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砖的艺术魅力》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4.39 MB
- 文档页数:6
浅析汉代画像砖的艺术特色这段时间给学生上《中外建筑装饰史》这门课,不禁被其中汉代古朴凝重的装饰艺术所吸引,于是产生了深入学习汉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想法。
实际上学习研究民族本土文化,对于我们从事现代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教师来说,应该是非常必要的。
原始时期人类已知道设计,几十万年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设计观念和审美倾向亦随时代更替而变。
每一历史时期都会出现体现其时代特色的设计作品,它们象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人类古代设计史的珠链上。
而最让我神往的,是汉代画像砖那夸张的造型,飞扬流动的气韵,以及蕴藏其中的运动感、力量感和气势感。
在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代,神仙思想较为盛行,这种思想与“信鬼神,重淫祀”的传统相结合,形成了楚、蜀地区极富想象力的浪漫主义思想,加之轻生重死思想的影响,在修建阴宅之时既想炫耀生前奢华排场,又图死后升仙快乐,故而建墓刻画之风大行。
汉代画像砖最有特色的要数河南与四川两地,河南以空心砖为主,四川则以实心砖为主。
四川古为巴蜀之地,秦汉时期属于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为汉代画像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四川画像一般为一砖一画,主题较为独立、完整,画面结构严谨有序。
本文试以四川新都县出土的几方画像砖为例,来分析汉画像砖的主题及艺术表现手法。
《养老》画像砖是用透视手法制作的汉砖,宽28厘米、长48厘米、高6厘米。
画像为一座大型粮食仓库,房顶有二间天仓小房。
图中右边一人为戴贤冠穿毛袍的官吏,左边一老人右手持鸠杖,左手提一袋粮食。
三个通道由近到远集中到仓库大门,表现养老发粮的主题。
汉代社会普遍盛行养老之风。
《后汉书?礼仪志》中说:“仲秋之日,是道皆案房比民。
年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以糜粥。
八十、九十礼有加赐。
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
鸠者,不噎之鸟也。
”汉代法律规定,每年秋季,地方官府依法授给年近七十老人以鸠杖,作为养老敬老的标志,并赠以食物。
以后,老人手持鸠杖作为凭证,可以到官府仓库领取粮食。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汉画像石中美丽的家乡风景如画(二)教学设计教学理念:1.美术文化熏陶徐州汉画像石雕刻浑厚有力、画风质朴简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画面表现阴柔阳刚,体现了中国传统美的基本要素。
徐州汉画像石丰富的内容,真实地再现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各个方面;精美的雕刻,构图紧密、夸张得体、以形传神,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使它在中国美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参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犹如置身于瑰丽的历史画廊之中,能给您带来知识的启迪,艺术的享受。
2. 本土文化的弘扬徐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据粗略统计,周围地区已经发现的汉画像石已达五百余块,在全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由于史料保存形式有限,“以墓葬出土的汉画像石”在今天具有别的文献形势不可取代的作用也是汉代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大量且详实的记录了汉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课让学生走进汉画像石的艺术世界,感受其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汉代艺术。
了解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3. 教学资源的开发徐州汉画像石在表现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很有独到之处,有很多表现场面和风景的画面,本课不仅仅是单纯的的汉画像石描摹,而是在艺术形式上做一次多样性的体验和表现。
本课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观察分析、对比练习,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景色。
并以汉画像石拓印与水墨结合表现载体让学生进一步丰富艺术表现形式,丰富风景画创作的表现形式。
学情分析:1.丰富学生感受汉画像石途径,安排拓印的环节,让孩子更直接的了解拓的过程,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
2.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本科采用对比的方法,通过汉画像石与徐州具有相当特色的美景欣赏对比,让学生进入汉文化熏陶下的徐州。
对徐州具有汉代特点的的景色有一定的感知与体验,通过汉画像石馆的切身体会加深了学生对徐州本土文化的感知与体验。
《汉画像石》教案3第一篇:《汉画像石》教案3《汉画像石》教案学情分析:1、丰富学生感受汉画像石途径,安排拓印的环节,让孩子更直接的了解拓的过程,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
