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下3.1空气和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八下3.1空气和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八下3.1空气和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八下3.1空气和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1空气和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内容已有一定的前概念,如学生已知道空气中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但对于各成分如何验证及含量多少没有深入思考过。本节的教学通过学生回忆相关知识,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并让学生用实验方法来验证空气的部分成分以及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培养实证的意识和思维能力,体会实验在科学中的重要性。由于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化学实验操作刚接触,因此要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这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但是学生也只是在前期的实验基本操作课上了解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操作,相应的知识储备还是很不足的,比如P燃烧后产物和状态不知;二氧化碳的特性不知;气体减少,压强降低的物理原理也没学到,要引导他们对空气成分探究有一定困难,针对这种情况,设计问题,步步引导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突破氧气占空气体积分数的验证实验这一的难点,让学生理解定量实验在空气成分研究中的作用。渗透部分空气成分的科学史,对学生适当地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分数;

知道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的验证方法;

通过实验知道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并会分析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知道气体体积测定的方法,并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在探究实验中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增强对生活和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

了解空气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的基本理念

重点:空气的成分及其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难点: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测定的实验原理,以及实验现象分析

教学准备:石灰水、试管、吸管、矿泉水瓶、集气瓶、双控橡皮塞、红磷、导管、烧杯、针筒、氧气、火柴、酒精灯、红墨水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引导法

教师活动 哦~,你认为V 排出的空气=V 进入的水

我们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呢,老师带来了这样一个装置。 演示 你发现了什么

讲述:刚刚同学们看到老师将空气抽走一部分后,水就进来了。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原理。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证实了V 抽出的

气体=V 进入水的体积

设问:问题是我们今天要测的是这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所以拿来抽可能单处抽出氧气吗?那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氧气

去掉吗?

实验,并读数。其他同

学仔细观察水的体积减少,大气压将水压入

燃烧去氧气

--P

瓶内减少--水被压入

所以要改进一下我们的实验装置。

根据科学家研究发现:氧气约占空气体

积的1/5,所以为了便于观察,老师已经

将集气瓶内剩余部分划分成5等分

讲述:我们已经明白了实验原理,为了

实验更准确,我们先来细化分析一下实

验当中的注意事项:

1、装置气密性要不要检查?如果漏气会有什么后果?

2、红磷的量是要足量还是少量?为什么?

3、点燃红磷后,缓慢的伸入瓶中还是快速伸入瓶中?

4、红磷燃烧后,立刻打开止水夹还是待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5、为什么集气瓶底部要放少量水?

请一个同学一起完成实验

实验演示:红磷在密封的集气瓶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设问:拉瓦锡测出氧气约占空气中体积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往往测出的体积小于1/5,你现在知道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吗?

小组讨论任务单中的思考题并回答

清楚实验要领

仔细观察 小组合作思考回答

制取氧气优秀教案

制取氧气优秀教案 篇一: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内容分析】 《制取氧气》是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历年中考化学实验加试中,也是重点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课题分析】 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实验2-7】及学习另一种主要的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并实验氧气的性质。【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了基础。二、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培养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同时学会倾听、欣赏、分享,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作用和实验装置。【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 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实验探究、资料图片展示、媒体放映。【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5%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附铁 夹)、棉花、酒精灯、集气瓶,水槽·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程序】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1、高锰酸钾制氧气 2、过氧化氢制氧气 3、氯酸钾制氧气 二、重难点 1、催化剂 2、分解反应【教学反思】【素材链接】

氧气的教学设计

氧气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了解氧气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主要物理性质; 通过观察带火星木条复燃,硫在氧气中燃烧等实验,会描述一些反应现象; 通过观察氧气与许多物质反应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氧气的性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的步骤与动手操作 实验现象的描述与实验结论的得出 总结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学生: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二、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物质有哪些性质

2、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了解氧气的色、态、味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学生自主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体验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演示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写文字表达式,并学会分析硫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现象差异的原因 3、演示铁在氧气和空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板书]反应物是铁、氧气,生成的是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提问:在实验时我们用的铁丝都被盘成螺旋状,这是为什么? 提问: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要放一些细沙呢? 肯定并总结: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物质把集气瓶炸裂。 提问:为什么硫燃烧不需要铺细沙呢? 讲述:通过铁分别在氧气和空气中的反应,我们也进一步证实了刚刚那个结论同时也可以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因为铁在氧气中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提问:根据这些反应,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板书]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它可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氧气支持燃烧的例子。 过渡:氧气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氧气的性质,播放有关氧气用途的影片 提问:这里面的氧气用途有两种:供呼吸及支持燃烧,那哪些是利用了它的支持燃烧的性质呢? 布置课后作业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思考并回答:为了燃烧时增大 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思考回答,各抒己见 回答: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气体 学生间相互讨论,并得出可能 的结果。 讨论并积极发言。 讨论,回答:航天航空、气焊、 气割等。 让学生慢慢的学会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溶水性(是否易溶于水) 无色气体无味 1.429g/L -218℃-183℃不易溶于水 >空气1.293g/L 2.氧气的化学性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一轮复习空气、氧气复习教案

