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浅谈陕北民歌歌词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17.19 KB
- 文档页数:1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信天游..............................................................................................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信天游的流传 (2)(二)信天游的特点 (2)二、《兰花花》的艺术分析 (3)(一)创作背景 (3)(二)语言特点 (3)(三)音乐特征 (4)(四)演唱风格 (6)参考文献 (7)致谢 (8)陕北民歌特点综述——以《兰花花》为例刘建丽(河西学院音乐学院08级(1)班甘肃张掖734000)摘要: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进步,民歌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亲密伴侣。
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歌的艺术奇葩。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气息,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兰花花》是陕北民歌中的一首山歌类信天游,具有独特艺术魅力。
歌曲曲调高亢开放,奔放有力,抒情自然。
节奏自由,歌词简朴生动,将兰花花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遭受封建礼教的迫害,以及兰花花反对封建束缚的决心表现的栩栩如生。
本文将以此首歌曲为例,来讨论陕北民歌的特点。
关键词:陕北民歌信天游兰花花艺术分析风格特征演唱技巧Abstract:folk songs in human history is one of the earliest produce language ar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people's life progress, folk song has become a close partner of the social life. Folk songs of northern shaanxi is our country folk art crowd. Due to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formed the unique artistic style. “V ery”is a kind of folk songs of northern shaanxi folk song XinTianY ou, has the unique artistic charm. Songs tune resounding open, bold and unrestrained powerful, lyrical nature. Rhythm free, lyrics simple vivid, will be very beautiful and kind of the girl suffered persecution of the feudal moral, and against the feudal bound determination very vivid performance. This paper will this song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songs of northern shaanxi.Key words:Xia north folk song XinTianY ou arethusa flower Art analysis Style characteristic Sing on stage technique民歌是歌曲的体裁之一,泛指民间的口头歌曲创作。
漫谈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区域性文化,它受特殊地域环境及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其纯朴、高亢、热烈、随意、精巧等艺术特征。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的形成,是东方文化大背景下黄土地及汉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艺术折射,也是陕北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生活哲理与情感意识的融合。
研究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对提高民众的艺术鉴赏力,促进发展区域性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陕北民歌艺术特征信天游一、引子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无论是高亢豪放的信天游还是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无论是抒情流畅的小调还是悠扬纯朴的酒歌,都以广泛深刻的内容,生动质朴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手法,高亢悠扬的曲调,豪放犷达的风格,由勤劳勇敢的人们一代一代创造和承载,口传心授,绵延不绝。
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及社会背景下的精神文化诸多因素,对陕北民歌的生成、演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这些诸多因素都与这一区域的地理范围、文化特点和历史面貌有关。
因而,我们可以得出影响一个地区音乐文化形态的诸多因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的影响,一是社会条件的影响。
即来自自然条件的影响包括地理、气候、人种、生态等;来自社会条件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风俗、语言、民族等。
对于以上诸多因素影响并不是都能在音乐、文化方面一一得以论证,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在这一区域的文化层面上直接地或间接地发生作用。
