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部超声检查(B超)

腹部超声检查(B超)

腹部超声检查(B超)
腹部超声检查(B超)

腹部超声检查(B超)

1、超声波的基本知识

(1)超声波的物理性质

超声波具有声波所有的物理性质,但其频率高,波长短。产生超声波的方法有多种,现代超声波的产生主要是利用某些晶体(如石英,酒石酸钾钠、锆钛酸铅等)的特殊物理性质----压电效应产生超声波。超声波的声束由于超声波的波长较短,接近红外线的波长,因此和光线一样,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形成超声束。在超声技术中,超声波由探头发出并进入人体后,在距离探头较近的一段区域内,形成一条宽度近似探头直径的超声束,此区称为近场。在近场的远侧超声束逐渐增宽,此区称为远场。超声波的反射、折射和散射当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时,在介质分界面将产生反射。超声波在介面反射后,剩余能量的超声波将进入第二介质,称为透射。如果两种介质中的声速相同,透射声束的方向将等于入射声束的方向。但如果两种介质中的声速不同,透射声束将发生方向的转折,称为折射。剩余能量将以某一中心向空间各个方向传播,称散射。散射进返回探头的回声信号强度明显减弱。超声波的吸收和衰减超声波在体内传播的过程中,强度将随着所传深度的增加而进行性减弱,称衰减。超声波在体内衰减是由于超声波的反射、散射和超声波吸收而引起的。

(2)超声波的声像图

超声诊断仪的探头又称换能器。它先将电能转换成声能而发生超声波。超声束进入人体后遇到两种不同介质时,在介面的分界面产生反射,称为回声,剩余的能量继续深入,当再遇到不同介质的介面时又发生反射,依此类推。超声波诊断仪又将人体某部位各层组织的回声通过探头回收到仪器内,并将声能再转换成电能而显

示在荧光屏上就成为声像图。所以声像图也就能间接反应人体某部位各层组织的结构。

(3)B型超声波诊断仪

反应回声大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波形来反应,波形的振幅(即高度)大者回声强,反之弱。此型又称振幅型,英文字为AMPLITUDETYPE,所以又称A型超声波诊断仪,目前基本不用了。另一种是通过光点来反应,光点的亮度大者回声强,反之弱。此型又称光点显示型,英文字为BRIHGTNESSTYPE。所以又称B型超声波

诊断仪,目前广为应用。

2、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1)检查前的准备与检查时的体位

检查前一天少吃油腻食物,并需空腹8小时。

体位:取仰卧位,作深吸气动作。为扩大观察范围,常需适当变动体位,如左

侧卧位或右侧卧位。

(2)正常声像图

形态及大小在上腹部作纵断层,肝脏为类三角形,膈面圆钝而下缘成锐角,左叶小于45,右叶小于75。正常肝脏的轮廓清晰,光滑而平整。肝右叶厚度小于

14CM,左叶厚度小于6CM。肝内结构:肝内的液性管腔结构与韧带,统称为肝内的

纹理结构。正常时肝内纹理清晰而均齐,门静脉(PV)内径小于 1.4CM,总胆管(CBD)内径小于,.,CM。肝内回声特点:正常肝实质呈中等或弱回声光点,其强度和频率皆均匀。一般肝实质回声比肾实质稍强而较胰腺稍弱或相似。

(3)病理声像图

肝囊肿

在肝内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的暗区,囊壁很薄,轮廓平整光滑与周围组织界线清楚,其后方回声明显增强。

多囊肝

肝脏弥漫性肿大,表面不规则,肝内有多发的大小不等的液性囊腔,囊间肝实质回声增强。常合并多囊肾。

肝脓肿

肝实质内出现低回专长性以至无回声的局部性损害,其后回声增强。可单发,亦可多发。病变与周围组织的界线不清,边缘常不整齐,欠规则。有时在脓肿周围有数毫米宽的环形低回声,代表炎症反应区。

肝血管瘤

约70%为单发,以肝右叶最多见,一般位于肝周边部位。该肿瘤具有包膜,所以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声象图表现为圆形的强回声团,轮廓完整,与肝实质的界线极为分明。约有1/10为弱回声。但包膜仍然清楚。

原发性肝癌

声像图上可分为三型:

巨块型:表现为肝内巨大的占位性病变,多数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界不规则,边缘有弱回声的带,又称弱回声晕,边界模糊不清。肿块呈较强回声或弱回声,粗而不均或其间杂有回声区,中心可坏死液化区。有时可见块中之块。肿大、形态不正常。

结节型:肝内可见多个圆形或椭圆形占位病变,其直径多在2,3CM,轮廓较整齐,多有1至数毫米宽的弱回声晕,与肝实质分界清楚。

弥漫型:较少见,肝变形,周边为结节状,肝内正常理乱,并可见成团的强回声弥漫而不均匀地分布地肝内,难以分辨出肿块的边界。

转移性肝癌

声像图特点:肝内多发圆形肿块,其大小多数相关不大。肿块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并有周边弱回声晕,又称“牛眼征”。大多数表现为强回专长,少数可出

现弱回声或中等回声。大的转移癌瘤,中心可见坏死液性腔。发生转移肝癌的肝脏,很少合并肝硬化。肝增大,形态不正常,也可局部肿大。肝内正常结构不清而乱。

肝硬化

声像图特点:

肝脏的大小和形态:肝变小,边缘凹凸不平。

肝内结构:肝纹理乱,肝内管状结构明显减少。肝内回声增强变粗。门静脉扩张。

脾肿大

肝囊壁增厚,并可为双层样结构,又称“双边征”,可出现腹水。

脂肪肝

声像图特点:肝脏普遍肿大。肝实质回声增强。声衰减明显,深部肝实质常不能显示。肝内血管减少。胆囊辟显示不清。

淤血肝

声像图特点:肝脏普遍肿大,肝实质回声强度和结构基本正常。肝静脉增宽大于1.0CM。

3、胆道疾病的超声诊断

(1)检查前准备与检查体位检查前的准备:病人须禁食物小时以上,以保证胆囊、胆管内充满胆汁,并减少胃肠的内容物和气体的影响。通常在前一日晚餐后开始禁食,次日上午空腹检查为宜。X线胃肠造影与胆囊造影:胆囊、胆管附近胃肠道内若残存有钡剂会影响超声检查。因此一般先安排超声检查,或在X线造影三日后,胆囊造影二日后再做超声检查。检查的体位:仰卧位:是最常用的体位。右前斜位:身体与床面成39度至45

度角。

(2)正常声像图

胆囊: 纵切面为梨形,亦可为圆形或长条形。正常胆囊轮廓光滑整齐,曲线清楚明确。胆囊腔内无回声,后壁线明亮,后壁下方回声增强。正常胆囊大小为

8×3.5CM,壁厚小于2,3MM。

肝内胆管:正常时,可看到左右肝管,直径2MM以下。二级以上肝内胆管分支看不清。肝外胆管 :正常时,上段肝外胆管可看到,直径应小于相应门脉的

1/3,内径小于0.6CM。 (3)病理声象图:

胆囊结石声像图特点:胆囊腔内出现强回声团。由于结石的形态、大小不同,强回声团可以是团块状或斑点状。散在的球形结石为新月形或半圆形。结石多而小时,则堆积于胆囊后壁,形成一片强回声带,难以分辨各个结石。胆囊结石的强回声团,边界清楚明亮。声影:由于超声束遇到结石界面全反射,因而在结石强回声后方出现一条无回声区,又称声影。声影出现对于结石特别是小结石诊断有重要价值。改变体位时,强回声团依重力方向移动。这一点对结石和胆囊内肿瘤的区别有重要意义。

肝外胆管结石声像图特点:有结石的胆管扩张,管壁增厚,回声较强。胆管腔内可见强回声团。强回声团与胆管壁之间有分界。强回声团后方有声影。

肝内胆管结石声像图特点:肝内可见强回声团,其形态大小差异大,可为斑点状、条索状、圆形或边界不规则的症状。一般有声影。结石阻塞的远端小胆管扩张。

急性胆囊炎声像图特点:胆囊肿大,轮廓模糊。胆囊增厚,呈强回声带,其间出现间断或连续的弱回声带,形成胆囊的双边表现。胆囊内可见粗大回声斑点,不均匀,无声影。多伴有胆囊结石。胆囊周围可见液性暗区,胆囊收缩功能减弱。

慢性胆囊炎声像图特点:胆囊缩小变形,囊腔变小。囊壁增厚,不光滑、回声增强。胆囊收缩功能差。常伴有胆囊结石。

胆囊息肉声像图特点:胆囊壁内有一至数个小圆形强回声团,突入胆囊腔内,边界清晰光滑无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胆囊癌声像图上可分五类:

实块型常见。正常液性胆囊腔消失,表现为一个弱回声或回声粗而不均的实性肿块。

厚壁型胆囊壁不均匀增厚,往往以颈部、体部更显著。

蕈伞型表现为弱回声或中等强回声的蕈伞状肿块突入胆囊腔内,常为多个,底宽而边缘

不整齐,无声影,不随体全变动而移动。

混合型常为厚壁型与蕈伞型特征的混合。

阻塞型病变往往不大,为弱回声或中等到强度回声肿块,堵于胆囊颈部,造成胆囊积水。

4、胰腺疾病的超声诊断

(1)检查前准备与检查体位检查准备应禁食8小时以上,尤其在禁早餐后当日上午检查为好。胃肠气体过多者,于检查前三日口服消胀片,前一日进清淡少渣饮食,睡前服缓泻剂。检查中可饮水500至1000CC,以利观察。患者的体位 :一般取仰卧位,也可半卧位,上身与床面成30至45角。

