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等教育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5
德国大学的学制简介
德国大学的学制简介
对于计划去德国留学的小伙伴们来说,除了选好学校,挑好专业,准备money之外,要想顺利完成在德国的学业,还有一项“任务”必不可少,那就是了解清楚德国大学的学制。
毕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德国大学的学制简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德国高等教育依据1976年《联邦高等教育基准法》(Bundeshochschulrahmengesetz, HRG)放宽高等教育机构的认定范围,将所有具Hochschule之名的学校都概括称为大学,而高等教育人口也在社会大量需求下迅速扩充膨胀。
06/07冬季学期登记在册的德国高等教育人口供1974932人,其中944673是女性,245786为外国留学生,他们分布在四所综合大学、90所大学、6所教育学院、16所神学院中,这四类机构是真正具有大学地位的高等教育机构。
此外尚有46所艺术学院、146所专门高等学校和30所公共行政专门高等学校。
德国的'高等学校根据其任务性质可分为一下几种类型:
(1)大学:大学不仅是教学中心,而且还是独立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心。
大学通常有权授予文学硕士、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各大学开设的专业通常包括:医学、自然科学、工程学、人文学、法律、神学、经济学、社会科学、农业和林业学。
大学崇尚纯科学,期望造就具有科学观念和素养的大学生。
(2)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是在综合大学、教育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有时还包括艺术院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综合性大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机会。
【德国大学的学制简介】。
德国高等院校类型简介Germany is home to a wide varie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fering divers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pursuing their academic goals. 德国拥有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为追求学术目标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机会。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typ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Germany is universities, known as "Universitäten." These institutions offer a wide range of academic programs and are focused on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learning. 德国最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是大学,被称为“Universitäten”。
这些机构提供广泛的学术课程,侧重于研究和理论学习。
In addition to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or "Fachhochschulen," are another popular choice for students in Germany. These institutions focus on practical, hands-on learning and are often more closely connected to industry. 除了大学,应用科学大学或“Fachhochschulen”也是德国学生的另一种流行选择。
这些机构侧重于实践性、动手能力的学习,通常与行业联系更为紧密。
德国教育制度德国教育制度是世界上非常知名和受到尊重的教育制度之一。
德国的教育制度注重学生发展全面的素质,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德国教育制度包括三个主要层次: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是德国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包括小学(Grundschule)和中学(Sekundarstufe I)。
小学通常为4年制,学生在小学接受基本学科的教育,如德语、数学、科学、社会科学、体育和音乐。
中学则通常为6年制,分为Realschule和Gymnasium 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
Realschule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而Gymnasium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升学准备。
中等教育是德国教育的第二个阶段,包括Berufsschule(职业学校)和Gymnasiale Oberstufe(中学高年级)。
职业学校为那些希望学一门具体职业技能的学生提供培训,学生可以学习各种不同的职业,如工程、医学、商业等。
中学高年级则是为那些希望上大学的学生准备的,学生需要选择一些具体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语言学等,以准备大学入学考试。
高等教育是德国教育的最高阶段,包括大学(Universität)和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
德国的大学在全世界享有盛誉,提供了广泛的学科和研究领域。
德国大学通常有严格的入学要求,学生需要通过入学考试才能进入。
应用科学大学则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与现实世界紧密相关的课程,如工程学、商业管理、设计等。
除了这些正规教育渠道外,德国还有很多职业培训机构和师范学校。
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各种不同职业技术培训,让学生学会实际应用技能。
师范学校则主要培养教师,为德国教育系统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
总而言之,德国的教育制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不同阶段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和学科,以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综述高职教育材料汇编面对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60年代中,德国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改革。
其中之一,就是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市场急需的应用型的高等职业教育。
基于这一主张,1968年,联邦政府召开全国11个州总理会议,通过了《联邦各州高等专科学校发展协议》,从法律上,确立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地位。
短短三年间,首批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目标的高等专科学校诞生了。
它们是在原工程师学校、中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专业方向,充实办学条件而改建的。