二、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民歌是诗歌的源头”,陕北民歌是丰富多彩的,陕北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陕北民歌小调,一般为五言四句式,如《走西口》《搭伙计》等;也有七言四句式的,如《三十里铺》《送大哥》等;还有五言五句式的,如《刘志丹》《打开清涧城》《井岳秀》等。
陕北的风俗歌曲、酒曲等,大多为自由体式,根据其内容需要即兴创作演唱。
陕北的秧歌曲《拜年调》《跑旱船》《玩花灯》等,一般为七言四句式,也有五言六句式和多言四句式,如《黄河船夫曲》等。
陕北民歌的信天游,大多为七言双句式,如《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什么人留下个人想人》等。
浅析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陕北民歌是陕西北部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是陕西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陕北民歌以其多样的曲调、优美的旋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民歌之乡”。
在陕北地区,民歌是人们生活和劳动的一部分,它既是村民们日常生活的调剂,也是他们宣泄情感、表达心声的方式。
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多种多样,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一下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
一、发声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首先要从正确的呼吸和发声开始。
在陕北民歌中,发声完全依靠腹式呼吸,即腹部应该成为主要呼吸的部位,而不是胸部。
发声时要充分利用腹部的控制力量,使声音能够稳定、连贯地发出。
在唱歌时要注意发声的位置,要始终保持声音的放松和饱满,不要用力过度,以免声带受损。
二、音准陕北民歌的音准要求非常严格,因为民歌往往是在没有乐器伴奏的情况下进行演唱的,所以演唱者必须要准确掌握每个音符的高低、时长和强弱,以保持歌曲的原汁原味。
在唱歌时要特别注意音调的把握,尤其是高音和低音的切换,要保持音准不跑调,这样才能够使民歌的音乐特色更加突出。
三、语言表达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中,语言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陕北地区的方言浓厚,而且每个地方的方言又有所不同,因此在演唱陕北民歌时,要正确掌握歌词的语音和语调,以确保歌曲的表达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去。
还要注意歌词的情感表达,陕北民歌多情感真挚、含蓄内敛,演唱者要通过语言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表达,将歌曲的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
四、节奏把握陕北民歌的节奏多样,有的是轻快明快的,有的是悠扬缓和的,演唱者要灵活掌握歌曲的节奏变化,以使歌曲的表现更加生动活泼。
还要注意与歌词的配合,做到歌词与音乐的紧密结合,使整个歌曲的表现更加完美。
五、情感表达陕北民歌的情感表达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演唱者要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情感的传递,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得深沉、真挚。
因为陕北民歌往往是表达人们生活和劳动中的艰辛和幸福,所以情感表达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到情感真实、感情真挚,才能够使民歌的艺术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浅析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陕北民歌是陕西省北部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其唱法技巧深受当地民间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唱法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进行浅析,探讨其独特之处。
一、发声技巧陕北民歌的发声技巧主要包括咬字清楚、声音洪亮和情感饱满等特点。
在陕北民歌中,发声技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决定了歌曲的整体效果。
陕北民歌的歌者们在演唱时要求咬字清晰,让每个字都能清晰地传达出来,保持音质的纯净和稳定。
声音必须洪亮有力,能够充分表现出歌曲的气势和感情。
在传统的陕北民歌中,歌手为了增加音量和音色的多样性常常采用发声时略微颤抖的技巧,这种特色的发声方式也成为了陕北民歌的一大特色。
二、吐字技巧在陕北民歌中,吐字技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唱法技巧。
陕北地区的方言较重,所以在演唱时要特别注意发音清晰,准确吐字。
要在演唱中根据歌曲的氛围和情感,采用各种不同的吐字方式,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有的歌曲要求吐字清晰,如《草原上美丽的百合花》,有的歌曲要求吐字生涩悠扬,如《祝酒歌》。
吐字技巧的灵活运用,使得陕北民歌的表现力更加饱满,情感更加丰富。
三、音调技巧陕北民歌的音调技巧包括音高、音色和音量的控制。
音高的控制是陕北民歌中的一大特色。
民歌演唱要求歌者能将音高控制到准确的位置,以确保音乐的和谐。
音色的控制也是影响陕北民歌表现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不同的歌曲需要歌者能够在演唱中变换音色,以刻画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音量的控制在陕北民歌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演唱时,歌者需要根据歌曲的情感和节奏变化,控制音量的大小,使得整个歌曲的表现更加鲜活生动。
