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文化资源的开发

第三章 文化资源的开发

第三章 文化资源的开发
第三章 文化资源的开发

讲义

第三章文化资源的开发

我们所学的文化资源概论,重点是要认识什么是文化资源,怎样开发文化资源,怎么保护文化资源,怎么管理文化资源,这是本课程学习的全部重点。而第三章,文化资源的开发,就是重中之重了。

第一节文化资源的开发

目前,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的大国,同时又是文化产品的小国”。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各类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数不胜数。其他的不说,据记载,中国仅戏曲就有275种,影响最大的有京剧、越剧、沪剧、豫剧等10多种。我国还拥有35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24处、自然遗产6处、文化和自然双遗产5处,位居世界第三。这些都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得天独厚的重要条件。如同工业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一样,发展文化产业同样离不开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来说,谁占有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率先将其开发成文化产品和服务,谁才真正拥有了它,掌握了它的主动权。因此,要使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第一位的任务是大力提高文化资源的“挖掘、开采、利用、再生”能力。

一国文化产业强大是否似乎与该国文化资源关系不大。例如美国,建国区区二百多年,历史颇为短暂,但其确实是世界文化产业的大国,它广泛利用全球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创造出一个有一个高利润的文化产品,就那动漫来说,其《埃及王子》是来自埃及文化,《小美人鱼》取材于丹麦童话,《花木兰》《功夫熊猫》取材于中国等。

对比中国与美国,前者是文化资源大国,又是文化产品的小国,后者是一个文化资源的小国,却是文化产品的大国,这两者之间的对比,颇耐人寻味,究其个中原因,就在于“开发”的不同。

一、文化资源开发的原则

文化资源开发的界定:

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并使文化生产顺利进行锁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与活动。这种开发的实质,是尽可能地发现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通过劳动加工,使其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产品。

文化资源的形态有多种:衣、食、住、行——服饰,饮食(中国八大菜系),民居,交通等,宗教(道教,佛教),武术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海洋,捕鱼,农耕,游牧,寻根文化,体育文化,民俗(节庆)文化等等。目前国内,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行业有很多,包括演出业、文化娱乐、音像业、动画业、网络业、影视业、文化旅游业、图书报刊业等,可以说,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也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原则:

对文化资源的开发,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总的指导性原则,一般说来:

第一,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文化资源是一种资源集合体,在其构成要素中,既有物态型资源,又有非物态型的精神文化资源。非物态型资源可重复使用和更新发展。如一个历史传说,可被影视、戏剧、文学作品不断地重复开发利用,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演绎。一地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可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不断发掘出新的内涵,成为新的文化资源亮点。但是,某一地区的物态文化资源,则大多具有不可再生性。如历史文化遗存、遗迹、文献典籍等。部分非物态文化资源,虽可再生,但需经过特殊的传承手段和渠道,如地方戏剧文化资源、地方性绝活绝技等。文化资源的这种特性,就要求我们在对文化资源

进行产品开发,必须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文化资源文脉传承的客观需要,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这些年来历史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由人类不当的经济行为造成的,大量表现为现代化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建设性破坏”,如最近中央电视台曝光的一批汉文化遗址(汉墓葬、汉碑等)被推土机铲平;95年围绕北京鲁迅八道湾故居是否被拆除引起的争论;杭州西湖景区建造高层建筑;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造起了煤窑、灰窑;长达两年围绕究竟要不要抢救、保护南越王宫署遗址所发生的纠纷等均属此列。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人们旅游方式、旅游认知、旅游趣味发生变化,不再满足于一般的山水观光旅游,开始追求一种超愉悦、超常态的生活经历,从而产生更高尚、更深沉的旅游动机,在立体的文化空间中遨游成为一种时尚。于是乎凡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都逐渐被旅游化。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对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都是无法估量的,都是缺乏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表现。

现代化,固然是今天世界上一切贫困和落后国家和地区走向富裕和繁荣的光明大道,但它不应以历史文化的丧失为代价。早在五十年代初,北京进行市政建设、道路改造时,有人以阻碍城市道路建设为由,坚决主张拆除北海团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闻讯后怒不可遏。他据理力争,认为照此说法,干脆推倒团城,填平三海,修一条马路直通过去,根本不需要讨论。当时周总理得知后,立即亲自前往踏勘、调查,后来作出了将中南海围墙南移,马路转一个弯的决定,结果就此救活了从辽金时代起就是王宫一部分,又历经元明清,保存到今天的世界上最小的“城”;并且由此国家确定了“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对文物保护有利,又对墓本建设有利”的方针,可惜此方针至今没有很好贯彻执行。

对一个国家来说,经济落后是可以改变的,现代化经过几代人奋斗也是一个能够实现的目标,而且通向明天,造就未来的现代化方式与道路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历史只有一部,对历史文化的任何破坏都将永远不能弥补,因此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绝不能被眼前哲时的利益所诱惑,不能让历史文化在我们手里断层,失去延续性,一定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念。因旅游业发展造成对文化资源的破坏更应引起高度重视。旅游业是文化型的经济产业

在铺天盖地的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中,许多紧闭了千百年的山水、文化资源、历史遗址,一个个被启封、打开、曝光,其结果不少人文景观、文化资源在浅薄化、粗俗化、功利化中遭破坏、践踏,甚至湮没,在换来一时的经济利益下却级掉了无法再生的宝责的山水和文化积淀。如八达岭、长城和泰山是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我国伟大的人文景观和风景名胜之地,但是当地有关部门受趋利动机驱使却在土面架起了索道,更有甚者在施工中将泰山项日观峰一侧炸去一片,并在古代帝王登山祭天、设笠祭坛的岱项上建造了一座娱乐城。这种无视文化、无视国宝的短期行为不仅级坏了文化资源和世界遗产,而且有愧于祖先和子孙后代。

第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的原则。追求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所在,进行文化资源的产品开发,其首要目的是通过资源的物态转换,来实现资源经济价值。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其自身的功能作用不仅是担当区域发展中的经济角色,而且同时兼具文化传承、民众教化、地方形象塑造等多种社会功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仅不利于文化资源社会功能的全面发挥,造成对文化资源的浪费型使用,更容易导致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简单化、片面化和粗放型经营思想及理念的泛滥。因此,在进行文化资源的产品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的原则。这不仅是文化资源自身价值得以全面体现和功能作用得以全面发挥的要求,更是社会文明进步和科学、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不同文化资源,其开发的具体原则是不一样的,就旅游资源而论,其主要原则为:

一是主题性原则。人们通过对旅游文化资源的综合评价,会使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充分显现出来,并形成一个旅游活动的主题。有意识地开发、创造一个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形象,使之独具风貌,使主题鲜明突出,这就是主题性原则的要求。二是独特性原则。任何旅游文化资源都具有其独有的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就是要把这种特色开发出来。要保护和发展

旅游文化资源的特色。有特色才能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更有文化价值,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切忌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三是保护性原则。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目的在于服务于人民生活,利用与保护必须统一起来。那种为追求暂时的经济利益,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对资源进行破坏性开发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旅游文化资源,有的具有再生性,如,有的不具有再生性,如古村镇,古民居。四是统筹性原则。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坚持统筹规划、整体协调。统筹性原则既涉及到相关文化学科、经济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又涉及到资源内容与形式,本身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还涉及到辅助部分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配套。所以,规划管理十分重要,如一方面不能做好,就会影响整体效益。五是经济性原则。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必须考虑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经济性原则是与资源吸引力密切相关的。只有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才能增强旅游吸引力;只有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才能收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如果一个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没能产生多少经济效益,最终不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北京十三陵明皇蜡像宫(简称明皇宫),是一个比较失败案例,游客不多,还有不少城市仿效深圳创建什么主题公园,大多数因经济效益较差而办不下去。

问:东湖与西湖的经济效益比较,东湖的劣势在哪里?怎样改进?