这些学校的产生,为德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7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多变,在德国的巴符州,创办了双元制模式的职业学院。
1989年,以法律形式,正式确认了职业学院的地位,明确了职业学院毕业文凭与高等专科学校毕业文凭具有同等的职业价值。
80年代中期,为了满足行政管理、信息服务、职业代理等职业岗位的要求,又建立了一批文科性质的行政管理高等专科学校。
经过短短2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从数量上看,三类学校组成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德国高等教育中可谓是异军突起,形成了绝对优势,学校数已达130多所,约占高校总数的一半过,且呈发展趋势;从就学人数的分布看,约1/2的新生进入大学,1/3的新生进入高专和职业学院,1/6的新生进入综合大学、艺术、师范学院。
全国最大规模的科隆高等专科学校,目前在校生已达15000余人;从调查结果看,60 %的学生期望就读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业,失业率低于大学,使公民把矛头指向大学,原有支持高等学校的各利益团体纷纷转向对高等专科学校的关注,从而加速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德国高等教育总法明确规定专科教育、职业学院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承担应用型、非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任务。
从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向来看,其突出特点是,课程设置强调针对性,办学形式强调与企业合作,专业设置强调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针对职业岗位,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级桥梁式职业人才;从学制看,学习年高职教育材料汇编限大都为三年,三年中有两个学期为实践技能训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从入学资格来看,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主要接受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
德国教育体系德国教育体系引言:德国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国际关注和赞扬。
德国有着世界顶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育资源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本文将介绍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以及与职业培训相关的内容,并探讨德国教育体系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一、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德国教育体系分为四个大部分:早期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
早期教育包括幼儿园和托儿所,为儿童提供基本的教育和照料;基础教育从小学开始,涵盖6到9年级,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基本的科目知识;高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分为不同类型,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技术高中等;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技术学院和专业学校等,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术和职业培训。
二、义务教育德国的义务教育从小学开始,为期9年。
义务教育是免费的,并且法律规定所有居住在德国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根据德国的教育法,家长有责任确保孩子接受教育,如果不履行此义务,家长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处罚。
义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高等教育德国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大学是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广泛的学科,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技术学院和职业学校则注重职业培训,为学生提供更实践性的教育和培训。
德国的高等教育以研究为导向,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的入学要求较高,通常需要学生通过入学考试或提供相关的申请材料。
四、职业培训德国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培训途径。
职业高中和技术高中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学徒制度是德国职业培训的独特特点,学生在公司实习并接受雇主指导,同时还要参加相关的职业学校授课。
学徒制度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结合,并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德国教育体系的优势和不足德国教育体系的优势在于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实践和理论结合。
德国教育体系德国教育体系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的平等与公正,并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德国的教育体系基于严谨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德国教育体系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
幼儿教育通常开始于3岁,提供游戏和社交活动的机会,以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和基本的学习能力。
小学教育开始于6岁,并且在四年内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这个阶段非常重视学生的语言、数学和科学等基本学科的学习。
此外,学生还有机会参与艺术、音乐和体育等课外活动,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中学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阶段,通常持续6年。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术能力来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
最常见的中学类型是"Gymnasium",它提供学术导向的课程,为进入高等教育做准备。
此外,还有综合中学和职业技术中学等不同类型的中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高等教育在德国非常重视,并且享有国际声誉。
德国有许多优秀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提供广泛的学科和专业选择。