四、节奏技巧陕北民歌朴实自然,其节奏技巧更多的是在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增加些微变化。
在陕北民歌中,节奏的把握对于整个歌曲的演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陕北民歌中常见的节奏以四拍和八拍为主,这种规律性的节奏使得歌曲更加易于传唱和共鸣。
试论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翻身道情》是一首陕北民歌,它承载着改革开放以来陕北农民生活的变迁和情感变化。
这首歌曲具有深厚的创作背景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一、创作背景1.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20世纪末以来,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这一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面貌。
在陕北地区,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从农村到城市的迁徙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一些农村家庭面临着转型期的困难和矛盾。
2.民间文学和音乐的传统陕北是中国的民歌之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和音乐传统。
陕北民歌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历史,它们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成为了陕北人民述说民生、传递情感的重要工具。
3.歌曲创作者的经历《翻身道情》的创作者深受陕北农民的破井取水、翻飞作业等农村生活状况的影响,他以此为创作素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多年来农民工作和生活的变化。
创作者通过与农民的深入交流,深刻理解了他们的疾苦和期盼,为这首歌曲提供了坚实的创作基础。
二、艺术特色1.歌曲旋律优美《翻身道情》的旋律优美悠扬,富有感染力。
它融合了陕北民歌的特点,用简单朴实的旋律表达出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
歌曲的旋律虽平易近人,却能触动人心,使人产生共鸣。
2.歌词真实情感歌曲的歌词真实、朴实,表达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
歌词中不乏对当下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反映了陕北农民在历史变革中的心情变化。
歌词中用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情眷恋和思念之情,使人感受到最真实的情感共鸣。
3.表现手法生动《翻身道情》以生动的表现手法,直观地刻画了农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
歌曲中对农民劳作、亲情、家园的描绘,非常贴近生活,使人无不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歌曲对农民的奋斗精神和乐观态度进行了生动的诠释,为人们树立了积极的榜样。
三、结语陕北民歌《翻身道情》以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了陕北民歌中的经典之作。
浅析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陕北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在歌曲的表现形式上也有着独特的唱法技巧。
以下从音调、节奏、音色和情感表现等方面分析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
一、音调陕北民歌的音调多以平调为主,也有高低起伏的泛调。
平调以明朗、稳定、开放、自由的表现形式来展示唱法技巧。
平调的唱法技巧要求唱者以自然、舒适的姿态来表现,并且强调音高上的互动,时而高低起伏,时而落入平音,强调音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这种唱法技巧的基础上,唱者可以表现出丰富的情感。
二、节奏陕北民歌的节奏多以单数拍为主,尤以3/4、3/8、6/8、9/8为常用拍子。
这些拍子在演唱过程中,强调拍子间的间隔,准确把握拍子的变化和切入,遵循简单、规律、明显的节奏感,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节奏艺术。
三、音色陕北民歌的音色是最具特点的部分之一,它采用了多声部、单声部、几何平谷味等独特的表现手法,营造出独特的音响效果。
其中,多声部是陕北民歌最经典的表现方式,它可以让唱者表现出多种音调和音色,用不同的声部和声音进行多方位表现,展示出音乐的美感和表现力。
四、情感表现陕北民歌以歌词真实而深情、感人肺腑而令人流泪著称,情感表达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演唱中,唱者要根据歌曲内容和情感情景,补充相应的情感表现,让歌曲更加感人、真实、动人。
演唱者要以真情实感为基础,通过情感表现的手段对歌词中表现出的情感进行深度发掘和展现。
综上所述,陕北民歌不仅讲究音调、节奏、音色等技巧方面的表现,更加强调情感的传达和表现。
在演唱过程中,唱者必须注重唱法和情感之间的协同,只有更好地掌握这些唱法技巧,才能让歌曲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浅谈陕北民歌信天游摘要:信天游、酒歌、小调、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当中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当地颇有特点的民歌、有代表性的民歌种类。
信天游大多是旧社会时期,下层劳动阶级在山野沟壑间耕种时,农民们用自己的歌声来唱出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山歌。
信天游一般歌词短小,曲调丰富多样,可以根据不同情境自由发挥自己的演唱。
它语言比较通俗简练,节奏非常鲜明,所以很受当地劳动人民的喜爱。
我们要探究信天游独特的音乐风格,就要欣赏它的独到之处带给我们的启迪,这样可以更有利于信天游的发展。
信天游随意性极强,不受限制,可以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情感。
陕北民歌实实在在的表现了陕北人们的热情豪放。
