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砖的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13
156艺术家The artists含义。
根据考古工作者的统计,我国当前仅存的汉阙数量非常少,主要在河北、山东、四川等地区,保存比较完好的仅有29处,在四川、重庆地区的汉阙有20余处,当地文化部门和文物部门对汉阙均采取了很好的保护措施。
本文主要通过展示现存汉画像石砖中的拓印图案,研究汉阙画像中的文化含义。
《说文》一书中提出“阙,门观也”。
阙作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分为台基、阙身、屋顶,其具有装饰和瞭望等功能,留存至今的汉阙实物都为墓阙,少量汉阙分布在河南、山东,大多数汉阙存在于四川。
一、阙在汉画像石、汉画像砖上的意义汉画像石、汉画像砖作为特殊的历史记载方式,记录了当时社会中的一些事物,这部分画像为后代研究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历史材料。
汉阙作为汉朝建筑中的重要部分,往往建立在宫殿、庙宇、墓地、学校和井泉之前,可以提升建筑的庄重感。
阙又分为宫阙、城阙、墓阙等。
汉代的城门、宫室、大臣宅邸往往都建有阙,用以显示王权的尊贵和家族的高贵。
东汉时期,在宗庙祠堂、墓地之前,开始出现全部用石料建筑的石阙,这部分门阙不易损坏,如巴蜀地区就有很多石阙,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当时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下的艺术遗存,显示出当地深厚的文化历史,其促进了当时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同时为现代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二、研究汉画像石、汉画像砖中阙的现实意义汉代石阙画像有着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为后人了解当时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等提供了直接证据,特别是为研究汉代建筑风格、中国古建筑史和当前古建筑复原修缮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同时,这些汉代石阙画像具有图书的艺术价值,可以吸引人们观赏,进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汉代石阙进行研究,汉代石阙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
为了更好地保护汉阙,在汉阙较为集中、完整的地区,当地政府建立了与汉阙有关的博物馆、文化产业基地和公园等。
名词解释汉画像砖石
“汉画像砖石”是指中国汉代时期(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左右)出土的一类砖石,上面雕刻有图案、图像或文字等,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这些砖石通常用于墓葬或宫殿等建筑的装饰。
具体解释如下:
1. 汉代(Han Dynasty):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由刘邦建立,东汉则在公元25年建立,由光武帝刘秀建立。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画像(Portrait):画像通常指的是人物的绘画或雕刻,目的是以艺术形式表达出被描绘者的形象、性格和特征。
3. 砖石(Brick and Stone):砖石是建筑材料的一种,可以用于建造墙体、地面、柱子等部分。
在这里,特指汉代时期的砖石。
因此,“汉画像砖石”可以理解为汉代时期出土的砖石,上面雕刻有图像或图案,可能包括人物画像、动植物、文字符号等。
这些砖石不仅仅是建筑材料,更是艺术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文化传承和手工艺术水平。
这类文物在考古学和艺术史研究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四)之⼆:画像砖(⼆)画像砖 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画的砖,是秦汉时代的⼀种建筑装饰构件。
其图象有的是绘画性的,有的是浮雕性的,有的两者兼⽽有之。
战国已有⽣产,秦代有所发展,两汉为盛期,以后渐减少。
秦代的画像砖分⼤型空⼼砖和实⼼的扁⽅砖两类。
主要发现于陕西临潼、凤翔和咸阳。
秦代画像砖多⽤于装饰宫殿府舍等地上建筑。
秦代画像砖画⾯饱满不留余⽩;在⼿法上,以写实为主,同时还能做到整体情绪与感情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了线条的表现魅⼒,丰富了线条的表现技法,以线条⾃如地表现⼒度,运动和速度,成就着秦代绘画流动的宏伟⽓势和古朴风韵。
可以看出秦代⼯匠已具有相当的写实⽔平。
两汉 汉代画像砖主要⽤于构筑墓室,装饰墓室。
汉代是个承前启后蓬勃向上的时代,其艺术作品在粗犷和质朴中扬溢着勃勃的⽣机。
汉代画像砖表现的内容以⽇常⽣活为主,如内容有割⽲、制盐、采莲、⼷射,以及饮宴、歌舞、百戏、车马出巡等,也有少量神仙故事。
构图富于变化,造型简练⽣动,动态感很强如《⼷射·收获》砖中那惊飞的⼤雁,奔跑的⼩⿅;岸上射⼿⽤⼒满⼸的姿态、稻农持镰刈⾕弯腰割穗,⾼低起伏的韵律;岸边的⼤树,⽔中的游鱼,随风摇曳的荷花,皆动感⼗⾜。
散点透视和。
汉代的画像砖多分布于河南和四川两省,近年来在陕西、⼭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也有发现。
其中以四川最富特⾊。
画像砖技法为阳刻线条、阳刻平⾯、浅浮雕等相结合。
⼀般⽤⽊模压制,亦有直接刻在砖上,有的施加彩⾊。
有⽅形和长⽅形等⼏种,多数每砖为⼀幅画⾯,亦有上下分⼆个画⾯的。
画像砖中最成熟、制作最复杂是模印拼嵌画像砖。
作法是先将画像,按粉本分别模印在多块砖坯上,⼊窑烧成砖后,再拼嵌在墓壁上。
古代模印拼嵌画象砖,是在⼀块单砖构成⼀幅图像的画像砖基础上发展⽽来。