(2)正常声象图正常人胰腺纵断面可为三种类型: 腊肠型胰腺头、颈与体尾部厚度相似。哑铃型颈部细,头和体尾部增厚。蝌蚪型正常人胰头厚度小于

2.5CM,体尾部厚度小于2CM。正常胰腺内部回声均匀、细小而密集,较周围组织稍弱或相似,一般随年龄增大而回声增强。正常人胰管超声测量近头部可达3MM,体部一般2MM

(3)病理声像图

急性胰腺炎胰腺普遍性肿大,胰腺轮廓呈弧形膨出,边界线模糊。胰腺内为弱回

声或无回声区,其后方回声增强。胰腺周围可有积液。

慢性胰腺炎: 胰腺局部或普遍性肿大,少数亦可缩小。胰腺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其轮廓不规则、不整齐、局部可以突起。胰腺内部回声多数增强,为粗斑点状,分布不均匀。胰管可呈囊状扩张,增粗或粗细不均。

胰腺癌胰腺形态改变:胰腺局部膨出肿大,浸润型者整个胰腺不规则肿大。胰腺癌肿块多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肿块多为弱回声,可散在较强回声光点。少数为中等或强回声,分布不均。癌肿内坏死、出血、液化则出现暗区和强回声斑点相混杂的图像。间接表现:压迫总胆管下端时,可引起总胆管扩张,胆囊肿大与胰管扩张。压迫门静脉,可引起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扩张。下腔静脉也可受压变窄。

5、脾脏的超声检查

(1)正常声像图脾的膈面呈弧形结构,光滑而整齐,脏面略凹陷,可见脾门切迹,回声较强。脾实质回声非常均匀,回声强度稍低于或接近肝脏,比肾皮质的回声略高。正常脾厚度小于4CM。

(2)脾脏肿大的超声表现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为脾肿大。男、女性脾厚度分别超过4CM和3.8CM,同时脾脏下缘超过肋缘线。长径超过8CM。脾脏上下端径大于10.5CM。

6、肾脏的超声检查

(1)正常声像图正常时,有明亮的肾轮廓线。肾皮质为低回声区,仅有少量较淡的散在细光点。肾锥体为三角形的暗区、内部回声少,在集合系统周围排列成放射状,可见到3到5个或7到8个不等到。肾的中部是集合系统回声,表现为密集

的明亮光点,为肾盂的回声,还有肾窦内脂肪回声的组合。正常时,集合系光点占肾宽度的1/2到2/3。

(2)病理声象图

肾盂积水声像图特点:主要改变为中心集合系统光点分离,中间出现无回声暗区,其宽度在8MM以上。中度肾盂积水时,肾盂无回声区呈椭圆形、长条形或菱形。巨大肾盂积水时,仅见大片暗区伴有分隔光带,肾实质变薄。

肾囊肿声像图特点:肾内可见边缘整齐的圆形无回声区。边缘清晰,光滑、整齐。囊壁后方回声增强。囊肿可单发,也可多发。

多囊肾声像图特点:肾外形普遍增大,肾内可见多个圆形无回声区,大小不等到,边缘整齐。

肾肿瘤错构瘤为良性肿瘤。声像图上可见许多分布均匀的强回声团,边界清晰。肾癌声像图一般是实性均质暗区,在其中可见散在细小光点,分布均匀。肿物边界不如囊肿清晰,内部回声比正常肾实质回声强。有时肾实质内出现不均质暗区,是由于出血所致。

肾结石直径0.5CM以上的结石出现强回声光团或光点,其后方伴有声影。肾结石常伴有肾盂积水。

7、膀胱的超声检查

(1)检查前准备查前多饮水,禁排尿使膀胱充盈,粘膜伸展,易于发现病变。

(2)正常声像图正常膀胱充盈时,男性膀胱横切面为圆形或椭圆形,纵切面略呈三角

形,膀胱后壁向后突出。女性膀胱由于其后方有子宫存在,其后面略有凹陷。正常膀胱

内壁光滑,完整且整齐。

(3)病理声像图

膀胱肿瘤膀胱肿瘤中,移行上皮乳头状癌最常见,占90%。声像图特点: 膀胱肿瘤声像图在肿瘤部呈明亮的光点和光团,透声较好,一般在肿瘤的深部无声影。

对膀胱肿瘤的分期,主要观察肿瘤附着部膀胱壁的光带是否连续和完整。当肿瘤侵及肌

层时。膀胱壁光带零乱不整齐。海藻样、菜花样及有蒂肿瘤一般分期较低,乳头状、广

基底肿瘤分期较高。

膀胱结石:声像图特点:膀胱腔内出现强回声光才伴有声影,改变体位时,可见结石活动。

膀胱憩室:声像图特点:在膀胱的侧面、后面或上方可见另一囊性暗区,表面光滑,排尿

后缩小或消失。

8、前列腺的超声检查

(1)正常声像图正常前列腺约4×3×2CM大小。其横断面是对称的粟子形;纵断面为卵圆形,上大下小。前开腺包膜回声为平整的连续线,腺体内为分布均匀的细小光点。图像中心可见到来自尿道的明亮光点。

(2)病声像图理

前列腺肥大声像图上只表现为前列腺增大。

前列腺癌声像图上,前列腺增大,内部光点分布不均,且出现形态不规则的明亮光点或光团,包膜线不连续。

慢性前列腺炎声像图上,前列腺形态不增大,但可见不规则明亮光点。

9、妇科的超声检查

(1)检查前准备查前多饮水,不排尿,使膀胱充分充盈,以便很好显示子宫与

附件。

(2)子宫及附件正常声像图纵切面子宫位于膀胱后方。子宫前后略扁,呈倒置

梨状结构,锥尖向下。子宫体为实质性均质结构,轮廓线光滑,内部为均匀细光点,有时可显示反射较强的宫腔光带。成年妇女子宫长径约7,8CM,宽约4,5CM,

宫壁厚2,3CM。在子宫下方可见2.5,3CM的子宫颈。正常卵巢约2.5×2×1CM大

小,为实质性图象,内部回声暗淡,均匀细光点。

(3)病理声像图

1) 子宫肌瘤声像图上,子宫增大,肌壁内出现分布均匀、细小、散在的低回

声团块,

与正常子宫平滑肌之间分界清楚。子宫肌瘤分浆膜下、壁间与粘膜下三种。 2) 子宫体癌声像图上,子宫体积增大,可见实性,不均质性,分布不均的光团。当

肿坏死,出血时,病变部位出现列回声区。子宫体癌无包膜,故与周围正常组

织界限不

清。

3) 绒毛膜上皮癌声像图上,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向外呈结节状突出,为

低回声。

宫体内部出现不规则光点,光团。同时有双侧卵巢黄素囊肿的液性暗区。当癌

肿有坏死、

出血时,在子宫内构成散在的液性暗区。

4) 卵巢囊肿声像图上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暗区,囊壁薄,光滑清楚。

5) 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声像图上可见囊性无回声区,内散在有浮动光点,囊壁乳头状突起

明显。卵巢粘液性囊腺瘤:声像图上可见椭圆形液性暗区,体积较大,可有散在光点。

常为单侧性多房结构,囊壁光滑而厚,囊间隔呈光滑而薄的长带,房腔大小不一。 6) 卵巢粘液性囊腺癌声像图上囊腔多,囊间隔光带增厚,但暗区界面不清晰。当癌肿出

血、坏死时,囊液为血性,所以在暗区内出现散在的光点,常有腹水。 7) 卵巢良性实质性肿瘤声像图上,轮廓清楚,内部可见散在、均匀细小的光点。 8) 卵巢恶性实质性肿瘤声像图上,轮廓、边缘不规则,壁厚,内部回声强弱不一呈不整

齐、分布杂乱的光点和光团。当癌肿出血、坏死时,局部形成无回声暗区。

10、产科的超声检查

(1)正常妊娠

1) 早期妊娠声像图宫区内可见圆形或椭圆形光环,其间为无回声暗区。这是羊膜囊的回

声。妊娠囊最早在孕第五周出现,其间如豆芽状的光点为胚芽。第六周末,妊娠囊内胚

芽中可见有节律的跳动,为原始心管的跳动。第12周时羊膜囊充满全部子宫腔。早期

胎盘为半月形光点,附着于妊娠囊的一侧壁上。

2) 中期妊娠声像图孕12周出现胎头,呈圆形光环,12周后胎头圆形光环中央可见条状

光带为脑中线回声。以后中线光带内侧可见对称的两条光带,是侧脑室回声。以后胎儿

躯干逐渐显示,如脊柱、胸腹及四肢。

3) 晚期妊娠声像图羊水液暗区相对缩小,胎儿各部结构更加清楚。自胎头光环的一侧外

缘与脑中线垂直测量至另一侧外缘的长度称双顶径(BPD),胎儿双顶径随妊娠周数增

加面增大,产时可达9.5CM。

(2)产科疾病声像图

1) 异位妊娠声像图特点:子宫略增大,无妊娠囊。盆腔可发现边界模糊、不整齐的光团,

紧贴在子宫的边缘或子宫直肠窝的底部,大小约3,8MM。伴有腹腔出血时,可见暗区。 2) 前置胎盘声像图特点: 中央型:胎盘光点分布在子宫峡部以下的前壁和后壁,子宫内

口全部被胎盘所覆盖。部分型:胎盘回声覆盖子宫内口的一部分。边缘型:胎盘的边

缘部分刚达子宫内口。

3) 低位胎盘:胎盘的边缘部分尚未达子宫内口,但甚接近。

4) 胎盘早期剥离声像图上,胎盘回声与子宫壁回声间出现无回声区。 5) 羊水过多声像图上,子宫大于实际孕周数,宫区的暗区宽度增加,最大宽度超过

10CM

以上。正常羊水暗区宽度为4,6CM。

超声心动图检查

超声心动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超声原理检查心脏的一种对人体无创伤、无痛苦、重复性强的检查技术,它可以在人体上直接观测心脏各腔室、心肌厚度、瓣膜形态和活动以及心脏的功能,已成为心脏科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

