保护肝脏。
这个功效主要应用于肝病、肝损伤等领域。
4、促进消化甘草可以增加胃肠道黏膜的保护屏障,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缓解胃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这个功效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胃溃疡、胃炎、慢性胃肠炎、腹泻等领域。
三、甘草的应用领域1、消化系统疾病甘草可以促进消化,缓解胃痛、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
2、呼吸系统疾病甘草可以抗炎和抗过敏,缓解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
3、皮肤过敏症甘草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缓解皮肤过敏症的症状。
4、结缔组织疾病甘草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疾病的症状。
5、神经系统疾病甘草可以镇静、安神,缓解焦虑、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四、甘草的使用注意事项虽然甘草有很多的药用价值,但是在使用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1、甘草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遵守医嘱。
2、长期使用甘草应注意控制剂量,避免出现副作用。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应使用甘草。
4、甘草不能与某些药物同用,如利福平、地塞米松等,因为会引起严重的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材:甘草别名:东甘草采收加工:野生品秋季采挖,栽培品于播种3~4年后,在秋季采挖,除去残茎,按粗细分别晒干。
除去外皮为粉甘草。
药用部位:根产地:东北及内蒙古东北部科:豆科原植物:甘草植物情况: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
根粗壮,呈圆柱形,味甜,外皮红棕色或暗棕色。
茎直立,基部带木质,被白色短毛和刺毛状腺体。
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长约6厘米,托叶早落;小叶7~17片,卵状椭圆形,长2~5.5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圆,基部浑圆,两面被腺体及短毛。
夏日叶腋抽出总状花序,花密集;花萼钟状,被短毛和刺毛状腺体;蝶形花冠淡红紫色,长1.4~2.5厘米,旗瓣大,矩状椭圆形,基部有短爪,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二体雄蕊。
花期7-8月荚果条状长圆形,常密集,有时呈镰状以至环状弯曲,宽6~9毫米,密被棕色刺毛状腺体;种子2~8粒,扁圆形或稍肾形。
果期8-9月甘草饮片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
外皮松紧不一。
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
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
气微,味甜而特殊。
纤维性强,甜味持久为佳劣品:外皮黄白,甜味不持久甘草药性:【本经上品甘草味甘平。
主五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味甘,气平,性缓。
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
人之初生,先结祖气,两仪不分,四象未兆,混沌莫名,是曰先天。
祖气运动,左旋而化己土,右转而化戊土,脾胃生焉。
己土东升则化乙木,南升则化丁火;戊土西降则化辛金,北降则化癸水。
于是四象全而五行备。
木温、火热、水寒、金凉,四象之气也。
木青、金白、水黑、火赤,四象之色也。
木臊、水腐、金腥、火焦,四象之臭也。
综述:甘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甘草的化学成分主要为三萜皂苷类、黄酮类和多糖类等,甘草不仅具有镇咳、抗炎、抗溃疡、抗变态反应等作用外,还能防治病毒性肝炎、抗癌、抗艾滋病等作用。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甘草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甘草后续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甘草来源于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1]。
甘草入药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五十二病方》就有记载,《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称甘草“味甘,平。
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 长肌肉, 倍力;金疮肿;解毒。
久服轻身延年[2]。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甘草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现对有关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研究进行综述。
1 化学成分1.1 三萜皂苷类化合物根据文献报道,国内外已从甘草属中分离得到61种三萜类化合物,包括苷元45个、香豆素类、18种氨基酸、多种生物碱、雌性激素和多种有机酸等。
其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其苷元均为3β-羟基齐墩果烷型化合物的衍生物;皂苷一般为3β-羟基上的氧苷,糖元多为D-葡萄糖酸或D-葡萄糖。
甘草主要成分是甘草皂苷(glcyrrhizin),甘草皂苷又称甘草酸(glcyrrhizin- acid),由于有甜味,又称为甘草甜素,甘草皂苷一直被认为是甘草中最重要的三萜类化合物[3]。