学生可以选择攻读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以及各种不同的领域,包括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
德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
学生鼓励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项目研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德国的教育体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
总之,德国的教育体系是一个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
它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和发展机会,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德国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未来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3000字,至此结束)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教育体系正是以此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
德国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旨在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
德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综合性大学、高等专业学院、高等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等。
德国的高等学校根据其任务和性质分为三种类型:1. 综合大学(Universitity):通常称为Universität,以教学和科研为主。
这是一种多学科、专业齐全、特别强调系统理论知识,教学科研并重的高等学校。
设有工科、理科、人文科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神学、医学、农业科学及林业科学等学科。
学制4到6年。
这类学校可授予Diplom, Magister Artium 及Doctor 学位。
类似的大学还有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y, TU)、师范大学、总合大学(Gesamthochshule, GH)以及体育大学、行政管理和国防大学。
学制4-6年。
综合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建立,它集传统综合大学、师范大学、高等专业学院和艺术院校之大成,设有多学科、多层次的专业和课程。
2. 高等专业学院(Fachhochschule, FH;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通常称为Fachhochschule,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学生经4-5年的专业学习,可取得高等专业学院毕业文凭(Diplom FH)。
一些高等专业学院还设置使用英语授课的继续研修阶段课程(Aufbaustudium),学制一年半至2年,毕业后可获得(Master)学位。
申请者一般要求具有学士学位或相当水平的学位。
一般情况下,高等专业学院无博士学位授予权。
此类大学大部分历史较短,所设专业较少,但特色极为突出。
一般设有工程、技术、农林、经济、金融、工商管理、设计、护理等专业。
一般不设文科类专业。
其课程设置和内容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多偏重于应用,专业分类较细,教学安排紧凑,学制较短,一般4到4.5年。
3. 艺术学院(Kunsthochschule, Kunstakademie)和音乐学院(Musikhochshule),其中包括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
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德国高等教育拥有悠久的历史,追溯到公元14世纪中期。
最初的大学是普鲁士王国的吉森大学,它于1734年成立。
此后,德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全球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初,德国高等教育迎来了一次革命。
作为德国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在1810年创立了柏林大学。
他的目标是培养状元和人才,以推动德国的文化和科技发展。
柏林大学的设立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学者和研究者,将整个德国高等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20世纪初,德国成为了世界科技和文化的中心之一。
德国大学的研究成果让世界瞩目,例如马克思主义思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
然而,德国高等教育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海因里希共和国时期,德国高等教育开始出现了问题。
政治动乱、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使得德国大学陷入了困境。
1920年代,德国又开始了一次高等教育的革命。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大学开始将新的理念和方法引入课程中,例如晏格尔主义、实用主义、现象学和新兴的心理学、社会学等。
同时,德国大学还将工业和商业等应用技术引入到教学和研究中,为德国工业的崛起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二战期间,德国高等教育再次陷入了困境。
纳粹政权强迫大学教授宣誓效忠希特勒,并削弱了大学的学术自由和独立性。
许多学者和研究者遭受迫害和屠杀,德国大学几乎被毁掉。
战后,德国高等教育开始了漫长的恢复过程。
西德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和莱茵河畔马克斯普朗克实验室等地,成立了一系列研究所,由此为重建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在重建过程中,德国政府借鉴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经验,强化了德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导向,并逐步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加强了教育的共同质量标准,并规定了高等教育课程和学位的标准。
20世纪90年代,德国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政府开始推行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改革,鼓励私营企业开办高等教育机构,学校不再只提供纯学术研究,而开始关注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培训。
德国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是以“十二年一贯制”为基础,采用分类教育的方式,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德国,学校教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阶段涵盖小学和初中,共10年。
小学通常从6岁开始,到12岁结束。
初中则从12岁开始,到16岁结束。
在这个阶段,学生主要学习语言、数学、科学、音乐、艺术等基础科目,同时也会学习体育和道德教育等课程。
