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等教育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125.50 KB
- 文档页数:35
第七章德国教育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对德国教育历史演变的了解,理解和掌握德国现行教育制度及其特点,深刻领会德国教育改革趋势。
考核内容第一节德育教育的演变(一)帝国时期以前的教育1.义务教育的实施2.教育机构收归国家3.双轨制的形式(二)帝国时期的教育1.福禄倍尔的幼儿园2.凯兴斯泰纳创立职业学校3.形成三类中学(三)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1.《魏玛宪法》2.《基础学校法》(四)纳粹统治时期的教育教育目标及其后果(五)战后重建传统教育1.《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2.《杜塞尔多夫协定》(六)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教育发展与改革1.《汉堡协定》2.《教育结构计划》3.《教育总计划》4.东部地区的教育改造第二节德国现行教育制度(一)教育行政1.联邦教育行政机构及其职责2.协调机构及其职能3.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及其职责(二)学制结构及其特点1.学制结构图2.义务教育3.德国学制的特点(三)各级各类教育1.学前教育(1)机构(2)性质(3)宗旨2.初等教育(1)机构(2)学制(3)目的(4)教学实施3.中等教育(1)机构(2)任务(3)教学实施4.职业技术教育(1)机构与任务(2)教学实施(3)双元制5.高等教育(1)德育高等教育的传统(2)机构(3)宗旨(4)学位(5)德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6.师范教育(1)机构(2)两个阶段训练制度第三节德育教育改革动向(一)初等教育改革主要措施(二)建立州一级统一的中学毕业考试制度主要措施(三)改革高等教育1.改革大学的学习2.改革高等学校的管理一3.赋予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同等地位(四)改革职业教育1.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措施2. 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措施六、德国《教育结构计划》的主要内容。
七、文化联邦主义的涵义。
八、高等学校总纲法的主要内容。
九、德育中等教育第一阶段以及中等教育第二阶段的含义。
十、德国职业基础教育年的含义。
十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各州文化部长常设会议的实质。
“在从边际迈向主流的过程中,成人教育的专业化无疑成为一项重要的关键。
唯有成人教育发展成专业化体系,才可能成为一项教育的主流”。
①随着成人教育实践的不断推进,学界对成人教育专业化的必要性逐步达成共识。
但何谓成人教育专业化?至今尚无定论。
有研究者认为,成人教育专业化是成人教育向着理想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发展的状态,具体说来,它包括成人教育管理专业化、成人教育教学专业化和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专业化;②还有研究者认为,成人教育专业化应是成人教育工作人员“经过长期的职前训练,培养专门知识、技术与能力,以获得基本的专业资格,且在工作生涯期间,必须能随着社会变迁与时代的进步,不断在职进修与研究,提升专业能力,以获得专业自主的能力”,等等。
③笔者认为,所谓成人教育专业化,就是在一定的法律保障制度下,成人教育理论体系不断形成和完善,专业权威逐步确立,专业组织成立并开展活动,由专门的机构实施教学的过程。
因此,本文主要从法律保障制度、理论体系、专业权威、专业组织、教学机构等五个方面阐述德国成人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历程。
一、成人教育法律保障制度成人教育立法具有以下功能:确认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确认公民享有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保证成人教育财政拨款,规定政府对成人教育应承担的义务与职责等。
同时,“任何重要政策理念的推动,均必须通过立法的途径成为行动合法化的主要依据”。
④鉴于此,德国尤为重视成人教育方面的立法,其成人教育专业化的发展建立在一整套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之上。
1869年,德国颁布《工业法典》,规定企业进行徒工培训,既要达到雇主的要求,又要让徒工到地方举办的职业学校学习技术理论和文化知识,满师要经考核。
1918年,《魏玛宪法》首次肯定成人教育是国家和地方的公共事业。
该法第145条规定:“普通义务教育学校为8年制国民学校,毕业后进入补习学校继续学习至18岁为止。
国民学校和补习学校的教学和教材一律免费。
”并提出国家和地方应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之给予财政资助。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学教育之后,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而进行的教育。
它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并且在变化的社会需求下不断演进。
本文将回顾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从中了解其变革与创新。
一、古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古代高等教育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希腊的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以其哲学和科学探索而闻名,成为当时学习的中心。
罗马帝国时期,古罗马的学院以政治和法律教育为主,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政治家和法学家。
二、中世纪的大学教育中世纪的大学教育起源于欧洲的教堂学校,宗教为主导。
这些学校早期以神职人员培养为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大学。
最早的欧洲大学包括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等,其课程主要包括神学、哲学和法学。
三、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始于18世纪末的欧洲。
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教育制度和内容的更新上。
德国的洪堡大学模式,提出了以教授研究和自由学术为核心的大学理念,对世界范围内的大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21世纪高等教育的创新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和技术变革的挑战。
大学不再仅仅专注于传统学科,而是更加注重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培养。
在线学习和远程教育的普及,使得高等教育的边界变得模糊,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五、高等教育的未来展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高等教育将继续发展和演变。
未来的高等教育将更加注重职业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与产业和社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
同时,跨学科和创新研究将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向,为解决社会和全球性问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总结观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古代的雏形、中世纪的大学教育、近代的改革以及21世纪的创新。
它在不同时期和地区发展出多种不同形式的教育模式,并受到了文化、社会和技术因素的影响。