东晋时期开始出现由多块砖所构成的龙、虎图像。
南京万寿村东晋永和四年(348)墓中的龙、虎图像,由⼆⾄三块砖拼成。
以后砖数⽇多,到东晋末南朝初,出现了由多达数⼗块到数百块砖构成的⼤幅画场⾯。
2021汉画像砖中朱雀形象体现的汉人梦想追求范文 汉画像砖是一种表面雕刻有图案的建筑用砖,多做墓室建筑装饰之用。
从已发掘的实物来看,先秦就已出现画像砖,两汉最为兴盛,至魏晋逐渐衰微。
汉代画像砖的兴盛同当时的厚葬风气密不可分。
西汉至武帝时,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力强盛,一个蒸蒸日上的王朝已傲然屹立。
汉武帝一改“文景之治”的简生计、薄墓葬之风,拉开了厚葬之风的序幕。
上行下效,富裕的王公贵族纷纷戴着“仁孝”的冠冕,开始尽力营造身后的世界,这反映了汉代人“视死如生”的情结。
汉画像砖上充满张力的画面,无不散发出一个在经济、军事上强盛起来的泱泱大国的宏大气象,成为这一特定时期整个民族中国梦的凝聚,反映了墓室主人对这个自己为之忠诚和骄傲的王朝不变的信仰以及对继续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子子孙孙的期望。
汉画像砖的题材和内容丰富多彩,从动物花纹到人物图案,从神话传说到生产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最常见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朱雀图案。
汉画像砖上形形色色的朱雀图案向我们展示着汉代人民尤其是汉代王侯贵族中国梦的方方面面。
一、祥瑞之符 汉画像砖上的朱雀常常作为“四灵”之一,同青龙、白虎及玄武共同出现在墓室的四壁,如图1。
朱雀在先秦是二十八星宿中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的总称。
《尚书·尧典》曰:“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清人孙兴衍疏言:“星鸟者,鸟谓朱雀,南方之宿……南方七宿,总为鸟星,井星即鸟星之分,故云星鸟。
”根据天文星相,古人形成一套行军之法,《礼记·曲礼》曰:“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
进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
” 与二十八星宿的位置相应,在行军作战中,朱雀的位置为南(下),代表夏季,在五行中属火;玄武即龟蛇,是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的总称,方位为北(上),代表冬季,五行中属水;青龙是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总称,方位为东(左),代表春季,五行属木;白虎是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的总称,方位为西(右),代表秋季,五行属金。
在四川地区出土和收集到的汉代画像砖较多,画像砖的内容极为丰富,有农作、射猎、制盐、采桑、渔筏、酿酒、讲经、迎谒、宴饮、歌舞、神仙、车骑出行、建筑,等等。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汉墓出土的画像砖主要砌于甬道及墓室的左、右、后壁上,从汉墓出土画像砖的情况来看,有的墓的画像砖排列布局有一定的刻意组合。
如曾家包画像砖墓和昭觉寺画像砖墓中的画像砖组合,从墓主生前活动直到死后进入天国,都排列有序,让人一览墓主的一生。
但有的墓的画像砖则是杂乱随意的。
如广汉罗家包画像砖墓中的画像砖虽多,但排列无序,无规律可言。
无论是哪一种情形,汉墓中的画像砖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在这些汉代画像砖中,表现人物接待场景的迎谒画像砖占有一定数量。
迎谒是古代礼仪制度的一种,自周代起就建立了一套繁复的礼制。
秦汉之交的战乱,使得礼制式微,史书上记载了汉朝初创时期有关礼仪制定的事例。
刘邦得天下后,常宴集群臣,可宴会上大臣们却常常无礼失态,他倍感烦闷,大一统的国家岂能长期无礼仪?于是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
叔孙通精通儒术,先仕秦,秦亡后仕汉。
叔孙通找了一帮儒生建立了一套简便易行的规矩来约束群臣,正是《后汉书·礼仪志上》说的:“夫威仪,所以与君臣、序六亲也。
若君亡君之威,臣亡臣之仪,上替下陵,此谓大乱。
大乱作,则群生受其殃,可不慎哉!”叔孙通的礼仪制成后,文官、武官的位次,敬酒的顺序都有了安排,群臣朝会、宴请也有了规矩,使皇帝的至尊无上的地位通过礼仪制度得到真正的落实,故而引得汉高祖大发感慨:“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因此,迎谒画像砖的画面内容虽然是人们之间常见的迎来送往,但躬身拜谒之间,特别是一些程式化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习俗和信仰。
本文以四川地区出土和收集到的迎谒画像砖藏品为例,对迎谒图进行分析和解读。
笔者根据这几块迎谒画像砖画面背景的不同,将其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郊迎画像砖。
例如,彭州市太平乡出土的迎谒画像砖,四川博物院藏。
汉代画像砖的民间美术构图特点摘要:汉代画像砖是在汉代重视丧葬的礼俗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属于汉代的民间丧葬雕刻工艺,它的题材、构图等方面自然也凝聚着民间美术的特点。
关键词:画像砖;民间美术汉代画像砖从雕刻工艺而论,它只能看成是民间艺术,从现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看来,这些东西不能看作汉代艺术的上乘之作,它没有宫廷艺术的豪华气派与繁琐精致,也没有文人艺术的清高与纯化,汉代画像砖的本体即是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