2、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本科采用对比的方法,通过汉画像石与徐州具有相当特色的美景欣赏对比,让学生进入汉文化熏陶下的徐州。
对徐州具有汉代特点的的景色有一定的感知与体验,通过汉画像石馆的切身体会加深了学生对徐州本土文化的感知与体验。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徐州美景,了解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采用比照欣赏的方法通过汉画像石和徐州风景图片的欣赏让学生对汉代建筑有一定感知体验。
知识与技法:尝试用拓印与水墨结合的表现形式,表现具有汉代特色的徐州美景,在表现过程中领会本土汉文化的艺术内涵与影响,提高学生的欣赏、表现、创作能力。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徐州具有汉代建筑风格的风景图片、汉化像石拓印工具及材料。
学具:收集的徐州美景图片、带有汉代建筑汉画像石原石、拓印工具、毛笔、宣纸、墨等。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汉画像石中汉代建筑的风格,结合徐州风景感受家乡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尝试用拓印与水墨的结合的表现形式表现徐州美景。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请同学们参观汉画像石馆,选择带有汉代建筑的汉画像石仔细观察,寻找其结构形状上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教师导语: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社会经济、文化首次得到极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汉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建筑科学上,我国传统建筑的抬梁、穿斗和井干三种主要大木构架体系都己出现并趋于成熟,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在汉朝己基本形成。
同学们刚刚看到的是汉画像石里,表现的内容里有相当一部分是表现汉代人生活的内容其中表现建筑的不占少数,这样的建筑风格至今还影响着中国人对建筑的审美倾向。
设计意图:通过在汉画像石馆中的实地观察,向学生强调汉代建筑对中国建筑发展重要性,通过观察、寻找、引导学生关注汉画像石里的建筑造型,为下一部教学做好铺垫。
小学美术人美版(常锐伦)六年级上册《十九河南汉画像石》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
1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发现了一件宝贝,想跟着老师去瞧一瞧吗?好,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呢?(ppt图片,画像砖背面)生:一块砖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观察,它是一块普通的砖吗?生:它的侧面有花纹。
师:你的观察力可真强。
是的,它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砖,同学们请看,它的正面还
刻着故事呢。
(出示ppt图片,画像砖正面)我们把这种刻有图案的砖称为画像砖。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汉代画像砖。
(出示大课题——汉代画像砖)
二、新授:师:(出示PPT,画像砖起源于战国,盛于两汉时期,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
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而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
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画面内容非常丰富。
)师:那么汉代画像砖又有怎样的特点呢?跟着老师来欣赏一下吧,请同学们边欣赏边小组讨论完成题单。
(出示PPT,汉砖图片一分钟)
师:时间到了,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同大家分享你们小组的探究结。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九课河南汉画像石(河南)》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十九课河南汉画像石(河南)》是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河南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河南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河南汉画像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但对于河南汉画像石这一课题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河南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河南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2.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河南汉画像石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河南汉画像石的感受。
