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扶阳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保健之扶阳治病三步曲(增注)扶阳治病三曲人秉一点阳气而生,阳盛则体健,阳衰则疾生。
佛曰:善护念。
吾说:善护阳。
得一份阳气,多一分生机;失一份阳气,少一分生机。
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疾病发生,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在耗损阳气。
故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扶助阳气与祛除邪气同等重要,在有些情况下扶阳即是祛邪。
在扶助阳气的过程中,患者常会出现一些“上火”症状,于是,医者束手,患者生畏。
在此,首先要明白“上火”的原因。
人之五脏六腑之阳皆根于肾,换个说法,肾是藏阳的地方,肾阳通达五脏六腑、上下内外。
正常之人服用扶阳药物及食物后,经脾胃运化传输,纳阳归肾;肾阳旺盛,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温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上火”的原因(1)若有人脾胃功能失常,不能纳阳归肾,阳浮于上,上火症状即出现;(2)若有人下焦寒甚,阴阳隔拒,隔阳于上,上火症状即出现;(3)若有人局部经脉瘀阻,阳气渐盛,经脉未通前则气血运行受阻亦更甚,郁而化热,上火症状即出现;(4)若有人太阳经脉受寒,阳气渐盛,机体散热障碍,郁而化热,上火症状即出现。
扶阳第一步,就是要解决上述四个问题,要让机体能纳阳归肾。
解决方法:温脾阳、引阳入肾,用砂仁、石菖蒲等;温肾阳、驱寒邪,用制附片、肉桂等;通瘀阻、清郁热,用桂枝、知母等;开太阳、驱寒邪,用麻黄、桂枝、羌活等。
在打通道路的过程中,有些人也会出现一些“上火”症状,如口苦、口干、咽痛、流鼻血等,但这都是暂时的,一般坚持服完几剂药后,上述不适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服药之人,切勿因噎废食。
在打通道路后,接下来第二步就是扶助阳气。
扶助阳气,首选药物就是制附片,其次就是巴戟天、仙茅、仙灵脾、补骨脂等。
附子(加工后为制附片),自古至今被誉为扶阳救逆第一要药。
《本草汇言》载: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
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
怎么练扶阳固精?扶阳固精其实是两方面,一是肾气补充,二
是固漏光
怎么练扶阳固精?
扶阳固精其实是两方面,一是肾气补充,二是固漏。光补充 不堵
漏,最后还是一场空。补充,就是锻炼强肾,补充肾气;固漏,则是
稳固精关,以润养强壮身体。
问过很多人,无论是能力 还是健康方面,绝大多数人都倾向于通
过做锻炼来增强,而不是一直靠吃药。
而众多养身锻炼之中,普遍被认可的并不是跑步、健身这类普通
运动,而是扶阳固精这类从内在养身的锻炼。
锻炼强肾,铁板躺、甩设备、踮脚顶等之前来回讲。固精,除了
锻炼精关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意识,一种懂节制、不妄泄的惜精固漏
意识。
有了固漏的意识之后,下一步就可以开始补充肾气。每天锻炼也
很简单,无非就是20分钟的铁板躺,300~500次的甩设备,以及9
组踮脚顶。这些并不难,难点在于坚持。坚持锻炼一个月,精气神起
码提升一个档次。可惜很多人,只冲动了前三天……
入伏前后,这5种“扶阳”食物要多吃,有助于补阳气,改善免疫力每年7月16日进入初伏,初伏经历10天,中伏经历20天,末伏经历10天,是一年中最炎热、最为潮湿的40天,稍微一动就会大汗淋漓,感觉全身黏糊糊。
不过,从中医看来,三伏天阳气最为旺盛,正是养阳气的好时机。
然而,长期吹空调或风扇、不节制的吃生冷寒凉食物、作息紊乱或睡眠不足、滥用药物和过度纵欲等不良习惯都会消耗阳气,使得阳气不足,抵抗力减弱,增加患病风险。
因此三伏天应着重吃具有扶阳功效的食物,有助于补阳气,改善免疫力。
生活中常见的扶阳食物有哪些?1、茴香苗茴香苗不仅仅是一种蔬菜,在中医眼中确实一味中药。
茴香苗性温,具有驱寒养阳功效,特别适合体质虚寒、畏寒怕冷者。
茴香苗散发出独特的芳香气味,可以制作成饺子馅,也可以凉拌吃或炒着吃;其中含有的茴香油,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具有健胃和消食功效,适合脾胃虚弱者。
把茴香苗洗干净后,切碎切加入少量杏仁凉拌,能最大程度提高茴香作用,味道清新可口;烹调食物时也可以加入少量茴香,不仅仅调味,而且滋补机体。
2、生姜民间流传:冬吃萝卜夏吃姜,由此可见夏季吃生姜正当时。
生姜不仅仅是调味料,而且也是一味中药,生姜味辛性温,能加快血液循环速度,促进阳气生发。
进入三伏天炎热又潮湿,再加上过度贪凉可损害阳气,所以应适当吃生姜,能帮助平衡阳气,维持身体健康。
坚持吃生姜能促进排汗,帮助排出体内寒气和湿邪;生姜中含有姜辣素,能促进食物消化,缓解食欲不振、没胃口等症状,同时也能预防中暑。
如果不喜欢咀嚼生姜,不妨把红枣、枸杞和生姜共同放在锅中煮成汤,每天喝2~3杯即可。
3、黄鳝三伏天后机体出汗多,能量消耗大,易出现嗜睡和疲惫等,不妨食用黄鳝。