中等教育阶段为3年,在德国称为“普通中学”,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选择进一步深入学习某些特定的学科,同时也会拓展学科。
学生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例如理科、文科或者商科等。
在这个阶段结束后,学生需要参加高考或者其他的入学测试,从而进入高等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包括大学和职业教育学院。
在德国,大学和职业教育学院是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
大学主要针对科学和研究,而职业教育学院则主要针对实际应用和专业技能培训。
无论是大学还是职业教育学院,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职业方向进行深入学习。
德国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
在学校中,学生不仅仅需要学习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参与到各种实践和社交活动中去。
例如,学生可以参加各种社团和俱乐部,学习音乐、体育、艺术等技能,并在比赛和表演中展示自己所学。
德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德国的老师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控制,而更多的是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性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可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以此促进自己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以“十二年一贯制”为基础,采用分类教育的方式,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和理念,为学生创造了更加宽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求知欲望,培养出更多有创造力的人才。
第16卷 第1期1997年 3月地质科技情报Geolog 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InformationVol.16 No.1M ar. 1997德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余 敬(中国地质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武汉,430074)笔者1993~1995年在德国哥德学院、格廷根大学进修德语期间,出于职业的敏感,从大学图书馆等渠道查阅了有关高等教育方面的资料,现将德国高等教育独具之特色作一简要介绍。
1.大学实行“学校自治”,群体素质高德国高校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学校自治(即自主管理)。
高校作为“国中之国”,其存在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大学不仅享有处理学校绝大部分事务的自主权,而且在教学与科研上有充分的自由,不受国家约束。
自主的管理模式使德国没有象哈佛那样独占鳌头的大学,即并存着许多在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上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大学。
在德国,可以说所谓“最好的大学”,是一个群体概念。
大学群体素质高,是德国高等教育与众不同之处。
2.教人“应该怎样思考”,而非“应该思考什么”德国现行高等教育属“觅食型”、“育才型”教育,而非传统的“喂养型”、“传知型”教育。
大学教师授课并不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而是讲精髓,指点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
学生知识的主要部分不是教师当堂解决的问题,而是由学生在课下去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到实验室亲自做实验,加以消化获得的。
所以图书馆和实验室才是大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园地,教师则以教会学生应该怎样思考为己任,此乃德国高等教育的真谛与高校的办学宗旨。
3.教学自由与科学研究自由德国高校在国际上一直保持着对科学家和学生较强的吸引力,缘于教学自由与科学研究自由。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给教与学双方以学术自由,已在今天德国宪法(基本法第三章第五条款)中得到法律上的保障。
大学生有充分的“学”的自由,这是德国高等教育由“传知型”到“育才型”的根本性转变。
“学”的自由表现在:学生无统一的教学计划可循,什么时候学,学什么,是否参加以及何时参加考试,均由学生自己决定。
德国的教育体系和模式德国教育体系分为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幼儿教育阶段:德国的幼儿教育主要由幼儿园组成。
幼儿园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接受3至6岁的儿童,为其提供社交和学习的基础。
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阶段通常分为四个学段,即小学一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和十至十二年级。
小学教育为儿童提供基本的读、写、算和社交技能的培养。
中学阶段将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分流到不同的学校,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学生在这个阶段开始学习辅助课程,如音乐、体育和美术等。
中等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主要由综合中学和职业学校组成。
综合中学为学生提供继续高等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通常是为了考取高中毕业证书。
职业学校则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
德国的大学教育以良好的学术传统和严谨的研究为特色,并提供广泛的学科选择。
应用科学大学则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技术知识,为他们进入工作世界做好准备。
此外,德国注重职业教育和实践经验的培养。
学生在中等教育阶段就有机会选择职业课程,并实习在相关企业获得真实的工作经验。
这种实践导向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总的来说,德国的教育体系和模式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多元性和参与性的教育理念。
通过提供广泛的学科选择、实践经验的培养和个人发展的支持,德国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成功做好了准备。
最详细的德国的教育体制
德国的教育体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教育制度之一,其教育体系始于五百年前的文艺复兴时期。
德国的教育体系包括早期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以下是德国教育体制的详细介绍:
1. 早期教育:针对0-6岁的儿童。
德国政府鼓励家长将孩子送到早期教育机构接受教育,这些机构包括幼儿园和托儿所。
幼儿园的教育是免费的,而托儿所的费用则根据家庭收入而定。
2. 基础教育:针对6-10岁的儿童。
这个阶段的教育是义务的,德国政府提供了免费的公立学校,还有一些私立学校。