民间美术的思维方法表现为集体思维,它是原始艺术部落氏的群体意识的继承和延续,这种艺术多呈现天然的稚拙美,是一种率真自然、本朴粗拙的美;民间美术还表现出粗犷的象征美,例如,狮子是百兽之王,以威猛著称,对禽兽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中国人就给狮子冠以一种守家护院和辟邪除恶的象征功能,因此很多中国人喜欢在自家大门外面塑两头狮子以寄托幸福、吉祥、平安的祝祷和对邪恶鬼怪的抗拒。
原始艺术衍生出宗教艺术、文人艺术,他们逐渐脱离了下层社会民间的生活。
只有民间艺术仍然保留着与民间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以汉代的丧葬礼俗为契机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画像砖是表面有图像的墓葬特殊建筑材料,是汉代的一种综合性造型艺术,它不仅体现和折射出了两汉及此前的绘画、雕刻、建筑、装饰艺术和工艺设计等发展的水平、特点与思想,也是当时美化墓室的建筑材料;它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汉代的民俗风情和生活生产景象;加之在一千多年前的汉代,艺术工匠在造型的时候不受比例、透视、结构、解剖等条条框框的约束,他们多是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所感、所悟和所求。
因此,画像砖在构图和题材等方面必定体现出民间美术的特点和风格。
在构图上,民间美术家们为了尽可能地把他们所见、所闻、所想的社会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仙鬼怪和祈福纳祥、人生礼仪、道德价值等思想、观念、感情,描绘或镌刻在同一个画面中,表达对事物的认知、信仰和审美理想等,他们往往会不拘一格,敢于突破常规,匠心独运,创造出异想天开、甚至匪夷所思的艺术作品。
论东汉画像砖《庭院》图像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石棺画像、墓阙画像、崖墓画像在巴蜀地区留下大量的有关建筑的图像。
几乎各县都有,尤东汉时期的画像砖为甚。
其中成都双流县牧马山出土,谓之《庭院》或曰《庄园》的一幅画像砖图像被《中国建筑史》等若干经典版本采用,并有大量文论阐述。
尤可见此图在中国建筑史上的突出地位,即凡论中国古代建筑尤住宅者,不涉此案,皆有不成文章之嫌。
此图究竟在中外相关著述上用了多少次,已无法统。
这些著作对于《庭院》图像见解大同小异卓有见地,特征为:主体厅堂三开间,并构成前庭后院院落。
而次要的杂务,库贮部分则形成另一功能区。
二者中有廊道分隔成一主一副两部分;四周则有廊道围合形成一方形庭院。
谓之庭院或庄园等。
经长期观察与图像比较,似觉尚有一些现象值得进一步探讨,特絮述如下:1坐北朝南庭院格局牧马山《庭院》图像中的空间格局组合划分,是四川古代农村民居中的必然,还是偶然。
比如为什么要把核心居住主宅部分放在画面的右上角(西北方),而把厨房放在左下角(东南方)从而形成对角格局之状,显然,这不是偶然。
《庭院》描绘之地的川西平原,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受蒙古高原和阿留申低亚的影响,盛行北方,偏北方(东北方)吹来的强劲干冷的冬季风,甚至全年都吹此风,而夏季为太平洋高压和印度洋低压所控,也吹来南方暖湿夏季风,但相对微弱。
我们审图看画而判,无论什么方向,庭院左下角的东南方最宜设置厨房,优点为全宅其他任何角度、位置所不能取代,因为此位是避开烟霾随风流向对庭院干扰的最佳角度选择,原因自然在厨灶一年到头大量使用的燃料上。
四川盆地古代不产煤,居民厨用燃料多木柴、秸秆之类。
往往浓烟滚滚,污染严重。
此况直到当代都是棘手问题。
一个庭院,如果厨灶之房处理不当,包括灶位在厨房内的位置,其烟霾将熏染全宅,而烟霾的流动受风向的影响最大。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四):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与画像砖是独具特色的秦汉绘画遗产。
画像石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
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画的砖,一般都砌墓室的。
其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与画像石不完全相同。
但皆是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进行雕刻,一般都是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
因此是介于雕刻和绘画之间的一门艺术,又比较接近于绘画艺术的效果。
从绘画角度看,它具备了中国画的特点,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石刻画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绘画那样作历历具足的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刻画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细腻的刻划,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
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
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砖、石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在形象刻划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秦汉画像砖、石所特有的奔放飞动之美。
画像石在汉代以前尚未发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西汉昭帝元凤年间的沂水鲍宅山凤凰画像是最早的画像石。
画像石大约废止于汉末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就不多见了。