年九年级 级 课空气、氧气题 学科 主备人 化学制定日 期 执教人 课型 使用 时间 复习课 知识与技能 目标 教 学过程与方法目目标 标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1.理解空气、氧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空气、氧气的化学性质 1.通过对这几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学习,灵活将其性质运用到中考 的综合题中 2.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理清基本实验题的探究方法。 1.让学生学会复习化学物质的基本方法 2.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养成自我分析实验的能力 空气、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过程个人修订 一、基础知识梳理 考点一:考点1空气的成分和用途 成分氮气氧气 二氧化碳含量 78% 21% 0.03% 用途 1.制________和________的原料 2.常用作_______,用于食品防腐和延 长灯泡寿命 3.液氮作制冷剂,用于超导材料 1.________,如潜水、医疗急救 2.________,如燃烧、炼钢、气焊等 1.是________作用的原料 2.固态CO2(俗称干冰)作制冷剂 3.工业上用于制碱、尿素、汽水等 此部分先 记忆后提 问方式

0.94%1.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稀有2.性质很稳定,常作保护气,如焊接金气体属时用来隔绝空气 3.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 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温馨提示】(1)空气中各成分含量表示的都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2)空气中各成分是相对稳定的。 考点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空气中的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一氧化碳、____________、二氧化氮等)和 ________ 污染物的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排放的废气、植来源被破坏引起的沙尘等 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 防治污染的措施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作物生长,破坏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________等都与空气污染有关加强大气质量的监测,使用 ____________,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以保护空气 【温馨提示】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PM10,又称飘尘)和臭氧等。 考点3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1.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________、 ________的气体,________溶于水,密度比空气________。液态氧是淡蓝色的液体,固态氧是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 物质(颜色状态) 红热的木炭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 ①在空气中红热,②在 氧气中_______,③放 出________,④生成使____________ 澄清石灰水变 此题应讲 解实验中 的注意事 项 ________的气体 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 硫(____色微弱的________火焰,____________固体)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

氧气教学设计

《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有关《空气》的知识后,对氧气有了一些了解,但如何认识物质和物质的性质,学生并不熟悉。所以,本课题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学好本课题,能为今后学习其他物质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遵循了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习掌握了研究物质的基本模式,为今后其他物质的学习提供一个样式和范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学习者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而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类似的知识,因此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能说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定义并会判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 四、教学重点 1.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即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五、教学难点 1.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判别。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六、教学方法 1.教法

空气与氧气教案

第三单元第1节空气与氧气 谢塘镇中学黎松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能用实验说明空气是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的组成,掌握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 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课型:探究型,多媒体 实验准备: 试管、针筒、打气筒、锥形瓶、集气瓶、水槽、燃烧匙、橡皮塞、烧杯、导管、止水夹、酒精灯、红磷、硫酸铜、澄清石灰水、火柴。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出示一幅驿亭风景图片,教师感觉空气清晰。 讨论1:收集一瓶驿亭清晰空气的方法。(请同学收集) 讨论:空气有哪些成分组成。 新课探究: 一、空气的组成成分及性质 1、演示实验:无水硫酸铜遇水显蓝色 引导学生思考:1、将这一现象应用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2、根据平时的观察,生活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 学生:1、冰过的瓶子外面有水珠 2、冬天教室窗上有一层水雾 3、置于空气中的饼干会受潮

2、演示实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结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含量较少 3、演示实验:取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先后插入两个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在两个集气瓶中燃烧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 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并不高 4、探究:氧气在空气中占多大比例 实验原理:红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正好填补消耗掉氧气的体积,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 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讨论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呢?导致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红磷的量不足;(2)瓶内氧气没有耗尽; (3)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4)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 讨论2:该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1/5,又是为什么呢? (1)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2)实验开始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 讨论2:我们能否用碳来代替红磷进行上述实验? 红磷燃烧后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集气瓶中空气的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 制取氧气教案

【黄冈零距离】备战2011年化学中考同步创新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教学策略分析】 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