2010版《中国药典》也把甘草酸的量作为评价甘草药材及其制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甘草皂苷是由甘元18-β-甘草次酸及两分子葡萄糖醛酸所组成,甘草皂苷水解后可产生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18-β-甘草次酸。
刘育辰等[4]人在甘草化学成分研究中运用醇提得到甘草浸膏后运用现代的分离鉴定技术,鉴定得到甘草酸、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等33个化合物。
张慧[5]在对乌拉尔甘草成分进行研究时,从中分离得到了一个新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及理化鉴别,确定其结构为3β-D-glucuronnopyranosyl-(1→2)-β-D-glu-curonnopyranosy1]-22β-aeetoxy-30-aldehyde(s3),并命名为22β-乙酰基甘草醛。
此外还得到了11个已知的黄酮和三萜类化合物。
有文献报道有学者自乌拉尔甘草中分离出2个新的皂苷类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3β-羟基-11-氧化-齐墩果-12-烯-30-羧酸-3-O-β-D-葡萄吡喃糖醛羧基(1→2)-β-D-葡萄吡喃糖醛酸苷,命名为乌拉尔甘草皂苷(uralsaponin A);3β-羟基-11-氧化-齐墩果-12-烯-30-羧酸-3-O-β-D-葡萄吡喃糖醛羧基-(1→3)-β-D-葡萄吡喃糖醛酸苷,命名为乌拉尔甘草皂苷乙(uralsaponin B)。
1.2 黄酮类化合物甘草中的黄酮类成分,是近年来研究最活跃的天然活性成分之一,黄酮类成分是一类具有C6-C3-C6基本母核的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甘草黄酮是从甘草提取物中得到的一类生物活性较强的成分,目前从甘草植物中已发现黄酮及其衍生物150多个化合物,可分为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查尔酮类、双氢黄酮类、双氢查尔酮类等[6]。
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有甘草苷、异甘草苷,新甘草苷、新异甘草苷、异甘草素-4-β-洋芫荽糖苷[7],此外还有甘草黄酮、异甘草黄酮醇、甘草查尔酮乙、芒柄花苷、甘草醇、异甘草醇、甘草香豆素、甘草异黄酮A、芒柄花素等。
孙鹏[8]在甘草化学成分研究中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确定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华良姜素、甘草利酮、芒柄花素、甘草醇、美迪紫檀素-3-O-葡萄糖苷和甘草苷。
白虹等[9]人通过对栽培甘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得到光甘草酮、芒柄花素、甘草黄酮、甘草查尔酮A和芒柄花苷等10个化合物。
2006年张波等[10]在乌拉尔甘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中报道了86种乌拉尔甘草黄酮类成分,其中黄酮类6种,黄酮醇11种,二氢黄酮10种,查尔酮15种,异黄酮10种,异黄烷9种,异黄烯2种,二氢异黄酮3种,Coumestan 10种,3-Ary 1种,umrinfi 1种。
刘勤等[11]于1989 年首次报道从黄甘草的根及根茎中分离出4个黄酮苷,经鉴定其中3种为已知成分,甘草苷、异甘草苷和夏佛托苷,黄甘草苷为新成分。
1.3 甘草多糖、生物碱及微量元素近年来,植物中活性多糖受到人们的青睐,从甘草药材中也提取分离出一种α-D吡喃多糖[12],由鼠李糖、葡萄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组成。
生物碱类成分在甘草的研究报道中很少,有文献记载之前从甘草中分离出5、6、7、8-四氢-2、4-二甲基喹啉和5、6、7、8-四氢-4-甲基喹啉两种四氢喹啉化合物。
胡金峰[13]从苷草根茎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生物碱成分,经光谱解析和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鉴定为吲哚类内盐型生物碱,并命名为云甘定(glyyunnanenine)。
现代在对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和刺果甘草根中的生物碱进一步研究发现乌拉尔甘草和刺果甘草都含有6种以上的生物碱,光果甘草含有5种以上,胀果甘草含有4种以上,总量平均为0.29%。
2 药理作用2.1 对消化系统的的作用2.1.1 抗溃疡作用甘草抗溃疡的主要成分是甘草次酸和总黄酮(FM100),临床应用甘草粉、甘草浸膏、甘草流浸膏、甘草次酸和FM100治疗胃溃疡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此外甘草次酸药(生胃酮)被西欧列为对上消化道溃疡的治疗药物[14]。
甘草浸膏、甘草提取物、甘草黄苷、异甘草黄苷、甘草素及FM100对大鼠实验性溃疡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从大量药理、临床结果看来,其抗溃疡的化学成分可以分为两类。
三萜类主要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并以生胃酮(CX)为代表;黄酮类中的甘草苷元甘草素、异甘草素、异甘草苷及苷元异甘草素甘草苷、鼠李糖甘草苷、鼠李糖异甘草素、新甘草苷、新异甘草苷,并以FM100为代表。
2.1.2 解痉作用解痉也是抗溃疡的重要方面,主要是黄酮类作用。
其中FM100是甘草有效的解痉成分,甘草煎剂、甘草浸膏、异甘草素等黄酮类成分可降低肠管紧张度,减少收缩幅度,可以解除乙酰胆碱氯化钡、组织胺所致的肠痉挛[15]。
2.1.3 对胃酸分泌的影响甘草抗溃疡与改善胃溃疡面环境、吸附盐酸、改变胃酸胃液浓度有关,甘草次酸和FM100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16]。
徐东铭给大鼠按100mg/kg腹腔注射FM100,能完全抑制结扎幽门引起的大鼠胃溃疡形成,对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17]。