二、文化资源开发的内容:

尽管,不同文化资源的开发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是,它们普遍要做的,就是要发掘文化内涵。文化资源最有价值的内容就是其文化内涵。只有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文化资源,才能使开发获得成功。因此说,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过程,实质上是深入发掘其文化内涵的过程。

个案说明,旅游资源文化要做的开发内容如下:

一是深挖文化内涵。二是规划修建景点。利用文化资源开展旅游活动,主要是对资源进行规划建设。把过去因各种原因损毁的部分修复,把文化因素整理、组织起来,建设成为可供旅游者观赏、游览的旅游景观点。这是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三是建设旅游环境。要解决交通问题,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解决接待问题,提高旅游地的综合接待能力;解决适应性问题,提高景观点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度。四是培训服务人员。能否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人员,可以充实资源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可以促进游客对资源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的理解与交流。

三、文化资源开发模式的介绍

对自然资源,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是国家公园模式。对于人文历史资源,国外则多以博物馆形式对其加以展出,形成博物馆旅游。主题公园也是国外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重要形式,不论是以动画人物为主题的迪斯尼乐园,还是以影视为主题的环球影城都为当地旅游业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甚至还提高了其所在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国内诸多文化资源的开发,除了不断地向西方学习,取经外,自身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语发展中。不同文化资源,其具体的开发模式,是不一样的。

下面,想关注一下目前正如火如荼的乡村文化资源,首先关注它们是由哪些主体来开发的:

1、集体开发模式——以村集体开发经营为主。局限性在于领导人的经营能力、胆识限制、开发思路的局限。

2、招商引资开发模式——以外来者开发经营为主。主要领域是旅游业、大型娱乐设施、高级的酒店饭店等。

3、村镇居民自主开发模式——以村镇居民个体或家庭自主开发经营为主。由于受到资金和认识的限制,开发领域狭小,多数集中于餐饮、文化产品、手工艺品、休闲农业等适合

小规模经营的项目。

4、共同开发模式——是集体(政府)、外来投资者、村民共同参与开发经营,但三者一是参与的领域不同,而是责、权、利不同。

目前,农村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1)VC模式(the Visiting Cultural Model),即文化观光型模式。此模式具有游客滞留时间短、花费少、回头率低等弊端,处于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如,观光农园、民俗风情主题公园等。

2)EC模式(the Experienced Cultural Model),即文化体验模式。是指游客亲自从事各种农事活动,或深入农村家庭体验家庭生活文化,或亲自参加某种手工艺品制作,或参加各种民俗风情文化活动。

3)SC模式(the Synthetic Cultural Model),即文化综合型模式。是集文化观光与文化体验于一体,能够迎合不同层次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具有作为广阔的客源市场。此模式具有对旅游资源要求高、开发成本高、投资风险大等特点。集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让游客体验“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家景、享农家乐”的乡村生活。

四、目前文化资源的闲置、不当开发与文化产业形式雷同的问题

文化资源闲置与浪费最集中地表现在对待文物、文化遗产(遗存)的做法上。由于社会上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散布于各地的文物、文化遗存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农村盗挖古墓现象屡禁不止,与之相伴生的必然是文物的非法占有和地下交易。与此同时,很多非物质文化资源赖以存续的社会基础与生存空间已经消失或正在改变。至于打着“新农村建设”旗号,一味追求形式而舍弃内涵,致使古村镇历史人文景观的“原生环境”遭肆意改变甚至颠覆的例子更不在少数;在城市,因房地产开发热、广场和新区建设热、高校迁校热而起的“圈地运动”所造成的历史文化遗存被毁、被破坏的例子屡屡发生。对于已出土文物,一些地方采取“一旦拥有,别无所求”的消极、被动态度,或因硬件设施(如展出条件)不够或因理念过于滞后,致使大量内蕴深厚、形式精美的文物被束之高阁。不仅如此,文化场馆、设施的闲置或利用率低的现象十分严重。以剧场为例,我国九成剧场使用率在5%左右,几乎等于常年闲置。①而高校博物馆的门前冷落、共享度不高更值得关注和深思。②同样可惜的是那些潜在价值可期的特色化的自然资源,如村落、田园、生态资源等,更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自生自灭,鲜有问津者。

至于开发不当,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缺乏规划。

表现在对资源的禀赋特征把握不够,对文化产业理解不深,跟着感觉走,跟着兴趣走或跟着别人走,忽视前期调研、论证和方案设计,草率或盲目上马,使资源的整体优势、核心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和利用。事实上,文化资源向资本转化的过程是复杂的,绝不能用简单的经济思维、市场思维生搬硬套。

二是盲目开发。

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开发、转化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也并非所有的开发都能实现预期。一般地,可度量文化资源更易于进入市场和进行产业开发,而不可度量文化资源难以转化为具体的包含着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以不可度量的宗教文化为例,其价值在于文化传播和道德教化,其特点在于神圣性和高雅性。所谓神圣性,指的是宗教独立自主、庄严肃穆、如法如律、清静脱俗的品格;所谓高雅性,因为其理论体系的恢弘博大、理念追求的神圣超越、思维方式的玄妙奇特、历史传承的悠远有序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表现形式的丰富多样和深刻精微。很显然,这样的文化资源很难在市场逻辑的框架内实现充分转换。然而,有的地区出于对文化产业浮泛的理解和过高的期待,无视宗教文化的特殊性,在文化和产业、社会效益和

经济效益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刻意于后者,其结果只能是俗化和矮化文化产业的境界。其实,在宗教文化开发方面空间是足够大的,关键是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佛教音乐、佛教经典深度开发的潜力十分强劲,静心定神的佛教音乐《大悲咒》广受欢迎便是一例。

三是粗放开发,缺乏深度开发。

由于对文化资源总体价值缺乏宏观深刻的把握,一些地方仓促上马,实施拼盘式、大杂烩式的低水平开发。似乎只消建若干景点,把部分文化现象复原、重现就是文化产业。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满足于走资源依赖型的老路,在缺乏现代化生产技术和手段、创意能力不足的条件下只能生产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在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利用上部分责任者缺乏基本的人文情怀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急功近利,导致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对文化资源的掠夺性、毁灭性“开发”。

