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

浅析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

浅析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
浅析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

浅析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

摘要:文化资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是文化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许多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本文通过对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一些合理开发的对策,使文化资源能够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57-01

认真审视各地的文化资源开发实践之后,发现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影响了文化资源的开发成效。

一是对资源优势认识的偏颇

我国的许多地区都是民族文化的聚宝盆,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优势,但文化资源优势并不会天然地转变为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如果我们不能把握住文化资源的非独占性特点,一味强调资源优势,而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加以整合和开发,这种优势就极容易被别人利用,并且会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而更加一览无遗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别人的异地开发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从而造成资源的严重流失,最终使优势变成劣势。

二是资源开发的盲目性

在面对文化资源开发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开发来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但是在

从西塘古镇来看目前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从西塘古镇来看目前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却是文化产业弱国。说明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仅以西塘为例,西塘作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历史悠久,民居建筑特色显著,文化底蕴深厚。但同时物质旅游所造成的拥挤的旅游环境、低层次的旅游内容、残缺的文化气息和过度的商业化氛围、旅游特色同质化等现象泛滥,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西塘开发问题特色 西塘古镇,位于江浙沪三省交界处的浙江省嘉善县。古镇内有9 条河道交汇,把镇区分划成8 个板块,而众多的桥梁又把水乡连成一体,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景区,被人们称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最恰当不过的形容。在唐开元年间就已建有大量村落到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古镇区内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多处,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研究价值。西塘有众多的弄堂,最有特色的就是石皮弄,以白色的墙身和狭小空间而得名,最窄的地方只有0.8m。狭长窄小的空间给人一种“一线天”的视觉感受。景区内地势平坦,河流网络纵横交错,自然环境十分幽静,低矮的建筑层层重重依水而建,充满了小桥流水、炊烟人间的江南情调。 2003年的一份“居民对西塘古镇旅游开发的态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表示支持,但普遍认为开发力度不够、层次较低;当地居民参与程度不够;政府对于旅游开发态度谨慎,较好地保存了古镇的原始风貌。但是,2006年到2007年间西塘旅游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在政府积极运作下,旅游开发程度较三四年前有了很大提高,并通过系列国际性活动,西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另一方面,西塘旅游也呈现出众多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通病。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地重视与解决,西塘旅游便无法可持续发展。 1.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过度的商业化活动打破了古镇宁静的环境。宁静的环境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商业活动却毁灭了这一传统优势。古镇中,仅西街这一主要旅游线路上就新开设了饭店、旅馆、咖啡店多达二三十家,另外,各种商铺遍布全镇。各商家之间产生竞争,店员在街上拉拢顾客,“小桥、流水、人家”的那份宁静,顿时烟消云散。 2.旅游商品西塘特色不浓 嘉善黄酒的产地就在西塘,西塘黄酒已成为国宴用酒之一,更是中国酒文化上精彩的一笔,西塘黄酒作为西塘的特色商品当之无愧。但是各经营户自主经营,缺少系统的品牌运作,品牌效益不明显。 西塘的特色菜和小吃已遍布江南各地,但古镇中的饮食服务管理缺乏成效,食品质量不高。西塘小吃看起来琳琅满目的,实际的品质差强人意。由于常年来自上海、杭州、宁波、南京等江南城市的游客人数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西塘的美食特色失去了吸引力。有些一日游的旅可能觉得西塘很不错,但是再深度体验的话,西塘没有可以给游客展示的了。同样的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马海霞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目前国内外有关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理论建构, 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和发展战略研究,文化产业的行业分析、区域分析、比较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等。但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区域研究偏重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关注较少;缺少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比较研究;缺少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系统研究,以及缺少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统计分析。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研究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08)01-0089-0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自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以来,为适应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党和政府提出一系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思想。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资源的开发,于是关于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加。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各国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研究的具体内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国内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日益显示 出对推动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加就业等的积极作用。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逐渐开始关注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针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概念、本质特性、范围划分,结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分析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联系区别,介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分析我国文化产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解决方案及发展对策。 (一)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理论构建 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概念,一直成为国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依据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内涵和范畴。我国文化部将文化产业界定如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 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四个领域。 程恩富提出,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文化资源可分为文化自然资源和文化社会资源,还可以分成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具有以精神形态为主要存在形式的无形性、地域差异性、更新和发展性、无限性的特点。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并使文化生产顺利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与活动。开发的实质是尽可能的发现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通过劳动加工使其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产品。开发有两种形式:单项文化资源开发和多项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 吴圣刚提出, 文化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 的、以一切文化产品和精神现象为指向的精神要素。和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具有无形性、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持久性、效能最大性、递增性等特征。文化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李东红、杨利美认为,文化资源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的总和,它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样重要。资源有价,文化资源的“自然成本”与“使用成本”,应纳入文化资源消耗型企业的成本与效益核算。以文化为资源基础的产业,必须为资源的使用与消耗付费,把生产能力的增长建立在科学的资源观之上。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 收稿日期:2007-09-14 作者简介:马海霞(1973-),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经济学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nj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2008年3月 第29卷第1期 Mar.,2008Vol.29,No.1