一、目前应用于心脏检查的几种类型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有:

(1)M型超声心动图

利用单探头发出一条声束,通过心脏各层组织反射回波构成距离时间曲线图,即一种能显示界面厚度、距离、活动方向与速度和心动周期关系的曲线,称之为M 型超声心动图。在一些标准区域作测量可获得心脏大血管的径线、搏动幅度与瓣膜活动度等的检测值。

(2)二维超声心动图(2DE)

它是应用多晶体发出的多声束或单晶体单声束与快速机械扫描器配合,对心脏与大血管探查所取得的切面声象图,可以直接观察心脏、大血管结构及动态变化,从而做到一目了然。还可与心电图、心音图等结合,准确地获得心脏收缩期、舒张期各种静止图像,并可测定心功能,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结合可查出心脏或大血管内任何血流信息(血流量、血流速度、湍流发生部位及时间),并能判定心脏杂音发生的部位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3)多普勒超声心动图(DE)

多普勒超声技术目前可分为脉冲式多普勒、连续式多普勒、高脉冲重复频率式多普勒、

多点选通式多普勒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五种,其中脉冲式多普勒应用最广。它是在二维超声心动图定位情况下,利用多普勒原理,采用一系列电子技术,实时显示心脏或大血管内某一点一定容积(SV)血流的频谱图。是一种无创伤性能检查出心内分流和反流的技术。连续式多普勒可连续发射冲波,因此具有测量高速血流的能力,对于定量分析心血管系统中的狭窄、返流和分流性病变,有其明显的优点。

(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它在脉冲多普勒多点取样的基础上和自相关技术相结合,再进行彩色编码处理得到的血流显像。根据血流的方向不同,显示不同。红色表示朝向探头方向的血

流,蓝色表示背离探头方向的血流,以彩色亮度表示血流速度,出现涡流时方向不一,则呈红蓝相间的杂色。

(5)造影超声心动图

即在M型或二维超声心动图监视下,从周围静脉注射声学造影剂,在相应的心脏内出现浓密的回声,以测定心脏大小、室壁厚度、瓣膜返流以及各种心内分流的重要方法。

二、常见心脏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

超声心动图检查几乎成为每一个心脏病人的常规检查,各种心脏病都有不同的异常超声图像,现就常见心脏病的异常超声心动图作一简单介绍。 (1)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MS)

二尖瓣是左心房和左心室间的门户正常瓣口面积为4,6平方厘米,在反复炎症及其它病理情况下,使瓣膜发生粘连、纤维化和钙化,导致瓣口变小变窄,排血受阻,左房淤血扩大。压力升高,导致肺静脉及肺动脉高压,右室肥大。超声检查可以确定MS并估计狭窄的程度,区别MS是器质性还是相对的;选择手术适应症及方式;判定手术效果;了解人工瓣膜的功能及有无合并症。

M型超声心动图显示特征: 二尖瓣前叶EF斜率下降,呈低城墙样改变,后叶平行上移,与前叶呈同向运动。瓣叶回声变宽增强,前后叶交界处粘连。左房增大。右室增大,可有肺动脉高压改变。室间隔矛盾运动。

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型)显示特征: 左室长轴观,左房扩大,二尖瓣增厚、粘连,活动受限,瓣叶回声增强。二尖瓣短轴观,瓣口小,回声增强、增粗,边缘不光滑,瓣膜开放呈小鱼嘴样活动,可直接测量瓣口面积。左房、右室增大,左房内有时可见血栓。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征(CDFI): 舒张期在左室流入道内可见异常变细变窄以红色为主五彩相间的射流束。伴有肺动脉高压者,在大血管短轴切面上,于舒张

期可邮件一红色讯号自主肺动脉经肺动脉瓣返流至右室流出道,表明有肺动脉瓣返流。

根据二尖瓣面积狭窄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种。轻度狭

窄:>=1.5CM2=1.0CM2<1.5CM2 重度狭窄:<1.0CM2

二尖瓣关闭不全(MR)

瓣叶本身的缩短、卷缩,瓣环扩大以及乳头肌的腱索的缩短等多种病理改变均可致二尖瓣叶关闭不全,使收缩期左心室血液返流入左房,左房扩大,压力增高,引起肺动脉高压,而左心室表现为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重。对MR的诊断,多普勒超声敏感性最高,M型及2DE型主要显示左房室扩大,并对引起MR的原因提供线索。

M型超声心动图显示特征: 二尖瓣前叶活动增强。二尖瓣环扩大。收缩早期主动脉瓣关闭,使主动脉瓣由正常时的“六边形盒样结构”变成“锥形”结构。左房、左室扩大,室间隔活动幅度增强。

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型)显示特征:有时可观察到前叶和后叶在收缩期有对合不全的部

分。风湿性病变时,有二尖瓣尖部增厚。变形引起局部回声增强,后叶活动受限,前叶活动自如。左房左室扩大。

CDFI显示特征: 在收缩期二尖瓣口左房侧可见异常蓝色为主五色相间的返流束,轻者呈细条状,重者呈喷泉状。

根据其范围和达么距离,可大体分度: I,2cm II2,3.5cm III3.5,5.0cm

IV5cm

三尖瓣狭窄(TS)

风湿性心脏病大多是多拉膜损害,合并三尖瓣狭窄的患者比较少见,又因为患者多伴有房颤及心衰,三尖瓣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极易漏诊,而超声检查是诊断

TS的可靠方法。三尖瓣狭窄时,由于右心房排血受阻,右心房淤血扩大,颈静脉怒张,肝大,引起右心衰竭。

M型显示特征: 形成“城墙样”改变,E、A峰之间形成平段,瓣膜增厚回声增强。

扩大的右房内可见血栓回声。

2DE型特征: 心尖四腔图可见,三尖瓣增厚,回声增强,瓣尖活动受限,舒张期三尖瓣呈气球样向右室膨出,三尖瓣开口小,其开放幅度小于三尖瓣环的直径。右房扩大呈球形,可见右房血栓。

CDFI显示特征: 舒张期右室流入道内可见异常变细变窄以红色为主五彩相间的射流束。

三尖瓣关闭不全(TR)

风湿性TR是器质性的,亦可以由于右室大形成相对性TR,由于收缩期返流,右房淤血扩大导致右心衰竭。用超声区别相对性或器质性TR对指导治疗很重要,前者可以选择环缩术,而后者心需换瓣膜。

M型显示特征:右室扩大。

2DE型显示特征: 右房右室大。室间隔向左室膨出,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呈同向运动,且幅度大。可见三尖瓣叶回声增强,活动幅度增大。如静脉注射声学选影剂,在三尖瓣可见造影剂在瓣上下穿梭现象。

CDFI型显示特征:右房内收缩期可见蓝色返流信号.根据返流束到达距离和范围分四度: I,1.5cm II1.5,3.0cm III3.0,4.5cm IV4.5cm

主动脉瓣狭窄(AS)

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室排血受阻,左室收缩期压力负荷过重,左室壁增厚扩大。风湿性者多合并有二尖瓣病变,二尖瓣无损害时要和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及成年钙化性AS区别。

M型显示特征:主动脉瓣回声增粗。瓣膜开放幅度小(<15MM)。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增厚,左室内径增大。先天性二叶式主动脉瓣可有主动脉瓣关闭线偏移。

2DE型显示特征:主动脉瓣反光增强,开放幅度小,有时有瓣叶钙化。于主动脉短轴有时可看到畸形的半月瓣。如先天性二叶式主动脉瓣或多叶式主动脉瓣。左室壁增厚。

CDFI显示特征:主动脉瓣口出现收缩期射流束,其特点是左室流出道血流经主动脉瓣口时细变窄,形成射流,狭窄程度愈重,射流束愈细,由于射流的速度较快,可呈五彩相间色。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 主动脉瓣反复炎症,肉芽组织形成,局部增厚、硬化、瘢痕或有细小赘生物,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从而使左心室在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重。

M型显示特征:二尖瓣前、后叶及室间隔舒张期震颤。主动脉瓣舒张期关闭呈双线,相距3MM以上。主动脉根部曲线上,主波波幅增大,多达15MM以上。其下降速度加快。

左室、左房流出道扩大。

2DE型显示特征:主动脉瓣反光增强,瓣叶回声增粗。舒张期主动脉瓣膜之间有裂隙。二尖瓣短轴观,可见二尖瓣前叶内陷,使二尖瓣在舒张期呈“半月形”改变,这是因为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舒张期因血流返流,冲击了二尖瓣前叶,影响了二尖瓣前叶的开放。心尖四腔观,左室大,室间隔活动增强,并向右室侧偏移。

CDFI显示特征:左室流出道内出现舒张期返流束,在心尖部探查时,返流束主要呈红色,在胸骨左缘左心长轴切面探查时,返流束主要显示为蓝色。根据返流的到达距离来判断病情,可分四度: I,2cm,或者至二尖瓣前叶的中央点 ,

II2,4cm,或者至二尖瓣前叶的瓣尖 III4,6cm,或者至乳头肌 ,IV6cm,或者从乳头肌至心尖。

二尖瓣脱垂(MVP) 二尖瓣脱垂是指二尖瓣前叶或后叶或两者在收缩期关闭时向左房膨出,伴有或有伴有二尖瓣关闭不全。超声心动图对MVP的诊断委有价值。主要靠2DE型诊断。