四. 教学重难点1.河南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欣赏和评价河南汉画像石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河南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2.示范法:展示河南汉画像石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
3.练习法:学生动手绘制河南汉画像石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河南汉画像石的图片和资料。
2.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河南汉画像石,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河南汉画像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其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对河南汉画像石的认识,动手绘制一幅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提高审美能力。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河南汉画像石的感受,培养欣赏和评价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河南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课后收集更多关于河南汉画像石的资料,加深对课题的了解。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一、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古代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产生了社会分工,在业余的工匠中产生了专业的画工。
从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第一位走上美术舞台的是民间画工,之后是宫廷画师和文人画家。
可以说画工画是宫廷画和文人画根植的沃土。
经过了千年绘画艺术的发展,到了汉代,已经达到了中国民间美术较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画像石、画像砖。
画像石、画像砖可谓是中国时间最久、分布最广、作者众多、品种最丰、受众最多的艺术形式之一。
汉代汉王朝建立之初总结亡秦的教训,实施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奉行黄老哲学。
汉初的各项政策,使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因此战争破坏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汉初经济和政治都有所发展和繁荣,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因此这一时期在政治、外交和思想上都达到空前的统一和繁荣。
画像砖、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服务于丧葬礼俗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
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画像砖则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
首先从材质和制作方法上来讲,二者有比较清楚的区别。
画像石是汉民采集石料雕刻上图画形成的。
画像砖则是用黏土为料,在烧制的前后进行印模压印、彩绘、雕刻等工序制作而成的。
画像砖和画像石使用于祠堂、碑阙、墓圹甚至是建筑。
从功能上来看,二者既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又是一种室内装饰。
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生动地记录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民俗等诸多方面,完全可以视之为“汉代的百科全书”。
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秦汉史?序》中,曾高度评价画像石、画像砖是“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
同时,在这个历史上,也在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
鲁迅先生也称赞它“气魄深沉雄大”,并且多次高度评价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价值。
以汉画像石探究美术跨学科主题教学策略作者:卓少浩来源:《师道(教研)》2024年第02期主题教学是以某一学科为依托,通过教学单元或模块、课程、多门课程来选择和突出显示主题,基于主题构建学习任务,进行学科整合,形成以培养跨学科素养为目标的主题单元网络,以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或任务完成过程贯穿始终,强调跨学科和日常生活的知识之间的关系。
美术跨学科主题教学能够改变长期以来强调美术学科本位内容、知识的单一教学模式,对于打破学科藩篱、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和实践化具有重要意义。
汉画像石造型凝练、古朴雄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从汉画像石切入进行美术跨学科主题教学,能够拉近学生与古人生活的距离,也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唤起学生保护、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心,树立学生文化自信心。
