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吴佩衡温阳扶阳法治疗危急重症
- 格式:pdf
- 大小:529.94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扶阳派在老年人失眠问题中的治疗效果 1陈雪 2哈永琴通讯作者发布时间:2023-07-16T08:00:58.009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8期作者: 1陈雪 2哈永琴通讯作者[导读] 失眠是老年人常见疾病,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西药在失眠治疗中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容易导致药物依赖,并加剧肾脏负担。
扶阳派作为中医中药学派,在失眠问题治疗中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病案显示,利用扶阳思想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老年人失眠现象,提升老年人睡眠质量。
1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大华医院 3004502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摘要:失眠是老年人常见疾病,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西药在失眠治疗中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容易导致药物依赖,并加剧肾脏负担。
扶阳派作为中医中药学派,在失眠问题治疗中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病案显示,利用扶阳思想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老年人失眠现象,提升老年人睡眠质量。
关键词:中医扶阳派;老年人;失眠失眠是一种在具备睡眠环境、机会的条件下,仍存在睡眠时间、质量不满足的主观体验,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睡眠时间短、早醒等[1]。
失眠不仅会严重影响个体的日间社会功能,更是诱发焦虑、抑郁、肠胃紊乱、高血压等身心疾病的重要因素。
当前,失眠已成为常见病、高发病。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逐渐退化,更容易出现失眠现象。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与慕思集团联合发布的《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42%的老年人入睡时间超过30min,21%的老年人存在失眠现象,失眠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群体。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医学界对失眠发病机制的认知日益全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失眠病因3P模型[2]。
常规的失眠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不仅存在疗效不稳定、耐药性等问题,更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肝、肾损害等问题。
扶阳派作为中医学派的重要代表,其思想可上溯至《易经》《黄帝内经》,强调“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在失眠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实践价值。
“扶阳学派”是中医理论在近代的创新与发展任何一种事物的生长都是从其内部进行的,即使需要不断地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营养,也要有选择性地将其转化成能够融于自身的养分,使其能够完全融于自己的肌体。
中医的创新与发展固然不会例外,其理论的创新必然是在中医理论框架内进行的,这种创新就是对传统的一种拓展,也是对传统的一种延续和完善,而不是一种对传统的肆意否定和替代性的抛弃。
就在唯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下多数中医学界人士怀着一种文化自卑的心理走向西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用西方文化中的医学理论和自然科学理论去改造中医和创新中医的工作上时,真正的中医理论框架内的创新并没有停止,一个现代性的中医学派正在走向壮大,它就是发源于四川地区由清末名医郑钦安开创的扶阳学派。