M型显示特征: CD段中后部呈吊床样改变为收缩中晚期脱垂,整个CD段呈吊床样改变为全收缩期脱垂,吊床深度CD段>3MM为准备。DE速度增快,E峰可与室间隔相碰。伴有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左房、左室扩大。

2DE型显示特征:左室长轴图,可见脱垂的瓣体部超过二尖瓣环连线脱入左房。心尖四腔图收缩期可见脱垂瓣叶脱入左房。二尖瓣短轴图可见脱垂瓣叶回声增厚增强,收缩期闭合不佳。合并MR者左房及左室扩大。

CDFI显示特征:合并有MR时,可见MRCDFI征象。

(2)心肌病 :心肌病是一种不明原因所引起的心肌结构紊乱、心肌变性、心内膜增生的一组病变。临床表现以心力衰竭、心脏扩大、心律失常为特点。一般可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三种。

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肥厚,特别是室间隔前上部最明显,由于肥厚心肌突出左室腔,左室流出道变窄,左室排血受阻。

M型显示特征: 收缩期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CD段局限性上抬(SAM)。E峰贴近室间隔,EF斜率降低。主动脉瓣收缩中期过早关闭,或呈M型或出现扑动。左室腔小。

2DE型显示特征: 肥厚的室间隔有强弱有不等、形状不规则的斑点状强回声如毛玻璃状。呈梗阻型时,心肌广泛肥厚,以室间隔特别明显。室间隔厚度为左室后壁厚度的1.3倍以上。左室流出病害狭窄,一般<20MM。左心室腔缩小。

CDFI显示特征: 左室流出道内出现收缩期射流信号。彩色显示起源于二尖瓣瓣尖。主动脉频谱呈双峰。在升主动脉内用彩色显像可观察到红蓝相间的湍流信号。非梗阻性心肌病时,室间隔肥厚但未造成左室流出道梗阻,左室后壁的厚度常正常。另外,尚有心尖部肥厚性心肌病,表现为室间隔左室后壁都从心底部至心尖部厚度逐渐增加,短轴观时,心尖部四周几乎都能见到肥厚。

限制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增厚和变硬的心内膜或心肌使心室舒张时不能有效地扩张,收缩时心肌的运动幅度又受限制。

超声心动图特征: 室间隔及心室壁对称性增厚搏动幅度降低,心内腔、乳头肌和腱索回声增粗,有的心室腔变小,心排血量降低。

扩张型心肌病是最常见的一型,其主要病生理改变是心脏扩大,心室容积增大,心肌变薄,心脏重量增加,50%有附壁血栓。乳头肌功能普遍减退。

M型显示特征: 左心室扩张明显,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博幅降低。二尖瓣前叶曲线呈低短的低双峰曲线。主动脉瓣开放幅度减小,射血时间缩短。左室收缩功能降低。

2DE型显示特征: 左心室呈球形增大。左心室腔收缩与舒张相差无几,变化很小。室间隔向右膨出。二尖瓣短轴观,可见大小腔小瓣口特征。

CDFI显示特征: 心房内血流显色暗淡或不显色,只在房室瓣环处出现局部显色。通过主动脉瓣口的血流显示为均匀的色彩,且血流显色时间短。心房内出现返流束,合并肺动脉高压时,右室流出道内可出现红色的肺动脉瓣返流束。

3)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长期高血压,左室负荷加重,导致左心室向心性肥厚,进一步发展则左室扩大,以致左心衰竭。超声对高心病诊断无特异性,应结合临床综合诊断。由于本病可引起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所以应与肥厚性心肌病相鉴别。

M型显示特征: 左室向心性肥厚,室间隔及左室后壁>11MM,亦有呈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者. 左室腔扩大.左房增大----是由于左室顺应性降低所致. EF斜率降低,AC斜率减低,左房扩大,左室对称或不对称性肥厚,左室增大,乳头肌增粗改变.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沉着,使管壁增厚变窄,心肌供血不足产生心绞痛,管腔闭塞可致心肌梗塞,长期供血不足心肌纤维硬化产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M型及2DE型显示特征: 室壁节段性运动障碍:暂时性室壁运动降低,可为心绞痛的一个早期特征;在心肌梗塞时,梗塞区域性活动障碍,对应侧心肌代偿性增强。室壁结构异常:节段性室壁变薄,由于心肌纤维化,瘢痕形成回声增强,常为陈旧性心肌梗塞表现,如形成室壁瘤时可见病变部位局限性突出。室壁运动异常:病变部位运动障碍可分为减弱、无运动和反向运动,心肌收缩增厚率明显降低,EF 斜率低,二尖瓣A波增高,A峰>E峰

冠状动脉的检查:检查左冠状动脉主干有无狭窄和阻塞。利用主动脉短轴及心

尖四腔围约53%,90%可检出左冠状动脉主干。正常管腔为0.450.08CM,如管腔不规则,扭曲变形,管腔狭窄或中断,管壁有不均匀高强度回声,提示狭窄及阻塞。检出心肌梗塞合并症,如室壁瘤、室间隔破裂、左心室血栓、右室梗塞等。目前有各种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对冠心病有一定诊断价值。

(4)心包疾病 : 心包病变主要包括由炎症、外伤及肿瘤引起的心包积液,以及凡液体吸收后形成的心包缩窄等。

心包积液正常心包腔内约25,30ML液体,起着滑润和缓冲作用。因炎症、外

伤或肿瘤等均可使液体增多。

M型显示特征: 可见右室前壁同胸壁,左室后壁同心包壁层的分离。左房后无相对无回声的液性暗区,这是一个较有特征的超声心动图改变。心室壁、室间隔搏幅增强,DE、EF速率增快。

超声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同煤集团总医院超声科检查标准及操作规程 一、一般超声检查操作规程 1、腹部超声检查 【适应证】 1.肝脏的形态、大小、位置及占位性病变、弥漫性损害及外伤。2.胆道系统结石、炎症、蛔虫及梗阻性黄疸的鉴别。 3.胰腺的炎症、肿瘤、囊性病变、外伤和周围组织病变的鉴别。4.脾脏的弥漫性肿大、外伤及占位性病变。 5.肾脏的发育异常、占位、结石、积水、创伤、肾动脉狭窄及移植肾的并发症。 6.胃肠道占位、幽门狭窄、炎症、溃疡、肠间隙及阑尾脓肿、梗阻及胃肠腔扩张和异常充盈。 7、腹膜后间隙液性或实性占位病变,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疾病。【检查方法】 l.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2.5~5.0MHz或8~12MHz。检查前一般不需特殊准备。肝硬化、腹部气体较多者可在饮水500~800ml后检查。2.受检者常取平卧位,根据需要变换体位。平静均匀呼吸。 3.检测脏器大小、位置,显示内部组织结果及血流。 4.对脏器内异常病灶,声束需从三个方位确认,以排除伪像干扰。5.检测脏器与毗邻器官、周围组织的关系。 6.胆系检查时患者须禁食8h以上,早晨空腹检查较为适宜。必要要时饮水300~500ml有利于肝外胆管显示。胃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者,宜

适当加压,或排气后复查。 7.对于较胖体型者,胰腺显像不理想者,可在患者饮水500~600ml 后在坐位和右侧卧位下检查。 8.饮水并充盈膀胱,有助于同时显示肾盂、输尿管和膀胱。 9.胃肠超声检查前一日晚餐进流食,其后禁食,查前4h内禁水,检查前排净大便。准备好胃肠道充盈剂。经腹壁的乙状结肠和直肠检查应使膀胱良好充盈。需灌肠再行超声检查者,检查前一日晚餐进流食,睡前服轻泻剂.晨起排便,清洗灌肠。 10.腹膜后间隙超声检查受检者应空腹,即检查前禁食8~12h。检查中可适量饮水以充盈胃腔。对位于下腹腔的病变,必要时充盈膀胱后再检查。 【检查内容】 1.观察脏器的大小、形态、轮廓、边缘、被膜光整及连续性,相邻器官关系。 2.观察实质脏器内部回声的均匀程度,有无局灶性或弥漫性的增强、衰减、透声性增强或降低。 3.实质脏器内异常病灶,斑点、结节、团块、条索;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回声性质、有无包膜,内部液化.声晕、侧壁失落效应及后方增强或衰减。 4.实质脏器内血管的分布,走向,纹理的清晰度;有无局限性或整体的增粗、扩张、扭曲、狭窄、移位、闭塞或消失;病灶内、外的血流分布情况。

B超常用正常值

常用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1.体位 (1)平卧位:最常用。 (2)左侧卧位: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体位。 (3)右侧卧位:显示左外叶特别有用。 (4)坐位或半卧位。 2.探头部位 可分为右肋下、剑突下、左肋下、右肋间四处 二.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 12-14cm。 三.肝脏右叶前后径 1.测量标准切面:第五或第六肋间肝脏右叶的最大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 8-10cm。 四.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经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与人体中线平行。 3.正常参考值(cm):肝左叶厚径不超过6cm,肝左叶长径不超过9cm。 五.门静脉及胆总管的宽度 1.测量标准切面:以右助缘下第一肝门纵断面为标准测量切面,胆总管要求尽量显示其全长至胰头后方。 2.测量位置:门静脉测量要求在距第一肝门1-2c m处测量其宽径,胆总管测量要求在其全长之最宽处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门静脉主干宽度(内径)1.0~1.2cm,胆总管宽度(内径)0.4~0.6cm。 六.脾脏厚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肋间脾脏斜切面,要求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门边缘至脾对侧缘之垂直距离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4cm。 七.脾脏长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助间脾脏斜切面。尽量显示脾的全长,同时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上下极的包膜处。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12cm。