空气和氧气教学设计15

课题八下3.1 空气和氧气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是初中八年级下的第三章第一节空气与氧气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学习较复杂的科学实验设计与操作。训练观察思考能力。体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总体设计】 本课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贯彻“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学流程: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 【教学过程】 一.问题法引入: (一个常识问题)溺水、意外停止呼吸,通常的急救方法是什么?(人工呼吸和心脏起搏),医院里有氧气急救,那么人工呼吸用的是什么?为什么也空气可以? 指导学生阅读人们对空气的认识历史。指导学生阅读氧气的发现过程。了解拉瓦锡的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从中体会气体热胀冷缩及气压变化的关系。 小结: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客观存在的,其中含有十分重要的氧气。 过渡:那么,在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到底是多少呢? 二.实验探究: (一)分析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活动(如图),

1.介绍实验器材、设计原理、预计的现象,说明的问题。 2.讨论连接装配次序。 3.提出疑问:燃着的红磷入瓶过程中,瓶内的空气受热胀出、氧气一部分消耗,这是个严重影响实验测定结果的变数,还有导管里的水。如何能够做到尽可能的减少影响呢? 4.这个广口瓶上面的空间形态也不是规则圆柱状,做到“等分”不容易。 (二)讨论引导: 其实,只要找准问题的关键,总有解决的办法。首先来看对变量“导管内的水”的控制,它是影响结果偏差(不是误差)的因素之一,只要选取较大的反应容器,选择较细的导管,它的影响就会减小;另外,也可以改变方法,用量筒来取代烧杯,最后想办法将水人为的加满集气瓶,读取2或3个数据,这样可以准确测得吸入的水量以及反应容器中原来留有的空气(不是氧气)总量。 再来看“伸入快慢”的控制,这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较大的。要控制它也比较困难。一是需反复试验,直到有效;二是改变方法。方法虽难找,但不是没有。因为已经发现了问题的症结:红磷是以“燃烧着”的姿态进入的,如果能在连接好的密闭容器里被点燃呢?本着这个思路,很快发现红磷在现有实验室条件下不行,决定使用白磷。但如何“隔空”引燃白磷呢?(经无数参考、借鉴、推想、试验,终于成功的确立了一种普通实验室条件下能够出色完成实验活动任务的方案,在此提供给大家分享、交流, 以期有更好的改进。) 实验装置如图(二)。 (优点显而易见,取材和成本、结构和制 作,都很简便,还可选择不同形状的反应容器, 如果接近直型的,那么既可粗略测量,也可精 准测量。由于控制了导致实验结果不确定的干 扰因素,成功率很高,与“将燃着红磷的燃烧 匙迅速伸入” 的操作相比,更有安全感,老师 在课堂上完全可以慢条斯理的进行。另外,它的设计原理 和操作的逻辑性,更具有广泛的教学意义,可根据具体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控制难度和深度。) 图(二)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说课稿

《制取氧气》说课稿 淮滨县马集中学李杰 各位老师:大家好!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三《制取氧气》第一课时。下面我从四部分来谈谈本课时的教学设想: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的知识体系来看,本课题与前面的实验基本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也将为学习第六单元二氧化碳、第七单元氢气的制取和总结气体制取方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本课题是初中化学必须处理好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2)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3)介绍工业上得到大量氧气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二氧化锰催化分解过氧化氢的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2)在对反应物、催化剂的区分和对实验装置选择的交流讨论过程中形成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良好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提高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以致用的责任感。(2)进一步认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化学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是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课时的重点是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的探究体验。难点是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体验。 (四)教学准备:20%的H2O2溶液、5%的H2O2溶液、MnO2粉末、KClO3、KMnO4、铁架台、试管、酒精灯、火柴。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1、学生情况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氧气是学生熟知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通过知识的更新和实验探究可以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九(2)班正在试行分组学习模式,通过一个月的训练,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能力,但在主动性和深入度上还有待加强。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我们是有信心的。 2、教法与学法选择 为了落实课程目标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深入体验学习过程,本课时将采用实验探究的教

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方法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3.认识分解反应 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反应 [过程和方法]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习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原理,从而进一不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作用和实验装置 三、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方式 课件演示,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 指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总结—迁移创新 五、教学思路 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

在互相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六、教学准备 1.教师用具: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氯酸钾,大试管,木条,酒精灯,火柴等;多媒体。 2.学生用具: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大试管,棉花,橡皮塞(带导管),集气瓶,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等。 七、教学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氧气的制取》教案设计