四是无序开发。

不必讳言,当前,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短期行为、单边行为和随心所欲的做法相当程度地存在着。令人痛心的事实是:不少古迹、文物被改头换面,重新包装,显得不伦不类;一些民间舞蹈、民间传说、礼仪风俗被庸俗化、简单化,失去了原有的神韵;在部分地方,大量珍稀古迹、文物和建筑在“产业化”的金字招牌下被误解、误用甚至被人为损毁。这是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杜绝的。须知,没有保护、没有底线的资源透支,无异于竭泽而渔。

与文化资源的闲置和不当开发相伴而生的是文化产业的低水平重复。目前,全国许多省市都完成了“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但区域特色不够明显。能否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五、文化资源开发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要坚决贯彻以保护为主的原则。

文化资源属于一种珍贵的资源,有的还属于濒危资源,具有不可修复性,它保留着许多“历史记忆”元素,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了永续利用,造福于子孙后代,必须对文化资源予以有效保护。

“保护是硬道理”[1],这是人们对文化资源的一种基本态度。要做到更好地保护文化资源,不仅需要在认识上树立起明确的保护意识,而且还要制订出如何进行保护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民族文化的保护(conservation)必须是基于本民族自觉的内在的意愿,不是‘冻结’,更不能靠外在的强制力量来限制,发展也并非外来的开垦,而应该强调自动的演进(evolution)。”

近年来,在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方面,很多地区都在积极探索不同的形式与路径,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这些保护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纳入到生态学视野中,以生态学的方式积极开展保护工作。诸如“民族文化生态村”或“民族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传习所”等形式的出现,为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供推广应用的模式。例如,“民族文化生态村”和“民族生态博物馆”,它们在构想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强调要把民族文化的保护放在一种现实的生态空间中进行,而不是把它们放在一个封闭的静态环境中,这样才能保持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不能使之脱离其原生的土壤,原生的社会环境,原生的文化氛围。”[3]

“生态博物馆”是国际上近年来采用的保护文化资源的一种形式,尤其是对那些生存环境脆弱的濒危文化资源,起到了传承和抢救的作用。“生态博物馆”最早出现在法国,之后在世界许多国家中开始流行开来,目前世界上已建立了300多个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一是对文化遗产资源实施有效保护;二是保护的对象既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也包括文化遗产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山原河流、土壤植被、森林古树、动物植物、地质矿藏、名特物产等;三是强调对文化遗产应整体

地、原状地进行保护,并保存在所属社区及相应的环境之中;四是对生态博物馆的管理提倡社区整体力量参与建设和管理,生态博物馆不是一个建筑物,而是一个社区。[4] 保护文化资源除了采用特殊方式和途径外,还应该辅之于必要的法律手段作为外部措施,这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法律手段可以使文化资源保护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纳入到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尤其是对那些历史遗产资源和涉及知识产权的资源,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加以保护显得非常重要。

第二、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开发。

文化资源保护不是要把文化资源给“冻结”起来,使它与世隔绝,成为博物馆里的古董和文物,而是要继续延续其生命力,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产生出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也离不开文化资源所发挥出的独特作用。因此,在重视文化资源保护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充分发掘出来。这与文化资源的保护是并行不悖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造福于社会和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其意义深远,它是为了使文化资源更好地为当代社会发展服务,满足人们对文化的欣赏、体验、了解和传承等需要。因此,保护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保护而保护,把文化资源封闭在历史博物馆之中,这种消极的保护是不利于文化资源传承的。

第三、是产业化开发要合理、要适度。

在文化资源开发中一定要避免过度市场开发和滥开发等不良行为,把文化资源当作拉动经济增长的“摇钱树”,只顾眼前经济利益,一切向钱看,以牺牲文化资源保护为代价。人们平时总喜欢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并不是一种符合文化保护要求的合理的开发行为,而是着眼于经济利益的商业性开发行为,这会使得文化资源开发变为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这种开发利用往往使文化资源保护流于形式,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合理、适度的开发首先应考虑文化资源的生态恢复与生态需要,按生态要求而不是按经济需要来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这就要求在开发利用中一定要有文化保护意识,要以保护的方式来促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表面看来,保护和开发是一对矛盾,要强调保护就必然会影响到开发,实际上并非如此保护与开发也可以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达到矛盾的统一,因为开发是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的,脱离保护的开发是不可取的,也不是真正需要的。所以,开发利用是一种保护性的开发利用,而不是滥开发。一方面,这种开发尤其需要特别关注文化资源

的生态现状,它包括:(1)文化资源的磨损、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情况;(2)文化资源的生存环境;(3)外部因素对文化资源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等等。另一方面,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要合理、适度。合理、适度就是要考虑到文化资源的生态现状,按照生态要求和规律去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而不是去满足于人的利益需要。这样的开发利用才是符合生态要求的,才能促使优秀的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发掘,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得到提升、弘扬和发展,避免对文化资源的任意篡改、滥用和庸俗化的做法。尤其是对于文化资源中的文化遗迹与“活化石”资源,开发中更要采注意。

第四、政府要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上切实负起责任。

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保护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近年来,在文化资源开发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打着发展文化的招牌而眼睛却盯在经济上,所谓文化实际上成了一种诱人的幌子,于是,文化资源开发常常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赤裸裸地廉价贩卖和兜售文化资源,很多地方最热衷于谈论的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文化作为一种实现经济利益的工具来看待,而没有意识到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文化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价值产生经济效益。事实上,优秀的文化资源既具有社会价值,也具有经济价值,在当代由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的社会背景下,文化资源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

政府在处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上,最重要的是应引入绿色GDP的理念,把它作为考

核地方政府政绩的硬性指标来加以贯彻落实,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发展经济而带来的对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云南香格里拉县这些年切实制定了对当地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的措施,被称之为“香格里拉保护行动”。这是由当地政府出面来推动的一项巨大工程,已取得显著成效。“香格里拉一词源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现已改为香格里拉县)藏族土语“心中的日月”,它象征着一种人神共有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境界。但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香格里拉这个名字名扬海内外,令国内外游客神往。前往香格里拉的游客与日俱增,喧嚣声打破了雪域高原几千年来的宁静,很多人士来此旅游观光、考察和探险,使香格里拉迎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人们提出了一个世纪难题———如何在保持香格里拉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不遭到破坏的同时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当地政府在认真思考着这一问题,于是制定了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香格里拉保护行动”这一计划。它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实施香格里拉环境保护工程;(2)实施香格里拉发展工程;(3)实施香格里拉行为工程。三大工程的实施,已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奠定了香格里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仅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也使文化资源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促进了当地自然、社会、文化和经济的总体协调发展。[8]

第二节国家上文化资源开发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请同学们阅读老师已发给大家的文章。其中有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国等国对文化资源开发的一些案例,案例中有不少值得我国借鉴的的地方。

试问:看来这些案例之后,你有怎样的感悟?