腹部超声检查注意事项

腹部超声检查注意事项 一、检查适应症 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的有关原理来检查人体疾病的一种检查方法。主要用于实质性脏器及含液性脏器的检查,对空腔脏器、肺、骨效果较差。 二、超声检查的注意事项 1、腹部超声检查应在上午空腹进行,包括肝脏、胆囊、胰腺、胆管、腹膜后、腹腔大血管等,检查前晚九点后禁食,十二点后禁饮水。 2、超声检查应安排在镜(胃肠镜)、钡餐及胆道造影检查之前。由于胃肠气体干扰,即使空腹准备,下午也不宜做上腹部超声检查。急诊超声检查(如:外伤、怀疑胆道结石嵌顿等)不受上述条件制约。 3、膀胱、前列腺、精囊、输尿管结石、妇科及早孕超声检查(13周前,即怀孕3个月)应憋尿后进行。患者应在检查前1~2小时,饮水500~1000毫升。 4、经直肠检查前列腺及精囊前应排便,适度憋尿。经阴道超声检查前应排空小便,宜经期后检查,以避免感染。 5、一般情况下,妊娠中晚期胎儿、肾脏、脾脏、眼、甲状腺、乳腺、四肢血管及成人心脏等器官检查时不需做特殊准备。 6、如无特殊情况(昏迷、严重外伤等),患者宜穿宽松服装

就诊。颈部超声检查(包括甲状腺、颈部血管等)不要佩戴项链等饰物。 7、婴幼儿患者如不配合,可在临床医师指导下服用镇静药物后进行检查。 8、由于患者病情的不同,一些检查项目可能需要特殊准备,需要时,超声检查医师会提供具体的指导。 超声检查的适用和注意事项 超声检查在现在医院已经是常见的检查方法之一,尤其是妇产科超声检查是必须的,那么哪些情况可做超声检查?做超声检查之前需要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来了解超声检查的适用和注意事项。 (1) 妇科:B超或彩超可检查子宫和卵巢的大小、位置、形状有无发育异常,有无肿瘤以及肿瘤与子宫、卵巢的关系,可查出盆腔有无异常积液,子宫腔有无异物。对于肥胖、腹壁紧,尤其未婚妇女或婴幼儿,无法查清盆腔情况时,均可应用B超进行检查。 (2) 产科:通过B超或彩超可判断出胎儿的月龄、胎位、是否为多胎、胎盘的位置、脐带及胎儿有无异常等。 (3) 腹部:B超或彩超能迅速地检查出肝、胆囊、胆管、脾、胰、肾、肾上腺、膀胱、前列腺等脏器的大小、形状变化,是否处于正常位置,有否受到周围肿瘤或脏器的压迫,并能

胎儿超声检查正常值

美中宜和妇儿医院超声检查手册 一、正常早孕期 1.孕龄计算公式孕天数=胎囊平均内径(长+宽+厚)/3(mm)+30±3天 2.孕龄计算公式孕天数=孕囊最大经线+3天 此两个测量公式适用于孕7周之内,但有一定误差。 3.孕龄(天)=CRL+42 4.孕龄(周)=CRL+6.5 此两公式适用于孕7-12周。测量时不包括卵黄囊及肢体,取胚胎躯体最长最直的正中矢面图,测量最长经线,最好取三次测量平均值。 5.胎囊每日生长速度:1-1.5mm/d 7. 胎儿停止发育 胎囊平均内径≥2.5cm,未见胎芽或胎芽长≥0.6cm,未见胎心搏动。 注意:观察胎心搏动要在2分钟以上 8. 胎儿妊娠结局不良 (1)孕囊平均内径-CRL<5mm (2)孕早期胎心率<80bpm 9. 胎儿NT增厚 测量范围:头臀长44mm-85mm 相当于孕11周2天-14周3天正常NT≦3.0mm 50%的21三体,25%的18三体及10%的turner综合症NT或NF增厚对于高龄孕妇(年龄大于35岁),唐氏高危者,孕11-12周,NT≥2.5mm,考虑增宽。 二、产前筛查(孕11-14周)要求 测量胎儿头臀长并估计孕周 胎儿矢状面测量NT厚度和鼻骨的显示 胎儿侧脑室显示 显示胎儿心脏、胃泡 显示胎儿四肢 此期可筛查出的畸形:无脑儿、全前脑、脑膨出、四肢异常、NT增厚 如果检查胎儿NT增厚,注意胎儿鼻骨有无缺失或过短,有无三尖瓣反流。NT增厚应建议做羊穿检查。 三、孕中期胎儿筛查要求 1、头部 (1)颅骨

大小:双顶径平面测量 形态:正常为椭圆形,无局部突出或缺失,无柠檬头或草莓头 完整性:无骨质缺损 骨密度:回声过弱或过强应考虑颅骨质矿化问题,如成骨不全、低磷酸酯酶症等。(2)脑结构 侧脑室水平横断面:观察脑中线、脉络丛、侧脑室、透明隔 丘脑水平横断面:丘脑、透明隔、 经小脑横切面:小脑横径、小脑蚓部、大脑延髓池 颅底横切面:大脑脚Wellis环 颅脑正中矢状切面:丘脑、胼胝体 2、脊柱 显示整个脊柱颈椎、胸椎、腰椎、尾椎(矢状、冠状切面) 膀胱水平横切面显示三个骨化中心的排列 3、面部 上唇的完整性、双眼眶、面部轮廓、口唇、鼻孔矢状面显示鼻骨 4、颈部 观察颈部有无肿物,如颈部水囊瘤或畸胎瘤 5、胸部 胸廓形态规则,肋骨自然弯曲,无短肋;双肺回声均匀,无纵膈或肿物;膈肌呈线状回声,分隔胸腹部脏器。 6、心脏 正常四腔心,对称,左右室流出道,无膈疝证据,心率 7、腹部 胃泡位置正常,肠管无扩张,双肾、膀胱均显示;脐带腹壁入口处可见 8、肢体 显示双上肢、双下肢、双手、双足及其连接关系 9、其他 胎盘:位置,有无肿物及副胎盘宫颈内口长度、形态 脐带:三根血管 外生殖器、宫颈、子宫形态及附件 (斜体部分为产前诊断要求) 四、胎儿生物测量正常值

超声操作手法

超声基础(操作手法、体位、标准切面、测量位置、及参考值) 一.操作手法 1.体位 (1)平卧位:最常用。 (2)左侧卧位: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体位。 (3)右侧卧位:显示左外叶特别有用。 (4)坐位或半卧位。 2.探头部位可分为右肋下、剑突下、左肋下、右肋间四处 二.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12-14cm。 三.肝脏右叶前后径 1.测量标准切面:第五或第六肋间肝脏右叶的最大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8-10cm。 四.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经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与人体中线平行。 3.正常参考值(cm):肝左叶厚径不超过6cm,肝左叶长径不超过9cm。

五.门静脉及胆总管的宽度 1.测量标准切面:以右助缘下第一肝门纵断面为标准测量切面,胆总管要求尽量显示其全长至胰头后方。 2.测量位置:门静脉测量要求在距第一肝门1-2c m处测量其宽径,胆总管测量要求在其全长之最宽处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门静脉主干宽度(内径)1.0~1.2cm,胆总管宽度(内径)0.4~0.6cm。 六.脾脏厚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肋间脾脏斜切面,要求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门边缘至脾对侧缘之垂直距离测量。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4cm。 七.脾脏长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助间脾脏斜切面。尽量显示脾的全长,同时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上下极的包膜处。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12cm。 第二节胆系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一.胆囊测量 1.胆囊长径。胆囊颈部到底部的长度。在胆囊有折叠的时候,应分段测量,长径应为各段的和。正常值:小于8cm。 2.胆囊横径:为胆囊体的最宽径。正常值:通常小于3.5cm。3.胆囊壁厚径:正常值:小于2.5mm。 二.胆管测量 1.肝外胆管:上段与门静脉腹侧伴行,其内径小于同水平门静脉内径的l/3;下段与胰头后方(胰腺段)、下腔静脉前方下行,其内径小于8.smm。正常胆总管内径随年龄增加,老年人可达10mm。2.肝内胆管:位于门静脉左、右支腹侧,其内径多小于2mm。