历史文化资源商业开发

历史文化资源商业开发 中日对比的思考 老师要求去写历史文化资源商业开发的利弊,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没有什么利弊之分,只有做的好与不好。而且我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真的不如外国做的好。动漫《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的出现足以说明这一点,但是我不想去谈及美国,毕竟在我看来它是一个没有太多历史的国家,而且他的主要文化产业也不是放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上。所以,我就来把中日做一下对比,看看中日在这方面的差距。首先声明,我只是怀着一颗师夷长技的心来分析,希望不要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下面的这些文字。 我先论述我总的观点,那就是中国历史文化资源远远不是日本能比的,日本文化资源开发程度不是中国能比的。引用韩寒的一句话“文化大国往往成为不了文化强国”。 首先来说实体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那作为中国,就不得不说我们一直在炫耀的“四大名著”,由四大名著最先引申出的文化产业就是影视业,央视版的四大名著尤其是《西游记》可谓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其实,世界上最早的西游记和水浒传都是日本最先拍摄的。但是因为其中加入的日本文化传统太多,不符合中国的价值观念,所以引进之后都被禁播了。所以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国不得不去拍一部自己的名著。在这里,你可能会说,不是还有《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吗。当然,红楼梦以其中国风味,日本是很难利用的,但是说到三国。我不知道在央视版三国之前日本有没有出现三国类的影视。但是日本却把三国演义开发为别的产业,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动漫业和游戏业。日本在上世纪,就诞生了几十部三国类的漫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三国志》,而后被拍成动画,里面的剧情百分百还原小说,在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甚至很多人把他当作历史书来看,而从三国志演变出的游戏更是不计其数,《吞食天地》系列和《三国志》系列在中国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是FC还是街机还是PSP还是PC,人们都认识那个长毛寸却没有胡子的张飞。而不是中国的那个抠脚大汉。三国文化在日本的普及比在中国普及要早的多,日本人也热爱三国文化,他们怀着崇敬之心去发展三国文化,无论怎样,最起码都是精品。再看看中国,三国类的游戏太多太多,各种粗制滥造,没多少人去玩,还有央视拍的动漫版的《三国演义》,在片头中更是有好几个日本人的名字。魔法士系列干吃面中有很多动漫人物卡片,而其中的三国和水浒人物,皆是出自日本人之手。要是将这种利弊加以分析,只能说中国在历史文化的商业开发上永远占不到先机,而中国的跟风力量却特别厉害。于是从一无所有到遍地开花,只是一眨眼的功夫,这中文化发展中的偷工减料不言而喻。 说完了实体化的历史资源,再来说那些无形的历史资源,也就是文化传统文化节日等等。中国的文化传统保留地很好,但是发展却有些尴尬,别的不说,就我们曲阜的孔子——这一中华民族文化源头在今天喊得再响却没有多少人来问津便很能说明问题,其实中国人心中对于名人的归属感还是不那么强烈的。个人认为传统文化名人或者节日发展比较好的就是泰山和端午节。因为泰山把文化和爬山这项旅游形势结合了起来,而端午节把屈原和赛龙舟的形势结合了起来。这样就是以名人的效应发展成了节日盛会,远远比单唱名人要好很多。中国能拿出手的文化节日盛会不多,但是不代表没有,其实,很多文化盛会没有发展起来,反而日本做的比较好,最有名的就是鉴真和郑成功,鉴真东渡,现在在日本还有其金身寺庙等等,而郑成功在日本更是被追封加赐,但是在中国。看似发展不错,却都被打压过,一个是游日