一、构建主题内容,实现学科融合教学1.构建跨学科融合主题内容,关注主题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系统性笔者从汉画像石中精心筛选教学内容,以“汉画像石里的生活”为美术跨学科教学主题,构建出“待客之道”“爱美之心”“庖厨饮宴”“娱乐活动”“车马出行”五个章节内容,五个章节内容之间既有前后逻辑关系,紧密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主題内容涵盖了汉代人们衣、食、住、行、娱的日常生活,看似分别五个不同的日常场景,实际上,这五个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
2.以跨学科融合教学为途径,强调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突出综合性该主题课例以美术为依托,在体现美术学科本位的同时,强调跨学科融合,使美术各领域、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产生联系,从美术的四个领域看:课例涉及到了“欣赏·评述”“造形·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同时,美术与语文、书法、历史、数学、表演、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学科课程相融合,突出美术各领域、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内在联系。
例如,学生欣赏了汉画像石拓片,了解了汉画像石的造型特征后,从中也了解了汉代。
第五课寻古探幽———汉画像石、画像砖的欣赏和仿古画像砖的制作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以欣赏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汉画像石画像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在研究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体验与发现:通过鉴赏,与古老文明对话。
2、实践与创造:运用阴刻线,凸线浮雕等艺术手法,动手在泥板上绘刻,仿制一块画像砖,感知泥材的质感,体验造型的乐趣。
3、欣赏与评价:学生同过欣赏画像石、画像砖的资料,了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在评价作品中提高视觉感受和语言表达力,养成崇尚文明,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1、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呈现的内容和刻制画像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特色的理解,如何正确认识其艺术和考古价值。
2、对浮雕中的线条、形状、空间、肌理等造型元素的理解和运用。
五、用具紫砂泥、刻刀、铅笔或色笔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视频)、欣赏与探讨一、欣赏并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画像石与画像砖?汉画像石、画像砖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的民间艺人雕刻在豪宅、祠堂、墓室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
(由于大部分作品皆由平面构成,立体感不足,且在造型、构图以及线条运用上均近似绘画,人们往往以绘画视之)。
2、你发现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哪些内容?渔猎—生产劳动,建鼓乐舞——文化娱乐,荆轲刺秦王—历史故事等。
1、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庖厨宴饮、车马出行、战争、乐舞百戏等。
2、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3、自然天象及其天界众神4、图案与装饰纹样考古价值:制作精美。
内容包罗万象,异彩纷呈。
是一部记录当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画像石和画像砖的表现方法通过自我探究的方法得出结论,后加以总结归纳。
线刻又分阴刻线和阳刻线浮雕第二步、亲自动手做一做(分组制作)先示范(视频)制作步骤分四步:一、平整表面二、画像三、刻制四、拓印1、做一块仿古画像砖,用雕泥版的方法制作画像砖。
寻古探幽我说的课题是《寻古探幽》,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苏少版第十五册的第五课,属于造型综合探索领域。
学习内容以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在研究性的学习中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目标:能够在课堂上交流收集到的与画像石,画像砖有关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能用简单的艺术手法动手在泥板上绘刻,仿制一块画像砖。
2、教学重点:画像砖的制作方法3、教学难点: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色理解(二)教法学法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本课我将采用直观性教学法和示范法,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我将引导学生以体验,问答,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本课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画像石,画像砖的挖掘现场片段视频。