黄鳝性温,起到扶阳功效,维持体内外阴阳平衡。
不过,烹调黄鳝时不能加入温补性太强的调料,比如花椒和辣椒等,以免导致上火。
4、羊肉羊肉性温,具有补中益气和暖中补虚作用,同时也能开胃、保护肾气,达到养肝养肝和明目功效。
扶阳专家卢崇汉推荐三个养生保健方:
一、婴幼儿的“太平汤”。
药方如下:生姜一片、四分之一个桔子皮、小块红糖(约5克)、艾叶三片。
卢崇汉解释说,保护阳气要从小抓起,婴幼儿是至阳之体,不要一点症状就去医院打针打抗生素,损害他们的阳气,婴幼儿的疾病基本分为两类,一是受风寒,二是饮食问题。
这两类问题在早期都很好处理,“太平汤”在成都很多家庭都验证过,没有任何副作用,很能解决问题。
二、预防感冒的药方,药方如下:生姜20克,桔皮一个,红糖10克,葱白3个。
三、扶阳强正汤,此汤由九味组成:制附片60克(漂洗2小时),核桃仁50克,宁枸杞35克,晋归身20克,黄芪40克,潞党参30克,生姜50克,大枣7枚(或小枣11枚),羊肉1000克。
放十多碗水(约5000毫升)用瓦煲煲3个小时,早晚各服一碗,饭前饭后一小时服用。
卢崇汉特别提醒,这个汤适合在夏至和冬至两个节气前后10多天饮用,养生效果非常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药方里的制附片需特别处理,制附片买回来放在盘里,拧开水龙头用小量的流水冲洗它,至少两个小时,直到用舌头舔没有涩和苦的味道。
此方的好处,卢崇汉用一个比喻说明,如果说一盏灯比喻生命之火,喝扶阳强正汤就像往灯里添油。
冬天,踮脚是最好的扶阳方法之一中医认为,手脚冰凉是一种“闭症”,所谓“闭”即是不通,受到天气转凉或身体受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肝脉受寒,肝脏的造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肾脏阳气不足,肢体冷凉,手脚发红或发白,甚至出现疼痛的感觉。
解决方案:运动加快血液循环速度运动升阳。
中医认为,脚与人体全身的经络相通。
“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
俗话说:“树枯根先枯竭,人老脚先衰,养生先养脚”,足底是人体第二个“心脏”,所以关注健康首先从足底开始。
重视足部的保健养生,可起到祛病益寿的目的。
地属阴,脚接触的地气最多,如果不注意足部的保暖,阴寒之气会从脚,蔓延到脚踝、小腿、膝盖、大腿,再深入我们的脏腑里面。
当人年老阳气衰弱时,如果年轻时不注意脚的保暖,会早早拄上拐杖,甚至在轮椅上度过晚年。
年轻是遇见寒冷,总觉自己可以咬咬牙抗过去,但到中老年后,各种关节病就会找上门来。
其实一个动作就可以解决,那就是——踮脚!延用800年的养生方法踮脚跟在古代就早已被运用,原称“敦踵法”,新出土的西汉初期的《引书》中就有“敦踵以利胸中”和“敦踵,一敦左,一敦右,三百而已”的记载。
具有800年悠久历史的导引养生术八段锦,其最后一势动作名为“背后七颠百病消”。
这个动作也正是通过颠脚跟的方式,刺激肾经系统,诱发全身震荡,柔和地按摩五脏六腑,从而起到消除百病的神奇功效。
踮脚尖是个不错的有氧运动踮起脚尖时,双侧小腿后部肌肉每次收缩时挤压出的血液量,大致相当于心脏脉搏排血量。
它不仅有益人的心血管健康,还能锻炼小腿肌肉和脚踝,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
而且,踮脚运动还可以活动四肢和头脑。
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避免损伤膝盖,这对很多膝关节不是很好的老年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锻炼方法。
除此之外,踮踮脚还有很多您意想不到的功效:1、补助肾气肾气虚弱、肾阳不足之人,往往有怕冷畏寒、足跟冷痛、下肢浮肿等症状。
踮脚就可以补助肾气,以促进肾气的通阳气化作用,且效果明显。
2、可以防治腰痛由于风寒湿邪客入膀胱经,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针灸扶阳五法常言道:“用针如用药”,针刺治疗同样离不开“理、法、方、药”和透彻的辨证思维过程。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张慧勇主任医师在临床针刺中以其“重视阳气的调整”及独到的“用阳理论”给传统的针刺治疗增色许多。
余侍诊其左右,亲眼目睹其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气,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及物质基础,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较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属于阳,故临床又笼统地称之为阳气。
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经气、各脏腑之气等等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号爱医讲坛。
张慧勇主任认为,阳气对人体的生长化收藏起着决定性作用。