课题结题汇报稿 《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湖南省“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结题汇报材料 醴陵市姜湾小学(左权红军小学)课题组 【基本信息】 课题类型:重点资助课题 承研单位:醴陵市姜湾小学 立项号:HNETRO201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与运用的研究 研究起止时间:2011年9月—2015年6月 课题主持人:胡文权、张细明 课题组主要成员:胡文权、张细明、谢美玲、张元英、周妮、刘豫红、王娟、杨爱武、刘舒琴、陈飞、文林、陈远春、谢花全 一、问题的提出 1.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要求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本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开发具有浓厚“乡土味”的校本课程资源,设计解决课程资源因受地域限制不足的现实问题。 2.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醴陵文化独具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载体。然而,由于长期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缺乏认识、不够重视,再加上开发与运用的方法手段比较单一,因而导致了适合教育教学的乡土文化资源匮乏,特别是小学生对旧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家乡文化知之甚少。 3.运用信息技术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师生提供了更加快捷的信息收集渠道和丰富的信息来源。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乡土资源,将乡土资源引入课程,根据教育教学需求,建设乡土课程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资源整合的一个创举。 二、课题研究目标 1.进行有序、合理、科学的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与习惯。 2.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发与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能力。 3.在传统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与发展,逐步形成学校特色文化。 三、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访问法、图书报刊资料查阅法、网络 1

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评述

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评述(一) https://www.doczj.com/doc/343026726.html,/s/blog_59f78ef30100alkk.html (2008-09-03 15:31:59)转载▼标签: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杂谈分类:文化深呼吸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创造活力”、“文化软实力”、“文化权益”、“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群”等新名词频频闪现。这些新名词体现了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这说明在国家发展的总体框架中,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高。这既是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人民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的要求。十七大把文化和文化软实力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给中国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文化产业化的一条必经之路,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步骤,因此,研究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一、我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理论综述 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与其他传统产业一样,培育发展壮大离不开对一定资源的占用、加工和开发。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关注的是精神财富向物质财富的转化,就是如何使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转变成可用于市场交换的商品和服务,最终使文化资源蕴含的经济价值被挖掘出来,形成物质财富,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1。 吕庆华在其研究中指出,文化资源是现实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朱来常引用法国人即可的名言“文化是明天的经济”作书名,说明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经济战略意义。冯久玲认为文化是资本,文化是好生意。亚洲应充分利用古老的文化资源(资本)进行产业运作,创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全面推动亚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程恩富探讨了文化作为一种资源的物质、精神属性。 任敏从“文化资源大国与产业小国”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的缺失。开放的心态才能造就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文化这个问题上,借鉴就是无偿借用;谁的借鉴能力强,谁就会占有更多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作用,与现实的文化创新能力成正比。王仲尧4提出了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两个不同点:一是文化资源可以被无偿使用;二是文化资源可以被反复使用,具有独特的叠加效应。在有些情况下,越被开发利用,越充盈丰富。同时,文化资源也具备与自然资源的共性,都要依赖特定的开发过程、技术手段。文化资源不

《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案例研究》研究报告-最新文档

《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案例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1、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是巨大的,但是这些教育事业发达的国家,比如美国,英国等则在重视发展本国教育的基础上同时注重发展各学校之间的资源开发与共享。这样的开发与共享使各个学校之间虽然在地理上相对孤立,可在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上确保持着相互借鉴,使用,学习,完善的紧密关系。通过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案例的研究使得这些国家在对国 民的教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2、从我国研究的现状来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案例研究是整体提高同一地区乃至全国教育教学水平的重大 举措。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与实现共享案例的研究是缩小地区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理念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几年,国家、地方教育部门及一些发达地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越来越重视,认识到课程资源对教育的重要性,中央电教馆还组织了相关的课题研究,中国教育名家李希贵先生率先在潍坊实行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这些成果有效地解决了语文教学资源的问题。 3、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出发,开发优质教育资源不仅有利于解决新课程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提供资源平台,实现以“教”为主向以

“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4、从学校发展来看,我校是一所具有五十多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名校,良好的办学理念和先进的办学方法一直沿袭下来,使学校在咸阳市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教育技术和各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教育教学中潜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尤其是近几年,教师队伍老龄化,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这使得学校在同一科目的教学上出现了一定的差距。这不仅对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不利,而且对于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发展更为不利。如何将老教师的优质资源传授给年轻教师,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如何将现有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一定的途径在学校范围内实现共享;如何最大限度、最高效的发挥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效能,成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案例研究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近几年随着我校网络设施和信息技术装备的不断完善,各种形式的研究课、公开课和教研教改活动大量开展,但由于缺乏资源共享意识缺乏。很多时候教师需用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一堂课的数字化教学,当这堂课结束后,这些数字信息搁在一边,其他教师在上同一内容时没有充分利用该课件,造成资源浪费。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校园网络初具趋形,学校各办公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等网络已连通,都能互联共享上