德国的基础教育系统非常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德语、数学、科学、文化和社会科学等。
3. 中等教育:针对10-18岁的儿童。
在这个阶段,德国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也可以选择去私立学校接受教育。
中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进入高等教育的资格和技能,包括学术和职业技术教育。
4. 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和职业技术教育。
德国有许多著名的大学,其中包括柏林自由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等。
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德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学生成为技术性工作岗位的专业人士。
总之,德国的教育体制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和机会。
这使得德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留
学目的地之一。
德国高等教育介绍-- 德国高校!!!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有多所世界著名学府,古老的海德堡大学成立于1386年,是德国高校的长者;19世纪由洪堡兄弟成立的洪堡大学为人类文明培养过25名获诺贝尔奖的伟大学者。
德国高等教育是19世纪世界高教发展的楷模。
当前,德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在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许多古老的学府开始焕发新的活力。
德国许多大学均有数百年的历史。
近代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先驱者威廉••冯•洪堡特(1767-1835)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至今仍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
综合大学主要是培养科学后备力量,其毕业生通常都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科学研究能力。
伴随现代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培养大量具有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能力的专门有用人才。
因此,近二、三年应用技术大学应运而生,其教学密切联系实际,毕业生除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实践能力很强,因此受到企业的欢迎。
艺术院校提倡发展个性和创作自由,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挥个人的创造性。
德国高等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可自行决定聘任教授和招收学生。
同时实行“学术自由”。
除少数必修课外,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专业要求和自己的志趣安排学习计划。
“保姆式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入学后往往感到茫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这种情况。
因此,想到德国去读大学,除经济条件外一定要有优良的学习成绩,较强的独立工作和生活能力,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健康的体魄。
否则,即便入了大学出很难完成学业。
为尽快适应这种情况,扎实的德语知识和熟练的运用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
到1998年,全德有高校344所,其中综合大学92所、师范学院6所、神学院16民,艺术学院46所;高等专业学院152所、高等行政专业学院31所、混合大学(Gesamthochschule)1所。
344所高校中,私立学校75所。
1996/1997冬季入学新生为26.9万(其中7%为外国留学生)。
159所大学中的100所和176所专科学院中近150所可接受外国留学生。
德国教育体系德国教育体系德国教育体系享有盛誉,被全球许多人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系统之一。
这个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思维,以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德国教育体系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幼儿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的第一阶段。
德国的幼儿教育强调社会性和观察力的培养。
孩子们从小就接受非正式的教育,通过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和参与社交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初等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的第二阶段。
通常在6岁左右的年龄开始,持续4-6年。
初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教育工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阅读、写作、数学和科学。
中等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的第三个阶段,通常在10岁左右的年龄开始,持续5-7年。
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选择一个适合他们职业规划的路径。
德国有三种类型的中等教育学校:综合学校、职业学校和高级中学。
综合学校提供广泛的学科,为学生提供继续高等教育的机会;职业学校则提供与职业实践相关的技能培训;高级中学则专注于学术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入大学做准备。
高等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的最后一个阶段。
德国拥有世界闻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
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其卓越的科研和教学质量而闻名。
学生可以选择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
许多德国大学提供免费的教育,学生只需支付一些注册和管理费用。
除了传统的教育形式,德国还高度重视实践教育。
学徒制度是德国教育体系中独特的一部分。
学徒制度使学生能够在工作场所中接受实际的职业培训,并且获得工资。
这种实践经验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帮助。
德国教育体系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被鼓励独立思考、质疑和参与课堂讨论。
这种教育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和个人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德国教育体系以其注重学术能力和全面发展,以及实践教育的特点而闻名。
这个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职业技能,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
德国高等教育介绍-- 德国高校!!!