引出课题画像砖,(二)探究归纳1、课件展示画像石,画像砖的定义。
2、介绍画像石产生发展的年代,用途,分布地以及现状。
3、出示一组图片,学生讨论,这些画像石画像砖分别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哪些内容。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自然天象机器天界众神图案与装饰纹样4、画像石画像砖的表现方法出示几块画像砖,请学生观察,发现有哪些表现方法:刻线和浮雕请学生在泥砖上尝试着练习刻线。
5、播放画像石制作的视屏,请学生归纳制作的步骤。
平整表面画像刻制拓印(三)体验创作做一块仿古画像砖(可以创作,也可以临摹)(四)作品展示请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进行。
(五)课后拓展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古代文明,鼓励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学习精神。
板书寻古探幽一画像石画像砖二表现方法:刻线浮雕三绘制步骤。
小学美术汉画像教案教案标题:小学美术汉画像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汉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 学习汉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4. 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汉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2. 学习使用汉画的基本技法;3. 创作一幅具有汉画特色的作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图片、茶杯、毛笔、宣纸、水彩颜料等;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擦、水彩颜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一幅汉画作品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介绍汉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汉画的起源和发展。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展示汉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如线条的运用、色彩的运用等。
2. 介绍汉画的常见题材和表现方式,如山水、花鸟等。
3. 示范使用毛笔进行线条练习,让学生感受毛笔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三、实践操作(30分钟)1. 分发宣纸和毛笔,让学生进行线条练习,练习基本的笔画和线条表现。
2. 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汉画题材,如花鸟、山水等,进行创作。
可以提供一些图片供学生参考。
3. 学生可以使用铅笔进行草图,然后使用水彩颜料进行上色。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和解释。
2.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可以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汉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美术,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多观察、多练习,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2.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增加对美术作品的了解和欣赏。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对线条和色彩的运用;2. 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题材选择、表现手法等;3. 学生之间的互相欣赏和评价。
初四美术第二单元备课讲课时间:13年3月18讲课班级:初四全体课题画像石——朴素古拙的石刻绘画(一)课型赏识评论课时1课时教学经过赏识,认识汉画像石艺术,认识有关知识及基本表现形式;认识部分汉画像石的艺术风采、历史价值,培育自主分目析、商讨的能力标联合历史等学科,认识有关文化背景教课要点感觉、理解、体验汉画像石的艺术特点教课难点判断、认识有关汉画像石的基本表现形式教具多媒体课件,影象资料等。
教课准备学具课本,自己采集的我国汉画像石的有关资料。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一独具特点的艺术形式。
经过本课赏识学习,让学生初步认识汉画像石的产生、流行及其艺术表现手法等,并在认识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资料的采集整理和剖析,加深对我国古代办感人民非凡艺术创建力的认识和认教课思路同,重视学生的踊跃参加,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侧重培育学生的赏识评论的能力。
画像石——朴素古拙的石刻绘画(一)一从汉代历史和社会学角度看画像石板二从画像石的题材内容看汉代社会 书三画像砖所体现出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和造型特点 设1艺术语言计2表现手法3造型特点初四美术第二单元活动一备课第2页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课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1、启迪学生依据自己搜引集的图文资料,联合历史分单元组学生进行剖析及导课所学知识,对我国汉代议论,依据所学知识进行阶社会的帝王、士医生以及赏识评论段一般百姓的生活状况进行大概描述,教师归纳。