扶阳学派在由郑钦安开创的重阳理论的基础上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在今天已经具备了一个学派的典型特征:在学派理论上,已经形成了重阳的病因病机分析、扶阳的辨证论治以及善用温补肾阳药物的个性化理论特征;在学派传承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卢铸之、吴佩衡、祝味菊、唐步琪、卢崇汉和李可等众多名医组成的学派组织。
下面我就以这个最新的中医学派作为中医在近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成功的理论创新案例,来阐明中医理论创新的特征和规律,继而为中医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一、扶阳学派的个性化理论特征扶阳学派,一般称为“火神派”,其创始人为郑寿全。
郑寿全(1824-191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有医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传于世。
他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
其传人有吴佩衡、祝味菊等著名医家,当代也有不少火神派的传人,如成都唐步琪先生、山西李可先生等等,其成员队伍日益壮大。
扶阳学派之所以能够以一种学派在现代著称,就是以郑钦安为开拓者的几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理论建构,已经形成了不同于中医史上出现的其他学派的个性化理论特征,并以这些特征著称于世。
从《扶阳讲记》谈附子的临证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导论坛第四讲刘法洲老师从《扶阳讲记》(以下简称《讲记》)附2中指出:《周易》在提示阴阳矛盾的对立、依存和消长转化的运动中,始终强调了“阳主阴从”的两者关系,如《彖传》中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谈到“乾元”时则说是“乃顺承天”,其意是说,阳为统辖,阴为顺承。
附1中说,“在生理上,维持生命的正常生存是阳气,它关系到生命的强弱与存亡……在兵变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是阳气。
”说得很好,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先哲就早已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可惜的是,先哲的话,没有被我们当代人所重视。
《讲记·扶阳理路》第二节从八个方面谈了我们当代人,体内阳气容易受到伤害的情形,讲得很中肯,很深刻。
卢崇汉老师说:“卢氏运用附子,没有脱离阴阳学说这一基本理论的指导。
”所以在谈附子的临证运用之前,有必要谈谈用现代人的视角如何解读中医的阴阳学说,因为真理有时是需要重新勾勒的。
纪由先生说(《阴阳初探》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版):首先应了解人类所处的空间是属于阳性偏高的场。
按照阴阳的本性,在阳性偏高的场区,由于阴少阳多,已经获得阴性中和的阳性,必然把阴性排在内部,这就是阳为表阴为里的根本原因。
……这个空间属于阳性的光子还不能完全被淹没,是阳有余而阴不足(P57)。
那么,“动属阳就是阳性之间互相排斥争夺阴性的现象。
静是阴阳平衡时作用力相互抵消的现象”。
“阴性偏少,缺者为贵,来之不易的阴性,只能深藏在内,才不会轻易被夺走。
”而‘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的提法,就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关系。
P58,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度,这个温度本身如果与阴阳完全平衡淹没状态的温度是摄氏零下273度相比,自身已经是阳性偏高的现象了。
附子使用说明书(后附0.3克治心衰案例)附子,为草本植物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块状子根,如子附母,故曰附子。
本药味辛甘,性大热,纯阳无阴,燥烈有毒。
具有温补脾肾、助阳引水、逐寒祛湿、温经止痛的功效。
为救治元阳衰微、阴寒内盛、风寒湿痹、水湿肿满之要药。
附子虽毒,其花美丽摘要乌头和附子,都是大毒。
二者的关系,好比芋头和芋子。
母的就是乌头,子的就是附子。
如果,没有子,只有母,那这个就叫天雄。