画像砖在秦代就已经兴起,当时一些大的空心砖和实心砖上都出现了“画像”,其鼎盛期在东汉,东汉是我国画像艺术进入到最具有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阶段。
因此,画像石和画像砖也是汉代最富时代特征的艺术品。
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兴盛与汉代人厚葬的风气密切相关。
汉人重孝信鬼;迷信成仙升天,提倡厚葬。
上至皇族贵戚、下至平民百姓竞相攀比,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朝代像汉代人那样将如此巨额的钱财花费在坟墓和陪葬品上。
随着砖圹墓、石椁墓逐步代替木椁墓,砖石材料逐渐用于墓室建筑,汉代贵族地主们开始在石面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
墓室石壁的坚固性,画面保持的耐久性颇能满足汉人厚葬的欲望,因此画像砖、石墓得以产生和发展,画像砖、石艺术也获得了长足进展,其手法之精妙、意匠之丰富,大有空前绝后之势。
77325 艺术理论论文洛阳汉画像砖艺术特征的研究就目前资料统计,河南汉画像砖的出土量较多的有郑州、洛阳和南阳三地。
其中被誉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市,时至今日很多古代文化遗产都在此保留,洛阳的汉画像砖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颇具艺术鉴赏价值与文物保护价值。
一、洛阳汉画像砖的起源洛阳汉画像砖产生、发展、兴盛于两汉时期。
随着汉代的不断统一政局上的不断稳定,加之洛阳为当时的政治中心使得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在政策上“举孝廉”的施行使得厚葬丧俗逐步发展壮大,还有洛阳地处中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条件,这些都促使洛阳汉画像砖得以快速发展。
二、洛阳汉画像砖的题材与内容从内容和题材上看洛阳汉画像砖内容较丰富。
表现手法比较自由,在不同地域有明显的风格差异,时间贯穿西汉至东汉的各个时期,出土数量以万计,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1)社会生活。
汉代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从洛阳汉画像砖上展示的淋漓尽致,有体现贵族生活场景的如车马出行、射鹿、驯虎等;有表现劳动场景的如涉猎、骑兽等;也有表现人物的如执戈、执剑、持盾牌等。
充分体现了汉代当时人们生活的全貌,从人物、植物、动物等各方面,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思想和风貌,为当代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和理论依据。
(2)神话传说。
神话思想在汉代得以发展。
方士们投帝王所好,编造出长生不死、羽化成仙的传说,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大部分出土的汉画像砖中都有西王母、东王公、仙人承龟等画像内容。
升仙类的题材在汉画像砖中体现较多。
麒麟岗汉画像砖墓中现发现的有生动的羽人画像和飞廉画像等物象。
羽人即仙人,长生而不死,羽人的职能是向凡人提供长寿之术所需要的仙药,如仙丹、灵药之类。
羽化成仙是所有凡人的愿望,人们寄托能在服药之后可以升入天界并能够达到自由出入于天地人间,以达成长生不死的夙愿。
(3)花纹图案。
花纹图案在现出土的汉画像砖中数量并不是太多,但其在画面上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并且每个纹饰都包含了很多的含义。
汉画像石与汉画像砖画像石是遗存丰富,很有特色的秦汉美术史资料。
艺术家们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墓室、石阙等。
全国发现的汉画像石数以千。
据载,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有所发展,到东汉时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及其周围地区。
画像砖,顾名思义就是刻画或模印着画像纹饰的砖,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是一种建筑装饰构件源于战国末期出现的“雕墙”壁画艺术。
秦汉至西汉初期,多用于装饰宫殿衙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则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风格特征西汉晚期画像石以山东沂水鲍宅山凤凰刻石、山东汶上“路公食堂画像”为代表;新莽时期则以河南唐河冯君孺人画像石墓为代表,墓内刻30余幅画像,描绘现实生活及神怪异兽等。
东汉前期画像石的代表作品有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和南武阳石阙画像石。
东汉后期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武氏祠最为著名。
汉代盛行的画像石是特殊的浮雕形式:以刀代笔,或阳刻,或阴刻,或两者结合,还有浮雕的形式,或者浮雕与刻划相结合,可谓雕中有画,画中有雕。
画像石通常是作为建筑装饰,镶嵌在祠堂、陵阙、更多是墓室内的门侧的砖室上。
画像石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有反映庄园、车行、聚会、宴饮、战争、乐舞、杂戏、作坊、狩猎、手工劳作等现实生活场面,还有描绘禽、兽、鱼、虫、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种建筑的图形与装饰图案。
风格质朴厚重,劲健秀美。
汉代画像石对于研究汉代的建筑、雕刻、绘画具有很大价值,作为雕刻艺术形式,上承先秦青铜艺术,下开两晋南北朝雕刻艺术的先河。
画像石发展了我国传统的雕刻技法,成为一种类型的雕刻作品,这样的刻和划制作出的浮雕比墨色绘制的壁画保持得更长久,给人以立体感。
画像石是研究汉代建筑、生活、习俗、观念等有很高价值的艺术品。