阳气成于先天之肾阳,赖后天中阳不断补养,以经气为统领,经脉为通路,达于脏腑、表里、内外,不断充实各脏腑组织之阳气,从而使机体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就经气而言,张老认为,阳气又可分阴阳,阳经之气为阳中之阳,喜动主外,易激发;阴经之气为阴中之阳,喜静,主内,在阳经之气的统领下发挥作用。
故临床治疗中应充分调动阳气。
只有阳气充沛,升降出入有节,机体才会生机旺盛,长生而久安。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之上,张慧勇主任医师逐渐总结了一套独到的“用阳理论”。
一、温阳:即温元阳、补中阳。
元阳即肾阳,是诸阳之本,对人体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
元阳亏虚,诸阳皆弱。
中阳,即中焦脾阳,乃诸阳不断接续之源泉,为后天之动力。
只有中阳充盛,不断补充先天元阳,充实诸阳,才能使机体功能正常,此亦为治病本之着眼点。
取穴:关元、中脘。
均用温针。
关元乃元气出入之所,针之能温肾之元阳,补充阳气,通调冲任。
中脘位居中位,为腑之会,乃任脉与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之会穴。
故刺之可通腑、升阳、温中、散寒、助阳。
两穴同用,可先天、后天同补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号爱医讲坛张老用其治一切虚、寒、衰弱之疾,乃“用阳理论”的基本方。
应用举例:①中脘配关元治疗脾胃虚寒、脘腹胀满;②关元配子宫治妇女之宫寒不孕;③关元配水道、加秩边透水道治疗前列腺炎;④关元配水沟、水分、水道,取其益气利水、导泄湿热之功,治疗湿热内蕴之脘腹胀满、纳呆及小便不利等症。
大暑养生重在扶阳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达到一年中的峰值,炎热至极。
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下,人体阳气浮于体表,内部脏腑阳气相对不足,且暑湿之气容易侵袭人体,导致各种不适。
因此,大暑养生重在扶阳,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健康。
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
它就像人体内的小太阳,温暖着身体,推动着气血运行,维持着各个脏腑的正常功能。
当阳气充足时,人体抵抗力强,精神饱满,不易生病;而阳气不足时,人体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如手脚冰凉、容易感冒、疲劳乏力等。
在大暑时节,由于天气炎热,人们往往喜欢贪凉。
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吃大量的冷饮、冲冷水澡等,这些行为虽然能带来一时的凉爽,但却会使阳气受损。
空调房里的低温环境会使毛孔收缩,阻碍阳气的正常散发;冷饮直接进入胃肠道,会损伤脾胃阳气;冷水澡则会使寒气入侵,消耗阳气。
那么,在大暑时节,我们应该如何扶阳呢?首先,饮食调理是关键。
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温性的食物,如羊肉、鸡肉、桂圆、红枣等,以补充阳气。
同时,要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西瓜、苦瓜等。
此外,还可以食用一些具有扶阳作用的药膳,比如生姜红糖水。
生姜性温,能温中散寒;红糖有益气养血、健脾暖胃的作用。
二者搭配煮水饮用,既能补充阳气,又能祛湿散寒。
其次,运动也是扶阳的重要方式。
但在大暑时节,运动要注意适度,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以免中暑。
可以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气温相对较低的时候,进行一些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较为温和的运动。
这些运动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增强阳气。
再者,起居方面也要注意。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晚上不要熬夜,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和修复。
睡眠是人体补充阳气的重要途径,良好的睡眠有助于阳气的恢复和生长。
同时,要注意室内外温差不要过大,避免频繁进出空调房。
另外,艾灸也是大暑扶阳的好方法。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扶阳固脱的作用。
可以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每个穴位艾灸 15-20 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为宜。
艾灸扶阳固本,7个穴位最重要为什么艾灸是补肾的最佳方法?灸法是是针灸学治法的一种。
艾灸对寒热虚证有一定的疗效。
归根结底,其机理在于灸法疏通经络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艾灸是补肾最强的方法。