个案,美国:

一方面美国具有比较开明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有能够包容不同国家的文化与习俗。如在影视娱乐业方面,美国动画电影已垄断了世界动画影视业的大半天下,他们的题材来自世界各国。如动画电影《埃及王子》是来自埃及文化,《小美人鱼》取材于丹麦童话,《花木兰》《功夫熊猫》取材于中国等。这些影片无不大获成功。究其原因,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对这些国家以及文化内涵的处理上。美国是一个生机勃勃、富有创新精神的国家。以《功夫熊猫》为例,影片中处处展现着中国元素,“中国乐曲”“中国功夫”“国宝熊猫”,中国特色的食物如饺子、包子、馒头和阿宝家传的“秘制汤面”等无一不体现着华夏风味,能将中国元素及中国文化这样潜移默化地具体地应用于影片中,把这样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武术直观、幽默地展示给世界,捷足先登,做到了中国的艺术家们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情。这种包容、开放的精神实在是令人佩服。但另一面又显现出美国文化的侵略性的一面,美国正是通过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进行“美国化”,贴上美国的标签之后,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并为其创造出巨额利润。不过,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中国电影文化业的现状,过于狭窄,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创造力、想象力,在本质上缺乏对本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从迪斯尼拍摄《花木兰》到派拉蒙拍摄《功夫熊猫》,10年过去了,我们不能只是“愤怒”地抵制,捶胸顿足,我们更期待中国电影艺术的崛起。

而我国动画电影则相对严肃的多,无论早期《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还是后来的《宝莲灯》,无不体现强烈的“寓教于乐”的精神,处处透着中国文化的严肃感,说教色彩太浓,可看性不强,很少有令人过目难忘的人物,最终人们脑海里记住的也只有原来的神话及故事,而非各种鲜活的人物形象。而美国动画电影中的猫和老鼠、史努比及《小鸡快跑》中的小鸡等等众多的幽默形象,经久不衰地赢得了世界各国观众,受到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喜爱,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并成为美国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创造了动画史上少有的奇迹。

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资源是一种可供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的,凝聚了某一群体独特精神价值的资源。和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具有无形、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持久性等特征。文化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 从传统文化方面来看,所谓文化资源,并不仅仅指有形的古老建筑,还有广泛的内容。如日本与韩国制定对文化财产进行保护的国家法律,对文化财产的界定就包括以下五类:(1)有形文化财产,如建筑、绘画、雕塑等(2)无形文化财产,如戏剧、音乐、工艺技术等(3)民俗文化财产,如衣食住行与宗教信仰等风俗习惯(4)纪念物,如各种古代庭园、陵墓、名胜与自然景观等(5)传统建筑群,如故宫等。范围很广几乎把所有与文化有关的事物都包含在内。 文化资源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在于文化产业。1998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5%、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33%,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0?4%。而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早已成为经济增长和吸纳劳动力的支柱产业之一。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仅占其消费性支出的2?27%,这种状况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 1997年我国的实际文化消费总量大约为650亿元,而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或需要约为3000亿元,差距可谓巨大。在开发城市文化资源方面,全国各城市都认识到这一点,都在大力挖掘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相传农历三月三是轩辕黄帝一统天下、成就伟业的日子,后人为表达对轩辕黄帝的敬仰之情,从春秋时期就举行拜祖活动,延续至今。1992年新郑市开始举办炎黄文化旅游节。11年来,每年都有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前来登山朝圣、寻根拜祖、观光旅游,并因此促进了新郑市的对外经贸合作。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文化资源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本钱”。但是,我们不能只守着一座金灿灿的文化资源宝库,而应有把文化资源“变现”的意识、勇气和能力,即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产业资本,把文化需求转化为市场机制。 文化产业的兴办与发展必须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离开文化资源这一基础,文化产业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异常丰富。这些文化资源种类繁多,文化蕴含丰富,与经济的可渗透性强,可开发程度高,这就为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总体优势。 首先,北京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它是50万年前北京猿人的发祥地,又是传说中上古时期的幽州古战场。春秋时期的燕国就已经在这里建蓟城为都。此外,北京在宋代以前一直是北部边陲军事重镇,而自辽代开始便成为国都,并一直延续五朝。都城的历史文物古迹,独特的皇城文化景观,更是一份至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据统计,北京的古代文化遗存共有7309项之多,其中,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长城、故宫等三项已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名录。从国际国内上看,历史文化资源如北京这样丰富的屈指可数。当前,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绝大部分尚未被当作一种产业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甚至还有相当

小学语文文本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文本资源地开发和利用研究 一、课题地提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文本资源地建设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地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地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地语文能力.”新课程把课程资源地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科书、教参为主要内容进行教案地做法,真正地把教材内容指向除书本以外地校内外地各个场所. 由此可见,学校课程以及课程内容地载体<特别是教材)将越来越不是学生学习地唯一渠道,课程与教材地内容与外延将发生越来越大地变化.显然,把教科书当作圣经一样来解读,是陈旧地学习方式.在课程设置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地今天,教材已经不仅仅是学生课桌上地书本,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仅是教材编写者面临地问题,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关注地重要课题. 然而,长期以来,课程资源地结构比较单一,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地主要课程资源,许多人甚至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地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文本资源,就想到要订购教材,或者编写教材.而且,在文本资源地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未能形成有机整体.许多教师对语文文本资源地开发和利用还处在无意识阶段,仅仅依靠他们地教案经验和生活阅历,仅局限在校内一部分文字、实物等显性资源上,而忽视了学校氛围、师生关系等资源,同时也很少关注

社区及家庭等校外地语文课程资源. 再者,从文本资源地开发主体来看,主要依靠地是少数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他们开发地课程在内在地学术性品质上可能是很好地,但就课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地差异性与多样性来说,他们是无能为力地,也无法苛求于他们.因为要使统一地课程开发具有普遍地适用性,就必然地具有相当地抽象性和概括性,必然地舍弃具体地区和学校地特殊性,从而不得不与学校教育地实际需要保持一定地距离. 我们XX,风景优美、经济发达、人才辈出,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我们认为,很有必要进行符合我校教案实际地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地开发研究,我们提倡教师要有强烈地资源意识,努力成为学生课程资源地设计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语文,感受富有地域特色地语文学习地乐趣. 二、国外相关理论综述: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地外延与生活地外延相等.”这也体现了文本资源地开发与利用地理念.其实,文本资源地建设一直是各国课程改革所面临地一个重要课题.即使在美国这样发达地国家,也同样会面对这样地问题.由于资源短缺,所以很难作出分配决定.在美国加州课程标准序言中提到:在选择必读地文学和提供信息地作品以及布置作文时,地方教育董事会、学校和教师应该利用每一个机会把读写和其他核心课程联系起来,包括历史、社会科学、数学和科学.学生通过读写,探索他们自己地存在与他人存在地关系;德

家乡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家乡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 旅游文化 九华山 九华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景区,位于青阳县境内,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据传乃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唐天宝年间改名九华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昔日李白诗云:“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江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九华盛名可见一斑。 以九华街为中心,九华山现存化城市、肉身殿等古刹78座,其中列入我国重点寺庙者达九座,全山寺庙中共有佛像6300余尊。还有较多的名僧禅师肉身遗体及圣旨、藏经、法器等文物,享有“佛国仙城”之誉。① 牯牛降 石台牯牛降坐落在石台县境内的牯牛降风景区,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创世纪以来留下的一块古老的、原始的天然净土。牯牛降古称“西黄山”,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整个山体峰峦叠起,主峰海拔1727.6米,相对高差达1694米,是安徽省南部的第三大高峰。