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案例的分析

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案例的分析 ---城都宽街改造为例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在被信息化社会所同化的同时,自身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历史街区与城市格局的联系,造成城市文脉的延续在流失。改造城市历史街区,是对历史空间的重新营造,呼唤历史场所精神的回归。本文将以成都市宽窄的改造为例,阐述旅游资源的优化升级对旅游业及其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的前身是清朝时期驻守的八旗清兵的军营宿舍,宽巷子提供给军官居住,士兵混居在窄巷子。后来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宽巷子慢慢发展成达官贵人居住的“高尚社区”。 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是在对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基础上的一种开发性行为,充分开发利用城市特有的历史建筑遗存,在城市发展中营造富有独特地域感、历史感的城市空间,让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格局中充分发挥适应时代发展的作用。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保护 45个明清院落式建筑、三条不同主题的街道,再现了老成都生活的怡然和闲适,成为成都文化旅游的崭新“名片”。成都宽窄巷的改造案例在诸多方面为国内的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项目总体规划 规划目标:使区域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厚历史氛围,展现老成都原真民居形态和原生特色宅院的重要历史文化保护区;成为集历史文化

与现代都市文化交融的成都特色商业、文化礼仪民风民俗、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城市文化会所,成为表现当代成都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活”的人文场景,成为成都恭迎八方来客的都市第一会客厅。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被作为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不仅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宽窄巷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为做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项目聘请清华大学作为保护区保护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专业机构。项目在修复设计之初,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绘工作,将宽、窄、井巷子中的每一个院子按照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价值分为了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级别加以保护性的设计,按照“修旧如旧,落架重修”的原则,力求尽可能的保留古建筑,还原历史建筑的本来面目。为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指导,文旅集团邀请了历史、文化、艺术、建筑、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专家委员会”,指导各项保护工作。 三、分区定位与业态布局 宽窄巷子的核心概念是“宽窄巷子,最成都”,成为“成都生活标本”,

南京白局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南京白局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南京白局是南京唯一一种独特的说唱曲艺,说的是老南京的地道方言,唱的是诙谐淳朴的小曲儿。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曲艺,南京白局却一度陷入无人传承的危机,因此,充分开发与利用南京白局文化旅游资源能极大促进南京白局的传承与发展,更可为南京白局注入新的生机与动力,本文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建设白局专门演出地点、改革白局演出形式,举办有关白局的文化活动,开发相关文化旅游纪念品等一系列具体举措来更好的开发与利用其文化旅游资源。 引言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南京白局这一代表南京地域性文化的独特标志,在旧时曾与织锦业兴衰息息相关,而现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它,不仅记录着织锦工人苦中作乐的点点滴滴,更是体现出南京本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南京白局所经历的起伏变化都与南京文化紧密相连。如《南京白局研究综述》等文献中,有的对南京白局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分类,但并未对其发现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而本文重点依据南京白局现阶段面临的发展境况,与开发其文化旅游资源充分联系,使白局焕发新生的同时,更是让南京从文化与经济两个方面诠释白局的传承与

改革。 一、南京白局的旅游文化资源 (一)白局概念 白局是一种源起于南京的地方曲种,是一种极具南京本地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唱的是最充满意趣儿的江南小调与明清俗曲。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始于明末清初的织锦业,起初是机房工人自娱的一种形式,演唱多以明清时期的俗曲、江南地方小调为主,后因演唱内容的不断丰富而发展成一种流传于大街小巷的大众化曲艺演唱艺术。南京白局诞生于云锦机房,又因后期织锦业的发展而促进白局文化的日益成熟,一直到清朝末期、民国初期,演唱内容范围涉及到民间趣事、社会新闻等等,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编纂在里面,白局的发展更是经历了三起三落,繁荣于清末的市井坊间,衰落于民国,又起于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却又在抗日?鹫?的炮火下惨淡了下去。其中薛雷的《南京白局的历史与现状》一文中对南京白局的三起三落有着详细记载,坎坷的发展使白局有了更深的际遇,但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南京白局遭受了重创的同时,更是激发了我们作为南京本地人保护南京白局的传承与发展的一种责任感。 (二)南京白局的艺术特点 白局文化历史悠长、观赏性强、题材丰富、人物形象塑造立体生动形象。用南京方言来进行说唱和念白,词曲内容