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论汉代美术简议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姓名刘明阳年级班级09-10班专业艺术设计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二零一零年六月摘要画像石是遗存丰富,很有特色的秦汉美术史资料。
艺术家们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墓室、石阙等。
全国发现的汉画像石数以千。
据载,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有所发展,到东汉时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及其周围地区。
画像砖,顾名思义就是刻画或模印着画像纹饰的砖,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是一种建筑装饰构件源于战国末期出现的“雕墙”壁画艺术。
秦汉至西汉初期,多用于装饰宫殿衙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则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图像表现在取材、技法和主旨意蕴三个不同的层面。
同时,从汉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画像石、画像砖的产生和表现有着它深厚的时代背景、社会根源和民族文化的底蕴。
尤其在繁荣稳定、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如何理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表现出来的文化意绪,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绘画,并加以正确的继承、引导和发扬,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画像石,画像砖,社会根源,文化意绪ABSTRACT(3号黑体)The portrait stone is remains richly, has the characteristic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history of art material very much. The artists write a letter on another's behalf by the knife, has created the numerous fine images in the hard stone facing, with by takes the building unit,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coration tomb chamber, Shi Que and so on. The nation discovered the Chinese paints a portrait Shi Shuyi thousand. According to carrying, the portrait stone sprout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llustrious, proclaims the time, when the xin dynasty established by wang mang has the development, to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hen further expands, mainly distributes in Shandong, Henan, Shanxi, Sichuan and periphery the area.The brick relief, is as the name suggests the portray or the mold is printing the portrait decorative design in a utensil brick, generally thought that begins in the Warring States later period, in the Han Dynasty, the three-country two jin's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ime continues abundantly popularly, is one kind of building decoration component stemsfrom the Warring States last stage to appear “carves the wall”mural art.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nitial period, use in decorating the palace alley shed much the step base; After Western Han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mainly uses in decorating the tomb chamber wall surface;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s the brick relief art prosperous time.Paints a portrait in the stone in the Han Dynasty, the brick relief, the image displays in the selection, the technique and the primary intention implication three different stratification plane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Han