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廖志峰治疗胃气不降经验总结

廖志峰治疗胃气不降经验总结

廖志峰治疗胃气不降经验总结
廖志峰治疗胃气不降经验总结

廖志峰治疗胃气不降经验总结

胃气不降见于消化系统多种疾病中,表现为嗳气、呃递、上腹胀、便秘、反酸、口苦、胃脘痞闷、胀痛等。目前临床治疗多以消导理气,化积导滞等法。廖志峰名中医经数十年经验积累,总结了一些系统性的经验,汇总如下:

1化滞降胃法:此法适用于饮食积滞引起的嗳腐吞酸、胃痛、胃胀、拒按、恶心、呕吐等,舌苔厚腻,脉滑。常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及木香槟榔丸加减。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运化之枢,脾胃为病,胃少受纳,脾不健运,“食不消,脾不磨”,致饮食积滞,常加消导之品炒莱菔子、焦山楂,该症可见于脾胃气虚、胃阴虚、肝胃不和、肝脾失调等证型中。

2通腑降胃法:便秘,腑气不行,中焦郁结,胃气不降而上逆。胃宜降则和,腑以通为补。常用火麻仁、郁里仁、瓜篓仁、杏仁、桃仁、丹参等,润肠通下,使腑气下行,地道通畅,而降上逆之气。大便秘结者,以大黄通腑导滞。

3调肝降胃法:又分舒肝降胃和清肝降胃法。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则见嗳气呕逆。临证指南医案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临床症状在胃,实病根在肝,故:治肝可以安胃。肝与脾胃同居中焦,肝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脾胃气机得以升降,疏肝、柔肝、平肝可降胃气。以柴胡舒肝散、四逆散、逍遥丸加减。又见胆胃郁热,邪热袭胆,胆失泄降,致胃失通降,脾随肝升,胃随胆降,治疗宜黄连温胆汤加消导之品清胆热以降胃气。

基于胃主通降理论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的产生

170 环球中医药2017年2月第10卷第2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ebruary 2017,Vol.10,No.2 四理论探讨四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科研基金资助项目(Z141100002214012) 作者单位:100700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尹晓岚 (博士研究生)二陈婷(博士研究生)二田亚欣二段园志(硕士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马祥雪(博士研究生)];中国中医科学院 西苑医院脾胃病科(王凤云) 作者简介:尹晓岚(1988-),女,2015级在读博士研究生三研究 方向: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三E?mail:cristinayxl@https://www.doczj.com/doc/f17556044.html, 通信作者:王凤云(1973-),女,博士,主任医师三研究方向:中 西医结合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三E?mail:wfy811@https://www.doczj.com/doc/f17556044.html, 基于胃主通降理论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的产生 尹晓岚 王凤云 陈婷 马祥雪 田亚欣 段园志 【摘要】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与中医学 吐酸” 食管瘅”等病相类似,基于中医古籍研究及胃腑本身生理病理特点,多数医家认为GERD 的主要病机为胃失和降,其与GERD 的典型症状二不典型症状及食管外症状的产生密切相关三临床上以 通降法”为原则治疗GERD 往往能够收效,相关的基础研究也已阐明通降胃气类中药可能参与调控GERD 症状产生机制三全文着眼于从胃主通降的角度阐释GERD 症状产生机制,以期进一步为中医药治疗和改善GERD 临床症状提供理论支持三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胃主通降; 吐酸; 通降法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7.02.009 Discussion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tomach unobstruction and de?scending YIN Xiaolan ,WANG Fengyun ,CHEN Ting ,et al.Graduate schoo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Fengyun ,E?mail :wfy811@https://www.doczj.com/doc/f17556044.html, 【Abstract 】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correspond to acid regurgitation” pyretic abundance of esophageal ”in Chinese medicine.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cient books and pathophysiology of gastric,most clinicians of Chinses medicine think that stomach qi rising can induce the typical symptoms,a typical symptoms and extraesophageal symptoms of GERD.Treatmen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dredging and descending method”can take effects,related research has also been elucidated that dredging and descending stomach qi medicine may be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GERD symptoms.This paper is from the view of stomach dredging and descending to provide the theory support for the treat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ymptoms of GERD in clinical treating.【Key words 】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Stomach advocates dredging and descending; Acid regurgitation; Dredging and descending method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类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甚至咽喉二口腔或肺部中,引发不适和/或并发症的疾 病三本病的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不典型症状表 现为胸痛二上腹痛二上腹烧灼感及嗳气,同时可伴随诸如咳嗽二咽喉痛二哮喘二牙蚀症等食管外症状[1]三临床上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二糜烂性食管炎和Barrett 食管三种亚型三本病全球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具有57%~90%的复发率[2]三根据2013年美国GERD 诊断与治疗指南[3],目前GERD 的治疗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不良生活习惯的干预,如肥胖人群(BMI≥25kg /m 2)进行减重二夜间GERD 发作患者适当提高床头和避免睡前2~3小时进食二戒烟二戒酒及停止进食可引发胃食管反流类食物;二是药物治疗,如抑酸剂二促动力剂二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剂等;三是手术治疗,如胃底折叠术等三上述方法的疗效评价均提示不良反应明显,症状缓解有限,近年来,大量