关键词:陕北民歌;信天游;特点一、陕北民歌的种类陕北是我国民歌最集中的地方,民歌地种类有很多,其中信天游最有代表性。
它通过简单明了的歌词反应出陕北人名淳朴热情的性格,还有许多通过劳动人民在劳动的时候随口创作的。
陕北民歌基本可以包括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等。
一、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劳动者在劳动时跟着自己所掌握的节奏而吟唱的出来民歌。
鼓舞劳动者耕种。
形成了它的歌唱特点吆喝。
劳动号子是密集结合起来的劳动,富有强烈的带动感;一个人领唱,大家应和。
劳动号子是人类社会第一种诗歌形式,它为后人带来的艺术光辉将永存历史。
二、信天游信天游是属于陕北人们吟唱的民歌中的山歌体。
因此,也可以叫作“山曲”。
它是陕北民歌中很有名气。
陕北民歌的旋律、歌词,大部分是按照陕北人自己的习俗和习惯,慢慢累积而形成了陜北民歌豪放,奔放,婉转的风格。
三、小调流传在陕北人集中场合中的各种民间歌曲。
特点为内容比较丰富,歌词也顺口,体裁也是多样化。
陕北民歌当中抒情歌曲比较多,比如:比较众所周知的《东方红》《咱们领袖毛泽东》《绣荷包》等等。
叙事歌曲的比较丰富,比如:有《反长安》《刘志丹》等等。
所以人们称小调为“里巷之曲”。
二、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特点1.方言和歌词的的特色在方言方面,陕北民歌的语言简洁精炼,歌曲通俗易懂。
浅谈陕北民歌的特点及艺术价值作者:戢紫月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21期【摘要】陕北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文通过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来介绍陕北传统民歌和新民歌的演唱风格及艺术价值并对其展开研究,从而引出对陕北民歌当前的继承与发展的概述。
【关键词】陕北民歌;特点;演唱;艺术价值【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022-03【本文著录格式】戢紫月.浅谈陕北民歌的特点及艺术价值[J].北方音乐,2020,11(21):22-24.引言陕北民歌历史文化悠久,艺术风格独特,民族性色彩浓郁,在一代又一代歌手的演唱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演唱技巧,如行腔运气、咬字吐音,独具地方特色的方言发音技巧、润腔技巧等。
每一位演唱歌手对每一首陕北民歌都有不一样的演唱方式和艺术处理。
陕北民歌是陕北文化的瑰宝,也是了解陕北历史和风土人情的重要依据,陕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陕北民歌艺术背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也是汉民族的代表音乐陕北民歌,秦汉时期有最早的记载,但是兴盛是在20世纪,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陕北民歌是在地处黄河流域的陕北地区形成的,它的产生与当地的文化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与其他地区、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情况一样,受地域、人文环境的影响。
在其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与积淀后,在2008年被选入了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经历了几代人的共同创作与改变,形成了当前的艺术成果。
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近些年来,人们对于学习陕北民歌的热情逐年下降,即便是在当地,也很难做到和以前一样人人会哼唱,这种古老而优美的艺术形式在年轻一代的心中逐步失去影响力。
因此,本文通过几部陕民歌的作品演唱艺术来发现陕北民歌的美感,挖掘它的艺术价值,唤起对陕北民歌的喜爱。
二、传统陕北民歌的演唱艺术(一)《走西口》《走西口》这首歌曲是陕北民歌中的小调,最初是由二人台的形式演唱,于20世纪80年代改编后,成为当前的艺术形式。
试论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翻身道情》是一首陕北民歌,其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对于了解陕北民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影响等方面对《翻身道情》进行分析。
一、创作背景《翻身道情》的创作是在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这是一个经历战争、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的时期。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尤其是农村改革运动,对于陕北的农民们来说意义重大。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大胆的思想解放和革命激情在陕北蓬勃发展。
大批优秀作品在这个时期诞生,直接为推动农村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力量。
《翻身道情》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的,它旨在描绘陕北农民在农村改革中翻身的喜悦与幸福。
二、艺术特色《翻身道情》作为陕北民歌的代表之一,具有鲜明的陕北地域特色和浓厚的民间风格。
其艺术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风格独特:《翻身道情》以叙事性强、歌词简练、曲调婉转的方式表达,旋律流畅优美,音乐节奏疾速有力,充满活力。
《翻身道情》中还有大量陕北民歌独特的唱腔和音乐元素,如地方乐器的运用和节奏的变化等。
2.词曲统一:《翻身道情》的词曲结合紧密,词曲统一的方式使得歌曲更加形象生动,图画感更强。
歌词含义凝练,情感真挚,直接表达陕北农民在改革胜利中的喜悦和自豪。
3.歌词内容真实:《翻身道情》歌词内容真实可信,完整地表达了陕北农民在土地改革和农村改革中的心路历程。
歌词中描绘了农民为了争取土地而奋斗的情景,展现了他们获得土地后的甜蜜和幸福。
歌词中富有对农村改革中集体主义意识和阶级斗争的歌颂。
4.语言朴实自然:《翻身道情》运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都是陕北农民熟悉且喜闻乐见的,语言直接朴实,自然流畅,与陕北民俗文化相契合。