腹部B超检查大全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腹部超声检查大全(B超) 1、超声波的基本知识 (1)超声波的物理性质 超声波是频率高于KHZ(千赫兹)的声波。由于超声波的频率超过了人耳的听觉范围,因而人耳感觉不到声音。超声波具有声波所有的物理性质,但其频率高,波长短。产生超声波的方法有多种,现代超声波的产生主要是利用某些晶体(如石英,酒石酸钾钠、锆钛酸铅等)的特殊物理性质----压电效应产生超声波。超声波的声束由于超声波的波长较短,接近红外线的波长,因此和光线一样,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形成超声束。在超声技术中,超声波由探头发出并进入人体后,在距离探头较近的一段区域内,形成一条宽度近似探头直径的超声束,此区称为近场。在近场的远侧超声束逐渐增宽,此区称为远场。超声波的反射、折射和散射当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时,在介质分界面将产生反射。超声波在介面反射后,剩余能量的超声波将进入第二介质,称为透射。如果两种介质中的声速相同,透射声束的方向将等于入射声束的方向。但如果两种介质中的声速不同,透射声束将发生方向的转折,称为折射。剩余能量将以某一中心向空间各个方向传播,称散射。散射进返回探头的回声信号强度明显减弱。超声波的吸收和衰减超声波在体内传播的过程中,强度将随着所传深度的增加而进行性减弱,称衰减。超声波在体内衰减是由于超声波的反射、散射和超声波吸收而引起的。 (2)超声波的声像图 超声诊断仪的探头又称换能器。它先将电能转换成声能而发生超声波。超声束进入人体后遇到两种不同介质时,在介面的分界面产生反射,称为回声,剩余的能量继续深入,当再遇到不同介质的介面时又发生反射,依此类推。超声波诊断仪又将人体某部位各层组织的回声通过探头回收到仪器内,并将声能再转换成电能而显示在荧光屏上就成为声像图。所以声像图也就能间接反应人体某部位各层组织的结构。 (3)B型超声波诊断仪 反应回声大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波形来反应,波形的振幅(即高度)大者回声强,反之弱。此型又称振幅型,英文字为AMPLITUDETYPE,所以又称A型超声波诊断仪,目前基本不用了。另一种是通过光点来反应,光点的亮度大者回声强,反之弱。此型又称光点显示型,英文字为BRIHGTNESSTYPE。所以又称B型超声波诊断仪,目前广为应用。 2、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1)检查前的准备与检查时的体位 检查前一天少吃油腻食物,并需空腹8小时。 体位:取仰卧位,作深吸气动作。为扩大观察范围,常需适当变动体位,如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 (2)正常声像图 形态及大小在上腹部作纵断层,肝脏为类三角形,膈面圆钝而下缘成锐角,左叶小于45,右叶小于75。正常肝脏的轮廓清晰,光滑而平整。肝右叶厚度小于14CM,左叶厚度小于6CM。肝内结构:肝内的液性管腔结构与韧带,编称为肝内的纹理结构。正常时肝内纺理清晰而均齐,门静脉(PV)内径小于1.4CM,总胆管(CBD)内径小于0.6CM。肝内回声特点:正常肝实质呈中等或弱回声光点,其强度和频率皆均匀。一般肝实质回声比肾实质稍强而较胰腺稍弱或相似。 (3)病理声像图 肝囊肿 在肝内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的暗区,囊壁很薄,轮廓平整光滑与周围组织界线清楚,其后方回声明显增强。

成人超声正常常用参考值

成人超声正常常用参考值 肝脏和脾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一.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 12-14cm。肝右叶前后径:8 ~10cm 。 二.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经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与人体中线平行。3.正常参考值(cm):肝左叶厚径不超过6cm,肝左叶长径不超过9cm。 4. 肝动脉峰值速度围:65~85cm/s 、阻力指数:0.6~0.75 三.门静脉的宽度 1.测量标准切面:以右助缘下第一肝门纵断面为标准测量切面,胆总管要求尽量显示其全长至胰头后方。 2.测量位置:门静脉测量要求在距第一肝门1-2c m处测量其宽径,胆总管测量要求在其全长之最宽处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门静脉主干宽度(径)1.0~1.2cm,不超过1.4cm,血流速度围:13~25 cm/s、血流量:约900±217ml/min 四.脾脏厚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肋间脾脏斜切面,要求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门边缘至脾对侧缘之垂直距离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4cm。 五.脾脏长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助间脾脏斜切面。尽量显示脾的全长,同时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上下极的包膜处。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12cm。 4. 脾的宽度:围5~7cm

超声常用正常值

颅脑 成人第三脑室宽:2.3 ±0.6mm 眼部 1.成人眼球 (1)轴长:23.97±0.29 ( 23.0 ~24.0mm ) (2)角膜厚度:0.98±0.16(0.5~1.0mm ) (3)前房深度:2.38±0.48 (2.0~3.0mm ) (4)晶体厚度:4.00±0.22 (3.5~5.5mm ) (5)玻璃体长度:16.5±0.26 (16~17mm ) (6)球壁厚度:2.01 ±0.17 (2.0~2.2mm ) 2.成人眼肌厚度及眶内段视神经正常值 (1)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1.0~3.0mm (2)内直肌:2.0~4.0mm (3)视神经宽度(眶内段):4.02±0.23mm 3.成人眼球后间隙 (1)球后间隙宽度:26.51±2.86mm (2)球后间隙长度:20.04±2.73mm 4.正常眼部血管: (1)眼动脉直径:1~2mm (2)成人眼动脉最大血流速度:30~40cm/s、RI:0.75。 (3)成人视网膜中央动脉最大血流速度:9.7~16.32 cm/s 、RI:0.63。(4)成人睫状后动脉最大血流速度:12.4~22.8cm/s 、RI:0.65。 颌面部 1.腮腺厚度:1.0cm 2.颌下腺:3.4×2.0cm 3.舌下腺:1.7×0.6cm 颈部 1. 甲状腺长径:4~5cm 左右径:2~2.5cm 前后径:1~1.5cm 峡部前后径:0.4cm 2. 甲状旁腺:5×3×1mm 心脏大血管 心脏 成人左室内径、室壁厚度、主动脉内径: 舒张末期左室内径:男性:45 ~55 mm 女性:35 ~50mm 舒张末室间隔厚度:男性:9 ~11mm 女性:7 ~10mm 舒张末左室后壁厚度:男性:8 ~12mm 女性:7 ~11mm 主动脉内径:男性:23 ~33mm 女性:23 ~31mm 正常人左房内径与主动脉内径大致相等。

超声检查操作手法

一.操作手法 1.体位 (1)平卧位:最常用。 (2)左侧卧位: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体位。 (3)右侧卧位:显示左外叶特别有用。 (4)坐位或半卧位。 2.探头部位可分为右肋下、剑突下、左肋下、右肋间四处 二.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12-14cm。 三.肝脏右叶前后径 1.测量标准切面:第五或第六肋间肝脏右叶的最大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8-10cm。 四.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经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与人体中线平行。 3.正常参考值(cm):肝左叶厚径不超过6cm,肝左叶长径不超过9cm。 五.门静脉及胆总管的宽度 1.测量标准切面:以右助缘下第一肝门纵断面为标准测量切面,胆总管要求尽量显示其全长至胰头后方。 2.测量位置:门静脉测量要求在距第一肝门1-2c m处测量其宽径,胆总管测量要求在其全长之最宽处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门静脉主干宽度(内径)1.0~1.2cm,胆总管宽度(内径)0.4~0.6cm。 六.脾脏厚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肋间脾脏斜切面,要求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门边缘至脾对侧缘之垂直距离测量。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4cm。 七.脾脏长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助间脾脏斜切面。尽量显示脾的全长,同时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上下极的包膜处。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12cm。

腹部超声检查正常值

腹部超声检查正常值 1. 肝脏: 肝右叶最大斜径:9.97—14.33 cm 肝左叶上下径:4.02—8.3cm 前后径: 4.14—7.4cm 肝外胆管内径v 8mm ,<伴行静脉1/ 3. > 8mm为扩张,6—8mm可疑扩张,老年人60岁以上大于10mm 为扩张。 胆囊长径:v 10cm,横径v 3.5cm。空腹状态下v 3mm。 2. 脾脏: 脾厚径:男 3.0±0.6cm 女 2.8 ±0.5cm 脾长径:男:9.0 ± 1.1cm 女8.5 ± 1.0cm 3. 胰腺: 成人胰头前后径v 2.5cm 胰体和胰尾前后径v 1.5cm-1.7cm..主胰管v 2mm 4. 肾脏: 长径:9-12cm 宽径:4-5cm 厚径:3-4cm 。 肾实质厚 1.5—2.5cm 肾皮质厚:0.5---0.7cm 肾窦宽度约占肾横断面的1/2—1/3. 5. 输尿管: 成人输尿管全长20---34cm,内径5—7mm,狭窄部内径约2mm。 6. 前列腺: 厚径:2cm, 长径:3cm 横径:4cm..体积为20cm3 重量20g. 精囊腺长4---5cm 宽1.5---2cm 。 7. 胃肠: 长轴断面上贲门外径一般不大于15mm。管壁不大于6mm。 正常胃壁厚度v 5.0mm(3.7 ± 0.5) 幽门厚度v 6.0mm,新生儿及婴儿v 4.0mm. 十二指肠肠壁厚度:充盈一般为 2.5— 3.5mm,肠腔内径:充盈时十二指肠内径v 3cm,其余小肠内径v 2cm,大肠内径v 4cm。阑尾极少清晰显示,一旦梗阻发炎可显示。一般最大 直径大于7mm 可作为阑尾肿大标准。 8. 妇产科: a.子宫:生育期:纵径5.0—7.0cm 前后径:3.0—4.0cm 横径:4.0---5.0cm. 经产妇各径线值比正常值大 1.0—2.0cm ,青春期前和绝经后各径线值比正常值小 1.0---2.0cm.宫颈:长径 2.5— 3.0cm,前后径v 3.0cm.青春期和婴儿期为:1:2 绝经后为1:1. 子宫内膜:月经期:1—4mm, 增殖期:5—7mm 排卵期:11mm 分泌期7---16mm, 绝经 后不超过0.5cm. b 卵巢 成年卵巢长x宽x厚4.0x3.0x1.0cm,容积 < 6ml。 卵巢动脉多普勒血流 值: 卵巢动脉RI 卵巢动脉PI子宫动脉PI 卵泡期0.65—0.7 1.8---2.2 1.67± 0.22 排卵期0.55 —0.6 1.0 —1.3 1.89 ± 0.40 黄体期0.60---0.65 1.3 —1.8 2.23 ± 0.67 绝经期0.60---1.0 1.3---4.0 1.8---3.8 c. 宫内节育器 正常位置节育器位于宫腔中上部, 其上缘靠近宫底部内膜, 在子宫纵切面上节育器上缘到宫底外缘的距离为1.1 — 1.7cm。大于2.0cm或节育器达宫颈区为下移。 d. 产科: 孕囊:一般5-6 周可见,阴超4-4.5 周可见,妊囊壁完整,厚度基本均匀,回声强度接近一