旅游文化资源规划案例

用情境化体验化模式,打造“红色瑞金” ——瑞金红色旅游规划2006年4月初,江西省瑞金市旅游局、瑞金市规划局联合发表《瑞金市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设计招标公告》,就瑞金市红色旅游项目,提出策划、规划、设计要求,进行全国招标。 瑞金是闻名中外的红色故都,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孕育了"苏区传统"和"红都"精神,至今还保存着叶坪、沙洲坝、云石山等革命旧居旧址18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瑞金,作为红色政权的首都,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在全国红色旅游中,具有“起点”和“龙头”的地位与作用。 一、瑞金红色旅游市场――紧抓“公家人”,实施跨区域联动 瑞金红色旅游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较为明确的目标市场:即由全国各国有和非国有单位及机构公费支出的政治学习游团体。 经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这一市场的特点,是以公费学习为由头,达到学习、游乐、观光,交游的集体组织旅游的目标。这一市场最主要的单位为: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党团行政院校学员、大专院校及中小学教师、各类会议培训等等。面对该项公费消费市场,我们认为,必需在项目核心吸引力上下工夫,以红色文物保护为基础,在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生动性、鲜活性和深刻性的同时,又避免红色旅游产品的单一性,通过丰富绿色景点、民俗文化景点、游乐性项目等等,形成综合性旅游区概念,实现吸引游客的功能配套。 市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全力捆绑周边旅游目的地,形成大旅游目的地构架,并根据不同的客源市场安排多条游程线路,达到红色与绿色整合,以此公费支付,游览几个目的地的旅游效果。其中,瑞金与永安土楼、厦门、井冈山、武夷山、庐山之间的捆绑销售,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二、农耕文化保护区――保护“红色政权的生存基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产生于广大的偏僻乡村,是瑞金这片土地,滋养了她。田园环境与农耕文化,是她生存的基础。因此,必须革命旧址周边的保护田园环境和农耕文化。 规划中不仅要保护革命旧址本身,还必须保护革命旧址的环境。因此,一个

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

《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此次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问题。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厚重的文化遗产、古老的民间习俗和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工艺,给美术教学活动的拓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本研究的目的是挖掘河南民族民间传统美术文化的遗存,将其拓展为可利用的美术教育资源,整合编写校本教材,拓展美术教学,让优秀的传统美术文化通过美术教学得以传承、弘扬和创新。本文从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结果、结论与成效等五个方面综述了研究状况,并对如何开发和利用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提出了若干建议。作者希望,本文能够为中小学校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起到可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河南传统美术文化开发利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每个国家、民族直至地区在各个时代形成的文化都具有个性特色,正是这些民族文化构成了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当前世界美术教育呈现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关注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主张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这一追求也充分反映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此做了明确的表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

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中小学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实际上是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在此方面,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当前以倡导多元文化倾向为主流的环境下,尤其是在视觉文化冲击成潮的现实氛围中,人们对传统的美术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因而导致优秀文化遗产没有得到重视,也就难以得到合理继承。当前,青少年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骛,而对自己民族的美术文化,却知之甚少,他们成长的环境中,又有多少人能受到国粹和民族民间文化的熏陶呢?他们的民族情结何以形成?这直接导致了优秀文化遗产难以得到传承,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感情的衰减。针对上述情况,通过挖掘民族民间传统美术文化的遗存,并将其拓展为可利用的美术教育资源,是适时的和非常必要的。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自古 以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辛勤劳作,以卓越的智 慧和创造力,书写了一部辉煌灿烂的文明史,留下了丰富、厚重的