这种朴素和自然感给人一种亲切感和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影响《翻身道情》自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真实的创作背景,在陕北乃至整个中国的民间流传广泛且持久。
浅谈关于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演唱方法与音乐分析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族地区的民歌浩如烟海,它按体裁又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和小调三类,笔者对山歌体裁中的《兰花花》曲目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更好的学习、演唱民歌《兰花花》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题材源流《兰花花》原为陕北传统民歌,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蓝花花。
全曲是典型的“信天游”分节歌形式、两句体、多段式、共8段歌词,具有很强的叙事性。
民歌以优美流畅、开阔有力的信天游曲调咏唱,并吸收了叙事的手法,用分节歌的形式,深刻地表现了歌词的内容,成功地塑造蓝花花的形象。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给民族声乐艺术带来了发展的动力和机会。
虽然我国民歌种类比较繁多,曲目丰富,但大部分民歌都篇幅短小,音乐简单且表现力小足,小能满足当时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发挥。
因此,王志信开始了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
1988年,他尝试用戏曲音乐中的展开手法,改编创作了陕北民歌《兰花花》,在保留原音乐旋律和风格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作品既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又具有西洋交响乐恢弘气势,既能表现出对传统音乐风格的演绎,又能为演唱者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发挥技巧和展示艺术的空间,从而成为了新时期民歌改编的典范,深受演唱者的青睐。
二、歌词分析《兰花花》共有八段歌词,每段由正词与衬词两部分组成。
正词为变化的多段词,衬词几乎固定不变。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
正月里(那个)那个说媒,二月里订,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
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
兰花花我下轿来,东望西照,照见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坟。
你要死来你早早的死,前晌你死来后晌我兰花花走。
手提上(那个)羊肉怀里揣上糕,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
试论陕北民歌的演唱特点与演唱技巧作者:朱永昌来源:《黄河之声》2020年第08期摘要:陕北民歌广泛流传于陕北一带,与当地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鲜明地域色彩,在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变中,逐渐形成陕北民歌所独有的演唱技巧,从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陕北地区独有的民族风情及地域风光。
本文在分析陕北民歌演唱特点及演唱技巧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演唱实践当中灵活地运用演唱技巧,从而更好地展现陕北民歌的特色。
关键词:陕北民歌;演唱特点;演唱技巧作为地方性歌种,陕北民歌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中,不仅演唱方法日益丰富,演唱体系也逐渐趋于完善。
相比于其他民歌,陕北民歌最大的特点在于音域宽广、旋律变化大,所以,演唱陕北民歌不仅需要运用润腔技巧,混合真假嗓,同时还要注意发音、咬字、快慢等。
一、陕北民歌演唱特点分析(一)平腔的演唱特点平腔也即直音。
由于长年生活在黄土高原上,陕北人养成了豪迈爽朗的性格特点,从而决定了陕北民歌音乐高亢嘹亮,大起大落的特征,在演唱长音时通常以平腔为主。
平腔唱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发声响亮,余韵悠长,情感饱满,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十分鲜明。
而在处理直音时,一般采用渐强的方式,例如需要招呼对面山坡上的人时,一般都会放声高歌:“哎~~~,回~来~~~!”。
此外,不同的作品,根据情感表达的需求,还可以处理成喇叭腔、收口腔等。
除此之外,陕北民歌的平腔运用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十分注重力度、音色以及呼吸等方面的处理,比如在表现忧思怨愤时,也可以采用平腔,通过歌曲来唱出人物内心的话语,总之,平腔是陕北民歌最为典型的一种唱法,其演唱特点是发声响亮,气息绵长,能够充分地表现陕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在人物情感表达上也有着独到之处。
(二)断腔的演唱特点断腔也是陕北民歌一种重要的演唱技巧,也称为顿腔及顿音。
断腔最大的特点是发音短促、有力,每一个音符都真切实在,咬字清晰。
比如陕北民歌《打秋千》,断腔的重心放在字头上,断得利索而轻巧,充分表现人物活泼俏皮的形象。
浅谈陕北民歌的特点和传承发展———以信天游的发展为例摘要: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存在的时间较长。
在远古时期先祖就开始在工作的时候唱歌,如狩猎、祭祀和求偶等,用歌唱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这是民歌的最初的雏形。
而在我国的黄土高原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也应运而生。