腹部B超检查大全

腹部超声检查大全(B超) 1、超声波的基本知识 (1)超声波的物理性质 超声波是频率高于KHZ(千赫兹)的声波。由于超声波的频率超过了人耳的听觉围,因而人耳感觉不到声音。超声波具有声波所有的物理性质,但其频率高,波长短。产生超声波的方法有多种,现代超声波的产生主要是利用某些晶体(如石英,酒石酸钾钠、锆钛酸铅等)的特殊物理性质----压电效应产生超声波。超声波的声束由于超声波的波长较短,接近红外线的波长,因此和光线一样,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形成超声束。在超声技术中,超声波由探头发出并进入人体后,在距离探头较近的一段区域,形成一条宽度近似探头直径的超声束,此区称为近场。在近场的远侧超声束逐渐增宽,此区称为远场。超声波的反射、折射和散射当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时,在介质分界面将产生反射。超声波在介面反射后,剩余能量的超声波将进入第二介质,称为透射。如果两种介质中的声速相同,透射声束的方向将等于入射声束的方向。但如果两种介质中的声速不同,透射声束将发生方向的转折,称为折射。剩余能量将以某一中心向空间各个方向传播,称散射。散射进返回探头的回声信号强度明显减弱。超声波的吸收和衰减超声波在体传播的过程中,强度将随着所传深度的增加而进行性减弱,称衰减。超声波在体衰减是由于超声波的反射、散射和超声波吸收而引起的。 (2)超声波的声像图 超声诊断仪的探头又称换能器。它先将电能转换成声能而发生超声波。超声束进入人体后遇到两种不同介质时,在介面的分界面产生反射,称为回声,剩余的能量继续深入,当再遇到不同介质的介面时又发生反射,依此类推。超声波诊断仪又将人体某部位各层组织的回声通过探头回收到仪器,并将声能再转换成电能而显示在荧光屏上就成为声像图。所以声像图也就能间接反应人体某部位各层组织的结构。 (3)B型超声波诊断仪 反应回声大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波形来反应,波形的振幅(即高度)大者回声强,反之弱。此型又称振幅型,英文字为AMPLITUDETYPE,所以又称A型超声波诊断仪,目前基本不用了。另一种是通过光点来反应,光点的亮度大者回声强,反之弱。此型又称光点显示型,英文字为BRIHGTNESSTYPE。所以又称B型超声波诊断仪,目前广为应用。 2、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1)检查前的准备与检查时的体位 检查前一天少吃油腻食物,并需空腹8小时。 体位:取仰卧位,作深吸气动作。为扩大观察围,常需适当变动体位,如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 (2)正常声像图 形态及大小在上腹部作纵断层,肝脏为类三角形,膈面圆钝而下缘成锐角,左叶小于45,右叶小于75。正常肝脏的轮廓清晰,光滑而平整。肝右叶厚度小于14CM,左叶厚度小于6CM。肝结构:肝的液性管腔结构与韧带,编称为肝的纹理结构。正常时肝纺理清晰而均齐,门静脉(PV)径小于1.4CM,总胆管(CBD)径小于0.6CM。肝回声特点:正常肝实质呈中等或弱回声光点,其强度和频率皆均匀。一般肝实质回声比肾实质稍强而较胰腺稍弱或相似。 (3)病理声像图

腹部超声检查正常值

腹部超声检查正常值 1.肝脏: 肝右叶最大斜径:9.97—14.33 cm 肝左叶上下径: 4.02—8.3cm 前后径:4.14—7.4cm 肝外胆管内径<8mm,<伴行静脉1/3. >8mm为扩张,6—8mm可疑扩张,老年人60岁以上大于10mm为扩张。 胆囊长径:<10cm ,横径<3.5cm。空腹状态下<3mm。 2.脾脏: 脾厚径:男3.0±0.6cm 女2.8±0.5cm 脾长径:男:9.0±1.1cm 女8.5±1.0cm 3.胰腺: 成人胰头前后径<2.5cm 胰体和胰尾前后径<1.5cm-1.7cm..主胰管<2mm。 4.肾脏: 长径:9-12cm 宽径:4-5cm 厚径:3-4cm。 肾实质厚1.5—2.5cm 肾皮质厚:0.5---0.7cm 肾窦宽度约占肾横断面的1/2—1/3. 5.输尿管: 成人输尿管全长20---34cm,内径5—7mm,狭窄部内径约2mm。 6.前列腺: 厚径:2cm, 长径:3cm 横径:4cm..体积为20cm3 重量20g. 精囊腺长4---5cm 宽1.5---2cm。 7.胃肠: 长轴断面上贲门外径一般不大于15mm。管壁不大于6mm。 正常胃壁厚度<5.0mm(3.7±0.5) 幽门厚度<6.0mm,新生儿及婴儿<4.0mm. 十二指肠肠壁厚度:充盈一般为2.5—3.5mm,肠腔内径:充盈时十二指肠内径<3cm,其余小肠内径<2cm, 大肠内径<4cm。阑尾极少清晰显示,一旦梗阻发炎可显示。一般最大直径大于7mm可作为阑尾肿大标准。 8.妇产科: a.子宫:生育期:纵径5.0—7.0cm 前后径:3.0—4.0cm 横径:4.0---5.0cm. 经产妇各径线值比正常值大 1.0—2.0cm,青春期前和绝经后各径线值比正常值小1.0---2.0cm. 宫颈:长径2.5—3.0cm,前后径<3.0cm. 青春期和婴儿期为:1:2 绝经后为1:1.子宫内膜:月经期:1—4mm, 增殖期:5—7mm 排卵期:11mm 分泌期7---16mm,绝经后不超过0.5cm. b卵巢 成年卵巢长x宽x厚4.0x3.0x1.0cm,容积≤6ml。 卵巢动脉多普勒血流值: 卵巢动脉RI 卵巢动脉PI 子宫动脉PI 卵泡期0.65—0.7 1.8---2.2 1.67±0.22 排卵期0.55—0.6 1.0—1.3 1.89±0.40 黄体期0.60---0.65 1.3—1.8 2.23±0.67 绝经期0.60---1.0 1.3---4.0 1.8---3.8 c.宫内节育器 正常位置节育器位于宫腔中上部,其上缘靠近宫底部内膜,在子宫纵切面上节育器上缘到宫底外缘的距离为1.1—1.7cm。大于2.0cm或节育器达宫颈区为下移。

超声正常值

超声正常值 儿童! 1)心界 年龄左界右界 <1岁, 左锁骨中线外1~2cm , 沿右胸骨旁线 2-5岁, 左锁骨中线外1cm , 右胸骨旁线与右胸骨线之间 5-12岁, 左锁骨中线上或线内0.5~1cm , 接近右胸骨线 >12岁, 左锁骨中线内0.5~1cm , 右胸骨线 心胸比率<1岁:<0.6、1~6岁:<0.55、>6岁:<0.5 (2)肝脏大小: 正常:<1岁:肋下2cm内,1~4岁:肋下1cm内,>7岁:肋下不能扪及 轻度肿大:肝脏下缘在剑突与脐连线中点水平线以上 中度肿大:肝脏下缘在剑突与脐连线中点水平线以下,但未超过脐平 重度肿大:肝脏下缘超过脐平 (3)脾大分度: 正常:一般肋下不能扪及(10%的1岁以内小儿肋下恰及) 轻度: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 中度:深吸气时,脾缘超过肋下2cm至脐水平线内 重度:深吸气时,脾缘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 (4)头围出生:34cm、6月:43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 (5)胸围出生:32cm、1岁:=头围、>1岁:=头围+岁数—1 腹围<2岁:=胸围、>2岁:<胸围 (7)身长出生:50cm、3月:60-61cm、1岁:75cm、2-12岁:=岁数×7+70cm 体重1~6月=出生体重+月龄×0.7、7~12月=6+月龄×0.25、≥2岁:岁数×2+7(或8) (9)前囟1.5岁前闭合、后囟6-8周前闭合、骨缝3-4月前闭合 (10)腕部骨化中心数1~9岁=年龄+1 (11)体表面积<30公斤小儿体表面积(平方米)=公斤体重×0.035+0.1 >30公斤小儿体表面积(平方米)=(公斤体重—30)×0.02+1.05 成人各器官正常测量切面及测量值: 第一节肝脏和脾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一.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12-14cm。 二.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经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

腹部超声检查注意事项

腹部超声检查注意 事项

腹部超声检查注意事项 一、检查适应症 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的有关原理来检查人体疾病的一种检查方法。主要用于实质性脏器及含液性脏器的检查,对空腔 脏器、肺、骨效果较差。 二、超声检查的注意事项 1、腹部超声检查应在上午空腹进行,包括肝脏、胆囊、胰腺、胆管、腹膜后、腹腔大血管等,检查前晚九点后禁食,十二点后禁饮水。 2、超声检查应安排在内镜(胃肠镜)、钡餐及胆道造影检查之前。由于胃肠气体干扰,即使空腹准备,下午也不宜做上腹部超声检查。急诊超声检查(如:外伤、怀疑胆道结石嵌顿等)不受上述条件制约。 3、膀胱、前列腺、精囊、输尿管结石、妇科及早孕超声检查(13周前,即怀孕3个月内)应憋尿后进行。患者应在检查前1~2小时,饮水500~1000毫升。 4、经直肠检查前列腺及精囊前应排便,适度憋尿。经阴道超声检查前应排空小便,宜经期后检查,以避免感染。 5、一般情况下,妊娠中晚期胎儿、肾脏、脾脏、眼、甲状腺、乳腺、四肢血管及成人心脏等器官检查时不需做特殊准备。 6、如无特殊情况(昏迷、严重外伤等),患者宜穿宽松服装就诊。颈部超声检查(包括甲状腺、颈部血管等)不要佩戴项链等