朱进忠成才经验总结

朱进忠成才经验总结 一、学医经历 我1933年5月14日出生于河北省定州市的一个小山村,10岁起随父亲与兄长学医。之所以选择学医,一是家庭氛围的影响,二是兴趣爱好,再者抱有行医济世的美好愿望。其后于1956-1962年在北京中医学院学习,期间聆听了多位名师的指点及临症实践。1976-1977年(1年半)参加全国中医研究班进修,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聆听了全国多位名师的点拨。我个人的学医形式主要是家传、科班与从师三种形式,先后师从朱好生(启蒙老师)、方药中、刘渡舟、李翰卿等,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方药中、李翰卿两位老师。方药中老师的理论渊源来源于经典著作与辨证论治方法,学术成就主要是辨证论治七步法。李翰卿老师的理论渊源来源于仲景学说且兼收并蓄,学术成就主要是经方运用及宫外孕非手术疗法。启蒙教材主要学习四言举要、汤头歌诀、内科讲义、药性四百味等,最能解惑受益的书籍有: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素问、类经、东垣医书、朱丹溪医书等。 使我开悟的事件有:1、亲眼常见家父朱好生,家兄朱庆丰应用中医、中药、针灸等在农村治好了很多在北京、天津、保定、定县、邢台等大医院治疗无效或判定为不治之病的病及政府和患者送的刻有“功同良相”、“术妙青囊”、“医胜中西”、“人民的好医生”大量匾牌。2、亲自领受了家兄根据相似理论和天人相应的理论妙解难治大病和进行发明创造的大量事实。3、亲自聆听和亲眼目睹了刘渡舟老师讲伤寒,用伤寒法,秦佰未老师讲内科,分析治疗内科疾病法,方鸣谦老师学医案写医案法,方药中老师辨证论治的分析问题法,李翰卿老师在临床时辨比例和方中有药与药中有方方法,朱颜老师的分辨药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用药法,赵锡武老师临床的分辨表里寒热法等取得的临床效果和治学方法。4、学医不久即亲自治好了一例高热昏迷和一例泄泻昏迷的患者,并成功的用中药治愈了一批用斯锑

马一乾治疗肾病经验总结

马一乾治疗肾病经验总结 发表时间:2011-11-22T13:36:00.6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9期供稿作者:白晶梅[导读] 马老师运用清热使肾不受煎迫,利湿则热势必孤,如此湿热清利则精微无外泄之虞,尿中蛋白自消。白晶梅(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兰州 730050)【中图分类号】R25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9-0285-02 我的老师马一乾副主任医师是甘肃省著名肾病专家,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博古通今,衷中参西。马一乾主任在工作中特别强调中西医并举的方法,既强调中医的辨证论治,也注重西医的诊断方法和特效药的使用,且以疗效来判定选择使用何种方法与药物,在肾脏病的中西医诊治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本人有幸随师临证,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肾性蛋白尿 1.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马老师认为人体内蛋白为有形之质,属阴,性本凝聚而沉降,依据阴阳升降原理,正常情况下随阳气之升散而输布于各脏腑,进行各种生化的生理活动。如人体阳气衰弱,升散性、动性不足,则可因其沉降性而从尿中漏失,另一方面如阳的温散性、动性太过,蛋白亦可因其过分温动而从尿中漏失。因此,治疗蛋白尿必须从调节阴阳着手。如果由于温热阳邪引起,当以清利法治疗;如为阳虚气弱所致,当以升阳益气法治疗,总之,阴阳平衡而蛋白自消。 1.2治疗方法 1.2.1清热利湿法温热阳邪当以湿热为主,既可由外感湿热邪毒郁遏肌表内归脏腑,又可因水湿内停郁而化热所成。湿热内蕴交织于下,肾受其熏灼,失其封藏之职,精微被迫外泄而成蛋白尿。马老师运用清热使肾不受煎迫,利湿则热势必孤,如此湿热清利则精微无外泄之虞,尿中蛋白自消。临证常用药物有:金钱草、车前草、薏苡仁、石韦、赤小豆、苦参、地肤子、黄柏、玉米须、白花蛇舌草等。 1.2.2健脾益气法如果脾气虚衰,升降失常则清气不升,清阳不能敷布精微不能归藏,随尿下流出现蛋白尿。