美术课程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

美术课程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精品课题成果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概况 课题名称:美术课程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课题类别: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为D/2006/02/267 课题主持人:严抒勤 课题核心组成员:陈铁梅、周宏、王爱春、袁兴程、 研究周期:2006年至2008年 结题时间:2008年12月30日 公开出版的主要成果: 1.《悠悠乡土情—南通地方美术文化寻绎》江苏美术出版社 2.《打开一扇窗—案例分析与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 3.《南通地方美术文化寻绎图库》(光盘)江苏音像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4.《打开一扇窗—案例分析与研究》(光盘)江苏音像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 1.“悠悠乡土情:南通地方美术文化概述”《江苏学校美术教育》07.第1期 2.“只为那浓浓乡土情”《美术之友》中国美术出版总社2009年笫五期 3.“试论美术乡土教材的开发”《教学与管理》2010年笫四期 4.“美术课程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刍议”《上海教育科研》2010.7.总笫276期 5.“浅议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教学与管理》2011年笫八期 二、课题研究的主体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在一个旧时代的衰退与一个新时代的交替之中,新的审美准则形成时难以避免时间产生的落差,移风易俗的极端化使得民俗中有积极倾向的乡土文化遭遇冷落,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感情的衰减。因此,注重激发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乡土情结与爱国主义情怀,珍视本地区优秀文化遗产的热情,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的遗存,并将其拓展为可资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是非常适时与必要的。 “美术课程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就是以南通地方美术文化资源的现状调查研究为出发点,以新的课程观下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转变为理论依据,以挖掘南通富有特色的民间美术文化经典个案为抓手,对南通的地方美术文

1试述文化资源开发地内涵及意义

1试述文化资源开发的涵及意义.见课本。 2文化资源开发的原则。 依据文化资源本身的特点,尊重市场规律,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保证文化资源的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观”的境界和时代追求。由于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的方式多种多样,究竟用哪种方式转化不仅取决于民族文化资源自身,还要取决于这些资源转化后所产生的实际效益。这就使我们对于文化资源开发原则的探讨具有了重要意义。 (一)合理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原则 文化资源开发首先是一种经济活动,而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没有经济效益,开发者无法维持再生产,文化产品的转化必将难以为继,而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有效地占领和扩大市场,力争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无疑是一切商品生产和销售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符合文化资源幵发的经济目标的。但是,文化产品毕竟有自己的特殊性,文化本身具有宣传、教育、认知等方面的社会功能,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的精神属性。从根本上说,在文化资源开发方面存在一个社会效益的要求,其产品应是健康向上的,融知识性、娱乐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片面认为“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必然会导致文化艺术产品的低级化、庸俗化,乃至高尚文化艺术和人文科学理论研究的消亡”。 (二)根据文化资源的功能进行科学的选择性开发 针对不同的民族文化资源功能进行科学的选择性开发:其一,对于那些实物化的,比较直观、单一、具有实用功能的文化资源,比如少数民族服装的佩物、装饰品等,适合就本身的应用功能在风格方面进行模仿性生产,同时在质地、色彩、图案等方面进行艺术创新,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其二,对于那些具有教育功能和观赏功能的文化资源而言,其开发必须进行价值判断,尊重这类资源所蕴含的该民族的精神财富,开发其符合时代要求的容。(三)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现代化建设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现代化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文化所积累的人类的文明成果奠定了现代化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传统文化又是每个民族和国家历史的象征,其独特性和聚力是该民族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资本。在当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和较量中,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容,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基础。…经济的发展只能解决我们生存的基本问题,但如何才能生存得更好,更有价值,使自我价值的发挥得到更宽阔的拓展,并从中发展出一种新的人文精神,是需要在原有的人文资源的基础上,用文化和艺术的再发展来解决的。开发和利用人文资源不仅能产生新的人文精神,同时也能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因为现在的人们不仅需要丰厚的物质享受,也需要高尚的精神享受。(四)坚持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五)坚持资源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开发者应该结合市场的具体情况,了解消费者,否则也同样会遭遇“奇怪的结局”。这个原则体现了尊重市场规律的深刻道理。 (七)用法制手段保证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有效性法制。 就目前我国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尤其是对于普遍的掠夺性开发、破坏性建设而言,缺乏法制建设和藐视法律的尊严,其结果将会是毁灭性的。法制的容,不仅仅是立法,还包括执法以及公民们的法律道德水平的提高。比如就立法而言,我国目前仅仅有文物