升金湖位于东至县和贵池交界处的滨江地区,因湖中日产鱼货价值“升金”而得名。198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水禽自然保护区,1988年被编入《亚洲重要湿地名录》,受到国家有关机构得关注。升金湖湖区面积达132.8平方公里,气候温和,水体无污染,周围自然植被繁茂,是珍稀候鸟越冬栖息的理想处所。近年来,每到秋东季节,联合国、欧美地区国家的研究人员、专家学者前来实地考察。 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一首《杏花村》使得毫无名气可言的几间普通的茅舍酒肆名扬天下。池州,素以“千载诗人地”之美名饮誉江南。杏花村,因诗而名垂千秋,也因诗而名扬天下,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诗村”。作为最具池州特色的景点,杏花村古色古香,酒香飘十里,彰显了中国诗人的雅趣。 平天湖 辛卯,蠲广南东、西路骆科残扰州县今年租。镇江、太平、池州、芜湖大火。②池州作为南宋时期宋金交战的前线之一,南宋军方多次于此行军、驻军。史书记载,南宋岳飞为渡江抗金曾驻兵贵池齐山,练水师于平天湖。平天湖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市区东南部,包括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和平天湖及其周边区域,总规划面积42.9平方公里。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框架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框架 编者按:最近发生的两件事情(印花税上调、厦门暂停PX项目)再次引起公众对政府发布信息的关注。无论这两件事情关注的是信息的公开、传播和相关制度,还是关注信息的管理、服务对象等,其性质都可以纳入到信息资源的这个范畴。总体来说,信息化的本质就是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到信息的形成、消费和各种机制等结构化的框架。该从哪一个角度看待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框架?这些 框架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将对日常工作有何指导作用?本报邀请专家,从机制、经济、工程、工作框架四个角度梳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框架。 信息资源目录与定位体系的建设仍然是薄弱的环节,应该加强各类信息资源的目录建设,努力在信息搜索定位技术及相关服务上有较大突破。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比 具有更大的复杂性,这是因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涉及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公益机构、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主体。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但是,实践证明,单纯的技术驱动思路不能完全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我们必须从更广阔的视角进行梳

理,形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构化思路框架。 机制框架:重要推动力 合理的机制是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动力。理顺机制对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宏观政策的制定和顶层政策的设计来说,理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机制关系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所谓机制是指一个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或这个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即指事物之间推动或制约的作用原理或机理。 从方法论的角度讲,理清机制需要从研究有关行为主体以及相关的行为过程入手。从全社会看,从事信息资源开发的主体主要有三类:政务部门、公益性信息机构和信息企业。相应的信息资源开发主要过程包括:政务部门从事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公益性信息机构从事的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和服务,信息企业从事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和服务。 政务部门开发信息资源主要依靠行政机制。公益性信息机构从事信息服务主要依靠公益机制。信息企业从事信息开发活动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这三种机制构成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机制框架(见图1)。 图1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机制框架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马海霞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目前国内外有关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理论建构, 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和发展战略研究,文化产业的行业分析、区域分析、比较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等。但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区域研究偏重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关注较少;缺少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比较研究;缺少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系统研究,以及缺少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统计分析。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研究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08)01-0089-0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自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以来,为适应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党和政府提出一系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思想。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资源的开发,于是关于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加。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各国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研究的具体内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国内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日益显示 出对推动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加就业等的积极作用。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逐渐开始关注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针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概念、本质特性、范围划分,结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分析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联系区别,介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分析我国文化产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解决方案及发展对策。 (一)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理论构建 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概念,一直成为国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依据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内涵和范畴。我国文化部将文化产业界定如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 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四个领域。 程恩富提出,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文化资源可分为文化自然资源和文化社会资源,还可以分成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具有以精神形态为主要存在形式的无形性、地域差异性、更新和发展性、无限性的特点。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并使文化生产顺利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与活动。开发的实质是尽可能的发现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通过劳动加工使其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产品。开发有两种形式:单项文化资源开发和多项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 吴圣刚提出, 文化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 的、以一切文化产品和精神现象为指向的精神要素。和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具有无形性、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持久性、效能最大性、递增性等特征。文化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李东红、杨利美认为,文化资源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的总和,它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样重要。资源有价,文化资源的“自然成本”与“使用成本”,应纳入文化资源消耗型企业的成本与效益核算。以文化为资源基础的产业,必须为资源的使用与消耗付费,把生产能力的增长建立在科学的资源观之上。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 收稿日期:2007-09-14 作者简介:马海霞(1973-),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经济学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nj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2008年3月 第29卷第1期 Mar.,2008Vol.29,No.1

文化产业园的类型与开发模式

文化产业园的类型与开发模式 一、文化产业园类型 采用不同的分析视角,文化产业园的划分维度也不同。下面,笔者从产业视角、功能视角、产业链视角、开发主体视角以及耦合视角来探讨一下文化产业园的类型。 1.产业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园类型 根据产业视角,文化产业由资源类、创意类以及生产制造类行业组成。文化产业园可分为生产型、资源型以及创意型三种。 文化产业生产制造类行业包括文化用品、体育用品、乐器、游艺器材、工艺美术品和音像制品等的生产制造以及新闻类产品的印刷生产,业务内容主要涵括这些行业的园区都属于生产型文化产业园。例如,深圳国际创意印刷文化产业园就属于这类产业园。这类产业园的发展虽然主业侧重文化产品的生产制造,但为提高文化产业园的增值能力,往往会完善产业链,引入文化产品设计类企业和相关辅助企业以及打造销售平台。 文化产业资源类行业包括文化旅游业、博览业以及民俗文化业等,以这些行业为主要业务内容的都属于资源型文化产业园。这类文化产业园的特点:地域性强、对资源依赖大以及特色明显。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以及少林寺禅宗文化产业园等,都属于这类文化产业园。 文化产业创意类行业主要指那些与知识创造相关的行业,包括音像、游戏、广电、出版、广告以及设计业等。这类文化产业园区一般将创意设计、生产、销售及配套服务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产业链,但往往产业链的前端是园区的核心。例如,北京798、上海多媒体产业园、成都西村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及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都属于此类产业园。 2.功能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园类型 根据功能用途的不同,可以将文化产业创意园分为以创意办公为主导和以商业休闲为主导。③ 以创意办公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园的核心功能是办公,商业休闲作为配套,根据产业园办公人群消费特点,此类园区的商业休闲主要以酒店或会所等餐饮为主。