2.3 氧气的制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 (1)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1.催化剂的概念。 2.催化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学生回答] 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中是氧气。 2. 把燃烧的木知分别伸入3个集气瓶中,若木知燃无什么变化则是空气;若木知燃烧更旺盛则是气气;若木条熄灭则是氮气。 3.氧气的重要用途体现在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两个方面。如:登山、潜水、医疗、宇航等。[引入新课]既然氧气具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足如何制得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取。 [板书]课题3 制取氧气 [介绍]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和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首先我们学习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这种方

浙教版-科学-八下-空气与氧气 教学设计

空气与氧气老师姓名: 教学内容1、空气的主要组成及验证氧气在空气中含量的实验;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及其区别; 2、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及用途;保护空气; 3、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3)通过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4)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及其本质特征,能够区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重点难点重点: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认识空气的污染的危害;氧气的化学性质及什么叫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 本节课效 果评估参 考办法 课程主体部分 一、知识网络: 新课引入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堵住注射器的末端后推动活塞很难推动,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科学家们经过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一)、空气的组成 两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就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拉瓦锡实验】(简述拉瓦锡实验的过程、装置仪器和实验意义) 拉瓦锡的结论是: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 在19世纪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才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才 认识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其他成分。目前,人们异能用精确的实验方法测定空气的成分。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 (二)【实验1】: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用分组控制个多变量测量一个不同变量的方 法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在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体会从实 验现象导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如图1)。 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热;打开弹簧夹后, 烧杯中的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中,至约占集气瓶内空间的1/5。 实验时,燃烧匙里要盛入过量的红磷,红磷过量,足以使钟罩中密封的氧气反 应完,使测得氧气的体积更接近空气中氧气的实际体积。这个实验还可推论出氮气不能支持燃烧;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可以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红磷燃烧后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集气瓶中空气的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该实验要求:①红磷必须过量。若红磷量不足,则不能将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掉,导致测得的结果偏小。 ②实验装置的密闭性要好。若密闭性不好,则外界的空气会进入密闭容器内,导致测定结果偏小。③不能用硫、

第二单元:空气-氧气-复习课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空气的组成、纯净物与混合物) 氧气(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实验室制取氧气 知识点一空气 一、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22P2O5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弹簧夹关闭。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 1.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4.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8.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二、空气的组成 空气中成分按体积来计算,大约: 气体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 说明: ①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

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教学策略分析】 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及仪器装置的配备,加深学生对分解反应概念的理解,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加以巩固。难点的突破应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判断,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教学准备】

空气复习课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2)(1课时) 【复习的目的要求】 1、回忆、巩固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初步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并初步应用;了解基本概念“物理性质”。 3、初步学习探究氧气性质实验的操作,学会对氧气性质实验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描述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 4、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及其本质特征,能够区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氧气的含量及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2、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 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 3、催化剂的概念。 三、教学策略 难点突破:在充分交代实验所采用的药品、装置及理由、原理的基础上做好对比实验(每一个实验测量一个变量)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从而理解整个实验的意图原理,并感悟到化学实验要得出正确结论必须注意每一个细节的正确。 抓住关键词理解训练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如"燃烧""能燃烧",前者是动词,描述一种变化过程--化学变化,后者是动词前加了助动词"能"或"可以"或"会"则描述一种属性--化学性质;通过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交叉关系的集合图对应举例理解二者的关系。 设置与催化剂的概念相关的问题台阶若干个层层推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领悟概念的内涵,消除问题正确理解什么是催化剂。 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学会分析实验结果的误差原因,感悟:实验过程影响实验结果、细节决定成败。通过氧气的性质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描述事物的能力、(如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同一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活动中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对空气质量的调查、对教材p26图2-8的解读知道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空气的污染源、严重危害及防治,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通过硫的燃烧实验进一步感悟绿色化学的含义,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和学习空气组成发展史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作风。 四、复习要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和方法。 (2)学会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学会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过程与 方法 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 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情感·态 度·价值 观 通过亲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取原理和方法。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教学用品仪器 试管、木条、酒精灯、棉花、塞子、集气瓶、玻璃片、水槽、铁架台 药品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氯酸钾、高锰酸钾、 其它火柴、课件、学案等 环 节 教学问题活动设计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 途,了解到氧气能支持燃烧,是一种化 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 发生氧化反应,在反应中放出热量。氧 气可用来供给病人呼吸,供给登山、潜 水运动员呼吸;还用于气焊、气割,还 用于火箭的发射等等。 问题1:上节课,我们已经利用氧 气做了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在这些实 验中,我们所用的氧气从何而来呢? 问题2:我们在实验室中能否制取并收 集一瓶氧气呢?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 制取氧气的呢? 教师播放氧气用途的图片,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2,引入课题: 课题3 制取氧气 自主学习 问题1:在工业上用什么方法制取氧 气?属于什么变化?在实验室用什么方 法制取氧气?又属于什么变化? 问题2: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在化 学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3:什么是分解反应?分解反应 与化合反应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阅读圈划。教师检查学 生预习及学案自主学习完成情况 知识点1:高锰酸钾分解制取 氧气