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

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 ——农村小学“橘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结构性突破,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对学校教育提出的一个新挑战,它正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契机。柑橘是我国重要原产地之一,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就在故里写下了《桔颂》名篇,《橘颂》开创了文学作品专章赞美橘树之先河,乃中国橘文学之鼻祖。曾几何时,XX乡在进化这块 神奇、丰沃的土地上,已悄悄地孕育了独具风味的为“柑橘之乡”。我校根据“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教育的幸福”的办学理念,按照“科研兴校,特色办学”的思路,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筛选出橘乡文化这一符合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设计、实施。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关键词] 橘乡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展现,无疑是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契机。一所成功的学校,就是有效地利用各具特色的地域资源,开发地域文化,拓宽校本课程的内涵,提升学校的特色文化。 目前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并不比城市学校差,由于当今城市追求学校发展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也日益明显。作为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并不是匮乏,更不是没有!实际上,农村独特的乡村文化底蕴,丰富的地域人文景观和无限的自然资源,吸引着多少城市人的眼光,这正是我们的课程资源。因此体现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给农村学校创办“个性化”学校带来了机遇,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倾心铸就学校特色办学新篇。近年来,我校也结合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和社会的需要,开发了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逐步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 一、造就校本课程开发运作平台,实现校本课程常态运行 基于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回归学生生活、促进个体发展的需要。地域文化不仅是个体形成地方性情感的土壤,而且是个体精神活动的最重要的场所,可以说个体既是地域文化的主体,又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他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因此打造校本课程开发的运作平台,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常态运行的保证。 (一)规划课程方案——弹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灵魂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它的基本要求是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板块融合为一个整体,以主题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参与实践。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基于上述要求,必须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文化资源开发

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Lushan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lence Technology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开发 —佛文化之彬县大佛寺石窟开发 摘要:随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 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逐渐多层次化, 旅游品味也随之提高, 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代旅游业的新潮流、新热点。而宗教旅游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神秘性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前来朝圣、观光、修学和游憩。 关键词:佛教文化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产业开发 一、引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教原产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迄今已经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历史。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为两部分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其中上座部,

分为南北二转。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入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印度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的佛教。 彬县旧名邠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南距咸阳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全县版图形似正写的“人”字,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全县辖13镇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万亩。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关中产粮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古丝绸之路中重要的一环,在关中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一般来看,人们比较熟悉的石窟寺是敦煌、云冈、龙门、大足等,对于彬县大佛寺石窟则较少了解,而他又恰恰是中国佛教艺术顶峰时期的初唐佛教艺术风格的代表,其影响不仅涉及龙门、敦煌等地,还可远至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因为它可以作为丝绸之路出发点,长安的中央艺术形式的直接体现者,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大佛寺石窟是我国佛教艺术史上的一盏明灯,是唐宋史、佛学史的真实写照,是研究丝绸之路历史的实物宝库,是聪明才智的极致发挥,是艺术科技的华丽殿堂,是感情世界的完美表露。 二、彬县大佛寺开发现状 彬县大佛寺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原名“应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抗击薛举薛仁杲大战中阵亡将士应福所建。北宋仁宗皇帝为其养母刘太后举国庆寿时,改名“庆寿寺”。人们因其佛像高大雄伟,从明景泰年间俗称大佛寺并沿用至今。大佛寺石窟是陕西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国现存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石窟群,被誉为陕西和古丝绸之路第一大佛。 大佛寺石窟地处丝绸之路北道的主干线上。东汉时期,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南北朝时逐渐达到高峰,隋唐时达到鼎盛。大佛寺石窟反映的就是这一鼎盛时期的造像状况。石窟的石雕、泥塑、彩绘大量反映出西域乃至印度佛教文化的很多特征,大佛寺石窟理所应当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亮点。大佛寺石窟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雕塑史、建筑艺术史,以及佛教通过丝绸之路在陕西的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大佛寺石窟,南依青翠巍峨的清凉山,北傍蜿蜒东流的泾河水。凿岩为室,雕石成像,错落绵延在400米长的奇峭崖面上,共有大小石窟130多所,造像1980多尊,历代题刻170多幅。分五个部分,即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和修行窟。大佛寺石窟是祖国的珍贵文化遗产。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大佛寺石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级

案例一(中、美对“花木兰”文化资源的开发比较)