附子,有生的、有炮制的,生的叫生附片,炮制的有多种。
最佳的是土炮附片,用传统工艺,土炮而成,炮附片毒性弱,药性强。
炮附片,直接打粉,开水冲服5克,一般不会中毒。
生附片打粉,开水冲服,1克就可以轻度中毒。
另外,有黑顺片,很稳健,药效好,毒性低。
土炮附片、黑顺片,都要炼煎,大概1个小时,基本就没毒性了。
而生附片,最好要炼煎3个小时,才能去掉毒性,炼煎2个小时,还容易中毒。
江油附子,是道地附子。
传统的制附子,是土炮附片,工艺复杂,大概要5斤生附子,才只能做一斤制附子。
而用胆巴浸泡的,只要不到3斤生附子,就可以制作一斤制附子。
黑心的药商,为了盈利,用胆巴浸泡,这个制附子已经是废物垃圾,不仅无效,反而容易胆巴中毒。
胆巴毒是寒毒,侵蚀脏腑。
如何鉴别呢?正宗的附子,是苦辣麻。
制附子,只要米粒大一点,放在嘴里咬,味道是苦辣的,然后舌头会发麻,会麻好几个小时。
而如果是生附子,只要芝麻一点,放在嘴里咬,舌头就会发麻,持续几个小时。
而胆巴泡制的呢,味道是咸涩的。
哪怕是硬币大一块,放在嘴里嚼烂了,舌头也不会发麻。
附子的用量,古代可以用到生附子一枚,也就是生附子30克左右,这个是很大的量。
当然如果是充分武火炼煎3个小时以上,是安全的。
而为了安全,现代的生附子用量,最好在15克以内。
炮附片和黑顺片,60克的用量则是可以的。
但也要武火炼煎1小时以上。
防止毒性。
平常用量20-30克,很正常的。
附子有毒附子中毒,轻度中毒,会全身发麻,甚至呕吐。
重度中毒的话,会有生命危险。
[转] 附子的巨大作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而非补肾阳附子的确在很多病症中都可用,但火神派药理偏矣。
四逆汤是对脾用药,不是补肾阳。
附子的作用是温经散寒,能通十二经络,能使阳气外达,干姜和甘草对脾起作用。
之所以很多病用附子能起作用,是因为人病之后,会出现经络阻滞,附子的作用就是温通经络,使气机流畅而恢复正常,同时,诸药也才起作用。
大家要厘清认识,好不好?郑钦安的用药是没错,但其理有疏漏,看看伤寒论就知道,四逆汤是针对太阴症的。
凡是寒湿阻滞,都可以用附子温通,所以,祝味菊对附子的认识是对的!四逆汤的方解应该是这样的:用附子荡去群阴,以利于浮散之阳能回,干姜守而不走,干姜,甘草固护脾阳。
如果寒湿过盛,就得适当加大附子。
仲圣防脱有四逆汤和独参汤,皆着眼于脾,而非肾也!钦安也误啊!火神派擅用的四逆辈法,其实质是温经散寒,固护中州,但火神大家对此却隐而不彰。
吾今和盘而出,诚一片救世的仁心。
冀大家不要被刘力红等所误,失其宗旨而乱用附子。
举个例:火神派治口舌生疮等虚火症,用四逆法效果很好,其理何也?盖中州寒湿阻滞,使君火不能下降之故也。
故效显!火神不神也!——中州是需时时固护的重点啊!我辈谨记。
重申:附子非补肾阳之药。
其功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它是可以在很多方剂中使用以助药效,但对非寒湿阻滞之人使用,则会生热风,不宜使用!即使用,也得合理配伍。
人之内伤杂症,多因为血瘀气滞痰阻,医者治疗的时候,有的用大黄祛邪,有的用马钱子,而火神派的显著特点是用“附子”以消阴翳,用干姜,甘草培土以补中气(但火神派说是用四逆辈补肾阳)。
当然,在阴阳症侯的辩症上,也有些不一样。
附子在火神派用药中,相当于一个“先锋官”的作用,现在的火神派传人对附子的运用,似乎有违钦安先生原旨,钦安先生用药,有时也用阴药的,现在的火神有的好像不用阴药,不知现在的火神还是否执定中州而兼顾三焦,对附子动则用上百克,是否本末倒置了?不知是对“温经散寒,固护中州”是故意隐而不彰,还是根本没有领会----人之身体,相火(肾阳)为体,君火(心火)为用。
・壶天漫笔・29・ 收稿日期:2004-02-16作者简介:张存悌(1947-),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肿瘤和疑难病症。
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下) ———火神派案例赏析之三张存悌(沈阳市抗癌止痛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1) 关键词:火神派;阴阳;医话中图分类号:R249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04)06-0507-01 案7 石淋 黄某,男,44岁。
腰痛数年,X 线摄片发现右肾盂结石10粒,小如花椒,大如蚕豆,1958年11月延吴佩衡诊治。
腰痛时发,痛如绞作,延及腰腹,下引宗筋,痛甚则神怯而畏寒肢冷。
小腹胀痛,小便短涩。
饮食欠佳,精神疲乏。
舌苔白滑而厚腻,脉沉迟无力。
辨为肾脏寒极,水湿不化,内结成石。
以温肾扶阳温化之法主之,四逆汤加味:附片60g ,干姜40g ,桂枝、茯苓各30g ,杜仲、上肉桂(研末,泡水兑入)各10g ,北细辛、甘草各6g 。
服药11剂后,经尿道相继排出结石4粒。
X 线复查,原来大如蚕豆者己不复见,此乃温化之功也。