2.1.4 保肝抗肝炎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应用甘草酸制剂治疗慢性肝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国内外学者对甘草酸制剂进行的多项研究表明,甘草酸制剂具有抗病毒、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冬氨酸转移酶( AST)以及血清胆红素水平的作用。
大量研究显示,应用甘草酸治疗乙型肝炎后HBsAg 分泌受抑并减少了肝细胞的损伤,改善了肝功能障碍,提示甘草酸有抗HBV 及保护肝细胞作用。
研究发现甘草酸中含量较少的α体甘草酸具有亲脂性好、抗炎活性强、肝脏靶向性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目前甘草酸的二、三代制剂在临床使用中疗效较好[18]。
2.2 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2.2.1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目前人们多认为甘草次酸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是其结构与皮质固醇类似,对后者在肝内代谢失活起竞争性抑制作用,间接提高皮质激素的血药浓度产生作用。
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均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能对健康人及多种动物都有促进钠水潴留及钾的排泄增加,长期应用可出现水肿及高血压等症状,甚至少数病人诱发心力衰竭[16]。
小剂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能使大鼠胸腺萎缩及肾上腺重量增加,尿内游离型17羟皮质类固醇增加,血中嗜酸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并伴有抗炎抗病态反应作用,均显示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3]。
2.2.2 对性激素影响甘草甜素、甘草次酸能抑制雌激素等未成年动物子宫的增长作用,切除肾上腺或卵巢仍有同样作用,甘草甜素剂量增大则反增强雌激素作用。
此外甘草次酸还具有抑制小鼠生殖腺产生睾丸酮的作用[19]。
3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甘草镇咳祛痰被世人沿用至今,目前仍为气管炎、咽喉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常用药。
甘草口服后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粘膜上,缓和炎性刺激而镇咳。
甘草次酸胆碱盐对豚鼠吸入氨水和电刺激猫喉上神经引起的咳嗽都有明显抑制作用,所以认为其镇咳作用为中枢性的。
甘草还能促进咽部和支气管粘膜分泌,使痰易于咳出,故而呈现祛痰镇咳作用[15]。
4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4.1 降脂作用甘草甜素能促进胆固醇含量降低,磷脂质明显下降,中性脂肪β-脂蛋白,游离脂肪酸亦有下降趋势。
甘草酸有明显的降脂作用:能阻止大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如甘草单胺( MAG) 对家兔和大鼠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的降低血胆固醇、β-脂蛋白及三酸甘油脂作用[16]。
4.2 抗心律失常作用谢世荣等以静脉注射乌头碱、氯化钡及结扎冠状动脉建立大、小鼠心率失常模型,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甘草次酸(10、20mg/kg),比较抗心律失常作用。
结果显示甘草次酸组大鼠心率失常持续时间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
实验中生理盐水组小鼠全部发生心房纤颤或扑动而甘草次酸组未发生,表明甘草次酸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20]。
4.3 抗血小板作用甘草叶富黄酮组分(LF)对胶原蛋白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IC50为64μg/ml,对于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IC50为90μg/ml 而对照组阿司匹林为1.6mg/ml[21]。
5 解毒作用甘草能增强肝的解毒能力,起保护肝的作用,苷草流浸膏及甘草甜素对某些药物中毒,食物中毒、细菌毒素、农药中毒,体内代激产物中毒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解毒机理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收作用,甘草酸水解产生1个分子的甘草次酸和2个分子葡萄糖醛酸,而葡萄糖醛酸具有解毒作用,以及甘草甜素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是增强肝脏的解毒作用的。
李涯松等[22]人的研究发现甘草与雷公藤配伍可明显减少其肝脏损害发生。
实验研究显示,甘草酸对雷公藤多甙导致的小鼠精子损伤有明显改善作用。
6 抗癌、抗肿瘤作用近年来,已陆续有相关报道显示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和维护神经功能的作用。
甘草中黄酮类中的甘草黄酮、异甘草素和甘草查尔酮以及三萜皂苷类中的甘草酸、甘草酸苷、甘草次酸和甘草甜素均具有对肿瘤细胞移植和杀伤作用。
马淼等[23]应用MTT法测定甘草水提物(甘草酸)与醇提物(总黄酮)对宫颈癌细胞株(Hela)、乳腺癌细胞株(Bcap-37)、胃癌细胞株(MGC-803)以及肝癌细胞株(Bel-7404)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甘草酸和甘草黄酮诱导细胞凋亡是其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