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指导学生写作

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指导学生写作 小学作文教学让语文老师颇为头疼,对目前小学作文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我觉得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把作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是指导学生写作的简单高效的方法。 如何利用文本资源指导学生写作呢,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注意抓住以下几点: 1主题阅读,积累素材 素材是作文的物质基础,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作无米之炊。”可是学生的生活积累实在是太少了。有调查显示:小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依次为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其他媒介。这其中以家庭和学校生活为学生习作素材的主要来源,而且年级越低的小学生,活动的范围就越小,所能搜集到的素材就越有限。 我们语文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嘱咐学生:要多读书,从书本中积累素材。可是读什么书,怎么读,,却没有教给学生,既缺乏指导,又不易检查和反馈。我们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我们应把积累写作素材从无章法的反复强调变成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我们的教材具有主题单元的性质,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进一步优化了课文的组合,提升了育人的效果。每一个单元后的习作虽然并不是篇篇都与单元主题一致,但大多是有联系的,有些甚至紧紧扣住了单元学习主题,给人以单元学习后水到渠成之感。因此,

在进行每一单元的学习之前,我们要引导学生开展“大阅读”活动,围绕单元主题在更大范围内搜集习作素材,丰富其写作素材。 如:苏教版小语五年级上册第一个单元主题是“园丁之歌”收录了《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古诗两首》,习作是“在教过的老师中选择一位,写他帮助、教育自己的一两件事”。老师就可以搞“主题读书周”活动,围绕单元主题,学生可以读赞美老师的诗文,尊师的名言,了解社会生活中优秀老师的事迹等。 培养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从社会、自然或其他媒体上有意识搜集主题习作素材的能力和习惯,是不断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关键的第一步。 2.整体把握,学会组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学习文章如何围绕主旨组织材料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教给了学生瞻前顾后、抓住联系、整体把握等阅读方法,学生把书“读薄” 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于怎样整体把握文题合理组织材料就有了清晰的认识。 如苏教版小语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文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爱”中又有侧重,重点表现高尔基对儿子的亲情爱和教育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爱”的主线,了解文章怎样有层次地有重点地展现“高尔基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爱”的,从而学习文章组织材料的严密和巧妙。

利用地域文化资源 开发园本课程 资料

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园本课程 地域文化资源经过开发,可以转化为可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转化为地方课程,以满足不同幼儿园和教师的需要,满足幼儿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促进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建立适合本地区实际的课程体系。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当前,我国幼儿园的国家课程,实质上就是2001年6月29日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对幼儿园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都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并无全国统一的教学用书等具体的课程形式。对于大多数的幼儿园和教师而言,课程资源的匮乏,仍是困扰新课程推进的重要障碍。然而,幼儿园具有中小学所不及的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不仅可以有独特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还可以利用优化的课程资源自由选择最适合的教育内容,尝试各种富有特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建立适合本地区实际的课程体系。因此,园本课程的自主开发是每一所幼儿园面临的共同任务和实际需要。 1 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意义 淮安人杰地灵,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如独特的民间艺术、人文景观、历史名人、民俗风情、农村资源等。但是现有的幼儿园课程对淮安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远远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地方课程资源意识薄弱;另一方面,地域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结果造成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发适合本园实际

的园本课程,对于完善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幼儿园和教师的需要,满足幼儿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促进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联系,都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同时,对于地方课程建设与园本课程开发,以及教师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具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2 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 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苏北农村幼儿园,积极开发利用本土化自然资源,对孩子的发展和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为乡土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亲历性、具体化;二是实践性、可操作性强。因为乡土课程资源就是幼儿每天生活于其中的周围现实世界,幼儿可去观察、调查、访问,可触摸、临摹描绘、感受体味,操作起来经济简便易行,可以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使幼儿对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更能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使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具体化,奠定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挖掘与优化地方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利用本地教育资源,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教育活动,并通过正规的或非正规的活动形式来实施,可以使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相关知识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关注环境、爱护自然的情感。 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活力乡土课程资源以人们的生活为起点,由近及远,内容设计具有可扩展的宽广空间。在利用身边资源开展活动中,教师跟随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通过参观、讲述、讨

产业化视角下的文化资源开发_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 RNAL OF OCEAN UNIV ERSIT Y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8年第3期NO.3.2008 产业化视角下的文化资源开发:问题及其解决方案3 张胜冰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 要:开发文化资源已成为文化产业的一种普遍模式。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我国文化资源的生 存状况面临着严峻挑战,不顾文化资源保护需要的滥开发、过度开发、制造大量“伪文化”的现象十分突出,造成严 重的生态灾难和后果。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纳入生态学的视野,在有效实施文化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循序进行。本文就还就我国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产业化;生态学视野;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35X(2008)0320029205 一 从全球范围来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当今文化产业的一种普遍模式,成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路径。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只是从经济上考虑问题,把文化资源当作攫取经济利益的手段,而是要有生态学的视野。所以,在当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更应当正确处理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永续利用。这里有两个典型案例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个案例是湖南著名自然名胜风景区武陵源。该风景区1992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它位于湖南的西北部,面积26000多公顷。景区内最独特的是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米高。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分布着池塘和瀑布,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石洞和巨大石桥。武陵源自然名胜风景区由3部分组成:张家界森林地质公园、索溪峪、天子山。除地貌景观奇特外,还有大量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仅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就达13种之多,构成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但是,近年来该景区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加大了开发的力度,在景区内建造了巨大的升降电梯,目的是为了让游客能更容易到达山峰的顶部去观赏。这个人工工程不仅 耗费了巨大的资金,还造成了对生态景观人为的破坏,投入运营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激烈的批评,最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强令拆除,恢复其自然生态原貌。 另一个案例是广东开平市的碉楼与古村落。刚刚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广东开平市碉楼与古村落,在2007年10月迎来了首个黄金周,前来参观的游客蜂拥而至。据当地旅游部门的统计,来开平碉楼参观的游客是平时的3倍,很多来自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的游客都开着私家车,还有不少省外的游客慕名而来,使得平日宁静的小镇充满了喧嚣与热闹。尤其是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经营碉楼农家饭、在路边摆摊叫卖本地产的花生、陈皮、红薯干等土特产品,一派繁忙的景象,村民都在忙着经商赚钱,使得商业味越来越浓。很多游客感叹道:原来想象中这里应该是一个古朴、宁静的乡村,没想到到处都是经商叫卖的,完全没有那种古村落的感觉。如果这里古老的民风民俗发生了变化,只剩下几座碉楼又有什么用呢? 这样的例子不仅仅是发生在湖南和广东,在全国还有很多。比如,由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沿袭了广西桂林《印象?刘三姐》的演出模式,以此加大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拉动当地的旅游业。由于是在著名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丽江自然风景区内上演,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包 92 3收稿日期:2005212206 作者简介:张胜冰(19572 ),男,山东邹平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和文化研究。