Dynasty politics, the econom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each aspect inspects, we may discover that the portrait stone, the brick relief produc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have its deep time background, the social root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inside story. Especially in prosperous stable, advocat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s today, how did we understand that the Han Dynasty paints a portrait the cultural intention which the stone, the brick relief display, knows the drawing regarding us, and performs correct to inherit, to guide and develops, has the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Stone, Brick and social causes, cultural sense on目录中文摘要………………………………………………………(3 )英文摘要………………………………………………………(5 )1. 概述画像艺术1.1历史背景..........................................(9 )1.2分布区域 (10)1.3题材内容 (13)1.4艺术风格 (17)1.5雕刻技法 (18)1.6分期与作者 (19)2. 四川地区的画像艺术2.1画像石 (22)2.2画像砖 (23)3. 山东画像艺术3.1概况 (25)3.1山东画像艺术的艺术特点 (30)4.河南地区的画像艺术4.1南阳地区的画像石 (38)结语 (40)参考文献 (42)后记 (43)声明 (44)一.概述画像艺术要认识汉代雕塑形势之盛,内容之富,形式之多样,及其特别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不能不对当时的浮雕艺术予以足够的重视。
汉代是中国传统民族造型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重要时期。
西汉时期,在早期形成的“视死如生”等礼仪、丧葬观念的影响下,汉代的艺术追求中渗透了对生命永恒性与浪漫性的表达,又因建造建筑的需求,直接推动了画像石、画像砖绘画艺术的发展。
东汉时期,佛教文化丰富了社会价值需求在绘画内容中的呈现和表达。
汉代建筑建造能力得到空前发展,墓葬文化是对现实生活的极致模仿,大量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成为汉代绘画艺术发展的佐证。
由于自上而下的阶层推崇,汉代画像砖内容包罗万象,充满创新与创造性,堪称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题材丰富,植物题材作为非主流内容而出现,一方面增强了艺术表现的自由性,另一方面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题材内容的精神性塑造与呈现,在文化含义上为后世传统艺术的类型化发展奠定了造型符号与寓意语义的双重特征基础。
植物绘画兼具神性含义的自由浪漫与日常生活的现实朴拙,为山水艺术、花鸟艺术的自由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植物图式图案化、概念化及文化含义的统调特征汉代继承了前朝大一统的制度形态,同时“独尊儒术”的思想性制约为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经学等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汉代壁画、帛画和漆画中出现了“天人感应”的图式,这体现出汉代绘画与汉代的社会意识、文化思想相对应。
早期植物造型具有典型的图案化特征,线条追求流动自由,内容平面化是主要特点。
《说文解字》云:“榑桑,神木,日所出也。
”这是说,扶桑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T形帛画中的扶桑树上,扶桑具有长长的枝蔓,悬挂九个太阳。
而在山东武梁祠的东汉画像石壁画上的扶桑树,由于建筑材料的限制与绘画性浅浮雕语言的需求,画面中采用形态饱满如球状的造型,柔软盘错的枝条上长满扇形与卵形的树叶,植物造型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夸张而浪漫。
在汉代画像石《后羿射日》中,扶桑树长长的枝干与人物之间以一种相互呼应的S形线条呈现方式共处,树的主干与枝杈的俊秀舒展和人物拉弓射日的形象互相应和,具有主观特征,突出了自然、生动的线条语言,但是与现实有一定的差异。
秦汉画像石与画像砖、建筑等秦汉时期的画像石与画像砖遗存非常丰富,它是秦汉艺术,尤其是汉代艺术代表性的艺术品类,也是秦汉贵族崇尚厚葬、事死如事生时代风尚的产物。
画像砖、石是雕刻、模印着各种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阁、石阙等的建筑用材。
匠师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砖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因而作品兼具绘画,雕刻两种因素,此外,由于画像砖石是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阁的建筑材料,还要兼顾建筑的形式特点,所以它也是秦汉艺术综合的显现。
秦汉画像砖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