马老师认为健脾益气可鼓舞脾气,升清降浊,使清浊各行其道,尿中蛋白得以消除。临证常用药物有:党参、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苡米、白扁豆、莲子肉。 1.2.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疗慢性肾炎,消除蛋白尿,采用激素强的松口服,是西医学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副作用较大。针对强的松所造成的阴虚阳亢证,马老师用知柏地黄丸加减,益肾养肝,滋阴潜阳。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常见的症状,临床上见到持续性蛋白尿往往意味着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马老师从阴阳平衡入手,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值得我们效法。 2 肾性血尿 中医认为,人体内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脏腑、气血功能的正常协调。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肺主气而朝百脉,肾藏精,精血同源。当各种致病因素导致五脏功能失调,血液不能正常运行脉中,而溢于脉络之外,由膀胱排出,则发生血尿。马老师论治血尿,多采用以下三法: 2.1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此法最为常用,多适用于湿热下注膀胱证。常用药物有:金钱草、瞿麦、泽泻、木通、黄柏、生地、大小蓟、地榆炭、仙鹤草、琥珀、生甘草,其中用量可根据病性不同而相应增减。 2.2滋阴降火,养血止血适用于肝肾阴虚,相火偏旺,灼伤脉络,血不归经所引起的血尿。患者多伴有口苦咽干、潮热盗汗、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或舌有裂纹、脉细数等症。在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的同时,马老师多运用知柏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 2.3辨病用药急性肾炎的血尿,治以清热利水为主,常用小蓟草30g、白茅根30g、生蒲黄15g,并随症加减。慢性肾炎中隐匿型出现血尿,有的患者没有自觉症状,应以扶正为主,即取调理脾胃加益气养阴止血药,常用太子参30g、生黄芪12g、生地12g、女贞子12g,山药15g。慢性肾炎中普通型出现血尿,则以气阴两虚为多见。治疗上应重用黄芪约30g左右,并取生地12g、知母10g,以知母之润制黄芪之燥。 血尿在中医属血症的范畴,马老师认为血尿的产生主要是湿热下注,治疗上也以清热利湿为主,同时要辨病与症,另外,不要单纯止血,还要注意活血,对临床多有启迪。 3 对肾性水肿的认识和治疗 3.1病因及分型肾性水肿的病因,马老师认为外因为外感风邪水湿、疮毒与过劳,内因多责之于脾肾虚损。病机为在这些外因和内因的作用下,水液的正常运行发生障碍,遂潴留于体内而为水肿。马老师认为肾性水肿的急性期以邪实为主,证侯多属阳。肾性水肿的慢性期以正虚为主,邪实为辅,或虚实并重,证侯多属阴。 3.2辨证论治马老师认为肾性水肿在急性期,西医的利尿效果较好,而对慢性期的肾性水肿中医中药则疗效甚好,常有标本同治之效。在治疗此类疾病中,要抓住正虚与邪实的比重,分清肺脾肾三脏的主次,掌握急性期与慢性期的特点,重视气、血、水三者的调治,并总结出治疗肾性水肿六法:常从宣肺健脾、温肾育阴、行气治血七个方面论治。 马老师在辨证用方选药时,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在肾性水肿以瘀血内阻,水湿停留为主要证型时,常在选方用药时加入益母草30g,以重剂取效,益母草辛凉微苦,归肝、肾经,在活血化瘀,调经利水治疗有显著作用。如在肾性水肿的治疗中,以咽喉肿痛持久不愈,马老师常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或服成药喉疾灵片,清热、解毒,散肿止痛,连续服用直至咽部好转。尤其要注意的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用量,麻黄5g、连翘15g、赤小豆30g。