无毒副作用,直接作用于人体肾脏穴位,作用更为直接。
1、足三里位置:小腿前腿外侧,当小腿低于鼻子3寸时,横指(中指)位于胫骨前边缘。
功效:健脾益胃,补益气血。
适应症: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下降,疲劳,早衰。
张杲的《医说》强调“若要安,三里莫要干”,意指反复灸足三里,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
2、三阴交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边缘后方。
功效:温肾健脾,祛湿利水,调经止痛。
适应症:肠鸣、腹胀、腹泻、月经不调、经期不齐、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
3、神阙位置:位于腹部和肚脐中部。
功效:温阳益气、补肾健脾。
适应症:脾肾阳虚,四肢发冷,面色苍白,精神疲乏,腹泻甚至下里清谷,阳痿,早泄,命门火衰引起的遗精。
4、关元位置:腹部中线脐带下方3寸。
功效:温肾健脾,滋补筋骨,祛寒止痛,调经养血,延年益寿。
适应症:可用于阳痿、早泄、尿频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产后出血等妇科常见疾病、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疾病、中风及一切虚脱损伤。
5、气海位置:腹部中线脐带下方1.5英寸。
功效:强阳强气,恢复阳气,滋阴养阴,调和阴气,延长寿命,预防疾病。
适应症:体质虚弱,阴阳虚证,营防御失衡,下元乏力,寒陈,体弱瘦弱,四肢寒冷,脾胃虚弱,精血虚证,五毒七伤,各种虚证等。
注意事项:阴虚慎用,孕妇禁止使用。
一般来说,春季灸气海,《内经》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气海是生命力之海。
此时,应根据春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艾灸,以助气,追求陈阴,奠定下之基,适应夏季的长短。
6肾俞位置: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低于1.5寸时。
与肚脐平行。
功效:肾、肾脏也;俞、输也。
该穴名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故名。
壮阳补肾的锻炼方法补肾壮阳的3种锻炼方法冷热水交替浴可提高中老年男子的性机能这是一种很古老的增强男子性功能的锻炼方法。
使用冷热水交替浴时,最好在澡盆内充分温热之后再出澡盆,给阴部施加冷水,待3分钟左右,阴茎、阴囊收缩之后再入浴盆。
如此反复3-5次后即可结束,若能每日坚持做“交替浴”,可使中年以后的男性精力充沛、性功能增强、减轻疲劳感、该冷热水“交替浴”,使用淋浴用的莲蓬头,其效果不变。
适用于年轻男子的“空冷式”锻炼法对睾丸来说,盖着被子睡觉不能说是良好的睡眠状态。
如前所述,睾丸生产精子和雄性激素的最佳温度是比体温稍低的温度,所以,阴囊不能良好地散热会影响睾丸功能。
睾丸在应该进行重要活动时,却陷入棉被的闷热之中,这对睾丸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
这就是将阴囊暴露在较凉爽的空气中睡眠,使阴囊能良好的通风散热。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空冷式”锻炼法远比“冷热水交替式”锻炼法方便且更具成效。
如果可能,一年四季都将阴囊暴露在空气中睡眠当然是好的。
但若是在冬季,恐怕要招致感冒。
此时最好盖着被子不穿三角裤睡眠。
若室内装有空调机保持恒温,就用不着把被子捂得太严。
“空冷式”锻炼法对激素的分泌影响极大,且效果极佳。
临床性功能障碍患者中,采用该方法数月之后,精力明显恢复,性生活得以改善。
按摩阴囊具有强化男性精力之效为提高男性性功能,养成用手直接按摩阴囊的习惯是其方法之一,时常按摩,睾丸便会改善循环。
由于可经常不断地供给睾丸以新鲜血液,当然会增强睾丸功能,提高男性精力。
按摩可一日一次,每次2-3分钟即可。
用手指从阴囊上部轻轻揉搓睾丸。
如果时间过长,刺激过强,反而会使睾丸功能低下。
请注意,“过犹不及”只能适得其反。
按摩最好是一日一次,养成每日一次的习惯远比偶尔为之更具成效。
最简单锻炼壮阳的快速方法脚跟是上天赐给那些懒男人们最简单、最有效的保健方法,它在给男人带来健康的同时,也带来了幸福。
有一首歌唱得好——“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让男人在健身之余,还能享受到运动的快乐呢有!这种方法就是颠脚跟,此方法就能实现你的运动健身梦。
冬天踮脚跟才是最好的扶阳方法之一中医认为,手脚冰凉是一种“闭症”,所谓“闭”即是不通,受到天气转凉或身体受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肝脉受寒,肝脏的造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肾脏阳气不足,肢体冷凉,手脚发红或发白,甚至出现疼痛的感觉。
问题交点:血管堵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解决方案:运动加快血液循环速度运动升阳。
中医认为,脚与人体全身的经络相通。