饰物。 7、婴幼儿患者如不配合,可在临床医师指导下服用镇静药物后进行检查。 8、由于患者病情的不同,一些检查项目可能需要特殊准备,需要时,超声检查医师会提供具体的指导。 超声检查的适用和注意事项 超声检查在现在医院已经是常见的检查方法之一,特别是妇产科超声检查是必须的,那么哪些情况可做超声检查?做超声检查之前需要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来了解超声检查的适用和注意事项。 (1) 妇科:B超或彩超可检查子宫和卵巢的大小、位置、形状有无发育异常,有无肿瘤以及肿瘤与子宫、卵巢的关系, 可查出盆腔内有无异常积液,子宫腔内有无异物。对于肥胖、腹壁紧张,特别未婚妇女或婴幼儿,无法查清盆腔内情况时,均可应用B超进行检查。 (2) 产科:经过B超或彩超可判断出胎儿的月龄、胎位、是否为多胎、胎盘的位置、脐带及胎儿有无异常等。 (3) 腹部:B超或彩超能迅速地检查出肝、胆囊、胆管、脾、胰、肾、肾上腺、膀胱、前列腺等脏器的大小、形状变化,是否处于正常位置,有否受到周围肿瘤或脏器的压迫,并能确切地判定腹腔内肿物的部位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能准确地辨别出肿物是实质性的还是液体性囊肿、血肿及脓肿等。B超或彩超能准确判

超声检查方法

! 超声检查方法 第一节:超声检查基本方法 一、检查前病人准备 1、空腹:适用于腹部脏器检查一般应空腹>12h。 2、适当充盈膀胱:适用于盆腔脏器观察。 3、肠道准备-灌肠:适用于经直肠观察。 4、其它特殊要求。 二、医生准备 # 了解病史,化验结果,其它影像资料,及至查体,仪器工作条件及调节: 1、使用频率的要求:胸腹部:-或-,浅表器官:-或-,颅脑:-。 2、扫描方式及探头选择:心脏:相控阵探头、扇扫;腹部:凸阵探头、弧形扫描;浅 表器官:线阵探头、矩形。 3、灵敏度调节:总增益与时间增益补偿(TGC),TGC调节使不同深度的图像清晰、不 失真,要求:图像完整均匀。 4、探查深度选择 三、病人体位:仰卧位(最常用)、侧卧位、俯卧位、坐位、半坐位。 四、超声检查的基本手法 首先:藕合剂的使用,排除探头与皮肤之间空气,减少反射折射。 。 手法:1、顺序连续平行断面法或编织法。 2、定点侧动探头扫查法。 3、十字交叉扫查法。 以求获得完整图像,增强立体概念,不遗漏病变,尽量避免超声盲区。 五、常用超声图像断面与图像方位 1、常用断面:纵断面(失状断面)、横断面、斜断面、冠状断面 横断面纵断面冠状断面 图左人体左人体头(上)人体头(上) ; 图右人体右人体足(下)人体足(下) 图上人体前(浅)人体前(浅)左侧时,图上-左 图下人体后(深)人体后(深)图下-右 右侧时,图上-右 图下-左 六、超声观察的基本内容 1、定位 2、大小 3、外形 4、边缘轮廓、被膜 5、内部回声,包括:强、较强、等回声、低、无 6、后壁后方回声 7、毗邻关系 8、位置及活动度 9、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 第二节:颅脑的超声检查 [ 主要适用于新生儿、婴幼儿 一、适应症 1、颅内出血(包括新生儿颅内出血、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出血) 2、脑 积水 3、脑梗塞与脑软片 4、囊肿性占位 5、脑脓肿 6、脑肿瘤 7、介入性超声应用

超声常用正常值

心脏彩超正常值 项目名称:内径(mm) 部位名称厚度(mm)左房LA 〈35 室间隔IVS <12 左室LV 〈55 左室后壁LVPW <12 升主动脉AO 〈35 右室壁<3-4 主肺动脉PA 〈30 左室壁<9-12 右房RA 〈40×35 右室<25 左室流出道18-40 右室流出道18-35 部位分度瓣口面积(cm2 ) 二尖瓣狭窄最轻:≤2.5 轻度:2.0-2.4 (正常4)轻-中度:1.5-1.9 中度:1.0-1.4 重度:0.6-1.0 最重度:<0.5 主动脉瓣狭窄轻度:1.6-1.1 压差:20-50mmHg (正常3)中度:1.0-0.75 压差:20-50mmHg 重度:<0.75 压差:50-150mmHg 肺动脉高压正常:15-30mmHg 轻度:30-50mmHg 中度:50-70mmHg 重度:>70mmHg 左室功能(LVEF)正常:>50%轻度降低:40%-50% 中度降低:30%-40%重度降低:<30% 左室充盈功能 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40岁69±12ms >40岁76±13ms E波减速时间:(EDT)199±32ms A峰E峰流速比值:E/A >1 血管正常值: 动脉血管:内膜增厚>1mm 动脉硬化斑块>1.2mm 血流速度:>0. 50m/s 狭窄分级: 轻度内径减少0-50%收缩期峰值流速<120cm/s 中度内径减少51-70%收缩期峰值流速>120m/s 舒张期流速<40 cm/s 严重内径减少71-90%收缩期峰值流速>170m/s 舒张期流速>40 cm/s 极重内径减少91-99%收缩期峰值流速>200m/s 舒张期流速>100 cm/s 闭塞内径减少100%闭塞段可见血栓回声,管腔无血流信号 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分级: I级反流时间1-2s II级反流时间2-3s III级反流时间4-6s IV级反流时间>6s 心包积液分级:微量:2-3mm ,<50ml:房室沟下后壁 少量:3-5mm ,50-100ml: 下后壁 中量:5-10mm ,100-300ml:房室沟下后壁心尖区 大量:10-20mm ,300-1000ml整个心腔 极大量:20-60mm ,1000-40000ml:明显摆动

腹部B超检查大全

腹部超声检查大全(B超) 1>超声波的基本知识 (1)超声波的物理性质 超声波是频率高于KHZ (千赫兹)的声波.由于超声波的频率超过了人耳的听觉范围, 因而人耳感觉不到声音。超声波具 有声波所有的物理性质,但其频率高,波长短。产生超声波的方法有多种,现代超声波的产生主要是利用某些晶体(如石英,酒石酸钾钠、错钛酸铅等)的特殊物理性质--压电效应产生超声波。超声波的声束由于超声波的波长较短,接近红外线的波长,因此和光线一样,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形成超声束.在超声技术中,超声波由探头发出并进入人体后,在距离探头较近的一段区 域内,形成一条宽度近似探头直径的超声束,此区称为近场。在 近场的远侧超声束逐渐增宽, 此区称为远场。超声波的反射、折 射和散射当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时, 在介质分界面将产生反射。超声波在介面反射后,剩余能量的超声波将进 入第二介质,称为透射。如果两种介质中的声速相同,透射声束的方向将等于入射声束的方向。但如果两种介质中的声速不同,透射声束将发生方向的转折,称为折射。剩余能量将以某一中心向空间各个方向传播,称散射。散射进返回探头的回声信号强度明显减弱。超声波的吸收和衰减超声波在体内传播的过程中,强度将随着所传深度的增加而进行性减弱,称衰减.超声波在体内 衰减是由于超声波的反射、散射和超声波吸收而引起的。 (2)超声波的声像图 超声诊断仪的探头又称换能器。它先将电能转换成声能而 发生超声波。超声束进入人体后遇到两种不同介质时,在介面的分界面产生反射,称为回声,剩余的能量继续深入,当再遇到不同介质的介面时又发生反射,依此类推。超声波诊断仪又将人体某部位各层组织的回声通过探头回收到仪器内,并将声能再转换

超声检查操作手法

1 .体位 (1)平卧位:最常用。 (2)左侧卧位: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体位。 (3)右侧卧位:显示左外叶特别有用。 (4)坐位或半卧位。 2.探头部位可分为右肋下、剑突下、左肋下、右肋间四处 二.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 .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12 —14cm。 三.肝脏右叶前后径 1.测量标准切面:第五或第六肋间肝脏右叶的最大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 .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8 —10cm。 四.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经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 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与人体中线平行。

3.正常参考值(cm):肝左叶厚径不超过6cm,肝左叶长径不超过9cm 。五.门静脉及胆总管的宽度1.测量标准切面:以右助缘下第一肝门纵断面为标准测量切面,胆总管要求尽量显示其全长至胰头后方。 2.测量位置:门静脉测量要求在距第一肝门1-2c m 处测量其宽径,胆总管测量要求在其全长之最宽处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门静脉主干宽度(内径)1.0?1.2cm,胆总管宽度(内径)0.4?0.6cm。 六.脾脏厚度1.测量标准切面:左肋间脾脏斜切面,要求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门边缘至脾对侧缘之垂直距离测量。 3 .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4cm。七.脾脏长度 1 .测量标准切面:左助间脾脏斜切面。尽量显示脾的全长,同时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上下极的包膜处。 3 .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12cm。 第二节胆系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一.胆囊测量 1.胆囊长径。胆囊颈部到底部的长度。在胆囊有折叠的时候,应分段测量,长径应为各段的和。正常值:小于8cm 。 2.胆囊横径:为胆囊体的最宽径。正常值:通常小于 3.5cm 。 3.胆囊壁厚径:正常值:小于2.5mm 。 二.胆管测量1.肝外胆管:上段与门静脉腹侧伴行,其内径小于同水平门静脉内径的1/3 ;下段与胰头后方(胰腺段)、下腔静脉前方下行,其内径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