学生赏识图片资料,考证一从汉代历史和社会学角前面所议论的汉代社会概二、度看画像石况,剖析画像石中的内发展现有关画像石图片,师容,感觉画像石题材内容展生共同赏识表现的是汉代社会生活的阶缩影;段二从画像石的题材内容看分组在赏识的基础上对画汉代社会像石所描述的详细形象和持续展现汉画像石和画像情节进一步剖析议论,了砖的图片,指引学生赏识解画像石产生的背景及其议论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故事等,以画像石为媒介进一步加深对汉代社会的理解与认识。
三更深一步对画像石、画像砖进行赏识剖析,转入1艺术语言:对其所体现出的艺术语平面镌刻、一线为主、线言、表现手法和造型特点面联合的赏识剖析,感觉其独到2表现手法:的美感和意味。
东汉山东嘉祥县武氏祠画像石(拓片局部)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采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成。
画像善于抓住历史故事矛盾冲突的高潮,善于运用必要的景物以表现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处理的非常出色,以夸张的戏剧性动作,在构图的均衡平稳中表现出动感和力度。
画像具有工整、严谨、朴素、古拙的写实特色。
《荆轲刺秦王》描绘的是秦王环柱而走,荆轲被一人抱住,匕首穿透了殿柱,秦武阳爬在地上发抖。
画面气氛紧张,人物做了夸张处理。
故事内容是象征国家政权的九个周鼎于公元前296年被秦昭襄王夺去。
运经泗水,突有一鼎跃入水中,打捞不得,只有八鼎运至咸阳。
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行经泗水,遣千余人打捞此鼎,当鼎将被系上岸时,突然鼎内伸出一神龙头,咬断绳索,鼎又没于水底,打捞未逞,画面描绘的是铜鼎即将到手,而绳索却被神龙咬断,铜鼎欲坠而未坠之一刹那,面画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和一系列牵绳系鼎而突然仰跌的人物形象。
画像砖画像砖是模印或刻有画像和花纹的砖。
秦汉至西汉初期,多用于装饰宫殿衙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秦代的画像砖用模印和刻划两种方法制成,形状分大型空心砖和实心的扁方砖两类。
西汉画像砖以河南洛阳的出土品为代表,以简洁有力,形象生动传神著称。
东汉的画像砖以河南、四川两省出土最多。
艺术造诣最高的是四川成都一带出土的东汉后期画像实心砖,画面一次模印而成,构图完整,大多表现现实生活情景。
同一墓出土的《弄丸宴舞画像砖》长46.4厘米,高40厘米。
刻画了八个人物形象,组成圆形构图。
左上角为夫妇二人席地而坐观赏。
左下角二人吹奏乐曲,右上部二人赤裸上身,一人跳丸,一人舞剑兼用肘顶瓶,动作。
四川成都扬子山2号汉墓之《弋射、收获画像砖》门楣画像石门楣画像石,东汉(公元25-- 220年)高40、宽196.5厘米1996年陕西省神木县大保当乡汉墓出土。
画面减地刻,细部涂色加墨线勾勒,分上下两栏。
上栏为狩猎图,是紧张激烈的射猎场面,左、右上角日月轮中分别绘玉兔、金鸟。
汉画像砖的艺术魅力
张勤 四川省成都市金泉小学
授课年级:六年级
一、选题构思:
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曾提到:
“教师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
美术教育活动。”
我校早在2010年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城乡两
地美术欣赏教学的普及与提高》的子课题《将本地博物馆资源融入小学美术欣赏
教学的实践研究》,该课题立足于四川本土丰厚而独具地方特色的博物馆资源,
着力开发出小学生感兴趣并适合他们的课程资源。《汉画像砖的艺术魅力》这一
课正是这一系列浓郁四川特色的美术课中的精彩一课。
四川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的汉画像砖,它如同一部记载中国汉代丰富信息的图
像史,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汉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和生活场景,具有极高的历史、
文化、艺术价值。本课以“生本课堂”为载体,力图让孩子们在“欣赏·评述”
课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真切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初步了解艺术欣赏的方法
与步骤,引起他们对文化艺术的浓厚兴趣。同时知晓在当时物质条件并不丰富的
古代,人们凭借双手创造了如此精彩而丰厚的艺术作品非常不容易,从而激发他
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在本课中,老师立足于学生所拥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巧妙而合理的课程设计
与作业设计,“扶助”学生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艺术的角度去欣赏了解汉画像
砖的艺术魅力,体验汉画像砖带领大家穿越时空的美感,这正是本课教师在中小
学美术欣赏课中有所突破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习欣赏的艺术品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了解汉画像砖的用
途、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内容等,从色彩、材质、种类、构图、内容和造型六
大方面欣赏和感受汉画像砖独特的艺术魅力,学习用较贴切的美术的语言对汉画
