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时比大小二年级上册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时比大小

学习内容

课本第17页,第18页做一做第1题,第21~22页练习二第5~6题。

学习目标

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课文讲解

第17页,这是一幅“小猴吃水果图”,图上有3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然后按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这种排列的形式实质上就是条形统计图的雏形,我们称它为象形统计图。

根据象形统计图,抽出以小猴和其中的一种水果为内容的两列进行数量上的比较,引入关系符号“=”、“>”、“<”,让孩子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思考题,图上画有5只小兔和4个萝卜,问:一只小兔吃一个萝卜,够不够?

辅导精要

打开课本,让孩子说图意,小猴在吃水果。数一数,图上有3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前面学过的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还可以先让孩子用“同样多”、“多”、“少”说图意。为了使孩子学好这部分知识,家长应给孩子提供操作用的图片学具:3

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问:小猴和水果比多少,应该怎样摆学具,就能一眼看出?引导孩子利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象形统计图,并标上数字。

也可直接观察课本中的象形统计图,让孩子知道小猴、梨、桃和香蕉的数量来自主题图,能理解标上数字的意义,3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问:“1只小猴吃到1个桃,够不够?”让孩子对前面摆出的学具进行移动,把4个梨的学具移到最后,遮盖香蕉和梨,用小猴和桃比多少,孩子就能明白:“有3只小猴和3个桃,小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小猴能吃到一个桃。”这时,家长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孩子读:“3等于3”。“=”是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平行线,一般划0.5厘米长。

可让孩子自己想:1只小猴吃到1个香蕉,够不够?移动学具,用小猴和香蕉比多少,3只小猴和2个香蕉,小猴比香蕉多,香蕉比小猴少。在3和2之间,用“=”行吗?在孩子认识到不可行之后,再把“=”的右边变小使其合在一起如“>”,家长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孩子读:3大于2。“>”是大于号,两条斜线一样长,一般划0.5厘米,其中右边要合在一起。3大于2,3多,2少,大是多的意思。

孩子继续想:1只小猴吃到1个梨,够不够?移动学具,用小猴和梨比多少,3只小猴和4只梨,小猴比梨多,梨比小猴少。在3和4之间,孩子可直觉判断应该写上“<”,带着孩子读:3<4。“<”是小于号,两条斜线一样长,一般划0.5厘米,其中左边要合在一起。3<4,3少,4多,小是少的意思。

可引导孩子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想1~5的排列顺序,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做一做”第1题,能根据题中的图意在“>”、“<”号两边的括号里正确填上相应的数字,不要求孩子写“>”、“<”号,只是让他们进一步理解这两个关系符号的含义。

思考题,是一道比多少的问题。孩子思考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最好是能应用比大小的知识进行思考:数出兔子的只数是5,萝卜的个数是4,得出 4<5或5>,所以每只兔子吃一个萝卜是不够的。也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连线、用学具操作)看出兔子多,萝卜少,所以有一只兔子吃不上萝卜。

习题解析

第5题,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里填上数,然后根据“<”、“>”号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第6题,有三小题,根据给出的两个数来比大小,在“>”、“=”、“<”号两边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先让孩子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他的思考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