继以扶阳温化主之:附片100g ,干姜50g ,狗脊10g ,薏苡仁、桂枝各30g ,上肉桂(研末,泡水兑入)10g ,北细辛、甘草各6g 。
前后服药数10剂,腰痛己不发作,于1959年1月恢复工作。
X 线复查,结石仅剩1粒。
再以上方加减,最后1粒结石亦随尿排出,彻底治愈。
(《吴佩衡医案》)按 肾结石治疗,一般不离海金砂、金钱草之类利水通淋之品,平心而论,效果平平。
吴佩衡未用此类套方套药,专从阴寒湿盛着眼,投以大剂附、姜,竞使结石排出,不治石,而治人,确实才高识妙。
案8 瘿病(甲状腺左叶囊肿) 宋某,女,36岁。
体质素弱,常患感冒。
1977年5月,发现颈部左侧有一包块,约2cm ×3cm ,触之稍硬,随吞咽活动,无痛感。
自觉心累,无其他明显症状。
曾注射、口服消炎药,后服中药,均不效。
经某医学院附院诊断为“甲状腺左叶囊肿”,建议手术治疗,未允。
现代擅用附子名家选介(附子用之不慎亦伤阳)现代擅用附子名家选介祝味菊(1884-1951),浙江山阴人。
童年随父入蜀,1917年入四川军医学校攻读二年,随后东渡日本考查医学。
1926年由川入沪,曾任中国医学院教授,神州医学总会执行委员等职。
祝氏治学推崇仲景、景岳诸家。
著有《伤寒质难》,提出五段论伤寒的辨证方法。
临证擅用附子,有“祝附子”之美誉。
祝氏认为温扶元阳首推黄附片,沉寒痼冷可用生附片。
服用各类附子,必须先以热水煎煮至半小时以上,再纳他药同煎,则附子之麻味消失,虽温而勿僭矣。
川产黄附片乃盐卤所制,其性纯正,故称为佳品。
祝氏在伤寒中擅用附子。
他认为神经中枢为指挥抗战之首府,神衰者附子以壮之;其为虚性兴奋也,龙、磁以潜之。
心脏为血液运输之枢纽,其疲劳而有衰惫之象者,附子配伍枣仁以强之。
至于形虚气怯、神萎力疲者,独任附子振奋细胞,活跃抗力,以奏捍邪之功。
祝氏阐发温潜之法,为其临证用附子一大特色。
他认为虚人而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上也。
其为兴奋,乃虚性之兴奋也。
甘凉之剂可令小安,缓和之效也。
因其小效而频服之,则气愈怯而阳愈浮矣。
此非亢阳之有余,乃阳衰不能自秘也。
大凡神经衰弱者,易于疲劳,又易于兴奋,滋阴清火之法,虽有缓解兴奋之效,然其滋柔阴腻之性,足以戕贼元阳,非至善之道也。
宜与温潜之药。
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
常用附子配磁石,其门人陈苏生先生为之注解:“附子兴奋,磁石镇静,兴奋伍镇静,失其兴奋镇静而为强壮”。
温潜之法,当伴祝氏医名而不朽。
吴佩衡(1886-1971),生于四川省会理县,1921年至云南行医,1939年任昆明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建国后任云南中医学院院长。
吴氏从事中医临床、教学60年,擅长内妇儿科,尤对仲景学说有深入探究。
吴氏临证赏用附子,应用范围广,投药剂量大,配伍方法多,每能起大症、救沉疴,因而有“吴附子”之雅号。
吴氏曾撰《中药十大“主帅”》一文,将附子列为主帅之首。
中医温阳派温阳派:又称“火神派”或“扶阳派”,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姜、桂等辛热药物著称的一个医学流派。
其中,尤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乃至诸多火神派医家被誉称“某火神”或“某附子”的雅号。
由于“火神派”之称谓更通俗,它见之于文献并流传于群众之中,因而此称谓更能够体现这一学派的特色。
1.创始人及传人温阳派的开山鼻祖是郑钦安。
郑钦安(1824—–1911),名寿全,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温阳派”,《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
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桂枝等辛热药物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成为当时独树一帜的火神派领军人物。
郑钦安晚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
从有限的资料中可知,人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先生,光绪十六年(1890年)从师于郑钦安,“三载亲炙,有闻必录”,继承郑氏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为“卢火神。
其子卢永定传其衣钵,在60余年实践中善用大剂附子、桂枝、生姜等品,屡起沉疴痼疾,民间亦尊为“卢火神。
卢铸之之孙卢崇汉亦以擅用大剂附子、姜桂著称,为当代火神派代表人物,现为成都中医学院教授。
可谓一门三代,薪火相传。
郑钦安的学说著作传播较广,私淑、遥承火神派者更多,举其要者录之。
吴佩衡(1886~1971),四川会理县人,云南四大名医之一。