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有多所世界著名学府,古老的海德堡大学成立于1386年,是德国高校的长者;19世纪由洪堡兄弟成立的洪堡大学为人类文明培养过25名获诺贝尔奖的伟大学者。
德国高等教育是19世纪世界高教发展的楷模。
当前,德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在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许多古老的学府开始焕发新的活力。
德国许多大学均有数百年的历史。
近代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先驱者威廉••冯•洪堡特
(1767-1835)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至今仍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
综合大学主要是培养科学后备力量,其毕业生通常都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科学研究能力。
伴随现代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培养大量具有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能力的专门有用人才。
因此,近二、三年应用技术大学应运而生,其教学密切联系实际,毕业生除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实践能力很强,因此受到企业的欢迎。
艺术院校提倡发展个性和创作自由,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挥个人的创造性。
德国高等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可自行决定聘任教授和招收学生。
同时实行“学术自由”。
除少数必修课外,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专业要求和自己的志趣安排学习计划。
“保姆式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入学后往往感到茫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这种情况。
因此,想到德国去读大学,除经济条件外一定要有优良的学习成绩,较强的独立工作和生活能力,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健康的体魄。
否则,即便入了大学出很难完成学业。
为尽快适应这种情况,扎实的德语知识和熟练的运用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
到1998年,全德有高校344所,其中综合大学92所、师范学院6所、神学院16民,艺术学院46所;高等专业学院152所、高等行政专业学院31所、混合大学(Gesamthochschule)1所。
344所高校中,私立学校75所。
1996/1997冬季入学新生为26.9万(其中7%为外国留学生)。
159所大学中的100所和176所专科学院中近150所可接受外国留学生。
目前在校生180多万,占总人口的2.25%。
高等学校绝大多数由国家办,但国家也鼓励私人和民间组织办高等教育,并给以必要的指导和资助。
⒈高校的任务和作用
《高等学校总法》规定,高等学校的任务是通过科研与教学来扶植和发展科学艺术,使学生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或艺术创造能力等方面得到训练,以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
⒉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和经费来源
德国是联邦国家,16个州在高等教育教育领域有立法和行政管理权,当然也为此投资。
为保证各州高教发展能基本协调一致,《基本法》于1969年赋予联邦政府以高等教育原则立法权。
1975年德国诞生了第一部《高等学校总法》,该法确定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框架。
各州也相继根据《总法》调整了自己原有的高教法。
除总体立法权外,联邦在高教方面的发言权有限,参与范围主要是向学生提供读书贷款、与有关州共同资助高校建设和促进高校科研及对外合作。
除法律外,协调高校发展的主要机构有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及联邦和各州教育规划和促进科研委员会。
高校发展的重要咨询机构是科学评议会,有关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方针方案通常要由该机构事先从专家的角度做出评议,该评议会也经常主动
就高教的重要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
传统德国大学享有行政自治权和学术自主权,即高校根据其章程选举产生的管理机构可以就本校或本系的事业做出决定,不过高校行政方面的自主权在过去40多年中已受到政府的很大限制,因为学校的财政受控于政府,政府通过控制学校经费运转直接干预到学校的行政决策。
因此,德国高校的自主权实际上主要表现在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在学术问题上如选择课题,确定研究方法,争取社会资助和评价及传播科研成果等方面。