“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
俗话说:“树枯根先枯竭,人老脚先衰,养生先养脚”,足底是人体第二个“心脏”,所以关注健康首先从足底开始。
重视足部的保健养生,可起到祛病益寿的目的。
地属阴,脚接触的地气最多,如果不注意足部的保暖,阴寒之气会从脚,蔓延到脚踝、小腿、膝盖、大腿,再深入我们的脏腑里面。
当人年老阳气衰弱时,如果年轻时不注意脚的保暖,会早早拄上拐杖,甚至在轮椅上度过晚年。
年轻是遇见寒冷,总觉自己可以咬咬牙抗过去,但到中老年后,各种关节病就会找上门来。
一个动作就可以解决—踮脚!踮脚跟是上天赐给懒人们最简单、最有效的保健方法,它在给人带来健康的同时,也带来了幸福。
有一首歌唱得好——“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动能生阳,踮脚跟,能实现你的健身梦。
懂医学的朋友都知道,四逆汤是三阴通用的方子,是一个温里之方、壮火之方,也是一个回阳救逆之方。
而小小的踮脚跟运动,有时候它的功效完全可以抵得上服四逆汤。
踮脚跟在古代就早已被运用,原称“敦踵法”,“敦”亦作“顿”,即顿足跟,也就是我们说的踮脚跟,有利于排泄胸中的积闷之气。
如果你在单位里受了老板的气,可以回到家后踮踮脚跟,心情就会在这一起一落中变得平和了。
踮脚消除百病的神奇功效1、补助肾气脚跟与人体的肾经关系密切,而踮脚跟实际上是刺激了肾经穴位。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沿足跟部上行,最终属肾络膀胱。
人过了30岁后肾气就变得虚弱,肾阳不足,往往有怕冷畏寒、足跟冷痛、下肢浮肿等症状,踮脚跟就可以补助肾气,以促进肾气的通阳气化作用。
扶阳灸的使用方法
扶阳灸是中医疗法中的一种,用于调整气血运行,扶正固本,促进身体健康。
以下是扶阳灸的使用方法:
1.准备工作:选取专业的扶阳灸具,如灸具、灸炉等,并准备好火源。
2.穴位选择:根据个人需要,确定需要进行灸治的穴位。
常用的扶阳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气海等。
3.准备火源:可选择小火把、小火盆、艾绒灯等作为火源,并点燃艾草。
4.开始灸治:将点燃的艾草置于穴位上方,保持一定的距离。
根据个人的感受,调整距离和灸草的温度,使其既可以感受到热痛感,又不至于过于刺激。
5.灸疗时间:一般每个穴位灸烧15-30分钟为宜,具体时间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
6.注意事项:避免灸治时身体受凉,可以在灸疗前后做适当的保暖。
同时要注意灸治的方法正确,不宜过度灸热,以免对皮肤造成损伤。
以上是扶阳灸的基本使用方法,如果需要进行灸治,最好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进行,以保证安全与疗效。
万病皆损于阳气,推荐一个扶阳通络的方法上周我们讲到:进入秋冬季节,人体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阳气受损,加之,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大,超负荷透支体力,致使阳气更加不足。
《黄帝内经》记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有“万病皆损于阳气”的说法。
阳气不足,会出现畏寒怕风、面色苍白或发黑、小便清长、易腹泻、易感冒、易疲劳、白天嗜睡、夜晚失眠、夜尿多、精神无法集中、焦虑等亚健康问题。
冬季防病养生,补充阳气是关键所在。
一方面,是抵御严寒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做储备,避免在春季阳气生发时节,由于阳气不足而导致各种老病复发,新疾衍生。
培补阳气——首选艾灸《扁鹊心书》有云:“扶阳之法,艾灼第一”,艾草,被誉为“百王之草”,乃纯阳之性,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将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进行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培补阳气、驱寒逐湿的作用。
现代艾灸,常配合精油一起使用,因为精油有很好的开穴作用,可以帮助艾草渗透,加强艾灸的功效。
哪些症状适合艾灸?● 寒凝血滞经脉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如: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骨质增生、腰间盘突出、痛经、闭经、面瘫、腹痛等;● 风寒外邪之表证,如感冒;● 脾胃寒胜所致的呕吐、胃痛、腹泻等;● 脾肾阳虚之久泻、久痢、遗尿、阳痿、早泄等;● 气虚下陷之内脏下脱、肛脱、阴挺、崩漏等。
壮补阳气,应选择哪些穴位艾灸?1、中脘穴位置: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在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的缓解胃部和肠道所出现的各种疾病以及症状,例如腹泻、腹痛、食欲不振、恶心、烧心、嗳气、目眩、耳鸣等。
2、关元穴位置:在我们的肚脐下面大约三寸的位置。