我们应该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保持了解并与其变革保持同步,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高等教育的历史和演变高等教育是指为培养高级人才而提供的教育,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和思想素质的特点。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就高等教育的历史和演变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的起源高等教育的起源可追溯至西方古希腊时期,当时雅典有一所著名的学院叫做柏拉图学院,学院的创始人柏拉图提倡以哲学和数学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堂内塔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大教堂和修道院都成立了自己的学院,如巴黎的索邦大学等,学院内教授的科目包括神学、医学和法律等。
这些学院和大学为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不仅成为社会精英教育的重要载体,也为社会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大学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
1900年以前,美国只有17所大学,而到了1920年代,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1100所,成为世界上大学数量最多的国家。
与此同时,德国的大学教育也发展出强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如毕马哥斯提大学、海德堡大学等。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上知识的不断扩展和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投入巨资改善教育设施和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跨国教育和国际合作也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趋势。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大学的商业化和功利化。
某些大学更关注自己的排名和商业利益,而不是学术质量和学生的教育质量。
另一个问题是高等教育的一些固有弊端,如教学方法机械化、科研成果陈旧、职业培训独立性差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创新性发展。
一、高等教育职能的历史演变高等教育职能是高等教育的作用,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的集中反映,伴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职能呈现出由单一性到多元性,由经院性到社会化的发展轨迹,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印证,高等教育的职能经历了从单纯的培养人才发展到教育与科研并重、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并进,进而产生第三职能———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这三大职能的生成与相互关系有其深刻的历史嬗变。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Academy ),甚至还要早。
现在所称的大学一般指的是以12、13世纪产生于西欧的中世纪的大学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实施机构,故大学的职能是指具有中世纪大学结构之特征的高等教育机构的职能。
最早建立并且延续至今的有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
具有行会性质的中世纪大学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教师、官吏、法官、牧师和医生等专门人才,因此,培养专门人才就成了教育活动的首要的职能,也是大学最基本、最原始的职能。
此时的大学主要是人文教育,而较少科学教育,大学主张把“学”与“术”分开,认为“术”登不了大雅之堂。
追溯大学培养专门人才的历程,不得不提到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 ),他是传统大学理念的捍卫者,他在《大学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一书中从“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这一命题出发,指出:“一方面大学的目的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另一方面,它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进知识为目的。
如果大学的目的是进行科学和哲学的发现,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学要有学生;如果大学的目的是进行宗教的训练,我不明白它如何能成为文学和科学的中心。
”他进而指出,“从本质上讲,大学是教学的场所(a place of instruction )”他是这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发现和教学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职能,而且也需要不同的才能,但同时兼备这两种才能的人并不常见。
近现代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历史演变一、17—18世纪德国职业技术萌芽17世纪德国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以及三十年战争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家。
同时在教育史上这一时期的德国教育以普鲁士教育为主。
(一)泛爱学校受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学者的教育观影响18世纪后期德国出现了“泛爱学校”。
其创始人是巴西多(J.B. Basedow1724—1790)。
泛爱学校的学习内容包括有实用知识、农业劳动、手工业劳动等。
(二)哈勒学园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生活的日渐丰富实科教育随之兴起。
在此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是1695年弗兰克(A.H. Francke1663—1727)在哈勒开办的一所国民学校以实科内容和直观方法施教并对贫家子弟免费提供教材此后又设立科学学校其中配备各种实验室、各类仪器、诊所、印刷厂、师范学校以及文科中学。
1708年哈勒学园的副主教席姆勒创办了数学机械学经济学实科学校。
此后肄业于哈勒学园的赫克又于1747年建立了类似的学校所开设的实科课程更为广泛又附设工艺学习班、师训班影响更大。
二、19世纪—20世纪前期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一)19世纪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19世纪德国无论在教育理论还是在教育实践上都令欧洲各国瞩目。
1806年普法战争和欧洲革命给德国教育发展带来了两次重大的冲击。
其实在18世纪德国就已经有少量的适应现代生活的实科中学到19世纪实科中学迅速发展成为德国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
1832年普鲁士率先颁布《实科中学毕业考试章程》它标志着实科中学这一形式得到政府的承认。
且于1859年颁布《实科中学课程编制》规定高级实科中学修业年限为九年。
然而此时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直到1870年才获得具备升入大学的资格。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在19世纪还建立了与大学功能不同的高等工业学校或其他专业性学院为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从而奠定了德国现代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
(二)20世纪前期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1、德意志帝国时期19世纪末统一的德国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国家服务”的民族主义精神成为德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德国工程教育体系及其认证制度科学时报2007-6-5 作者:赵宇新章建石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机构大体分两种类型:工业大学和高等专科大学。
另外还有一些工程系科附设在传统大学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综合高等学校里。
工业大学源于多科性技术学校,1870年多科性技术学校被提升为高等工业学校,使得德国的工程教育从此确立。