推崇郑氏学说,认为“郑钦安先生的著作是在实践中阐扬仲景医学的真理,其独到之处,能发前人所未发,我认为在治疗疾病上很有价值,可以作为中医科学化的基本材料。
”解放后任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可谓桃李满门。
其子吴生元、孙吴荣祖(现为云南中医学院附院主任医师)承其衣钵,皆为火神派传人。
祝味菊(1884~1951),浙江人,弱冠人蜀,从刘雨笙等研读医经,42岁移沪行医,以擅用附子名噪沪滨,竞至“遂有祝派之称,可见影响之大。
门人有陈苏生、王兆基、徐伯达、徐仲才、胡觉人等。
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txt中药十大“主帅”一、附子二、干姜三、肉桂四、麻黄五、桂枝六、细辛七、石膏八、大黄九、芒硝十、黄连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由于少数医家,以为此等药物,性能猛烈,而不多使用,即使偶然用之,而用量较轻,虽对一般轻浅之病亦多获效,但对于严重病患及沉疴痼疾,则疗效不显。
据余数十年经验,如能掌握其性能,与其它药物配伍得当,且不违背辨证论治之精神,在临床工作中,不但治一般常见疾病效若桴鼓,并且治大多数疑难重证及顽固沉疴,亦无不应手奏效。
但如诊断不确,或配伍不当,则不但无效,反面使病情增剧,变证百出。
惟是不良后果,只能责之于用之失当,决不能归咎于药性之猛烈,更不能将其化险为夷之巨大作用一笔抹杀也。
盖病之当服,乌、附、硝、黄,皆能起死回生;病不当服,参、芪、归、地,亦可随便误人。
故谚云:“人参杀人无过,附子大黄救人无功”。
关键在于能否分清虚实寒热,当用不当用而已。
至若此等药品组合之方剂,实不胜枚举,简言之,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承气与泻心,后有四逆与真武。
再推广之,针对不同病情,灵活运用,加减化裁,即可以东挡西杀,南征北剿,而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之效。
昔贤所谓“用药如用兵,药不胜病,犹兵不胜敌”。
旨哉斯言。
能否胜敌,应视善不善用兵而定,此不易之理也。
因此,我把这十味药比喻为治病救人之十大“主帅”。
兹将其作用分别简介于下,聊供同学们参考。
一、附子其母根名川乌,产于四川龙安县高寒山区。
由农民每年秋后采回,移种江油与樟明两县,再由人工培养而成。
冬月种植入土,到次年二月苗高近尺,始施肥,稍长即打台并割去旁枝小根,使其气坐根长,少生几枚,而附子生长较为肥壮,成熟体大。
因该两县是黑油砂土,比较肥沃,其他各县土质则不适合,故附子为此两县特产,四川俗谚有“江油附子龙安种”之说,此为药物中比较特殊之种植法也。
附子应用技巧附子应用技巧+附子温阳在皮肤病中的应用+附子的临床应用与中毒解救、附子与石膏同用附子应用技巧[转]附子超量不中毒的秘密只要用药正确、适合患者病情,哪怕附子剂量超出医书记载几十倍都没有危险。
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毛炜表示,根据文献,既有服用10克小剂量附子一次就出现中毒反应的报道,又有在抢救危重病过程中,24小时内用量超过500克而不出现中毒反应的例子。
其实剂量大小与会否中毒没有绝对的正比关系,中毒与否还牵涉到其他多种诱因,而且不同的药典记载的剂量范围也不同,暂没有统一结论。
毛炜说。
她表示,中医界对附子的用量主要有四种观点:一种畏附子如虎狼,索性弃用此类药物;一种认为附子毒性剧烈,应当小剂量使用,如《中药大词典》中附子的用量为3克~9克;第三种观点主张根据病情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差异选择剂量,常用剂量在15克~60克;第四种是温阳派主张的超大剂量使用附子,特别是在救治心衰等危重症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时,使用的剂量更大,起始剂量多在45克~75克之间。
导致附子用量差异巨大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古今剂量换算认识的不同。
目前,药典、教科书多认为张仲景所处的东汉时期的1两相当于现代的3克,但据现代一些医史学家的考证,当时的一两应相当于现代的15。
625克,两者相差5倍多。
毛炜解释。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医家之间认识和经验的不同。
附子被中医奉为保命要药据介绍,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
味辛甘,性大热,有毒。
主要产于四川、陕西、云南等地。
早在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它功效的记载: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