陕北民歌有着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陕北民歌风格朴实,乡土味浓郁,因此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同时,陕北民歌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位置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声音分很多种类,有的温文尔雅,有的高亢有力,表现的感情细腻而温婉。
在唱词中,还加入了很多地方语言,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关键词:陕北民歌;特点;信天游;艺术特征;创新发展民歌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远古时期,先祖在狩猎、祭祀和求偶等过程中,用歌唱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这是民歌的最初的雏形。
而在我国的黄土高原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也应运而生。
陕北民歌有着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陕北民歌风格朴实,乡土味浓郁,因此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同时,陕北民歌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位置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近些年,演唱陕北民歌的人愈来愈多,陕北民歌地域特色明显。
声音分很多种类,有的温文尔雅,有的高亢有力,表现的感情细腻而温婉。
在唱词中,还加入了很多地方语言,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一、陕北民歌的起源和背景陕北民歌的起源还有一段非常优美的传说:相传在尧舜禹时期,大禹治水,他带领当地群众,开山挖河,在工作中呐喊,声势浩大。
因为大禹当时正处于成家立业的年纪,但一直未婚,所以人们唱:“求偶白狐九尾长,灵光照谁谁称王,哪个娶了涂山女,那家事业定兴旺。
”从歌词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大禹的喜爱。
这首歌唱出了先民对英雄的热爱,唱出了先民们的勤劳勇敢。
从以上可以看出,陕北民歌的起源最晚在尧舜禹时代,甚至更早就产生了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兰花花》艺术特色浅析《兰花花》是一首地道的陕北民歌,具有极为浓厚的地方风味。
自古以来,“陕北”的地理环境就十分恶劣,在道道山梁上迎风而生的劳动人民,在与大自然艰苦卓绝的奋战之中,以音乐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
这也是陕北民歌最初的起源。
歌曲《兰花花》最初流传于陕北固临县地区,由真实的事件改编而成,曲调清新,歌词质朴,具有突出的口语化特征,采用了大量的陕北方言。
深入分析探讨其艺术特色,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陕北民歌的特征,传承和保护地方民歌文化。
一、曲调旋律自由舒展从音乐曲调来看,陕北民歌与其他地方民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首先,陕北民歌的音乐节奏极为独特,高音多,具有极强的对比性,显得自由而舒展。
在演唱时一般通过延长高音的方式表现情感,但是高音的长度并不固定,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即兴处理。
演唱者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拉长声调,从而给人一种挥洒自如的感受。
上述特征在歌曲《兰花花》当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其次,陕北民歌旋律悠扬高亢,粗犷豪迈,十分适合表现悲壮、沧桑的情感。
歌曲《兰花花》在演唱时就如同陕北汉子在大声嘶吼,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民众对兰花花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还包含着陕北汉子对于女性浓烈的倾慕与爱恋,以及陕北人民与命运不屈抗争的信念。
再次,就作品的曲调而言,《兰花花》主要采用G 大调,速度为4/4 拍,但是歌曲行进过程当中,曲调的变化极其丰富,当歌曲内容与情绪发生变化时,曲调也会跟着变化,在此基础上加入相应的润腔技巧,充分体现了陕北信天游特殊的韵味。
歌曲的曲调整体较为高亢,音域跨度比较大,前半部分高亢有力,通过四度跳进的音型来表现女主人公清新灵动的个性气质,后半部分改为大二度音程,曲调的情感转为凄凉悲伤,再加上幽怨的哭腔,来表现女主人公在无奈之下,被逼出嫁的痛苦和悲伤。
前半部分以高音为主,后半部分则主要采用低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全曲的对比性,表现主人公情感的复杂变化。
最后,《兰花花》的节奏还具有自由舒展的特点。
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初探作者:张松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1期摘要:陕北民歌是黄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陕北民歌旋律简洁明快,有鲜明的空间感,粗犷、高亢、洒脱自如、极富歌唱性。
陕北民歌用它那淳朴明快的音乐、原始野性的唱腔与近似疯狂的语言,彰显了独具魅力的艺术特征。
陕北民歌形象而概括地描述了当地复杂多元的民俗活动和风貌,向世人展示出陕北民俗独特的文化魅力。
陕北民歌丰厚的文化背景、独特的旋律、鲜明的语言风格和强烈的时代烙印等使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陕北民歌;艺术特色;风格;发展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42-01一、陕北民歌的基本介绍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地处中国东、西部的结合带,是草原、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融合区,也是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频繁往来的交汇地。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东西部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文化。