中、美对“花木兰”文化资源的开发比较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经过多种形式代代传承,在中华大地上已流传了1000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早已构成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突然有一天,花木兰竟然打上了米老鼠的标签,在全球范围内演绎她巾帼不让须眉的壮举,强力吸引众人眼球,征服世人的心,让美国人赚了个盆满钵盈,而我们却要付钱给美国人看中国人自己的故事。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国内有人大喊:“狼来了!”有人摇头叹息:“这还是花木兰从军的故事吗?改成什么样子了!”有人翘拇指:“又是迪斯尼一大经典影片哪!”一部动画《花木兰》似是打破了五味瓶,各种味道都有。 《花木兰》影片海报(图片来源:大旗网) 从《花木兰》首映至今,吃惊、愤怒、失望、佩服等等心情已然趋于平静。但是,迪斯尼“挖墙角”的动作却仍在继续。2004年迪斯尼推出了《花木兰》续集,将这位中国女英雄的故事继续演绎下去,与全球人再续前缘。2007年6月29日《宝葫芦的秘密》在全国全面放映,主要“幕后推手”又是迪斯尼。据迪斯尼人透露,米老鼠已经买下了包括《神笔马良》、《大林与小林》等多部中国传统经典作品的改编权,今后将陆续搬上银幕。[1]或许当年迪斯尼电影《花木兰》风靡全球的场景又将重现。在此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问题出在哪里?中国人的民间故事与传统文化怎么就让迪斯尼拿去大出风头,在全球攻城略地了呢?墙里开“花”怎么就香在墙外了呢?我们有必要比较中美对“花木兰”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中美开发比较 1.创作之比 乍看之下,国人对花木兰传说的开发乏善可陈,比不得美国人一部花木兰大作。但是,一经细细观察和考究,就可以发现对于花木兰故事的利用,国人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以多种形式挖掘它的文化价值。单从戏曲而言,就包括豫剧、评剧、梆子、评弹、越剧、昆曲、潮剧、龙江剧、粤剧、秦腔等等20多种剧种[2]。20世纪50年代,豫剧表演艺

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二次课题现场结题 会议 作者:来源:时间:2009-6-14 20:38:04 阅读383次【大中小】 相聚,只为那浓浓乡土情 ——记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 “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二次课题现场结题会议2009年4月26日至4月30日,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二次课题现场结题会议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 全国十多个省市的160多位专家和教师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在一起交流分享了课题研究成果。 有关专家在开幕式上对本课题研究做了充分肯定,他们认为;“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一研究课题,一方面相对改变国家美术课程的封闭性,使统编美术教材不再是美术课堂的唯一课程资源,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教育的规律,使学生逐步了解与接触、鉴赏与学习地方的优秀民族、民间美术,激发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乡土情结与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为新课程顺利实施提供一种实践模式,让学校和美术教师成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通过课题研究和培训,整理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为广大课题研究人员和基层教师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研讨、借鉴与提高的机会,提高和促进各课题组的专业文化和理论水平。 “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一课题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项美术研究课题,全国有二十多个省市参与了该项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通力协作,己经进行了三年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今天所看到的就是大家努力的成果。现在总课题组正在积极筹备,汇集各地的研究成果,集辑出版,以充分展示全国各地的优秀美术文化资源。此次总课题组第二期现场结题活动,既是一次三年多来课题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一次各子课题组总结交流的学习机会。 此次会议日程安排主要有以下几项活动: 第一,举办了各省市子课题结题材料、活动图片、成果现场展示,来自四川、沈阳、上海、天津、江苏、安徽、辽宁、贵州、江西等三十几个子课题组,分别从研究过程、课堂教学、教材编著、学校活动、研究成果等方面,向与会者集中展示了课题研究的艰辛而充满快乐的历程。 第二,举办子课题现场结题工作会议。本次会议共接受了来自全国各省市57个子课题的结题申请。总课题组约请了相关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对申报的各项子课题进行了严格的评审,本着重研究过程,重研究实效的原则,共评出27个优秀子课题和30个合格子课题。 第三,举办各省市课题优课展评活动。为了检验课堂教学实效,推广落实研究成果,本次会议还举办了优课展评,一共有中学13节、小学18节课进行了参评。经专家评审组现场听课和评审,中小学共13节课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第四,举办了课题研究专题讲座和现场交流。广东省教育厅美术教研员周凤甫、四川省教科所美术教研员冯恩旭、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美术教研员严抒勤分别作了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他们从本地实际出发,全面搜集、挖掘和整理当地传统美术文化资源,并对当地美术文化的流传、演变过程和遗存情况进行分析、梳理,同时与美术教育进行了有效勾连,生发出许许多多学生喜闻乐见美术课程,收获了令人欣喜和鼓舞的众多研究成果。在现场交流中,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角斜中学陈阿兵、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师范附属小学顾婕、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小学胡琳、四川省成都市青少年宫闫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永宁中学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