像砖的进行欣赏评述;
过程与方法:本课核心以设计巧妙的作业构建参与性极强的生本课堂。作业
以提问和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以观察、分析、比较、评述、体验等多种方式开
展自主学习探究,欣赏和感受汉画像砖的独特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汉画像砖欣赏评述活动中,感受本
土艺术作品的价值,认识四川历史文化的深厚与博大,从而达到对本土文化的认
同与珍视,加深对文化艺术的认识与热爱。
三、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艺术作品的欣赏评述方法与步骤,用高效的课堂互动引导学生从色
彩、材质、艺术种类、构图、内容和造型六大方面欣赏和感受汉画像砖独特的艺
术魅力。
四、教学难点:
学生能利用填写或选择关键词、自主探究、集体汇报、独立表达等方法进行
欣赏和评述,表达自己对艺术品的感受。
五、教学准备:
CAI课件、汉砖仿制品、欣赏表格、词条、弓箭、纸袋、宣纸、拓包、墨、
盘子、毛巾、报纸、记号笔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入 1.今天,张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宝贝(用宣纸包裹的汉画像砖),先摸一摸,感受一下,猜猜它是什么?老师将采用拓印的方法让宣纸下面的秘密慢慢地呈现出来 2. 演示拓印的过程,并简明讲解拓印的方法 3. 揭晓答案(原来是一块砖)生猜想这种风格的砖是用来干什么的(装饰)师介绍汉画像砖及其产生的背景 板书课题——汉画像砖。 让同学们和张老师一起去细细地品味和感受汉画像砖独特的艺术魅力。(完善课题板书“汉画像砖的艺术魅力”) 5.师介绍拓片及其特点
生:有凸起
生观察
生猜想,回答
生观察
二、 小组探究合作 小组组长抽取汇报本组研究问题 1. 色彩、材质研究小组 2. 种类研究小组 3. 构图研究小组 4. 内容研究小组 5. 造型研究小组 分组合作探究本组问题,并填写欣赏表格,作好汇报分工。
生明确研究内容目
标
生合作探究,填写
欣赏表格
三、 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一)色彩、材质研究小组汇报 1. 研究色彩: ①汉砖色彩(板书:青灰) ②给人的感觉(板书:古朴) 2.研究材质: ①摸一摸、捏一捏、抱一抱,进行体验感受
生观察,感受
生触摸,感受
②什么材质?(板书:砖石) ③汉砖砖石的材质带给人们的感受(板书:厚重) ④小助手把画像砖抱下去,让全班每位同学都能看一看,摸一摸,感受汉砖材质的特殊美。 (二)种类小组汇报 1.汉砖所属的艺术门类 2.汉砖隶属该门类分支的类别 3.请学生上台配合摆出一个有趣的动作,以他为例,教师形象幽默地讲解圆雕和浮雕的特点,让全体学生轻松判断出汉砖的表现形式为——浮雕。 (三)构图小组汇报 1.生判断:第一幅汉砖图片画面的构图形式,并介绍判别的方法(师进一步分析讲解) 2.生分析判断另外两幅画面的构图形式(用手势结合表达构图的主要骨式),并依次与相应关键词连线。
生思考
生对比思考,回答
生思考,回答
生观察,分析判断
生观察,思考,连
线
3.师:出示更多的构图形式,丰富学生小结汉砖的构图形式——多样。 (四)内容小组汇报 1.请同学们根据画面判断它具体表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哪些画面,用线连一连。 2.生汇报:根据众多内容总结出汉画像砖画面多数描绘汉代人们的生活场面。(板书:生活) 3.从这幅神仙图卷可以看出人们升天的愿望,所以汉砖表现的内容除了生活还有人们愿望方面的(板书:愿望) 4.师:从这些画面你们觉得汉代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观察,思考,回答
生观察,连线
生观察,汇报,回
答
生:安居乐业 国富
民强
(五)造型小组汇报 1.师:这块《弋射·收获画像砖》中最吸引你的主体是什么?(两个射手) 2.生汇报:描述画面中两个射手射箭的动作,(并配合着用弓箭演示射手的动作,特别注意让学生观察动作的有力与夸张) 3.师:快速地在黑板上将其中一个射手夸张的动态勾勒出来,分析汉砖表现人物动态具有的夸张特点以加深学生印象。(板书:夸张) 4.猜测射手此时的表情。对比《弋射·收获画像砖》和希腊雕塑中的人物造型,概括出汉砖“简约(简练)”这一造型特点。(板书:简约) 生观察,回答
生观察,汇报,模
仿
师黑板上演示
生想象,猜测
生观察,对比,回
答
师分析讲解
写意
写实
5.师:像这种夸张、简约、生动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写意。写意用寥寥几笔就能传情达意,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它追求一种神韵,一种意境的表达。这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四川人的一种浪漫主义情怀,和中国画的写意画法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六)小结 1.师小结汉砖的特点(带给我们的整体印象) 2.简述汉砖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
生回顾,小结
四、 小组 体验 1. 分组拓印,小组合作,人人尝试。 2. 生:将自己拓好的拓片粘在展板上,展示出来。 3.学生互评:评价哪张拓片拓印得比较好,哪些差些,为什么?(师总结拓印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分组体验,感受
生对比,评价
五、 总结 教师总结(结束语):今天,我们以四川的汉画像砖为载体,学习和了解了美术欣赏的方法和步骤,它同样适用于欣赏其它的艺术作品,由于美术种类的不同,在项目上有所增减。同学们,你们的家乡——美丽的吉林,也有大量本土的艺术瑰宝,你们也可以用这些方法去欣赏和研究它们,当一个小小宣传员,把它们介绍给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们,好吗? 生:好!! 师:谢谢同学们。 生思考
板书 汉画像砖的艺术魅力 色彩 青灰——古朴 材质 砖石——厚重 种类 浮雕 构图 多样 内容 生活 愿望 造型 夸张 简约(写意)