中药治疗顽固性失眠经验总结

中药治疗顽固性失眠经验总结 发表时间:2019-12-26T15:43:30.6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33期作者:刘桁兆[导读] 为了治疗失眠,很多中成药制剂应运而生,这为很多人改善和解决了失眠的问题。 (成都西华医院中医科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失眠中医称为不寐,是目前社会生活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市场中有很多治疗失眠的中成药,这为很多人改善和解决了失眠的问题,但也有很多人最终不得不通过长期服用“安定”来保证睡眠。本文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阐述了对本病辩证施治的临床思考和经验,以便更好地解决失眠。 【关键词】中药;失眠;辨证治疗【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3-0214-02 随着现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失眠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工作生活质量。 为了治疗失眠,很多中成药制剂应运而生,这为很多人改善和解决了失眠的问题,但还是有一部分人最终不得不通过长期服用“安定”来保证每天4~5个小时甚至更少的睡眠时间。 中医是能够解决顽固性失眠吗?我们来看看临床中常用的几种中成药制剂包括:百乐眠胶囊、甜梦胶囊、活血安神合剂,以及临床医生经常使用的治疗不寐用以加减的基础方药包括:归脾汤、酸枣仁汤等,以上药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含有不少滋阴补血类的中药,并在此基础上或多或少进行了健脾胃、安神、活血清热的中药配伍;这样程式化的配伍模式对于治疗失眠有没有用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为什么临床上还有那么多人吃了类似的药物却达不到相应的效果呢?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医的效用就要将中医辩证的原则灵活运用到对于顽固性失眠的临床治疗中。 首先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不寐”的病因病机,其病因主要有:饮食因素、情志因素、禀赋差、心胆气虚、年迈、病后;主要病机为:肝脾心肾的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心神失安,对于不寐的辩证首要辨虚实:其实证由心火、肝火、痰热内扰使心神不安,虚证由心脾虚、心胆虚、阴虚内热致心神失养[1];不寐久病多伴发瘀血和虚实症夹杂;为了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我们可在补益气血的同时多加入运脾健胃的中药,在辩证治疗的基础上多加入安神镇静的中药; 失眠的实证除了有心火、肝火、痰热引起外,还有饮食积滞导致的“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因素;用药上我们常选用于清热、清火、化痰消食类中药;而针对虚症我们则着重于选用补阴养气血类药。临床很多医生习惯着重从虚证方面着手来选方用药治疗失眠,而相对从实证方面考虑问题的较少。实际上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越容易导致精神紧张,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火内扰,患者可能因为急躁易怒而失眠,这是现在青中年患者失眠的一个重要实证因素。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有时会因为某些原因忽略望闻问切的诊断流程或单纯地根据经验来开方下药,准确的诊断始终是我们准确用药的前提;拿望诊来说:通过患者双眼神气和面色可以初步判定患者的虚实,如果满面通红、眼光炯炯有神的属于实证,而面色萎黄、苍白、两颧潮红的属于虚证;在实际的诊疗过程中对于外表非典型的患者我们需要配合望舌来辅助诊断,例如:胖舌大有牙齿印且苔白厚,或苔白厚泛黄,这属于脾胃阳虚,痰食积滞或化热;舌尖或舌边有疱疹或溃疡伴疼痛和舌红,这可提示为心火或肝火。从闻诊来看:患者声音洪亮、宗气充沛为实证;患者口中气味臭秽,可为脾胃食积化热所致;患者久病声音虚弱、断续不连多为虚证。除此之外通过患者胁胀、痰多、口苦、口干、多汗、心烦等伴随症状以及患者脉象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诊断辨证。 下面我们来看看临床中不寐也就是失眠的具体分型,比如在虚的方面是气、阴、血哪个方面虚,还是三个方面都虚,一般患者如果入睡困难多为阴虚为主,睡后易醒多为血虚为主[2],心胆气虚的患者易睡中时时惊醒;在实的方面分为了痰热、心火、胃火饮食积滞、肝胆湿热;还有很多患者是虚实兼而有之,综上只有依据准确的辩证诊断来对应地加减选方,我们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我们在具体处方下药时对于中药的性味归经也要十分熟悉,否则就算我们的辩证诊断是准确的,因为用药的失误一切也会前功尽弃,比如我们用黄芩去清心火,用白芍去补心血,这些都是我们对于药物的归经不熟悉才会犯的错。 临床中患者的伴随症状能很好地辅助我们的辨证诊断,例如失眠的同时伴有顽固性出汗:长期顽固性出汗很容易造成阴虚,且津能载气,长期出汗造成阴虚的同时也可能伴有气虚;如果患者是明显的盗汗,那一定有阴虚;如果是明显的自汗,那一定有卫气虚[3];如果患者潮热或身热不扬或吃饭时头汗明显,同时舌红苔黄厚,脉数,那一定有湿热蕴结;下面举一个临床中曾遇见的众多顽固性失眠患者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患者女,55岁,绝经7年了,有2+年的长期失眠病史,长期靠口服2粒艾司唑仑片才能入睡5小时左右,个别时候口服艾司唑仑片要达到3粒才能起效,长期间断口服中药以及各种治疗失眠的中成药,包括百乐眠胶囊、归脾丸、天王补心片等,失眠的情况长期得到良好改善,患者有多年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病史;见到患者时,患者表情淡漠,说话时很用力,且说话时显激动,患者诉胃口很好,但大便秘结,4到5天解一次,平时生活中有疲劳感,常感到口苦;患者舌苔白厚,脉像上比较明显的是:肝脉洪数有力,脾胃脉沉;通过以上我们列出的患者症候能初步地对患者进行辨证诊断了:由患者有多年的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病史,且平时有疲劳感,大便秘结,舌苔白厚,口苦,脾胃脉沉我们可以知道患者脾气不足,运化不良,饮食热积于内,中医所谓的胃不和则卧不安,因此消食补气健脾通大便利湿是我们治疗患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患者肝脉洪数有力伴口苦,说话激动,结合患者长期睡眠差肯定会引起心情不畅,情志久郁化火;由此我们能初步判断患者当前的情况:饮食内积化热,脾气虚,肝有火热;在选方用药上我们可以考虑清肝热补气健脾消食通便的方药加减,久病多瘀,我们可以加入活血行气的药;火热和久病均能伤阴,不寐的病机有肾水不能滋心火,我们还可以加入养阴柔肝和补肾阴的中药,同时加入适量安神镇静的中药[4],这样我们大体的治疗选方用药的方向就出来了:我们可以选择以清肝火为主的龙胆泻肝汤为加减,也可以选择以健脾祛湿通便为主的参苓白术汤合承气汤为加减;患者虚实症兼有,考虑患者久病体虚且其实证有因虚致实的因素,因此开始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以健脾祛湿通便为主的参苓白术汤合承气汤为加减的基础方;看看患者之前长期服用过的中成药:百乐眠胶囊有清热补阴血安神的作用,但健脾消食的功能相对较弱;归脾丸是起健脾补血安神作用的中成药,但缺乏清肝火祛胃热的作用;天王补心片是以补养阴血安神为主的成药,同样也不能面面俱到解决所有问题;最终我们确定的用药为: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磁石、丹皮、栀子、厚朴、大黄、黄连、白芍、郁金、生地、石菖蒲、石决明、首乌藤;患者服用3剂后口服安定减为了一片,晚上能保证6个小时睡眠。下面再强调一下注意药物归经的问题,比如麦冬是补阴药但不入肾经,因此选用麦冬来补肾阴不是很适合;黄柏是清下焦湿热,因此用黄柏来清脾胃热也不适合。