⒊高校招生
德国没有全国或全州的高校入学考试,13年制或相当13年制完全中学的毕业生在其中学毕业的同时即获得普通大学入学资格。
按各州达成的协议,高校有义务接受所有取得这一资格的年轻人上大学。
目前有三分之一的适龄青年上大学,每年新生25万人上下。
一般来说,新生可以自由选择所学专业,但随着入学人数的逐年增加,不少专业已人满为患,导致某些专业不得不实行入学名额限制,这主要是涉及医学、法学、企业经济学和心理学等热门专业。
德国大学不仅招收完全中学毕业生,那些职业高级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有机会进入高等专业院校学习,以保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贯通。
如今,高专以其学制短和学习内容实用性强等特点也吸引了许多具有上大学资格的年轻人来此就读。
⒋高等院校的种类
⑴综合大学(Universitat)
主要是指传统的多学科大学和工业大学,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至今仍是其最重要的部分。
根据1993年统计,德国规模最大的前五名大学依次是:慕尼黑大学(学生63369人)、柏林自由大学、科隆大学、明斯特大学和汉堡大学。
西部大学的学生数一般都在万人左右。
大学的专业领域通常包括神学、人文科学、法学、经济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
工业大学原本只设理工学科,但是现在多数已扩大其它专业如社会科学和医学以及其它非专业基础课程,已具有传统综合性大学的特点。
综合大学是一种学科较多、专业齐全、特别强调系统理论知识、教学科研并重的高等学校。
此类大学设有工科(Ingenieurwissenschaft)、理科(Naturwissenschaft)、文科(Geisteswissenschaft)、法学(Rechtswissenschaft)、经济学(Wirtschaftswissenschaft)、社会学(Sozialwissenschaft)、神学(Theologie)、医学(Medizin)、农学(Agrarwissenschaft)以及林学(Forstwissenschaft)等学科。
它包括有:理工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at,TU)、师范大学(Paedagogische Universitat / Hochschule,PU/Ph)、混合大学(Gesamthochschule,GH)以及体育大学、行政管理和国防大学等。
⑵师范学院(PAEDAGOGISCHE HOCHSCHULE)
是在1945年以后由原来不属高校范畴的师范学校和师资培训机构发展而来,主要是培养小学和初中师资,而完全中学和职业学校的师资则主要由大学的师范系培养。
⑶艺术学院(KUNSTHOCHSCHULE)
主要开设造型、雕塑和建筑等专业。
⑷音乐学院(MUSIKHOCHSCHULE)
主要培养从事音乐舞蹈职业的人才,也负责培养普通中小学音乐师资。
⑸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也翻译为高等专科学校)
始建与60年代末70年代初,主要开设面向实践,应用性强的专业:如工程学科、社会事务学科、经济和食品等领域。
高专是目前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备受重视的领域,未来的目标是使高专的招生数占整个招生数的40%以上。
⑹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
fung)才能进入专业阶段。
修完专业课程,完成毕业论,通过毕业考试,即可获得相应的学位。
毕业考试根据不同学科分为高校考试、国家考试和教会考试三种。
大学的理科、工科、经济学和社会学某些专业的学历文凭为Diplom;语言、文化、法律和部分经济、社会等人文学科的学历文凭为Magister/MagistraArtium(M.A.);考取教师、律师、医生和药剂师等则授予“国家考试(Staatsexamen)证书;应用技术大学的学历文凭为Diplom(FH);艺术和音乐院校的学历文凭为Magister或相应的证书。
以上文凭均具有同等的“职业鉴定资格”。
高校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如果成绩优异,经教授(博士导师Doktorvater)同意,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⒏目前的问题
尽管德国的高等教育受到国际上的赞誉,但在国内,人闪对高校现状的不满情绪却越来越强烈,原因是德高校当前面临众多问题,如:经费不足、学生在校时间过长、毕业生年龄过大、课程过于专业化以及教授偏重科研对教学不经心等。
1998年修改后的《高等教育总法》体现了改革精神,其主要内容是:国家对高校的拨款与学校教学科研及培养科学后备人的成绩挂钩;建立学分制,以方便学生到国外大学以及在德国各大学之间转学,允许高校授予国际通行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以提高德国高校对外国学生的吸引力;允许大学自行录取部分新生;强调大学教授必须有教育学和教学法能力;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引进有学生参与的科研教学评估体系;缩短标准学制,高等专业学院的学制缩减为四年,大学学制减少到四年半;高校不仅有教学和科研任务,还要负责为新生提供学习咨询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