氧气教学设计

胜利中学“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之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氧气 教学目标:1:了解0 2 的性质、用途,以及S、P、Al与02反应的现象、反应表示式。 2: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性质、氧化剂的概念。 4:了解化学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本课题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水平,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2:S、P、Al与0 2 反应的现象 难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氧化反应和氧化剂的概念。 课前准备:氧气3瓶,铁丝、木炭、硫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个人研修 一 情景导入 讲述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氧气的用途,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学习和研究氧气 二自主学习1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降温后,氧气能够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三教师导学2:氧气的化学性质 【演示】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燃烧的实验,燃烧后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一边实验一边引导学生观察木条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 【提问】为什么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 碳+氧气二氧化碳 C + O2点燃C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演示】硫在氧气燃烧的实验(一边实验一边引导学生观察硫在

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时火焰颜色的不同)。 【讲述】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时火焰颜色不同的原因以及二氧化硫的气味。 实验现象:①硫在空气中能燃烧,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 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③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板书】 硫+氧气二氧化硫S + O2点燃SO2(蓝紫色火焰,放出刺激性气体) 【演示】铝在氧气燃烧的实验(一边实验一边提醒学生注意做本实验时,集气瓶底,要铺一层细砂或放少量水.(防止灼裂瓶底) 并引导他们观察细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和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实验现象:铝在空气中加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 四合作探究与氧气反应的 物质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表达式 实验2--2 木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碳+氧气二氧化碳 C + O2点燃CO2实验2--3硫磺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 焰,有刺激性气味.。硫+氧气二氧化硫S + O2 点燃SO2实验2-1 红磷 发出明亮的黄色火 焰(在空气中发出微弱 的黄色火焰)有大量白 烟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4P + 5O2点燃 2P2O5 实验2--4 铝箔 剧烈燃烧,,放出大 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 生成白色粉末。 铝+氧气三氧化二铝2Al+3O2点燃 Al2O3 五交流反馈学习和研究观察实验的方法。 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 1.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2.物质的色、态、味等。 1.反应条件(加热、点燃、催化 剂等); 2.现象(发光、放热、生成沉淀 或气体等)。 1.有几种物质生成; 2.生成物的色、态、 味等。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新屯子镇中学 姓名:张玉美 初中化学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课题分析 “实验室制取氧气”这一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的实验,这一课题的设计,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策略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将演示实验变为随堂探究实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合作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的探究 【难点】 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分组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该课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应教学图片和仪器 【仪器与药品】 分组提供: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砖粉、香、火柴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屏住呼吸,看谁坚持的时间长? 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 【观后谈感受】 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 (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1)催化剂的概念。 (2)催化作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学生回答 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中是氧气。 2. 把燃烧的木知分别伸入3个集气瓶中,若木知燃无什么变化则是空气;若木知燃烧更旺盛则是气气;若木条熄灭则是氮气。 3.氧气的重要用途体现在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两个方面。如:登山、潜水、医疗、宇航等。 引入新课 既然氧气具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足如何制得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取。 课题3 、制取氧气 介绍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和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首先我们学习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这种方法。 一、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篇一:初三化学教案:氧气的制法教案】 初三化学教案:氧气的制法教案 教学目的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 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 概念。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 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 习惯。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教学难点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b)氯酸钾(c)空气(d)氧化镁 2.检验氧气的 方法是() (a)用火柴去点(b)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气体(c)用鼻子去嗅气 味(d)用天平称量 3.下列有关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氯酸钾受热熔化后,也不放出氧气 5.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装药品的大试管口应()(a)朝下(b) 朝上(c)略向下倾斜(d)略向上倾斜 6.实验室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需将导气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这个操作应在() (a)加热固体药品前(b)与加热固体药品同时(c)开始有气泡 放出时(d)气泡连续并均匀放出时 7.下列变化中属于分解反应的 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c)蜡烛燃烧(d)粗盐提纯 8.实验室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所用主要仪器名称是:、、_、、、。 9.实验室制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加热至气体不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