猪高热病的治疗方法

猪高热病中兽医之降热途径 中兽医将感受温热病邪所致的以发热为主的一类外感病证总称为温热病或称温病,其中与现代兽医学的很多急性传染病有着密切关系。现流行的所谓的“猪高热病”,也应在温病之列。 对于温病,中兽医常用的辨证方法是卫气营血辨证。从生理角度看,卫、气、营、血都是动物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按其所处部位来看,卫居于最外,向内就是气,再向内进入脉管就是营,然后就是血。他们具有浅深外内的差别。 病邪侵犯机体是由外向内的侵袭,病势也是由轻向重转变。 因而在温热病辩证上就借用卫气营血的理论,把温热病的病理发展过程和病情浅深划分为四个阶段。各个阶段均有不同的证候类型。病在卫分,病情轻浅;病在气分,邪已传里,病情较重;病在营分,病情更重;病在血分,最为严重。 对于高热病,在治疗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高热”降下来。中兽医在降“热”方面也有不少方法,笔者认为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实现。 1.解表法促“热” 从汗液发出解表法又称“汗法”,主要是用具有开泄腠理、驱邪外出,或调和营卫、疏散表邪作用的方药,以治疗外感表证的方法。常见的表证有风寒、风热之分,其治法也有辛温解表法和辛凉解表法两种。 猪高热病多属外感风热表证,宜用辛凉解表法,其选用的药物性味多辛凉,在临床上常与清热解毒药配合使用。常用代表方剂如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淡竹叶牛蒡子桔梗芦根甘草),银翘散的二次开发制剂“双黄连”(双花即金银花、黄芩、连翘)口服液、粉针,荆防败毒饮(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等。 本法适应证为温病初起,热在卫分,或兼有湿邪者。 2.宣肺法促“热”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此编歌括是老一生研究《伤寒论》之精华"他把《伤寒论》方用歌括形式,分门别类!综合归纳,融为一冶,启迪后学"为我们研究!学习!背诵《伤寒论》经典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80年代跟随老学习《伤寒论》时,亲耳聆听恩师教诲,深受其传,现将此编献与诸同道,若能对今天研《伤寒论》有一点帮助,使老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泽被后世,足矣"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根汤: 桂加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降胃气及补脾气

降胃气及补脾气的运用 在大量的脾胃病的患者中,我们发现林老师采用方法多为降胃气与补脾气。 胃为后天之本, 只有胃气和降, 气血才能正常生化。林老师在专注气机壅滞基础上, 更重视食、湿、热、瘀、痰、毒等病理产物。强调清热导滞以降胃气, 并贯彻于所有疾病治疗之始终。临床只要见到脘腹胀满, 舌质暗红、舌苔黄腻, 必定予以清降胃气; 即便气弱脉软之人, 在平补同时, 必加通降之品, 务使胃气和降, 气血调和, 病 情自然向愈。组方以香苏散为基础, 食滞者加焦三仙或焦四仙, 湿阻用藿香、佩兰, 湿热用黄芩、黄连、黄柏, 热毒用连翘、蒲公英、虎杖, 痰浊用川贝母、郁金, 瘀血用丹参、三七、蒲黄、乌贼骨、赤芍, 痰湿瘀毒用薏苡仁、莪术、白花蛇舌草。林老师反对使用苦寒攻下之品, 如大黄、芒硝, 而主张轻清郁热、疏导气机, 以防苦寒伤胃; 同时, 反对一味通降, 常加荷叶、荷梗、柴胡、青蒿等升清药物, 以恢复气机升降。体现了林老师重在祛邪而又顾护胃气之思想。 治针对虚证, 林老师认为: 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脾胃既虚, 同时必有湿浊、食滞、郁热、瘀毒留存。一味补益, 势必碍邪; 单纯祛邪, 又必伤正。故以通补为上。当有纳差、脘腹痞闷、舌质暗红、舌苔黄腻, 脉象弦滑时, 应先以实痞通、小柴胡类疏调肝胃、清降实邪, 可加木香、砂仁、白术、茯苓、扁豆、藿香、薏苡仁等健运脾胃,只有当胃脘舒适、纳食馨香, 舌质淡红, 舌苔干净者, 才议进补, 仍

强调平补,补气多用太子参、白术、黄精、百合、以甘平养胃为主, 不用甘温健胃, 只有托疮生肌才用黄芪。 以上诸法时常灵活化裁,我等欲模仿而常只得其形而不得其神,故时常感中医之博大精深。 评语: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_养生方法经验总结分享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_养生方法经验总结分享 养生现在是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大家是怎样养生的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篇1 学习养生已将满一学期,主要配合《黄帝内经》等养生理论学习了导引保健功和八段锦。在此之前曾接触过养生,因为自己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并深受体寒之扰,一到冬天就会全身冰凉,所以需要借助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调养身体,但是在此之前接触是的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而非现在的吐纳养生和导引养生。两相对比觉得后者比前者有更大的适用范围,比较适合现在练习和实践。由于我们无法再学习之外抽出这么多实践和精力来准备养生所需的材料,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适合有人照顾时使用,而且,这两种养生常常是对症下药的,具有针对性。 此外,对于尚是学生的我们经常出现的用眼过度,肌肉酸痛,精力不足等病症,这两种养生能够起到的功效就微乎其微了,远不及其他两种来得实用。课程刚刚开始时,老师介绍了几个适合学生练习的养生功,对舒展筋络非常管用。虽然简单,但是坚持做一段时间后就感觉情况大不同了。困扰了许久的肩膀酸痛减轻许多,而且身体感觉更为通畅,没有郁结,让我不禁咋舌。平时练功时也有这种体会。区别竞技体育要求“更高”,“更快”,“更强”,养生课要求保持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不