秦代至西汉初期,画像砖多用于装饰宫殿府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用途最为广泛。
秦代的画像砖用模印和刻划两种方法制成,形状分大型空心砖和实心的扁方砖两类。
陕西临潼、凤翔等地出土的秦代模印画像砖,是在砖坯未干时,用预先刻成的阴印模捺印而成的,花纹凸起。
1957年临潼出土的狩猎纹画像砖,印着骑马射猎图。
传出风翔、今藏西北大学的秦代宴享纹画像砖,印着宴享宾客和苑圃景色等画面。
临潼出土、今藏陕西省博物馆的一块侍卫、宴享、射猎纹画像空心砖,是迄今发现秦代模印画像空心砖的代表作。
在临潼秦始皇陵附近,还发现一种模印几何纹的铺地方砖。
此外,在咸阳秦宫遗址,曾出土刻画着龙凤图像及人面鸟身、珥蛇佩璧的水神(禺缰)画像空心砖,线刻流利生动,仿佛“骞翥若飞”。
数量不多。
西汉的画像砖发现的以模印的空心砖为主,题材较秦丰富,有执戈门吏、持戟武士、迎宾拜谒、骑士射猎、驯马、驯虎、扶桑、珠树、大雁、犬、方位神、玄鹤、门阙、铺首、几何纹花边等。
以线条简洁有力、形象生动传神而著称。
今藏陕西省博物馆的一块侍卫瑞璧纹模印画像空心砖,约属西汉初期物,砖面中央为铺首图案,左右两侧印着亭阑侍卫及绶带瑞璧,侍卫作双手捧盾状,状貌颇威武;上下边框部位,印着鱼龙嬉戏及菱格纹图案。
1965年发掘咸阳杨家湾西汉初期墓的兵马俑坑,发现回字纹与菱格纹的模印铺地方砖。
汉代画像砖欣赏作者:张亮来源:《当代人》2010年第02期如果我们追寻中国绘画的源头,汉代画像是一个不能错过的重要环节,汉代画像常常绘制在丝绸、陶器、漆器、墓壁上,也雕刻在砖瓦与石头上,后两者被称为画像砖和画像石。
所谓画像砖,是在泥坯上模印画像后烧成的砖块;所谓画像石,是在石块上雕刻画像而成。
它们多用于墓室或祠堂的构建当中。
换句话说,它们就是建造墓室或祠堂的砖块或石头,只不过在它们上面雕刻了反映那个时代风貌的图像。
汉代画像所刻画的内容中,最有意思的当是一些历史典故。
下面,我们不妨介绍几块山东嘉祥武氏祠的画像石和画像砖。
武氏祠位于山东省嘉祥县武宅山村西北,原是东汉晚期武氏家族墓地上的4个石结构祠堂(武梁、其弟武开明、侄武斑、武荣),其画像石早在北宋已被金石家赵明诚所重视,在元代,遭洪水倒塌,清代又被挖掘出来。
从这些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对一些历史的态度,进而可以判断汉代人的世界观和伦理观。
狗咬赵盾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07年的晋国。
当时,晋灵公荒淫无道,大臣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十分忌恨,准备找机会除掉赵盾。
一日,灵公请赵盾饮酒,埋伏甲士于后,伺机击杀赵盾。
酒席间,灵公对赵盾说:“我听说你有好剑,能否让我观看?”赵盾不知是计,起身准备呈剑。
这时,殿前一员名叫祁弥明的大将大呼:“赵盾,吃饱了就赶快走,为什么要在君王面前拔出宝剑?”赵盾这才醒悟过来,赶紧下台阶走人。
灵公见赵盾跑了,计划落空,十分生气,打口哨唤出了他的獒(一种大狗),恶狗直扑赵盾。
祁弥明护住赵盾,飞起一脚,踢死恶狗。
同时,赵盾也不忘抨击晋灵公:“弃人用狗,虽猛何为?”祁弥明保护着赵盾,边打边退,赵盾成功逃脱,祁弥明战死。
在这块画像砖中,我们可以看到,恶狗已经扑来,祁弥明正飞起一脚踢向恶狗,赵盾躲在祁弥明身后,寻机会逃跑。
在狗身后,晋灵公半坐着,看着眼前的搏杀,而甲士藏在他的身后。
整个场面,刻画得惊心动魄,如景重现。
这段发生在春秋时代的历史,在元代被改编为元杂剧——《赵氏孤儿》。
汉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手法画像石、画像砖:汉代美术遗物且留存数量最多、内容形式最丰富。
画像石、画像砖艺术反应的社会生活极为广泛: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祥瑞迷信……画像石而其作为建筑材料的石头,都要被加工成一定的形状、一定长宽比例的构件才能创作艺术品。
而由于艺人所处地位不同、接受的传统不同以及修养高低不同,因此,画像石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不同。
画像石艺术手法主要有: 1.平面阴线刻,即将石面磨平,在光面用金属工具凿刻阴线组成的图像(手法简便,效果欠佳)。
2.凹陷平面阴线刻,即将正面铲成凹平面,在凹面内用阴线刻绘形象,形象四周留出加工石料时的粗疏线条,线条有规律地排列起来,组成一个斑驳粗犷的背景,与凹面的平整和流动的线条形成对比(形象犹如隐藏在粗犷石面之内,效果颇佳)。
3.减地凸起薄肉雕,即将底子铲去一层,使形象部分凸出画面,隐隐隆起,犹如浮雕,再用阴线加工细部,将雕与刻、体面与线条结合起来,再配以几何纹的边框(效果华丽而庄重)。
4.减地平面加阴线刻,即将底子减去一层,形象部分凸出,凸出部分亦磨平,形成上下两个平面,所需形象刻在上一层平面上(远看似剪影,形象突出,整体感强)。
汉画像石大多在形象四周加刻一个几何纹或花枝纹边框,这对后世的卷轴画那种上下留出天地、左右空出边缘的构图式样,是一个可贵的启示。
边框对话来说起到一个限定和装饰作用。
这是汉代雕刻艺人的一大创造。
画像砖画像砖艺术始于战国,延续到宋金时期。
画像砖上的形象大多是印模压印的,也有用锐器刻画而成的。
砖便于加工,所以大多图像精致。
其艺术手法大体有浅浮雕式和阴线刻式两种。
表现内容与画像石相近。
画像砖的构图形式有长条形和方形两种。
流传而今的秦代空心画像砖,形象刻画很精致,人物服装线条繁复、细长而匀净,五官亦很具体,细如笔绘。
洛阳出土了一种长条形空心砖,阴刻狩猎场面,线条粗犷有力,四边为菱形几何纹装饰;另有一种长条形空心砖,全部由图案组成,显得华丽庄重,几何纹图案是单个模型压印上去。
汉画像砖的鉴赏
前几天,看到网友的日记中,记载了去西安买画像砖的经过及图片,仔细观察了n遍,还是有点真假难辨。
汉代画像砖由于年代久远,图案灵动,题材广泛,生动具体的展示了汉代文化的厚重和博大精深,受到历代大师的关注。
汉砖是研究两汉时期民风、民俗的宝贵实物资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著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极高的文物收藏价值。
汉画像砖大都是当时的匠人创作出图案后,通过模具印制。
也给后代仿造者留下了造假的空间。
如今的文物市场中,能看到用石膏,水泥或瓷土模印出来的画像砖。
打眼一看,要么太粗糙,要么太精细。
太假的大都是用石膏翻模出来的,价格十分便宜。