它对于学生的培养注重研究,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大学文凭工程师。
高等专科大学源于德国早期的机械制造学校、工业学校、工商学校等。
19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为解决工业界人才短缺和现有工业大学人满为患的矛盾,采取“教育向公众开放”的政策,在合并若干中等教育层次的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高等专科大学,并赋予其高等教育的地位。
它对于学生的培养偏重实践应用,学生毕业后被授予高专文凭工程师。
德国工程教育体系由此得到大规模扩展,形成了工业大学培养的偏重理论的大学文凭工程师与高等专科大学培养的偏重实践的高专文凭工程师的并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博士培养的两级工程教育的体制结构。
此外,1889年德国创办了技术高中(后发展成为技术专科学校),以培养与职业直接挂钩的“生产工程师”,德国工程师教育体制分为两个分支:一个是高等学校性质的、侧重理论的高等工业学校,一个是介于中学与高等工业学校之间的偏向实践的技术高中。
这实际上是在发展工程技术教育。
德国工科院校的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包括基础学习阶段和高级学习阶段,学习时间平均在5年以上,且各阶段无统一的教学进度,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基础学习阶段一般在第1~2学年,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基础科学和基础工程学科以及4个月的必修工业实践环节,阶段结束时有结业考试。
高级学习阶段在第3~4学年,并可以延长,学生可以在原有的专业方向和新的自己有兴趣的专业之间进行选择。
主要课程包括专业工程学科、设计高级理论学科和工业实践。
在传统的工程教育领域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方案没有区别。
大学的工学院特别是工业大学都把培养文凭工程师作为其主要任务,并注重应用性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培养。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一、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高等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学园和大学。
在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开始兴起,如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它们主要教授神学、法学和医学等学科。
近代以来,高等教育经历了重大变革。
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高等教育更加注重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教学与研究。
19 世纪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典范。
20 世纪以来,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
高等教育的类型也日益多样化,包括综合性大学、理工大学、师范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
二、高等教育的本质与功能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其功能主要包括:1、人才培养:这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为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
2、科学研究: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
3、社会服务: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咨询等方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4、文化传承与创新: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同时创造新的文化成果。
三、高等教育的目的与目标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目标则因不同的高校类型、学科专业和社会需求而有所差异。
例如,研究型大学侧重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应用型高校则更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四、高等教育的结构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等。
层次结构通常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科类结构涵盖了理、工、农、医、文、法、经、管等多个学科领域。
形式结构包括全日制、非全日制等。
管理体制结构有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混合型等。
五、高等教育的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注重综合性、前沿性和实践性。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手段,如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
六、高等教育的教师与学生教师是高等教育的关键因素,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德国学位制度历史沿革及现实思考作者:崔好丽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8期内容摘要:学位制度起源于中世纪,是中世纪大学留存下来的宝贵遗产之一。
自中世纪起,学位制度的概念就不断地发展变化,学位制度伴随着大学的产生而出现,既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又保障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德国作为真正意义上现代大学的发源地,柏林大学的创办使德国一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
学位制度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德国的学位制度从二级学位制度到与其他国家类似的三级学位制度,表明了德国学位制度发展的国际化趋势。
关键词:学位制度德国高等教育德国早在中世纪就有了最早的学位制度,起初有学士学位,随着时间的发展学士学位逐渐消失,演变为硕博二级学位制度。
博洛尼亚进程后,德国为与世界接轨,加快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于2010年博洛尼亚进程后全面实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学位制度即“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这无疑是德国高等教育在新时期的重大变化,学位制度的变化给德国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学位与学位制度对于学位的定义,有许多研究中都给出了明确的解释:《教育大辞典》中表明:学位是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其他学术机构授予给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一种称号,这种称号可以一直伴随获得者。
这些授予学位的机构必须要国家授权认可才有学位授予权[1]。
钟金明编著的《中外学位制度与学位申请》中这样解释:学位是学术称谓,是衡量获得者的学术水平等级的一种标准,同时也是荣誉称号,是对获得者的一种褒奖机制[2]。
从以上关于学位定义可以看出,学位是证明某人具有从事某专业领域内学术能力的一个凭证,彰显了某人的学术水平与等级,当然它也充当了一种奖励的作用,即为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一种鼓励,是对某人终生有效的依据。
学位制度与学位是两个有关但又不同的概念,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学位制度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根据毕业生的学术能力、知识水平等为依据,对高校所培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质量进行评定并划分类型,分类授予相应称号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