从西塘古镇来看目前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从西塘古镇来看目前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却是文化产业弱国。说明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仅以西塘为例,西塘作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历史悠久,民居建筑特色显著,文化底蕴深厚。但同时物质旅游所造成的拥挤的旅游环境、低层次的旅游内容、残缺的文化气息和过度的商业化氛围、旅游特色同质化等现象泛滥,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西塘开发问题特色 西塘古镇,位于江浙沪三省交界处的浙江省嘉善县。古镇内有9 条河道交汇,把镇区分划成8 个板块,而众多的桥梁又把水乡连成一体,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景区,被人们称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最恰当不过的形容。在唐开元年间就已建有大量村落到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古镇区内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多处,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研究价值。西塘有众多的弄堂,最有特色的就是石皮弄,以白色的墙身和狭小空间而得名,最窄的地方只有0.8m。狭长窄小的空间给人一种“一线天”的视觉感受。景区内地势平坦,河流网络纵横交错,自然环境十分幽静,低矮的建筑层层重重依水而建,充满了小桥流水、炊烟人间的江南情调。 2003年的一份“居民对西塘古镇旅游开发的态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表示支持,但普遍认为开发力度不够、层次较低;当地居民参与程度不够;政府对于旅游开发态度谨慎,较好地保存了古镇的原始风貌。但是,2006年到2007年间西塘旅游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在政府积极运作下,旅游开发程度较三四年前有了很大提高,并通过系列国际性活动,西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另一方面,西塘旅游也呈现出众多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通病。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地重视与解决,西塘旅游便无法可持续发展。 1.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过度的商业化活动打破了古镇宁静的环境。宁静的环境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商业活动却毁灭了这一传统优势。古镇中,仅西街这一主要旅游线路上就新开设了饭店、旅馆、咖啡店多达二三十家,另外,各种商铺遍布全镇。各商家之间产生竞争,店员在街上拉拢顾客,“小桥、流水、人家”的那份宁静,顿时烟消云散。 2.旅游商品西塘特色不浓 嘉善黄酒的产地就在西塘,西塘黄酒已成为国宴用酒之一,更是中国酒文化上精彩的一笔,西塘黄酒作为西塘的特色商品当之无愧。但是各经营户自主经营,缺少系统的品牌运作,品牌效益不明显。 西塘的特色菜和小吃已遍布江南各地,但古镇中的饮食服务管理缺乏成效,食品质量不高。西塘小吃看起来琳琅满目的,实际的品质差强人意。由于常年来自上海、杭州、宁波、南京等江南城市的游客人数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西塘的美食特色失去了吸引力。有些一日游的旅可能觉得西塘很不错,但是再深度体验的话,西塘没有可以给游客展示的了。同样的

当今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研究

当今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研究 暑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调研团:刘莹 [摘要]本文以四川省内江市和河南省沁阳市主要历史文化景点的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主要点,以县级市小城镇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面,依托历史文化景区的旅游商业物业开发,主要论述了历史文化资源对当今社会各地旅游发展的决定因素及其重要性问题,并描述了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在考察了旅游环境保护的种种制约因素基础上,借鉴西方学者关于旅游景点发展演变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旅游持续发展和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以及旅游环境质量的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以期充分依据旅游资源特性,深度挖掘文化,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寻求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景区的旅游商业物业开发;旅游发展;旅游环境保护;旅游景点发展演变;持续发展;地方经济 一、前言 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生活过程中的遗存”它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人文旅游景观的荟萃之地。现存的各种古建筑和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是一部用特殊文字书写的历史书卷,记载了不同时代的民族智慧和精神风貌。历史文化资源对现在的人们了解和研究历史文化、考察古代城市体系规模和民俗风情、研究古建筑艺术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其他人文旅游景观所无法比拟的。加之许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观优美,极具旅游吸引力,成为中外游客争相前往的旅游热点地区。 近年来,城市休闲市场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内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开发机会,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期待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市场中体现出它的经济价值。通过对四川省内江市和河南省沁阳市主要历史文化景点的走访调研,我们发现这类开发既有着明显的商业房地产特征,更具有特殊的旅游经济性和历史文化性。为更好也更加科学合理的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应该充分依据旅游资源特性,结合当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深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堪忧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堪忧 作者:崔昊 如何良好地开发信息、利用信息资源,已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当我们在谈论这个数据爆炸年代如何去存储信息的时候,往往我们忽略了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毕竟在这些正处在爆炸式增长的数据中,蕴含着人类赖以持续发展的智慧,同时,在这些数据中,也并不都是精华,也有糟粕。于是,这就对我们如何良好地开发信息、利用信息资源,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近日,作为国内较早关心信息化建设,关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大型综合性媒体集团,《光明日报》举办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专题研讨会”,组织了业内许多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参加,包括中国社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主任、社科院信息办主任解延德、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陈传夫等知名人士,同时,作为国际上的权威调查机构,IDC中国公司副总裁万宁先生也出席了此次会议。另外,在信息数据存储领域有着领先地位的EMC,作为本次研讨会的厂商代表,EMC公司客户解决方案总监马隽也发表了其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看法。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作为国际上权威的调查机构,IDC一直非常关心数据存储产业的发展,在研讨会上,IDC中国副总经理万宁引述IDC最新研究报告《数字宇宙膨胀:到2010年全球信息增长预测》数据指出,2006年全球每年制造、复制出的数字信息量共计1610亿GB,中国数字信息量为127.1亿GB ,占全球信息量的7.9%;受“富媒体”、用户创建内容和16亿网民三大因素推动,到2010年,全球数字信息量预计为9880亿GB,而中国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900.5亿多GB,占全球信息量的9.1%。由此看出,中国的信息增长速度还要高于全球,2006-2010,全球信息量增幅为6倍,而中国则高达7倍。相比之下,印度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172亿GB,韩国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157亿GB,日本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520亿GB。 这就说明,我国信息资源不仅整体规模十分庞大,而且仍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对于如此众多的信息的存储、利用是全社会,尤其是以国家主体的政府政务系统和以商业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商务系统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情。 对于电子政务与政府机构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解延德主任表示,目前在实际工作中,他们遇到了很多问题,他表示,10年来我们国家信息化建设是急速发展,但真正的信息共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我们还没有做到,特别是在信息开发和信息应用过程中,我们确实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现在网络是基础、信息是关键、应用是问题、管理是保障,必须要融合到一起才能健康地发展,最难的是数字化办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我们还处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办公流程简单结合的层面上。 他认为,对信息资源的保护、分析和利用对于提高执政能力、加强自身建设、推动社会进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当前只有以应用为目推进信息化建设,才能取得实质的进展。 而对于目前我国存储设备的购买、管理和利用,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还非常的不健全,