二、陕北民歌的分类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下面介绍陕北民歌的分类和各种体裁的特征。
劳动号子是劳动者伴随劳动节奏而唱的民歌。
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了它的歌唱以劳动呼声——吆喝、呐喊的特点。
劳动号子是人类社会第一种诗歌形式,也是后来一切诗歌的源头之一。
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是速度稍慢,力度变化不大,唱起来上口、好听。
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是山野之歌,因此,神府一带又叫它作“山曲”。
它是陕北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歌种之一。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一种体裁,它的内容和曲调都异常丰富,其节奏一般较自由舒展,声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旋律有的起伏很大。
小调是指流行在群众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各种民间歌曲。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哼唱的小调歌曲。
它既不依附于特定的民俗事象,也无须丝弦和击乐伴奏,更不受环境条件的制约,抒发个人情感,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
浅谈陕北民歌的歌词特点
陕北作为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其早期文明就是中华名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端史。
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陕北民歌进行追溯,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
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对陕北民歌已经有了记载,其中《秦风》和《豳风》就是陕西一带的民歌。
而早期的陕北民歌中不乏低俗及纯粹的低级趣味的存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陕北民歌有了极大地提升与发展,其歌词也越发的积极健康。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说》发表后,大批的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进行了搜集整理,并改编了大量的陕北民歌。
最为著名的有《东方红》《军民大生产》《南泥湾》《绣金匾》《翻身道情》等。
陕北民歌大都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上产生活中所创作,经过历代传唱修改方才得以成形。
可谓“农夫历千事而发,字字珠玑”经笔者整理总结,发现其歌词有以下特点。
1、语言简练
陕北民歌大多为劳动人民所传唱,而陕北人民历来朴实憨厚,豪爽热情。
故而民歌也有着陕北人所特有的特质,豪爽直白大气雄美,少了些拐弯抹角,以直来直去直白描写见长。
如《兰花花》中描写主人公结婚的情景:“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响吹细打抬进周家。
”简短的两句歌词,就将整个过程呈现了出来。
再如《泪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中描写二人相见却难以通话的场面:“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啦话话难”简单的几句歌词就将二人相见却无法交流的画面勾勒了出来。
2、歌词的口语化
陕北人多以“男人们忧愁唱曲子,女人们忧愁哭鼻子”来阐述陕北民歌的作用,也道出了陕北民歌的产生。
陕北民歌唱出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情感,,更唱出了他们的生活。
既然陕北民歌来源于生活,其内容也和生活有关,故而歌词也会口语化生活化。
例如《找妹妹》中,“头一回找妹妹你不在,你妈妈劈头打了我一锅盖。
”中的“头一回”“劈头”等词就是典型
好吃糕
脑怂汉,水牛角婆婆在门上站。
”
都是陕北方言中极具特色的口语。
3、叠字及衬字现象
叠字就是将字叠起来用,衬字及为句中所加单独的字眼,看起来和歌词内容没有多大关系,却是缺少不得的。
如《兰花花》中“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莹莹的彩,生哈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
”其中“青线线,蓝线线,蓝格莹莹”中均有衬字现象,而所用的几个“的”“那个”“个”均为衬字,如将其去掉则无法流畅的将其唱出,自然也无法表达出原有的情感。
4、歌词中的革命色彩
在20世纪30年代,党中央到达陕北后文艺工作者将革命色彩融入到陕北民歌中,既抒发了劳动人民对革命胜利的期盼和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及对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赞扬,其中以《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东方红》《绣金匾》等为代表。
5、赋、比、兴的运用。
陕北民歌大多上句起兴下句抒情,如《东方红》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上句以旭日东升之景起兴,下句则歌唱伟大领袖毛泽东。
再如:“六月的日头腊月的风,蝎子的尾巴后娘的心。
”上句以六月太阳炽热,冬季寒风凌冽,蝎子尾巴之毒,三个意向来比喻后娘的心肠之毒。
语句虽短,采用了比兴手法之后可谓字字珠玑。
陕北民歌在语言上还有许多特点。
如方言的运用、祭祀色彩的渗透等。
总而言之,陕北民歌在各个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说它土,它涂得掉渣但也土的雄浑大气。
说它美,它美的撩人。
它通俗又亮丽的特色使其在歌坛上绽放,用小调小曲宣泄黄钟大占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