急不躁地完成每个动作。如果心态稍有变化就会影响到手脚动作而影响整体的和谐圆通。正是养生这种特性,使得在使身体更加健康的同时还陶冶着心性,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坚持这种养生方法的老人在晚年不仅身体强健而且精神矍铄。 其实,养生不仅仅教给我让身体健康的方法,还传达了人生的态度。养生是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适应四时的变迁。也就是说人要顺应天地万物的规律,不可逆行。春天是推陈出新的时节,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这时就不应改像冬天那样将自己“藏起来”,而应该早起锻炼保持生机,否则无法提供给夏天足够的生气。当我们竭力在莫大的社会中寻求自己的位置时,也只有顺规律而行之才能事半功倍。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在逆规律而行后取得成功,凡成就大事者,必有洞察规律的慧心,无论是社会发展规律,还是人事变迁规律,都了然于心并以之为指导和借鉴,从而造就成功。 养生讲究阴阳调和,使阳气和阴气平衡。阳气不足,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无法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然而阳气过盛时也会阴气口舌干燥,身体发高热等病症。因此适度是养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不及这个度,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一旦超过就会过犹不及。适度这个原则也贯穿整个人生始终,适度的工作让激情不灭,适度的休息让精力充沛,适度的体贴让人心里温暖,适度的距离让惊喜不断。只有把握好度,才能达到平衡而使人生运转通畅。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教学提纲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 结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 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 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現将脾胃病治疗的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如下: 1 升降相因,脾胃同治 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多。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以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元气、生阴血,他认为“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治脾胃以安五脏”。并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与《难经》:“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的原则,倡导温补脾胃,升举清阳的治则,提出“加辛温,甘温之剂升阳,阳升阴长……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在升发脾胃阳气治则的指导下,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此为治疗脾胃病升发阳气之治疗方法立论立方,给后世颇多见地。 由此可见,脾气既升得健,则胃气当降为顺,以通为用,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故胃病之论述中有“实则阳明”之说。叶天士曾说:阳明胃腑,通补为宜。选药要有走有守,有动有静,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升降二字,尤为紧要。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说

经方治疗失眠的总结电子教案

经方治疗失眠的总结 一、虚劳不眠用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为《金匮要略》方,辨证要点为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病后体虚者、有慢性病者都可选用此方。酸枣仁的用量临床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胖瘦决定,一般用炒酸枣仁,用量为6~15克。根据现代研究证明,酸枣仁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催眠作用。茯苓宁心安神,对心脾两虚的失眠健忘作用较好,若病人伴有心悸、健忘、胸闷则选用茯神。知母清虚热。川芎开郁调肝,用量不宜太大,一般以6克为宜。甘草调理诸药,共治肝血不足,心失所养之不寐。临床中可随症加减,偏于阴虚肝旺者,配白芍药、石决明、龙齿、牡蛎等;忧思劳伤心脾而出现虚烦出汗、口渴、心悸者,可配生地黄、白芍药、五味子、牡蛎等。 二、阴虚火旺、虚烦不寐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为《伤寒论》方,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辩证要点为心中烦躁,辗转不眠,手足心热,口干盗汗,小便短赤,舌质红、脉弦。鸡子黄不可与药同煮,应该用煮好后的汤液冲服,虽味腥难咽,但效果明显,一般两剂后病人可平烦躁而安静。若阴虚明显,加用麦门冬、天门冬、五味子、生地黄等。 三、心阳虚不寐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伤寒论》方,辨证要点为心悸不寐,四肢不温,胸痛气急,怔忡不适,脉细或迟。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补益心阳。甘草要重用,《伤寒论》原文中甘草用到二两,与牡蛎、龙骨同分量,是桂枝用量的一倍(桂枝用一两),临床上笔者用到15~20克。 四、脾湿不寐用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汤出自《灵枢?邪客》,辨证要点为不寐伴心悸、胸闷、纳呆,苔腻,脉沉或濡。半夏“治腹胀,目不得瞑”(《本草纲目》),秫米“治胃不和,夜不得眠”(《名医别录》)。若湿重加陈皮、茯苓、薏苡仁、白豆蔻等;纳差加苏梗、谷芽、麦芽、鸡内金等;伴脘闷嗳气加佛手、木香等。 五、胃虚痞满不寐首选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证要点为心窝部胀闷,肠中咕咕作响,夜间不寐,情绪不宁,嗳气,纳差。方中半夏既可蠲痰化饮,治心下痞闷。此方是治疗胃肠病引起的夜寐不安的有效方剂。 六、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主治伤寒下后,胸闷烦惊,至夜兴奋不寐,精神惊怍不宁,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能转侧,苔黄腻,脉滑。