功效:长期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的调理气血,并且对于补肾固精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扶阳:百病皆从督脉治,让你阳气十足的三个穴位“▼每晚9点与你聊艾灸|与你说晚安”网友提问:冯名雨老师,我有一些病症,总是反反复复的发作。
导致病症反复发作的根源是什么?有没有彻底解除的可能?病症反反复复的发作,可以解释为自身的免疫力无法抵御病邪,从而导致病症出现。
而免疫力,在中医上我们可以认为是「阳气」。
阳气又从何而来呢?我们可以观察下自己养的小猫小狗,他们是不是很喜欢没事儿就找一个阳光充足的地方,然后往那一趴,就开始晒太阳?其实,晒太阳就是补充自身阳气,提高个人抗病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黄帝内经」中有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意思是:人身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常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
所以,补阳气,提高免疫力,是我们调节病症的重中之重,具体如何补阳气?我推荐三个督脉上的大穴位1督脉■.首先,督脉,它是一条非常好找的一条经脉,基本上就是沿着人体背部脊柱循行的。
我们可以把脊柱当做督脉,但是不能把督脉当做脊柱。
毕竟在督脉上,有28个大穴,其中16个穴位,都在脊柱这条线上。
还有12个穴位没有在这条线上。
想要补阳气,有三个穴位,非常重要,即:大椎穴,至阳穴和命门穴。
2大椎穴■.大椎穴「位置」: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释义」:大椎穴是一个双向调节的穴位。
既可以补阳气,又可以清热邪。
比如夏天在外大汗淋漓的工作,导致自己缺水中暑,此类情况就可以在大椎穴刮痧,有清热解暑的效果。
同时,冬季身体寒凉,脖子容易受风寒导致冷痛不舒服,此时艾灸大椎穴可以激发人体的阳气,提高对于寒邪的抵抗力。
同时,大椎穴也是一个调治哮喘的要穴。
3至阳穴■.至阳穴「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释义」:「至」就是最,所以,至阳穴就是阳气到达顶点,阴阳转换的穴位。
比如有的患者,身体一阵热一阵冷,这种寒热交杂在一起的病症就可以艾灸至阳穴来调节。
扶阳针法简单易学,学会了冬天不再怕冷扶阳针法简单易学,学会了冬天不再怕冷针灸扶阳——立极针法扶助阳气的方法,可以用立极针法,用好了比火神派的方药来的快。
男:左火连,右火串,左火串,右火连女:右火连,左火串,右火串,左火连。
这个针法一扎,很多病人会感觉腰的深处,命门的深处有感觉,有些人是在肚子的深处有感觉,什么感觉呢?命门或者肚子这个深层的地方慢慢的会暖起来。
随着留针时间的延长,暖的程度越来越明显,变成一种温热了,然后留针时间再久一点,热的面积越来越大,慢慢的腰腹之间,暖暖的热热的感觉充满了整个空间。
再扩大地盘往上到了胃这里,到了胸腔里面都有温暖的感觉了,再往下大腿以下一直到脚心,这是扶助阳气的方法。
扎针有个顺序,很重要。
就算你连针灸都不懂的话,也没关系,只要记住这两个穴位以及它的顺序就行了。
大家在临床用的时候,每个礼拜可以扎个两次就行了,最多三次。
不要每天都扎,一个礼拜扎两次,后期慢慢的恢复的好了以后呢,一个礼拜扎一次也行。
每次留针的时间呢,可以稍微留的久一点,有一些很虚很寒的人,留针的时候给他一个缓慢的排寒的过程,让他自己缓慢地去排它。
寒气排出以后,阳气自然就恢复了。
留针的时间,可以四十五分钟左右。
那么我讲的这个扶助阳气的这个立极针法呢,我们扎针的时间呢?在上午针灸的效果更好?我们一般喜欢在九点到十一点之间,扎针效果更好。
这个配穴是非常经典的,大家去试一下,不需要追求特别强烈的针感,医生的手下有那种得气的感觉就可以了,病人可能没有针感,有的话也是很微弱的。
起针的时候也非常讲究,要注意我们起针的顺序。
你说我偏不这么干,那也行,但是我讲的是一套完美的针法,整个过程是一气呵成,你很舒坦,这里面顺序也是很有讲究,你做了以后肯定更好。
当我们扎完了这个立极针法以后呢,病人会有感觉,从腰脐之间产生很深的暖暖地感觉,后来慢慢变热,再后来热的面积扩散,往上扩散到少腹部,腹腔,上腹部到胸腔,往下到脚心。
土分阴阳啊,戊己土,戊土是胃经,己土是这个脾经。
扶阳的四大调治功效展开全文扶阳的四大调治功效古人以天阳之火来补人体所失之阳,是中医养生治未病最高宗旨,不但能达到扶元固本、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养生效果,对失衡的气血还具有非常好的调治作用。
气血是维护生命的本质,生命能够健康能够延续,依靠的就是充足的气血、良性循环。
如果气血虚损,在体内的大循环或人体局部的小循环出现减弱,那么人体整体防御体系或局部防御体系就会减弱,就抵抗不住自然界风、湿、寒、热的侵犯,就会造成内在脏腑的不平衡,气血的淤滞,经络的闭塞,而影响外在筋骨、皮肉的虚损老化,慢慢的而形成了各种疾病。
正如内经所讲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阳温是推动气血的动力,气血在人体内的虚损与循环减弱,主要原因是阳温的不足,人体内气血的生化、运行完全要依靠阳温的热能推动。
如同一壶冷水它不会自然转动,只有在壶底添火加热使冷水升温,水液得温则会运转循环的道理一样。