由于附子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逐湿等功效,因此是常用的温里补火要药,也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把附子、人参、大黄、熟地共列为药中四维,即是治病保命的要药。
在现代临床中,附子常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休克、低血压状态、冠心病及风心病和多种疑难疾病。
吴荣祖教授临床经验探析张春【摘要】Shang Gong dead diseas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Yang WU Rongzu Professor in Clinical Physiology function and fragility, temperature rising of liver, think of heart and kidney is the life of the body axis, axis of heart and kidney Yang Yang. Yin level Yang Mi, clearing, the temperature is on the human body best. Importance to th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Put forward the " Saint" is the best health status or health in the best environment.%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吴荣祖教授在临床中非常重视阳气的生理功能及易损性,重视肝之温升调达,认为心肾是人体生命轴,轴心在心阳和肾阳.阴平阳秘、上清下温是人体最佳状态.重视治未病,提出“圣度”是人体健康最佳状态或健康最佳内环境.【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4)006【总页数】4页(P31-34)【关键词】吴荣祖;治未病;临床经验【作者】张春【作者单位】昆明市精神卫生防治医院,云南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吴荣祖教授,主任医师,云南省名中医,中医火神派重要代表,已故云南四大名医之一吴佩衡嫡孙,精于《内经》、《伤寒论》的研究,家学渊源,推崇郑钦安学术思想,不仅善用“附子”治疗三阴危急重症,力挽狂澜,而且“广用、精用、专用”,治疗涉及内、妇、儿、外多个领域疾病。
一、三阴虚损一、三阴虚损1.半身不遂——范中林治案陈某,女,65岁。
因脑血管意外左侧半身不遂已经8年,口眼斜,流清涎不止。
每年秋冬开始卧床,次年春天可扶床缓慢移步。
1971年冬,病势沉重。
刻诊:入冬以来,畏寒蜷卧,重被覆盖,左侧半身不遂,骨瘦如柴,手足厥冷;头部发木,如盛盒内;脸面浮肿,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腻。
分析:半身不遂多年,阳气日衰,少阴寒化,阴寒内盛,阳虚水泛已极。
急须回阳救逆,化气行水。
以四逆汤并真武汤加减主之。
制附子120g(久煎),干姜60g,炙甘草60g,白术30g,茯苓30g,炮姜60g,上肉桂15g(冲服)。
上方服1剂后,全身发痒,如虫爬行。
连服4剂,身上开始感觉轻松,头木之感渐消。
上方随证加减:遇有外感风寒、关节疼痛,加麻黄、桂枝、细辛;阳气渐回,则姜、附酌减。
其后又酌加人参、黄芪、当归、菟丝子等,以增助阳益气、活血养血之效。
坚持服药半年,面色渐转正常,浮肿消退,食欲倍增,四肢变温,精神好转。
1972年4月已能起床,依靠拐杖或他人搀扶,能缓缓移步;同年7月,可丢掉拐杖而行。
7年来再未卧床不起,能料理家务。
点评:郑钦安论治中风一证,最能体现其扶阳理念:“凡得此疾,必其人内本先虚,一切外邪始能由外入内,一切内邪始能由内出外,闭塞脏腑经络气机,皆能令人死,不得概谓皆由外致也。
予常见卒倒昏迷,口眼斜,或半身软弱,或周身抽掣。
众人皆作中风治之,专主祛风化痰不效。
予经手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兼看何部病情独现,用药即在此攸分。
要知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恃此先天一点真气耳……治之但扶其真元,内外两邪皆能绝灭。
是不治邪而实以治邪,未治风而实以祛风,握要之法也。
若专主祛风化痰,每每酿成脱绝危候,何也?正虚而邪始生,舍其虚而逐其末,况一切祛风化痰之品,皆是耗散元气之物,未有不立增其病者。
”本例中风偏枯已经8年,病势沉重,若按通常治法,可能以益气活血为法,选用补阳还五汤之类套方。
范氏观其舌证,认为少阴寒化,阴盛阳衰已极,“治之但扶其真元”,投大剂四逆汤,随证加减,始终以扶阳为法,充分体现了扶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