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柏拉图哲学
- 格式:ppt
- 大小:852.50 KB
- 文档页数:24
柏拉图主义
柏拉图主义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创建并发展。
柏拉图主义重视形而上学的研究,强调理念的存在与普遍性。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理念是超越物质世界的永恒而不变的真理。
柏拉图主义认为,通过思维与直觉的力量,人们可以领悟理念,达到对最高真理的认知。
在柏拉图主义的哲学中,最著名的概念之一是“理念之洞穴”。
柏拉图用这个寓言来形容人们对真理的认知过程。
他认为,人们生活在一个象征性的洞穴中,只能看到洞穴壁上的影子,而无法看到洞穴外的真实世界。
只有通过哲学的思考和思维的提升,人们才能逐渐认识和理解理念的真理。
在柏拉图主义的体系中,合乎道德、公正、善良和美德是至高无上的价值。
柏拉图主义强调个体的精神提升和灵魂的净化,通过道德修养和智慧的培养,人们可以实现自我完善和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
另外,柏拉图主义也对政治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提出了完美国家的构想,认为理性和公正的统治者应当领导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他强调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主张通过协作和合作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
总的来说,柏拉图主义是古代哲学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深刻内涵的哲学流派。
通过思索理念之美、之善、之真,人们可以获得内在的智慧和道德灵感,实现心灵的升华和生命的价值。
柏拉图主义的思想贯穿古代和现代,对哲学、宗教和人文学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柏拉图的思想主张总结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思想主张在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柏拉图的思想主张进行总结。
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以对智慧、真理和美的追求为中心。
他将现实世界分为两个层面:感觉世界和理念世界。
感觉世界是我们所见到的世界,也是变幻不定和有限的;而理念世界则是超越感觉世界的存在,是真实、稳定和无限的。
在柏拉图看来,感觉世界是不完美的,它是一种幻象的产物。
只有通过理性和智慧的追求,人们才能够接触到理念世界的真理和审美价值。
对柏拉图来说,真理和美是一体的,它们都存在于理念世界中,是智慧的目标。
柏拉图认为,人类的灵魂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欲望、意志和理性。
欲望部分负责人的感官需求和欲望,意志部分负责人的行动和决策,而理性部分则是最高级的部分,负责人的理性思考和追求真理之道。
在理想国(The Republic)中,柏拉图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政治和社会模型。
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由哲人统治的城邦,哲人是理性和智慧的代表,能够为全体公民带来真理和正义。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哲人的统治,社会才能达到最高级的公正和幸福。
此外,柏拉图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理性和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接触真理和美。
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格和道德价值观。
柏拉图的政治和社会观点遭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他的政治体系过于理想化,缺乏实际可行性。
另外,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对真理和美的追求,有时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然而,无论是赞同还是批评,柏拉图的思想都是哲学史上重要的贡献,它们对西方哲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柏拉图的思想主张可以概括为对智慧、真理和美的追求。
他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稳定和无限的,而感觉世界只是一种幻象。
柏拉图强调了理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智慧追求,人们才能够接触到真理和美。
一,如何理解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
“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
柏拉图把其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可以翻译为“理念”(相当于英文Idea)或“型相”(相当于英文form )。
“理念”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
理念或型相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
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
在柏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的世界,后者是可知的世界。
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
他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
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
由于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型相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个别概念和它所归属的普遍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可能达到等同的程度。
一个东西分有了什么样的理念型相,它就是什么样的存在;分有到什么程度,就与理念型相相似到那种程度。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
“摹仿”(mimesis/imitate)是一种技艺活动,摹仿的复制品和被摹仿的原型之间没有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之间那种逻辑关系。
柏拉图把技艺的观念引入摹仿说,解决了一个逻辑分析解决不了的问题:认识内容何以能与认识对象相似?柏拉图把技艺分为神圣的与人工的两种,制造者也分为造物主和工匠两种。
不论造物主还是工匠,他们所制造的产品都是对思想中一个原型的摹仿。
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所谓的理念实际上是指一类个别事物的共性,它是理智的对象。
“理念”阴性是idea,中性是eidos,来自动词“看”,变成名词后就引申为“看到的形(型)相”。
“理念”(Ieda)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Form)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
▪“理念”具有以下特征:▪1、本原性: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它外在于并且先于感性的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是个别感性事物的范型,感性的个别事物是它的摹本。
▪2、超感性:理念只能为理性所把握。
▪3、不变性和永恒性。
▪4绝对性:理念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
▪5、客观性:理念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
▪6、真实性:现象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虽是可感知的,却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只有理念是真实的存在。
▪7、完善性和目的性:《斐多》里“相等”的理念。
▪8、单一性和多数性:同类事物只有一个理念,不同类型事物有相应的不同类型的理念。
▪9、等级性:具体事物的理念-关系的理念-性质的理念-数学理念、伦理理念、政治理念-善的理念。
▪柏拉图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完备的体系,其影响至今犹存。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A.Whitehead)说,全部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注脚。
海德格尔也明确地说,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
这些断言以夸张的方式强调了一个事实:柏拉图关于哲学对象、性质和方法的思想已成为西方哲学的普遍特征。
▪柏拉图主义的基本特征:▪1、以“分离学说”为特征的实在论: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理智和感觉;普遍和个别;本质和现象;知识和意见。
▪2、以“善”为最高原则的本原观:善不仅是伦理目标和原则,还是统摄万物的终极原因和解释原则。
▪3、以灵魂为核心的人性论:人的生命活动、认识活动和社会活动都取决于灵魂本身的性质和构造。
这种灵魂观的要义是贬低身体、崇尚理性以及强调灵魂的独立存在。
▪4、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道德实践:柏拉图主义者把道德实践当作灵魂对善的狂热追求,这种追求要求思辨和情感两方面全身心的投入,摆脱肉体的束缚,达到迷狂境界。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对于西方的政治学甚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无疑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篇一哲学与政治: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探析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对于西方的政治学甚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无疑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只有启蒙所形成的“开放洞穴”使政治成为可能,也使得“政治哲学”成为必要,进而使得哲学与政治,睿智的认识与实际的行动形成合力。
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政治哲学中最核心的学说之一。
在《理想国》中,他从“正义”出发构建了哲学王统治的城邦国家,通过洞喻故事把正义城邦何以可能的问题转化为囚徒解放问题。
囚徒解放既涉及囚徒个人的解放,更重要的是囚徒群体的解放。
前者的核心是困境中的某个囚徒走出洞外成为自由人,即哲学家的造就问题;后者是这个哲学家重返洞内去解救同伴,从而使自己转变为哲学王的问题。
如何造就哲学王以及哲学王如何建构正义城邦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主题。
不过,柏拉图在论证这一主题时,其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转变,并逐渐把教化与强制、统治与民主、正义与法治联系了起来,以构建他的正义城邦,作为对现实腐败的城邦政治的批判。
一、“哲学王”思想的渊源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的他是民主政治的拥护者。
不过,公元前431-404年,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长达28年的战争,使得雅典的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人口锐减,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社会矛盾纷呈的状况下,民主政体的弊端日益暴露:民众们虽然参与城邦政治,但却不知怎样参与,多数是凭借个人的好恶来做决定,这就容易被极少数政治家利用做出一些不明智的决定,再加之个中原因,雅典战败,民主文明的繁荣时代也宣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