论我国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3/2005 论我国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 张彩凤 摘要:文化产业作为正在勃兴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之一 就是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价值。该文对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中应关注和解决的 几个问题进行了理性阐述。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 作者简介:张彩凤,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副编审(邮政编码 250100)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05)03-0077-04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发展潜力巨大。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获得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但是从资源到产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其中的转化之路到底有多远?实现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有效路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艰巨课题。 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具有灿烂的文化资源。资源可分为两类:一是自然界赋予的自然资源;一是人类社会的劳动创造的各种资源。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它体现在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的精神遗产,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文化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作为文化生产原材料的物质及文化生产所必需的环境条件”,“文化社会资源,包括社会、经济、技术因素中可用于文化生产的各个方面,主要有教育、科学、文艺、道德、法律、风俗、信仰以及其他从社会上后天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等等”。[1]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十分丰富,这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文化资源不同于农业资源、工业资源,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具有特殊的性质。文化性、潜在性、流失性、传承性、共享性等是文化资源的主要特性。 文化性。文化属性是文化资源的基本特点。无论是文化自然资源还是文化社会资源,都具有进行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的功能和属性。文化资源的文化属性使文化资源具有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的价值,任何一种文化资源都从不同的侧面呈现出真、善、美的文化特质。 潜在性。文化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是文化自然资源还是文化社会资源都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如果不被发现、不被认识、不被利用,它就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对主体而言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比如有些文化自然资源存在了漫长的岁月,只有当人类发觉了它的价值,它才会成为有价值意义的文化资源。 流失性。一些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民风文化资源等具有一定的流失性。如历史建筑这类文化资源,如果不被维护,就会被岁月所侵蚀;民俗民风等文化资源如果不被传承弘扬下来,也会断代消失。 传承性。有些文化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将这种文化资源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它就会作为人类文化的永恒财富保留下去;如果不加以保护、传播,就会随岁月而失。 共享性。文化资源具有地域归属性,但从欣赏和享用的消费视角来看,它具有人类的共享性。作为人类文化资源宝库中的一部分,任何文化资源的被认知和被欣赏都不具有排他性。如,美国迪斯尼公司根据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创作了动画片《花木兰》。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亚洲某国在2004年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2]中国确实是端午节的根,但是它在世界的影响包括在一些欧美国家影响都是比较大的。到了今天,端午节已经成为人类一个共同的文化遗产。这些事实都表明了文化资源具有人类共享性。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历程表明,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文化资源,有效地挖掘文化资源的价值,将现有

文化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讲文化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提要: 1. 文化资源的概念 2. 文化资源的分类 3. 文化资源的特点与开发类型 1 文化资源的概念 文化资源是一个涵盖很广泛的概念,有人说,除了自然资源,都是文化资源。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的前提——文化,正如爱德华·泰勒所说,本身就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当然,文化资源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加了“资源”一词就意味着它已经拥有过去时态(时间性)、可资利用(效用性)等含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文化资源可用于指称人类文化中能够传承下来,可资利用的那部分内容和形式。 因此,文化资源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化的一部分。在本课程中,我们围绕所关注的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活动来理解各类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中心任务是将有限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用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化实物产品、文化服务产品及其衍生形态。 1.1 什么是资源? 一般来说,资源是指不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生产性资产。资源常常讲利用和开发,与生产的关系十分紧密。我们认为与文化生产或者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素材”才是文化资源的核心指向,而这些素材也来自于人类的活动与创造。 人类早期的资源以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源为主,如土地、森林、猎物等。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人类自身创造的资源越来越重要,其的构成也越来越复杂、多样。符号化知识、经验型技能、创新型能力、通讯手段、社会组织系统等等,都成为了生产的要素即生产的资源。不仅有经济生产方面的资源,而且有社会生活方面的资源,如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等。因此,人类积累的一切创造发明成果,都成了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活动进一步发展的资源。 总之,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即包括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矿藏、水域等,也包括各类社会资源。其中,文化就是一种社会资源,它也同时体现为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的精神资产。 1.2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 资源科学——综合资源学,区域资源学,部门资源学 综合资源学——资源地理学,资源生态学,资源经济学,资源评价学,资源工程与工艺学 ,资源管理学,资源法学 ↓ 区域资源学 ↑ 部门资源学——气候资源学,生物资源学,水资源学,土地资源学,矿产资源学,海洋资源学,能源学,旅游资源学。 1.3 我国的文化资源

如何有效利用文本教育资源

如何有效利用文本教育资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为了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1、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谓教学内容的广度。是指知识的范围或知识的量,从信息论的角度说就是一节课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所谓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来确定。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能够迎刃而解。 3、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教学中往往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更细致的安排。有时一部分知识可能有不同的教学顺序:这时教师就要考虑哪种顺序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哪种顺序更能够节省教学时间,哪种顺序教学效果更好。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表现一般是叙述性的、静态的,大都同教师直接采用课本上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封闭的例题、习题作为学习材料。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容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知识的表现上,应由静态封闭变为师生共同探究,在动态中生成。 4、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 教学时,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实

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政府职能

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政府职能-电子商务论文 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政府职能 文/黄炜 摘要:现今社会中,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财富,在推动科技不断进步,促进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当中更有着无法代替的决定性作用。信息资源的公共资源属性以及外扩性较强等特点,决定了市场在信息资源利用及开发的工作中必定会有局限性。所以,信息资源的利用、开发以及相关产品的供应、社会作用的体现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下文矿主要对信息资源利用及开发过程当中的相关规则以及政府部门相应职能进行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政府职能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够体现政府部门的执行能力和对信息化社会的建设力度,已经与物质及能量等核心资源处于相同的地位,而且大有赶超两者的趋势,政府的信息资源更是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保密资源。在调查与分析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信息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体现了一个强国的基本素质,也是许多国家的发展目标。比如日本,虽然它国土面积狭小且资源严重稀缺,但是由于日本政府对于信息资源的巧妙利用和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使得日本从战败以后迅速成长为一个经济强大、信息资源丰富的世界强国。所以,每个国家的政府相关部门都应该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合理配置作为自身战略发展的首要任务,这也是信息互联时代中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1、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1 概述

信息产品,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特性的无形产品,信息产品都没有排斥性与竞争性。因为在对某产品的消费边际成本几乎为0时,就证明了它是不具备任何竞争性的。信息资源也同样如此,即便是在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其产生的边际成本也依然是基本趋于零的,也就是说,即使用户再增加,也不会使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有所升高或降低,特别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更是有着这样的特征。在带宽未受限制的范围之内,即使浏览的人数再增加,也不会产生消费上的变动或对替他人获取信息的影响。为了避免市场失灵以及市场配置率下降,信息资源产品需要通过公共部门来提供,在社会中绝大部分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及信息服务机构就是这样的一种生存模式,靠政府进行投资支持。但是信息资源的提供可能来自政府也可能来自市场,这就是由于信息资源没有竞争性和排斥性而造成的,即信息资源来自于哪里完全看市场和政府对信息资源的配置与提供方向。所以对于社会上所有公共机构来说,如何分清这些资源信息来自哪里尤其重要。 1.2 信息资源的外部性 对于银行、海关、税务这种高保密部门来说,他们通过自身能力会创造开发一些专业性强且价值高的信息资源产品,这些产品的用户群体、用户规模都因由市场来决定和提供。我们常见的信息资源产品包括ERP系统、办公软件、海关巡检系统、银行的各种客户服务端等等。相对的,一些低价值、用户群体规模大的、具有社会普遍价值的信息资源产品,则由政府等公共部门进行提供,例如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机构、交通信息中心等等公共场所,所以可以看出,信息资源的外部性非常明显。外部性就是一方的生产消费变成另一方的生产效用函数的一个变量。也就是说政府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源成为大众的消费产品这样一种转化过程,就叫做外部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