人体虚弱是气血大循环不好,只要增强人体的整体阳气,就会激发气血的生化和大循环,这也是中医治未病养生的重要思想原理。
那么,局部阳温不足时,会造成气血不运转,气滞血淤,所以会疼痛,所谓寒生疼,不通生痛,这里加把火,加强病灶中心和周围的阳温,来加速局部病灶的气血小循环,通过气血的良性循环将局部的病气代谢消化掉,再利用充足的气血濡养修复病灶,疾病就会慢慢的得以康复。
那么如何扶补阳气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使用灸火补阳,当艾草燃烧时能释放大量的热能,将它对准所需部位薰照,就能使局部快速升温激发阳气,从而增强气血的生化与循环,所以,宋代医学家窦材讲:艾灼第一、附子第二、丹药第三。
说明了灸火是最好的扶阳方法。
另外保持心情轻松愉快也很重要,情绪好可以有效的培补心阳,对身体大有益处,运动亦可养阳,坚持适当的运动是非常好的日常补阳方法,但是运动最好在白天,夜晚是养阴的时候,到入夜后,就应当安静休息,所谓静而养阴,动而生阳。
扶阳的四大调治功效1.阳气充足能够温补元气,增强脏腑的机理功能,提高整体的抗病的能力2.阳气充足能够温通经络,打通人体受阻的经络,保持气血通道的畅通无阻3.阳气充足能够温行气血,将淤滞的气血疏导,恢复气血在体内的良性循环4.阳气充足能够温散寒邪,将人体内的寒气驱散,使经络通畅气血得以循环。
阳气充足百病不生,三个升阳方法要牢记!常常听人提到要补阳,壮阳,扶阳,那么究竟什么是阳气呢,和肾气是一样的吗?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如何补足我们的阳气呢?何为气?《难经》中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是说如果将人比做一棵树,气就是树根,而身体是树干和树叶。
根深才能叶茂,气长才会命久。
老百姓把人死叫“断气”,指的就是人活一口气,人死则气散。
气是构成世界物质的本源,人体的气充斥于全身无处不在,按分布及特点不同,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等五气,这些统称阳气。
阳气释义在几千年的中医文化中,阴是指人的身体,阳是指人体具有的能量。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
古人云: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成生机;人身立命就是一个火字,真气命根也,火种也,人活一口气,即此真气也。
阳气就是真气,储藏在肾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气,常说的元气大伤,即是伤了阳气。
黄帝内经中讲“阳化气,阴成形。
”阳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阴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
如果身体没有了阳气,就成了一幅空的躯壳,就会死亡。
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
阳气来源及消耗阳气来源有二:一为先天性的,来自于父亲和母亲,二为后天性,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
保阳气,益阴精。
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的一条重要原则。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
《内经·灵枢》上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
损与日至。
”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
六种损阳恶习01,早餐过饱;02,贪凉;03,熬夜;04,太晚剧烈运动;05,早上洗澡;06,心态差。
现代人常常会出现浑身无力,精神疲乏,失眠健忘,脾气暴躁等亚健康症状,甚至有的女性不到四十便提前进入更年期,这些疾病都是由于阳气消耗过度所致。
人的正常机体运转、工作、运动、性生活、情绪波动、适应气温变化、修复创伤等各项活动都是需要消耗阳气的。
民间常用补阳方法十则2005-1-14 17:24【大中小】补阳方阳,是指阳气。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解释说:所谓阳气,就好象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万物便不得生存。
人若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这样,生命就要停止,足见阳气对人体生命活动是多么重要。
补阳法,适用于阳虚之人。
所谓阳虚,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火力不足”,如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年老体弱的人,往往容易感觉手足不温,畏寒喜暖。
人们把这种情况叫做“火力不足”,即阳虚。
[方一]羊肾1对,肉苁蓉30克,黄酒、葱白、生姜、食盐各适量。
羊肾去外膜,冲洗干净,切碎备用。
肉苁蓉用黄酒浸泡一宿,去皱皮,细切备用。