猪高热病防治及图片

从2006年夏秋之季开始,我国部分地区暴发严重的猪疫情,对养猪业造成很大损失。大多数人把它称为“高热病”,也有的称之为呼吸道综合征,本次疫情以高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治疗效果不佳、饲料报酬降低、母猪繁殖障碍、生长速度下降以及猪群整体的均匀度下降等为特征,“高热病”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畜牧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广大养殖朋友的高度关注。以前对于引起此病的病原有很多说法:如先前的“流感说”、后来的“蓝耳病说”、“变种蓝耳病说”以及“不知名的新病说”等。2006年9月,文利新等综合分析湖南、河南、山东等地疫情,提出“高热病”疫情最重要的元凶就是“蓝耳病”(详见2006年第12期《河南畜牧兽医》),通过采取积极保健防控措施后取得了良好效果。2007年3月28日,农业部正式公布本次疫病的病原为“高致病性蓝耳病变异病毒”。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示要求,农业部及时部署开展各项防控工作,通过组织有关单位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动物试验等科技攻关,发现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证实疫情主要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引起的,并研究制定了相应的防控技术措施。近日,农业部发出通知,针对2007年生猪生产工作,要求各地提早做好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为主的猪病防控工作,确保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并颁布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和《猪病免疫推荐方案(试行)》(详见“中国保健养猪网”https://www.doczj.com/doc/f17556044.html,) 为进一步让广大养猪户了解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并及时做好有关的保健防控工作,特撰写了本文,供广大养殖朋友参考。 “蓝耳病”的概述 1987年在美国首先报道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蓝耳病,1989-1990年在亚洲开始流行。多年来,蓝耳病作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PRDC)的主要病原之一,一直受到集约化猪场和规模化猪场管理者的关注,但对于一般养殖户和散养户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受2006年来我国发生的疫情的影响,蓝耳病对养猪业的危害及其防控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阐述蓝耳病的传播途径﹑发病特征﹑诊断方法及保健防控措施,为猪场有效控制此病提供参考意见。 一﹑蓝耳病的传播途径 关于蓝耳病的传播途径,一直以来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1.专家们对于蓝耳病随空气传播这一传播途径还存在不同意见,有待进一步研究;2.认为吸血昆虫(主要是蚊子)传播此病的可能性小;3.运输工具也是其传播途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4.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猪与猪之间的相互传播,包括母仔垂直传播和同一批猪群之间的平行传播。在同一猪群中,蓝耳病毒存在持续感染情况,病毒在猪群中生存、循环及再次传播,造成感染及未感染猪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尤其是引进带病毒血症的后备种猪与原猪群的平行和垂直传播为其主要传播途径;不同的猪群还可通过感染公猪精液传播。 通过认识此病的传播途径,有助于我们广大养殖朋友有效地采取措施控制此病的流行与扩散。 二﹑蓝耳病的发病特征与诊断 对于确定猪群疾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必须找到病原,其次,必须有相应的临床症状,第三,必须有相应的病理变化。对蓝耳病的诊断,也应建立在其发病特征的基础之上,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诊断: (一)、生产性能指标的变化: 管理规范、饲养正常的猪场,种猪的繁殖率和育肥猪的生长性能等各项指标应该是处于基本

香砂消胀汤治疗胃胀

胃胀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在各个年龄的人群中都很多见。“胃胀”是人们口头上的一个通俗叫法,中医学把它称为“心下痞”。“心下”不是指心脏的下方,而是指上腹部,也就是胸骨下端剑突下的腹部,老百姓通常说这个部位是胃的部位。痞的意思是胀满,不通畅,堵塞的感觉。 绝大多数胃胀都产生于胃病,最常见的原因是胃动力不足、慢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溃疡等。按照中医学的看法,胃胀的主要原因是胃气不降。胃气的正常运行方向是向下的,往下运行叫做“降”,“胃气以降为顺”。胃气如果能够正常往下降,就不会出现胃胀;如果胃气不往下降,不往下走动,壅滞在心下,就会出现胃胀。 胃气不降的原因很多。胃里面有寒气、热气、湿气或者有水饮、未消化的食物,都有可能引起胃气不降。脾与胃的关系最密切,脾的运化功能有助于胃气往下降。如果脾的运化功能低下,胃气也可能随之不会很好地往下降。中医学把这种情况叫做“脾胃不和”。另外,小肠、大肠的气在正常情况下也是要往下降的。如果小肠、大肠的气不能顺利地往下降,胃气想往下降也会降不下去。肠道的气走在前面,胃气走在后面;前面的气走不动,后面的气也走不动。还有一种情况,肝气和胆气的郁结也会导致胃气不能很好地往下降。凡此种种,都可能引起胃胀。 所以治疗胃胀的主要方法是降胃行气,香砂消胀汤是我在临床上常用的一个方剂。 方药:木香、砂仁、枳实、厚朴、黄连。 方解:木香与砂仁、枳实与厚朴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两个“药对”,它们都是辛味的。辛味具有行走的特性,所以它们进到胃里面以后,就能够让胃气走动起来,也能够让小肠、大肠的气走动起来,产生胃肠动力作用。这4种药物,尤其是枳实、厚朴不仅能让胃肠之气走动起来,而且由于具有降下特性,所以它们能让胃肠之气向下走动。黄连是苦寒的,能够降胃气、清胃热、去胃湿。5味药物配合,具有良好的消除胃胀的功能。这个配方来源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李东垣是历史上最杰出的脾胃病专家。清代的《医宗金鉴》将李东垣的这一治疗经验总结为“痞胀香砂连枳朴”。痞胀说的就是胃胀。 注意:需要说明的是,有一些人诉说胃胀,其实不是胃胀,而是由其他器官病变引起的上腹部胀满,如慢性肝病、胆囊病、慢性胰腺病变都可能引起上腹部胀满,甚至以上腹部胀满为主诉症状,这样的“胃胀”不是简单的降胃行气可以治疗的。 最后提醒一句,容易胃胀的人须要注意,平时不可以吃太难消化的食物,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不宜多吃。平时要节制生食和寒凉的食物;温热的食物、熟食容易消化,寒凉的食物、没有做熟的食物不容易消化。还有,每餐食物也别吃得太多、太杂。