太真的大都是用瓷土高温烧制的,价格很高,仿佛是一件高挡的艺术品。
真是假也真来真也假,没有丰富的收藏阅历及经验,很容易走眼。
汉画像砖的鉴赏要掌握三点-----
1.陶胎为灰或红陶土,低温烧成,砖块粗糙不规范。
2.浮雕的底层有白色的化妆土层。
不管是彩绘还是素面的,在边缘剥落的地方清晰可见。
3.汉画像砖的背面有不规范的抹平手痕或印记。
收藏是很讲缘分的,想找找不到,不想找却送上门。
世事变幻,盛世藏宝。
欣赏欣赏老道在八十年代末期收藏的部分汉画像砖吧。
原本想收藏100块的,因种种原因收藏了近一半数量后,就告一段落了。
后来,假货充斥市场,就仅剩下观赏了-----
画像砖始于战国盛于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隋唐之後逐渐衰落。
汉画像砖是两汉时期主要装饰在古建筑物上的一种模制、模印、雕刻和彩绘的画像砖。
分布于今天的河南、四川、江苏、陕西、山东等省。
与画像石并称淤世,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
汉画像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诠释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睿智、热情奔放、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知书达理及向往理想社会的精神。
那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富于动感、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技法,生动具体的展示了汉代文化的厚重和博大精深。
是研究两汉时期民风、民俗的宝贵实物资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著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极高的文物收藏价值。
汉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它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汉画像砖陆续在中原一带出现,这些砖上绘有阙楼桥梁、车骑仪仗、舞乐百戏、祥瑞异兽、神话典故、奇葩异卉等,内容珍奇,画技古朴,成为研究我国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物。
若干年来,画像砖一直为学界、艺界、藏界所珍视,许多硕儒名士收罗品题,殊为雅事,汉画像拓片也成为一纸难求的“宝物”。
画像砖的收藏由来已久,但因其流行时间较晚,分布地域有一定的限制。
再加上画像砖的特殊用途和长期以来古砖收藏中重文较画的倾向,所以收藏画像砖的人并不多。
这与画像砖的历史文物价值并不相符。
汉画像砖包罗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各各方面,是研究汉代历史的大百科,现市面上多数以模印为主,雕刻的少见,雕刻还保留彩绘稀有,只以绘画为主的大型空心汉画像砖可称国宝级。
乐伎俑共12块,其中一件乐器己失传。
雕刻彩绘汉画像砖
画像砖的收藏由来已久,但因其流行时间较晚,分布地域有一定的限制。
再加上画像砖的特殊用途和长期以来古砖收藏中重文较画的倾向,所以收藏画像砖的人并不多。
这与画像砖的历史文物价值并不相符。
汉代轺车出行纹彩绘砖尺寸112x36x12cm
汉画像砖包罗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各各方面,是研究汉代历史的大百科,现市面上多数以模印为主,雕刻的少见,雕刻还保留彩绘稀有,只以绘画为主的大型空心汉画像砖可称国宝级,对研究汉代绘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至今只有在北京文宝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才收藏两块此类汉画像砖.(二合一大型空心汉画像砖、四合一大型空心汉画像砖、六合一大型空心汉画像砖、十六合一大型空心汉画像砖)
一、反映[汉代]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酒、盐井、桑园、采莲、市井等为主题的画像砖。
这类画像砖,内容最为丰富,颇具研究价值。
如成都羊子山一号墓出土的“盐井”画像砖,细致地刻画了[汉代]井盐生产的情况。
画面上盐井,装置着提取盐卤的滑车;盐卤正通过架设着的竹枧,缓缓地流向烧着火的铁锅中。
是研究古代盐业史最难得的实物资料。
二、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画像砖,如车骑出巡图、丸剑起舞图等。
画像砖的墓主多为当地的豪强显贵,如桓宽在《盐铁论·刺权》中所说:“贵人之家,云行于涂,毂击于道……中山素女,抚流征于堂上,鸣鼓巴俞,作于堂下。
妇女披罗纨,婢妾口希宁。
子孙连车列骑,田猎出入,毕弋捷健”。
这类画传砖所表现的内容,与文献记载相符合。
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诸如以市集、杂技、讲学授经、尊贤养老等为主题的画像砖。
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当时的杂技表演场面:“临迥望之广场,陈角觚之妙戏。
鸟获扛鼎,都卢缘穜,衔狭燕濯,胸突钴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绳上而相逢”。
这些,在画像砖上都可以找到印证。
又如“讲学授经图”,生动地塑造了博士、都讲和学生上课时的情景,[汉代]的教育,于此可得其梗概。
四、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诸如宴饮、庭院、庖厨、乐舞、百戏等画像砖。
这也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汉代]建筑、民俗风情等的实际情况。
五、表现当时神话传说和迷信思想的画像砖,诸如伏羲、女娲、日月、仙人六搏等。
画像砖拓片----
-----拓片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