羊肾、肉苁蓉放人锅中,加清水、黄酒、葱白、生姜、食盐,煮至熟烂即成,空腹进食。
本方有补肾阳,益精髓功效。
适用于肾虚劳损,阳痿,腰膝冷痛,下肢无力。
本方出自《圣惠方》,原方用于“五劳七伤,阳气衰弱,腰脚无力”,为治疗肾虚精亏的常用方。
劳伤日久,或久病体虚,肾脏耗损,阳虚精亏,则见劳损和阳痿等,法宜补肾阳,益精髓。
方中以羊肾为主,补肾益精,以肾治肾;以肉苁蓉为辅佐,补肾阳,益精血以增强羊肾补肾功效。
两者合用,共成补肾阳,益精髓之方。
本方补益之力较强,阳气阴精并补,诸肾虚症皆可选用。
此外,《饮膳正要》也载有本方,用白羊肾、肉苁蓉、羊脂、胡椒、陈皮、荜茇、草果,煮作羹食,名白羊肾羹,“治虚劳阳道衰败,腰膝无力”。
《食医心境》单用羊肾煮作羹食,其补益之力减弱,用于“肾虚劳损精竭”。
[方二]麻雀5只,粟米100克,葱白、生姜、素油、食盐、黄酒各适量。
麻雀去毛及内脏,冲洗干净,切块备用。
素油倒入炒锅,烧热,放入雀肉、黄酒、食盐、葱白、生姜,炒熟,加入清水和淘洗干净粟米,煮至粥成。
本方有壮阳益精功效。
适用于阳虚羸弱。
本方出自《养老奉亲书》,原方用于“老人脏腑虚损羸瘦,阳气乏弱”。
为壮阳益精常用方。
若日久失于调摄,或久病失于调治,脏腑亏损,阳气衰弱则见阳虚羸瘦,法宜壮阳益精。
1 / 3
三大扶阳方法
【导读】很多人看到小道经方中经常写一些四逆辈的方
子,推荐的附子理中丸和金匮肾气丸,一直有不解和质疑~
为什么总是以四逆汤打底开方?为什么总是推荐这些丸药
呢?其实,背后的秘密是因为“阳气”,万病损于阳,小编
带您解开这个秘密~阳气今日小满《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
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说明阳气在人生中何其
重要,比作天与日,贯穿始终,主宰命运,有阳则生、无阳
则死。因此,固护一身之阳气,可葆生命活力。现代人尽管
病情不一样,但是一摸脉象,很多都是沉细无力,有的还伴
有胸闷、手脚冰凉、气短等现象,这些都是典型的阳气不足
的表现。《内经》上说”阳主阴从“,这句话其实也说明了
阳气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例如,想把煤炭中的能量利用,
需要一把火将其燃烧,这把火就是阳气的力量。放到人体也
一样,能量需要阳的力量才能更好的应用。扶阳方法今日小
满、宋代的著名医学家窦材,写了一部医书《扁鹊心书》,
书中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他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
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①艾灸扶阳的重要穴位,古今长
寿者必灸之穴——关元、足三里的长寿灸法。关元是小肠经
的募穴,小肠经也属火,用小肠经的火来温补任脉之阴,增
2 / 3
加身体的气化能力。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多气多血,
增加胃肠蠕动,强壮脾胃。古人说的灼艾,实际上是瘢痕灸,
但是现代人很少采用此法,平时大家可以在用随身灸或者悬
灸即可,每天每个穴位10分钟左右,艾灸前后一定多注意
补充津液,多喝粥、汤类。②丹药丹药,主要成分为矿物,
以铅汞等金石品为主。《扁鹊心书》提到的丹药名为太上金
液丹,以硫黄为主,扶阳祛湿。中西医结合第一人张锡纯受
丹道医家的影响,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主张服用
生硫黄来回阳,他认为生硫黄回阳效果比人参还好,能兴垂
绝之阳。硫磺(药用)可以补命门火,在医师指导下。一般
可以每天服用10g-15g左右。③附子东汉的张仲景,在其《伤
寒杂病论》中创立了很多带附子的汤药,像附肾气丸、附子
汤、四逆汤等方剂。一般来说,生附子有入里,破里寒的功
效,炮附子能走表,这是二者的区别。经典方剂中用的是生
附子,恢复的是在里的功能。在服用四逆汤的过程中,很多
人会出现”瞑眩反应“,排病反应,这些反应使得很多不明
白真正医理的人感到恐慌,也使得很多中医师不敢给病人开
四逆汤。其实,这些反应都是有效反应,不会真正的开好四
逆汤,也是失去了治病的一大利器。扶阳方法很多人看到这
里,就在想,小道经方难道是火神派的?其实不然,小道经
方认为,阳气固然重要,但是在扶阳的过程中,也不要忘记
了对津液的固护。一个人生病了,好比是一个穷人,阳气的
3 / 3
作用是让这个人拥有赚钱的本领,只要有了赚钱的本量才能
从根本上摆脱贫穷,但是咱们不要忽略了,赚钱的本量不是
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这个穷人饿死了咋办?所以在过程
中,可以先借点钱给他,慢慢地等到他有了赚钱的本事。放
到咱们身体上,如果只强调扶阳,身体可能是极不舒服的,
这时候别忘了”存津液“的重要性。比如在四逆汤中加入生
地,就是这个道理。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更多
精彩的养生内容、健康咨询,不一样的中医知识,欢迎关注
微信公众号:小道经方
(注: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只是收取少量整理收集费用,请
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