升脾气降胃气的中药脾升胃降的精髓

升脾气降胃气的中药脾 升胃降的精髓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升脾气降胃气的中药“脾升胃降”的精髓 升脾气降胃气的中药“脾升胃降”的精髓名家介绍李东垣,名杲,金元四大家之一,为补土派的先驱,脾胃学说是其学术思想的精华,对脾胃学说的阐述集中于《脾胃论》中,而脾升胃降学说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脾升胃降即指消化饮食主要是脾胃升清降浊的过程,心肺在上,上者宜降;肝肾在下,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中气轮转,通连上下,为升降之枢纽。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注重脾升胃降的论述;其治脾胃,在调理脾升胃降的基础上,尤其注重升阳。 1/17页本文试从《脾胃论》中发掘脾升胃降的生理作用、病理意义及临床应用要点。一、脾升胃降是人体升降出入的枢纽 1人体气机升降失是生命活动的 2/17页气机,是气的运动及其机制。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脏腑经络以及气血阴阳的相互关系,无不依赖气机的升降出入。”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也”。在这句话里,李东垣高度概括了气机升降运动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指出: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2脾升胃降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 3/17页

脾居中央,禀气于胃浇灌四旁,为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五脏生理活动的中心。因此李东垣说:”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司运化且升清,将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而营养全身。脾能升清,则水谷精微才能正常吸收与输布,气血生化有源,机体生命活动旺盛。胃主司受纳且降浊,将其腐熟的水谷向下传输于小肠,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输送大肠而最后排出体外。胃能降浊,整个六腑才能传化水谷,完成其生理功能。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正是从脾胃阴阳升降与人体整体关系角度展开,而强调脾升胃降是全身气机之枢纽。由于脾胃之气的升降相因,出入有序,才能维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的“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各种生理活动。 4/17页二、脾升胃降的失调为多种疾病的病机 1导致脾升胃降失调的病因 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饮食伤胃、劳倦伤脾、5/17页

宠物螨虫真菌治疗经验总结

宠物螨虫真菌治疗经验总结 怎样治疗螨虫、真菌皮肤病? 了解螨虫真菌+全面细心诊断+对症下药、严格注意用药方法+及时反馈分析+耐心、细心写在前面: 1)螨虫寄生在身体组织内,宠物的皮肤很薄,螨虫、真菌会严重破坏宠物的免疫系统,所以治疗困难,极易复发,常需要慢慢调理一个月以上,甚至大半年,请一定要有耐心和细心,高度重视。 2)螨虫会破坏毛囊,会引发过敏性皮炎、细菌真菌等导致混合感染,需要内外兼治,单用某一个药往往不够,伊维菌素是目前公认杀螨虫最有效的药品之一,但是只用伊维菌素很多时候是难以治好螨虫皮肤病的,需要根据病情配合外用药针对性治疗皮肤感染。偶尔我们用一些外用药也能治好,但往往只是治标,容易复发。 3)一般的情况下螨虫感染您可以参照: 螨虫针剂杀螨虫+药浴、擦剂止痒消炎杀菌+提升免疫力的治疗方案,也可口服一些止痒消炎药等,同时对环境多消毒杀菌,注意饮食。 4)皮肤病与免疫力有很大关系,需要平时注意提高宠物的免疫力,多消毒杀菌加强预防。 1、为什么会感染螨虫和真菌? 1、生活环境以及空气中都无法避免地存在真菌、螨虫或者其分泌物,螨虫潜伏在体内,当营养缺乏等导致机体免疫下降,环境中的螨虫不断繁殖到达一定的程度以后就会导致发病。 2、平时在草地上遛狗、出去玩等容易感染螨虫、细菌或真菌。 3、狗狗皮肤是中性皮肤,表皮层薄,没有汗腺,所以免疫力差,容易生螨虫,并且不容易好。 4、狗狗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饮食方面与皮肤病有很大的关系,如潮湿、吃

肉、吃咸等常常是皮肤病的原因之 2、皮肤病最常见的就是螨虫和真菌,螨虫主要分为疥螨和蠕型螨,螨虫和真菌都会引起脱毛,临床上螨虫极易导致细菌真菌,从而形成混合感染。 但在具体表现上,有如下不同: 疥螨病感染症状:不规则脱毛,红疹(凸起来的小红点点),小结节(严重发展成小脓包),结痂皮肤变厚,去掉痂皮皮肤鲜红甚至出血,皮肤常形成皱褶。很痒所以狗狗不断啃咬患部,出现湿疹性皮炎,常起于头部和腹部。 蠕形螨感染症状:蠕形螨分脱屑型和脓疱型;与疥螨的区别是蠕型螨几乎没有瘙痒感。 1、脱屑型:多发于头部和四肢,形成毛秃斑,皮肤变得粗糙和龟裂,脱毛,皮屑; 2、"脓疱型:多发于颈部、胸以及腹下、股内侧,脱毛、有颗粒、皮肤增厚产生皱褶,多在股内侧下腹部出现红色小丘疹,几天后变为小的脓肿,然后发展成脓疱会带有少许恶臭。 耳螨:狗会拼命抓耳摇头,有棕褐色分泌物,有小红点点,有耳臭,耳道发红,高度传染性,严重会引发中耳炎;(耳螨的治疗需要注意先清洁干净再用耳螨药水,注意使用棉球) 真菌感染症状: 患处一般是椭圆或圆形的,与健康皮肤界限明显,多分布于关节、背部,局部明显脱毛、癣斑,患部表层一般覆盖有疏松干燥的浅灰色痂皮,容易剥离,剥后皮肤光滑,同时产生大量皮屑、断毛、掉毛,皮肤一块的发红,瘙痒不是很明显。猫较犬的感染率高。 螨虫和真菌的辨别: 和螨虫脱毛不同的是,真菌的毛掉的比较光,掉毛部位容易发亮,(要是螨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